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谷雨养生

(2022-09-19 07:56:19)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谷雨时节,空气湿度逐渐加大,此时养生要顺应自然环境的变化,针对其特点进行调养,使内环境(人体内部生理环境)与外环境(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保持人体各脏腑功能的正常。下面就来看看具体应该怎么做。健脾 祛湿 保温

养生要诀

健运脾胃  《素问·太阴阳明论》有云:“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这是说四季季末的十八日均由脾所主。谷雨节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养生宜调养脾土,使身体更好地适应夏季的气候变化。同时,还应保持心情舒畅、稳定情绪。

此外,谷雨节气之后,湿度加大,温度升高,易形成湿温之邪。脾主运化水液,性喜燥而恶湿,故外感湿邪,常易困脾,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从而使水湿内生、停聚。湿邪久聚不化,容易损伤脾脏之阳气,即“湿困脾土”,出现脾运化功能失常如食欲不振、腹部胀满、身体困重、肌肉关节酸重、大便黏腻或不成形、舌苔厚腻等。此时可适当多吃健脾祛湿的食物,如香椿、黑豆、薏米、山药、鲫鱼等,为入夏后保养脾胃打好基础。

祛湿防痛   谷雨雨水偏多,湿邪为患,风湿病患者出现病情的复发或加重,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避免久处湿地,强防湿措施,如穿雨鞋、戴手套。女士穿裙子应尽量避免暴露膝关节。

2.关节曾受过创伤的人,要注意损伤处的保养,避免着凉,以防病症加重或复发。

3.保持筋骨活动能力,避免久坐、久卧,应适当活动。

除了风湿病、关节炎,谷雨也是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病的高发时期,通过调畅情志,避免情绪波动来预防。

早晚保温  谷雨是由干燥向多雨转换之时,春寒向夏热过渡之季,早晚温差较大,注意增减衣服。注意保暖,又要防穿得过多出汗脱衣而着凉,切勿大汗后吹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人,着凉后很容易导致旧病复发。

中医妙招

艾灸

养生需因时因地因人而异,顺应四时之气。针对谷雨时节湿温兼夹、易伤脾脏的特点,可通过艾灸达到温阳、利湿、通脉的目的。一方面能改善脾胃运化功能,祛除湿气,另一方面可扶助正气,未病先防。常用的健脾祛湿穴位包括足三里、中脘、天枢、阴陵泉等。

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灸足三里能预防疾病,强筋壮骨。可用艾炷灸两侧小腿的足三里,每次艾炷灸3~5壮。或用艾条悬灸,点燃艾灸条一端,左手食指中指置于施灸穴位两侧,右手拿起艾灸条后靠近穴位,距离皮肤约3厘米,用悬灸法灸20分钟左右,以局部皮肤温热红晕而不感到灼烧疼痛为度。也可在每年的伏天施灸,因伏天气候炎热,人体的阳气易于调动,所以伏天施灸具有“阳逢阳长”的作用,对于体质较弱、阳气偏衰的人更为适宜。

中脘位于人体前正中线,肚脐上4寸处,可用艾条悬灸。中脘穴是八会穴之腑会、胃之募穴,有温中健脾、行气止痛的功效。

天枢位于人体腹部,肚脐旁开2寸处,可用艾条悬灸。艾灸天枢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增强胃动力,有助于治疗腹胀、肠鸣、泄泻、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

阴陵泉位于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是足太阴脾经的合穴,可用艾条悬灸。艾灸此穴有清利湿热、健脾理气、益肾调经、通经活络的作用。

养生膳食

•党参当归蒸鳝段

原料:鳝鱼500g,熟火腿150g,党参10g,当归5g,生姜1块,葱1根,鸡汤2碗,料酒一大匙,胡椒粉一小匙,盐适量。

做法:鳝鱼去内脏,用开水稍烫捞出,肉剁成段。熟火腿切成大片,姜切片、葱段。锅内入清水,下入一半的葱、姜、料酒,烧沸后把鳝鱼段倒入锅内烫一下捞出,装入汤钵内,将火腿、党参、当归放于上面,加入葱、姜、料酒、胡椒粉、盐,再倒入鸡汤,用纸浸湿封口,上蒸笼蒸蒸熟为止,启封挑出姜、葱,调味即成。

功效:温补气血,强健筋骨,活血通络。多用于风寒湿痹引发的腰膝酸痛。

•薏米冬瓜鸭肉汤

原料:薏米30g,芡实20g,陈皮6g,鸭肉、连皮冬瓜各250g,生姜、精盐、胡椒粉、植物油各适量。

做法:将薏米、芡实、陈皮加适量清水浸半小时备用。将鸭肉去皮去脂肪洗净,入沸水中焯去血水,切成块状,与生姜一起放入烧热的油锅中略炒,然后加入诸料,煮约45分钟后加入连皮冬瓜再煮15分钟即可。

功效:健脾祛湿,利水消肿,理气化痰。适宜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肾病、水肿、肝硬化腹水等表现为湿热症候的人群。

谷雨养生:少酸增甘,健脾祛湿

时间:2020-04-2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王燕青

 

  4月19日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谷雨时节降雨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在养生中应遵遁节气的变化,针对其气候特点进行调养。

起居养生

  春捂以15为临界点

  对于谷雨节气前后捉摸不定的天气,很多家长宁可给孩子多穿点,也不愿意孩子冻着。其实,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春捂也应有度,15是春捂的临界点,超过15就要减衣,再捂下去反而容易诱发“春火”,孩子体内产生的热,与潮湿相遇,同样容易生病。尤其此时早晚与中午温差大,早晚应注意保暖,中午应适当减衣。

  夜卧早起以养肝

  春季,人们的作息安排要进行调整,适当晚睡早起。这是因为,春季的早晨阳气升发之时,是一年中生机最旺盛的时候。春季早起后进行适当的户外运动,可以顺应春季的升发之机,促进体内外的气体交换和吐浊纳清,有助于人体的新陈代谢,使人精力充沛。

  搓一搓揉一揉

  冷水搓鼻翼防过敏。对于过敏体质的人,谷雨前后花粉、柳絮较多,需要防范花粉症及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和揉搓鼻翼,可改善鼻黏膜的血液循环,有助缓解鼻塞、打喷嚏等过敏性鼻炎症状。

  按揉祛湿穴。谷雨后空气湿度加大,容易让湿邪侵入人体,出现胃口不佳、头重如裹、关节肌肉酸重等症状。中医认为祛湿要从健脾补脾入手。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也是祛湿要穴。该穴位于人体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取该穴道时,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取穴姿势。每次左右腿穴位各按摩60下,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即可,以穴位感到酸胀为度。

饮食养生

  晨起喝杯水

  暮春气候复杂,多大风天气,此时人体就容易流失水分,抵抗力就会随之下降,容易诱发、加重感冒及慢性疾病。此时,补水就显得特别重要。一夜春眠之后,人体内水分消耗较多,晨起喝水不仅可补充因身体代谢失去的水分、洗涤已排空的肠胃,还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饮食应“五低”

  暮春饮食应注意考虑低盐、低脂、低糖、低胆固醇和低刺激等5个方面。低盐就是少食钠盐,因为钠盐太多会诱发高血压病,因此每天食盐不超过6克;低脂也就是少食油脂,油脂每天摄取总量不超过膳食总量的30%;低糖也就是少吃游离糖,食糖过量也会影响人体的健康;低胆固醇是少吃含胆固醇高的动物食品,胆固醇过高会导致动脉硬化和心脏及脑血管等多种疾病,每天食肉类食品不能超过300克;低刺激即少吃辛辣食品。

  少酸增甘健脾胃

  中医认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故春季饮食最好少食酸辣,肝旺容易损伤脾胃,所以春三月饮食最忌酸宜甘。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此时的食疗要点重在养肝清肝、滋养明目。在众多蔬菜之中,最适宜养肝的是菠菜。中医认为,菠菜性甘凉,有补血止血、利五脏、通血脉、止渴润肠、滋阴平肝、助消化、清理肠胃热毒的功效,对春季里因肝阴不足引起的高血压、头痛目眩和贫血等,有较好治疗作用。

  健脾祛湿宜食疗

  谷雨后气温升高降水增多。人体内的湿气不易排出,如果饮食生活不加注意,身体内热和湿气结合在一起,就会形成热湿。会诱发老年人关节疼痛、腰背疼痛,或者哮喘发作等,儿童则表现扁桃体肿痛、支气管炎,咳嗽等症。此时,养生最重要的是健脾祛湿,在日常生活中,多吃一些祛湿健脾的药食两用之品,如芡实、薏仁、山药、赤豆、黑豆、大枣、冬瓜、藕、海带、鲫鱼、豆芽等,也可以用陈皮泡水喝。

谷雨节气养生食疗方

  玉米须大枣黑豆粥

  【原料】玉米须60克,大枣30克,黑豆30克,胡萝卜90克。

  【制作】水煮玉米须半小时,去须,用其水煮大枣、黑豆、胡萝卜(洗净切块),豆烂即止。

  【功效】有健脾益肾、利湿的功效。

  海带银耳羹

  【原料】海带50克,银耳20克,冰糖适量。

  【制作】将海带洗净切碎,银耳泡发后与海带一起加水用文火煨成稠羹,加冰糖适量。1日内服完,可常服。

  【功效】能疏肝、补脾肾。

  豆蔻砂仁荷叶饮

  【原料】白豆蔻2克,砂仁2克,荷叶半张。

  【制作】将荷叶洗净,切碎,与洗净的白豆蔻、砂仁一同放入砂锅,加足水煮沸,改用小火煮20分钟,净纱布滤汁即成。上、下午分服。

  【功效】有消食宽胀,行气和胃的功效。

  蘑菇炒山药

  【原料】干蘑菇、新鲜山药、芹菜。淀粉、盐、酱油。

  【制作】将蘑菇洗净,用热水泡至变软,泡菇水留下备用。山药去皮切小片,芹菜切小片。油热后,加入蘑菇、山药、芹菜炒熟,接着倒入泡菇水,待汤汁略收干后,加入适量淀粉勾芡,加入适量酱油或盐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益气,补肾益精,增强人体抵抗力。 (王燕青 山东省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

谷雨膳养

 (2021-05-01 10:11:39)[编辑][删除]


       谷雨之名由“雨生百谷”而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
春天的节气,总是和“雨”有关。但春雨各有各的姿态,“雨水”烟雨蒙蒙,而“谷雨”就淅淅沥沥地清畅很多。
谷雨膳食
“谷雨三朝看牡丹”,牡丹花也被称为谷雨花。谷雨赏牡丹的习俗绵延千年。传说牡丹不是凡间花种,是某年人间瘟疫,花神为救世人,盗了王母仙丹撒下人间,结果变成了牡丹。
牡丹花叶根茎都可以入药。牡丹的根皮即“丹皮”。
白芍小麦粥
材料:糯米100克,大枣20克,白芍15克,小麦20克,蜂蜜15克。
做法:糯米淘洗干净,用冷水浸泡一两个小时,捞出沥干水分;将小麦、白芍整理干净,装入纱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锅内;锅内注入适量冷水烧沸,再改用小火煎煮20分钟,取出药袋,药汁留在锅内;大枣去核,洗净,切两半;将糯米、红枣放入锅内,用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煮至糯米软烂,下蜂蜜拌匀即可食用。
功效:白芍可以调经滋阴,大枣补气养血,小麦凉心安神,合用有养血调经的功效,适于阴血亏虚的女性食用。
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气温回升加快。潮湿炎热的天气易产生湿热之邪,可服用茯苓、山药、莲子、芡实等健脾、祛湿之品。
四神粥
材料:白茯苓10克,怀山药10克,莲子10克,芡实10克,粳米适量。
做法:莲子去心,粳米淘洗干净;所有食材全部放入锅中,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焖煮1小时左右。
功效:健脾祛湿,养心安神,茯苓兼有美白的功效。
南北方饮食习惯不同。在北方地区,谷雨节气有食香椿的习俗,“雨前香椿嫩如丝”,谷雨前后是香椿上市的时节,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而在南方地区,谷雨时节有摘茶的习俗,传说谷雨这天采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
养生原则
       注重养肝,由于空气湿度大,需要兼以健脾祛湿,可以多吃些健脾祛湿的食物,如怀山药、赤小豆、薏苡仁、白扁豆、鲫鱼等。同时应该避免过早食用冷饮,虽谷雨气温上升快,但仍未到夏季,过早食用冷饮,会刺激胃肠,引起脾胃不适,故而民间有谚语说:“谷雨夏未到,冷饮莫先行。”人体内的湿气是很难排出的,如果饮食生活不加注意,身体内热和湿气结合在一起,就会形成湿热体质。
除湿需要健脾祛湿,可多吃一些祛湿利水的食物,包括赤小豆、黑豆、薏苡仁、怀山药、冬瓜、藕、海带、鲫鱼、豆芽等。例如煮稀饭时可多加一些薏苡仁和赤小豆等。
         过敏体质的人群,此时节要减少开窗通风时间,及时用吸尘器清理房间内的花粉、粉尘等过敏源性物质,外出时戴好防护口罩。过敏性鼻炎患者也可以在早晚或外出前用冷水洗洗鼻子,搓搓鼻翼,改善鼻黏膜的血液循环,有助于缓解鼻塞、打喷嚏等症状。谷雨节气气温偏高,雨水频繁,蛇蚁蚊虫的繁殖和活动也开始变得频繁,尽量穿长衣长裤,以免被叮咬。
        预防痹症 痹症的发生多与气候和生活环境有关,平素应该注意防风、防寒、防潮,避免久居潮湿之地。特别是居住在寒冷地区的人,在气温骤变季节,应注意保暖,免受风寒湿邪侵袭。劳作运动汗出肌疏之时,切勿当风贪凉,趁热冷浴。内衣汗湿后要及时更换,被褥应勤洗晒。居住保持清洁干燥。平时应注意生活调摄,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有助于提高机体对病邪的抵抗能力。
谷雨节气,仍应当适当“春捂”。但“春捂”也要有度,气温超过15再捂下去易使火热内生。
健脾 祛湿 保温
谷雨养生三要诀
摘自2022-4-28中国中医药报
杨晓明 吴祝平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谷雨时节,空气湿度逐渐加大,此时养生要顺应自然环境的变化,针对其特点进行调养,使内环境(人体内部生理环境)与外环境(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保持人体各脏腑功能的正常。下面就来看看具体应该怎么做。
养生要诀
健运脾胃
《素问•太阴阳明论》有云:“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这是说四季季末的十八日均由脾所主。谷雨节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养生宜调养脾土,使身体更好地适应夏季的气候变化。同时,还应保持心情舒畅、稳定情绪。
此外,谷雨节气之后,空气湿度加大,温度逐渐升高,易形成湿温之邪。脾主运化水液,性喜燥而恶湿,故外感湿邪,常易困脾,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从而使水湿内生、停聚。湿邪久聚不化,容易损伤脾脏之阳气,即“湿困脾土”,出现一系列脾运化功能失常的症状,如食欲不振、腹部胀满、身体困重、肌肉关节酸重、大便黏腻或不成形、舌苔厚腻等。此时可适当多吃健脾祛湿的食物,如香椿、黑豆、薏米、山药、鲫鱼等,为入夏后保养脾胃打好基础。
祛湿防痛
谷雨节气雨水偏多,湿邪为患,风湿病患者可能出现病情的复发或加重,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避免久处湿地,如常接触水者,应加强防湿措施,如穿雨鞋、戴手套。女士穿裙子应尽量避免暴露膝关节。
2.关节曾受过创伤或扭伤的人,要注意损伤处的保养,避免着凉,以防病症加重或复发。
3.保持筋骨活动能力,避免久坐、久卧,应适当活动。
除了风湿病、关节炎,谷雨也是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病的高发时期,可以通过调畅情志,避免情绪波动来预防。
早晚保温
谷雨时节是由干燥向多雨转换之时,也是春寒向夏热过渡之季,早晚温差较大,外出应注意增减衣服。既要注意保暖,又要防止因穿得过多出汗脱衣而着凉,尤其要注意切勿大汗后吹风。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着凉后很容易导致旧病复发。
中医妙招
艾灸
养生需因时因地因人而异,顺应四时之气。针对谷雨时节湿温兼夹、易伤脾脏的特点,可通过艾灸达到温阳、利湿、通脉的目的。一方面能改善脾胃运化功能,祛除湿气,另一方面可扶助正气,未病先防。常用的健脾祛湿穴位包括足三里、中脘、天枢、阴陵泉等。
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灸足三里能预防疾病,强筋壮骨。可用艾炷灸两侧小腿的足三里,每次艾炷灸3~5壮。或用艾条悬灸,点燃艾灸条一端,左手食指中指置于施灸穴位两侧,右手拿起艾灸条后靠近穴位,距离皮肤约3厘米,用悬灸法灸20分钟左右,以局部皮肤温热红晕而不感到灼烧疼痛为度。也可在每年的伏天施灸,因伏天气候炎热,人体的阳气易于调动,所以伏天施灸具有“阳逢阳长”的作用,对于体质较弱、阳气偏衰的人更为适宜。
中脘位于人体前正中线,肚脐上4寸处,可用艾条悬灸。中脘穴是八会穴之腑会、胃之募穴,有温中健脾、行气止痛的功效。
天枢位于人体腹部,肚脐旁开2寸处,可用艾条悬灸。艾灸天枢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增强胃动力,有助于治疗腹胀、肠鸣、泄泻、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
阴陵泉位于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是足太阴脾经的合穴,可用艾条悬灸。艾灸此穴有清利湿热、健脾理气、益肾调经、通经活络的作用。
养生膳食
•党参当归蒸鳝段
原料:鳝鱼500g,熟火腿150g,党参10g,当归5g,生姜1块,葱1根,鸡汤2碗,料酒一大匙,胡椒粉一小匙,盐适量。
做法:鳝鱼剖后除去内脏,清水洗净再用开水稍烫一下捞出,剁去头尾,肉剁成段。熟火腿切成大片,姜葱洗净,姜切片、葱切段备用。锅内入清水,下入一半的葱、姜、料酒,烧沸后把鳝鱼段倒入锅内烫一下捞出,装入汤钵内,将火腿、党参、当归放于上面,加入葱、姜、料酒、胡椒粉、盐,再倒入鸡汤,用纸浸湿封口,上蒸笼蒸约1小时至蒸熟为止,启封挑出姜、葱,调味即成。
功效:温补气血,强健筋骨,活血通络。多用于风寒湿痹引发的腰膝酸痛。
•薏米冬瓜鸭肉汤
原料:薏米30g,芡实20g,陈皮6g,鸭肉、连皮冬瓜各250g,生姜、精盐、胡椒粉、植物油各适量。
做法:将薏米、芡实、陈皮加适量清水浸半小时备用。将鸭肉去皮去脂肪洗净,入沸水中焯去血水,切成块状,与生姜一起放入烧热的油锅中略炒,然后加入薏米、芡实、陈皮、精盐、胡椒粉,加适量水煮汤,煮约45分钟后加入连皮冬瓜再煮15分钟即可。
功效:健脾祛湿,利水消肿,理气化痰。适宜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肾病、水肿、肝硬化腹水等表现为湿热症候的人群。

河虾味美

 (2022-09-19 07:42:17)[编辑][删除]


“三月黄鱼四月虾”时入4月,又是大啖河虾的好时节。河虾,又称青虾、沼虾,广布于我国各地的江河、湖泊。每年4至9月为河虾上市旺季,以4月为佳。此时的河虾肉质鲜嫩,口感最好,是不容错过的时鲜。

河虾味甘性温,补肾壮阳、通乳托毒,治肾虚阳痿、产妇乳少、麻疹透发不畅、阴疽、丹毒、臁疮等病症。

河虾营养丰富,是高蛋白低脂肪的水产食品。据分析,每100g河虾肉含蛋白质16.4g、脂肪1.3g、钙99mg、磷205mg。河虾中丰富的磷、钙对小儿、孕妇尤有补益功效。此外,河虾中还含有丰富的镁,对保护心血管系统、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扩张冠状动脉有积极作用,有利于预防高血压。

优质河虾体色青绿,有光泽,头体连结坚实;次鲜河虾,体呈青白色,头体连接松;不新鲜的河虾体呈松白色,有头体脱落现象,不建议购买。河虾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烹调河虾以鲜活者为佳,常采用炸、熘、爆、炒、烧、氽等烹调方法,也可将其斩成茸泥和馅料等。春天可用韭菜炒河虾,红绿相间,鲜美无比。还有活炝河虾,选用鲜活的河虾,取上等白酒浇入拌和,使其醉,再加入姜丝、酱油、白糖等调料即可,夹活虾蘸食,肉嫩味鲜,别有风味。下面介绍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河虾仁豆腐汤。:鲜河虾200g,嫩豆腐200g,西红柿100g,食用油、盐、味精、葱、姜、料酒各适量。

做法:将鲜河虾洗净,用手剥出虾仁,放在碗中,加料酒、盐、味精调匀。西红柿切成小丁。豆腐切成小丁,在开水中煮开后控净水分。锅烧热后入食用油、姜、盐、料酒、豆腐丁、虾仁,同时放高汤,待烧开后再放入西红柿丁,然后加少许味精、葱花即可。

功效:补中益气,补肾壮阳,通乳,增强体质。尤其适合产妇、小儿、老年人及体质虚弱人群食用。

晒太阳晒这四处

 (2022-09-19 08:17:03)[编辑][删除]


春季阳光明媚,让身体沐浴在阳光下,既有助于阳气生发,还能促进钙吸收。

晒头顶补阳气  “头为诸阳之首”,是阳气汇聚的地方。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过两耳直上连线中点),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能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调节阴阳平衡,阳光晒过头顶,以通畅百脉、调补阳气。

晒后背调气血  人体腹为阴,背为阳,且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均分布在后背,所以晒晒后背有助于补充阳气。阳气卫士,阳气充足就可以抵御外邪入侵。“背为阳,心肺主之”,经常晒晒后背还有强壮心肺的功能。

晒腿脚祛寒气  “寒从足下起”,阳虚一年到头腿脚冷冰冰,阳光带走腿的寒气,加速钙吸收,防骨质疏松。

晒手心促睡眠  手心有一个重要的穴位——劳宫穴。劳宫穴为心包经腧穴,五行属火,有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在和煦的阳光下,不妨把双手摊开晒晒劳宫穴,可以起到舒缓疲劳、促进睡眠、强心益气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春季各种时鲜野菜都上了桌,但是不少野菜属于光敏性食物,如野芹菜、荠菜、香椿等。过敏体质人群如食用光敏性食物后,皮肤又在太阳下长时间暴露,极易诱发日光性皮炎,在眼睑、面部、颈部及手臂等部位出现红肿、瘙痒等症状,甚至出现水疱。食用这些果蔬后的2~3个小时内,皮肤中光敏性物质浓度最高,所以易过敏者吃完野菜不要立即晒太阳。午饭后立刻出去晒太阳也不值得提倡。因为晒太阳时,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加上饭后血液都集中在消化系统,肌组织和脑组织供血不足,就容易出现疲劳症状。(李朝)

初春吃好助健康

 (2022-09-26 04:56:19)[编辑][删除]


中医讲究时令,调补要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特点,认为春多风,春阳属肝,其性生发。如今已到寒尽迎春的时节,人体阳气开始生发。应以调肝以助阳气初生及防风御寒为主。春季流感多发,提高免疫抗病能力尤其重要。在做好综合调护的同时,我们更应注意健康饮食,以理肠护胃、健脾疏肝、扶助正气。

健康饮食“五要”

适当食“辛”以通阳

当下宜食味辛性温之物,起通阳祛寒、暖中除湿之功,可顾护正气、驱邪防病,又能顺应阳气初生,让人体气机与大自然的阳气协调平衡,为适应刚刚来临的春天打下基础。如可多吃葱、姜、蒜、韭菜等,祛阴散寒,还有杀菌防病的功效。葱含有的葱辣素具有较强的杀菌、抑菌作用;大蒜含有杀菌力很强的大蒜素,能杀灭多种病菌,提高免疫力;韭菜更是初春时节养阳的佳品,不仅有调味、杀菌的功效,还含有蛋白质、维生素A、钙、磷等,营养丰富。再如,香菜、苏叶、花椒等,都是味辛性温的药食两用佳品。需要提醒的是,有被咽喉干燥、口气重、便秘等内热症状困扰,不宜多食用味辛性温,可适当吃点养阴润燥之品,如莲藕、百合、萝卜等。

进食坚持七分饱

“吃饭七分饱,健康活到老”,若饮食不节制,会损伤脾胃功能。提倡“三分饥和寒”。有研究发现,健康长寿的饮食方式是坚持进食量减1/3。

青菜豆腐保平安

“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过食荤腥油腻会助湿生痰,更容易出现上火、便秘、过敏等身体不适症状。新鲜蔬菜营养丰富,豆腐味甘、性凉,具有益气和中、生津解毒的作用。少肉食,多选择鲜菜和豆制品。

清淡减盐要牢记

重盐、重油、重口味的饮食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盐分和油脂摄取过多会提高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外出赴宴时,油腻的菜肴入口前尽可能先“过水”,以有效降低盐分、脂肪的摄入。

以茶代饮更健康

“茶乃百病之药”,茶叶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等作用。药茶,如神曲茶、山楂大麦茶等,治疗食积停滞等症。以茶代饮,以茶代酒,更有益健康。李时珍曾言“酒,天之美禄也。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

食疗方推荐

下面推荐两道药膳,正适合初春时节食用。

山药扁豆排骨汤

材料:鲜山药200g,太子参10g,炒白术10g,白扁豆15g,鲜黄豆芽100g,猪排骨300g,姜、葱、盐、料酒等调料适量。

功效:本汤料中山药调养脾胃,补肾益肺;太子参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固表;白扁豆补脾益胃,和中化湿;黄豆芽补益气血,利湿除痹;猪排骨,性平、味甘咸,补中益气,滋养脾胃,强健筋骨。诸味食药材合用,具有健脾醒胃、扶正祛湿的作用,对脾虚运化失健、精神不振者特别适宜。

韭菜糯米鸡蛋粥

材料:韭菜100g,糯米100g,鸡蛋2个,食盐适量。

做法:韭菜清洗干净,切碎末备用。糯米洗净,约浸泡2小时,倒入锅中,加适量水煮粥。鸡蛋磕入碗中,打散成蛋糊。糯米粥煮至黏稠时,将蛋糊转着圈淋入锅中,煮至蛋花飘起即倒入韭菜末,并加适量盐调味,搅拌均匀即可出锅适温食用。

功效:春天自然界万物生发,韭菜又叫“起阳草”,可以帮助人体补充阳气,有健胃、提神、强肾等作用,还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丰富的纤维素。鸡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卵磷脂,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滋阴养血、宁心安神的效用。糯米补脾暖胃,益气养血。三者搭配,共奏补阳滋阴、益气健中之功,初春之时,男女老少皆宜食用。


春季养生饮食六原则
摘自2023-4-24中国中医药报
刘慧芳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美好季节,随着气温回升,呈现出万象更新的景象。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也是一年中养生的黄金季节。春天养生,养肝为先,还需护脾胃。春天的特点是“发陈”,即推陈出新,人体的阳气也随之开始升发。那么根据这些特点,春季饮食该注意什么呢?不妨从以下六方面做起。
营养均衡
春季是人体能量消耗较快的季节,对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等的需求均较大,因此饮食方面要注意食物多样,合理搭配,以均衡营养为主,适当增加某些营养素的摄入。除了适当多吃点主食之外,还应多摄入一些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豆制品、乳制品等。另外,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也是人体所必需的。还要注意饮食规律、适量,俗话说“吃饭七分饱,健康活到老”,切忌暴饮暴食,否则会损伤脾胃功能。
多甘少酸
《备急千金要方》记载:“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到了春天,人体的肝气旺盛而脾胃弱,多食酸味食品会使肝气过盛,脾胃受损,导致消化不良,所以应该少吃酸味的食物,多吃甘味的食物,来养护脾胃。比如可以多吃点红枣、蜂蜜、山药等。水果中含有较多的果酸,并且属生冷食物,吃多了容易伤害脾胃,所以春季饮食应多吃蔬菜,少吃水果。
应季“咬春”
“咬春”是指在春天吃符合时令的食物。孔子说“不时不食”,吃应季的食物才健康。春天万物生长,植物都发出嫩芽,芽类蔬菜是春天的特色食物,品种丰富,常见的如香椿、豆芽、春笋、蒜苗、豆苗等。常食此类食物可以促进阳气升发,有利于肝气疏通,还可缓解春季气温回升和气候干燥所导致的燥热及“春困”等不适。
清淡为主
民谚云“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清淡饮食一直是营养学家倡导的健康饮食方式。春季人们常常会感到口舌干燥、容易上火,此时饮食更需以清淡为主,忌食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否则容易使得身体阴阳失衡,内火旺盛,从而导致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大便干硬等现象。
适当食辛
春季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但是味辛性温食物可以适当食用。比如葱、姜、蒜等,此类食物不仅是调味的佳品,还可增进食欲、助阳升发,并且具有杀菌防病的功效,在“百草萌芽,百病发作”的春季食用,有助于预防春季常见的呼吸道感染。
忌食生冷
春季虽然气温渐渐回升,但由于冬季寒气未完全退去,仍有凉意,生冷食物容易损伤脾胃,引起肠胃不适,影响消化吸收能力。因此春季饮食应以温热为主,饮茶也宜选择性质温和的茶类,以免损伤脾胃之阳气。

汉唐时期胡麻的药用、食用及仙用

  (2022-09-26 05:41:01)[编辑][删除]


时间:2021-12-0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郭幼为

古时的胡麻,即为我们今日所说的芝麻(脂麻)。翻阅史料,它或是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传入中国的,东汉崔寔曾在《四民月令》中录有“二月、三月、四月、五月,时雨降,可种胡麻,且在五月可粜胡麻”。这说明至迟在东汉时期,中原地区已见胡麻的栽培且已呈商品化。北魏时期,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载了胡麻的种植方法,也或可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胡麻已经传遍大江南北。而在《齐民要术》有关胡麻的按语中,贾思勰曾录有“白者油多,人可以为饭,惟治脱之烦也”;在《本草经集注》中,陶弘景介绍胡麻药效时曾提到,“麻油生榨者如此,若蒸炒止可供作食及燃耳,不入药用也”。二者或可说明魏晋时期胡麻已成为食用油的主流兼有代饭功能。唐朝时,受道教服食胡麻风气的影响,一种胡麻饭开始受到时人青睐,这在十余首唐诗中可以得到印证。回顾胡麻从药用到食用再到仙用的历史,其实现“三级跳”的背后有汉唐时期为养生健体而服食风气的影响,亦有西域神秘光环的映照。

胡麻的药用

胡麻的药用价值可能是在其进入中原后被发现的,《神农本草经》中便有胡麻及其叶青蘘药效的详细记载。吴普在《吴氏本草经》中引录神农、雷公的说法,在胡麻叶(青蘘)方面,神农与雷公确有分歧,如一说甘、一说苦,但在胡麻方面一致认定“甘,平,无毒”。北齐时期的徐之才也在《雷公药对》“诸病通用药”中记载胡麻可以疗治“火灼”和“虚劳”等病症。南朝道医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对胡麻的记载则更为详细,虽然有些论断仍值商榷,记录的别名也给后世考辨胡麻带来一定困难,但在服食、仙用方面透露了丰富信息。此外,早在魏晋之时,乌麻(黑胡麻)就被用来防治头发脱落及使头发乌黑,如在《深师方》中便用乌麻花做成生发膏;在疑为陈朝后期著作的《新录方》中亦有“治发令长方”,其制法为“乌麻花末之,以生油和泥,涂之”。

唐时,乌麻似乎要比白麻的疗效好,《新修本草》认为,“乌者良,白者劣尔”。用药处方中,乌麻的疗病种类也多些:“湿痹腰脊”“益气”“补骨髓”的基础上,还可“明目”“坚筋骨”。以乌麻命名的膏、酒也在唐时出现,含有乌麻的单方也多集中在唐时的方书之中,如张文仲就用乌麻的单方“手脚酸痛,兼微肿方”和“捋脚方”来疗治“脚气肿满”;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也录有“治脓溃后疮不合方”,借“炒乌麻令黑,熟捣以敷之”来外敷疗治痈疽。在之后的《千金翼方》中,他还承继前朝,记录了乌麻的单方“令白发还黑方”,以使“生发黑发”。崔知悌也记录了生乌麻清油的单方,“疗伤寒三五日,疑有黄,则宜服此油方”,以疗伤寒病。而用乌麻油疗治消渴,看来在唐高宗时期的民间药效良好,以至于以乌麻油为单方的“疗消渴方”会被当时朝廷刻于龙门石窟药方洞,颁至全国。

《新修本草》之后,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增加胡麻的花与油的记载,“胡麻花,阴干,渍取汁,溲面至韧易滑”“胡麻油生油杀虫,摩恶疮。叶,沐头长发”。后来,胡麻、胡麻油、青蘘的食疗价值被食疗史上的奠基人之一孟诜载入中国历史上第一本有关食疗的本草典籍《食疗本草》之中。至明,李时珍综合以上诸家所说,按胡麻、胡麻油(香油)、灯盏残油、麻枯饼、青蘘、胡麻花、麻秸等分类详细介绍了胡麻的药食兼有功能。从晋唐时期方书典籍中记载的有关胡麻的药方来看,胡麻疗病范围趋广,唐时以乌麻命名的膏、酒也开始出现,如《近效方》《崔氏方》都有记录含有乌麻油的乌膏,用来疗“毒疮肿”;《崔氏方》还录有乌麻地黄酒,用来“疗风虚,补不足,除百病”;《千金方》中亦有乌麻酒的记载。医史专家范行准先生曾云,“方剂之术,起自单味药,在神权时代巫医所用单味药,固以法术视之,以单味药与符术等量齐观,为屡见之事也”。从某种程度来说,单味药可能“最能保留原始时代之真面目”,也蕴含着更多的科学内容。同一味药物配伍成不同的单方,可以更好发挥该药的不同药效。就胡麻来说,晋唐方书中有关胡麻的单方不在少数,且内服外用兼有。在内服方面,葛洪在《肘后方》中用胡麻的单方“治卒消渴,小便多方”来疗“卒消渴小便多太数”;在《葛氏方》中,葛氏又用胡麻的单方“欲饮酒便难醉,难醉则不损人方”来使“饮酒令不醉”;《产经》中则有胡麻油的单方“治产难方”以疗治“产难”;唐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亦记录了胡麻的单方“常服明目方”“治溺血方”来疗治“目病”“尿血”,另有生胡麻油的单方“治白瘢方”以疗治“疥癣”;敦煌出土文献不知名医方第九种残卷中亦载有黑胡麻“疗偏风方”,方法为“黑胡麻捣为末,酒浸七日服,立瘥”。在外敷方面,《新修本草》曾言,胡麻“生嚼涂小儿头疮及浸淫恶疮,大效”。在方书中,生嚼胡麻外敷的单方亦有一些,如《拯要方》和张文仲编纂的药方中分别记录了“治阴痒湿生疮,历年不瘥方”和“疗阴痒生疮方”以及《千金方》中的“风疽方”“治男女阴痒生疮方”,都是嚼胡麻敷在疮口上来疗治阴痒。而“熬胡麻捣,以葛囊盛枕之,虫闻香则自出”的“疗蚰蜒入耳方”自葛洪《肘后方》之后,被后世诸家(《千金方》《龙门方》《产经》)转录,用以疗治“蚰蜒(百虫)入耳”;生胡麻捣,在《肘后方》《枕中方》《千金方》中有“疗火烂疮方”,“治一切虫蛇、射工、沙虱百毒方”“治入水手足肿痛方”,并敷治疮、毒、肿。

胡麻的食用

服用胡麻及由其配伍而成的具有养生属性的胡麻方,与古代服食求仙风习密切相关,而道教医学在其中作用较大。方士成仙思想影响到了本草典籍的编纂,《神农本草经》或可与古代方士存在历史渊源关系,其三品分类或是受到方士服食成仙思想的影响。例如,上品药往往具有保健养生、延年益寿之功效。从《神农本草经》的药物分析中可以看出,胡麻自从“丝绸之路”进入中原后,其“久服轻身,不老”以及青蘘(胡麻叶)“不饥”“不老”“增寿”之用就被认识并历代传承,到了李时珍生活的年代,便有“近人以脂麻擂烂去滓,入绿豆粉作腐食。其性平润,最益老人”。可以说,胡麻既可作药驱病疗疾,也可作为食物长期食用,还可起到轻身、延年、耐饥等保健养生作用,体现了中医药食同源的观点。

魏晋南北朝,外丹与草木药的服食并行于世,名士们因生活之需,对强身益气的植物进行尝试,以求平安度过凶年。该时期,道家服食胡麻养生渐成常态。道医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便录有,“服食家当九蒸、九曝、熬、捣,饵之断谷、长生、充饥”;在其编纂的另一本道家典籍《真诰》中,也有道家服食胡麻的记载。此外,其他道教典籍中亦有相似记载,如《天戒经》言,“淳于斟字叔通,会稽人,汉桓帝时为徐县令。好道术,数服饵胡麻黄精”。道教的服食养生理论特别是其中的“少食辟谷”对唐代社会的饮食养生产生了较大影响,成为当时重要的社会风尚。胡麻饭风靡一时,引得唐朝诗人吟哦不已。从诗史互证的角度亦能看出当时服食胡麻的盛景,如王绩《食后》中“胡麻山麨样,楚豆野麋方”,王维《送孙秀才》和《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庄因题石壁十韵之作应制》则分别有“山中无鲁酒,松下饭胡麻”和“御羹和石髓,香饭进胡麻”;王昌龄《题朱炼师山房》中的“百花仙酝能留客,一饭胡麻度几春”;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中的“乌麻蒸续晒,丹橘露应尝”;李端《杂歌呈郑锡司空文明》中的“胡麻作饭琼作浆,素书一帙在柏床”;王建《隐者居》中的“何物中长食,胡麻慢火熬”;白居易《宿张云举院》中的“不食胡麻饭,杯中自得仙”;姚合《过张云峰院宿》中亦有“不喫胡麻饭,杯中自得仙”;牟融《题道院壁》中的“神枣胡麻能饭客,桃花流水荫通津”;皮日休《雨中游包山精舍》和《夏初访鲁望偶题小斋》中分别有“道人摘芝菌,为予备午馔。渴兴石榴羹,饥惬胡麻饭”和“半里芳阴到陆家,藜床相劝饭胡麻”;张贲《以青饭分送袭美鲁望因成一绝》中的“应宜仙子胡麻拌,因送刘郎与阮郎”等。

唐代服食风气承袭魏晋南北朝之流风余韵,在承继葛洪和陶弘景服食思想的基础上,孙思邈对饮食内容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开辟药饵补益模块。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共载有药饵方五十余首,其中就有许多服食胡麻(乌麻)的方法和药方。如《千金方·服食法》中有“服乌麻法”,疗效为“渐渐不饥绝谷,久服百病不生,常服延年不老”;《千金翼方·养性服饵》中用胡麻脂做成的“守中方”;《养老食疗》中的“渐渐不饥绝谷,久服百病不生,常服延年不老,耐寒暑”的“服乌麻方”,以及含有乌麻油的“主百病虚劳,久服耐寒暑”的乌麻脂。

胡麻的仙用

胡麻来自带有神秘光环的西域地区,加上它又是一种医学上常用的药材,多种因素叠加,使得这种原本很普通的植物成了道家服食求仙的修炼法物。自《神农本草经》起,胡麻一直处于上品仙药之位置,李时珍言,“古以胡麻为仙药,而近世罕用,或者未必有此神验,但久服有益而已耶”。“久服轻身”“不老”“明耳目”“耐饥”“延年”等,是成仙的基础,胡麻能成为仙药还与道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前述道家服食胡麻辟谷养生即是一例。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曾提到“五符巨胜丸”,但未有该丸的详细配方,而由六朝入唐的甄权则说道,“巨胜乃仙经所重。以白蜜等分合服,名静神丸”。此静神丸是否是巨胜丸不得而知,但能看出以胡麻配伍成的巨胜丸或静神丸是被仙经所看重的。事实上,在汉魏间的仙道典籍中,胡麻便是仙家饮服的仙药之一。葛洪的《神仙传》中便有,“鲁女生服胡麻饵术”的记录。道家典籍《上元宝经》中也载有“斐君又受支子元胡麻之法,蒋先生惟服此二方,位为仙真”。敦煌出土文献《辟榖诸方第四种残卷》中亦有胡麻之法的记载。故白居易的“不食胡麻饭,杯中自得仙”,可能也是受前朝服食胡麻可成仙思维的影响。

现今,胡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食物,也是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一味中药材,其声誉价值的获得不仅基于自身药效,更基于一定的文化心理因素。胡麻自汉朝时入主中原后,便药、食、仙属性兼具。这三大属性在道教的服食养生体系中得到进一步升华。特别是经一些道医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汇总、加工和提炼,逐渐被视为能使人延年不老的仙药和助人升仙的媒介。宗教与服食养生风气对胡麻形象进行了多重文化意义建构,影响其实际药用与食用价值的判断,彰显了汉唐时期的本草与宗教、社会饮食风气之间的良性互动。(作者郭幼为  广东警官学院,系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职博士研究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