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齿苋:日高羹马齿,霜冷驾鸡栖

(2022-09-21 07:56:34)


时间:2022-04-0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王恒苍 陈永灿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酒量愁翻减,诗声老转低。日高羹马齿,霜冷驾鸡栖。已判功名迕,宁论簿领迷。赖无权入手,软弱实如泥。——宋·陆游《遣兴》

诗词赏析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老来无权,对现实想要改变却无能为力的心情。诗人因愁绪满腔,加上年老体衰,酒量大不如从前,连吟诗的声音都变得有气无力。在太阳高挂的时候食用着马齿苋做的汤羹,在这寒冷的霜秋时节乘车赶路。功名未成前途黑暗,奈何自己无权无势,软弱得如同烂泥。想来诗人在驾车赶路的旅途中,只有马齿苋这种野菜可以用来充饥,真是萧索凄凉。

养生解读

马齿苋,又名五行草、长寿菜、马踏菜、瓜子菜、耐旱菜等。《本草纲目》记载,马齿苋因“其叶比并如马齿,其性滑利似苋,故名”。据说,人们因观察到马齿苋的叶呈青色、茎枝呈红色、花呈黄色、根为白色、籽为黑色,故又称它为“五行草”或“五行菜”。马齿苋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夏秋采收,入食、入药,鲜、陈均可。

中医认为,马齿苋味酸、性寒,有清热解毒、消肿利湿之功,尤擅解血分及大肠热毒,适用于湿热或热毒所致的痢疾、痈肿和淋证等。《本草纲目》中载其能“散血消肿,利肠滑胎,解毒通淋,治产后虚汗”。唐《食疗本草》载马齿苋有“延年益寿,明目”之效。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马齿苋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对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与中医用马齿苋治痢不谋而合。另外,马齿苋还有降压、降脂、保护心血管的作用,是适合中老年人食用的养生佳品。

膳饮品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可供选择的食材也越来越丰富,像马齿苋这样的田间野蔬逐渐受到许多城市人的喜爱,不论是酒店宴席,还是居家餐桌,都能见到它的身影。马齿苋生食、烹食均可,做法甚多,或煮粥,或做汤,或做成炖菜。法国人也有用马齿苋做蔬菜沙拉食用的,称其为“长寿菜”。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食用马齿苋的习惯,如唐代孟诜《食疗本草》中云“用马齿苋煮粥,可以治疗诸气不调,止痢及疳疾”。下面介绍几则马齿苋制作的膳饮,供大家选用。

凉拌马齿苋

材料:干马齿苋150g,蒜泥15g,盐、酱油、味精、麻油各适量。

做法:取干马齿苋,择除杂质和老根部分,用水浸泡一夜,上笼蒸透,切成小段,置于盆内,撒上精盐,加入蒜、酱油、味精、麻油,反复拌匀,待稍入味即可。

功效:本药膳具有清热利湿、涩肠止泻的功效,适合大肠湿热、易腹泻的人群食用。

马齿苋炒鸡蛋

材料:鲜马齿苋120g,鸡蛋3个,精盐、黄酒、油、酱油、味精各适量。

做法:将马齿苋择去杂物,用温水泡10分钟,清水洗净,切成段。鸡蛋打散,加入马齿苋调匀,放入精盐、黄酒、酱油、味精,调味。炒锅上火,放油烧热,将马齿苋蛋液倒入锅内炒熟,装盘即成。

功效:本药膳具有清热解毒、益气补虚的功效,适合脾胃虚弱、夏秋季节易患泄泻的人群食用。这是浙江地区的一道传统名菜,此菜色黄透绿,口感嫩脆,咸鲜味美。

马齿苋薏苡仁粥

材料:鲜马齿苋60g,薏苡仁30g,粳米150g,盐、葱花、油适量。

做法:马齿苋洗净,入沸水中焯一下,捞出,切碎。油锅烧热,放入葱花煸香,放入马齿苋,加精盐炒至入味,出锅待用。将粳米、薏苡仁淘洗干净,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水煮熟,放入马齿苋,煮至成粥,出锅即成。

功效:本药粥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适合湿热内蕴表现为口臭、胃痛、大便溏稀黏腻的人群食用。

马齿苋莲藕粥

材料:马齿苋30g,莲藕150g,粳米150g,红糖适量。

做法:马齿苋洗净,砂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熬煮,去渣取汁。莲藕洗净,切丁。粳米淘洗干净,浸泡1小时。把粳米放入药汁中煮沸,加入莲藕丁,共熬成粥,加红糖拌匀即可。

功效:本药粥具有凉血止血的功效,适合湿热蕴结下焦所致痔疮出血、尿黄的人群食用。

干马齿苋包子

材料:干马齿苋300g,面粉600g,油豆腐120g,酵母6g,盐、酱油、油各适量。

做法:将马齿苋用温水泡发,去杂质,再以凉水清洗干净,挤干水分后与油豆腐一同切碎,加盐、酱油、油拌匀,制成包子馅。面粉中加入酵母、水,和成面团,盖上保鲜膜,静置发酵至两倍大。取出面团排气后揉成长条,分割成剂子,做成包子,上蒸笼蒸熟即可。

功效:本药点具有清热化湿的功效,适合大肠湿热、大便软溏、肛门灼热者。

鲜马齿苋煎饼

材料:鲜马齿苋120g,面粉180g,鸡蛋1个,小葱、盐、五香粉、食用油各适量。

做法:将洗净的马齿苋、小葱切碎,放入盆中。鸡蛋打碎后放入,再放入面粉、适量水、盐、五香粉,搅拌成糊状。平底锅刷一层薄油,烧至八分热,倒入适量面糊,转动锅,使其均匀成圆形。待其一面成形、透亮上色后再翻面煎另一面,煎至两面金黄即可。

眼科要药密蒙花

 (2022-09-22 10:07:06)[编辑][删除]


时间:2022-03-2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邓海祥

早春相逢日渐浓,百花竞开万物苏。三月,漫山遍野的小花借着春风悄然绽放,寻常人家,总是由一捧不起眼的“密蒙花”来打开春天。

密蒙花属于马钱科醉鱼草属灌木植物,《本草纲目》载:“其花繁茂,蒙茸如簇锦故名。”密蒙花别名众多,黄饭花、羊耳朵、黄花树、米汤花、染饭花、黄花树,都与其植物形态相关。细长的小枝略呈四棱形,叶对生,叶片修长且柔软,叶柄、叶背面、小枝和花序都能看到灰白色的细小绒毛。花小如繁星,簇拥在一起,组成顶生聚伞圆锥状花序,花序对生,有长有短,长花序尖端自然下垂。花冠初开为紫堇色,逐渐变为白色或淡黄白色,花梗极短。

密蒙花是南方民间制作“染花饭”的重要原料之一。将密蒙花去掉多余的叶子,清洗干净,加水煮沸,使花汁与水充分融于一体,煮沸的密蒙花少了一丝浓郁,满屋都萦绕着淡淡的清香,煮的时间越久颜色越深;将煮好的密蒙花水倒入洗好的糯米中,静置1个小时后过滤,浸泡后的糯米变得金灿灿的,加水蒸糯米,等待半个小时;蒸好的糯米与红糖水混合,搅拌均匀,再次放入锅中蒸20分钟,就得到了一碗热气腾腾、软糯香甜的“染花饭”。

作为我国本土植物,密蒙花入药历史悠久。中医认为,密蒙花味甘、性微寒,入肝经,具有清热养肝、明目退翳之功。其甘寒而能清泻肝、胆经之实火,不仅能清,还有滋补之效,能养肝血而明目,主要用于治疗肝虚目暗、目赤肿痛、视物昏花、眼生翳膜、多泪羞明之疾。常与菊花、决明子同用,治疗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

密蒙花自古以来便是眼科要药,也流传下来许多像蒙花散、密蒙花丸一类的眼科名方,治疗眼疾疗效颇佳。许多医籍中记载了密蒙花治疗外科眼疾中的“赤脉”“赤膜”等病。《本草经疏》言:“密蒙花为厥阴肝家正药,所主无非肝虚有热所致。盖肝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肝血虚则为青盲肤翳,肝热甚则为赤肿泪,赤脉及小儿痘疮余毒,疳气攻眼。此药甘以补血,寒以除热,肝血足而诸证无不愈矣。”《外科证治全书》中记载“目中赤脉,加密蒙花”。宋代诗人毕士安《答王黄门寄密蒙花》写道:“多病眼昏书懒寄,烦君远寄密蒙花。愁无内史兼词翰,为写真方到海涯。”这也验证了密蒙花治疗眼疾的历史悠久以及疗效确切。

随着现代社会眼疾发病率的逐渐增高,密蒙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代药理学认为雄激素水平下降是干眼症的重要发病原因,密蒙花含刺槐、醉鱼草皂苷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雄激素与密蒙花黄酮类都属于杂环多酚类化合物,借助两者相似的化学结构,可以发挥拟雄激素作用,对于治疗雄激素水平下降引起的干眼症效果显著。

三月,草长莺飞,花开遍野。走在悠长狭窄的小道,一路追随着隐隐花香,寻觅大簇的密蒙花,在和煦的微风中,背着暖暖的阳光,满载着一篮新鲜的密蒙花而归。等待鸟儿归林,炊烟渐染,香甜的密蒙花饭就端上了餐桌。比起数不清的美味佳肴,这一碗香甜的密蒙花饭,不仅承载了许多人关于童年甜美的梦,更是一份对自然的敬畏和坚守。数十年光阴如一寸,落叶凋落一年又一年,但我知道,密蒙花开的时候,便又是春天。(邓海祥 河南中医药大学)


密蒙花

  (2018-12-16 04:40:56)[编辑][删除]

中药诗赏析

 

密蒙花开多彩斑斓,浪漫的习俗沿袭久远。

傣族人喊你黄饭花,蒸煮的糯米饭黄灿灿。

看那米饭弥漫出花香,也透出爱情的香甜。

甘淡微寒入肝经,祛风凉血又润肝。

主青盲肤翳,治水肿黄疸。

树皮治筋骨酸痛,花蕾治肝虚目暗。

(安徽 毛新安)

密蒙花治病复方
韦良渠 北京丰台医星中西医结合医院
1.治风气攻注,两眼昏暗,眵泪羞明,睑生风粟,隐涩难开,或痒或痛,渐生翳膜,视物不明,及久患偏头痛,牵引两眼,渐觉细小,昏涩隐痛,并暴赤肿痛,并皆疗之:密蒙花(净)、石决明(用盐同东流水煮一伏时漉出研粉)、木贼、杜蒺藜(炒去尖)、羌活(去芦)、菊花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一钱(3克),腊茶清调下,食后,日二服。(《局方》密蒙花散)
2.治眼障翳:密蒙花、黄柏根(洗锉)各一两(30克)。上二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食后。临卧熟水下,或煎饧汤下。(《圣济总录》密蒙花丸)
3.治眼羞明,肝胆虚损,瞳人不清:密蒙花、羌活、菊花、蔓荆子、青葙子、木贼、石决明、蒺藜、枸杞子。上各等分,为末,每服三钱(9克),食后清茶送下。(《银海精微》密蒙花散)(据 《中药大辞典》)


眼科要药密蒙花
摘自2022-3-21中国中医药报
邓海祥 河南中医药大学
早春相逢日渐浓,百花竞开万物苏。三月,漫山遍野的小花借着春风悄然绽放,寻常人家,总是由一捧不起眼的“密蒙花”来打开春天。
密蒙花属于马钱科醉鱼草属灌木植物,《本草纲目》载:“其花繁茂,蒙茸如簇锦故名。”密蒙花别名众多,黄饭花、羊耳朵、黄花树、米汤花、染饭花、黄花树,都与其植物形态相关。细长的小枝略呈四棱形,叶对生,叶片修长且柔软,叶柄、叶背面、小枝和花序都能看到灰白色的细小绒毛。花小如繁星,簇拥在一起,组成顶生聚伞圆锥状花序,花序对生,有长有短,长花序尖端自然下垂。花冠初开为紫堇色,逐渐变为白色或淡黄白色,花梗极短。
密蒙花是南方民间制作“染花饭”的重要原料之一。将密蒙花去掉多余的叶子,清洗干净,加水煮沸,使花汁与水充分融于一体,煮沸的密蒙花少了一丝浓郁,满屋都萦绕着淡淡的清香,煮的时间越久颜色越深;将煮好的密蒙花水倒入洗好的糯米中,静置1个小时后过滤,浸泡后的糯米变得金灿灿的,加水蒸糯米,等待半个小时;蒸好的糯米与红糖水混合,搅拌均匀,再次放入锅中蒸20分钟,就得到了一碗热气腾腾、软糯香甜的“染花饭”。
作为我国本土植物,密蒙花入药历史悠久。中医认为,密蒙花味甘、性微寒,入肝经,具有清热养肝、明目退翳之功。其甘寒而能清泻肝、胆经之实火,不仅能清,还有滋补之效,能养肝血而明目,主要用于治疗肝虚目暗、目赤肿痛、视物昏花、眼生翳膜、多泪羞明之疾。常与菊花、决明子同用,治疗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
密蒙花自古以来便是眼科要药,也流传下来许多像蒙花散、密蒙花丸一类的眼科名方,治疗眼疾疗效颇佳。许多医籍中记载了密蒙花治疗外科眼疾中的“赤脉”“赤膜”等病。《本草经疏》言:“密蒙花为厥阴肝家正药,所主无非肝虚有热所致。盖肝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肝血虚则为青盲肤翳,肝热甚则为赤肿泪,赤脉及小儿痘疮余毒,疳气攻眼。此药甘以补血,寒以除热,肝血足而诸证无不愈矣。”《外科证治全书》中记载“目中赤脉,加密蒙花”。宋代诗人毕士安《答王黄门寄密蒙花》写道:“多病眼昏书懒寄,烦君远寄密蒙花。愁无内史兼词翰,为写真方到海涯。”这也验证了密蒙花治疗眼疾的历史悠久以及疗效确切。
随着现代社会眼疾发病率的逐渐增高,密蒙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代药理学认为雄激素水平下降是干眼症的重要发病原因,密蒙花含刺槐、醉鱼草皂苷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雄激素与密蒙花黄酮类都属于杂环多酚类化合物,借助两者相似的化学结构,可以发挥拟雄激素作用,对于治疗雄激素水平下降引起的干眼症效果显著。
三月,草长莺飞,花开遍野。走在悠长狭窄的小道,一路追随着隐隐花香,寻觅大簇的密蒙花,在和煦的微风中,背着暖暖的阳光,满载着一篮新鲜的密蒙花而归。等待鸟儿归林,炊烟渐染,香甜的密蒙花饭就端上了餐桌。比起数不清的美味佳肴,这一碗香甜的密蒙花饭,不仅承载了许多人关于童年甜美的梦,更是一份对自然的敬畏和坚守。数十年光阴如一寸,落叶凋落一年又一年,但我知道,密蒙花开的时候,便又是春天。

密蒙花治病复方
韦良渠 北京丰台医星中西医结合医院
1.治风气攻注,两眼昏暗,眵泪羞明,睑生风粟,隐涩难开,或痒或痛,渐生翳膜,视物不明,及久患偏头痛,牵引两眼,渐觉细小,昏涩隐痛,并暴赤肿痛,并皆疗之:密蒙花(净)、石决明(用盐同东流水煮一伏时漉出研粉)、木贼、杜蒺藜(炒去尖)、羌活(去芦)、菊花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一钱(3克),腊茶清调下,食后,日二服。(《局方》密蒙花散)
2.治眼障翳:密蒙花、黄柏根(洗锉)各一两(30克)。上二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食后。临卧熟水下,或煎饧汤下。(《圣济总录》密蒙花丸)
3.治眼羞明,肝胆虚损,瞳人不清:密蒙花、羌活、菊花、蔓荆子、青葙子、木贼、石决明、蒺藜、枸杞子。上各等分,为末,每服三钱(9克),食后清茶送下。(《银海精微》密蒙花散)(据 《中药大辞典》)

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眼胀痛案

  (2022-09-21 14:55:59)[编辑][删除]


时间:2022-03-1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谭洪福

王某,女,48岁。初诊日期:2021年7月24日。晨起眼胀痛6月余。于眼科医院查视力、眼压等未见异常,外用眼药水效果不理想。刻诊:晨起右眼胀痛,活动后减轻。口苦,急躁易怒,饮食二便无异常。脉沉弦数,舌红苔薄黄。

诊断:(肝火上炎,瘀血内停型)目珠胀痛。

治则:清肝泻火,活血化瘀。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物组成:龙胆草6g,黄芩15g,栀子10g,夏枯草15g,菊花10g,薄荷10g,决明子15g,丹参15g,红花6g,川芎10g,赤芍19g,生地15g,柴胡6g,甘草6g。6剂,水煎服,日1剂。

7月29日二诊:服药1剂眼胀痛大减,现基本消除,仍感眼干涩。脉沉滑,舌红苔薄黄。效不更方,继予上方6剂。

8月5日三诊:眼胀痛消除。脉沉,舌红苔薄白。予上方6剂巩固,治愈。

按眼胀痛古籍称为“目珠胀痛”“神珠自胀证”。肝开窍于目,目为肝之外候,本案患者急躁易怒,肝火上炎,致目胀痛,口苦及舌脉亦肝火之象。本方以龙胆泻肝汤清肝泻火为主,加入夏枯草、菊花、决明子等清肝明目之品,肝火清则胀痛消除。眼胀痛晨起较重,活动后减轻系血瘀,故用丹参、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全方共奏清肝火、散瘀血之功,与本病颇为合机,故取良效。(谭洪福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东关社区卫生服务站)

棕榈:年久败棕入药尤妙

 (2022-10-17 14:48:44)[编辑][删除]


时间:2021-09-1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段煦

有一年,我要到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去观察动物。去之前就听说,那里的热带雨林多毒虫潮气,我不免有些提心吊胆。到那里一看,雨林中到处都长满了大叶婆娑的棕榈科树木。在雨林中生活,学会使用棕榈是一堂最起码的野外生存课。

棕榈科的植物可食、可衣又可居。先说可食,不少棕榈的嫩叶芽、嫩花序(如菜棕)、果实(如椰子)以及树干里富含的淀粉(如西谷椰子)和糖浆(如糖棕)都是人类在丛林中的食物。说到“可衣”,就要说棕榈树的树干常常被不易脱落的老叶柄和密集的网状纤维所包裹,而那些成片的网状纤维叫“棕片”,将其缝合在一起可做防水的雨衣。其实,在我国南方,农人和渔夫穿的蓑衣,一部分是用蓑草制作的,还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用棕片缝合而成的。再说“可居”,棕榈树宽大的叶子富含强韧的纤维,并且在表面覆有一层蜡质,这样的叶子结实且防水,可用来搭建临时住所。那次丛林之行,我不光在棕榈叶搭建的隐蔽所里观察动物,并且大量采撷来将其铺在丛林地面上用于隔绝地面上的昆虫和防潮,效果十分好。

棕榈的叶鞘由浓密的纤维毛网织而成,这些纤维毛极富韧性,且耐水浸泡,可制成绳索、毛刷、地毡、蓑衣、笠帽、床垫、床榻等,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棕榈的叶鞘和叶柄富含大量的纤维素和鞣质,可供药用,有止血、收敛的作用。叶鞘入药称棕皮,为片状或束状的粗长纤维构成,以色泽棕红、片大、质厚者为上品;叶柄被称为棕板或棕骨,呈长条形,撕去表皮后,可见到坚韧的纤维。棕皮或棕板一般都需炒制或煅烧成棕榈炭后才可入药。

历代的医经药典中几乎也没有棕榈生用的例子,多将其炒黑或半烧半炒。这样的炮制法是有道理的,经实验证明,生棕榈的水煎剂几乎没有止血作用。棕榈炭可用于不同部位、多种情况下的出血,如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以及崩漏下血、创伤出血等,只要没有明显的瘀血症状,一般都可使用。血热引起的出血,可配伍大蓟、小蓟、白茅根、栀子等凉血止血药应用;妇女肝肾不足、体虚气弱,平素呈现面色白光白、少气懒言、肢冷酸痛、食欲不振等症状,继而导致经血失控,引发崩漏、月经过多者,可与黄芪、白术、海螵蛸、茜草等同用,以健脾、补气、止血。将棕榈炭研细吹入鼻腔,还可止鼻血。

《本草纲目》载:“年久败棕,入药尤妙。”过去经常有人用破旧棕床等家具上拆下的废棕绳入药。现代家具虽然也有用棕绳、棕片制作的,但工艺中多已加入了化学油漆、涂料及防腐剂等有毒物质,且旧家具中富集细菌、灰尘,故这些“败棕”是不宜入药的。(段煦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草纲目》研究所)

《水浒传》里的蒙汗药及其解药

  (2022-10-17 14:55:51)[编辑][删除]

读名著品中医之《水浒传》

时间:2021-09-1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冯章皓

读《水浒传》时,常见到山野酒肆的店家给客人下“蒙汗药”,文中不止一处提到了“蒙汗药”。如第二十七回,武松为兄报仇后到衙门自首,被两个公差押解到孟州,途中到孙二娘开的“黑店”讨酒喝,不料酒里被孙二娘放下了蒙汗药,两个公差喝完立马昏迷,武松因识破陷阱逃过一劫。

蒙汗药的主要原料是曼陀罗花,曼陀罗花的主成分是东莨菪碱、莨菪碱和少量阿托品,能够抑制神经中枢,在麻醉的同时抑制汗腺分泌,所以才会被称作“蒙汗药”。人喝了“蒙汗药”之后,面色潮红,感觉昏沉,随后就会不省人事。这类药物挥发性较高,所以掺入茶中或酒中,药力最佳。

而蒙汗药的解药是什么?在《水浒传》第二十八回中,武松念及两位公差的好,便叫张青、孙二娘放了公差。原著中对于给二人解毒是这么描写的,“当下张青叫火家便从剥人凳上搀起两个公人来,孙二娘便去调一碗解药来,张青扯住耳朵灌将下去。没半个时辰,两个公人如梦中睡觉的一般……”孙二娘去调制了一碗解药给人灌下去,不到半个时辰人就苏醒了。

程衡在《水浒注略》中写了解“蒙汗药”的方法:“急以浓甘草汁灌下,解之。”孙思邈的《千金方》记载:“甘草解百药毒。”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得更清楚:“菓中有东莨菪,叶圆而光,有毒,误食令人狂乱,状若中风,或吐血,以甘草煮汁服之,即解。”甘草有调和诸药、缓解药物毒性之功效。

《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行走江湖不仅要有一身胆识和武艺,懂一点中医药常识也十分必要。不然在行走江湖的过程中,很容易掉入“陷阱”。(冯章皓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连翘

 (2019-12-15 04:23:46)[编辑][删除]

《赵洪钧医学真传(续)——方药指迷》·第五章清解要诀·第二节清解要药·连翘

五、连翘

张元素说,连翘为“疮家圣药”,足见此药的抗菌作用很可靠。温病家用于温病初起。故温病法,颇接近西医治疗感染性疾病,发病初起,即使用抗生素。

《本草纲目》载,连翘主治:

Ÿ寒热鼠瘰,痈肿恶疮瘿瘤,结热蛊毒(《本经》)。

Ÿ去白虫(《别录》)。

Ÿ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热(甄权)。

Ÿ散诸经血结气聚,消肿(李杲)。

Ÿ泻心火,除脾胃湿热,治中部血证,以为使(震亨)。

今中药教材谓,连翘的功效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现代研究发现,连翘含有三萜皂甙等。它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还有抗炎、解热、强心、利尿和降压等作用。

洪钧的经验是,此药小苦,微寒,一般不至于克伐胃阳而出现不良胃肠副作用。较大剂量使用时,它的解热作用相当可靠。

张锡纯先生对此药颇有特识,以下引用他的见解。

附:连翘解

连翘味淡微苦,性凉。具升浮宣散之力,流通气血,治十二经血凝气聚,为疮家要药。能透表解肌,清热逐风,又为治风热要药。且性能托毒外出,又为发表疹瘾要药。为其性凉而升浮,故又善治头目之疾,凡头疼、目疼、齿疼、鼻渊或流浊涕成脑漏证,皆能主之。为其味淡能利小便,故又善治淋证,溺管生炎。

仲景方中所用之连轺,乃连翘之根,即《神农本草经》之连根也。其性与连翘相近,其发表之力不及连翘,而其利水之力则胜于连翘,故仲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用之,以治瘀热在里,身将发黄,取其能导引湿热下行也。

连翘诸家皆未言其发汗,而以治外感风热,用至一两必能出汗,且其发汗之力甚柔和,又甚绵长。曾治一少年风温初得,俾单用连翘一两煎汤服,彻夜微汗,翌晨病若失。

连翘善理肝气,既能舒肝气之郁,又能平肝气之盛。曾治一媪,年过七旬,其手连臂肿疼数年不愈,其脉弦而有力,遂于清热消肿药中,每剂加连翘四钱,旬日肿消疼愈,其家人谓媪从前最易愤怒,自服此药后不但病愈,而愤怒全无,何药若是之灵妙也!由是观之,连翘可为理肝气要药矣。

以下列举单味连翘验案。

1:视网膜出血

叶某,41岁,男,头昏,双眼发花,右眼视力障碍为重,五月余。检查:血压165/100mmHg;视力:右眼指数1/1尺,左眼0.2;双外眼检查,无明显病徵所见;眼底检查:双眼乳头充血,动脉明显狭小,静脉明显扩张,右眼黄斑区有片状出血。其他无异常。临床诊断:高血压动脉硬化,右视网膜出血。

给连翘每日7钱,以文火煎,分3次食前服,服药10剂,视力见好,头昏减轻,眼底检查所见:双眼底动脉狭小及静脉怒张现象减轻。右眼黄斑区出血亦见吸收。继服药9日,视力逐渐好转,右眼增至0.15,左眼0.5,血压126/96mmHg。(《广东中医》1961年第3期)

洪钧按:由此案可见,连翘不但能止血活血,还能降血压。

2:急性肾炎

徐某,男性,11岁,学生。住院号:8079。于1959年4月15日开始全身浮肿,尿红尿少,头昏,体温36.8,脉搏90次/分,血压160/124mmHg。4月2日入某医院治疗,曾经无盐饮食以及青霉素、链霉素等治疗,未见效果,于6月6日来院治疗。体检:病人体温36.5,脉搏68次/分,血压142/106mmHg。全身高度浮肿,颜面及双下肢尤为明显。胸部:心界不大,无杂音,心音稍亢进。双肺无变化。腹部:膨胀有移动性浊音,肝脾未扪及,双侧肾区有压痛。其他无异常。化验:血色素61g/L,红细胞296万/mm3,白细胞总数11400/mm3,中性粒细胞80%,淋巴细胞17%,单核细胞2%。尿化验:蛋白定性(+),红细胞(+),白细胞(+),颗粒管型(+),血中非蛋白氮38mg%。诊断:急性肾炎。治疗:单服连翘每日2钱,以文火水煎成90ml,分3次食前服。忌盐及辣物。服药6日病人无自觉症状,浮肿消失。血压下降至86/56mmHg。尿化验阴性。停药后每周化验尿1次,连续复查3周,均为正常。(《江西医药》1961年第7期)

洪钧按:此案是颇典型的肾炎,单味一般剂量连翘获得捷效。故治此病又得一效果良好,且经济简便的治法。

连翘:消肿散结 擅治疮疖
摘自2021-10-21中国中医药报
曹俣 陕西省西安市六君子中医馆
连翘为落叶灌木,小枝略呈四棱形,其得金水之令,感秋气之清凉,分瓣作房结子,片片相比,状如翘应,故名。若振摇枝茎,熟干后之连翘皆散落于地,形似人心,其形属火,气甚清馥,味淡微苦辛而性寒,是少阴心经、厥阴心包经之气分药,可消肿止痛、用治疮疖,号为疮家圣药,乃取“结者散之”之意。
在秋季果实初熟尚带绿色时采摘,习称“青翘”,凡物之青嫩者性烈,多具生发之气,用治在里之热结,必色青者方有力;待果实熟透时采收,则唤作“老翘”,老翘质轻易落,透散力强,长于透热达表,疏散风热。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连翘)主寒热、鼠瘘、瘰疬、痈肿、恶创、瘿瘤、结热蛊毒。”所谓寒热、鼠瘘、瘰疬、瘿瘤结热等,多由郁结所生。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连翘味苦性寒,专泻心经客热,具芳烈清凉之气,足以解郁,又取其象形易落能散之意,则卵圆形病结自去;痈肿恶疮,当是营卫壅遏、血结气聚之证,得清凉之气以散之,则荣卫通和而疮肿消;蛊毒为湿热之蛊,所结在腹,但造毒者在心,苦寒泄心,芳香醒脾,故治受毒之腹。甄权在《药性论》中称连翘能通利五淋,治小便不通,除心经邪热,盖取其苦寒泻心、味淡利小便之意。
治口舌生疮可用连翘20g、黄柏12g、生甘草5g,含漱;治口臭可以连翘为末糊丸,食蒜韭之后,以茶水吞5g,可化浊气为清气;治乳腺炎可以连翘15g、蒲公英30g、王不留行9g、野菊花10g,水煎服。治痈肿疮毒时,常与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品为伍;治瘰疬痰核,多与夏枯草、浙贝母、玄参、海藻、牡蛎等软坚散结、化痰消肿之物同用;治水肿胀满、热淋涩痛,则与萹蓄、淡竹叶、木通、金钱草、车前子等清利湿热、通淋消肿诸药相佐。
张锡纯曾治七旬妇人,其手臂肿痛数年不能痊,诊其脉弦而有力,遂于清热消肿药中,每剂加连翘四钱,用药约十日而肿疼全消。她家人称老妇从前最易愤怒,服此药后不仅手臂肿疼愈,怒气竟也全消且性格和缓,此药着实灵妙。
张山雷在《本草正义》中道:“(连翘)能散结而泄化络脉之热。《本经》治瘰疬痈肿,疮疡瘿瘤,结热蛊毒,固以诸痛痒疮,皆属于热,而疏通之质,非特清热,亦以散其结滞也。”连翘具升浮宣散之力,治十二经血凝气聚,总治三焦诸经之火,一切血结气聚无不调达而畅通。然苦寒之性,仅可治热肿,故痈疽溃后脓清色淡、食少及脾虚易泄者勿服。
连翘心为壳中之实,以心入心,故擅治邪入心包之高热神昏、烦躁谵语。连翘茎叶主心肺积热。连翘根之性味类于连翘,但深入土中而趋下,故可治湿热发黄。连翘的根虽寒降利水性优,但发散之功不及连翘。(曹俣)

黄柏

  (2019-12-14 04:52:21)[编辑][删除]

 

《赵洪钧医学真传(续)——方药指迷》·第五章清解要诀·第二节清解要药·黄柏


四、黄柏

黄柏也是比较常用的清热解毒药。

《本草纲目》载,黄柏主治:

Ÿ五脏肠胃中结热,黄胆肠痔,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疗惊气在皮间,肌肤热赤起,目热赤痛,口疮。久服通神(《别录》)。

Ÿ止热消渴,杀蛀虫(藏器)。

Ÿ男子阴痿,及敷茎上疮,治下血如鸡鸭肝片,治骨蒸,洗肝明目,多泪,口干心热,杀疳虫,治蛔心痛,鼻衄,肠风下血,急热肿痛(大明)。

Ÿ泻膀胱相火,补肾水不足,坚肾壮骨髓,疗下焦虚,诸痿瘫痪,利下窍,除热(元素)。

Ÿ泻伏火,救肾水,治冲脉气逆,不渴而小便不通,诸疮痛不可忍(李杲)。

Ÿ滋阴降火。得苍术,除湿清热,为治痿要药。得细辛泻膀胱火,治口舌生疮(震亨)。

Ÿ小儿头疮(时珍)。

今中药教材谓,此药的功效是: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尤长于清泻下焦湿热。

现代研究发现,黄柏含有小蘖碱、黄柏碱等。它的药理作用,与黄连很接近。

以下列举单味黄柏验案。

1:下肢红丘疹糜烂

程某,男,40岁,1993年7月1日初诊。述其双下肢红丘疹渗液、糜烂半月余,经用本海拉明、扑尔敏等内服和炉甘石洗涤外涂无效。查双下肢小腿外侧各有一约5×3cm的溃疡面渗出黄黏水,余处亦有个别散在红丘疹,均瘙痒难忍。诊为小腿湿疹。药用黄柏120g,煎取药液100ml,湿敷患处,每次10分钟,1日4次。3日后渗水减少,瘙痒大减,又继用3日后,渗液基本消失而结痂痊愈。对个别散在皮损,用黄柏细面香油调涂而很快痒止疹消。(《吉林中医药》1995年第2期)

洪钧按:此案的丘疹应属于湿热所致,故黄柏外用效捷。

2:慢性中耳炎

刘某,女,3岁,1983年3月5日诊。左耳道流脓已1年,曾用滴耳油,氯霉素治疗,但每遇感冒则复发。即取黄柏30g,加水250ml,慢火浓煎半小时。滤去渣,浓缩至20ml。先用双氧水将患耳道脓液洗净拭干后滴入上药;每次2~3滴,1日3次。治疗2天,脓净痛止,再治3天痊愈。追访2年余,从未复发。(《四川中医》1987年第4期)

洪钧按:慢性中耳炎不是大病,却很容易复发,常有数十年不愈者。此案愈后2年未复发,即已根治。

醋拌黄柏末外敷治疗肿痛或痛风
作者/孙朝宗

黄柏性味苦寒,有清热,泻火,燥湿之功。

《备急千金要方·食治·谷米》中讲,称酢,味酸,温、涩、无毒、消痈肿、散水气、杀邪毒。《本草纲目》云:米醋,仓米所作,有多种类,如糯米醋,小麦醋,大麦醋,粟米醋,汤醋,糟糠醋等。张仲景《伤寒论》所论苦酒,实际就是醋。

关节肿大如茄,扪之炙手,此乃湿热内盛,痰火流注所致。黄柏末2斤,冰片少许,醋与麻油调成糊状,敷于关节,外敷一纱布,每日换药1次,内服桑枝煎方:桑枝100g,川牛膝20g,连翘20g,木通10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