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9,581
  • 关注人气:2,9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丹心热血沃新花

(2022-09-17 15:33:41)


时间:2022-05-1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许家松

编者按:4月27日,国医大师、中医教育家、湖北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李今庸于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7岁。李今庸是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首创中医治经学研究方法整理研究古典医籍,发掘并完善中医经典理论体系,并编写高等院校中医经典教材,在全国推广经典教学,被誉为“经典王”“内经王”“活字典”。40多年来,李今庸积极为中医药奔走呐喊,写下关于中医药发展的提案、建议、信函200余篇,为中医药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今庸与我的四十四载师生情

http://image.cntcm.com.cn/data/1/images/2022/0511/16522404524831211_963x666.jpg

李今庸教授讲授《金匮要略》课程。

 

2005年,李今庸(中)和许家松(右)、王庆其在福州开会。

惊悉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国医大师李今庸于4月27日在湖北武汉仙逝。一颗杏林耆宿陨落了!书柜里一封封珍存的李今庸老师给我的书信涌入眼前,四十余年来,李今庸老师对我的谆谆教诲和鼓励涌上心头。悲兮!痛兮!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华大地,也带来了中医的春天。中医开创研究生教育,招收首届研究生。我作为山东省中医院的一名内科住院医师,历经当地初试、进京赶考二试、名医口试三试,连闯三关,终于考取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班,拜于著名中医学家方药中门下。

岳美中和方药中是中医研究生教育的创始人和奠基者。当时岳老已重病卧床,由方药中长期主持工作。他设计了以《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四部代表性古医著作为研究生专业课程体系。创新了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以“提要钩玄”的教学方法。聘请国内一流专家教授作为主讲教师,其中《金匮要略》由方药中、金寿山、李今庸、何任讲授,我在那时结识了李今庸先生。

主讲经典学术精深惠泽后辈

从方药中先生的介绍中,我们得知,李今庸在全国首开《金匮要略》课,是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评价颇高的“二版教材”之《金匮要略讲义》的主编。

开课后,我们真正领略到李今庸学术造诣的博大精深。他对《金匮要略》进行了全面精深的研究:从校勘学、古文字学、古音韵学、训诂学、历史学,均有很高学术造诣并发表多篇论著。后来多届《金匮要略》课程大都由李今庸主讲。

1987年,李今庸被聘为研究生部客座教授,与方药中联手为传承、捍卫中医,发展、健全研究生教育,献言献策,一起呐喊、发声。他们和任应秋同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员,面对外语对中医专业课学习的冲击,曾联名发言并致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卫生部。当时他们三位老师命我起草信函并经审正后呈上,取得了实效:把医古文考试列入考试选项,外语和医古文可二选一。

1980年10月,首届中医研究生举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由任应秋、耿鉴庭、李今庸三位老师组成,任应秋任主任委员。

我的学位论文题目是《论阴精实质及养阴法则的临床应用》,报告时间为40分钟。当我读到结尾“讨论”部分,也是自认为全文的华彩乐章时,突然有人宣布:“时间到,停止宣读。”当时场内鸦雀无声,一片寂静,我完全被吓蒙了。片刻后,任老终于发声了:“这篇论文是长了些,但并不冗长,我听得很有兴味,我看这样,让她读完吧,把下一位学生挪到下午进行吧。”紧接着李今庸老师发言支持任老意见。我也回过神来,继续朗读论文,最终得到了所有评委和与会领导的高度评价。

任应秋、李今庸两位老师为我解了围,救了场。那有惊无险的一刻至今仍历历在目,宛如昨日。

福州再会十余年书信语重心长

2005年3月,正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丽时光,我为全国高级中医临床人才培训班讲课,地点在福建省福州市。我欣喜得知,同期讲课的导师竟然还有李今庸老师以及我昔日同窗、今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的王庆其。

距我当年学位答辩后拜别李老师已有27年,这次意外相会,师生三人格外惊喜,相拥欢笑。我和王庆其向李老师汇报毕业后的工作情况,李老师对我们的成长颇感欣慰,不断问这问那,不似当年讲课时的不苟言笑。

我们三人一起来到酒店前,留下了这张与李老师的独一无二的珍贵合影。我还冒昧提出,今后能否为我解疑释惑,李老师立即爽快应允。后来我和李老师一直书信来往,从2005年持续至2016年。

方药中先生辞世(1995年)后,作为他的学生、合作者、传承者和家人,我开始全面系统地整理研究方氏学术。历经十余载寒暑春秋,我终于完成了《方药中论医集》共六卷,近三百万言的书稿,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出版后,我将全书寄赠李今庸老师,2009年6月14日收到回函:“惠寄之方老著作六种已收到,谢谢!由于您的努力,使方老的著作重新面世,全国中医界得以再次领悟方老的学术思想,对于澄清当前医疗上的学术混乱,无疑将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实属功莫大焉!”这对我来说,是前辈对我的极大鼓励和激励。

2005年福州一别之后,我时常通过书信向李今庸老师请教、问安和祝福,李老师每信必复,并常寄来新作。其内容主要有三:一是为中医学的传承、发展呐喊著文,“中医药文化不容污蔑”。二是对当前的学术不端、学风浮躁、知识浅薄,提出批评、砭针和讽喻。虽有“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的横眉冷对,更有作为前辈,对后辈的“恨铁不成钢”的怒其不争。三是学术讨论和商榷,范围很广,包括医学史、高校教材等。

亲书诗赋为中医药事业鼓舞呐喊

对中医高级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西学中”教育,当时坚持的是“系统学习,全面掌握,整理提高”的十二字方针。方药中正是在十二字方针指引下,设计了以四部古医著的研读作为中医研究生的专业课程体系,传承至今已四十余年,但是其来源和最早出处不够清楚。

2008年5月,我就此问题请教李今庸老师,很快收到他的回函和准确答复。回函谓:“……从公开发表的资料看,当是1958年9月卫生部党组向中央所写的《关于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的总结报告》中首先提出的。此文载于1958年11月22日《健康报》上。李今庸2008年5月29日。”准确无误地回答了我的问题。

2016年6月10日,李老给我寄来自己写的《国医赋》,一片丹心颂中医。今刊录片段,展现李今庸老前辈对中医的热爱和赤诚之心:

“其乃我中华民族之原创兮,前途远大;创新有望兮,月异日新。具有辨证思维兮,病万变药亦万变。遵循辨证施治兮,病必否极泰来。……为人民之寿考兮,掘国医之宝藏,扬国医之特色兮,为民族而争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兮夜不闭户,十三亿人口男男女女兮同登寿域而久遐!”

2016年1月6日,李今庸老师来函,述其身体欠安,重听,且全身乏力,行走困难。他甚至告诉我,因无力去买贺卡寄给我,“只能修函贺年”,从而感到很难过。

老师的悲情让我泪目,我后悔自己的来信给老师带去了麻烦和打扰。我认识到,他需要的是安安静静,颐养天年,从此未再打扰,只有怀念和遥遥祝福。直至今日惊悉老师已驾鹤西去。

四十四载师生情谊,山高水长;十余年书信教诲,语重心长。这一切都将化为永恒温馨的记忆,铭刻于学生终生。

沉痛悼念李今庸老师!(许家松 中国中医科学院)

李今庸的两次当面教导

时间:2022-05-1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刘理想

 

早在大学读书期间,我就读过李今庸先生的论著,对李老所发出的“三十年教学工作苦,培养自己掘墓人”之感叹,印象特别深刻,令人振聋发聩。

参加工作以后,我虽然在不同场合与李老谋面,但一直未曾进行过深入交流,不得聆听李老的真知灼见。

初见:研究“气交”理论深受先生认可

2017年12月,我有幸成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魏雅川先生的继承人。魏雅川老师推荐我们阅读《李今庸黄帝内经选读》,并强调要以李今庸相关著作为主要读本。

魏雅川老师告诉我们,她曾多次拜访李今庸,对先生的学识甚为敬佩。李今庸提出的关于《黄帝内经》的许多新观点、新见解,发前人之所未发,读后令人耳目一新,常有发蒙、振聩之感;他对《黄帝内经》的创新性观点,不仅得到中医学界公认,其研究成果也被采纳和引用,而且受到国际同行极大重视;他对《黄帝内经》的系列研究文章和其代表著作《读古医书随笔》《古医书研究》影响着全国同人,并已被研究《黄帝内经》的同行视为重要的参考资料和学习用书。李今庸是我国当代内经研究领军人,被誉为“内经王”。

2018年11月13日,听闻李今庸来北京出差,卢贺起、魏雅川两位老师联系了李老的女儿李琳,带着我与李志更去宾馆拜访李老。

当李老听到我们的经典学习以《黄帝内经》等著作为主,并以“气交”理论为基础,深入研究“肝肺气交”理论时,十分高兴。李老说,“气交”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在《灵枢·决气》《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等篇章中都有所论述。因阴阳是在“气交”中化生,万物是在“气交”中生存并依靠自身的“气交”延续生命;中医医理探索的宗旨就是如何掌握人体的“气交”变化并使之更适宜地运化,所以气交是中医不可忽略的概念。但目前在中医界讲阴阳五行者多,讲五运“气交”者少;重临床效果者多,重理论研究者少,实在非常可惜。李老勉励我们用中医“肝肺气交”理论来分析、处理神经免疫问题,这对中医研究自身免疫性病、皮肤病等很有帮助。

李老还欣然在自己的新著《中医思考·读医心得》扉页上签名,并为当时即将举办的慢病中医药防治师承与临床经验交流会专门题词:“将中医药这一宝贵财富继承下来,发扬光大。”

再见:先生勉励我攻克疑难病

按照继承工作实施方案中参加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游学的要求,2019年7月初,我所在的研究团队又专门去武汉拜访李今庸先生。

在湖北中医药大学,我们参观了李今庸工作的地方——湖北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室以及国医大师李今庸传承工作室。在李老的家中,我们就有关学术问题请教,他都一一给出了解答。我们向李老汇报了魏雅川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进展情况,还把研究团队的最新成果《中医“肝肺气交”理论及其在临床自身免疫性皮肤病诊治研究》书稿让李老过目,并请他提一些宝贵意见。李老认为我们的研究值得肯定与鼓励,也希望我们继续深入下去,为攻克疑难病作贡献。

怀念:先生的治学精神值得一生学习

对李今庸先生的两次拜访以及多年的私淑,使我对其治学为人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先生喜读书,勤笔记,爱写作,好思索,治学态度严谨,学术上一丝不苟,言必有据,又不为古人所囿,常提出新见解、新观点。他常常强调“知识非博不能返约,非深不能至精”“读医书必须深入到医学实际里面去,不能停留在文字表面上”,认为“研究古籍内容,必须首先读懂其本来意义,然后再加评论,决定取舍,才是正确态度”。

他将清代乾嘉时期所兴起的治经学方法引入中医古籍的研究整理之中,依据训诂学、音韵学、校勘学、古文字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历史学、方言学、文献学和历代避讳规律等相关知识,对医籍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其中有问题的文字、内容,采用“多者刈之,脱者补之,错者正之,隐者彰之,难者考之,疑者存之”的方法,细心爬疏剖析。李今庸治学态度严谨,一言之取舍必有于据,一说之弃留必合于理,其研究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除中医经典外,还包括周秦两汉典籍中有关医学的内容。每有心得则笔之以文,从20世纪60年代至辞世前,发表了诸如“析疑”“揭疑”“考释”“考义”等类文章达200多篇。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李今庸还认为,学习中医药学各种典籍必须与临床医疗实际紧密结合,勇于实践,反复实践,努力把古人的经验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他在《怎样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医》中说:“做到学、验俱丰,不盗名,不窃誉,不剽窃别人成就,不占有他人果实,依靠自己辛勤劳动,掌握知识,结出硕果,使自己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真正的像样中医,并在继承发扬中医药学的道路上有所前进,为中医药学这个‘伟大的宝库’再添几块砖,再加几块瓦,进一步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李今庸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李今庸先生学深术精,始终恪守勤耕谨养之道,心若明镜,不为世俗所染,为中医药事业鞠躬尽瘁,奋斗一生。他是我辈后进永远学习的楷模!(刘理想 中国中医科学院)

医术是其能医德是其魂

 (2022-09-18 05:01:01)[编辑][删除]

——追忆江苏省非遗“然字门内科中医术”第十一代传承人任达然
摘自2022-9-15中国中医药报
张恩树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我的恩师任达然先生出生于1920年6月8日,病逝于2003年1月28日,享年83岁。先生出生于江苏扬州的中医世家,其曾祖父任浩然、祖父任若然、父亲任继然均为扬州名医。
任达然先生在橘井杏林的氛围里长大,少时随父学医五年,加之刻苦攻读医书,成绩斐然。弱冠之年步入业医生涯,1956年进入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1959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从医60余年,学验俱丰,医名远播。1989年获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1991年被评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我跟随先生学习的时光有五年左右,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是仪征市卫生局派我到苏北人民医院进修一年余,第二次是我作为先生的学术经验继承人,侍诊三年四个月。先生是我的导师,我有幸忝列任氏门墙,暗暗下定决心,吃天大的苦也要完成上级交给我的任务,把先生的医德医技,全面学习继承下来。
“然字门内科中医术”肇始于17世纪中叶江苏扬州双桥任庄的任氏家族,延绵至今。作为“然字门内科中医术”第十一代传人,任达然先生不但继承了祖辈们的高超医术,在医德上更是深得其衣钵。
“然字门内科中医术”医德讲究“廉、便、验”三字,其宗旨是用药精、花钱少、方便、治好病。先生在临床上多以治疗脾胃病为主,提出在明确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前提下,灵活调节升与降,辨别寒与热,掌握虚与实,注重润与燥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使脾胃调和,中州得健。对内科杂症的治疗,主张多从脏腑辨证入手。先生临证处方严谨,用药不杂,不拘经方或时方,药中肯綮即可。
先生治病不问贫富,一视同仁。他的诊室里常围满里一层外一层的患者,不看完最后一个患者从不下班。我们作为学生,常常陪先生到下午1点才能下班。先生教导我们:“多诊治一个患者,是对我们一份安慰。患者治愈了,可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距离先生说此话虽已四十年,我仍记忆犹新,声声在耳。
1991年10月11日,先生已70多岁,奉命到北京会诊,我有幸陪同前往。他克服年老体弱,认真细致诊病、研究、分析其病情,一直到天亮。我为先生的精神所感动,曾写《赴京诗抄五首》并发表,现摘录一首:
咫尺时光百感深,
京畿秋意略寒人。
灯下共叙岐黄术,
窗外鸡鸣报五更。
1992年秋,苏北人民医院安排先生到浙江考察,考虑到他年事已高,让我陪同。先生在浙江考察一周,是那么认真,那么仔细,不知疲倦,不知劳累,带队的领导及年轻的医生都很敬佩。
先生一生总是把公家的事放在第一位,自家的事放在第二位。1992年,医院分房,按工龄、按资历、按水平、按贡献,他可分得120平方米的住房,可他对领导说:“医院人多,住房紧,我放弃分房,一分钱补贴也不要。”此种礼让他人的精神真是难能可贵。
更远一些的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京城四大名医之一萧龙友来扬州,当时的扬州卫生处(现扬州市卫生健康委)请任继然、任达然父子接待。任氏父子陪萧先生游览了瘦西湖、平山堂、观音山等名胜古迹,费用全是由任氏父子自掏腰包,没有回单位报销。
20世纪90年代,北京名医刘弼臣等到扬州开会,任达然先生在平山堂宴请京城名医,按说他的职务既是中医学会理事长,况且此次又是学术会议,宴请理应报销,可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自己承担了所有费用。
任达然先生常教导学生说,为医者,医术是其能,医德是其魂。2001年,先生已81岁,我到他家看望他,他正戴着老花镜孜孜不倦地阅读“人民的好医生”吴登云的先进事迹材料。他对我说:“吴登云真了不起啊,扎根边疆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我们要向他学习。”
任达然先生常叮嘱学生:“认真学习、认真治病、认真总结。”他重视对《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中医古籍经典的研究,并博采诸家之说,强调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数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地从事医、教、研工作。他的案头一直摆放着中医书,不时翻阅。一个80多岁的人还在不断学习,这种精神对我影响至深。
先生对我要求很严格,常教导我:“谦受益,满招损。”要求我谦虚待人,认真学习,戒骄戒躁;处方用药精而不杂,要做到处处为患者着想。诚如《左传》云:“仁人之言,其利博哉。”盖无虚语。
先生一生为中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而今,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典范犹存,其精神仍给后人以春风化雨般的浸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