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床子 别名野茴香、野胡萝卜子、蛇米、蛇珠、蛇粟、蛇床仁。生于田野、河边、路旁草地等潮湿地方。主产于河北、山西、江苏、浙江、四川等地。
【性味归经】性温,味辛、苦。归肾经。
【功效与作用】温肾壮阳、燥湿、祛风、杀虫。属杀虫止痒药,也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阳药。
【临床应用】用量3~9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或研末撒、调敷。用治阳痿、宫冷宫寒不孕、寒湿带下、湿痹腰痛,外治外阴湿疹、妇人阴痒、滴虫性阴道炎。阴囊湿痒;阴痒肿痛;风湿痹痛;湿疮疥癣
【药理研究】抗心律失常;抑制心脏;降血压;性激素样作用;抗真菌,杀虫、滴虫及杀精;祛痰和平喘;局部麻醉;抗变态反应,抗诱变作用;延缓衰老;影响血浆前列腺胞素和内环核苷酸的代谢;抑制平滑肌收缩;防治骨质疏松;有镇静催眠等作用。
【化学成分】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蒎稀、异缬草酸龙脑酯、欧芹酚甲醚、二氢欧山芹醇、佛手柑内酯、蛇床子素、异茴芹素等。另含台莰烯、异欧前胡素、哥伦比亚内酯、乙酸龙脑酯、柠檬烯,3-谷固醇等成分。
【使用禁忌】阴虚火旺、湿热相火妄动及阳强、精不固者禁内服。
【配伍药方】治阳痿不起:菟丝子、蛇床子、五味子各等分。上三味末之,蜜丸如梧桐子。饮服三十丸,日三。(《千金要方》)
治妇人阴痒:蛇床子30克,白矾6克。煎汤,频洗。(《濒湖集简方》)
治耳内湿疮:蛇床子、黄连各3克,轻粉0.3克。为末。吹之即愈。(《仙拈集》三妙散)
治牙痛:蛇床子,不拘多少,煎水热。含嗽之,即止。(《古今医鉴》漱牙止痛方)
治脱肛:蛇床子、甘草各30克。上为末。热汤调服3克,日进三服。(《普济方》蛇床散)
治疗滴虫性阴道炎
先用10%蛇床子煎液500ml冲洗阴道,然后放入0.5
g的蛇床子阴道用片剂(由蛇床子的提取物制成)2片。连续治疗5-7天为一疗程。经近百例观察,多数经一疗程即可治愈,滴虫转阴,痒感消失;阴道清洁,白带消失或显著减少。此外,试用于非滴虫性阴道炎,也有减少白带分泌的作用。对有宫颈糜烂者,应用后末见不良反应。
治疗急性渗出性皮肤病
取蛇床子2两,用纱布包好,加水1500ml,煮沸半小时;以棉垫浸透后拧半干,温敷局部,盖以油纸或塑料布包扎,使保持一定温湿度,一般可维持0.5
至1小时。每日罨包4-6次。临床观察380例,多数治疗5-10天,渗出物明显减少,炎症消退。未发现任何副作用。亦可将蛇床于研成细末,用凡士林调成软膏,涂于患处,每日
1-2次。观察15例婴儿湿疹(糜烂期),大多在用药第2天开始渗出减少,以后结痂而愈。
阳痿
菟丝子、蛇床子、五味子各等分。上三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饮服三十丸,日三。(《千金方》)此为治疗常用的辅佐药 在千金方30
多个治疗阳痿方里 有近一半用到蛇床子
治妇人阴寒
温阴中坐药:蛇床子仁,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许,和合相得,如枣大,
绵裹纳之,自然温。(《金匮要略》蛇床子散)
治妇人阴痒
蛇床子50克,白矾10克。煎汤频洗。(《濒湖集简方》)
治产后阴下脱
蛇床子一升,布裹炙熨之,亦治产后阴中痛。(《千金方》)
治妇人子脏挺出
蛇床子一升,酢梅二七枚。水五升,煮取二升半,洗之,日十过。(《僧深集方》蛇床洗方)
治滴虫性阴道炎
1、蛇床子25克,水煎,灌洗阴道。(江西《草药手册》)
2、蛇床子50克,黄柏15克。以甘油明胶为基质做成(2克重)栓剂,
每日阴道内置放一枚。(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治阴囊湿疹
蛇床子25克,煎水洗阴部。(江西《草药手册》)
治小儿恶疮
腻粉1.5克,黄连0.5克(去须),蛇床子1.5克。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使时
,先以温盐汤洗疮令净,拭干,以生油涂之。(《圣惠方》)
治小儿唇口边肥疮
亦治耳疮、头疮、瘑疮:白矾50克(烧灰),蛇床子50克。为末,干掺疮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治湿疹
过敏性皮炎,漆树过敏,手足癣:蛇床子、桉树叶、苦楝树皮、鸭脚木、苦参、地肤干各适量,煎水泡洗患处,每日二次。(江西《草药手册》)
治冬月喉痹肿痛
不可下药者:蛇床子烧烟于瓶中,口含瓶嘴吸烟,其痰自出。(《圣惠方》)
治肾虚带下
单用蛇床子为末,入白面少许,加水和匀,制丸如枣大,绵裹纳入阴道中。
治周围神经炎
蛇床子、地肤子、黄柏、没药、苦参各6克。煎水后温热适中浸泡患处,每日1剂。
蛇床子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煎汤熏洗;或做成坐药、栓剂;或研细末调敷。
蛇床子用药禁忌:下焦有湿热,或肾阴不足,相火易动以及精关不固者忌服蛇床子。
蛇床子汤
功效:清热燥湿,祛风止痒。治肾囊风,干燥极痒,喜浴热汤,甚起疙瘩,形如赤粟,麻痒,搔破浸淫脂水,皮热痛如火燎。
处方:威灵仙、蛇床子、当归尾各15克,缩砂壳9克,土大黄、苦参各15克,老葱头7个。
用法:以水1升,煎数滚,倾入盆内,先熏,候温浸洗。
摘录:《医宗金鉴》卷六十九
蛇床子苦参酒
功效:祛湿,解毒,止痒。适用于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慢性湿疹,癣症等。
配方:蛇床子25克,苦参25克,防风12克,白鲜皮12克,明矾12克,川椒10克,50度白酒(或75%酒精)1斤。
制法:将上述各药加工为细末,装纱布袋中,用酒密封浸泡30天,经常摇晃。除去药袋即可。
服法:外用。每日3——4次,用脱脂棉球蘸药酒外擦患处。
说明:本酒为外用品,不得内服。若方中加入斑蟊3克、木鳖子5克,土槿皮15克,则效果更佳。
蛇床子百部散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止带。
方药:苍术、百部、蛇床子、黄柏、苦参、连翘各15g,荆芥10g,枯矾5g,土槿皮15g。
用法:上药浓煎成250ml药液,对已婚妇女作阴道冲洗,每日1剂,每6次为1个疗程。患者采取截石位,用窥阴器暴露宫颈,先用浸泡药液的棉球或干棉球擦干阴部即可。严重者,除冲洗外,还嘱患者自行浸洗以增强疗效。有条件者可1天冲洗2次,效果更佳。
按语:各种阴道炎、宫颈炎,表现均为带下量多及阴部瘙痒。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相当一部分是感染滴虫、霉菌以及宫颈炎症所引起。所以治疗时,除辨证施治内服中药以外,必须采取局部用药,直达病所,收效显著。且方法简便,经济易行,疗程亦短,故易于临广运用。
蛇床子苦参散
功效:清热燥湿,杀虫止痒,解毒止痛,防腐消肿。
方药:苦参、蛇床子、黄连、黄柏各30g,川花椒、枯矾各10g,冰片3g。共为细末消毒备用。
用法:每次上药前先用3%小苏打液或1:1000新洁尔灭洗净外阴及阴道,上药后换干净内裤,每日1—2次,5次为1疗程。
按语:苦参散治疗霉菌性阴道炎是经临床探索的有效验方。方中苦参、蛇床子以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为主;佐以黄连、黄柏、川花椒,既能加强解毒燥湿的效能,又可促进阴道黏膜水肿迅速吸收;而枯矾、冰片敛疮燥湿,消肿止痛功能尤捷。上述诸药具有广泛抗菌及抑制真菌等作用,因此,对霉菌性阴道炎确有奇效。
1.《雷公炮炙论》:凡使蛇床须用浓蓝汁,百部草根自然汁,二味同浸三伏时,漉出日干,却用生地黄汁相拌蒸,从午至亥,日干用。
2.《日华子本草》:蛇床,凡合药服食即挼去皮壳取仁,微炒杀毒即不辣,作汤洗病则生使。
3.《纲目》:蛇床,蛇虺害卧其下,故有蛇床、蛇粟诸名。其花如碎米攒簇,其子两片合成,似莳萝子而细,亦有细棱。凡花实似蛇床者,当归、芎藭、水芹、藁本、胡萝卜是也。
初冬的一天,太阳红火火、暖洋洋的,我和老友孟兄驱车前往沭河东岸野钓。那一弯河汊子野景堪爱,渺渺水面澄碧如镜,成片成片的野菱角依然透着绿意,鸥鹭、野鸭以及叫不上名儿的水鸟翔集于此,相互唱和。更有那一大片深深的芦苇荡,一穗穗芦花在风中轻舞飞扬,几处蒲草塘里,一杆杆蒲棒有的已吐出团团蒲绒。这一泓野水、一片苇蒲令我们着迷,不由哼唱起了歌曲《芦花》:“芦花白、芦花美,花絮满天飞,千丝万缕意绵绵,路上彩云追,追过山,追过水,花飞为了谁?”干脆鱼也不钓,我们在蒲苇深处徜徉拍照。
芦花,又名葭花、芦絮、芦衣、蓬茸,是一味中药材,具有止泻、止血、解毒的功效,生活中有很多妙用。记得小时候听过“芦衣顺母”“鞭打芦花”的故事,讲的是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孝行的典故,少年闵子骞冬天穿的棉衣就是用芦花做的。用芦花套做棉衣我没见过,早年间倒是穿过用它做的草鞋“毛翁儿”,就是用青褐色的芦花加上稻草、麻绳编鞋,用盛开的芦花做鞋垫,穿起来不仅轻快和暖、吸汗除臭,还对脚气、鸡眼、跖疣、腱膜炎、冻疮等有缓解作用。后来知道,这得益于芦花的解毒止痛之功。
蒲棒,又名蒲锤、蒲黄、蒲绒、毛蜡烛、水烛,是香蒲科植物的果穗。初生时叫“蒲黄”,可以生吃、做菜;深秋时节长成毛茸茸、黄褐色的蒲棒;秋末冬初,干透的蒲棒稍稍一碰,或者大风一刮,它就变成了“魔术棒”,爆开一大团蒲绒,轻轻一吹,团团蒲绒飘散开来,天女散花一般漫天飞舞,煞是好看。
蒲棒也入药,味甘、微辛,性平,归肺、肝经,具有消炎止血、抑菌退肿、安神助眠的功效,治疗外伤出血的功效显著。小时候家里缺柴少煤,冬日里我常到山上割草捡柴,手脚常常被尖利的荆棘扎破,或者被锋利的镰刀割伤。若有受伤出血,我便到蒲草丛中割下几穗蒲棒,轻轻吹出蒲绒,按在伤口上,不一会血就止住了。而今我也常采集来一些蒲棒,放置在厨房里,做菜时不慎被菜刀划伤,或杀鱼时被鱼刺扎破,用蒲绒按住包扎,止血消炎镇痛,比创可贴还管用。
蒲绒纤维纤细,轻柔滑爽,保暖透气,还有淡淡的芳香,多用来填充坐垫、枕芯。古人很早就知晓此法之妙,明末清初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中,第十四回有段文字:“只见珍哥猱着头……坐着一把学士方椅,椅上一个拱线边青段心蒲绒垫子。”说的即是蒲绒坐垫。民间因了蒲绒有透气吸汗、镇静安神之功,把蒲绒晾晒干爽,剔除杂质,用以填充枕头。枕着轻柔和暖的蒲绒枕头入睡,顿觉身心舒畅,幽梦自来。
蒲棒长圆圆的,像一只只蜡烛,故又名“水蜡烛”“毛蜡烛”,有一种清新好闻的香味儿,乡下人家常用它蘸了少许油脂用以照明。记忆里秋天的夜晚,母亲燃起的水蜡烛忽明忽暗,袅袅升起的青烟散发出香蒲草一样的香气,它能驱虫避蚊,再凶猛的花蚊子也不敢近身,儿时的一帘幽梦被水蜡烛一波一波的亮光轻轻托起,酣畅而踏实。(刘琪瑞)
化湿和胃木瓜脯
摘自2025-8-20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木瓜为药食同源物质,来源于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的近成熟果实,将其制成果脯,既有果脯的柔韧酸甜,又兼具化湿浊、醒脾胃的保健功效。
中医认为,木瓜味酸、性温,主入肝、脾二经,具有舒筋活络、和胃化湿的功效,为治因湿浊伤中、脾胃不和之吐泻过多而致的筋脉挛急(转筋)之要药。现代营养学也证实,木瓜富含蛋白分解酵素,可以补偿胰和肠道的分泌液以及胃液的不足,能促进蛋白质分解、调节胃肠功能。
由于木瓜味道偏酸,古代人们便已探索出多种方法来去除其酸味,以使其更适宜食用。制成的木瓜脯,口感酸甜交织,恰到好处,尤其适合在炎炎夏日品尝。不过,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木瓜性质偏温且味酸,因此胃酸过多者、孕妇以及对木瓜过敏的人群,在食用时需格外谨慎。
接下来,为您介绍一种简单易行的木瓜脯制作方法。这款木瓜脯口感略带嚼劲,作为日常零食,无疑是极佳的选择。但需注意,糖尿病患者以及需要严格控制糖分摄入的人群,在食用时应以适量为宜。
材料
宣木瓜1000克(去皮去籽),蔗糖1000~1200克,食盐10克。
做法
1.预处理木瓜:木瓜切1厘米厚片,浸1%盐水90分钟后沥干。
2.浸渍入味:与蔗糖分层铺瓮,让糖分充分渗入果块。
3.烘烤成型:摆盘入炉,先60烘6小时,再70烘10小时,末段降回60烘至捏之不黏手。
4.完成封装:趁温整形,真空封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