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药诗赏析

(2022-09-17 09:00:24)

合欢花吟时间:2022-07-11    (杨晓明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朝开夜合翠羽奇,绒花旖旎沁心脾。理气舒郁又安神,赠君蠲忿最相宜。


咏小蓟   时间:2022-06-23 

 

麦黄秧碧夏渐浓,小蓟繁生绽娇容。药食同源皆可用,古今佳句咏奇功。

味苦甘凉归肝心,散瘀凉血又消痈。小蓟饮子血淋剂,通淋止血此方宗。

如梦令·当归      间:2022-03-21  

 

调经止痛圣药,润肠通便治燥。损伤或跌跤,风湿痹痛酒炒。虚劳,虚劳,身补尾活应晓。

白头翁歌   时间:2022-05-12  

 

满头白发一老翁,秦皮连柏组合用。仲景笔下治热痢,清肠化湿有奇功。

玫瑰花赋   时间:2022-04-21  

 

嫣红浅颦带刺开,芳香醒脾漫书斋。行气解郁兼和血,调经止痛养颜来。

山药吟      时间:2021-12-22  

 

小叶根深绿满丘,疏松沙土布芳洲。皮黄肉白生黏液,养胃滋阴补肾求。

消渴善饥绵芪入,妇人带下扁豆投。痰涎乏力喘咳急,药食两宜皆可谋。

渔歌子·山茶花   时间:2021-12-02  

 

绿叶经霜独放华,浓妆凌雪绽如霞。清肝火,润肺阴,凉血止血散瘀佳。

鹧鸪天·月季花   时间:2021-11-25  

 

万紫千红四季花,枝虽有刺也奇葩。重霜嫩蕊寒仍吐,轻雪新芽冷亦发。

芍药愧,牡丹羞,活血调经举世夸。消肿解毒又镇痛,祛瘀行气效颇佳。


咏绿萼梅     时间:2021-09-09  

 

嫩苞欲滴含翠蕊,傲雪凌霜绽花眉。解郁化痰和胃脘,调畅气机润心扉。

防风   2022-08-31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胜湿止痛羌防共,祛风解表荆芥同。便血崩漏炒炭用,止痉祛风献辅功。

半边莲    2022-08-19   作者:邓力

 

全草入药效强力,消肿解毒治疳积。利水清热入方剂,消炎止血更生肌。

木通2022-08-01  作者:邓力

 

清心除烦此为良,利尿通淋入膀胱。破积通利血脉畅,通经下乳效非常。

姜 黄时间:2022-07-06   作者:邓力

 

芳香健胃利肝脏,止血消肿治创伤。下气破血行经畅,温经止痛通胸阳。

天净沙·益母草   2022-03-30   作者:邓力

 

美颜活血调经,祛瘀消肿生新,解毒明目益精。辛苦凉性,皆源一握方茎。

如梦令·萱草   2022-02-17   作者:邓力

 

黄花芳绕北堂,洒满一庭春光。持怀忧已忘,尽揽心胸宽畅。甘凉,甘凉,清热除烦有方。

石斛吟  2022-05-06   作者:邓力

 

旁倚仙草入仙境,摇扶金钗犹未醒。碎月之下香扑侵,琼楼雅士有诗情。

杜兰姿容争相竞,千年润得草木清。枫斗敛邪石前定,益胃清热更强阴。

白芷吟  时间:2021-11-12    作者:邓力

 

袅袅香缨恋虚襟,岁岁苻蓠动芳馨。王庭草厦莫独行,千古流芳岂骄矜。

定国头上痛难禁,都梁丸出月复平。祛风解表邪不侵,燥湿止带存古今。

咏合欢  时间:2021-10-18    作者:邓力

 

祝融赤旗夜合追,灼灼枝头烙红姿。安得五脏和心志,蠲忿开颜自佳宜。

古来雅客挥健笔,天上人间尽皆知。一遇青裳和合起,从此便是最佳期。

谐趣含妙喻 意蕴藏工巧
摘自2023-4-3中国中医药报
——古代药名诗赏析
王贵林 吉林省白城中医院
古代文人不但常以药名入诗作赋,吟诵咏怀,衍生成药名诗,而且诗文写得谐趣含妙喻,意蕴藏工巧,融知识性、思想性、文学性于一体,其中意蕴深而措辞婉的名篇佳作亦不胜枚举。
历史上以药名入诗作赋的可远溯自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早的药名诗则首推南朝齐著名文学家王融所作的《药名诗》:
重台信严敞,陵泽乃闲荒。石蚕终未茧,垣衣不可裳。
秦芎留近咏,楚蘅搢远翔。韩原结神草,随庭衔夜光。
诗中共嵌入重台(玄参,别名玄台)、陵泽(甘遂,亦名陵藁)、石蚕(别名石蠹虫,石蛾的幼虫)、垣衣(墙壁上的苔藓)、秦芎(陕西地产芎)、楚蘅(别名杜衡)、神草(人参)、夜光(夜光蝾螺,别名萤火虫、甲香)八味中药名。诗作中,作者对这八味中药的生物习性、地理环境、自然形态给以真切平实的客观描述,于语短情长之中道及药名物象,在药名寓意之外发乎惆怅凄情。表面上看似白描写真的药名诗,实则隐喻着作者的“上智利民,大贤强国”的政治主张不为齐武帝采纳而发出的一声声无可奈何的感叹!这首诗语义双关,隐喻时务,但作者并没有直陈己见,发表宏论,而是把内心的忧国忧民之情寄托、隐含在对药名的描写之中,达到了鲜明的政治倾向和含蓄的文学表现手法的巧妙结合。同时也显示了作者自身中医药文化造诣的沉淀和厚重。
其后,唐代诗人权德舆写有一首《药名诗》:
七泽兰方千里春,潇湘花落石磷磷。有时浪白微风起,坐钩藤阴不见人。
这首诗虽短短四句,通观只有28个字,也仅引入泽兰、落石、白微、钩藤这4味中药名,但却映衬成趣,连缀成诗,好似一幅工笔勾勒出的含露凝香的丹青画,给人以音韵美、辞藻美、意境美的艺术享受。
之后,又有唐代文学家皮日休、陆龟蒙合写的《药名联句诗》:
为待防风饼,须添薏苡杯。香然柏子后,尊泛菊花来。
石耳泉能洗,垣衣雨为栽。从容犀局静,续断玉琴衰。
白芷寒犹采,青葙醉尚开。马衔衰草卧,鸟啄蠹根回。
雨过兰芳好,霜多桂未催。朱儿应作粉,云母讵成灰。
艺可屠龙胆,家曾近燕胎。墙高牵薜荔,障软撼玫瑰。
麝鼠啼书户,蜗牛上研台。谁能将藁本,封与玉泉才。
诗中共嵌入防风、薏苡、柏子、菊花、石耳、垣衣、从容(肉苁蓉)、续断、白芷、青葙、马衔(草)、鸟啄、兰芳、桂(子)、朱儿(朱砂)、云母、龙胆、燕胎、薜荔、玫瑰、麝鼠、蜗牛、藁本、玉(竹)20余种植物、矿物及动物药材名,不仅蕴涵丰富,比喻精粹,对仗工巧,而且给人以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多种美妙的享受。加之药名含义和诗意相得益彰,恰如其分,使得整篇如诗如画,清隽雅致,散发药香。
宋代文人戴昺则用药名写就一首五言律诗,题为《山家小憩即景效药名体》:
柴门通草径,茅屋桂枝间。修竹连翘木,高松续断山。
仰空青阴密,扫石绿花斑。傍涧牵牛饮,白头翁自闲。
诗中引通草、桂枝、连翘、续断、青阴、石绿、牵牛、白头翁药名,并巧用药名的字面含义构成了一幅诗与画合,情与景协,绚丽多姿的天然景观图。
更有趣的是,宋代还出现了药名杂合诗,就是将药物名称拆开,分别使用在诗句的首尾;或将拆开的药物名称分别使用在第二句的尾首,亦即将第二句的前句最后一个字及后句第一个字连接,构成药名。其代表作是宋代文学家程俱写的《西安谒陆蒙老大夫观著述之富戏用蒙老新体作》:
白头书生黑头翁,长安时花幽涧松。
远飞近啄虽异志,天命厚薄无雌雄。钩深采博燥喉吻,守此一亩蓬蒿宫。
杜门不出交二仲,木阴涧曲遥相通。紫囊贝叶资艺菀,款关一见逾三冬。
葶葶漫吏多所苈,干死书萤心似漆。王门宾阁不留行,赭颜趼足搜泉石。
茅檐正欲结云根,竹叶榴花荐余沥。当从元亮赋言归,木茹麻衣永投笔。
诗中的白头翁、长松、远志、天雄、钩吻、守宫(壁虎)、杜仲、木通、紫菀、款冬、葶苈、干漆、王不留行、赭石、茅根、竹沥、当归、木笔,都是常用的中药材。这首药名杂合诗语言宛转,承转流畅,寓情、寓理、寓识,一韵到底,意趣盎然,成为宋代药名诗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宋代以后的药名诗更多,而且词语简单,富有韵律,易于上口。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十分娴熟中药知识的北宋诗人黄庭坚写就的《荆州即事药名诗八首》:
其一
四海无远志,一溪甘遂心。牵牛避洗耳,卧著桂枝阴。
其二
前湖后湖水,初夏半夏凉。夜阑香梦破,一雁度衡阳。
其三
千里及归鸿,半天河影东。家人森户外,笑拥白头翁。
其四
天竺黄卷在,人中白发侵。客至独扫榻,自然同此心。
其五
垂空青幕六,一一排风开。石友常思我,预知子能来。
其六
幽涧泉石绿,闭门闻啄木。运柴胡奴归,车前桂生鹿。
其七
雨如覆盆来,平地没牛膝。回望无夷陵,天南星斗湿。
其八
使君子百姓,请雨不旋复。守田意饱满,高壁挂龙骨。
诗人将远志、甘遂、牵牛、桂枝、前胡(前湖)、半夏、兰香(阑香)、杜衡(度衡)、千里(光)、归鸿、半天(半边苏)、人森(人参)、白头翁、天竹黄(天竺黄)、人中白、独(活)、自然同(铜)、青幕(清黛)、排风(金钱草)、石友、预知子、石绿、啄木、柴胡、车前子、覆盆子、牛膝、无夷(芜夷)、天南星、使君子、旋复花、守田(半夏)、龙骨等30多味中药名组构成诗,妙笔生辉,别有韵味,把本属单调、抽象思维范畴的药名精致地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里,给人以奇妙的美学感受和独特的文学魅力。
凡此种种药名诗,虽然不如先秦诸子百家或唐宋八大家的作品那样引人入胜,但却以素雅天然的药香,清高拔俗的风韵,在古诗百花园中占有一席之地。
药名诗的存在,是中国传统诗词园林里的一朵奇葩。领会中药名背后的深刻内涵,走进中医药世界。品读鉴赏药名诗,不仅可以感受其文学性、独特性,而且还可知晓诸多的中医药知识,乃至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人文环境。


本草诗意

 (2018-04-23 05:33:56)[编辑][删除]

 


——欣赏《发现本草之旅》中的诗词情怀
王振国 山东中医药大学

 

 

生活自有诗意。中医药的生活又怎么能没有诗意呢?拿到《发现本草之旅(壹)》这本书,首先就被它典雅的封面所吸引,三幅手绘的植物图选用了淡绿色的基调,分别为石菖莆、车前和黄连,妙的是它们在说话!那话语就是图下面所配有的诗句。如车前子图下的四句是:“开州五月车前子,作药人皆道有神。惭愧使君怜病眼,二千里外寄闲人。”而石菖蒲图下则是:“窗明几净室空虚,尽道幽人一事无。莫道幽人无一事,汲泉承露养菖蒲。”

无需细说,这两首都是大家所熟知的。前者是中唐诗人张籍的《答开州韦使君召寄车前子》,而后者是南宋诗人曾几的《石菖蒲》诗。前者,张籍做了十年太祝(官职名),因患目疾几乎失明,被称为“穷瞎张太祝”。他的这首诗正是直述用车前子治自己的眼病,自况的诗句中也流淌出对朋友关爱的感激;后者言养菖蒲于室内,窗明几净,汲泉承露,人皆赞曾几的咏物诗颇为传神,此诗的意趣与雅致亦足以令人艳羡。

发现之旅加本草,这是书名所透露的直接信息。本草是中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药类的书籍多称本草,诚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本草以识药知用为目的,内容广泛,博学通达。读本草,识中药,有许多入门的路径。展卷本书,吸引人的也有一份独特的诗词情怀。综观全书,中药的诗词妙汇也构成了本书靓丽入目的特点之一。

翻卷展读,书中的主角是大家非常熟知的18味中药,借助这些主角,从阐释本草知识出发,作者讲出了精彩的中药文化故事,有诗词、有典故、有历史、有传说、有花草、有方药、有治病、有养生,是一本有趣、有识、有用的中医药文化传播读本。全书还是图文并茂的,既读文本又赏美图,令人有多重的阅读享受。

书中的18味中药药用历史极为久远,都是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即已收载的。在它们身上既有药用疗疾的传承光辉,更有着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多方面深厚的文化积淀。每一味独立成篇的中药传记,都有着美妙诗词所构成的引言和点缀,令涉药的诗词妙汇于书中。在中国诗词大会成为文化盛会、关注热点、全民共享的时刻,品味本草诗韵,也令人有意想不到的享受。

封面上已现身影的石菖蒲在全书中首个出场。引出这一位“水草精英”的正是曾几的《石菖蒲》诗。“菖蒲青青过端午”,端午节习俗中石菖蒲可是不可缺少的角色——驱毒灭灾的“利剑”。它也有被服食求仙的历史,诗仙李白就写有《嵩山采菖蒲者》诗:“神仙多古貌,双耳下垂肩。嵩岳逢汉武,疑是九嶷仙。我来采菖蒲,服食可延年。言终忽不见,灭影入云烟。喻帝竟莫悟,终归茂陵田。”汉武帝服食菖蒲求仙的神话,在诗人李白看来,“终归”是虚无的。古人的服食求仙与今人的大健康追求,菖蒲在诗句中的臆想与悠久药用的实际,诗韵中的精神抚慰与中医取用治疗疾病,精神追求与取用治病,在同一味中药的身上影射出人们认识上精神与物质的不同需求,虚可寄情,实则有用。这不能不促使我们思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妄自菲薄、虚无短视是不可取的,必须给以认真的审视。优秀文化的传承,可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

“千古吟唱菊花诗”,菊花篇中作者用的小标题。都因为菊花的诗词太多太美,竟无法一一罗列,只能取其只言片语。《离骚》有“秋菊之落英”,陶渊明有“采菊东蓠下”,孟浩然有“还来就菊花”,更有毛泽东的“战地黄花分外香”!梅花诗韵亦悠长,乌梅篇中虽无法尽列咏梅诗词,但宝贵的是引用了乌梅的药膳歌,述其保健应用。观花咏吟与药用食用,梅之于人,哪一个也不能少啊。

“药中神草”人参,早就有南北朝名医陶弘景的《人参赞》:“三桠五叶,背阳向阴,欲来求我,椴树相寻。”在我的印象中,有不少名士写过咏参诗的,还有清代乾隆皇帝这位多产诗人,但书中并未收载。我赞叹作者的视角不同,因为书中专门载入了日本石坂宗哲的几句咏参诗:“享保以还制参法,神悭鬼瞰秘不开。忆昔丰公征韩日,席卷诸道如振埃。先锋清正陷王都,一库书籍载将来。偶尔造化泄天真,瑶光琰琰拱三台。……”原来,这背后是一段历史:日本人在引种人参后长时期不会加工炮制,通过侵略朝鲜半岛(“征韩”)载回了一书库的图书,才从中学习到了人参加工的方法,自此生产出东洋参。读史知兴替,历史就是这样的一面镜子。

中药有远志,咏吟以明志。宋代李复《题严贤良东山集》咏谢公远志。黄连有诗,明代吴宽《黄连》诗说“其功利于病,有客嫌苦口”,不像人家甘草会调和,“百药无不有”。中药中充满了生活的哲理!

槐立三公,国槐是药槐、金药树。文人骚客或感谢或感慨,韩愈有“绿槐十二街”,白居易有“轻衣德马槐荫路”。槐花黄,举子忙,因有“魂销举子不回首,闲照槐花驿路中。”

关于“宁夏红果”枸杞子,《诗经》中已有“陟彼北山,言采其杞”之句。唐代诗人刘禹锡“楚州开元寺北院枸杞临井繁茂可观,群贤赋诗,因以继和”,用“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的精彩广告语,为枸杞子的保健作用代言至今。群贤赋诗,就有孟郊的《井上枸杞架》。

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你的心中还有那一份割舍不去的乡思、乡情与乡愁吗?如果在乡村田野遇见了苍耳,你会不会想起宋代黎廷瑞“门前苍耳与人齐”的《客舍》诗?若“不惜翠云裘,遂为苍耳欺”,你不妨学一学“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后李白那豪放的姿态:“入门且一笑,把臂君为谁?”或许另有人会想起杜甫的《驱竖子摘苍耳》诗,艰难困苦之时取以裹腹。

在讲好中药故事的过程中,作者借以挖掘弘扬中医药学深厚的文化底蕴。他注意收集咏物诗中专门涉猎中医药的诗词,已有相当的积淀。不知有无细心的读者发现,作者在书中也植入了自己的诗词创作。

杏林春暖,橘井泉香。杏林可是中医的美称,这得益于三国名医董奉。明代曾棨《杏林》诗:“董仙昔日家何处?云在芙蓉峰下住。当时种杏尽成林,岁岁开花千万树。……”

杏花杏果联想多。杏可观花、食果、取仁,因为苦杏仁有毒性,所以古人将其列为下品药。在杏仁篇中,作者竟引用了德语诗人保罗·策兰《数数杏仁》诗。“聚毒药以供医事”,作为中华民族本土创新的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学,最懂得取利避害。作者借杏仁所进行的思考,令我产生出深深的同感:“中国人的祖先运用苦杏仁治病的历史足够悠长,这办法堪称古老,从古到今中医正是通过让病人品尝杏仁的苦,祛除某些疾病,最终恢复品味健康人生之甘甜。所以,能想到数数苦杏仁,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我们不仅敬佩数数苦杏仁的诗人,更敬佩运用苦杏仁的医人,还敬佩服用苦杏仁治病的病人!”

“杏林春暖,满园春色关不住;橘井泉香,春华秋实更芬芳。”中医药学的诗意绵长。从诗词欣赏的角度来看《发现本草之旅》,的确也是一个不错的视角。放松心情的一次阅读,既有趣又有识,韵味悠长。(王振国)

白啸山诗

 (2016-10-16 15:31:24)[编辑][删除]

白山药配红枸杞,啸傲经方补肾脾。山深学问海阔胸,水火相克又相生。

一根本为先后天,般若阳气与阴精。上日蒸发气为云,善达饱和降甘霖。

白啸山(1907~1984年),河北正定人。三世儒医,师承家学。拜“京城四大名医”之一萧龙友为师,其学术主张为:人体两大根本为“先天”“后天”。著有《白啸山医案医话集


葉天士·《四季藥名詩》【草根一生】

 中药诗赏析 (2015-02-19 16:38:21)[编辑][删除]

                                              葉天士·《四季藥名詩》【草根一生】

                                葉天士《四季藥名詩》

 

    

春風和氣滿常山,芍藥蓖麻及牡丹。

遠志去尋使君子,當歸何必問澤蘭。

端陽半夏五月天,菖蒲制酒樂豐年。

庭前幾多紅娘子,笑道檳郎應採蓮。

秋菊開花滿地黃,一回雨路一回香。

扶童便取葡萄酒,醉到天南星大光。

冬來無處可防風,白紙糊窗重複重。

睡到雪消揚起石,戶懸門外白頭翁。

   四首詩含有常山、芍藥、牡丹、遠志、使君子、當歸、澤蘭;半夏、菖蒲、紅娘子、檳榔;地黃、茴香、童便、天南星;防風、白芷、陽起石、白頭翁十九味藥名,道出了先生的高雅情趣。                                                                                                                             

地锦草发路边青,石燕翻飞雁来红。

紫菀牡丹桃花笑,仰望子跑放风筝。

前湖莲子菖蒲深,清风藤荫垂钓人。

浮萍断处见山影,花落石边逢使君。

又到红豆金桔时,当归无日苦羁迟。

不知菊花开还未,至离人饶梦思。

飞若白毛冬花天,寒水石边落玉团。

守宫红炉黄酒暖,国老贝母正合欢。

药名四季歌

  春

  春花木笔绽常山,芍药青蒿及牡丹。 杜仲黄连银杏日, 当归未约泽兰还。

  夏

  半夏青皮六月中, 菖蒲艾叶倍苁蓉。  雄黄酒醉红娘子,笑问槟榔妆浅浓?

  秋

  秋有菊花遍地黄, 桂枝玉竹大茴香。  寄生不畏寒窗苦,何首乌添百草霜。

  冬

  冬来无处可防风,故纸糊窗枉用功。 幸有陈皮知母冷,栝楼冰片尽消融。


  注:四首七绝共嵌中药名32味,分别是辛夷花(木笔)、常山、芍药、青蒿、牡丹、杜仲、黄连、银杏、当归、泽兰、半夏、青皮、菖蒲、艾叶、苁蓉、雄黄、红娘子、槟榔、菊花、地黄、桂枝、玉竹、大茴香、寄生、何首乌、百草霜、防风、故纸、陈皮、知母、栝楼、冰片。(王业龙)


漫话古人采药诗
摘自2023-10-26中国中医药报
古时,除了医家经常上山识药、采药,一些文人雅士、道佛仙家也热衷于到山岭沟壑采集中草药,一者是养生采补所需,用以调养身体、修炼道术;再者为强健体魄,锻炼意志,怡情养性;还有借以交友游乐,访仙问道,醉情山水。他们徜徉于名川大山,或人迹罕至的荒郊野岭独辟蹊径,一路躜行,一路啸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古人采药,很注重仪式感,有很多讲究,这从初唐诗人王绩的《采药》中可见一斑。王绩晚年隐居于东皋山,自号“东皋子”,以采药、酿酒为乐,他写道:“野情贪药饵,郊居倦蓬荜。青龙护道符,白犬游仙术。腰镰戊己月,负锸庚辛日。时时断嶂遮,往往孤峰出。行披葛仙经,坐检神农帙。龟蛇采二苓,赤白寻双术。”诗中的“青龙”“白犬”即为采药人所带的道具。据《抱朴子•仙药》载,上山采药之时,“须带灵宝符,牵白犬,抱白鸡,以白盐一斗,及开山符檄,著大石上,执吴唐草一把以入山。山神喜,必得见芝。”诗人严格遵守采药行规,带着必须的用度和采药工具,披荆斩棘,翻山越岭,收获颇丰,采得了像龟茯、蛇苓、红白二术之类名贵的中药材,心下十分高兴。
采药是个非常辛苦的行当,要早出晚归,有时还要在山中住上一宿,踏遍青山,翻越丛岭,涉过涧溪,有时也历经惊险诡异,不过山中风景、林间秘境也令人心生惬意。中唐诗人温庭筠听采药老人讲起采药经过,有感而发,赋诗《清旦题采药翁草堂》云:“幽人寻药径,来自晓云边。衣湿术花雨,语成松岭烟。解藤开涧户,踏石过溪泉。林外晨光动,山昏鸟满天。”采药翁很早就进山采药了,他沿着霞光初照的崎岖小径,寻觅草药的踪迹,葛衣被药草上的露水打湿,鸟声兽鸣在晨雾里若隐若现,劈开藤条,跳过山涧,脚蹬巉岩,飞渡激流,忽然别有洞天,霞光辉映,鸟语满天,一派人间仙境。
南宋高产诗人也是长寿诗人陆游,在云游名山写诗作词的同时,也喜欢采集草药,在其近万首诗词中,有许多记载他采药经过的。如陆游在《花下小酌》吟道:“云开太华插遥空,我是山中采药翁。”在《出游•其一》唱曰:“采药今朝偶出游,溪边小立唤渔舟。”在《野兴•其一》云:“自惊七十犹强健,采药归来见暮鸦。”在《点绛唇•采药归来》说:“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这些诗作表现了陆游以采药为自豪,体验跋涉之苦乐,感受自然之生趣。他对草药情有独钟,以此为友,以采药为乐,如《二友》:“清芬六出水槴子,坚瘦九节石菖蒲。放翁闭门得二友,千古夷齐今岂无?”“水槴子”即栀子,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等。石菖蒲以根茎入药,有开窍、豁痰、理气等功效,主治痰涎壅闭、神识不清、慢性气管炎等。诗中突出了二者“清芬”“坚瘦”的特性,表示要以二药为友,像不食周粟、采薇而食的伯夷、叔齐那样,高风亮节,矢志不移。
采药还是道教内丹名词,修道之人常借以采补修炼,平衡阴阳,修身养性。南宋人白玉蟾道名葛长庚,年少科举落第即从道,后创立道教南宗宗派。他曾写有一首《水龙吟•采药径》,上片云:“云屏漫锁空山,寒猿啼断松枝翠。芝英安在,术苗已老,徒劳屐齿。应记洞中,凤箫锦瑟,镇常歌吹。怅苍苔路杳,石门信断,无人问、溪头事。”记叙了采药路途中的艰难险阻,历经曲折,千寻万觅,却不见理想中的样子,徒费心血;而山中的奇幻、洞中的仙境,总让人常记心间,哪怕路遥山远,渺无人迹,那又有何妨?
采药也是高人、隐士修仙养性之为,追寻他们的步履也就有了别样的意趣。晚唐被称为“苦吟诗人”的贾岛,早年曾出家为僧,号“无本”,他的一些诗里常氤氲着禅宗佛意。其《寻隐者不遇》云:“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苍松之苍劲,童子之纯真,无论道还是佛,都有了几分清净与清幽。诗人所寻找的隐者以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无疑是一位真隐士。诗人寻到了吗?他应该寻到了隐于白云间、青松里的纯性情、真道意!

“采芭归来迹已陈,真风千古蜕凡尘。细看旧径青青草,犹是仙人醉里春。”(南宋•释文珦《采药径》)采药可采得自然趣,采药可采得性情真,采药可采得神仙风。祭过山神,拜了药王,换上轻便行装,带上美好心情,进山采药吧,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刘琪瑞)

名医唐宗海赋

 (2022-09-17 03:20:11)[编辑][删除]

摘自2022-9-16中国中医药报
杨殿兴 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展陈的当代画作《唐宗海著书图》。

杨殿兴致敬唐宗海书法作品。
西蜀大地,才俊盈群;彭州宗海,杏林奇人。
少小勤学,师从乡里名宿;舞象得志,考取秀才声钧。博学能取长舍短,好古不厚古薄今。高中进士,不为博取功禄;勤求医理,甘心救助民亲。
贤德医善,孝悌人伦。为救父患,潜心研究血证;倾尽心智,博学撰著宏文。血证大论,两类病因详辨;治病求本,四则治法细斟。公之于世,医家传抄钦佩;救治于民,患者获愈感恩。止血第一,存血保命;消瘀第二,祛瘀生新;宁血第三,审因斫乱;补血第四,养营续薪。游学江南,医名大噪,申沪黎庶受益;广施仁术,桴鼓相应,容川医术称神。
西学东渐,首倡中西融汇;中学西进,明言长短各分。主张损益乎古今,广纳博采;力求参酌乎中外,存精取真。西医长于“形迹”,重视解剖实象;中医长于“气化”,强调功能氲氤。擎中西汇通一帜,医家唱和,开宗立派;著中西结合五书,学术融通,择善合殷。《中西医判》,汇通医道精粹;《浅注补正》,明理经典至珍。
《方证通解》,容川力作遗贝;手抄孤本,宝籍流落烟尘。“宗海学会”,寻踪觅迹;广汉福地,枯木逢春。六经为纲,表里寒热虚实,分经辨证;八法立则,汗下温清消补,治本求因。上本灵素要旨,下参各家妙陈。间出己身高见,补遗方证独存。内容宏丰,古方今法赅备;医理通解,东学西识互论。抄本付梓,若珍珠出蚌;高论彰显,似花蕊吐纷。
巍巍乎,一代举人,清史留得医名在;荡荡乎,九州大地,杏林盛传天下闻。
歌曰:
巴蜀名医进士身,中西融汇奠基人;
星移物换光阴老,留著清风日月新。
蓉城雅兴轩
二〇二二年孟秋
注释:
彭州宗海:唐宗海(1846—1897),字容川,四川彭县(今彭州市三邑镇)人,晚清进士,著名中医学家,中西医汇通学派先驱。
师从乡里名宿:少时从师广汉李本生习儒,复从新都名宿王利堂习理。
舞象得志:舞象,指男孩15~20岁之际。唐宗海16岁(1862年)考取秀才。
高中进士:光绪十五年(1889年)考中进士,授礼部主事。
血证大论:1884年,唐宗海著成《血证论》共八卷。因其父得血证,潜心研究血证11年,始成此书。
两类病因详辨:唐宗海主张,血证不外两大类:一类是血溢于体外,如吐血、咳血、唾血等;一类为各种瘀血、蓄血等。
四则治法细斟:唐宗海通过对多种血证的治疗,摸索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大法则。
开宗立派:唐宗海首倡中西汇通学说,学者应之,如朱汶文、张锡纯、恽铁樵等,形成了中西汇通医派。
著中西结合五书:唐宗海著有《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包括《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血证论》《本草问答》《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证》。
《中西医判》:即《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又名《中西医判》,1892年刊行,为中国最早的汇通中西的医学著作。
《浅注补正》:即《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证》两书。
《方证通解》:即唐宗海撰著的《六经方证中西通解》,为其子孙后人及门人手抄所保存,几经浮沉。于1983年由“唐宗海学术研究会”整理刊印,得以问世。
“宗海学会”:即“唐宗海学术研究会”,整理刊印了《六经方证中西通解》,功不可没。
广汉福地:广汉市,四川县级市。《六经方证中西通解》手稿,唐氏后人在抗日战争期间保存在广汉好友处,几经传抄,1983年在广汉卫生局的主持下,经由“唐宗海学术研究会”研究整理,得以刊印。
清史留得医名在:《清史稿》将唐宗海列名记述。其好友刘光第(“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称赞他“活人有奇术”。
中药诗三首
摘自2024-5-13中国中医药报
诸国本
青蒿
君生菊科大家庭,
遍地黄花蒿属身。
床前四诊清虚热,
肘后一握渍低温。
曾将异草制灵药,
敢遣恶虐出鬼门。
杏苑阿姐获诺奖,
天台小鹿呦呦鸣。
注:青蒿是菊科蒿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全国各地均有分布。青蒿味苦、辛,性寒,有退虚热、凉血、解暑、治疟疾等功效。中国中医科学院(原中国中医研究院)屠呦呦研究员在研制抗虐药物时,受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示,于1972年用低温方法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成功,为人类抗虐药物的研制开拓了新方向,从而挽救了世界上几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1930年12月出生,浙江宁波人。宁波地处天台山之余脉,乃呦呦鹿鸣之地。
玉簪
阔叶浓绿脉纹深,
长葶白簪玉质生。
盖地清气沁梁园,
铺天碧云涌柴门。
大风吹散寒蝉语,
急雨敲出残荷声。
仙鹤飞去无留意,
瑶池归来又一春。
注:玉簪为百合科植物,其花清香莹白,高雅圣洁,人皆爱之。《本草纲目》称玉簪为“白鹤仙,其叶如掌,纹如车前,花朵未开时如白玉搔头簪形,处处人家栽为花草”。玉簪的花、叶、根及全草皆入药,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利水通经等功效。但有小毒,必须慎用。
萱草
暑气渐来五月中,
青葱长叶丹花黄。
庭前萱草忘忧思,
夜半清梦忆高堂。
嫩苗肥根医作药,
金针碧蕾庖入房。
朝开暮合璀璨日,
谁家慈恩说道旁。
注:萱草原属百合科植物,根据新的分类法归于阿福科萱草属。其根、苗皆可入药,含苞待放的花蕾即食用之黄花菜(金针菜)。萱草分布广泛。金黄色的花冠朝开夜合,既作为菜品大规模种植,又是庭园前后常见的观赏植物。我国古来有“萱草忘忧”之说 ,并与慈恩母爱相联系。唐•孟郊《游子》诗写道:“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下。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故母亲居住的地方也叫萱堂。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萱草花有明显的镇静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