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路志正调理脾胃治慢性痛风经验

(2022-09-17 15:40:14)


时间:2022-05-0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韩曼 姜泉 唐晓颇 杨凤珍

痛风发病的主要环节是尿酸代谢失常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血尿酸过高,当尿酸盐浓度超过其饱和溶解度时,可沉积于关节、软组织、软骨、骨骺、肾脏等组织而引起多种临床表现,主要分为急性发作期、无症状间歇期、慢性期。痛风石是慢性痛风的特征性表现,调查数据显示,发病11.6年后会出现痛风石。痛风石形成初期质地较软,随着纤维增生质地越来越硬,此时如关节炎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而反复发作进入慢性期,可并发肾脏疾病,重者可出现关节畸形和肾功能不全。

痛风既是中医病名又是西医病名,路志正考证,痛风一名起源于我国,系元代朱丹溪确立。国医大师路志正指出,中医药在治疗痛风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尤其是慢性痛风期通过中医药治疗可明显减少发作次数,控制发作频率,改善全身症状,进而改善预后。

【病因病机】

路志正从现代人的膳食结构、生活条件、生活习惯等变化入手,深入研究了痛风的发病机理,认为饮食失调、损伤脾胃是痛风发病的关键因素,而脾胃失调是慢性痛风反复不愈的症结所在。路志正指出,慢性痛风辨证应着眼于发病的根源,调理脾胃是其治本之道,正所谓“脾胃一调,则周身气机皆调;脾胃一健,则五脏六腑俱健”,即“持中央以达四旁”之理。

路志正赞同丹溪对痛风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强调内因,而风、寒、暑、湿、热、毒等外邪仅为内因前提下之诱发因素,这一点与一般的风湿病(包括白虎历节等)有很大不同。路志正认为其发病或因内有血热,外受风寒,涉水立湿;或因饮食不节,恣啖肥甘,饮酒过度,损伤脾胃;或因劳倦过度,思虑伤脾所致。脾虚胃弱,升降失司,水液运化失司聚而成湿,水湿内蕴,日久则化热,内外之邪相引,则易诱发本病。

路志正认为,本病急性期多以邪实为主,当治其标,可用清热祛湿、活血祛瘀、化痰通络之法,则痛肿可消;慢性期正虚邪实,寒热错杂,当标本同治,以健脾化湿、补肾通络、疏风定痛为法,则痹痛可除。

慢性痛风期,虽关节红肿消失,但仍疼痛或剧痛,肿胀不甚,病程迁延。病邪久恋,正气暗耗,脾、肾、三焦功能失常。正虚邪实,痰瘀交阻,深入筋骨,可致关节僵硬变形。痰浊瘀血凝聚,日久结而成形,则见痛风石。路志正提出健脾祛湿、综合治疗为诊治慢性痛风之大法。

【治疗心法】

调理脾胃,健脾化湿痛风急性期缓解后,肿痛虽消,但关节仍疼痛难耐,因此就诊者亦不少见。邪深久恋,戕伐正气,脾气受损,表现为局部关节酸胀,疼痛或剧痛,逢阴雨、风冷天气,症状加重,关节不红不肿,伴见喜暖恶寒、神疲乏力、纳少脘闷、腰膝酸软等症。

《说文解字》云:“痹,湿病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湿邪有内外之分,与风湿病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是导致关节肿痛难愈的直接原因。

路志正治疗慢性痛风注重调理脾胃,务使脾气得健、水湿得化,常用方剂如防己黄芪汤、三仁汤、藿朴夏苓汤、平胃散等。脾虚湿盛、漫肿困重者,重用黄芪、苍术、薏苡仁,可加萆薢、木瓜、晚蚕沙等;中焦湿阻、脘闷纳呆者,可加藿香、苏梗、荷梗以芳香理气化湿;若兼风邪,疼痛游走,可加防风、威灵仙、海风藤等祛风胜湿、通络止痛;阳虚寒盛、冷痛暗紫者,重用桂枝、附子、细辛等温经散寒。

调理脾胃,不忘补肾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医碥》曰:“下焦为中土之根,肾命为水火之本。”肾脏与痹证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关系密切,明代张景岳曰:“诸痹者皆在阴分,亦总有真阴衰弱,精血亏损,故三气得以乘之,而为此诸证……是以治痹之法,最宜峻补真阴,使血气流行。”

路志正在治疗慢性痛风过程中,除调补脾胃、以后天补先天之外,也非常重视对肾脏的补益,常辨证施用补益肾气、固精填髓、强筋健骨等法,方选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独活寄生汤等加减化裁。

慢性痛风一般病程迁延,久必伤及肾气,肾气虚则气化不利,清浊不分,开合失司,精微泄漏而见尿浊、夜尿频、水肿等症,临床常见于痛风性肾病改变。此时治疗,在健脾的同时应不忘补肾,可选熟地黄、山药、山茱萸、女贞子、猪苓、茯苓、玉米须等药。如肾气亏虚、下肢乏力者,重用牛膝、桑寄生、川续断等补肾强筋、通络止痛。

老年痛风患者,常伴见腰酸腿软、筋脉拘挛、遗精滑泄、头晕健忘、盗汗耳鸣等肾精亏耗之象,常佐以血肉有情之品,如龟鹿二仙胶等。然补肾之品多滋腻,有碍脾之虞,此时路志正常少佐砂仁、娑罗子等辛香理脾之品以顾护脾胃,使补而不滞。

活血化痰,散结通络湿热久羁,灼津耗液,炼液成痰,血浊成瘀,痰瘀胶结,气血痹阻不通,肢体关节筋脉失荣,病邪深入骨骱,故可见痛如针刺,关节僵硬、变形、拘挛、麻木、屈伸不利,或在指尖、跖趾、耳廓等处有痛风结节等表现,此乃痰瘀互结之象。痰瘀作为脾胃损伤的病理产物,可进一步加重脾胃损伤,故路志正在慢性痛风的治疗过程中,强调调补脾胃的同时,也重视活血祛瘀、化痰散结,使邪去正安,常选用双合散、丹溪上中下通用痛风方等。双合散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二陈汤加白芥子涤痰通络,故名曰双合,乃祛瘀、化痰同施,为治疗痰瘀互结之良方。若兼夹风湿者,可予丹溪上中下通用痛风方,既祛风湿、化痰瘀,又可消滞和中,三焦同治,对上中下之痹痛均可使用。若皮下结节破溃,脂溢脓出,久不愈合者,重用黄芪以益气托毒排脓,加皂角刺化毒透脓,脱腐生肌收口。

中药外治,直捣病所路志正论治痛风在中药内服的基础上,必佐以中药外治法,以有效缓解关节肿痛等症状,防止其再次急性发作。陈实功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路志正深谙此理,善用外洗方治疗痛风,通过药物熏洗,可使药力直达病所,加之水蒸气的温热作用,可使气血畅、经络通,内外兼治,能明显缩短疗程。

外洗方用药:路志正喜用大黄甘草汤、马鞭草、威灵仙等。其中马鞭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肿,《本草经疏》谓:“马鞭草,本是凉血破血之药……血凉热解,污浊者破而行之,靡不瘥矣。”路志正选用此药主要是因为该药可针对急性痛风的主要病因病机,即湿热毒瘀,而马鞭草可起到凉血化瘀、清热利湿、消肿止痛之功效。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马鞭草主要含有环烯醚萜类物质,其水及醇提取物对滴入家兔结膜囊类的芥子油引起的炎症,均有消炎的作用。威灵仙可通行十二经络,正如《药品化义》所言:“灵仙,性猛急,盖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经络。主治风、湿、痰、壅滞经络中,致成痛风走注,骨节疼痛,或肿,或麻木。”皂角刺、透骨草、制乳香、制没药、防己、络石藤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功亦佳,可随证加减。具体用法:嘱患者每日1~2次,局部先熏后洗,泡洗半小时,以微微汗出为度,使玄府畅达,排故布新,气血流通,痹痛可除。或浓煎取汁,以纱布蘸药汁温敷患处。

【典型医案】

吴某,男,37岁。初诊日期:2011年3月24日。患者诉左足第1跖趾关节间断肿痛3年。3年前大量饮酒后出现第1跖趾关节红肿热痛,疼痛难忍,步行困难,自行服用止痛药物后症状逐渐缓解。后关节肿痛反复发作,多于劳累后明显,就诊于当地医院,查尿酸570μmol/L,诊断为“痛风”。患者控制饮食后,血尿酸有所下降,但关节肿痛时作,疼痛可忍受。刻诊:左足第1跖趾关节微肿、疼痛,全身关节肌肉游走性疼痛,疲倦,眠差,阵发头晕,盗汗,无头痛,纳可,二便可。既往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现服缬沙坦胶囊控制血压)。舌暗红边有瘀斑、苔薄黄稍腻,脉弦滑细。

诊断:(气血两虚,湿邪郁阻型)痛风。

治法:益气和血,疏风祛湿。

方药:防己黄芪汤合四妙丸化裁。生黄芪20g,防风12g,防己15g,炒白术15g,威灵仙12g,桂枝12g,白芍12g,赤芍12g,炒苍术15g,盐黄柏12g,萆薢15g,晚蚕沙(包)20g,炒薏苡仁30g,鸡内金12g,大腹皮10g,大腹皮子10g,六一散(包)30g。水煎服,每日1剂。外洗方:苦参12g,马鞭草30g,皂角刺15g,威灵仙15g,防风15g,防己15g,醋延胡索12g,芒硝15g。7剂,局部熏洗,日1剂。

7剂药后随诊,患者关节疼痛消失,头晕、疲倦感消失,盗汗明显减少,睡眠改善。以前方14剂制成颗粒剂口服,每次9g,每日2次,以资巩固。嘱患者忌肥甘厚味及生冷之品。

按患者患病前饮食不节,戗害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加之痹证日久,耗伤人体正气,故现疲倦、睡眠差、阵发头晕、盗汗等气血亏虚之象。

气血亏虚则四肢肌肉失养,故见倦怠;气虚则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而精神萎顿,阵发头晕;血不养神,故睡眠差;脾气亏虚,运化失职,水液停聚,湿邪内阻,停滞关节则见关节肿痛;气虚无力以率血行,则脉细;气虚血瘀则可见舌质红暗、边有瘀斑;气虚则水液代谢失调,水液不化,输布障碍,湿邪为患故脉弦滑、舌腻;气虚日久,化源不足,导致气阴两虚,阴不制阳、卫外不固则现盗汗,阴血不足则生内风。

患者就诊时为春分节令,内外风合,挟湿行走,故见游走性疼痛。组方以防己黄芪汤健脾益气化湿治气虚之本,四妙丸清热利湿以除湿之标。药用黄芪、炒白术以健脾化湿;防风、防己祛风除湿;薏苡仁、萆薢利水渗湿;黄柏清热燥湿;炒苍术燥湿,又可升发胃中阳气;桂枝温阳化气,配伍白芍一收一散,调和营血;滑石、六一散、晚蚕沙、威灵仙以祛湿除痹;大腹皮子入脾胃而宽中下气去滞,鸡内金健胃消食,时时不忘顾护脾胃之意。(韩曼 姜泉 唐晓颇 杨凤珍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痛风汤   名医名方

 (2017-07-19 05:24:55)[编辑][删除]



李耀谦,主任医师,教授,江苏省扬州市名中医,扬州市中医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谦”字门儿科中医术传承人之一。在国家及省级学术会议以及医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充血性心力衰竭》《42例尿崩症辨证分析》等十多篇论文获国家、省、市级优秀论文奖。参加《现代中医内科学》《淮扬饮食文化史》的编写,自著《谦字门鳞爪》一部。擅长内科、儿科、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主张融伤寒、温病学于一炉,力主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相互贯通融会,相辅相成,以决病之所在而治之。治法上主张治急性传染病,以祛邪为主,时时顾护阴液,以扶阳为第一要义;治慢性病,注重调理脾胃,滋补肝肾,善于把药调和食疗有机结合。

药物组成:忍冬藤30克,薏苡仁30克,生石膏30克(先煎),海藻15克,山慈菇15克(先煎),炒黄柏5克,苍白术各10克,知母10克,白芥子10克,豨莶草10克,干地龙10克,木防己10克。

功能:清热消肿止痛,主治痛风及高尿酸血症。

方解:黄柏、知母清湿热;忍冬藤、木防己、干地龙活血通络;生石膏助黄柏、知母清热;苍白术助黄柏燥湿;薏苡仁、豨莶草、干地龙清热化湿,解痉止痛;白芥子、海藻化痰散结;山慈菇逐瘀化痰,散结解毒。诸药协同,达到清热、消肿止痛的目的。

加减运用:局部焮热痛剧,加飞滑石10克(布包),寒水石30克(先煎);红肿退而痛不除者,去石膏、海藻,加片姜黄10克,蜈蚣两条;肾功能不全者,去木防己。 (江苏省扬州市中医院 汤红芳 整理)


痛风方【草根一生】

 路志正调理脾胃治慢性痛风经验 (2015-04-18 03:35:33)[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http://www.kongming.cn/kmdocs/2152/20111222230354/1.png        痛风方【草根一生】


                                               痛风在《丹溪心法》称其为白虎历节。因本病发作时疼痛剧烈,《医学正传》认为是痛痹;又因疼痛部位不定,《景岳全书》称之为风痹。总之,该病属于痹证之范畴。西医学认为痛风是嘌呤代谢障碍性疾病,本病发作时以局部剧烈疼痛、红肿为特征,病因方面除有风、寒、湿、热外,还与浊瘀有关,若按一般痹症治疗之法,奏效缓慢,必须化浊祛瘀、通络蠲痹,方可收功较捷。   

        组成:土茯苓30~60克,虎杖30克,薏苡仁30~50克,粉萆薢20克,忍冬藤30克,威灵仙15克,黄柏10克,川牛膝10克,木瓜10克,泽泻10克,路路通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

    功能:化浊祛瘀,通络蠲痹。

    主治:痛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7天为1疗程。

    方解:方中重用土茯苓、虎杖、薏苡仁为主药,以冀化浊祛瘀,《滇南本草》认为土茯苓利湿祛风,能治“筋骨挛痛”,《本草拾遗》谓虎杖“主风在骨节间及血瘀”,《神农本草经》记载薏苡仁“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萆薢、忍冬藤、黄柏、泽泻、威灵仙佐以主药,增强清化湿浊之力;木瓜除湿舒筋缓急止痛;路路通祛风通络;牛膝、乳香、没药活血通经止痛。全方具有化浊祛瘀、活血止痛、标本兼治之效。

    加减运用:寒重者,去忍冬藤、黄柏,加制附片、炙桂枝各10克;湿重者,加苍术10克,川厚朴6克;若痛风反复发作10年左右可形成慢性痛风性关节畸形,关节周围与身体他处皮下均可见到结节状突出之痛风石,可于原方中加金钱草30克,海金沙10克(布包),鱼脑石15~30克(先煎);若痛风急性发作控制后,可在原方基础上酌加补肾之品,如山萸肉、补骨脂、骨碎补等,以竟全功。

  祛“伏湿” 防痛风

徐愿 陶庆文 中日友好医院
当血清中尿酸浓度超过420μmol/l时,称为高尿酸血症,当尿酸持续升高在体内沉积引发疾病,则称为痛风。
尿酸是饮食摄入或身体产生的嘌呤代谢而来,从肠道和泌尿系排泄,当产生过多或排泄能力不足时,血液中浓度就会升高,因此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治疗通常以降尿酸为主。其实,从中医角度看,高尿酸只是此病之标,其本在于痰湿。

从湿认识痛风  湿为痛风之本
痛风或高尿酸血症患者通常有以下特点:喜欢饮酒或吃肥甘厚味食物、形体偏胖、头身困重、肢体倦怠、大便黏腻、苔白厚腻等,这些都是痰湿的表现。尿酸本是通过饮食摄入或人体代谢所产生的生理性物质,为什么会变成痰湿邪气呢?
《黄帝内经》讲:“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归于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这段话描述了正常水谷代谢过程,但是当摄入过多或者肺脾肾功能失调时,则会水津停聚而成饮,饮聚不散而成湿,湿邪凝聚而成痰,痰阻不化又变浊。饮证多表现为胸闷脘痞、呕吐清水、咳吐清稀痰涎、肋间饱满等症状;湿证多表现为头身困重、肢体倦怠、关节酸痛重着等症状;痰浊多表现为痰多、胸闷、呕恶、眩晕、体胖等。
湿邪为病既多发又难治,中医理论认为湿性黏滞,叶天士说“吾吴湿邪害人最广”,许多医家亦有百病皆因痰(湿)之论,可见湿邪为病的广泛性和顽固性,这正是痛风反复不愈的原因。
“伏湿邪”为痛风隐患
痛风之湿邪可分为“伏湿邪”和“显湿邪”,“伏湿邪”是指湿邪已经在体内出现并潜伏起来,不易被发现;“显湿邪”是指湿邪的临床表现已经显现出来。
“伏湿邪”症状特点为头身困重、肢体倦怠、肥胖超重、大便黏腻、关节隐痛、舌苔白厚腻,“显湿邪”症状表现特点为头晕、肢体浮肿、腹大胀满、痰多、心慌、关节红肿热痛等。“伏湿邪”症状容易被忽略,应细心观察,如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伏湿邪”和“显湿邪”都是湿邪,只是病程阶段不同、表现方式有异。当人体禀赋异常,或摄入肥甘厚味过多时,体内水液无法代谢,就会以“伏湿邪”方式潜伏在体内,此时可能无明显症状,相当于高尿酸血症或痛风间歇期。当大量饮酒、大量吃海鲜、剧烈运动等因素引动“伏湿邪”,就会发展为“显湿邪”,此时相当于痛风的急性发作期。当引动因素祛除,邪气又再次潜伏而不被发现时,就又进入了痛风的间歇期或高尿酸血症期。久而久之,“伏湿邪”盘踞关节、肾脏、血管等地方,成为痰浊而损伤身体,诱发肾功能不全、骨质破坏、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因此,只有早发现、早祛除“伏湿邪”,才能减少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发生。
祛伏湿可防治痛风
中医把伏邪的发病形式总结为“发则有证可辨,伏则无机可循”,治疗的原则就是“先证而治,截断扭转”。对付“伏湿邪”最好的手段是调节饮食和生活方式。要注意饮食均衡,不过饱,少食肥甘厚味,注意锻炼,不熬夜,如再辅以土茯苓、百合、薏米等药食同源之品食疗,效果则更为理想。
醒脾调肾是关键
伏湿出现的原因主要是脾运化机能下降,可以看做是脾“睡着”了,与脾虚并不完全相同。因此治疗上需要用芳香醒脾的药物,让脾恢复运化功能。《兰室秘藏》中有一解酒方——葛花解酲汤,具有化湿、清热、解酒的功能,是十分有效的醒脾方剂。方中葛花有清热除湿、开邪透湿的作用,还有芳香醒脾、恢复脾胃功能的作用,从两方面让脾胃功能从“睡眠状态”恢复过来。此方既能祛除伏湿、预防化热,还能恢复中焦运化功能,从而达到截断伏湿的效果。
肾脏在水液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调肾可以起到恢复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从而达到降低尿酸、治疗痛风的目的。肾在下焦,中医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之论。这句话的意思是治疗下焦病证,要注意使用重镇平抑、厚味滋潜之品,使之直达于下。萆薢分清饮具有清热利湿、分清别浊的效果,方中的萆薢分清化浊,能促进人体多余的尿酸从肾脏排泄出体外,达到治疗痛风,尤其是痛风性肾病的作用。
食疗药粥有妙用
下面推荐一道祛伏湿粥,做法简便,以供参考。
材料:鲜土茯苓30g,生薏苡仁20g,干百合10g,粳米50g,干葛花5g。
做法:土茯苓、生薏苡仁、干百合和粳米洗净,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烧开,小火慢熬40分钟,再加入干葛花,熬20分钟,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
功效:此药粥具有健脾利湿、除伏湿、预防痛风的效果,适合有血糖高、血脂高、尿酸高、肥胖家族史的人,或出现头身困重、肢体倦怠、肥胖超重、大便黏腻、关节隐痛、苔白厚腻等症状者。

名医名方痛风清消方

 (2022-10-01 09:09:15)[编辑][删除]


时间:2022-01-1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邓运明,1953年生,江西省樟树市人,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西省国医名师。精研骨伤疾病,擅长运用正骨手法治疗各类骨折,及运用经方辨证治疗骨伤疾病,对内、外、妇、儿亦有涉猎。独创“四步九法”和“米字操”结合中药周期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颈椎病。

组成:苍术15g,白术15g,薏苡仁30g,黄柏15g,川牛膝10g,白豆蔻15g,金钱草15g,土茯苓15g,车前草15g,萆薢15g,徐长卿15g,重楼10g,蒲公英10g,山慈菇15g,清风藤15g。

用法:日服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功效:健脾利湿,清热解毒,祛风止痛,活血消肿。

主治:痛风性关节炎。

方解:苍术、黄柏、川牛膝、薏苡仁四药合用为四妙散,出自《成方便读》,专治湿热下注之筋骨疼痛、足膝红肿。白术为健脾燥湿要药,《本草汇言》言:“白术,扶植脾胃,散湿除痹。”土茯苓甘、淡、平,解毒、健脾除湿,通利关节,《本草纲目》言其“健脾胃,利关节”,《本草正义》:“土茯苓,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白豆蔻芳香化中焦之湿浊。金钱草、车前草导湿热从小便而去。萆薢主泌清别浊,渗利湿热,祛风除湿。徐长卿、清风藤祛风止痛,活血通络。山慈菇、重楼、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临证化裁:疼痛日久不去者,加蜈蚣2条、地龙10g、鸡血藤30g。缓解期热毒虽解,但湿邪未除,湿性黏滞,痹阻经络关节,缠绵难愈,此期治疗宜缓则治其本,在痛风清消汤基础上去徐长卿、重楼、黄柏、蒲公英、山慈菇、清风藤等清热解毒之品,加用黄芪15g、党参15g、陈皮15g健脾益气为基本方。间歇期以此基本方煎汤代茶饮用,或采用中药颗粒剂泡水代茶饮用,促进体内尿酸排泄,避免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方可达到减少痛风发作次数或不发作的目的。(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刘永乾李华南整理)

寒露时节话痛风
摘自2023-10-9中国中医药报
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伯礼 天津中医药大学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院长 毛国强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7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出现“寒”字的,代表天气由凉爽转向寒冷,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此时鸿雁南迁,菊花开放,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当太阳到达黄经195°时为寒露,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为秋到冬的转折,阴气更甚,多夹杂寒凉之气,从气候特点上看,南方气爽风凉,少雨干燥;而北方大部分地区已从层林尽染到漫山红遍,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在正常年份,此时10的等温线,已南移到秦岭淮河一线,长城以北则普遍降到0以下。
寒露时气候总的特点:一是气温下降快,温度下降8~10的情况已较常见。二是平均气温分布差异大。在华南,大多数地区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上;江淮、江南各地一般在15~20之间,东北南部、华北、黄淮在8~16之间,而此时西北的部分地区、东北中北部的平均温度已经到了8以下。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病毒在气温下降和空气干燥时致病力增强,感冒最易流行。此时很多疾病的发生都会危及老年人的生命,比如心脑血管病,肺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复发、哮喘病复发等。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曹克光介绍,节气变化对痛风患者的影响同样不容小觑,肝肾在寒露时节相对弱势,人体容易被寒或湿气侵入,引起大小关节不利,加重痛风。
运 动
寒露季节,北方寒凝凉燥,南方“燥”邪当令,是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肾系疾病等多种疾病的高发期,可通过合理运动锻炼,调节血压、血糖和血脂等,促进尿酸排泄。
中医学在四时养生中强调“秋冬养阴”,寒露时节,气候变冷,阳气收敛,阴精潜藏,合理运动即运动时不能破坏“收敛”这一原则,故不适合剧烈运动、大汗淋漓,以免升发阳气、耗散精气津液。进入寒露,全国各地开始陆续出现雾霾天气,雾霾严重时,尽量减少外出活动时间。俗话说“春捂秋冻”,这个“冻”不是盲目的冻着自己,适当的冻可以提高身体对寒冷天气的耐受度,可趁天气还未寒冷之前,风和日丽之时外出晨跑、散步、打太极拳等,使身体慢慢适应寒冷;天气寒冷之后,运动至身体微微出汗即可,不可脱衣摘帽,避免感冒;老年人基础疾病多,抵抗力相对较差,要尤其重视;天刚亮时,空气质量不佳且晨起气温偏低,身体偏弱者容易感受寒邪,所以每天运动时间不宜太早。
寒露后晚上露水雾气重,所以宜在太阳升起后外出运动,避免晚上七点后户外运动;雾霾严重时,应以居家运动为主。曹克光提醒,痛风发作期不宜运动。停止运动2小时后,关节疼痛不缓解提示运动过量。提倡低强度、有氧运动,剧烈运动可使痛风患者出汗增加,血容量、肾血流量减少,尿酸、肌酸等排泄减少,出现一过性高尿酸血症。同时剧烈运动后体内乳酸增加,会抑制肾小管排泄尿酸,也可暂时升高血尿酸。
起 居
寒露节气,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我们人体的生理活动也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以确保体内的生理(阴阳)平衡。人们的起居时间应作相应的调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梳达。
寒露时节外界气温较低,民间称“吃了寒露饭,不见单衣汉”。首先要注意保暖,尤其是下肢及腰腹部的保暖,足部是足三阴与足三阳经所过之处,如果脚部受寒,寒邪就会侵入人体,影响脾、肝、肾、胃、胆、膀胱等脏腑功能。人的两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较少,再加上脚的脂肪层薄,因此,保温性能差,容易受寒冷刺激的影响。故民间有“寒露脚不露”“寒从脚下生”的养生保健谚语。
对于痛风患者来说,较低的外界气温会使人体血液循环减慢,导致尿酸排泄减少,而增加痛风发作的频率。曹克光建议,痛风患者应穿上保暖性能较好的鞋袜;可用热水泡脚,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尿酸排泄,避免诱发痛风发作,还有助于睡眠。但是糖尿病患者由于周围神经病变,冷热刺激感觉不明显,要避免热水烫伤局部皮肤。
情 志
寒露季节,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瑟。因而时常引起人们心中的凄凉之感,产生悲忧的情绪,容易伤感、抑郁,情志失调是多种疾病的诱发因素,不利于身体心理的健康。精神类疾病患者在这个季节也容易出现症状反复的现象。过分伤悲可损伤肺气,对机体的免疫功能造成损害,使机体抗病能力下降。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心态也是养生保健的主要内容。
情绪上要注意保持安定平静,忌骄忌燥,勿使情志外泄,使肺气保持清肃,保持内心宁静,情志平和,避免或减少秋季肃杀之气对精神的影响,可以练习书法、绘画、太极拳等安定神志。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中医有“常笑宣肺”的说法,笑对人体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运动”。笑能调整与改善人体的呼吸,利于体内浊气的排出。适当地增加唱歌、跳舞、远足等让人开心的活动,都可以有效地改善情绪,有利于将心中的悲伤、不悦宣泄出去,让人变得乐观。晒太阳也可改善低沉情绪,对缓解抑郁有一定作用,晴天时可到户外散步,沐浴阳光。
饮 食
“日享菊香播小麦,夜喝梨贝养脾肠”。“寒露”时节起,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饮食方面亦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遵循“燥者润之”“寒者温之”“慎用补品”的原则。
秋天在五行属金,应六气为燥,五味属辛,肺与大肠相表里,寒露空气凉燥,呼吸道和肠道容易被秋燥侵扰,人们在秋天普遍都会感觉口鼻干燥等秋燥症状,儿童易表现为肺系疾病,老人更易表现为便秘、痔疮、便血等。应在平衡饮食五味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品,既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 还可防治咽干口燥等症。如芝麻、百合、梨、蜂蜜、萝卜等。百合味甘,微苦,微寒,入心肺两经,可与粳米做百合粥,能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百合还含有一些特殊的营养成分,如秋水仙碱等生物碱,这些成分综合作用于人体,尤其痛风患者有良好的营养滋补功效。还可在房间中装个加湿器,增加湿度。应少吃煎炸、热性食物,可多吃些槐花、蜂蜜、香蕉等通便润肠之品。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甘先入脾。”在五行中脾胃属土,土生金,肺肠属金。甘味养脾,脾旺则金(肺)气足。寒露时宜常食甘淡补脾食物,如山药、大枣、粳米、糯米、鲈鱼、鸭肉、莲子等。
寒冷的时候,火锅、麻辣烫、麻辣香锅等仿佛有了抵御严寒的力量,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但是秋季“燥”为主气,过多地食用辛辣食物容易耗伤津液,使人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干燥、干咳少痰、大便秘结的情况。尤其是痛风患者,尽量避免进食辛辣和各种酒类,避免旧疾复发。
曹克光强调,痛风患者需要特别注意饮料的影响,过量摄入果糖会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果糖广泛存在于多种水果及蜂蜜中,是甜度最高的天然糖,而甜味饮料中也含有大量的果糖添加剂。建议痛风患者朋友们不喝饮料,水果每天不超过250克。寒露季节气候从凉爽开始走向寒冷,痛风患者可适当在清补的基础上稍加温补之品,但不可大鱼大肉,也不可过多摄入油脂,包括坚果、植物油、沙拉酱、麻酱等。
寒露饮食推荐
食补适合一般体质、没有严重疾病的朋友,可以改善体质、增强抵抗力,补的时候注意尽量选择“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
红枣花生山药粥
食材:红枣10枚、花生45g、山药1段、粳米100g。
做法:将山药、花生洗净后,与去核的红枣放在一起煮开,然后把粳米放进去继续熬煮,直至米变得软糯即可盛出,随即便可放温、食用。
功效:健脾益胃。
百合莲子银杏粥
食材:百合30g、大枣20g、莲子20g、银杏15粒、粳米100g、冰糖适量。
做法:莲子先煮片刻,再放入百合、大枣、银杏、粳米,煮沸后;改用小火煮至粥稠时加入冰糖,稍做炖煮即可关火。
功效:养阴润肺,益胃生津。
雪梨杏仁瘦肉汤
食材:雪梨3个,甜杏仁10g,猪瘦肉 100g。
做法:将雪梨清洗干净,切成4瓣,除去果核。猪瘦肉洗净,切成小段。起火上锅,放入雪梨、瘦肉、甜杏仁,加入适量清水,用大火煮开后,改用小火继续煮1小时左右,加入冰糖,5分钟后,即可出锅。
功效:清热润肺,化痰止咳。适于秋季天气干燥时食用,适于咳嗽,气喘,痰多患者食用。另外,肠燥便秘者可辅助治疗便秘。

胜湿通痹饮
摘自2025-4-2中国中医药报
杨进,男,1944年出生。江苏省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首批百名“国家级教学名师”等称号,出版《新编温病学》等专业著作68部。从事温病学的教学、科研40余年,临床工作50余年,对感染性疾病和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有深入研究。
组成:炒苍术9g,粉萆薢9g,云茯苓9g,薏苡仁15g,车前子9g(包),生地黄18g,炒黄柏9g,炒知母12g,炒延胡索12g,金银花12g,生甘草3g。
功能:祛风化湿,通痹消肿。
主治: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关节局部红、肿、热、痛,活动不利,舌红,苔薄白腻或黄腻,脉弦滑,证属湿热阻滞者。
用法:每日1剂,常法煎服。
方解:痛风是一种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相关的晶体性关节病。本病归属于中医学“痹证”的范畴,病位在关节,与肝、脾密切相关,病理因素有风、湿、热、瘀。
痛风之因当责之于饮食。若患者长期进食酒肉、浓汤厚味,运化不及,脾胃乃伤,聚湿生痰,湿久郁热,流注关节。湿盛则肿,热盛则痛,故发作时局部红、肿、热、痛。久病血瘀痰凝,则关节变形,甚至形成痛风石。《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故痛风多好发于下肢。风邪善行而数变,故疼痛部位常游移不定。《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故治疗上,着眼于一个“湿”字,一则取风能胜湿,湿化则脾健;再则渗湿于热下,使湿热分流,湿去热退,肿消痛减。
化湿通痹饮中,以苍术辛温,燥湿化痰;薏苡仁、车前子宣痹利水而不伤阴;茯苓、萆薢化湿升阳而不伤正,为名医叶天士治痹喜用;知母善清阳明之火,黄柏喜疗下焦伏火;生地黄能泻脾土之湿热;金银花功善消痈散毒;延胡索系解痛要药;生甘草缓急止痛,亦能泻火解毒。因湿久易化热,湿不去则热不除,故在治则上遵循《素问•至真要大论》“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之旨,注重因势利导,以祛湿为主,清透为辅。在用药上,辛散配以苦降,取辛以祛湿,苦化湿热之意,集二妙散、萆薢分清饮、通关散等诸方之长,共奏祛风化湿,通痹消肿之功。
加减:伴痛风石者,加晚蚕沙、地龙;夜寐欠安者,加夜交藤、丹参;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玄参;头晕头痛者,加钩藤、川牛膝;遇寒而发者,加桂枝、制附子。
(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 吴力强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急支糖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