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3,100
  • 关注人气:2,9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气法和胃止痛

(2022-09-19 07:49:20)


时间:2022-04-2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马登斌 杨杰科 蔡红英

胃痛又称胃脘痛,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以及胃神经官能症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症者,均可按胃脘痛进行中医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及分型

李延芳认为,临证治疗胃痛要把握好辨证要点,在辨证分型的基础上施治。

辨证要点

辨缓急凡胃痛暴作,起病急者,多因外受寒邪,或恣食生冷,或暴饮暴食,以致寒伤中阳,或积滞不化,胃失通降,不通则痛。凡胃痛渐发,起病缓者,多因肝郁气滞,木旺乘土,或脾胃虚弱,土壅木郁,而致肝胃不和,气滞血瘀。

辨寒热寒性凝滞收引,故寒邪犯胃之疼痛,多伴脘腹胀满拒按,纳呆,苔白,脉弦紧等。脾胃阳虚之虚寒胃痛,多见隐隐作痛,喜暖喜按,遇冷加剧,四肢不温,舌淡苔薄,脉弱等。热结火郁,胃失通降之胃痛,多见烦渴思饮,恶热喜凉,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苔黄少津,脉象弦数等。

辨虚实胃痛而胀、大便闭结不通者多实,痛而不胀、大便不闭结者多虚;喜凉者多实,喜温者多虚;拒按者多实,喜按者多虚;食后痛甚者多实,饥则腹痛者多虚;脉实气逆者多实,脉虚气少者多虚;痛剧而坚,固定不移者多实,痛徐而缓,痛处不定者多虚;新病体壮者多实,久病体衰者多虚;用补法治疗不效者多实,用攻法治疗加重者多虚。

辨气血胃痛有在气在血之分。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凡痛属气分者,多见既胀且痛,以胀为主,痛无定处,时作时止,聚散无形,此乃无形之气痛。凡痛属血分者,多见持续刺痛,痛有定处,舌质紫暗,此乃有形之血痛。其他如食积、痰阻,亦属有形疼痛之列。

辨证分型

胃痛之分型,临证常见主要有以下三种。

肝气郁滞型症见胃脘胀痛,痛连两胁,口苦吞酸,呃气或矢气后较舒,情志不舒时加重,舌苔腻,脉弦。

食滞胃脘型症见胃脘胀痛,恶心呕吐,呕吐物酸臭,苔腻,脉滑。

中焦虚寒型症见胃脘隐痛,时吐清水,体倦身疲,舌淡苔白,脉象沉迟。

针灸治疗

选穴以足阳明、手厥阴经穴及相应募穴为主,如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天枢、气海、内关、足三里。肝气犯胃加太冲、期门;寒邪犯胃加胃俞、神阙;脾胃虚寒加神阙、气海、脾俞;胃阴不足加胃俞、三阴交、太溪;胃痛急性发作时加刺梁丘。

操作: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内关、中脘均用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寒邪凝滞、脾胃虚寒者,加用灸法。

方义:中气法取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肓俞(或天枢)、气海(或阴交)七穴,具有解表、通里、袪寒、清热、调气、和血、消导、强壮、升清、降浊、解郁、和中等功效。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下合穴,“合治内腑”,可疏调胃腑气机,和胃止痛。内关为八脉交会穴,脉气通于胃、心、胸,可宽胸解郁、行气止痛。

典型医案

韩某,男,36岁,农民,2012年9月初诊。主诉:胃脘痛反复发作4年,加重1周。患者4年前劳累过度后冒雨赶路,出现胃痛,以后每遇到天冷或劳累、饥饿时胃痛就发作。西医诊断为慢性胃炎。近几日胃痛加剧,时吐清水,饮食减少,疲乏无力,大便稀溏。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诊断:胃痛(脾胃虚寒)。

治疗:温中散寒。取穴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天枢、气海、内关、足三里。平补平泻法,针后腹部TDP治疗仪照射,留针20分钟,每日1次。针后疼痛减轻,3次后胃痛停止。以后隔日针刺治疗1次,12次后饮食增加,大便恢复正常,体力增加。随访两月未复发。

体会:针灸中气法为李延芳临证常用之法,每每下针效如桴鼓。中气,即中州脾土之气。脾为后天之本,主中央运四维,斡旋上下,交媾水火,运化水谷,摄取精微,以化生血气而奉养生身。若中土失调则失其斡旋运化之用。正气已衰,百病乃因之而起。该法取穴皆在中焦,其主要作用为调和中土,以交通心肾。心肾系人身之水火。天地之水火相济,则尤物滋荣,人身之水火相交,则化生不息。心肾之交依于中土之斡旋,而中土之运化,依于水火之相济。中土调,心肾交,则生机旺盛。(马登斌 杨杰科 河北省邯郸市中医院  蔡红英 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

尚能饭否

 (2022-09-18 04:20:48)[编辑][删除]

  “尚能饭否”作为“考察指标”呢?在中医学中,脾主运化,胃主受纳。是否能饭,反映了脾胃之气的强弱。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强弱与否至关重要。
脾胃位于人体中焦,居五行之中土,胃主受纳水谷,脾主运化水谷,一脏一腑相互配合,共通完成饮食消化、精微吸收以及精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正如《素问•五脏别论》云:“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需要水谷精微滋养。历代医家均对胃气重要性有所论述。《灵枢•五味》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医门法律》认为“胃气强,则五脏俱胜; 胃气弱,则五脏俱衰”;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故诸病若能食者,势虽重尚可以挽救;不能食者,势虽轻而必致延剧”。且皮肉筋脉骨五体皆需脾胃之气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滋润营养。
可见,若廉颇不能食饭,代表其脾胃运化功能变差,气血生化无源,正气匮乏,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不得荣养,则体力大大下降,将无法带兵打仗征战沙场,故难以被重用。正所谓“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另外,中医学认为“脾藏意”,这里的“意”有两层含义,都与心理、情绪有关:一为记忆,即记而不忘。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之气强,气血生化有源,髓海充足,记忆力强。二为思维,即心接受外界变化的刺激所产生的思维、思考、推断等能力除了受心神之影响,亦需要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荣养。可见若廉颇不能食饭,脾胃功能虚弱,生化无源,无以荣养精神,必然谋略不足,难以运筹帷幄。
所以,人年老之后,若饭量下降,则表明脾胃功能虚弱,将会对机体、精神两方面产生影响,故难再堪大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谷雨养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