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庸用玉屏风散加味治验三则
(2022-09-15 04:03:25)玉屏风散是益气固表、祛风止汗的传统名方,由黄芪、防风、白术三味药组成,药简效宏,备受历代医家推崇。今学者研究认为玉屏风散方源《究原方》(现已失传),现存最早见于《丹溪心法》卷三自汗门附方,传统医家认为该方是以治疗表虚自汗,易感风邪为主的方剂。然而后世医家并未拘泥于此,在前人基础上灵活运用该方。如吴昆在《医方考》中以“黄芪防风各一两,白术二两”治疗外冒风雨寒湿伤形证故令皮肤枯槁者。王肯堂《证治准绳》曰:“卒中偏枯之证,未有不因真气不周而病者,故黄芪为必用之君药,防风为必用之臣药。黄芪助真气者也,防风载黄芪助真气,以周于身者也,亦有治风之功焉。”认为其可以治疗卒中偏枯之证。《成方便读》提出“大凡表虚不能卫外者,皆当先建立中气”,故认为玉屏风散一方“以白术之补脾建中者为君……而复以黄芪固表益卫,得防风之善行善走者,相畏相使,其功益彰”。可见对于玉屏风散的运用远不止治疗表虚自汗,临证当辨证论治,灵活运用,也可将其用于各种疑难杂病的治疗。
玉屏风散中黄芪摄卫固表,为人体建立固护屏障;白术治气虚之本,增强实力;防风助黄芪防止外邪入侵,三药相辅相成,共同帮助人体建立一道抵御外邪的屏障,由此得名。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此方进行研究后发现其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如过敏性哮喘、变应性鼻炎、过敏性紫癜、慢性荨麻疹、小儿慢性腹泻以及多种肾脏疾病。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表明玉屏风散方中多糖成分是其免疫调控作用的主要物质,在增强小鼠黏膜免疫功能作用上具有独特性,其预防给药和治疗给药,均可影响与黏膜免疫相关的多个指标,并且预防给药时能使机体免疫机能达到一种较高程度的“稳定状态”,从而有效防御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袭。这种免疫作用机制恰与中医认为玉屏风散治疗腠理不固之表虚证的病机相符合。就单味药而言,黄芪内多种活性成分包括黄芪多糖、黄芪皂基、黄芪黄酮类成分等,对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病毒、糖尿病、抗氧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白术内挥发性成分、内脂类成分、苷类、多糖类成分,对消化系统、免疫系统、泌尿系统均有作用,能够改善肠道菌群、抗炎、抗肿瘤、抗氧化、利尿;防风活性成分包括挥发性成分、色原酮成分、香豆素类成分、多糖类成分、有机酸类成分,实验研究证明具有解热、镇痛、镇静、抗炎、抗肿瘤、增强非特异性免疫、抗过敏、抗菌、抗病毒等作用。以上研究结果均表明玉屏风散方药在治疗多种疑难杂症方面,具有值得深入探讨的意义。
王孟庸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批广东省名中医,早年师承于近代名医姚正平老先生,擅长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及各种疑难杂症的诊疗,于临床遣方用药时知常达变,在运用玉屏风散加味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方面具有独特的见解。笔者有幸侍诊于侧,现将其运用玉屏风散临证验案3则介绍如下。
泄泻案
张某某,男,38岁。2016年5月17日初诊。诉泄泻半年余。自诉近半年开始大便糊状不成形,无腹痛、无里急后重,每于饮酒食肉后大便黏臭尤甚,排便尚通畅,平均1~2次/天。刻下: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自觉身沉,活动后稍减轻,头面部汗多,腰部酸胀疼痛,常于傍晚时出现足跟疼痛,纳眠可,小便可。近一年体重减轻5kg。舌质红、舌面带津不化,脉沉滑。2016年4月4日查肾功能示:尿酸478mmol/L,甘油三酯3.4mmol/L,空腹血糖6.34mmol/L。
诊断:(脾虚湿困型)泄泻。
治则:益气健脾,化湿止泄。
玉屏风散加味:黄芪30g,防风10g,白术20g,桂枝15g,茯苓15g,葛根15g,茼麻子10g,丹参15g,五加皮10g,陈皮10g,萆薢10g,桑寄生15g。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5月26日二诊:患者服上方后大便成形,质软,仍觉腰部酸痛,傍晚足跟疼痛,怕冷,继服上方不变,加乌药10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1个月后上述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本案中患者因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所致血脂、尿酸、糖代谢均有异常,属营养过剩,代谢失常,对于此类病证王孟庸常将其归属为痰湿瘀浊综合征,临床常用清血瘀、散痰结、祛湿降浊之法,并辅以益气养阴活血、调气法善后。本病依据中医辨病原则,属“泄泻”范畴,缘患者因饮食所伤,致使脾运失职,小肠无以分清泌浊,故发生泄泻,病情迁延日久脾气虚损,脾虚生湿,湿盛又可困遏脾土,虚实相互转化夹杂,故见大便黏腻、神疲乏力等虚实夹杂之证;湿性重着,故见腰部酸痛;湿为阴邪趋下,每与天气相通应,故常于傍晚阴气始生时出现足跟疼痛等症状。王孟庸在此方中以玉屏风散固护中气,加茯苓、陈皮、茼麻子、五加皮等理气化湿,补脾祛邪兼施,加萆薢、桑寄生祛风湿止痛,加桂枝以温经通阳,脾主升清,故佐以葛根升提阳气,使气机流转,恢复转枢。二诊时患者仍有腰酸足跟疼痛,可见湿邪为病常缠绵留着不易速愈,阻碍气机,故加用乌药行气散寒止痛,气行湿自化,最终药到病除。
头风案
刘某某,女,37岁。2016年5月17日初诊。诉头部疼痛怕风1年余。刻下见恶风恶寒,恶凉水,右侧头部受风受凉后疼痛感明显,巅顶至枕部为甚,受寒后易腹泻,无手足不温,月经量少,色质正常,月经周期约30天,偶有痛经,头发稍枯黄无泽,平素偏食素,纳眠尚可,小便可,大便日1次。舌质淡、苔白,脉沉弦。
诊断:(气血失和型)头痛。
治法:益气活血。
玉屏风散加味:黄芪30g,防风10g,白术20g,熟地15g,当归15g,白芍10g,川芎10g,萆薢10g,乌药10g,艾叶10g,小茴香10g,石菖蒲10g,鱼腥草10g。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5月31日二诊:患者服上方后头痛怕风明显缓解,予上方基础上加菟丝子15g,女贞子15g,虎杖15g。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7月7日三诊:服上方后头痛明显缓解,诉末次月经推迟3天,量少,月经期自觉小腹冷痛,予上方去鱼腥草10g,加阿胶10g烊化)。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上方服用3剂后患者精神明显好转,服完剩余4剂头痛等症状尽皆消失。
按王肯堂《证治准绳·头痛》云:“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猝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因此,王孟庸认为患者头痛一症迁延已久,遇冷则发,临证需分清标本虚实,不宜治以疏风解表,而应从气虚卫弱着眼,故治疗时当以玉屏风散益气扶正,实卫固表,首护其本,再治其标。有学者认为头痛发作的直接原因不外乎气血逆乱、络血横逆及瘀血阻络,最终导致络脉失和,拘急牵引故发为头痛,由此,王孟庸在此方中加用四物汤养血活血,标本兼顾,血行则气行,气血运行正常则络脉失和的状态缓解。另外该患者素体偏寒,有明显下焦寒凉之证,故佐以萆薢、乌药、艾叶、小茴香等温肾散寒之品。二诊加菟丝子、女贞子补肾固护正气,加虎杖主通利月水。三诊时仍见月经失调,加阿胶补血活血。
肾风案
代某某,女,2岁。2016年2月13日初诊。诉小便有泡沫半年余。半年前感冒后开始出现颜面及双下肢水肿,小便有泡沫,于深圳市儿童医院就诊,查尿蛋白(+++),尿蛋白定量4.08g/24h,肝功能:总蛋白41.2g/L,白蛋白18g/L,血脂:甘油三酯4.0mmol/L,血压正常,诊断为“肾病综合征”,予激素治疗后尿蛋白转阴,出院后继续口服激素治疗,曾反复出现撤减激素后病情复发。现口服甲泼尼龙10mg,1次/d,已2周,近日测尿蛋白(-),拟下周减激素。刻下:精神可,眼圈略黑,偶有小便泡沫,双手臂见散在皮疹,未见眼睑及双下肢水肿,无鼻塞、流涕、咳嗽、咳痰,纳眠可,二便调,舌尖红、苔白腻,脉沉滑。
诊断:(脾肾亏虚型)肾风。
治法:健脾益肾,化湿祛浊。
玉屏风散加味:黄芪15g,防风5g,白术10g,茯苓15g,薏苡仁15g,冬瓜皮10g,白鲜皮10g,墨旱莲15g,女贞子10g,菟丝子15g,当归15g,连翘10g,赤小豆15g。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后回访此次激素撤减未复发,双手臂皮疹明显减少。
按王孟庸认为小儿肾病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常与多种原因引起的脾虚证有关,且发病中持续大量蛋白尿,急速发生的蛋白质营养不良,引发了脾虚证不断升级,脾气虚致脾阳虚,最终导致脾肾阳虚,精血亏耗,而在起病过程中,常由三焦气化功能失调引起水液代谢障碍发为水肿。因此其在治疗时常从肺脾肾三脏论治,并强调三焦水液输布的重要作用,故此方中以茯苓、薏苡仁、冬瓜皮健脾利水,墨旱莲、女贞子、菟丝子补肾固精。王孟庸认为小儿先天肺脏形气未充,卫外不足,极易感受外邪(风邪、湿邪、热邪、疮毒入侵)而导致病情复发,因此在治疗时,尤其是预备激素撤减时常加用玉屏风散以达到固护正气、防御邪气的目的,寓未病先防之意。此案中该患儿已出现双手臂皮疹表明其自身免疫功能低下而无法抵抗外来邪气,故加用当归、连翘、赤小豆、白鲜皮化湿祛浊。赵金荣等在研究玉屏风散治疗肾脏病的进展时,也发现玉屏风散加味能够预防肾病综合征复发及激素撤减引起的“反跳现象”。(周熠楠 李惠林 陈哲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深圳市中医院))
李冀运用玉屏风散加减治验三则
摘自2023-4-14中国中医药报
郝峰
魏爽 胡晓阳 庞宇航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全国名中医李冀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主任医师、教授,师从国医大师段富津,尤善治疗消渴、胸痹、心痛等证。玉屏风散由防风、黄芪、白术三药组成,主治表虚自汗之证。自汗实证者常责之于风、湿、热。玉屏风散所治之证为虚,证因表气不固而自汗出。而此方立法亦有尚待探讨之处。受业李冀数载,获益良多,侍诊之暇,忝集此三案,以飨同道。
方解
《神农本草经》谓黄芪“补虚”,脾胃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皆赖后天之滋养。而脾胃之气不足,则易累及肺气,正如东垣所谓“脾胃一伤,肺气先绝”。黄芪补中,人参亦补中,即曰脾气不足,何不用参?实则正如脾气与胃气不同一样,黄芪与人参所补者也有不同。脾胃同居中焦,而功能上有着本质的不同,“胃受谷而脾磨之”,胃的作用在于受纳,脾则在于消磨水谷,且水与谷的化生是两条不同的途径,脾气与胃气亦是升降如环的运动状态。临床治疗时虽常常脾胃同补,而人参与黄芪之补气有着本质的不同。人参偏于补的是胃,仲景治痞等胃中不和时常配伍人参以健胃;黄芪偏于补脾,如“黄芪建中汤”即是配伍黄芪以增强脾之化生功能。同时人参又可补血分,如东垣所谓“仲景之法,血虚以人参补之”,黄芪纯补气分,如“当归补血汤”中以一两黄芪配二钱当归,取意“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生于无形之气”。
黄芪发挥益卫气的作用更在于配伍
黄芪补脾益肺作用偏于和缓,故配以风中之润者防风引之出表。东垣谓“黄芪得防风而功愈大”,盖指黄芪欲更大地发挥其实卫之功能,则需配伍走表之防风。防风散而不燥,全无燥涩之患,黄芪得防风,则补气之中有行气之功,防风得黄芪,则散气之中有益气之效,二者相伍,则无壅补或耗散之虑。
白术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等功效,主治脾气虚弱,神疲乏力,食少腹胀,大便溏薄,水饮内停,小便不利,水肿,痰饮眩晕,湿痹酸痛,气虚自汗,胎动不安。在历代本草著作中,如《神农本草经》《本草汇言》中均有记载。
典型医案
案一
张某琳,女,30岁,2015年9月就诊。症见“过敏性鼻炎”7年,换季及遇冷时加重,鼻中痒,清涕,喷嚏,口干,呼吸不畅,不易外感,纳可,眠可,二便可,月经调,经前乳胀,偶有血块。舌红苔薄,脉沉滑。
诊断:(表虚不固型)鼻渊。
方药:黄芪20g,炒白术15g,防风15g,辛夷15g,白芷15g,炙甘草10g。7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服上方后,自觉鼻中清利,且日渐症减。效不更方,继服上方14剂,无复发。
按
今医疗鼻渊,概以通鼻窍为治,唯妄投苍耳、辛夷之类,曾不辨其虚实寒热。或药味繁杂,未知所主何症。此患盖因表气不固,易受风寒所扰,虽不易外感,却有气壅鼻窍之虑。故以玉屏风补气固表,配伍通鼻窍之辛夷、白芷。补气以治本,通窍以治标,标本同治,其效甚捷。《医宗金鉴》认为,鼻渊一证为“风热入脑”,而“气有余便是火”,此患虽有表气不足之明证,而补气之黄芪不宜过用,一者恐其过用助火,一者不欲过分补气壅塞气机,加重标证。因此君药黄芪仅用20g,以略缓图之。黄芪与防风几乎等量,是于补气之中兼顾解表之用,使“药力”达于体表。鼻者,阳明所过,白芷辛温可散寒,又专入阳明,兼具通鼻窍之用,且其遇风寒加重,用药当偏辛温,白芷辛夷相配,共奏散寒通窍之功,同为佐使之用。李冀疗此患,只六味尔,二诊即曰其症大减,继服半月不复顾矣。乃知诊疾立方,不患味之少,而患药不精。
案二
盛某丽,女,51岁,2018年5月就诊。近3年,皮肤常发风团,色白。平素气短乏力,晨起眼睑浮肿。齿痕舌,脉弦。
诊断:(表气不固,内有湿浊型)瘾疹。
方药:黄芪30g,白术15g,防风15g,党参20g,茯苓30g,川芎15g,荆芥10g,薏苡仁30g,泽泻15g,炙甘草10g。7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随访:自述服上方后至今未复发。
按
是患平素气短乏力,脾胃之气不足可知。“脾主运化”,脾虚不能运化水气,则易聚而成湿,因此常见眼睑浮肿。脾胃不足则表气不充,若遇风寒则可发风团,风团色白可知其性属寒。因此治疗上当以补益脾胃为主以治其本,运利水湿以治其标。故在芪术的基础上,又加党参,脾胃同补。是患以气虚为主,且病性属寒,故君以黄芪一倍于防风之量,取其于补气之中兼解表之力,虽大力补气而不患助热。脾喜燥而恶湿,其晨起眼睑浮肿,又兼齿痕舌,是脾虚水湿不化之兆,故佐茯苓渗湿以健脾。与参术配伍,颇有四君之意,更疗其气短乏力之证。风团发时,当为外邪侵袭,虽处平时,亦恐邪气少留,故配荆芥以疏表,同时具有透疹的作用。水湿内停,易于阻滞气机,配伍川芎,于解表之中又有行气之用,且兼顾血分。“少阴有余病皮痹瘾疹”,此患水湿较重,恐茯苓一味难以奏效,故以生薏苡以助其利湿,与泽泻相伍,导湿以出二窍。诸药配伍,共奏补气疏表,内化湿浊之效。此方中黄芪一倍于防风,而又配伍解表之荆芥,如此则方中补气与解表之力几乎相当,而因黄芪用量略多,故以补气为先。
案三
乔某,男,31岁,2018年7月就诊:自汗,动辄尤甚。偶盗汗,素怕热,头胀不适,寐差。口干,口中异味,疲乏,便黏,溲黄,易怒,舌红苔薄有齿痕,脉沉细略数。
诊断:(表气不固,兼阴虚肝郁型)自汗。
处方:黄芪25g,白术15g,防风10g,地骨皮20g,牡丹皮20g,川楝子15g,川芎15g,陈皮15g,白芍药15g,山茱萸15g,茵陈20g,炙甘草10g。7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随访:2018年9月因他病就诊。知服上方后诸症明显改善,因而未曾复诊。
按
此患的自汗乏力,与玉屏风散证基本吻合,是脾气不足之明证,因此处方主旋律应以玉屏风为主。盗汗多为阴虚,此患常年自汗,“汗者心之液”,其睡眠不佳,是多汗伤阴之兆,且口干、畏热、舌尖红,是有阴虚阳胜之虑,故配伍丹皮、地骨皮,以滋阴清虚热。头胀易怒,为肝气失其调达。然阴虚肝郁的,柴胡实非所宜,恐其更劫肝阴,故以川楝子利肝气,川芎行气以治头痛。陈皮与诸行气药配伍,助其行气之力,与诸补中之甘药相伍则添其益气之效,肝体阴而用阳,又伍白芍以敛其肝阴,山茱萸以滋肾阴,二者肝肾同补,且皆俱收涩之性,于滋阴之中又兼敛汗之用。而其便黏溲黄亦不可忽略,脾气不足则湿浊内生,溲黄为内热已生,故以茵陈一味以清利其湿热。佐甘草以调和诸药。是方补气疏肝,滋阴清热,又兼利湿,数法同用,分而治之,恐难奏效。
此案之久患自汗,本欲重用黄芪以补其虚,而恐所化之热难解,若减用又虑所伤之气难于得补,故黄芪用25g,使其不因过少而失用,又防过用助火。而防风一味只用10g,实为是患本有自汗出,略用防风以引黄芪出表,而不欲其耗散也。故而见本欲以黄芪30g
倍防风15g
之量而二者皆减5g用之。“方无至方,方以效论”,实践与疗效是检验处方合法与否的一个方法。是患服药一周而诸症改善明显,足见李冀处方之精准。
赵冠英临证应用玉屏风散经验
摘自2023-5-1中国中医药报
李军艳 杨明会 窦永起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首都国医名师赵冠英系解放军总医院主任医师,学贯中西,经验丰富,尤擅以古方新用治疗多种疑难杂症。笔者有幸跟赵冠英学习,受益颇深。玉屏风散是中医治疗表虚自汗的代表方剂。赵冠英临证除治疗常见的表虚感邪所致感冒、咳喘之外,还据该方配伍特点,扩展应用于多种病证,获得满意的疗效。现分述如下,以飨同道。
玉屏风散方义
玉屏风散为益气固表之剂,具有益气固表止汗之功效。主治表虚自汗证,汗出恶风,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临床常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属表虚不固而外感风邪者等。玉屏风散由黄芪、白术、防风三味药组成,方中以黄芪为君,益气固表;白术为臣,健脾扶正,二药合用,使气旺表实,汗不外泄,邪不易侵;更佐防风走表以御风邪。黄芪与防风相得益彰,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该方补中有散,散中寓收,既能补气健脾,又能燥湿祛风,有表里同治之功。
临证应用
益卫固表治皮疹
疹发于皮毛。皮毛居人体之表,有赖肺卫之气的濡养。《素问•经脉别论》曰:“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肺宣发卫气,“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也”。《素问•咳论》
云:“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从其合也。”赵冠英认为,皮疹多与表虚、肺卫不固有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若表虚,肺卫功能失调,不能充达皮肤,则腠理疏松,易为外邪所干,发为皮肤疾患。皮疹多与风有关,其发病部位因人而异,或全身或局部,或四肢或头面,且有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湿疹、瘾疹(荨麻疹)、牛皮癣皆如此。治疗时若仅散风祛邪而不固表,则邪虽暂去而又复来。故首当益卫固表,使皮毛得养,邪风得御。正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所述:“治风者,不患无以驱之,而患无以御之,不畏风之不去,而畏风之复来。”
临证加减:急性发作的皮疹多为表气不固,风热外袭,郁于肌肤,化热伤络,故配以疏风清热之法,方选五味消毒饮、银翘散等;慢性皮疹病程长,患者多有脾虚、气血不荣之证,故配以健脾养血法,方选八珍汤等;若皮疹以痒为主、有抓痕、无渗液,则为血热风盛,配以凉血止痒之法,选用牡丹皮、紫草、柴胡、黄芩、地肤子、白鲜皮等;若皮疹瘙痒、抓后渗液、结痂,则为湿热浸淫,选用清热燥湿之苍术、白术、薏苡仁、佩兰、苦参、地肤子等;因脾虚生湿,湿为阴邪,故皮疹夜间重者,应加大健脾渗湿之力,重用党参、茯苓、山药等;如有明显的过敏史者,可选用具有抗过敏作用的银柴胡、乌梅、五味子等。
升阳举陷治泄泻
赵冠英认为,玉屏风散尚有升阳举陷之功。所谓升阳,是指升脾胃之清气。方中黄芪、白术皆能益气健脾,以振奋脾胃功能,促进脾胃运化,使脾气上升,托水谷之清气上行,黄芪尤为升阳举陷之第一要药。防风为升散上行之风药,其气薄质轻,入脾经,可鼓舞脾胃之气,引水谷之清气上升,故前人有“风药升阳”之说。三药合用,其升阳举陷之功确矣。赵冠英临证常用此方治疗脾不升清之泄泻,效果显著。黄芪益气升清;白术运脾去湿;防风祛风,既可助白术以胜湿,内升脾阳以止泻,又可佐黄芪以走表,外御贼风以固卫。药虽三味,但安内攘外,于脾虚之慢性泄泻有肯定的疗效。另外,临床尚可酌情配伍四逆散、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及健脾化湿之品,如砂仁、白豆蔻、薏苡仁等。
补营卫之虚治痹痛
痹证是由风寒湿邪乘虚伤人,着于肌骨筋脉,使荣卫凝涩不通,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痹阻,导致肌肉、筋骨、关节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之证。赵冠英认为,此病关键在于营卫虚而滞涩。荣卫凝涩,“不通则痛”。治欲祛邪必先调补营卫之气。营卫之气生于中焦,黄芪能“直入中土而行三焦……内补中气……中行营气……下行卫气……利营卫之气,故凡营卫间阻滞,无不尽通”(《本经疏证》);与白术配伍更增健脾之功,脾得健运,营卫之气生化有源,气行则血行,源畅而流自通。防风“遍行周身,为风药中之润剂……内除骨节疼痹,外解四肢挛急”(《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白术尚有燥湿之功。三药合用,益气健脾以扶正,燥湿祛风以祛邪。故赵冠英常用此方治疗筋膜炎、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肩背痛等证属体质素虚、风湿侵着者,屡获奇效。且常配伍祛风湿药及活血药。畏寒甚者加桂枝、细辛、附子等;上肢、肩背痛者加羌活、威灵仙、姜黄、秦艽、川芎等;下肢关节痛者加独活、牛膝、防己、鸡血藤等;腰膝疼痛甚者加桑寄生、续断、杜仲、巴戟天等;肌肤麻木不仁者加当归、赤芍、豨莶草、海桐皮等;痹痛日久,关节变形者,加桃仁、红花、全蝎、地龙、土鳖虫以增强逐瘀通络之力。
金水相生治肾病
《灵枢•营卫生会》云:“卫出于下焦。”卫气是由肾间动气所蒸发,由肺而宣散输布全身。肺在五行属金,肾属水,存在相生关系。水虚则金病,子盗母气,最终肺肾俱虚。肾虚则卫气蒸发不足,肺虚则输布无能,终致卫虚不能抵御外邪。赵冠英认为,慢性肾病患者常因反复外感诱发或加重病情,缘由就在于此。故据“虚则补其母”的原则,以玉屏风散补肺气、实卫气,以滋补肾气。临床观察表明,应用玉屏风散后不仅明显降低了肾病患者的感冒频率,而且增强了患者体质,延缓了病情的进展。肾病患者常有蛋白尿、血尿等症状,故常配伍除湿消蛋白药物,如茯苓、人参、当归、益母草、黄芩、金银花、石韦、白花蛇舌草等。若血尿较重者,可配以滋阴消血尿药物,如墨旱莲、女贞子、枸杞子、茜草、白茅根、大蓟、小蓟、藕节、地榆、槐花等。此外,还常酌情选用补肾固精药物如芡实、金樱子、山茱萸、肉苁蓉等,及活血药物赤芍、丹参、川芎、红花、益母草等。
其他
玉屏风散因黄芪升阳,防风升散上行,善达阳位,赵冠英还常用其治头面部疾病,如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偏头痛、痤疮等。因玉屏风散有表里同治、扶正祛邪的功用,赵冠英也常将其用于肿瘤术后气虚患者的调养,均获得满意的疗效。
对于方中黄芪、白术、防风的用量,医家各有所见,主要是黄芪、白术用量大小的差异。赵冠英认为,一般情况下,黄芪用量应大于白术,如黄芪20~30g,白术10~15g,防风5~8g。若侧重于肺卫之病,表气虚者,则用生黄芪;侧重于中焦气虚,则用炙黄芪,此时可加大白术用量,增强燥湿健脾之功;如治疗肾病时,黄芪用量不宜过大,因慢性肾病患者常有阴虚湿热之表现,而黄芪性甘,微温,用量过大则有助湿热留邪之弊。
赵冠英将看似简单的玉屏风散灵活巧妙地运用于临床,将祛邪寓于扶正之中,通过激发体内正气而达到正胜邪祛的目的。方虽单一,蕴意不同,加减化裁,随证治之,效如桴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