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易》养生智慧启示

(2022-09-15 16:38:08)


时间:2022-05-2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丁邦晗 广东省中医院

《周易》又称《易经》,是中国古代最经典的文献之一,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之所以有如此美誉,是因为其内涵丰富,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中医学,故有“易医同源”之说,也有“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之说。历代医家多有在《周易》中认识社会规律,感悟人生,思考中医学哲理并应用到人类健康保健中者。《周易》中有古人养生智慧的结晶,很多文献都有总结,下面让我们重温其中的内容,启迪养生智慧。

颐卦:节制饮食

《周易》正文共有64卦,27卦颐卦与养生关系可能最为密切。

http://image.cntcm.com.cn/data/1/images/2022/0526/16535422370931645_110x74.jpg

颐卦

颐卦的卦划如上图,上下两爻为阳爻,中间四爻为阴爻。阳爻没有缺口为实,阴爻中间有缺口为虚,形成“上下实”包裹“中间虚”的样态,与张开的口腔形态相似。饮食是养生的第一关键,与口腔及进入口腔中的食物密切相关。

颐卦卦辞曰:“贞吉,观颐,自求口实。”观即“观察”,颐即“颐养”,“口实”即口中食物。此文用现代文可翻译为:正固吉祥,观察颐养状态,自己获得口中食物。这句话是说要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颐养状态),来摄取相应的食物。如糖尿病患者血糖不达标时,应该减少碳水化合物(糖分)的摄入;血糖控制达标时,应维持相对稳定的碳水化合物(糖分)摄入;出现低血糖时,则应立即补充糖分,纠正低血糖。又如高血压患者,平时饮食要减少钠的摄入,但含钾量高的食物可以多食,因为低钠高钾有助于血压达标;但高血压伴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本身血钾偏高,就只能低钠低钾饮食。

《周易》中的“象”一般认为是孔子及其弟子所作,更多地体现了春秋时期儒家的思想。颐卦的“象”曰:“山下有雷,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其中“雷”指颐卦的组成,其上卦(见下图)为艮,代表“山”;其下卦(见下图)为震,代表“雷”,颐卦的卦象为雷在山下震动,由此可以引申为咀嚼食物时上颚静止、下颚活动的状态。“君子慎言语,节饮食”即君子说话要谨慎,饮食要节制。

http://image.cntcm.com.cn/data/1/images/2022/0526/16535426274231737_57x50.jpg

艮卦

http://image.cntcm.com.cn/data/1/images/2022/0526/16535426274491386_60x51.jpg

震卦

颐卦提示养生关键是“节饮食”,即不可暴饮暴食,不可多食。如长期摄入的能量远远超过自身的需要,以脂肪等方式储存在体内,即会造成肥胖。储存能量对于没有食物保障的自然界动物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对于物质文明已经非常发达的人类来说,食物随时可得,不再有饥饿的担忧,应改为按需摄入,采取以维持基本生命需求和满足身体均衡营养为标准、以健康长寿为目的的饮食之道。

此外,卦辞第一句“贞吉”,即“正固吉祥”,也可以理解为“坚持才好”,即坚持科学的饮食方法才会有好的健康结果,饮食养生是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

节卦:节亦有度

颐卦强调节饮食,但节也需要注意度。《周易》的第60卦是“节卦”(见下图),其卦辞云“节:亨;苦节不可贞”。译成现代文即节卦亨通,过度的节制不能正固。在“节卦”的彖传中说“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即过度的节制不可以正固,是因为其前路已尽。在饮食养生中,节饮食是大原则,但不可“苦节”,即不宜过度。过度的节食会造成长期热量摄入不足,身体消瘦,甚至营养不良,这都会损害健康。饮食需要食物多样,《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也强调每天应进食12种食材,每周进食25种食材,荤素搭配为好。

http://image.cntcm.com.cn/data/1/images/2022/0526/16535426323391055_68x55.jpg

节卦

《周易》中还有其他的养生之道可供借鉴,如精神养生、运动养生等,大家可以通过学习“易学”,从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而科学的养生之道,“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我们可以在《周易》等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让我们的身心更加健康。

春捂秋冻

 (2022-09-14 09:51:11)[编辑][删除]


民谚有“春捂秋冻,防生杂病”之说,旨在告诉人们到了春天,气候转温,不要过早撤去厚衣,秋天虽天气渐凉,亦莫过早添衣,适度让身体受捂、挨冻有助于调动机体防御机能,提高机体自身抗病防病能力,增强人身对环境的适应性。此句谚语中蕴含的医学道理,在此略作陈述。

为啥要“春捂秋冻”

季节余气尚存

立春节气时仍春寒料峭,天地间还留有冬之余气。“春打六九头”,自大寒至立春,历经五十四天,冬令严寒之气基本撤去,气温方才稳定,“倒春寒”气象时有发生,易天气骤变,温差较大。若过早更换薄衣,突遇冷空气袭来,机体无法适应骤降的气温,便会得“时行伤寒病”,即《伤寒例》中“春时应暖而反大寒”,非其时而有其气,触冒发病则为时气伤寒,类似于今之流行性感冒。此病来势急,传变快,病情重,且具传染性。为此,初春时节即使天气稍热,也莫将厚衣收起。时令交替,寒温无常,适当捂捂身体,不仅给机体一段缓冲时间,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增强抵抗力,而且可提高机体对“热”的耐受力,减轻夏季酷热带来的困扰。

立秋过后,暑热未消。小暑至处暑正值三伏时节,为一年中温度最高的阶段。三伏过后,气温逐渐回落,自八月下旬至九月上旬约半月左右,受副热带高压南移过程中略向北抬的影响,我国多地存在暂时回热的“秋老虎”天气。及至白露,秋将过半,但空气干燥,日照强烈,早晚清凉,午后炎热。故暑热天气会延续至立秋后近五十天时间。此间,尽管一早一晚渐觉清凉,也不宜便加厚衣。一方面因正午天气依然较热,若更遇久晴少雨秋燥之时,燥气蒸腾,炎热逼人,早添厚衣,热势更甚,必致鼻衄、躁渴、汗出、尿赤、便干等“上火”疾患。另一方面,初秋新凉天气完全在人身承受范围之内,适度挨冻,可使机体借助凉而不杀之秋气增强对气候改变的适应能力,逐步提高对“寒冷”的耐受度,使冬季不至过于畏寒。

生气通天使然

冬季主蛰,天之阳气潜藏地中,人身阳气应之亦闭藏于内。冬至节候,天阳萌动,一阳初升,至春和景明,天气发陈,阳气敷布,万物以荣,人身阳气亦当生发。由冬至春,人身阳气由闭藏至生发有段适应过程。春光乍暖之时,适当厚衣保持较暖的温度,有助于提醒机体春天来临,气温回升,使机体逐渐调动封藏的阳气,以供春季生发之用。

若春来乍到,乍暖还寒时候,过早撤去衣物,机体感受到的仍是相对凉爽的温度,便不会发出“疏泄阳气”的指令,致人身阳气无法及时疏泄。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述:“逆春气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一方面,春季阳气得不到充足生发,肝气便失却条达之性,易郁遏不疏,导致情志失畅,胸满胁痛,善太息等症。另一方面,冬季伏寒之气随春阳的生发而解散,若阳气生发无力,伏寒则留于体内。夏季炎热之时,腠理大开,阳气外浮,中阳不足,阳虚则寒,加之伏寒余气,两寒相客,易致骛溏、纳呆、腹满等虚寒之疾。

秋季主收,天之阳气清肃敛降,人身阳气应之亦渐趋收敛。“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养收之道”。夏至节候,阳气始收,一阴始生。暑尽秋来,七月流火,人身阳气始渐收敛,大部分尚盛于外。虽天气始凉,并不着急添衣。适当地处在凉爽环境中,可让机体及时得到秋季讯息。随着天阳肃杀,气温渐低,机体亦开始调节阳气收束,以应对逐渐寒冷的气候。

若稍感清凉便添衣,机体依然处在相对温暖的环境,会误以为时令尚热而延迟对人身阳气的调节。待至深秋,由凉转寒,阳气未完全敛降,一方面浮游之气积聚于人身至高之脏——肺,不得肃降,造成“肺气焦满”,此为秋季易罹患或加重咳嗽、憋喘、鼻塞、衄血的原因。另一方面燔焫于外的阳气抵不住严寒侵凌,为寒所折;阳气在外,失于敛降,致腠理不密,给外寒可乘之机。正如《四气调神大论》所述:“逆秋气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阳气在外未全归脏,内之阳虚导致脏寒;腠理疏松,在外之寒随肌腠入内,内外交侵,弱阳不敌盛阴,易临畏寒、腹痛、飧泄等寒淫之忧。

如何“春捂秋冻”

虽然“春捂秋冻”具有科学道理,但日常生活中切不可胶柱鼓瑟,需因时因人制宜。

因时制宜

遇平和之年,气候变化、季节交替符合阴阳渐消渐长之道,可适度“春捂秋冻”。遇岁气不和,气候变化剧烈,便要相机而作。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述“少阳司天之政……初之气,地气迁,风胜乃摇,寒乃去,候乃大温,寒来不杀,温病乃起”,其年春气早至,且过于温暖,以致温病肆虐,人民多病血溢目赤、咳逆头痛、血崩、肤腠疮疡等热毒疾患,必当禁止“春捂”,且以清热解毒之药中和天之温厉;“太阴司天之政……五之气,惨令已行,寒露下,霜乃早降、草木黄落、寒气及体”,其年入秋便冷,寒气肃杀,蛰虫早伏,初秋俨然深冬,必当禁止“秋冻”。君子当居暖室之中保养阳气,勿为严寒侵凌。

因人制宜

阳热偏胜之人,平素畏热多汗、性急易怒、口腔溃疡、大便干结,春季当适时减衣,不宜再捂;阴寒偏胜之体,平素畏寒喜暖、手足常冷、倦怠嗜卧、大便稀溏,秋季应及时添衣,谨防伤冻。

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正气未充,对气候变化敏感,季节交替之时,骤遇冷热空气侵袭,易诱发呼吸系统疾患,因此春季寒潮来临或初秋气温骤降时,当添衣保暖。反之春季温度较高或初秋伏暑未过应适当减衣,防伤燥火。

老年人正气渐衰,抵抗力下降,气候更替之时易诱发陈年老病。如冬春之交易诱发冠心病、高血压,调护不慎,冷暖失宜易致流感,夏秋之交易诱发气管炎、哮喘等,因此需随气温变化随时增减衣物。

孕妇及新产妇处于特殊时期,应谨防触冒冷热不正之气致伤胎元或埋下月子病根,当顺应气候冷热变化,防寒保暖,莫囿于“春捂秋冻”之说。


清明前后养生三要素: 调肝、理脾、扶正祛邪
摘自2025-3-31中国中医药报
黄卫玲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人民医院康复医院
清明是一年中的第五个节气,是天地阳气升发、万物复苏的关键时节,此时天气多变,乍暖还寒,雨润风潮,昼夜温差大,湿气渐重,空气中的花粉、动物毛发、柳絮、灰尘等增加,各种病原体传播呈增加态势,因此须注重脏腑调养。不妨试试以下养生妙招,以调肝、理脾、扶正祛邪。
调肝
擦胸抹肋:双手掌循着两侧肋弓左右交替进行搓抹,搓至肋弓发热舒畅为度。肝主疏泄,肝气有舒展、升发的生理特性,关系着全身气机的畅通。这组动作可疏肝理气,促进肝气升发。
穴位按摩:每日按揉太冲(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等穴位,增强调肝升阳益气之功。
理脾
叩打膝关节:双手空掌,有节奏地拍打膝关节两侧,力度由轻至重,叩至膝关节舒适发热为度。脾有运化水谷的作用,这组动作可健脾化湿。
穴位按摩:每日按揉丰隆穴(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的外缘)、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增强脾胃运化湿浊之力。
扶正祛邪
握固:盘坐,舌尖抵在口腔上方软腭部位,双手大拇指同时放在无名指指根部位,四指攥紧将大拇指握牢,双手呈握拳状置于膝上。微微提肛,吸气,然后憋气,感受气从会阴上移至神阙(肚脐处),自觉神阙穴发热后,将气由鼻徐徐放出。用双手拳眼(虎口面)从上向下摩擦肾俞穴(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以轻微发热为度,再收手,反复做21次。这组动作可扶助人体正气,提高免疫力。
佩戴中药香囊:将艾叶3克、薄荷2克、佩兰2克、苍术1克放入囊包内,可驱邪避秽,预防春季疫病。
穴位艾灸:艾灸大椎穴(在颈后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肺俞穴(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 寸),增强肺卫功能。

春令养肝:避开误区科学调养

 (2025-04-03 05:24:25)[编辑][删除]

 

春令养肝:避开误区科学调养
摘自2025-4-2中国中医药报
肝应春气,调养正宜。顺应天时,调和情志,饮食有节,动静相宜,方为养肝上策。愿您在这个生机盎然的季节,以平和之心养护“将军之官”,收获健康活力。

养肝护肝,你做对了吗?
摘自2025-4-2中国中医药报
卓坤利 陕西省西安中医脑病医院
五大误区
误区1:盲目依赖“酸味补肝”
肝在五味属酸,因此很多人认为食用酸味食物可以补肝,便大量食用乌梅、山楂等酸味食物。然而,这种做法并不完全正确。酸味食物确实有收敛肝阴的作用,因肝木乘脾土,过食酸味会使肝气过旺而克脾土,容易导致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消化问题。
对于肝阴虚者,可以适量食用酸味食物,但最好搭配味甘性平食材,如山药、红枣等具有健脾作用的食物。而对于肝火旺者,则应以清肝泻火为主,可以选择饮用菊花茶或食用苦瓜等食物来调理。
误区2:迷信“吃肝补肝”
“以形补形”的观念在民间流传甚广,很多人认为食用动物肝脏可以强健人体肝脏,但这种观念并不科学。动物肝脏虽然富含营养,但同时也富含胆固醇。少量食用动物肝脏,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一些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一旦过量食用,不仅不能起到补肝的作用,反而会加重肝脏的代谢负担,对肝脏造成伤害。
其实,护肝的关键在于均衡饮食,日常饮食中不要有所偏颇,应该优先选择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豆制品等,以及富含维生素的绿色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同时,要避免高脂、高糖饮食,以免增加肝脏的负担。
误区3:过度服用保肝药物或保健品
部分人将保肝药视为“护身符”,认为服用保肝药或保健品可以预防肝病,但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保肝药主要用于修复已受损的肝脏,不适用于健康人群的日常预防。部分保肝保健品可能含添加剂,长期服用反而伤肝。在没有肝功能异常的状况下,滥用保肝药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可能增加肝脏的代谢压力,甚至引发药物性肝损伤。
对于肝功能正常的人来说,无须额外服用保肝药物。如果确实需要调理肝脏,应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处方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在中医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体质和症状,辨证使用枸杞、决明子等药食同源的食材来辅助调理。
误区4:忽视情志与作息对肝的影响
中医认为“肝主情志”,长期的情绪压抑或波动,比如焦虑、愤怒、抑郁等,都可能导致肝气郁结,从而引发胸闷胁痛、月经不调等问题。此外,长期熬夜也会对肝脏造成伤害,使肝脏无法在夜间得到充分的休息和修复,破坏肝细胞的自我修复过程,降低肝脏的排毒能力。
情志调节方面,可以通过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调节,通过倾诉和心理治疗来缓解情绪,还可以用按摩穴位等方式来疏解郁气。规律作息方面,尽量在23点前入睡,保证肝血归藏。春季可以适当“夜卧早起”,但仍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误区5:运动强度越大越“疏肝”
很多人认为运动强度越大越能“疏肝”,因此选择高强度的运动来宣泄情绪。《黄帝内经》云:“肝为罢极之本”,人体耐受疲劳的根本取决于肝,高强度运动虽然可以宣泄情绪,但过量运动会导致耗伤肝阴,尤其是出汗过多时,容易导致气血两虚,反而对肝脏造成伤害。
科学的方法应该选择温和的有氧运动,如游泳、快走等。运动时心率应控制在(180-年龄)次/分钟以下,每周运动3~5次,每次30~40分钟,且自身可以耐受为宜。这样的运动强度既能起到疏肝的作用,又不会对肝脏造成伤害。
  四大原则
  1.辨证施养
养肝则要辨证施养。肝阴虚者可以食用一些滋阴养肝的食物,如枸杞、桑葚等;肝火旺者则应以清肝泻火为主,可以选择食用苦瓜、菊花等食物;肝郁气滞者通过疏肝理气的方法来调理,如饮用玫瑰花茶等。
2.饮食有节
“饮食有节”的原则,少食油腻、高脂、高糖的食物,少饮酒。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膳食纤维,如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同时,要注意饮食的规律性,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饮食的均衡和多样化。
3.动静结合
养肝要注意饮食调理,还需要动静结合。适度运动促进气血流通,有助于增强肝脏的疏泄。同时,还可以通过穴位按摩来辅助养肝,如按摩期门穴、行间穴等肝经穴位,可以起到疏肝理气、调节情绪的作用。
4.整体调护
中医讲究整体观念,在养肝兼顾肝脾同调。使用玫瑰花、陈皮等做成养生茶,达到调和肝脾的目的。
滋补肝阴,按揉3穴
摘自2025-4-2中国中医药报
曹 方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临床上,常有患者向笔者咨询头晕眼花、两目干涩和视力减退按什么穴位能缓解的问题,笔者根据他们的症状表现,结合体质情况,认为这种情况多与肝阴虚病变有关,在针灸治疗的同时,嘱其日常按揉肝俞、太溪和三阴交等穴,起到滋补肝阴,改善病症的作用。
肝阴虚及其表现
中医认为,肝为将军之官,与胆相表里,肝开窍于目,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具有促进胃肠消化,调节精神情志而使人心情舒畅的功能。足厥阴肝经循行绕阴器,循少腹,布胁肋,系目,上额,交巅顶。所以肝和肝经的病变主要表现在精神情志、消化功能障碍和全身失养以及肝经循行部位经气受阻等方面的异常。
肝病虽以实证居多,然久病失养,或受其他脏腑病变累及,或因失血、耗血,也会出现肝阴虚的病症。人体阴液亏虚,肝阴不足,无法濡养头目,就会出现头晕、眼花、两目干涩和视力减退的症状;肝失濡润,肝络失养,出现肝经循行所过的胁肋隐隐灼痛;肝阴不足,无法滋养筋脉,便会出现手足蠕动;阴虚阳亢,阴虚生热化火,便会出现五心烦热、盗汗、两颧潮红、口干咽燥等症状。
腧穴调理
肝俞,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在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本穴是肝的背俞穴,为肝气输注之处,主治肝脏疾患,特别对肝的慢性虚弱性病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肝俞位居背部,属阳,可调治肝阴虚引起的头晕、巅顶头痛等疾患,符合“阴病治阳”理念,同时也能治疗与肝阴虚相关的目涩、眼花和筋脉拘急等病症。按揉肝俞调理肝阴虚诸症时,可扩大范围,兼顾与其相近的脾俞和胃俞,起到强健脾胃后天气血生化之源,增强滋补肝阴的效果。
太溪,足少阴肾经腧穴,在踝后内侧,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太溪为肾经的输穴和原穴,肾经经气至此穴汇聚渐大如溪一般,具有益肾纳气、滋阴清热的功效。太溪为肾经原穴,通达一身原气,肾藏精,肝藏血,肝肾同源,按揉太溪穴,在调补肾精的同时起到滋补肝阴的作用,有效调理肝阴虚引起的头晕、眼花、烦热等诸症。按揉太溪穴时,也可配合照海穴(在足内侧,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滋补肝肾,增强补肝阴的效果。
三阴交,足太阴脾经腧穴,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本穴为脾经、肝经和肾经的交会穴,具有健脾益气,补肝调血,益肾调经的功效。按揉该穴,可通调足三条阴经的作用,对肝阴虚引起的虚热、头晕、目涩等病症皆能有效改善。按揉三阴交穴时,可加血海穴(在股前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通过活血养血,增加滋补肝阴的作用。
小贴士:以指腹顺时针揉压,每穴按揉2~3分钟,以感到酸胀为度。
补肝益肾枸杞糕
摘自2025-4-2中国中医药报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酸甜可口的枸杞糕,杞香浓郁,晶莹剔透,令人垂涎欲滴。它口感软糯易嚼,甜而不腻,为味蕾带来全新的享受,让人一尝难忘。
枸杞子,素有“红宝”之美称。它作为茄科植物宁夏枸杞的成熟果实,入药后功效卓著,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其味甘质润,入肝、肾二经,善于补肝阴、益肾精,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功效。在现代临床中,枸杞子常用于治疗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痿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等多种病症。诸多补益肝肾的中成药,如补肾养血丸、安坤赞育丸、虫草杞芝颗粒等,皆以枸杞子为重要组方成分。值得注意的是,外感发热、脾胃虚寒伴痰湿停滞及泄泻之人忌服。
枸杞子药食两用。因其性平力缓,无大寒燥热之偏,也无滋腻碍胃之弊,体弱虚羸需缓补的人群,也能久服常用。它既可以作为蜜饯直接品尝,也可以泡茶煮粥、熬汤做菜,更可被用作多种食品、保健品的原料,如枸杞酒、枸杞糕点、枸杞原浆等,深受人们喜爱。
枸杞子富含多糖、生物碱类、黄酮类等多种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枸杞子具有防衰老、抗肿瘤、抗炎、保肝、增强免疫力、抗氧化、神经保护、提高生殖功能、抗微生物及辐射保护等多种药理活性,堪称天然健康守护者。
尤其在人们频繁使用电子产品的今天,食用益肝明目的枸杞糕点,能够缓解用眼过度造成的眼睛干涩、视物不清等症状。
以下介绍枸杞糕的做法,在家也能享受美味。
材料:枸杞100克,吉利丁片10克,柠檬。
做法:1.用温水浸泡干枸杞至膨胀,洗净沥干。
2.将枸杞放入小锅中,加清水没过食材,中小火煮至软烂。
3.捞出枸杞,用搅拌机打成细腻泥状,过筛。
4.吉利丁片泡软后挤干水分,隔水融化。
5.将融化的吉利丁倒入枸杞泥中,加入柠檬汁5~8滴助凝固,搅拌均匀。
6.倒入铺好油纸的模具中,轻振表面排出气泡,冷藏4小时以上至凝固。
7.凝固后脱模,切成长方形小块,表面撒枸杞碎或椰蓉装饰即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