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芳烈木香隔纸煨

(2022-09-15 16:43:43)


时间:2022-05-2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汪正清

很多中药在发挥治疗作用的时候,同时也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或不良反应,副作用或不良反应过于剧烈,就会影响药物疗效甚至威胁患者健康,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适当纠正药物的偏性,这正是中药炮制的目的和作用之一。以中药木香为例,它是菊科植物云木香、越西木香和川木香的干燥根,是理气要药,但也具有一定的偏性。

木香辛、苦、温,行气止痛,温中和胃。《药品化义》载:“香能通气,和合五脏,为调诸气要药。”《本草正义》云:“木香以气用事,故专治气滞诸痛,于寒冷结痛,尤其所宜。”

研究表明,木香发挥疗效的主要成分是挥发油,其香气奇特持久,浓烈醇厚,习称“芳烈”,虽不及麝香峻猛,但远超菊花之清淡。生木香摸起来手感油性很重,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生木香容易造成滑肠泄泻。古代医药学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摸索出了木香炮制的“煨制法”。

木香煨制时常采用隔纸煨的办法。将木香片(润切,未经干燥)平铺于吸油草纸上,铺一层木香片,再铺一层草纸,间隔平铺数层,用木板夹住,捆扎结实,使木香与吸油纸紧密接触,送烘干室烘焙或者放置在灶台、火炉外,利用较高余温“煨”至木香所含挥发油渗透到纸上,即可去掉木香的油性。

研究表明,木香煨制后,所含挥发油减少,折光率、旋光度和比重等理化性质均有改变,增加了实肠止泻功能,补脾丸中用的就是煨木香。而有些时候,为了利用木香的偏性,则要保留其“滑肠”之用,如香连丸、木香豆蔻丸和木香导滞汤等方中使用的则是未经炮制的生木香。(汪正清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中医医院)

圆汽”蒸黄芩

时间:2022-05-1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汪正清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黄芩原药材呈圆锥形,扭曲,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老根中间呈棕黑色,呈苦朽状者称“枯芩”,未中空而实满者称“条芩”。以条长、质坚实、色黄者为佳。

在使用时,黄芩的根要加工成黄芩片。用的是蒸制法,蒸至“圆汽”后半小时,候质地软化,取出,趁热切薄片。所谓“圆汽”,就是单位时间内将饱和蒸汽控制在一定的温度水平,实现包括药材软化在内的目的的炮制方法。

黄芩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中药鉴定研究发现,黄芩发挥药效的主要成分是黄芩苷。含苷类成分中药材通常同时含有各种能够分解苷的酶,在一定温度或湿度下,酶产生活力会促使苷类化合物分解,从而导致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减少,降低药效。各种酶有不同的耐热性,一般加热至60以上,酶即失去活力。黄芩通过蒸制,可破坏其中所含的酶,从而保存有效成分黄芩苷,即达到“杀酶保苷”的目的。

蒸制前,先将黄芩按照药材的规格大小进行分档,然后平整有序地码放在蒸屉内,水开后,蒸笼内的蒸汽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急促地向外冲,笼盖上的水蒸气散不开,从而形成汽柱的现象。这时笼内的温度最高,压力也最大。

“圆气”后半小时,黄芩完全软化,稍事摊晾,就可趁热切制。一般是切斜薄片,之后再根据临床需要,制成不同功效的炮制品。(汪正清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中医医院)

“武火存性”荆芥炭

时间:2022-06-2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汪正清

荆芥是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全草。荆芥发表、祛风、理血,可治风疹瘙痒、疮疡兼有表证、吐衄下血。荆芥炒炭专用于止血。中医多用炭药止血,认为经过炒炭的中药性涩,能够加强止血作用或者消除其他功效而专有止血的特性。元代葛可久《十药神书》:“大抵血热则行,血冷则凝,见黑则止,此定理也。”

荆芥“炒炭存性”的质量控制标准,要从内外颜色、水分含量、灰分含量等几个指标中采集数据。铁锅烧热,加入荆芥段,武火迅速翻炒至外表焦黑、内部焦黄,其间适时喷淋清水熄灭火星,迅速出锅平铺晾干。摊晾过程中还需要不停翻动,防止窝火复燃。像荆芥这种方茎、中空(茎髓松泡)、质轻、段小的全草类中药,易受热不均匀,炮制的时候需要一定的操作技巧,有经验的炮制师傅会结合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因为传统中药遵古炮制没有明确的温度概念,只有文火、中火、武火等描述,具体药物选择哪种火候,炮制师的临场经验非常重要,总体来说都是以“适中”为终极目标。可以说,荆芥炒炭,比较“吃功夫”。

所有炭药(炒炭、煅炭)都要求“存性”。所谓存性,是指只能使炭药部分炭化(表面枯黑、内部焦黄),绝对不能灰化,未炭化部分仍应保存药物的固有气味;叶、花、草等炒炭后仍可清晰辨别药物原形,如荆芥、槐花、侧柏叶等。

“存性”还有一种理解是,炭药的性能、功效虽然有所改变,但作为药材的本性应当保存下来,太过甚至灰化后就失去了药性,不再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汪正清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中医医院)

甘之如饴:饴糖甘温补益

 (2022-09-17 03:21:02)[编辑][删除]

摘自2022-9-16中国中医药报
徐文兵 北京厚朴中医诊所
“甘之如饴”或“甘之若饴”比喻喜欢做某件事情或吃喝某种东西。“饴”是人工制作的麦芽糖,“二十三,糖瓜粘”,腊月过年前祭灶的饴糖。宋代文天祥《正气歌》曰:“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古人把“吃美了”的感觉称为“怡”,曹操有诗云:“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最快、最直接能让人产生“怡”感的就是甜食,包括但不限于糖、蜜、瓜、果等。饴糖很甜,“怡”和“饴”两个字发音相同也就不难理解了。饴糖有多种形式,有液体的糖稀,有半固体的胶饴,也有很硬、几乎咬不动的关东糖。很多人吃过高粱饴,看到包裹的糖纸,容易错念成“高粱台”。
饴糖制作工艺凝聚了古人的智慧
现代人吃到糖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在古代却不是这样。因为天然的糖只存在于水果和蜂蜜当中,虽然无需特殊工艺制作,但是产量却有限,而且还有时令和贮存条件的限制。甘蔗榨汁可以直接获取糖,但又受地域气候条件限制。中国古代文明发源繁盛于中原地区,而适宜甘蔗种植的地域偏南,且甘蔗引入种植较晚。适合北方地区种植的糖源植物甜菜又是近百年才发现发展起来的,所以制作饴糖为中国古人特有的甚至是唯一的获取甜食的方式。
我们饥饿的时候咀嚼馒头会感觉到一丝丝甜味,这其实是唾液中包含的活性物质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了糖。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淀粉是一种碳水化合物,它以多糖的形式存在,本身没有甜味,只能在通过酶的催化分解成含小分子链的双糖或小分子的单糖后才会产生甜蜜的口感。
当我们了解饴糖的制作原理和工艺后,就不能不佩服中国古人的智慧。古人制作饴糖时,先将小麦培育发芽,然后将富含淀粉的植物种子稻米、黍米或高粱蒸熟。然后将麦芽切碎,与蒸熟的米充分搅拌,留置发酵。麦芽中的生长酶会将植物种子中的淀粉分解成双糖,发酵容器中就会逐渐出现液体糖水。放置一定时间,将残渣捞出,留下稀汤甜水。将稀汤煮熬浓缩,就会得到一锅糖稀,继续熬煮,就变成胶饴乃至坚硬的固体。
饴糖可入药,甘温补益口感佳
饴糖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黏性很强,吃的时候粘牙,另一个则是口感不是很甜。这种黏连的特性,古人用来作滋补之用。我们今天经常说补,其实是补益。补的本意就是粘补漏洞,阻止精神气血的流失。中医发现很多物理形态有黏性的食物和药物,吃进去以后就能产生滋补的效果。
中医还进一步发现,不同的食物和药物对不同的脏腑有特定的“靶向”滋补作用。比如大蒜和薤白对心脏有温煦滋补的功效,对气短、漏汗、胸闷、心率过缓的人有补益心气的作用。再比如中药杜仲,它本身是杜仲的树皮,撕扯开来,能看到粘连的白丝。杜仲以前可作为制作轮胎的原料,弹性和黏性非常好。中医把杜仲用作补肾药,可治疗漏血、滑胎、漏尿或遗尿乃至早泄。还有怀山药,黏滑拉丝,中医用来作补肺药。
中医也用饴糖来入药,它有温煦滋补脾胃的功效。《伤寒论》中有个名方小建中汤,其中的君药就是饴糖。小建中汤用于治疗虚劳里急、惊悸、衄血、腹中痛、梦中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很多人说中药苦,难以下咽。但其实不全是如此,比如小建中汤内含胶饴一升,还有大枣、甘草,这些都是甜的,怎么会不好吃?但话又说回来,如果中药用对了症,患者的口感也会改变。最苦的黄连给热毒壅盛或心火独亢的人吃,也是甜的;等病好了之后再吃,就又变成苦的了。
饴糖的第二个特点是,相比蔗糖和果糖而言,口感不是很甜。口感最甜的是果糖,从化学角度分析原因,在于它是单糖,单糖的口感都很甜。蔗糖是双糖的一种,蔗糖分解以后变成葡萄糖和果糖,味道也比饴糖甜。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果糖对人体的损害很大,很多疾病,比如肥胖、糖尿病、痛风等,其中最可怕的就是成瘾。过量吃糖毁牙蚀骨,这是不争的事实,现代含糖饮料泛滥,导致一大批青少年罹患成年人疾病。我说佩服古人的智慧,原因就在于古人制作的麦芽糖不含果糖。

饴糖:缓急止痛生津润燥

  (2022-09-28 03:51:06)[编辑][删除]
时间:2022-02-2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赵正孝 周晓玲 税典奎 柳州市中医医院

饴糖是糯米或粳米、小麦、粟米、玉米等富含淀粉质的粮食磨粉煮熟,加入麦芽,经发酵糖化制成的食品。饴糖有软、硬两种。软者称胶饴,为黄褐色浓稠液体,黏性很大。硬者称白饴糖,系软饴糖经搅拌,混入空气后凝固而成,为多孔之黄白色糖饼。两种均可入药,但以软饴糖为佳。

性味归经饴糖味甘温,五谷性多平,制作过程中经慢火煎熬,故其性转温,主入脾、胃经。

主要功效

补中缓急止痛

饴糖是五谷精华成分的提取物,是谷类被麦芽初步消化后的营养物质,饴糖进入人体后,能最大程度地减轻胃肠消化吸收功能的负担。所以,饴糖虽然质黏,但很少出现难以消化之弊病,对于中气虚衰、脾胃虚弱者尤宜,是具有营养作用又不增加胃肠消化吸收功能负担的良药。

饴糖宜用于中脏虚寒患者,缓急止痛,尤其适宜脘腹疼痛喜按,空腹时痛甚,食后稍安者。

生津润燥止咳

饴糖为蜂蜜状液体,质柔润而黏稠,有润燥作用。《本草求真》云:“饴糖专入脾、肺。气味甘温。据书言能补脾润肺,化痰止嗽。并仲景建中汤用此以为补中缓脾。盖以米麦本属脾胃之谷,而饴糖即属谷麦所造,凡脾虚而肺不润者,用此气味甘缓以补脾气之不足。”

单用本品噙咽,可治疗喉痒干咳。对肺虚久咳,痰少乏力者,本品既能润燥止咳,兼能补益肺气,宜与人参、阿胶、杏仁等补肺润肺止咳之品配伍。

食用注意

因饴糖味甘能补,实证中满者不宜多用,恶心呕吐者慎用。张仲景谓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甘故也。本品性温而能养阴,故于湿热内蕴者不宜。

饴糖还是一种烹饪用品,主要用于烧烤菜式(如烤乳猪、烤鸭等),有上色酥皮的作用。


饴糖甘温善补虚

  (2022-11-12 03:22:14)[编辑][删除]
摘自2022-11-11中国中医药报
吴力强 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
入冬以后,人们服用膏方进补。膏方主要由补益药、助运药、祛邪药及赋形剂等组成,饴糖是其中的常用之品。
饴糖是以高粱、米、大麦、粟、玉米等,经蒸煮、发酵、糖化制成的糖类食品。饴糖主要成分是麦芽糖,因黏稠如粥,故名饴糖,又称饧、胶饴。饴糖有软、硬之分,药用以软者为佳。
温中补虚
饴糖入脾、胃经,具有健脾温中、缓急止痛的作用。早在《伤寒论》中就有大建中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等方剂中使用饴糖。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饴糖可以“补虚冷,益气力,止肠鸣、咽痛”。中医认为,饴糖甘温,入脾、胃经,可治疗中焦虚寒导致的慢性消化道疾病,以及女性四末不温、痛经等病症。
《临证指南医案》记载:“凡补药气皆温,味皆甘,培生其初阳,是劳损主治法则。”所以,味甘性温的饴糖有一定的补益功效。临床上,许多中老年患者由于过度辛劳、年老体衰,或久病缠身,脏腑功能逐渐减弱,在膏方辨证的基础上加入适量的饴糖,可以起到“损者益之”“虚则补之”的作用。
润肺止咳
饴糖也入肺经,《本草汇言》记载,将饴糖与白萝卜汁蒸化,可以治疗大人、小儿的顿咳、久咳,尤其对肺虚久咳、干咳痰少、少气乏力的慢性咳嗽患者有益。清代名医叶天士在临证治疗慢性咳嗽时也常用到饴糖,一则取其润肺止咳,二则脾为肺之母,饴糖温脾,培土可以生金,健脾的同时对肺也有间接的帮助。在膏方中,饴糖与沙参、桑叶、麦冬等药联合使用,可以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
此外,膏方中加入一定量的饴糖,可以减少赋形剂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的用量,有经济实惠的优点。甘甜的饴糖还可以削弱诸多药物的苦味,改善膏方的口感,增加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姑苏粽子糖
摘自2023-10-9中国中医药报
到过苏州的游客都知道,七里山塘街的特产店里都摆满着一袋袋糖果,那就是姑苏特产——粽子糖。粽子糖是清同治九年由苏州采芝斋始创,常以蔗糖、饴糖、玫瑰花、松子仁等制作而成。包装精美,糖盒上印有姑苏八景的图片,处处显示着江南水乡特色风格和深厚文化底蕴。
粽子糖用琥珀色麦芽糖汁中加入玫瑰花瓣、松子,然后凝固成一颗颗“三角粽子”形状,故得名粽子糖。它好吃且物美价廉,是苏州人逢年过节送给老人孩子的礼物,还有许多外地游客把它当作特产带回去馈赠亲友。
做粽子糖的原料为饴糖,是用米﹑小麦等粮食发酵而成的。因其常用麦芽来发酵,所以又叫麦芽糖。胶饴具有补中益气、缓急止痛、润肺止咳作用。据《本草经疏》记载:“饴糖,甘入脾,而米麦皆养脾胃之物,故主补虚乏,仲景建中汤用之是也。”现代研究显示饴糖含有麦芽糖﹑蛋白质﹑脂肪及多种维生素等,各种营养丰富。
曹颖甫的《经方实验录》中就记载了直接用粽子糖入药代替不好保藏的饴糖。书中还有一段有关粽子糖的小故事:“粽子糖者,即饴糖所制,糖果店所售,较用饴糖为便捷,此吾师法也。病家持此方笺以购药,药铺中人又笑曰:糖可以为药,此医可谓幽默矣。越三日,病者来复诊,喜出望外,欣然告谢。”后记曹颖甫曰:“饴糖者,麦精所煎也。但使脾阳既动,饮食入胃,自能畅适。”
当大家含一颗粽子糖在口中,一股甜味渗入味蕾,伴随着玫瑰花香,沁人心脾。有的粽子糖加入了薄荷香精,含化后薄荷的清凉感觉可以长时间的在咽部回味,很是舒爽,可以改善咽部干痒不适症状。粽子糖虽好吃,但是糖尿病患者及脾胃湿热的人群需谨慎食用,以免加重病情。 (徐军奇)
补土效用举隅
摘自2024-7-5中国中医药报
朱光 河南中医药大学
在中医学的认知里,脾(胃)位居中央,属五行之土,职司饮食的消化、吸收与输布,能化生气血而灌溉四旁,一如土生万物而营养周身,因而有“后天之本”之称,对人体生命活动的生理、病理都有着重要影响。李东垣谓“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有鉴于此,补土(或称为培土)也随之成为临证非常常见的治疗思路与治疗方法,甚而在金元时期发展形成医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补土派。兹举例加以分析说明之。
培土生金
此法是指通过补益脾气而补益肺气,是基于五行学说中“土生金”的关系而确立的方法。临床多用于咳嗽日久、痰多清稀,伴见食欲减退、大便溏薄、四肢无力、舌淡、脉弱等肺脾气虚的证候。
脾肺二者关系至密,被表述为“脾为肺之母,肺为脾之子”。这是因为二者同属太阴,同经共气,肺之主气、司呼吸,全赖于脾(胃)所化生的精微之气的供养。《内外伤辨惑论》言:“脾胃一虚,肺气先绝。”
对于脾肺的关系,许多医家有着清晰认识,如《医碥》曰:“饮食入胃,脾为营运其精英之气,虽曰周布诸脏,实先上输于肺(气亲上也),肺先受其益,是为脾土生肺金。”正因于此,病变中肺之虚往往责之于脾。如《脾胃论》言:“肺金受邪,由脾胃虚弱不能生肺,乃所至受病也。故咳嗽气短气上,皮毛不能御寒,精神少而渴。”《症因脉治》亦曰:“饮食劳倦,中气有损,脾伤则土不生金,肺伤则气怯喘嗽,此子母俱病,而成气虚咳嗽之症也。”治疗时也每采用肺虚治脾之法,如《医宗必读》言“土旺则金生,无区区于保肺”“虽喘嗽不宁, 但以补脾为急……脾有生肺之能……土旺而金生”。《医述》记载“脾肺俱病,治在脾”“补子益母者,肺为脾之子,先补其子,使子不食母气,其母不衰,亦见金生土之义,又有化生之妙也”。
至于肺虚为何要假以治脾,《石室秘录》认为:“治肺之法,正治甚难,当转治以脾。脾气有养,则土自生金,咳嗽自已。故五脏之中,除肺一经之外,俱可正治,独肺经不可正治”“肺气之伤,必补脾气;脾气既伤,肺气亦困,故补肺必须补脾,而补脾必须补肺。”
补土类方很多,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资生丸等。而取名补肺汤、组方有不同,均又藉培土以生金者也有不少,如《备急千金要方》补肺汤(黄芪、甘草、钟乳、人参、桂心、干地黄、茯苓、白石英、厚朴、桑白皮、干姜、紫菀、橘皮、当归、五味子、远志、麦门冬、大枣),《圣济总录》补肺汤(黄芪、桂、生干地黄、赤茯苓、厚朴、紫菀、陈皮、当归、五味子、远志、麦门冬、甘草、钟乳粉、白石英、人参、桑根白皮),《永类钤方》补肺汤(人参、黄芪、熟地、五味子、紫菀、桑白皮)等。《罗氏会约医镜》另有补土保金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麦冬、贝母、款冬花、山药、扁豆、苡仁),主治产后咳嗽,也属此类。
培土制水
此法是指通过补脾以消除水湿的治法。临证可见身肿日久、腰以下肿甚,伴见脘腹胀满、食欲减退、大便溏稀、小便短少、四肢倦怠、面色不华、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弱等。
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脾、脾、肾三脏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如《景岳全书》言:“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而由于脾居中焦,职司运化,对水湿的产生影响尤甚。脾气一虚,最易生湿、停饮、聚水,故《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丹溪心法》指出:“水肿,因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当以参、术补脾,使脾气得实,则自健运,自能升降。运动其枢机,则水自行,非五苓神佑之行水也。”借健脾以消除水湿的常用方,如《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白术、甘草),《重订严氏济生方》实脾散(白术、茯苓、木瓜、木香、厚朴、草果仁、大腹子、附子、干姜、甘草),《灵验良方汇编》健脾利水汤(白术、茯苓、泽泻、肉豆蒄、川芎、当归、陈皮、甘草),《胎产心法》健脾利水汤(人参、茯苓、白术、当归、川芎、大腹皮、紫苏、陈皮、炙甘草)等。
培土伏火
此法是指用补益脾胃来伏灭因脾胃虚弱而内生火热的方法。临证可见口疮、口臭、口唇干燥、齿衄、咽喉疼痛、牙龈肿痛,或长期低热,伴见食欲不振、大便稀溏或干结、舌质淡、脉沉弱等。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阴火”的概念,惜所述详而不清,致使争论不休。综合分析李氏所论,较为一致的看法是:阴火是指饮食劳倦、七情所伤而导致的脾胃虚弱,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失调,阳气浮动,气火失调的一种致病性邪火。其治不可以寒制火,而宜甘温补益。《本草纲目》对阳火、阴火的特性作了另一番描述“诸阳火,遇草而焫,得木而燔,可以湿伏,可以水灭;诸阴火,不焚草木而流金石,得湿愈焰,遇水益炽,以水折之,则光焰诣天,物穷方止,以火逐之,以灰扑之,则灼性自消,光焰自灭”,并认为“伏火即阴火也,阴火即相火也”。《景岳全书》则又对虚火、实火作了形象的比喻:“是以虚火实火,亦总由中气之有虚实耳。凡气实于内而为寒者,有如严冬阳伏于下而阴凝于上,故冰雪满地而井泉温暖也;气虚于内而为热者,有如盛夏阴盛于中而阳浮于外,故炎暑逼人而渊源清冷也,天地间理原如此。”并提出“虚火之病源有二……一曰阴虚者能发热,此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二曰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虚火之外证有四……一曰阳戴于上,而见于头面咽喉之间者,此其上虽热而下则寒,所谓无根之火也;二曰阳浮于外,而发于皮肤肌肉之间者,此其外虽热而内则寒,所谓格阳之火也;三曰阳陷于下,而见于便溺二阴之间者,此其下虽热而中则寒,所谓失位之火也;四曰阳亢乘阴,而见于精血髓液之间者,此其金水败而铅汞干,所谓阴虚之火也”。而《医理真传》对补土伏火一法的认识尤为深刻,书中记载“五行之要在中土,火无土不潜藏”“脾土太弱,不能伏火,火不潜藏,真阳之气外越”“其元阳外越,而土薄不能伏之,即大补其土以伏火”。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中有用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疗小青龙汤服后变证的记述。《金匮要略心典》对此释曰:“茯苓、桂枝能抑冲气使之下行……土厚则阴火自伏,故以甘草之甘补其中也。”《血证论》亦言:“此治肾中水气腾溢,阴火上冲,面赤咽痛,咳逆诸病。桂、苓抑水下行,水行即是气行,然逆气非敛不降,故以五味之酸敛其气。土厚则阴火自伏,故以甘草之甘补其中也。”可以说此为补土伏火法的最早应用。
临证中用于补土伏火的常用方主要有三:一为《脾胃论》之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甘草、当归),用以治疗脾胃气虚,阴火内生的发热。李东垣曰:“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耳。今立补中益气汤。”《慎柔五书》亦云:“内伤发热不退,莫如补中益气加附子,芪、草倍之,甘温除大热故也。”但现今也有学者认为,本方的甘温除热并非甘温以除热,而是甘温并除热(柴胡、升麻)。二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附子理中汤(人参、白术、干姜、附子、炙甘草),尤在泾在《金匮翼》中即以本方治疗口疮脾胃不足、虚火上炎证,谓“参、术、甘草补其中,干姜、附子散其寒,使土温则火自敛也”。其还在《医学读书记》记有一案:“王肯堂治许少薇口糜,谓非干姜不愈……盖土温则火敛,人多不能知。此所以然者,胃虚食少,肾水之气逆而乘之,则为寒中,脾胃虚衰之火被迫上炎,作为口疮。其症饮食少思,大便不实,或手足逆冷,肚腹作痛是也。” 现有学者认为,方中甘草一可以解附子之毒,二可以借补土以伏火。三为《医学发明》之三才封髓丹(黄柏、缩砂仁、甘草、天门冬、熟地黄、人参)。《医理真传》对方中的封髓丹(黄柏、缩砂仁、甘草)认识尤为独到,“封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并谓其“能治一切虚火上冲”。蒲辅周老也认为:“甘草与砂仁相配伍,有补土伏火之效。”方中的三才汤为精、气、神三补之剂,天冬补肺,地黄补肾,人参补脾。两方合用而成为脾肾两顾、补土伏火之良方。
培土固木
此法是指用补益脾胃来治疗脾虚生风的方法,临证可见手足微搐,或闭目摇头,或筋惕肉瞤,伴见昏睡露睛,面唇发青、四肢厥冷、呕吐清水、气弱神微、舌短声哑等,此即慢惊风,又名慢脾风。
《普济方》对慢脾风的形成有较详细的论述:“曾经吐利不止,损伤脾胃,或慢惊之后,病已传极,总归虚处,推脾所受,故曰脾风。若逐风则无风可逐,若治惊则无惊可治,但脾间痰涎,虚热往来尔。其眼合者,脾困气乏,神志昏迷,痰涎凝滞然耳。所谓慢惊难治,慢脾风是也。”《柳选四家医案•评选静香楼医案》在阐释患者振颤、头晕时说:“四肢禀气于脾胃,脾胃虚衰,无气以禀,则为振颤。土虚木必摇,故头晕也。”
究上所述的发生机理,可谓正合“土实则木牢,土虚则木摇”之理。治疗可选用《医学正传》六君子汤、《和剂局方》十全大补汤、《济生方》归脾汤,及《奇效良方》大醒脾散(人参、茯苓、木香、全蝎、南星、白术、陈皮、石莲肉、炙甘草、丁香、砂仁、白附子、陈仓米)等。而针对木摇之症,可加用钩藤、蝎尾等。
综上所述,通过补土可以发挥生金、制水、伏火、固木等诸多效用,而实际应用中,其效用又远不止上述,如生血、止血、生肌、止汗、固胎、止漏、止带等,也都可以通过补土来实现。这一方面说明了土虚致病的广泛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补土在治疗内伤疾病的重要性。从辨证论治的角度看,上述金、水、火、木之病变若缘于土虚,补土以治自在情理之中,并无特别之处。其真正的意义则在于:在内伤杂病的治疗中,补土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思路或切入点。当上述相关疾病直接治疗本脏而疗效不佳时,可考虑补土的间接治疗。
苜蓿: 清热利湿 排石通淋
摘自2025-3-31中国中医药报
杨晓明 时 乐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苜蓿又名草头、金花菜、秧草,是春天应时野菜,嫩茎叶可食。苜蓿不仅富含膳食纤维,而且含糖量低,是健康饮食之佳选。
春食苜蓿益处多
中医认为,苜蓿味苦、甘,性凉,具有清热利湿、排石通淋之功效,常用于湿热黄疸、泄泻、痢疾、浮肿、砂淋、石淋、痔疮出血等。《本草纲目》云:“(苜蓿)利五脏,轻身健人,洗去脾胃间邪热气,通小肠诸恶热毒。煮和酱食,亦可作羹。利大小肠。干食益人。”
做法多样又简单
苜蓿一般用来素炒,也可作为扣肉、红烧肉等荤菜的垫底,还可以腌渍和酱制等。下面就为大家推荐3款简单易学的膳食方。
凉拌苜蓿
材料:鲜苜蓿200克,盐、糖、芝麻油适量。 
做法:苜蓿焯水1~2分钟,加入适量盐、糖、芝麻油凉拌即可。
功效:清热解毒、通便降火。
苜蓿红枣粥
材料:鲜苜蓿50克,粳米100克,红枣5颗。 
做法:苜蓿焯水备用;粳米洗净,加入适量水煮粥;快熟时加入苜蓿和红枣即可。
功效:补血安神。
苜蓿豆腐汤
材料:鲜苜蓿叶100克,嫩豆腐200克,盐、芝麻油适量。
做法:苜蓿洗净、切碎,焯水备用;豆腐切块,加水与苜蓿一同炖煮,加入盐调味,出锅前淋上少许芝麻油即成。
功效:清热利尿、健脾和胃。
小贴士
以下3类人群需格外注意。
1.苜蓿性凉,脾胃虚寒、宫寒或易腹泻者不宜多食。
2.苜蓿富含草酸成分,一般食用前须焯水,以去除部分草酸。
3.苜蓿中含有致敏成分,因此易过敏人群慎食

蛇床子

 芳烈木香隔纸煨 (2019-12-25 04:26:18)[编辑][删除]

    

蛇床子

 蛇床子 别名野茴香、野胡萝卜子、蛇米、蛇珠、蛇粟、蛇床仁。生于田野、河边、路旁草地等潮湿地方。主产于河北、山西、江苏、浙江、四川等地。

    性味归经】性温,味辛、苦。归肾经

  【功效与作用】温肾壮阳、燥湿、祛风、杀虫。属杀虫止痒药,也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阳药。

  【临床应用】用量3~9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或研末撒、调敷。用治阳痿、宫冷宫寒不孕、寒湿带下、湿痹腰痛,外治外阴湿疹、妇人阴痒、滴虫性阴道炎。阴囊湿痒;阴痒肿痛;风湿痹痛;湿疮疥癣

  【药理研究】抗心律失常;抑制心脏;降血压;性激素样作用;抗真菌,杀虫、滴虫及杀精;祛痰和平喘;局部麻醉;抗变态反应,抗诱变作用;延缓衰老;影响血浆前列腺胞素和内环核苷酸的代谢;抑制平滑肌收缩;防治骨质疏松;有镇静催眠等作用。

  【化学成分】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蒎稀、异缬草酸龙脑酯、欧芹酚甲醚、二氢欧山芹醇、佛手柑内酯、蛇床子素、异茴芹素等。另含台莰烯、异欧前胡素、哥伦比亚内酯、乙酸龙脑酯、柠檬烯,3-谷固醇等成分。

  【使用禁忌】阴虚火旺、湿热相火妄动及阳强、精不固者禁内服。

  【配伍药方】治阳痿不起:菟丝子、蛇床子、五味子各等分。上三味末之,蜜丸如梧桐子。饮服三十丸,日三。(《千金要方》)

  治妇人阴痒:蛇床子30克,白矾6克。煎汤,频洗。(《濒湖集简方》)

  治耳内湿疮:蛇床子、黄连各3克,轻粉0.3克。为末。吹之即愈。(《仙拈集》三妙散)

  治牙痛:蛇床子,不拘多少,煎水热。含嗽之,即止。(《古今医鉴》漱牙止痛方)

  治脱肛:蛇床子、甘草各30克。上为末。热汤调服3克,日进三服。(《普济方》蛇床散)


治疗滴虫性阴道炎
先用10%蛇床子煎液500ml冲洗阴道,然后放入0.5 g的蛇床子阴道用片剂(由蛇床子的提取物制成)2片。连续治疗5-7天为一疗程。经近百例观察,多数经一疗程即可治愈,滴虫转阴,痒感消失;阴道清洁,白带消失或显著减少。此外,试用于非滴虫性阴道炎,也有减少白带分泌的作用。对有宫颈糜烂者,应用后末见不良反应。

治疗急性渗出性皮肤病
取蛇床子2两,用纱布包好,加水1500ml,煮沸半小时;以棉垫浸透后拧半干,温敷局部,盖以油纸或塑料布包扎,使保持一定温湿度,一般可维持0.5 至1小时。每日罨包4-6次。临床观察380例,多数治疗5-10天,渗出物明显减少,炎症消退。未发现任何副作用。亦可将蛇床于研成细末,用凡士林调成软膏,涂于患处,每日 1-2次。观察15例婴儿湿疹(糜烂期),大多在用药第2天开始渗出减少,以后结痂而愈。

阳痿

菟丝子、蛇床子、五味子各等分。上三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饮服三十丸,日三。(《千金方》)此为治疗常用的辅佐药 在千金方30 多个治疗阳痿方里 有近一半用到蛇床子
治妇人阴寒
温阴中坐药:蛇床子仁,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许,和合相得,如枣大, 绵裹纳之,自然温。(《金匮要略》蛇床子散)
治妇人阴痒
蛇床子50克,白矾10克。煎汤频洗。(《濒湖集简方》)
治产后阴下脱
蛇床子一升,布裹炙熨之,亦治产后阴中痛。(《千金方》)
治妇人子脏挺出
蛇床子一升,酢梅二七枚。水五升,煮取二升半,洗之,日十过。(《僧深集方》蛇床洗方)
治滴虫性阴道炎
1、蛇床子25克,水煎,灌洗阴道。(江西《草药手册》)
2、蛇床子50克,黄柏15克。以甘油明胶为基质做成(2克重)栓剂, 每日阴道内置放一枚。(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治阴囊湿疹
蛇床子25克,煎水洗阴部。(江西《草药手册》)
治小儿恶疮
腻粉1.5克,黄连0.5克(去须),蛇床子1.5克。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使时 ,先以温盐汤洗疮令净,拭干,以生油涂之。(《圣惠方》)
治小儿唇口边肥疮
亦治耳疮、头疮、瘑疮:白矾50克(烧灰),蛇床子50克。为末,干掺疮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治湿疹
过敏性皮炎,漆树过敏,手足癣:蛇床子、桉树叶、苦楝树皮、鸭脚木、苦参、地肤干各适量,煎水泡洗患处,每日二次。(江西《草药手册》)
治冬月喉痹肿痛
不可下药者:蛇床子烧烟于瓶中,口含瓶嘴吸烟,其痰自出。(《圣惠方》)
治肾虚带下
单用蛇床子为末,入白面少许,加水和匀,制丸如枣大,绵裹纳入阴道中。
治周围神经炎
蛇床子、地肤子、黄柏、没药、苦参各6克。煎水后温热适中浸泡患处,每日1剂。
蛇床子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煎汤熏洗;或做成坐药、栓剂;或研细末调敷。
蛇床子用药禁忌:下焦有湿热,或肾阴不足,相火易动以及精关不固者忌服蛇床子。
蛇床子汤
功效:清热燥湿,祛风止痒。治肾囊风,干燥极痒,喜浴热汤,甚起疙瘩,形如赤粟,麻痒,搔破浸淫脂水,皮热痛如火燎。
处方:威灵仙、蛇床子、当归尾各15克,缩砂壳9克,土大黄、苦参各15克,老葱头7个。
用法:以水1升,煎数滚,倾入盆内,先熏,候温浸洗。
摘录:《医宗金鉴》卷六十九
蛇床子苦参酒
功效:祛湿,解毒,止痒。适用于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慢性湿疹,癣症等。
配方:蛇床子25克,苦参25克,防风12克,白鲜皮12克,明矾12克,川椒10克,50度白酒(或75%酒精)1斤。
制法:将上述各药加工为细末,装纱布袋中,用酒密封浸泡30天,经常摇晃。除去药袋即可。
服法:外用。每日3——4次,用脱脂棉球蘸药酒外擦患处。
说明:本酒为外用品,不得内服。若方中加入斑蟊3克、木鳖子5克,土槿皮15克,则效果更佳。
蛇床子百部散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止带。
方药:苍术、百部、蛇床子、黄柏、苦参、连翘各15g,荆芥10g,枯矾5g,土槿皮15g。
用法:上药浓煎成250ml药液,对已婚妇女作阴道冲洗,每日1剂,每6次为1个疗程。患者采取截石位,用窥阴器暴露宫颈,先用浸泡药液的棉球或干棉球擦干阴部即可。严重者,除冲洗外,还嘱患者自行浸洗以增强疗效。有条件者可1天冲洗2次,效果更佳。
按语:各种阴道炎、宫颈炎,表现均为带下量多及阴部瘙痒。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相当一部分是感染滴虫、霉菌以及宫颈炎症所引起。所以治疗时,除辨证施治内服中药以外,必须采取局部用药,直达病所,收效显著。且方法简便,经济易行,疗程亦短,故易于临广运用。
蛇床子苦参散
功效:清热燥湿,杀虫止痒,解毒止痛,防腐消肿。
方药:苦参、蛇床子、黄连、黄柏各30g,川花椒、枯矾各10g,冰片3g。共为细末消毒备用。
用法:每次上药前先用3%小苏打液或1:1000新洁尔灭洗净外阴及阴道,上药后换干净内裤,每日1—2次,5次为1疗程。
按语:苦参散治疗霉菌性阴道炎是经临床探索的有效验方。方中苦参、蛇床子以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为主;佐以黄连、黄柏、川花椒,既能加强解毒燥湿的效能,又可促进阴道黏膜水肿迅速吸收;而枯矾、冰片敛疮燥湿,消肿止痛功能尤捷。上述诸药具有广泛抗菌及抑制真菌等作用,因此,对霉菌性阴道炎确有奇效。

1.《雷公炮炙论》:凡使蛇床须用浓蓝汁,百部草根自然汁,二味同浸三伏时,漉出日干,却用生地黄汁相拌蒸,从午至亥,日干用。
2.《日华子本草》:蛇床,凡合药服食即挼去皮壳取仁,微炒杀毒即不辣,作汤洗病则生使。
3.《纲目》:蛇床,蛇虺害卧其下,故有蛇床、蛇粟诸名。其花如碎米攒簇,其子两片合成,似莳萝子而细,亦有细棱。凡花实似蛇床者,当归、芎藭、水芹、藁本、胡萝卜是也。

芦花和蒲棒

  (2019-12-26 11:11:15)[编辑][删除]

 



初冬的一天,太阳红火火、暖洋洋的,我和老友孟兄驱车前往沭河东岸野钓。那一弯河汊子野景堪爱,渺渺水面澄碧如镜,成片成片的野菱角依然透着绿意,鸥鹭、野鸭以及叫不上名儿的水鸟翔集于此,相互唱和。更有那一大片深深的芦苇荡,一穗穗芦花在风中轻舞飞扬,几处蒲草塘里,一杆杆蒲棒有的已吐出团团蒲绒。这一泓野水、一片苇蒲令我们着迷,不由哼唱起了歌曲《芦花》:“芦花白、芦花美,花絮满天飞,千丝万缕意绵绵,路上彩云追,追过山,追过水,花飞为了谁?”干脆鱼也不钓,我们在蒲苇深处徜徉拍照。
芦花,又名葭花、芦絮、芦衣、蓬茸,是一味中药材,具有止泻、止血、解毒的功效,生活中有很多妙用。记得小时候听过“芦衣顺母”“鞭打芦花”的故事,讲的是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孝行的典故,少年闵子骞冬天穿的棉衣就是用芦花做的。用芦花套做棉衣我没见过,早年间倒是穿过用它做的草鞋“毛翁儿”,就是用青褐色的芦花加上稻草、麻绳编鞋,用盛开的芦花做鞋垫,穿起来不仅轻快和暖、吸汗除臭,还对脚气、鸡眼、跖疣、腱膜炎、冻疮等有缓解作用。后来知道,这得益于芦花的解毒止痛之功。
蒲棒,又名蒲锤、蒲黄、蒲绒、毛蜡烛、水烛,是香蒲科植物的果穗。初生时叫“蒲黄”,可以生吃、做菜;深秋时节长成毛茸茸、黄褐色的蒲棒;秋末冬初,干透的蒲棒稍稍一碰,或者大风一刮,它就变成了“魔术棒”,爆开一大团蒲绒,轻轻一吹,团团蒲绒飘散开来,天女散花一般漫天飞舞,煞是好看。
蒲棒也入药,味甘、微辛,性平,归肺、肝经,具有消炎止血、抑菌退肿、安神助眠的功效,治疗外伤出血的功效显著。小时候家里缺柴少煤,冬日里我常到山上割草捡柴,手脚常常被尖利的荆棘扎破,或者被锋利的镰刀割伤。若有受伤出血,我便到蒲草丛中割下几穗蒲棒,轻轻吹出蒲绒,按在伤口上,不一会血就止住了。而今我也常采集来一些蒲棒,放置在厨房里,做菜时不慎被菜刀划伤,或杀鱼时被鱼刺扎破,用蒲绒按住包扎,止血消炎镇痛,比创可贴还管用。
蒲绒纤维纤细,轻柔滑爽,保暖透气,还有淡淡的芳香,多用来填充坐垫、枕芯。古人很早就知晓此法之妙,明末清初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中,第十四回有段文字:“只见珍哥猱着头……坐着一把学士方椅,椅上一个拱线边青段心蒲绒垫子。”说的即是蒲绒坐垫。民间因了蒲绒有透气吸汗、镇静安神之功,把蒲绒晾晒干爽,剔除杂质,用以填充枕头。枕着轻柔和暖的蒲绒枕头入睡,顿觉身心舒畅,幽梦自来。
蒲棒长圆圆的,像一只只蜡烛,故又名“水蜡烛”“毛蜡烛”,有一种清新好闻的香味儿,乡下人家常用它蘸了少许油脂用以照明。记忆里秋天的夜晚,母亲燃起的水蜡烛忽明忽暗,袅袅升起的青烟散发出香蒲草一样的香气,它能驱虫避蚊,再凶猛的花蚊子也不敢近身,儿时的一帘幽梦被水蜡烛一波一波的亮光轻轻托起,酣畅而踏实。(刘琪瑞)
化湿和胃木瓜脯
摘自2025-8-20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木瓜为药食同源物质,来源于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的近成熟果实,将其制成果脯,既有果脯的柔韧酸甜,又兼具化湿浊、醒脾胃的保健功效。
中医认为,木瓜味酸、性温,主入肝、脾二经,具有舒筋活络、和胃化湿的功效,为治因湿浊伤中、脾胃不和之吐泻过多而致的筋脉挛急(转筋)之要药。现代营养学也证实,木瓜富含蛋白分解酵素,可以补偿胰和肠道的分泌液以及胃液的不足,能促进蛋白质分解、调节胃肠功能。
由于木瓜味道偏酸,古代人们便已探索出多种方法来去除其酸味,以使其更适宜食用。制成的木瓜脯,口感酸甜交织,恰到好处,尤其适合在炎炎夏日品尝。不过,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木瓜性质偏温且味酸,因此胃酸过多者、孕妇以及对木瓜过敏的人群,在食用时需格外谨慎。
接下来,为您介绍一种简单易行的木瓜脯制作方法。这款木瓜脯口感略带嚼劲,作为日常零食,无疑是极佳的选择。但需注意,糖尿病患者以及需要严格控制糖分摄入的人群,在食用时应以适量为宜。
材料
宣木瓜1000克(去皮去籽),蔗糖1000~1200克,食盐10克。 
做法
1.预处理木瓜:木瓜切1厘米厚片,浸1%盐水90分钟后沥干。
2.浸渍入味:与蔗糖分层铺瓮,让糖分充分渗入果块。
3.烘烤成型:摆盘入炉,先60烘6小时,再70烘10小时,末段降回60烘至捏之不黏手。
4.完成封装:趁温整形,真空封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