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针具选择有讲究

(2022-09-16 05:03:12)


时间:2022-05-2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吴继华

作为一个中医大夫,我主要给患者做推拿,偶尔也会用针灸,关于针具的选择,以前我认为很简单。患者脸上用针,就选细针;大腿、胳膊,选粗针。给小孩子进行针刺治疗当然要选细的;皮糙肉厚的人,选粗一点儿的更好。还有,病位浅的疾病用短针;病痛在关节内,就用长针,治疗坐骨神经痛选最长的针。

后来,我在老师的影响下,开始研读中医经典。当读到《黄帝内经》中的这段话后,我才知道选针并没有那么简单。“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为大脓。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失针之宜,大者泻,小者不移。”针具的选择,原来应该依据疾病轻重以及深浅来决定,而不仅仅是针刺的部位。这样一来,作为医生就要辨证,就要想清楚病位和疾病性质以及虚实。所谓“一人一方”,不光是决定选穴处方,连用什么样的针具都是要讲究的。(吴继华)

“针下调气”务求气至病所

 (2022-09-30 04:13:19)[编辑][删除]


时间:2022-02-1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耿惠 李利军 贾小红

李延芳对“气至病所”认识颇深,强调针灸疗效的关键在于“得气”,而“得气”的最佳状态为“气至病所”。

影响针刺得气的因素

李延芳针刺的基本原则是“针刺以气为要,治则气至病所”。针下调气是针灸的精髓,调气是针刺得气与气至病所的前提,得气是经气调动气至病所的前提,得气如何乃是针灸取效的关键。得气的概念首见于《内经》,所谓得气,是指针刺腧穴或一定的部位时,患者会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得气与否,可以通过发挥医者与患者的效应而感知。就医者而言,窦汉卿在《针经指南·标幽赋》中言:“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生动描绘了针下得气与否的医者指感。就患者而言,《素问·针解》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泻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这里针下产生的寒热感觉变化,同样是一种气至的反应,它是通过患者表现出来的,其他如酸、麻、胀等,也只有依靠患者的陈述才能了解。针刺得气是取效的关键,既是机体正气充足的表现,也反映了患者预后的好坏。《灵枢·九针十二原》就指出:“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标幽赋》亦云:“气速效速,气迟效迟。”“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临床证明,得气迅速,疗效较好;得气缓慢,疗效较差;如无得气,一般无效。若能气至病所,则疗效更佳。

结合临床实践,李延芳将影响“得气”的因素总结如下:

1.取穴不准:在针刺过程中,取穴为首要环节,若取穴不准,针刺角度稍有偏差,则得气难,疗效亦差。

2.针刺深浅无度:在针刺过程中,正确掌握针刺的深浅度,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发生的重要环节。每一腧穴针刺时都有一定的深浅度,刺之过深或过浅,均会影响得气的产生。

3.体弱病久正虚:病情久,正气虚,甚至脏腑机能衰退,以致经气不足,刺之则得气较难。

4.针刺者手法欠熟练:熟练的手法是针刺得气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若手法不熟,不仅难以得气,往往还会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5.因其他病理因素致局部感觉迟钝:得气的快慢、强弱与机体的机能性及神经系统的反射关系非常密切。某些病理因素导致局部机能及神经系统反应迟钝,常影响得气效果。

针下调气是取效关键

针下调气是李延芳学术思想的精华,是针灸临床能否取效的关键;施针之时,如未得气,当调气以使得气;即已得气,当调气以祛邪和气。何以言此?未得气者,多由年老体弱,正气虚损;或久病体虚,正不抗邪,如此当留针候气、缓捻催气,待气至针下,利用手法扶正祛邪,补虚泻实,调气者也。已得气者,当分邪正,利用手法祛邪固正,使针下之气从容和缓,调气者也。凡刺之后,如何识别针下之气属邪属正,李延芳遵循《灵枢·终始》篇所说“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当针刺入机体后,如由于病邪的侵袭,针下紧急而涩,此为邪气无疑,施针者利用提插捻转、补虚泻实诸手法,使针下之气不紧不松,不吸不顶,不急不涩,乃徐徐从容和缓如棉。即所谓“谷气来也徐而和”,此经气来复现象,如此即达到针下调气、邪去正复的目的。其原理陆渊雷早在《伤寒今释》中便提及:“利用正气以治病,为中医治疗法之大本。”

气至病所有三个前提

“气至病所”语出窦汉卿《针经指南》,是指在针刺时施以一定调气手法后使针感循经感传直达病所。关于“气至病所”历代多有阐述,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标幽赋》指出“气速至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治”。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为《标幽赋》作注说:“凡病热者,先使气至病所。”可见,前人对针感直达病所已有足够的认识。

李延芳认为,“气至病所”广义上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指气至针下,既针刺后运用手法使针下产生涩滞、沉重感,即局部得气;其二是指针感沿着一定方向上下往来,甚至达到病变所在,实为一种较强的针感。临证在运用“循经远取”治病时,既要做到气至针下,又要实现气至病所,才能提高疗效。

临床“气至病所”的实现,有三个必要前提:其一,必须明确经络辨证,再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则正确选取经穴,使病、经、穴三者吻合;其二,熟练的针法亦是“气至病所”的关键,行针时应以针尖指向病所为原则,控制好针刺深度与角度;其三,针刺过程中,医者的“治神”与患者的“守神”亦十分关键,正如《内经》所云“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医者处于主导地位,可以通过调理自身的精神进而在针刺过程中影响患者的精神状态,通过注视患者双目,以己之神,摄制患者之神,使其放松,引导患者将注意力集中于针刺部位,使经气易于运行,利于气至病所。此外,运用押手从深浅、方向方面进行调整,通过“催气”亦可使“气至病所”。(耿惠 河北工程大学  李利军 河北省邯郸华仁中医院  贾小红 河北省邯郸明仁医院)

无痛针刺六要诀

  (2022-09-28 14:13:26)[编辑][删除]


时间:2022-02-1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耿惠 李利军 周海平

针刺疗法是通过刺激人体的腧穴、经络,达到调整机体阴阳失衡的治疗作用。但毕竟金属针具对人体的针刺会带来一定的疼痛感,特别是初次针刺的患者,往往对这种刺激更为敏感。如何最大程度地减轻针刺的痛苦,李延芳在前人诸家积累的丰富经验基础上,结合多年的针刺体会,形成了自身独到的针刺风格,以痛苦小、疗效高著称。现总结李延芳无痛针刺六要诀如下。

1姿势正

针刺前患者的姿势一定要摆放正确,如刺养老不屈肘转掌何以穴开、得气,刺曲池应以屈肘90°为宜,不屈肘则腧穴被挠骨所盖,其穴不开,屈肘太过其穴则合,刺之经气不利;不及、太过均达不到刺曲池的应有疗效,并且增加痛苦。刺环跳穴应侧卧屈股(上侧),下侧下肢则应伸直,然后按同身寸取穴,如此针刺得气后方能使针感顺畅调达,气至病所。虽然有时受疾病、患者身体所影响,或各家流派有自己不同的取穴经验,因此取穴方法不尽相同,但总的原则以患者舒适、针下得气、痛苦小、疗效高为最佳。总之,针刺时如若姿势不正确,一者痛苦大、易滞针,二者疗效差、不易得气,不可不重视。

2取穴准

准确取穴是针刺得气和取效的前提,同时取穴准确往往能将痛苦降到最小。在取穴方法上,李延芳同于先贤诸书和针灸教材,但进针时则有自己的独到体会。定好腧穴后,李延芳先把针具轻轻放到腧穴皮肤上,在针尖轻触表皮时询问患者有无痛感,如有疼痛,将针尖略向周围移动毫米左右,再问患者,无痛之处即是最佳取穴进针之处,如此即能有效避免进针时的痛感,同样定穴准确,进针后的酸、麻、胀得气感可以掩盖进针后的轻微痛感。因此,如要针刺无痛,必须做到取穴准确。

3问得对

一是问病情,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因任何一位来求医的患者,在医生问病情时注意力最易集中在体会病情上。二是不问,即反对不正确的发问。一般医生在针刺的过程中普遍都会问患者“疼不疼”,这是不正确的问法,往往把患者的疼痛注意力集中起来。有经验的医生是通过体会针刺时的针感,或通过对患者的“察言观色”来判断的。即便需要问时,也是问患者的具体感觉是什么,让患者自己说出来,而不是用疼痛等字眼来诱导刺激。

4重押手

李延芳进针遵循《难经》所述“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的双手进针法,重视左手的押手作用,通过押手的切、循、按、推等手法,以勿伤营卫,减轻痛楚,并利于得气及补泻手法的运用。《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篇中同样论述了双手进针的优势和重要性:“左手重而切按,欲令气血得以宣散,是不伤于荣卫也。右手轻而徐入,欲不痛之因,此乃下针之秘法也。”具体操作时,首先患者体位姿势要正确,令其全身放松;其次,医者手法要轻巧熟练灵活。押手先在欲刺的腧穴施循、按、推、切等手法,令气血疏散后双手进针,进针时在押手重按的一瞬间,刺手将针快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捻转,轻轻提插,得气后再运用相应治疗手法。

5轻疾刺

轻柔针法是李延芳的代表针法之一,包括进针手法轻快、留针时不行针,补泻手法也轻。李延芳要求平时多练指力基本功,做到进针时轻巧、快速,在患者尚未感觉到疼痛时,已将针刺入皮下,进针得气行补泻手法后静留候气,不再行针捻转;出针时补泻、稳顺。此种针法除了痛苦小外,特别对于小儿及体质虚弱患者常有疗效倍增的作用。该法是李延芳临证多年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总结而来的,多用于婴幼儿、老人或久病体弱之人。此类患者由于体质较弱,如果针刺手法过重或再辅以反复行针催气,则正气难以相应,往往会出现针后疗效不佳甚至症状加重的不良反应。

6形气顺

顺包括气顺和形顺,是针毕后出针时应注意的手法。针灸大夫多重视进针、调气、得气等手法,往往忽视针刺结束后的起针环节,出针不当同样会造成疼痛乃至影响疗效,临床不可忽视。李延芳要求起针时轻捻针柄,使针无滞、无缠,轻松出针,此为气顺;出针的方向要顺进针的方向退出,此为形顺,如此才算完成好针刺的最后一步。

当然,针刺疗法是金属针具刺入体内的一种治疗方法,不可能做到每一针都绝对不痛,但只要遵循上述几点,必然能够最大程度减轻或消除针刺带来的痛楚。(耿惠 河北工程大学  李利军 河北省邯郸华仁中医院  周海平 河北省邯郸市卫生健康委)

针灸临证与温针灸器应用

 (2024-11-15 03:37:50)[编辑][删除]
针灸临证与温针灸器应用
摘自2024-11-14中国中医药报
郑英斌 陕西省合阳县中医医院

使用温针灸器针灸足三里穴。

针灸临证是应用针刺艾灸的方法,通过经络腧穴,以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应用针灸疗法,必须依据中医学基础理论和针灸治疗原则,对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根据腧穴的特异性和各种刺灸法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操作方法,刺灸一定的腧穴,才能发挥它的治疗作用。笔者所著《针灸临证与温针灸器》一书近期出版,主要参考新世纪第4版《针灸治疗学》,对67种针灸科常见病的治疗方法进行论述。每个病证对概述、辨证要点、基本治疗中的治法保持原文,去掉了西医学中的病名,纯粹以中医理论体系来论述针灸临床。现笔者将其要点概述如下。

分组选穴的优势

根据主穴的所在部位,以仰卧位、俯卧位和侧卧位三种体位设1~3组处方,视病情的状况采用不同的体位,交替应用,有利于病情的缓解,防止一个穴位被长期刺激而致疲劳。如中风患者,仰卧位1组处方多用于中风早期,以醒脑开窍、调理心气;仰卧位2组,取“治痿独取阳明”,疏通肢体经络、气血;中风患者后期多呈现“阴极阳缓”的偏瘫步态,侧卧位取阳跷脉经穴及筋会阳陵泉,及时予以纠正。急性期仰卧位1、2组处方交替应用,病情稳定后仰卧位2组与侧卧位处方交替应用,为便于医生记忆,单日取侧卧位,双日取仰卧位,在实践中临床效果显著。而假性延髓麻痹,适用于仰卧位与俯卧位两组处方交替应用;急性期多取仰卧位处方,病情稳定后与背俞穴相配合,以扶正祛邪,取得显著疗效。用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为次要体位,仰靠坐位最常用于金津、玉液放血;俯伏坐位多用于针刺哑门,只捻转、不提插、不留针,出针后紧压按针孔1分钟。总之,针灸体位,为针灸处方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根据病情,随时变方,以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针灸方法的选择

针和灸

针和灸皆可补可泻,但两者比较而言,针偏于泻,灸偏于补,故凡虚证(除阴虚外)皆可以用灸。来针灸科的许多患者都是经过其他方法治疗效果不佳的久病、体质虚弱者。“陷下则灸之”“寒者温之”是针灸的治疗原则。慢性疲劳综合征、衰老、外伤性截瘫等,需要针灸并用;胃下垂、阴挺、脱肛的“陷下”证,皆宜用灸法;风寒湿痹为患的肌肉、关节疼痛及寒邪入里证等,艾灸施治最为适宜。“若要安,丹田、三里不曾干”,施灸关元、足三里、神阙等穴,能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若用艾条施灸足三里、三阴交、内关等上下肢腧穴,燃烧端必须向心端。每天施灸2~3次,中午1点左右必须灸,此时阳气正盛,阴气未来。施灸皆用补法,可在温度达到一定程度待艾绒燃尽时乃去之。隔姜灸治疗虚寒病证,如腹痛、泄泻、关节疼痛等;隔附子饼灸,由于附子大温大热,有温肾补火的作用,可治疗各种阳虚证。总的原则,灸治的适应范围一般以虚证、寒证和阴证为主。对阴虚阳亢的疾病和邪热内炽的患者不宜施灸。

点刺放血

点刺放血具有开窍、清热、活血、消肿等作用,适应于实证、热证、瘀血和经络瘀滞、疼痛等。如中风、肝阳上亢等头昏的患者反映,点刺放血后头脑立即清醒。十二井穴原气所出的根和本,也是经气所出的部位。“病在脏者,取之井”,十二井穴放血先从少商开始,依次为商阳、中冲、关冲、少冲、少泽。十宣主治昏迷、晕厥、中暑、热病、小儿惊厥、指端麻木,放血的次序为中指、食指、无名指、拇指、小指。气端的作用为中风急救、足趾麻木、足背红肿、疼痛,放血先从拇指开始,最后到第五脚趾。尺泽、委中放血刺入血管即可,不要刺穿血管,浅静脉放血亦应尽量不要穿过血管。急性淋巴管炎在红丝上多针刺血及散刺法均可,只要达到“宛陈则除之”、通经活络的目的。还有挑刺,多采用将针刺入穴位0.2~0.3cm,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提起,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配合手指挤出数滴血,然后用75%酒精棉球擦血并局部消毒。这些疗法对泻热、皮痹、浮浅静脉瘀血的治疗效果很好。放血多在针灸疗程(10天一疗程)的首次进行。中风闭证、麻木(实证)等患者5天可放血1次。实证、热证,指、趾端放血每穴挤出3~5滴血;虚证亦可放血,每穴挤出1~2滴血,随即用针刺补法,或用温针灸器施灸。

电针

电针,教科书中作为其他治疗,实际在临床上已经普及,发挥着针刺和电刺激的双重作用,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第一部电针仪是陕西省西安卫校朱龙玉医生1953年发明的,它是针灸专业中的第一部医疗器械。一组电针,一般取同侧肢体的穴位,特别是上肢腧穴的电针应避免电流回路经过心脏。调节电流量时,应逐渐从小到大,以患者能耐受为宜;一个肢体带有两组以上穴位时,先开远端腧穴的电流,再调节近端穴位的电量。电针的刺激如同针刺方法和药物剂量一样意义重大,一般实证电流宜大些,虚证电量需小点。有人认为,电针刺激腧穴为泻法,所以,选穴要合理,该泻的穴位带电针,应补的病证及腧穴施灸。如果毫针刺入神经干或靠近神经部位,患者会有触电样感觉,带上电针,针感更强烈,应将针拔至皮下,改变针刺方向,避开神经。

耳穴压丸

书中耳针全部改为压丸法,方便安全。耳穴疗法主要用于功能性疾病,对部分器质性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压丸法能让患者每天规律性地做按压治疗,疼痛发作时随时按压。耳穴探查为“一看、二压、三测量”,许多疾病在病变相应区会出现充血、结节、小水疱等反应,反应区用探针或镊子尖的背面压痛明显,电阻测定法的反应更为显著。耳穴压丸时,女性先用右侧,男士先用左侧,取男左女右之意。许多患者反映,两侧耳穴有不同的感觉, 尤其是女性右侧耳穴的反应非常明显。两侧耳穴轮流选用,压一侧耳穴,则取掉另一侧耳穴的压籽丸。每天按压5次左右,每个穴位按压1分钟,7~10天为一个疗程,休息3天,进行下一个疗程,每天或隔天做一次耳穴压丸治疗。耳穴压丸也要注意严格消毒及耳部卫生,严防引起耳廓化脓性软骨膜炎。

穴位埋线

针灸科的慢性病较多,穴位埋线属于针灸的长效疗法。羊肠线对穴位持续性的刺激,作用持久,对疑难杂症远期效果好。多用于治疗哮喘、中风、风湿、痿证、痤疮、减肥及消化道疾病等。穴位多选出2~3组处方,交替应用。选用肌肉比较丰满的部位,以背腰、腹及四肢腧穴最常用。线必须埋入肌层,羊肠线头不可暴露在皮肤外面。现在使用注射式一次性埋线针,也要注意严格消毒及患者的个人卫生。个别患者对羊肠线过敏,治疗后可能会出现局部红肿、瘙痒,甚至穴位处有少量渗出液,应适当作抗过敏处理,局部可贴拔毒膏。现在埋线多用蛋白线,过敏反应明显减少。

皮三针

“皮三针”是在病变部位痛点中心、上界和下界各横刺一针(共刺3针),故命名为“皮三针”。有突出的止痛、缓解肌肉痉挛、改变病变部位功能的作用。针刺前先要找准痛点,常规消毒后,以拇食两指挟持针柄,中指挟持针身,针柄与皮肤呈5°~15°,针刺方向与经络循行呈“十”字形。针尖紧贴皮肤猛刺,刺入皮肤以后,将针柄与皮肤呈水平线放置,然后以直刺法向前推进1~3,必要时施捻转手法达到得气。进针深度刺于皮下隔皮可触,过浅可引起剧痛,过深则影响活动,如有不舒可将针拔至皮下再刺入,针刺好后以不痛又不影响活动为佳。一般留针30分钟,严重患者,可用胶布固定针柄,留针可达数小时或更长时间。如有痛点转移,可在新痛点如法再刺之,此谓跟踪追刺。每天一次或隔天一次。该疗法是根据经络系统的理论、“以痛为腧”的取穴原则,收效迅速,操作简单。

皮肤针

人体十二皮部与经络、脏腑联系密切,运用皮肤针叩刺皮部,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皮肤针叩刺部位一般可分循经、穴位、局部叩刺三种。最常用的是项背腰骶部的督脉和膀胱经。如失眠患者在颈部叩刺,风池、失眠穴重点叩刺;口眼斜在面部叩刺,以攒竹、瞳子髎、地仓、颊车为主要穴位;痹病的肢体疼痛、麻木,循经与局部穴位叩刺,最常见的股外皮神经麻痹,叩刺后浅刺,并与温针灸器或拔罐相结合,疗效显著。皮肤针叩刺前进行皮肤常规消毒,叩刺时针尖垂直而下,以皮肤潮红为度。

火针

火针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的作用,用于虚寒性疾患等的治疗。《针灸大成·火针》曰:“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因此,在使用时必须把火针烧得通红,迅速刺入选定的穴位内,用25或40长的普通针灸针,待针凉再出针,用创可贴粘贴针孔1~2天。上世纪60年代颈淋巴结核为临床常见病,先父郑新海用火针密集针刺的方法,使许多患者获得痊愈;腱鞘囊肿用较粗的火针密集针刺,针好后先拔掉中心的一根火针,用力挤出囊肿内白汁,效果显著;胃癌、肠癌、肝胆癌在各自的下合穴,每5天做一次火针治疗,止痛效果明显。对于血管和主要神经分布部位,不宜施用火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