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五种资源优势互相联系,其主体是“独特的卫生资源”,其根基是“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因为离开了医疗卫生,中医药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不会有重要的现实作用;不具备原创性的科技优势,也就不可能很好地走向未来。
•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中医药必将改变人们对生命的认识,也必将影响人类对于自身健康关注的重点,通过治未病,管理健康,调理亚健康,治疗不健康,全方位养生保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2014年1月16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召开前作出重要批示:“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把中医药的历史地位、现实作用、未来价值进行了高度概括,提高到一个新的认识水平。
这五种资源优势互相联系,其主体是“独特的卫生资源”,其根基是“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因为离开了医疗卫生,中医药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不会有重要的现实作用;不具备原创性的科技优势,也就不可能很好地走向未来。
中医药的原创性,是其立足于不败之地的内在因素。因为中医药看世界、看人体、看健康、解决疾病的方式方法,都不同于西方医学。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说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是中医,这也是从中医药的原创性进行论述的。
WTO对健康的定义体现中医理念
70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不仅作为发起国之一成立了联合国,而且单独倡议,后与巴西一起发起成立了世界卫生组织,这在人类健康事业的历史上是一次创举,在健康概念之中打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
1945年4月25日,联合国成立大会的开幕盛典在旧金山市歌剧院隆重举行,中国代表团团长宋子文的机要秘书施思明先生见证了这一庄严的时刻,他既有外交才能,也有深厚的医学背景,他注意到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的《联合国宪章》中,只字未提卫生工作,也没提及要建立一个国际卫生机构。因此,施思明先生萌生了成立世界卫生组织的构想,当然,起初他设想的只是成立一个国际性的卫生机构,具体的准确名称是在后来的运作过程之中,才被确定为“世界卫生组织”。
为了顺利通过自己撰写的草案与文件,施思明先生把巴西代表团加上,以有助于得到广大拉丁美洲国家的选票。中国和巴西代表团采取步骤,由各自的外事办公室向各国代表发出照会,要求他们支持决议,并邀请美国政府以东道主的身份确保大会在其领土上举行。他提交的议案是用声明的形式写成的,这个决议最终被联合国大会接纳并得到了压倒性的支持,为建立世界卫生组织奠立了基础。
施思明与精神病学者布罗克·奇索姆密切合作,撰写《世界卫生组织章程》,他对健康的表述是:“个人精神上满足和情绪上的健康,是人类和谐关系的要素”。后来经过反复斟酌,在世界卫生大会上进一步确定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表现,而要具有完好的身体素质、精神健全和和谐的社会关系”。
“健康医学”与“疾病医学”不同,与“精神归教堂,肉体归医院”的西方传统也不一样,“完好的身体素质、精神健全和和谐的社会关系”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医的学术理念和传统。
医学是健康的工具而不是主宰
在人体与医学的关系之中,中医认为人是健康的主体,医生、医学是人体健康的帮助,而不是主宰。《素问·汤液醪醴论》说:“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中医有一系列帮助人体维护健康的养生之道,也有很丰富的保健技术。在诊治的过程之中,中医非常注重了解人体的正气,以邪正斗争的盛衰决定治疗措施的选择。扶正祛邪,维护脏腑功能,恢复人体的阴平阳秘,促进气血的运行,利湿化痰,去瘀生新,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西方医学“人是机器”的观念仍然居于支配地位,不仅严重忽视人体自身维护、恢复健康的能力和人的精神作用,而且在这种医学观念指导下,各种对抗疗法、替代疗法、切除疗法大行其道,把医学对健康的作用夸大化了,也不恰当地预言了医学对人体健康的干预效果。“科学成就健康”貌似崇尚科学,其实质也是把技术作为人体健康的主宰,不恰当地将人体异化为被支配的地位。“精细检查,依靠外力努力对抗”的医学理念,造成了看病难、看病贵的灾难性结果,严重拖累世界经济发展。
人的复杂性在于其整体性
世界科技进步很重要的一点是对微观领域的了解,西方医学借助于这种研究方法,将人体“破碎化”“碎片化”看待,“目无全人”的解剖微观化研究,首先丢掉了人的精神作用,人与天地万物的联系也难以在解剖刀下体现出来,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也不能用物理化学指标明确表示,而且,人的主观感受都被判定为肤浅的“症状”,只把“物质的根据”作为“硬指标”衡量,于是就有了很多“综合征”“症状待查”,以及不属于疾病的“亚健康”。
生命起源于细胞,单细胞生物直接面对环境,全方位感受天地万物对自身的影响,其“健康”与否不仅与自身的结构有关,更要看环境是否适合自身存在。人类进化出思想,能主动适应环境,但是并不能随心所欲地生活,天地万物时时刻刻影响人的健康,整个时空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因此,“整体观”绝对不能局限在身体之内找平衡,而必须把生命放在天地四时相应的变化之中去考虑,这就是人体生命复杂性的体现。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因此,中医论述脏腑功能的时候,把人体与天地万物联系在一起进行叙述,把四季、五方、万物的因素都与人体联系起来,建立了藏象理论。中医的治疗方法也是“时空化”的方法,药物的温热寒凉“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都富含着时空的元素,也是在不断变化之中把握健康,因此推崇“辨证论治”。
中医依靠模糊集合走向清晰
中医药诞生于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其对世界的了解主要靠肉眼观察,靠感官体验,但是我们不能说用望远镜、显微镜看到的才是科学,用肉眼看到的不属于科学。世界真实的状态往往是模糊的,这不仅因为物质无限可分,人体生理病理的精确度不可穷尽,还因为一切的物质存在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人的健康状况更是瞬息万变,每个细胞同时都进行着分解与合成,人的健康状态绝对不是几个固定不变的数据。
西方医学追求数据精确,只知道药物可以作用到分子靶点,还没有达到分子之下的水平。数据的无限精细、海量化,让人难于把握。古代中医处理“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的微观世界,具有不同寻常的大智慧。《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把握世间万物,有的时候数据越多、越精细,就可能越失真,用显微镜观察蒙娜丽莎的画像,得到的只是油彩的数据而不是蒙娜丽莎如何美丽。如果用体重多少微克、身高多少微米、面色黑白多少像素来介绍一个陌生人,你很难把他从人群里找出来,而按照高个子、中年人、白皮肤、戴眼镜、穿黑呢子大衣等模糊数据的集合去寻找,却可以很快就把这个人从人群里分辨出来。老农挑西瓜、村妇看家门,运用的都是模糊识别,而不是具体数据判断。这就是“象数之学”的形象识别法,也是模糊集合判断。一个物体只属于一个模糊集,不同的模糊概念加在一起就走向了清晰。
《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形象思维是中医的法宝,它从形象清晰的角度研究事物。一个合格的中医依靠模糊集合,绝对不会用桂枝汤治疗麻黄汤证,也不会用小柴胡汤治疗承气汤证,不会把气虚说成血虚,也不会分不清虚实寒热表里。
辨证论治无缝对接“治未病”
疾病医学的诊断讲求排他性的“硬指标”,但是疾病达到被诊断的“标准”需要很长的过程,在早期“不被诊断”的阶段用药,往往被视为“没有根据”的乱用药。在这个意义上说,疾病医学排斥“治未病”。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与西方医学不一样,是从人体健康的角度立论,只要人体有痛苦,不论它是外邪引起的,还是自身体质、生活造成的,皆属于病态,都可以获得医学的帮助。
中医主张“正气夺则虚”,《素问·经脉别论》说:“生病起于过用。”《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喜伤心,悲伤肺,怒伤肝,恐伤肾,思伤脾,中医的健康观是动态的,绝对不是某个限定的数据。
“治未病”是以维护健康为目的,是中医的健康管理学,“治”首先是治理没有病的身体,然后才是“未病”之时进行预防、保健,有病早治疗,既病防传变,愈后防复发。
“治未病”必须从人的感觉出发,通过体质辨识、证候辨别,维护健康、调理亚健康、治疗不健康,全方位、动态地提供服务,而不是必须经过各种检查确诊之后才进行治疗。
中医对于疾病的诊断,是从疾病的暂时性、可转化性入手的,比如“胸痹”名称的确立,是动态观察病人气血,由畅通而出现暂时的闭塞不通,其原因无论是阳虚气弱推动无力,还是痰浊瘀血阻滞不畅,只要经过“辨证论治”消除了证候,就解除了闭塞,也就治好了胸痹。尽管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还可能有粥样斑块存在,只要不再有胸痹的证候,就不属于中医诊治的着力点了。当然反复发作的胸痹,不能因为证候的缓解而宣布胸痹已愈,而必须巩固治疗以便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对于西方医学确诊的其他疾病,只要有证候(症状与体征)存在,中医就可以通过辨证论治,以“状态调整”影响患者疾病的“形态变化”,从而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一个疾病可以有不同的症状,中医以突出的一个作为病名,这个学术特点常被诟病,以为中医诊断浮浅,说不清疾病的本质。其实,在中医看来病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经过治疗尽早消除这些以症状为代表的疾病,中医抓的是病机,症状、病名都是切入点,不是诊治之中最关键的部分。一个个症状都先后被消除了,自然就治愈了疾病。
因此,辨证论治是从恢复健康入手,依靠四诊发现疾病,经过辨证找出根源(病机),经过千方百计(“杂合以治”)之后,消除证候、症状,恢复健康,维护健康。靠着几千年积累的经验,中医可以驾驭化学成分极为复杂的天然药物,也可以整合各种非药物疗法,帮助人体恢复健康,这些诊疗措施都是“环境友好型”的。因此,中医属于低碳环保的医学体系,也是生态的医学体系。
中医必将影响未来人类健康生活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体治疗发展。
中医药独特的卫生视角,动态的健康观念,个体化的诊疗思想,低碳环保的实用技术,综合治疗的技术路线,充分展示出中医药“历久弥新”的巨大未来价值。
中医生活化,生活中医化。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中医药必将改变人们对生命的认识,也必将影响人类对于自身健康关注的重点,不是尾随“既病”被动治疗,而应该根据自我感受保持精气神的完满状态,通过治未病,管理健康,调理亚健康,治疗不健康,全方位养生保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缅怀恩师任继学【草根一生】
(2015-06-30
10:51:30)[编辑][删除]
惜别师门四十年,春城咫尺梦魂连。 流光催逝痛亲陨,白山黑水两世间。 春风化雨润杏林,悬壶漫路奋先鞭。 长桑风范千秋照,上池垂泽永斯沾。
缅怀任应秋先生(转)【草根一生】
(2015-06-27
09:30:30)[编辑][删除]
|
任应秋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5月28日在北京中国医药大学举行,同时为先生铜像揭幕,并修订出版了《任应秋医学全集》。感先生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文献典籍、中医教育的卓越贡献,景仰之情,难以自己,谨赋诗以记之。
医哲文史集一身, 冠冕当代享盛名。 悬壶沪湘手回春, 执教京华杏成林。
书览千家获妙谛, 文传万世续绝音。 筚路蓝缕各家说, 学子至今式龟镜。
|
李成卫 北京中医药大学
沈绍功教授虚实治略具体药物组成在《沈绍功全科临证精要》中有明确的论述:“内伤虚证,健脾不如补肾:起居地黄为主方,枸杞子、白菊、生地、黄精、山萸肉为主药;阳中求阴,选生杜仲、桑寄生、仙灵脾、补骨脂、肉苁蓉、巴戟天;阴中求阳,选加女贞子、旱莲草、麦冬、芦根、玄参、阿胶珠。”
治法宜活:《沈绍功中医方略论》记载:“治法宜活,间治取效”。“虽然以证立法,以法论治,是谓常规,但是为提高疗效之计,论治仍应灵活,切忌刻板。比如胁痛一证,常法必须疏肝理气,一证一法,无可非议。但疏肝理气投之无效,何以应对?当有灵活之举。气滞必有血瘀,理气乏效,改用活血,所谓血行气畅;治肝乏效,授以健脾,所谓扶土抑木。”“气虚补气,血亏养血,气滞疏肝,血瘀活血,此乃直接治疗。然论治之活,重在间接治疗。”
间治取效:《沈绍功全科临证精要》“血为气母,补气佐养血,选加大枣,桑椹,当归,生地,黄精,鸡血藤和石韦。气为血帅,养血佐补气,选加生芪,仙鹤草,白扁豆,棉花根。扶土抑木,平肝时佐健脾的参类,白术,云苓。柔肝以健脾,扶土时佐柔肝的当归,白芍,首乌。清肺以润肠,通腑时佐清肺的桑白皮,白菊,芦根。润肺时佐润肠的全瓜蒌,草决明,葶苈子。补肺时佐培土的白扁豆,黄精,生芪。健脾时佐益火的仙灵脾,补骨脂,蛇床子。平肝时佐滋肾的枸杞子,生地,首乌。”温胆汤与杞菊地黄汤构成沈师虚实序列套方的基本框架。
二者关系:古人学问重在知常达变,学以致用。又兵法云:以正合之,以奇胜之。沈师“虚实序列套方”是多发证的常规处理策略,属于“以正合之”;间治取效,是临床疾病多样性、变异性的处理策略,属于“以奇胜之”。二者相辅相成,构成守规矩、知变通,完善、全备的临床操作体系。
沈师临床常用以下方法进行治疗。
先祛邪,后补虚:《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治疗疾病的实质是祛除致病因素,调整人体机能。然而祛邪之法用之得当,方能除病;用之不当,反而戕害正气。因此,必须权衡所感病邪之轻重、深浅,并根据药性的峻猛程度,亦即大毒、常毒、小毒、无毒之分,决定方药的轻重、大小。攻邪不可过剂,应留有余地。药物只是在病邪炽盛时用以顿挫其势的一种手段,一旦病邪已衰,即当停止用药。特别是作用猛烈的药物,使用时更宜恰到好处,以除病而不伤正为度。在用药物攻邪的同时,还应结合食疗,随五脏所宜而进食谷肉果菜等食品,以扶助正气,尽其余病。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保存正气,消除病邪,收到良好的疗效。
临界状态:《内经》时代,药物治疗补益的方剂及补益的理论尚简朴,补益的治法主要依赖饮食调养。如《金匮要略》总论第一篇条16、17也有类似的论述。条16“师曰:五藏病各有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条17“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条16属于无毒治病或“谷肉果菜,食养以尽之”,讲饮食调养要顺应脏腑特性,否则不利于脏腑疾病痊愈,反而会诱发脏腑疾病。条17属于大毒、常毒治病的攻邪法。此条以猪苓汤为例,有加一味扶正药以扶正祛邪的意思。这也是沈师常用的临床技巧。如苔厚腻、邪气实而全身虚弱,沈师常在温胆汤中加一味生黄芪扶正祛邪。这是从温胆汤到杞菊地黄汤套方中的过渡状态,即沈师常说的临界状态。
从肾气丸到杞菊地黄汤:沈师所创调肾阴阳方,即杞菊地黄汤,属于地黄汤类方。补肾的地黄类方的祖方是《金匮要略》的肾气丸,由“三补”熟地、山茱萸、山药,“三泻”茯苓、泽泻、丹皮,以及温阳的附子、桂枝构成。至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去掉了附子、桂枝,只留下三补与三泻,构成了六味地黄丸。后世有多种加减类方,影响较大的有《医宗金鉴》的知柏地黄汤,以及清代董西园《医级》的杞菊地黄汤。
《金匮要略》中的间接治疗:《金匮要略》提出“上工治未病”,尤其是作为基本治疗原则在处方中,“治未病”思想至少有三种:一是预防性治疗病机传变将生的“未病”,二是预防性治疗所服方药可能导致的“未病”;三是间接治疗或整体治疗,即治疗将来也不会发生的“未病”,以达到治疗“已病”的目的。“实脾则肝自愈”一段,利用五行关系,通过“实脾”来抑制肾水、增强心火及抑制肺金,达到间接治疗“肝虚”的目的。如果说前二者既属于治疗学也属于预防医学,那么,第三种“治未病”只属于治疗学。所以《金匮》“治未病”属于治疗学、中医论治学范畴。(李成卫)
有心火的人推荐莲子龙眼汤。用带心莲子30克、龙眼20克、冰糖适量,熬成浓汤即可。
龙眼药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能益心脾、补气血,具有良好的滋养作用,可用于心脾虚损、气血不足所致的失眠、健忘、惊悸、眩晕等症。
中老年人往往有气血不足、睡眠质量差、神经衰弱等问题,适当吃一些龙眼是非常适合的。
![[转载]98岁国医大师的养颜方!每天喝碗它,睡得香、色斑少、更年轻! [转载]98岁国医大师的养颜方!每天喝碗它,睡得香、色斑少、更年轻!](//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莲子有清心降火的作用,莲芯碱还能有效地缓解心律不齐。经常晚上失眠多梦的人,可以在睡前泡一杯莲子茶来喝,能帮助提高睡眠质量。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做莲子龙眼汤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带心的莲子,因为莲子心清心火作用更好。
二、控脂护血管喝碗它
冬天到了最怕血管堵,气血不通也是导致长斑的原因之一。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主血脉异常,就会出现老年人常见的血管堵塞。
https://v.qq.com/x/page/h3030phsf4a.html
陈老告诉我们,预防血管堵塞首先要管住嘴,少吃肥甘厚味的食物。如果偶尔一顿肉吃多了,可以喝大枣山楂饮来缓解。
大枣山楂饮
【材料】大枣30颗、山楂30克。
【做法】大枣、山楂洗净后,加两碗清水煮沸,小火熬至一碗水。
【提示】有反酸烧心、胃酸分泌过多者不宜食用。
![[转载]98岁国医大师的养颜方!每天喝碗它,睡得香、色斑少、更年轻! [转载]98岁国医大师的养颜方!每天喝碗它,睡得香、色斑少、更年轻!](//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大枣
红枣能补气、安神、养血、健脾胃。每天吃几颗蒸红枣,是很多名医都在用的养生方。
山楂
生山楂消食作用弱,减肥、降脂的效果更好;而熟山楂不仅能缓解肉食积滞,其所含的黄酮物质在加热后,还有助于扩张血管、预防动脉硬化,也更适合老年人。
三、淡斑美白方
陈老还带来一个她研制多年的经验方,同时也是她自己使用多年的养颜护肤好办法,那就是洋参靓肤方。
洋参靓肤方
【材料】西洋参粉半勺、益母草粉、三七粉、茯苓粉、芦荟粉各1勺,配适量的蛋清或者蜂蜜(觉得干也可以添加水或者牛奶)。
【做法】搅拌成糊状,均匀的涂抹在脸上,10~15分钟后清水洗净即可。
【提示】自己也可以制成面膜使用,但专家提醒,制作面膜的基质,比如牛奶、蜂蜜、蛋清等,一定要小心过敏。
西洋参能益气养阴、淡色祛斑;益母草、三七有助于活血化瘀,提亮肌肤色泽;茯苓、芦荟可以祛湿解毒、润泽肌肤。
这个护肤方不仅能帮助我们美白淡斑、润泽靓肤,还对很多皮肤疾病有辅助功效。适合黄褐斑、黑变病、激素皮炎、痤疮、色素沉着、皮肤晦暗发黄等症状。
莲子龙眼汤能清心、安神、助眠;大枣山楂饮能养胃消食、护血管;洋参靓肤方可以美白、祛斑。好东西不要私藏,发给身边的亲朋好友都看看吧!~
养生厨房 BTV我是大医生官微 “中医”一词产生于汉代,多见于两种语境:一是见于古代文献尤其是医学文献;一是作为谚语中的词语,见于“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及相关谚语中。因去古甚远,人们对“中医”古义不太明了,甚至存有歧异,孰是孰非,让人莫衷一是。笔者立足古代文献,结合语境进行综合考释,还原其词义,望能有助于研读中医文献。
汉代医学文献中的“中医”,指“中等水平的医生”。张机《金匮玉函经·证治总例》:“古者上医相色,中医听声,下医诊脉。”《灵枢·根结》有类似的叙述:“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二者文例相同,“中医”即“中工”,指“中等水平的医生”。检视唐代前的医学文献,“中医”指称医生的治疗水平,多与“上医”、“下医”连言。如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一·诊候》:“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柳宗元《愈膏肓内赋》:“夫上医攻未萌之兆,中医攻有兆之者。”宋代之后,才有单用“中医”指称医生的医疗水平的情况。苏轼《苏沈良方》序言:“吾平生求医,盖于平时,默验其工拙,至于有疾而求疗,必先尽告以所患,而后求诊,使医了然知患之所在也。……故虽中医,治吾病常愈。”
“中医”作为一种凝固词语,亦见于“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及相关谚语中。此“中医”歧异最大,有四种释读:一指“中等水平医生”;一为名词偏正词组,指“中等的疗效”;一为动宾词组(“中”读“zhòng”),谓“符合医理”;一则把上文“得”与“中”视为词组“得中”,“医”为动词“医治”,指“以得中状态为治疗准则”。要明晰此“中医”的含义,需综合谚语语用情状加以考证。
首先从谚语出处看,“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始见于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其《方技略》“经方”小序曰:“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从“故谚”可知,谚语产生时代应早于东汉。除谚语外,序言有两层含义。先述经方治病机理:考察药物性味及疾病性质,配成适宜的药剂,使机体恢复至健康状态。次述误用经方所致恶果:不明经方之理,“以热益热,以寒增寒”,致病人“精气内伤,不见于外”。位于序末的故谚“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是总结整个小序还是仅承误用经方而言?《方技略》篇末总序:“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今其技暗昧,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此言明各小序的宗旨:既“论其书”(强调各类方技之内涵),亦申明“其术暗昧”之具体情状。此“释术之旨意+明术之得失”之体例贯穿医经、神仙、房中各序,经方小序亦然。由此可知,“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并非总结整个小序,乃承庸医误用经方而言。因而可进一步推断此谚语义背景与庸医误治有关,而与经方治病无涉。
其次从谚语语用看,此谚在后世衍生出“有病不治,恒得中医”“不服药为中医”“不服药胜中医”“不服药为中治”等多个谚语。明代陆容《菽园杂记》:“古人以‘病不服药为中治’。盖谓服药而误,其死甚速,不药其死犹缓,万一得明者治之,势或可为耳。以吾所闻见者验之,中治疗之说有以也。”可证“医”即“治疗”。明代史可法《可茶小传》中记述朱丹溪的学生可茶的治疗:“然可茶守丹溪之说,自谓恒得中医,至自比李英公用兵,不大胜,亦不大败云。”其所谓的“恒得中医”之“中医”亦指“不大胜,亦不大败”的治疗效果。清代徐灵胎《医学源流论·轻药愈病论》详述“中医”之义:“古谚有‘不服药为中医’说,自宋以前有之。盖因医道失传,治人多误。病者又不能辨医之高下,故不服药。虽不能愈病,亦不至于为药所杀。况病苟非死症,外感渐退,内伤渐复,亦能自愈,故云中医。”显然,“中医”同于上文的“不大胜亦不大败”,即“中等的治疗”。考《周礼·天官·医师》曾评价医生医疗水平:“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汉代郑玄注曰:“失四为下者,五则半矣,或不治自愈。”清代孙诒让指出“有病不治,恒得中医”义与郑玄“五则半矣,不治自愈”相同。郑玄谓“十失五者”仅有50%的疗效。可见谚语中的“中医”指“一半的治愈率”, 即“中等水平的疗效”。
综上,“中医”古义有二:一是“中等水平的医生”,一是“中等水平的疗效”。
岐黄妙语
启思明理
——《中医思维•内科专刊》金句盘点
摘自2025-8-18中国中医药报
思维传承•理论创新
象思维是在研究中华民族长期农耕文明传统思维方式本质与特征过程中提出的,理解象思维应立足于“非唯唯物”,融入心灵哲学,把精神当作生命的一种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王永炎
思维是对事物的认知、质疑与重构;思考是从现象到本质的跨越,是对事物的深度挖掘与发现;思想是对事物规律的总结,把事实上升为理论水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 王琦
如果说曾经的中医治疗是看着“指南针”辨别方向,只要方向对,怎么都能有点效果。那么“态靶辨治”思想将无异于为中医装备上“北斗”卫星导航,让中医大夫的临床选方用药真正拥有了时间和空间的精准定位。
我们强调中医思维,首先必须做的一个工作,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用中国传统思维和中医思维的精华,去挖掘、去发现,充分利用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的成果,去创新治法,建立新的理论体系。
中医之生命在于临床,临床之魂在于病机。当我们将现代疾病纳入“谨守病机”的框架,当群体规律与个体化方案在病机统领下辩证统一,中医便能真正实现“以我为主”的创新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 仝小林
从状态论治正是病证结合的关键。中医状态辨治的产生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源于传统中医学的智慧积累,包括整体、经验、定性的描述;二是源于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包括局部、定量、精细的描述。
——首都国医名师 姜良铎
五运六气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灵魂,健康是天人间动态节律的同步和谐,天人关系的失调是一切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五运六气的核心思想是调天人间的动态和谐。从“天人合一”入手,是更高层次的疾病诊疗和健康体系。调整人的动态节律,可以不治病而病自愈,实现从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 顾植山
临床应用•实践经验
病毒感染后的咳嗽,常令患者苦不堪言,医者亦需深研细究。吾辈承先贤之遗训,依据“风善行而数变”之理,创新性地提出疏风宣肺、止咳利咽之法,采用苏黄止咳汤之方,针对风咳有独到之效。
——国医大师、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 晁恩祥
临床中遇到病情复杂、病机多变的疾病,治疗时需要兼顾主次,方不嫌“杂”。古往今来的医籍方书中这类方剂数不胜数,是切合临床实际的主要组方法则之一。这类方剂的特征是:“杂”中有法,“乱”中有序。归纳成一句话就是——只有圆机才能活法。
——国医大师、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严世芸
恶性肿瘤始终处于恒动变化中,具有复杂多变的病理特性,且伴随不同的病程阶段和治疗阶段,核心病机亦会随之变化。肿瘤发生发展的核心病机演变特点为“虚—寒—毒—闭—衰五期演变,‘郁’贯穿始终,毒是核心”的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理论体系,从而应对恶性肿瘤多变化、多阶段的疾病特性。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长、主任医师 李杰
现在,我们首创了全国范围内的两个全覆盖,一是经方全覆盖所有科室,二是经方全覆盖所有病种。我希望我们中医院不仅要姓“中”,我还要带领全院传承与发展中医,以“效如桴鼓”为目标,从疗效上取得突破。
——上海市杨浦区中医医院院长 张书富
笔者团队深耕中医脾胃病理论、试验及临床研究工作,将中医思维精髓与现代科学、医学成果有机融合:明晰疾病命名,突破中西医病名简单对接的桎梏;探寻疾病规律,融合中西医认知是把握群体化治疗的关键;践行个体化诊疗,在群体化基础上彰显中医特色,开创了脾胃病诊治新局面。
——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 林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