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急支糖浆

(2022-09-18 03:40:55)

宣肺止咳 清热化痰
摘自2022-9-16中国中医药报
刘小平 湖南省洞口县中医院
急支糖浆与其他止咳中成药不同,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方名有特色,不以中药为名,而是以西医病名命名;二是不是由纯中医人创立,而是出于西学中医家之手;三是立方有西医抗感染的理念,但又是纯中药制剂。这三个特点也促使它有不俗的疗效而被广大医患所喜爱,应用广泛。下面一起了解一下它的“真容”。
组成与功效
急支糖浆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沈自尹的经验方。起先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内制剂,后由涪陵中药厂开发而成,并被收载于2015年版《中国药典》,并列入2018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本方由炙麻黄、鱼腥草、金荞麦、四季青、前胡、炙紫菀、枳壳、生甘草八味中药组成。主要用于风寒外感,郁而化热,或风热犯肺,痰热内蕴所致的咳嗽。症见发热、恶寒、咳嗽、咯痰黄稠或不畅、胸膈满闷、舌红苔黄、脉浮数或滑数等。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呼吸系统疾病出现上述主要症状时,亦可服用本品。
本方药物主要通过“宣、清、利、豁”四法,共成宣肺止咳、清热化痰之功效。方中麻黄宣肺平喘,为君。由于本方证之病机是邪闭肺卫、肺失开宣导致咳嗽,需要通过麻黄的“宣”改变肺气闭郁的病理,消除致病之因,达到治病求本之目的。臣药鱼腥草、金荞麦、四季青,清肺泻火,是为外感邪热而设,体现了一个“清”字。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该方中臣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及链球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用枳壳为佐,体现了一个“利”字。支气管炎患者多有气机不畅,以枳壳疏利气机,气顺则津液流动,不聚而成痰,气行还能使已聚之痰化解。痰乃支气管炎的常见病理产物,也是咳嗽、哮喘的重要诱因。前胡、紫菀既能降气,更能豁痰,助金荞麦化痰排脓,一个“豁”字起到了治标祛邪之作用,促进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也为佐药。使以甘草,清热解毒、止咳、调和诸药。
用法及禁忌
急支糖浆为棕黑色的黏稠液体,味甜、微苦。规格为每瓶100ml或200ml。口服,一次20~30ml,一日3~4次;儿童1岁以内一次5ml,1~3岁一次7ml,3~7岁一次10ml,7岁以上一次15ml,一日3~4次。目前市售的还有颗粒剂,其成分、功效与此相同,按说明书用量服用即可。
服药期间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服完药忌马上大量喝水,因为糖浆剂较黏稠,服用后药物会黏附在发炎的咽喉表面,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减轻黏膜炎症反应,阻断刺激而缓解咳嗽。如果大量喝水,会把黏附在咽喉、气管部位的止咳药物冲掉,从而降低止咳效果。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用。有肝病、糖尿病、肾病等严重慢性病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风寒感冒咳嗽者禁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经方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案

 急支糖浆 (2024-10-01 03:31:31)[编辑][删除]
经方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案
摘自2024-9-27中国中医药报
李红华 辽宁省本溪市中医院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气道疾病,主要表现为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等。中医认为,哮喘多指临床上的一个症状,以邪气实多见。元代朱丹溪提出:“哮主于痰。”(《证治准绳》)明代张景岳提出:“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景岳全书》)均认为哮喘以实证多见。笔者临床在应用经方治疗哮喘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验案一则整理分享如下。
陈某,男,16岁,2024年3月8日初诊。主诉:喉中哮鸣、气喘3个月。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喉中痰鸣、气喘,曾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应用舒利迭、万托林等药物,症状时轻时重。1天前因上述症状加重,遂来诊。刻下:喉中痰鸣,气喘,夜间加重,咳嗽,咯黄白色黏痰,口干,口渴,纳佳,寐差,大小便正常。舌红润,苔少,左手寸关浮弦紧,尺部无力,右手寸关弦紧,尺部无力。既往有过敏性哮喘病史10年。
辅助检查:血细胞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7.0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0.3%,淋巴细胞百分比27.1%,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12.7%,红细胞5.28×1012/L,血红蛋白浓度153g/L,红细胞压积45.4%,血小板226×109/L。C反应蛋白16mg/L。
肺功能提示通气功能障碍,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
诊断:西医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医诊断为哮病(表寒里饮证)。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用射干麻黄汤加减:射干15g,麻黄5g,蜜款冬花20g,蜜紫菀20g,五味子15g,干姜10g,细辛3g,党参片15g,厚朴15g,炒紫苏子15g,茯苓15g,蜜旋覆花(包煎)20g,赭石(先煎)10g,荆芥10g,防风10g。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日2次。
3月12日二诊:患者喉中哮鸣症状明显改善,守方继服,以资巩固。
按 患者感受寒邪,引动内积伏痰,痰气两相搏结,壅于气道,气道不畅,肺失宣降而致喉中哮鸣、咳嗽;舌脉均可见寒哮证。方中麻黄乃肺经专药,为宣肺平喘要药,以解表散寒、宣肺平喘,射干清热解毒、开结消痰,并为君药;干姜、细辛散寒解表、温肺化饮;紫菀、款冬花温润除痰、下气止咳,五味子以敛耗散之肺气;旋覆花苦辛咸温,性主降,善于下气消痰、降逆止噫;赭石重坠降逆以止呃,下气消痰;厚朴苦辛性温,下气除满;茯苓甘淡,渗湿健脾;紫苏子芳香行气,理肺疏肝,助厚朴以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荆芥、防风祛除外风;党参健脾益肺。诸药配伍,共奏宣肺散寒、化痰平喘之功。二诊患者症状缓解,继续巩固疗效。

补肺益气止咳平喘补肺丸

  (2024-10-11 04:28:59)[编辑][删除]
补肺益气 止咳平喘
补肺丸
摘自2024-10-10中国中医药报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中医认为,肺气通于秋,肺喜润而恶燥。秋天气候干燥、寒凉,极易伤肺,导致肺气虚,出现喘咳、气短等症状,所以秋季养生宜养肺。养肺的方法很多,特别对慢性肺病患者来说,中药是不错的选择。这里介绍一款补益肺气的中成药,叫补肺丸。

组成与功效

补肺丸源于元代医家李仲南所撰《永类钤方》中的补肺汤。原书载:“补肺汤,治劳嗽。桑白皮、熟地黄各二两,人参、紫菀、黄芪、五味子各一两,细末,每二钱,水一盏,入蜜少许,食后温服”。可见本方主要用于治疗肺系疾病迁延不愈,伤气耗阴而形成的劳嗽,且“屡救人甚效”。

现行中成药补肺丸采用补肺汤成分,由熟地黄、党参(代人参)、黄芪(蜜炙)、桑白皮(蜜炙)、紫菀、五味子组成,辅料为蜂蜜。本药有补肺益气、止咳平喘之功,用于肺气不足所致的咳喘,症见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咳声低弱、气短喘息、动则尤甚、面色恍白、咽干口燥、自汗畏风,或有身热及时寒时热,或平素易感冒,舌淡苔薄白,脉细软无力。药理学研究发现,本药可有效改善肺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故还可用于支气管扩张、变应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感冒等属于肺气不足者,也可作素体虚弱者之调理用药。

中医辨治咳喘大致分虚、实两类,虚者多因肺系疾病日久,肺脏虚弱,气耗阴伤,肺主气的功能失调,致肃降无权,而上逆作咳,甚者病延及肾,由咳至喘。治当补肺敛肺润肺为主,兼以养阴滋肾、止咳化痰,这正是本方的立意所在,也符合《素问·藏气法时论》“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之旨。

方中党参甘平入肺,善补脾肺之气,且润肺生津;黄芪甘温入肺,可补气升阳,益卫固表,二者共为君药。熟地黄甘温质润,滋肾养阴;五味子酸甘而温,敛肺滋肾,生津敛汗。二者助君药养气阴、固肺肾,共为臣药。紫菀甘润苦泄,润肺止咳化痰;桑白皮甘寒入肺,泻肺平喘,并制补药之热,共为佐药。炮制中用蜂蜜,增强了补中润燥之力。全方药味不多,但配伍严谨精炼,补中有泻,气阴双调,肺肾兼顾,标本同治,使肺气充、气阴足、肾元固,而咳喘自止。

服法及禁忌

本品为黑色的大蜜丸,气微,味甘、微苦酸。每丸重9克,一次1丸,一日2次,嚼服或分份吞服,服用前除去蜡皮、塑料球壳。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外感咳嗽者忌服。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心病、肺结核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服药1周症状无改善,或出现寒热表现,或出现喘促气急,或咳嗽加重、痰量明显增多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长期服用,应咨询医师或药师。

二母宁嗽丸清肺润燥止咳化痰

  (2023-10-14 04:04:56)[编辑][删除]

摘自2023-10-13中国中医药报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秋季燥邪当令,内应于肺。若生活不加注意,燥邪易伤肺而引起燥热咳嗽,患者出现胸闷气促、痰黄黏且难以咯出等症状,甚至久久不愈。这种情况,可选用二母宁嗽丸来调理。下面一起了解这款中成药。
组成与功效
二母宁嗽丸的方药源于明代龚信所著《古今医鉴》之二母宁嗽汤。原方由知母、贝母各一钱半,黄芩、山栀仁各一钱二分,石膏二钱,桑白皮、茯苓、瓜蒌仁、陈皮各一钱,枳实七分,五味子十粒,生甘草三分组成,煎时加生姜三片,睡前服。用来“治因伤酒食,胃火上炎,冲逼肺金,以致咳嗽吐痰,经旬不愈”,有“一服即瘥”之效。
现行中成药二母宁嗽丸完全沿用原方药物,选川贝母、知母、石膏、炒栀子、黄芩、蜜桑白皮、茯苓、炒瓜蒌子、陈皮、麸炒枳实、炙甘草、五味子(蒸)12味中药,弃生姜加辅料蜂蜜而制成。本药有清肺润燥、止咳化痰之功,主要治疗燥热蕴肺所致的咳嗽、痰黄而黏、不易咯出、胸闷气促、久咳不止、声哑喉痛、舌苔黄、脉滑数。药理学研究证实,本药有镇咳祛痰、抗菌抑菌、解热等作用。现代可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咽喉炎、肺炎、支气管哮喘等见上述证候者。
中医认为,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易为燥邪所伤。《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所以治疗燥热应以“清润”为主。方中川贝母、知母均味苦、甘寒而质润,可清热泻火润肺,止咳化痰,为治疗燥热痰咳的常用药对,共为君药。石膏、黄芩清泄肺热,桑白皮泻肺平喘,瓜蒌子润肺化痰,共为臣药。陈皮、枳实理气散结,燥湿化痰;茯苓、炙甘草健脾利湿,化痰止咳;五味子敛肺止咳,五药共为佐药。炙甘草兼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配伍严谨,以清泻药祛邪,以润燥药安肺,以止咳化痰药治标,使燥热得清,痰咳得除,而诸症自解。因方中贝母、知母为君药,功可化痰宁嗽,故名“二母宁嗽丸”。
服法及禁忌
本药为棕黑色的水蜜丸,气微香,味甜、味苦。每袋6克,一次1袋,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目前市售的同成分品种还有大蜜丸、颗粒剂、片剂、口服液等剂型,按说明书服用即可。
服药期间,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及牛肉、羊肉、鱼。不宜同服滋补性中药。风寒咳嗽、痰涎壅盛者不适宜。脾胃虚寒者慎用。支气管扩张、肺心病、肺结核患者出现咳嗽时,以及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者,应去医院就诊。孕妇及对本药过敏者禁用。儿童、年老体弱者、哺乳期妇女以及有高血压、心脏病等严重慢性病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糖尿病患者不宜。

荆防柴朴汤合方治反复咳嗽验案一则

   (2023-10-13 08:57:39)[编辑][删除]

摘自2023-10-12中国中医药报
廖成荣 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
王某,女,43岁,农民,2021年12月18日首诊。主诉:反复咳嗽5年。患者5年前出现无征兆干咳,开始未引起重视,后发现每年冬季均易复发。现病史:患者素来情绪偏急躁,体质欠佳,长期手足冰凉,易于感冒,自觉长期处于感冒之中,症状一般表现为自觉发热,随之又怕冷、头痛等。已多处就诊,收效甚微。现无口苦,无易汗出,纳食欠佳,寐可,大便偏干,小便正常,舌质淡,舌边略有齿痕,苔薄白,脉弦。
诊断:咳嗽(少阳不和,枢机不利,宣降失常)。
治法:和解少阳,调和枢机,宣肺止咳。
方用荆防柴朴汤合桔梗汤合黛蛤散:荆芥9g,防风9g,柴胡15g,黄芩15g,党参30g,法半夏15g,生姜6g,甘草10g,大枣15g,桔梗15g,厚朴9g,茯苓15g,紫苏梗15g,青黛6g,蛤壳15g,桑白皮15g,杏仁9g。5剂,颗粒剂,每日1剂,分3次水冲服。
12月22日二诊:服药3剂后咳嗽次数明显减少,并且最近未出现类似感冒样症状,但是长期手足冰凉未能改善,要求继续服用中药调理。前方已经奏效,因其基本病机未发生变化,嘱其继续服前方5剂以巩固。
5剂后咳嗽痊愈。后选用当归四逆汤合玉屏风散加鹿角霜调理手足冰凉,服用2周后改善约80%,遂停药。随访半年,症状稳定,未出现反复。
按 近年来,慢性咳嗽的发生率逐渐增加,其原因众多,普遍认为咳嗽变异性哮喘、鼻后滴漏综合征、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等为常见原因。本例患者长期慢性咳嗽,以干咳为主,从症状来看似乎是肺的宣降功能失常,但追问病史发现患者素来情绪偏急躁,体质欠佳,长期手足冰凉,自觉长期处于感冒之中,服用玉屏风散颗粒多盒均无效,提示不应仅局限于肺,而是应该更换思路。笔者根据张仲景的枢机理论,欲从调和枢机角度入手,结合四诊,辨证为少阳不和、枢机不利、宣降失常。拟定治法为和解少阳、调和枢机、宣肺止咳。选用荆防柴朴汤合方,其中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半夏厚朴汤化痰理气,荆芥、防风疏风散邪,同时加桔梗,取甘桔汤之意以宣肺止咳。因患者素来情绪偏急躁,久病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火旺而犯肺,故选用黛蛤散清肝泻肺。同时加桑白皮、杏仁增强泻肺宣肺止咳之功。另外,笔者临证中特别注重问“汗”的情况,如果存在不自主汗出的情况,多选用小柴胡汤合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而收效明显。

玫瑰白果肺虚痰咳气喘

   (2023-10-19 04:13:58)[编辑][删除]
摘自2023-10-18中国中医药报
出处:民间验方。
功效:敛肺气,平咳喘,解抑郁,化胸闷,用于虚劳咳嗽、老人哮喘、心胸烦闷胀痛等。
材料:白果仁30克,干玫瑰花5克。
调料:蜂蜜30克。
做法:将干玫瑰花掰碎,和白果仁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水,小火煮20分钟,加入蜂蜜略煮即成。
专家箴言
白果仁敛肺定喘,是治疗痰多喘咳的常用药。玫瑰花行气解郁,活血散瘀,舒郁结,辟邪恶,令人神爽,常用于肝胃气痛、肺病咳嗽吐血、抑郁不舒、心胸胀闷等。
此方适合肺虚痰咳气喘者,肺结核、慢阻肺及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均宜食用,兼有抑郁、烦闷、心情不舒畅者也宜食用。
玫瑰花活血,孕妇不宜食用。白果有小毒,切勿过量食用,成人每日3~10粒为宜,不超过30粒,儿童不超过5粒。
(摘编自《古方中的养肺家常菜》,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秋梨润肺膏润肺止咳生津利咽

   (2023-11-04 04:08:40)[编辑][删除]


摘自2023-11-3中国中医药报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秋风萧瑟秋雨到,秋燥秋咳把人闹。经典秋梨润肺膏,秋冬滋阴有一套。”这是一家药店促销秋梨润肺膏的广告语。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张老先生拿着宣传单找我咨询:“这款药究竟如何,适合我吗?”笔者详细解答了一番,他满意而去。下面来看看这款中成药。
组成与功效
用秋梨制成膏滋来滋肺润燥最早见于清代医籍。《医学从众录》载“雪梨膏(也作悉尼膏)”,《本草求原》载“秋梨蜜膏”,《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载“梨膏方”等,均选秋梨为主料,配蜂蜜、麦冬、红枣等中药制成膏滋。因膏滋浓缩了药物精华,增强了滋补作用,具有体积小、甘甜可口、方便服用等优点,所以治疗肺燥阴虚证受到后世的广泛推崇。中成药秋梨润肺膏就是此类药中的出色代表,它出自1961年10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名“梨膏”,成分是:秋梨三千二百两、麦冬三十二两、贝母三十二两、百合三十二两、款冬花二十四两、冰糖六百四十两,同时在制膏过程中,每两膏汁兑炼蜜一两。原书载其功能主治为:“润肺利咽,生津止嗽,主治肺热咳嗽,口燥咽干,失音声哑,气促作喘。”
现行秋梨润肺膏完全依照上述成分,选取梨、百合、麦冬、川贝母、款冬花,加辅料蜂蜜、冰糖而制成。本药有润肺止咳、生津利咽之功,用于燥热伤肺或阴虚肺热所致的久咳、痰少质粘、口燥咽干,或胸闷喘促、心烦喑哑,舌红少津、脉细数。现代也用于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肺纤维化、慢性阻塞性肺病、尘肺等见上述证候者。
方中之梨为秋天应季水果,也是药食两用之佳品,其质润多汁,性凉而味甘、微酸,功可生津润燥、清肺化痰,俗有“一梨润三秋”之说。《本草纲目》言其治“热嗽,止渴”“故不知梨有治风热、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毒之功也”,《本草通玄》载其“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脏之阴”。麦冬、百合均清润之品,能滋燥润枯、养阴生津,善治燥热伤肺、津枯阴耗。川贝母性凉而甘,可清热润肺、止咳化痰,尤宜于肺虚久咳、痰少咽燥者。款冬花性虽温却不燥,能润肺下气、化痰止嗽。更加蜂蜜补中益肺、润燥止咳;冰糖补中益气、和胃润肺、清热泻火,是润肺止咳膏剂的常用赋形剂。全方以甘润之品为主,投肺脏之所喜,使燥热除、津液复,而咳喘自除。因方中重用秋梨,功擅润肺止咳,故以“秋梨润肺膏”命名。
服法及禁忌
本药为黑褐色黏稠的半流体,味甜。每瓶100克,口服,一次10~20克,一日2次。
服药期间,忌烟、酒及辛辣食物。糖尿病患者不宜。外感咳嗽伴恶寒发热、头痛者及辨证属痰湿壅盛者不宜。支气管扩张、肺脓肿、肺心病患者及小儿、老人,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服药3天症状无改善,应去医院就诊。

青龙白虎汤

    (2023-11-04 04:15:46)[编辑][删除]

摘自2023-11-3中国中医药报
出处:《王氏医案》。
功效:清咽利喉,清肺化痰,用于风火喉痛,并可预防白喉、上呼吸道感染、流感等传染病。
材料:鲜白萝卜100克,鲜橄榄2~5个。
做法:将白萝卜洗净,去皮,切片,和橄榄一起加水煎煮,代茶饮用。泡饮亦可。
专家箴言
橄榄也叫青果,可清肺,利咽,生津,止咳,解毒,常用于咽喉肿痛、烦渴、咳嗽吐血等。
《滇南本草》说它“治一切喉火上炎,大头瘟症。能解湿热、春温,生津止渴,利痰,解鱼毒、酒、积滞”。《本草纲目》说它“治咽喉痛,咀嚼咽汁,能解一切鱼鳖毒”。《本草再新》说它“平肝开胃,润肺滋阴,消痰理气,止咳嗽,治吐血”。
橄榄搭配下气消痰的白萝卜,可用于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及感染。《王氏医案》记载:“青龙白虎汤。时行风火喉痛,喉间红肿,鲜橄榄、鲜莱菔(即萝卜),水煎服。”疫病流行时期及有咽喉肿痛症状者宜多饮。
延伸用法:冰糖橄榄
功效:消痰止咳,生津润喉,用于咽喉肿痛、津干口渴、百日咳。
材料:橄榄50克,冰糖适量。
做法:橄榄与冰糖一同入锅,加水炖煮,取汤代茶频饮。
用鲜橄榄的效果更好,如北方鲜品较少,用干品或果脯代替亦可。
(摘编自《古方中的养肺家常菜》,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鲤鱼羹
摘自2023-11-3中国中医药报
出处:《食医心镜》。
功效:补虚下气,用于上气咳嗽、肺虚久咳、气喘、胸膈满闷不舒。
材料:鲤鱼肉150克,蒜薹、姜各30克。 调料:料酒、醋、盐各适量。
做法: 1.将鲤鱼洗净,切丁,用盐和料酒抓匀;姜切丝;蒜薹切丁。
2.锅中倒入油烧热,下姜丝、蒜薹丁,炒香,倒入适量水煮沸,下鱼丁滑散,再煮沸时放入醋和盐调味即可。
专家箴言
鲤鱼可健脾和胃,利水下气,常用于咳嗽气逆、水肿胀满。《名医别录》说它“主咳逆上气,黄疸,止渴”。《本草纲目》说它“定气喘、咳嗽,下乳汁,消肿”。《食医心镜》中说:“治上气咳嗽,胸膈妨满气喘:鲤鱼一头。切作鲙,以姜醋食之,蒜虀亦得。”风热者慎服。

板栗:健脾补肾佳品

    (2023-11-07 04:24:14)[编辑][删除]

摘自2023-11-6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徐尤佳
秋冬时节,路边能时不时闻到糖炒板栗的香味。除了有粉粉糯糯的美味口感,板栗还有“补肾果”以及“干果之王”的美称,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食品。
中医认为板栗味甘、咸,性温,归脾经、胃经、肾经,具有健脾养胃、补肾强筋、止血消肿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栗治肾虚,腰腿无力,能通肾益气,厚肠胃也。”药王孙思邈也曾说:“栗,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现代医学也认为,板栗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钙、磷、铁、锌、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其中维生素C含量比西红柿还要高,更是苹果的十几倍。此外,板栗中的矿物质也很全面,尤其是含钾量比苹果高出3倍。
怎么挑选板栗
看颜色:新鲜的板栗一般是棕色或棕红色,且十分有光泽度,没有变色和黑斑,顶部还有一个红色的尖尖。如果是巧克力色或者黑褐色的板栗,说明板栗已经放一段时间,口感会僵硬,水分也大大减少。如果板栗的颜色太浅,则说明成熟度不高,味道不够甜。
看绒毛:新鲜栗子的表面有很多细细的绒毛,绒毛越多,说明板栗越新鲜,已经完全没有绒毛且颜色比较暗淡没有光泽,代表板栗已经存放较久。
看形状:板栗通常有两种形状,一种是鼓起来的半圆形的,一种是扁扁的,鼓起来的甜度较高,扁扁的板栗甜度较低。
看虫眼:购买时观察板栗的外壳有没有破损或是虫蛀的现象,有虫眼的板栗口感差,也可能坏掉。
板栗食疗方推荐
板栗不仅营养好,而且吃起来香甜粉糯,今天教大家几种简单又好吃的做法。
板栗红烧肉
材料:五花肉500克,板栗300克,姜、葱、干红辣椒、花椒、八角、香叶适量,冰糖、料酒、老抽、酱油少许。
做法:板栗剥壳,带皮五花肉洗净切成块,用厨房用纸擦干水分。热锅不倒油,直接放入切好五花肉块放入锅中,把油煸出来。等到将五花肉炒至肉块变微焦的状态,把油煎煸出来后加入放入备好的香料,翻炒出香味盛出备用。锅内留底油放一小把冰糖,开小火翻炒至冰糖溶化成焦糖色。然后倒入炒好五花肉和香料继续翻炒,注意要让每块肉都能均匀的裹上糖色后,加料酒、老抽调味。最后加入酱油,然后在倒入没过肉块的开水,加盖小火煮40分钟左右。加入剥壳的板栗,翻炒收汁后,撒上香葱碎出锅即可。
功效:强筋健骨、滋养脾胃。
家庭版糖炒栗子
材料:板栗500克、糖50克、玉米油10克。
做法:板栗洗干净放在砧板上,把栗子皮切破。将切好口子的栗子全部放进微波炉容器中,盖上盖子,打开盖子上的透气孔,用微波炉高火叮2分钟。取出容器,打开盖子,放一小勺食用油和一小勺白糖,再撒点干桂花,盖上盖子上下摇晃,让食用油和白糖能均匀包裹在栗子表面。打开盖子上的透气孔,放入微波炉再高火两分钟左右即可。
功效:健脾和胃。
板栗烧鸡
材料:三黄鸡一只,板栗400克,姜片、花椒、八角、大蒜、盐适量。
做法:三黄鸡切成块后凉水下锅,大火煮开后捞出洗净控干备用。锅中放入适量的油,下入焯过水的鸡肉煸炒,直至将鸡中的水分煸干,表面微微发黄,连同煸炒出来的油和鸡肉一起盛出备用。剩余些底油,下入姜片、花椒、八角等煸炒,待煸炒出香味后将这些调味料捞出。煸炒过大料的油下入番茄酱一起翻炒,再加入适量的开水、生抽和冰糖一起煮开。煮开后下入煸炒过的鸡肉,再放入板栗。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焖20分钟后放入大蒜,再依据个人口味加入盐等调味。翻炒均匀,大火收汁即可。
功效:补肾养气、滋阴补血。
温馨提示
脾胃虚寒者,不宜生吃栗子,应该煨食、炒食,也可用栗子、大枣、茯苓、大米煮粥喝。
板栗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糖尿病人、产妇、小儿便秘者也不宜多吃。
无论是生吃还是炒食、煨食,均须细细咀嚼,连津液吞咽,可以达到更好的补益效果。

汤药配合食疗治咳嗽

  (2024-10-15 04:33:10)[编辑][删除]
汤药配合食疗治咳嗽
摘自2024-10-14中国中医药报
卫喜照 河南省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梁某,女,71岁,2023年1月10日初诊。患者咳嗽咳痰1个多月,服西药和中成药后均不见效。刻下: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时有吐痰,痰黏腻成块,难以咳出,色白,早晨咳痰量较多。呕恶食少,体倦乏力,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诊断:时行感冒转为内伤咳嗽伴喉痹。

辨证:痰湿蕴肺,痰气互结。

由于患者认为中药味苦难以下咽,笔者处以食疗合汤药并用的方剂,即二陈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及炖蜂蜜梨水。处方:姜半夏10g,陈皮6g,厚朴8g,生姜10g,茯苓8g,苏叶5g,川贝母4g,炙甘草4g,大枣3枚。7剂,日1剂,早晚分服。煎煮方法:将红梨切成4瓣,去核,先泡草药,再与梨一起煎煮20~30分钟,一服药煎2次,煎好后倒出药水,加适量蜂蜜,分2次服用。1周后咳嗽痊愈。并嘱患者注意保暖,勿受寒凉。笔者用此方加减治疗患者数例,疗效均佳。

按 二陈汤是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常用方,功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治痰湿证,症见咳嗽痰多、恶心呕吐、胸膈痞满、肢体困重、头晕心悸等。半夏厚朴汤主治梅核气,症见咽中有物阻,如有“炙脔”,咯吐不出,吞咽不下,或见胸胁满闷,或咳,或吐等。此二方是治疗咳嗽、咽炎的经验方,依据患者病症,加减用之。

中医认为咳嗽、咽炎病因是肺胃升降失常,津液失布,聚而成痰。方中半夏辛温性燥,功能止咳化痰、降逆和胃;陈皮理气行滞、燥湿化痰,治痰先治气,气顺则痰消;茯苓甘淡渗湿健脾,湿去则痰无以生,以杜生痰之源;生姜辛温散结,和胃止呕,即助半夏、陈皮降逆化痰,又制半夏之毒;川贝母润肺止咳化痰,对劳伤久咳、燥咳、热咳、阴虚咳均宜;厚朴燥湿化痰,下气除满;苏叶芳香行气,理肺疏肝,助厚朴以行气宽中,宣通郁结之气;炙甘草调和诸药,化痰理气和中;红梨、蜂蜜均可止咳化痰,加大枣健脾和胃,梨、蜜、枣又可调节服药的口味,便于服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厚朴煎剂对肺炎球菌、白喉杆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及若干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故厚朴是治疗病毒、细菌引起感冒咳嗽的要药。半夏的各种炮制品均有明显的止咳作用,与可待因作用相似,且有一定的祛痰作用,并且可抑制呕吐中枢而发挥镇吐等作用。研究表明陈皮中的挥发油能松弛豚鼠离体支气管平滑肌,有平喘镇咳的作用,挥发油中的柠檬烯有刺激性祛痰作用。紫苏叶水煎剂有缓和的解热作用,有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胃肠蠕动的作用,能减少支气管分泌,缓解支气管痉挛,水煎剂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综上,本方药简力专,为治咳嗽、呕恶、痰多难咯的要方,且标本兼顾,燥湿理气,祛已生之痰,渗湿健脾,杜生痰之源。佐以理气之品,使气顺则痰消。且药食并用,宜于口服,若患者惧怕中药味苦,不愿只服汤药,此方法值得借鉴。

咳嗽治疗经验【草根一生】

  经方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案 (2015-04-27 15:15:41)[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咳嗽治疗经验【草根一生】


     中医对咳嗽的分类,首先是辨痰。如果干咳无痰,多为阴虚,治疗应当润肺止咳;如果痰多色白,多为湿痰,治疗应当燥湿化痰止咳;如果是痰黄而稠,多为痰热,应当清热化痰止咳。

下面给大家介绍用于痰热的调养方,鱼腥草炖雪梨。

http://img.yy24.cn/2013/0101/20130101111433800.jpg

鱼腥草炖雪梨的食材:鱼腥草100克、雪梨250克、白糖适量。

http://img.yy24.cn/2013/0101/20130101111448477.jpg

鱼腥草炖雪梨的制作方法:雪梨洗净切块,挖掉梨核,鱼腥草洗净,切断,加水煮沸后,用小火煎煮15分钟,用纱布过滤,收集液汁再放入砂锅,加入梨块,加适量清水,白糖,用小火煨煮至梨块完全酥。

      鱼腥草清热解毒功效,被称为“天然抗生素”,归肺经,也就是说,鱼腥草善于治疗肺部的炎症,尤其对于肺热咳嗽,表现为发烧、咳嗽吐黄痰、咽喉肿痛、大便干燥的患者,服用鱼腥草效果明显。

      雪梨性凉,味甘微酸,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等功效,善治热病津伤、痰热咳嗽等症。古代医家说:“胸中痞寒热结者可多食生梨。”上二味配伍,不仅可清热化痰止咳,而且排毒解毒,对于长期吸烟,肺热较重者尤其适合,对于肺癌也有辅助治疗作用。

     感冒后久咳不愈,如果不是痰少,而是痰多,尤其是早晨,吐出大量白痰,可以用下面的排痰粥调养:


http://img.yy24.cn/2013/0101/20130101112026289.jpg

注意,贝母选择地道的川贝母,不能用浙贝代替,因为浙贝善于清热化痰,对痰湿的病人太凉了。

     粳米有健脾养胃的作用。中医说,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痰湿壅盛,多有脾虚,粳米健脾,可以帮助减少痰量。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特点是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求源溯本,病根在肾虚。

中医认为,肺肾同源,金水相生,《类证治裁》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黄帝内经》说:“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老年肾气自衰,腰酸腿软是肾虚明证,肾气衰则不能纳气,肾气虚则水泛成痰,肾气虚则肺气更虚,导致迁延难愈。

     肺肾同补得办法主要在间歇期给药,这是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关键方法。

http://img.yy24.cn/2013/0101/20130101112045481.jpg

顽固小儿咳嗽案【草根一生】

   咳嗽治疗经验【草根一生】 (2015-04-25 20:40:12)[编辑][删除]
标签: 

育儿

 

                             小儿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故有“娇脏”之称。肺为“华盖”,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故小儿易感咳嗽之证,多因外邪之咳,多以二三剂麻黄汤、荆防败毒散之类加减则愈。然顽固小儿咳嗽治疗则不然,现举例介绍如下:

   马某,男,4岁6月,2012年3月5日初诊。

  患儿外感致发热(体温38.0),咳嗽,流清涕。用小儿感冒颗粒、蛇胆川贝液等治疗,咳嗽缓解,流清涕止,体温正常。以为痊愈而停药。后因温差变化大,患儿咳嗽加重,伴有咳嗽后喘气,吐痰等症。诊断为“小儿支气管炎”,给予输液治疗1周,运用青霉素、清开灵、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唯咳嗽好转不彻除,余症悉除。但咳嗽迁延不愈,夜间尤甚。半月前来就诊。

    诊见患儿略带消瘦,颜面晦暗,大约1小时左右咳嗽一次,咳嗽时伴有颜面潮红,夜间易咳嗽,以下半夜明显,每次咳嗽大约一分钟左右,咳后伴短时间喘气,饮食一般,偶有纳差,舌尖暗赤,舌苔黄,脉细数涩。

    西医诊断:支气管炎。                                                中医诊断:肺炎喘嗽。                                                辨   证:肺脾气虚,瘀血内阻。

    处   方:炒山楂8克,当归5克,地龙3克,炒黄芪6克,党参5克,鸡血藤3克,大枣6克, 水煎两次,温服,每次30毫升左右,每日1剂,分三次服用。禁食生冷食物。

    二诊:服用上方5剂后,白天咳嗽没明显改变,夜间咳嗽明显减少,证属瘀血散而正气受损之表现,原方加淮山药5克,白术3克,余药量不变。

    三诊:进服10剂后,患儿颜面肤色基本正常,白天咳嗽次数明显减少,夜间偶尔咳嗽,食纳增加,精神倍加,证属中病机而获良效,继续治疗。

    四诊:前后共治疗1月后,患儿诸症悉除。

    按 久治不愈儿童咳嗽因外感风热,肺气受损,治疗未愈遇温差之变,“寒包热”而阻碍肺气。《直指方》云:“气有一息之不通,则血有一息之不行。”肺之“废气”欲出,反遭寒流阻碍,导致气血瘀阻与内。肺之宣肃受寒流阻碍,咳之嗽之遭寒气内阻,致瘀血内生阻于肺络。医者未明病机,反复用药伤及脾气,致肺脾气虚,无力推动瘀血而病情迁延不愈。

    方中山楂具有消食积、散瘀血等功效,《日用本草》有“化食积,行结气,健胃宽膈,消血痞气块”的记载,《本草再新》中载,“治脾虚湿热,消食磨积,利大小便。”既能散肺之瘀血,又能利大小便,以助解肺之邪移于大肠,中病机当为君药,用炒之则为防其伤及本已虚弱的脾胃。当归具有补血活血、润燥滑肠等功效,辅佐山楂散血不伤血,通便以驱邪。加地龙通经活络、活血化瘀;黄芪、党参补肺健脾,鸡血藤补血活血,全方共奏补肺健脾、活血通络等功效。

中西外治小儿咳【草根一生】

    顽固小儿咳嗽案【草根一生】 (2015-04-21 18:39:31)[编辑][删除]
中西外治小儿咳【草根一生】
 组成:盐酸异丙嗪1片,复方甘草片2片,654-2片1片。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用藿香正气水少许调成膏状,放于天突穴,再用普通橡胶膏贴其上,贴12小时取下。
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小儿咳嗽,咳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