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虎杖一物有三用

(2022-09-14 13:09:26)

入馔 为饮 入药

时间:2022-06-2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丁兆平

中药虎杖,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解释:“杖言其茎,虎言其斑也。”其实,古人很早就观察过虎杖的植物形态,北宋《本草图经》中记载虎杖“三月生苗,茎如竹笋状,上有赤斑点,初生便分枝丫”。虎杖多丛生,春天长出竹笋状的茎枝,长成后坚硬而中空如竹,高大挺直而有节,叶圆如杏叶而大出几倍。特殊的是其茎表皮色绿,杂有红色的斑点或斑纹,与老虎的斑纹很相似,因此称为虎杖。主产于华中及华南地区。四川民间称其为“花斑竹”或“雄黄连”,前一俗名由其植物形态而来,茎似竹而有点状花斑;后一俗名则由其与黄连的功效比对而来。在广东,它还有个“大叶蛇总管”的俗名治疗蛇咬伤。在荆楚地区,它则被叫作“活血莲”,与其活血功效有关。

虎杖属双子叶草本植物,《本草经集注》最早收载“虎杖根”。五代时期的韩保昇载其“作树高丈余”,把它视为树木。对此,北宋寇宗奭进行了纠正,强调“此草药也”。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把它归于草部。现在仍有人因其高大而称之为亚灌木,这是错误的,因为它一年一枯萎,这是草本植物的特征之一。

古人曾将虎杖茶,清凉解暑。唐代甄权在《药性论》中记载:“虎杖,暑月以根和甘草同煎为饮,色如琥珀可爱,甚甘美。瓶置井中,令冷澈如冰,时人呼为冷饮子。啜之且尊于茗,极解暑毒。其汁染米作糜糕益美。”

酸汤杆是虎杖的另一个别名,以其味酸,可做酸汤而名。在南方一些地区,虎杖的嫩茎叶是一款酸味的野生蔬菜,一般在春季采食其“笋尖”,所以又有“虎杖笋”之称。它的嫩茎叶可凉拌可炒食,别有风味。

虎杖的食用功效古籍多有记载,明代朱棣《救荒本草》载其:“救饥。采嫩笋叶煠熟,水浸去邪味,淘净,油盐调食。”

北宋《本草图经》描述,虎杖根可供药用,在不同地区其用途不同:“河东人烧根灰,贴诸恶疮。浙西医工,取根,洗去皱皮,锉焙,捣筛,蜜丸如赤豆。陈米饮下,治肠痔下血甚佳。”虎杖药用始载于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功效仅限于“主通利月水,破留血癥结”寥寥数字,主要用于治疗妇科疾病。此用法在《本草纲目》中载有单方:“捣末浸酒常服,破女子经脉不通。”这与陶弘景“极主暴瘕,酒渍根服之也”的记述相符合。

宋代名医许叔微留下了一则关于虎杖治淋的医案,记录在《普济本事方》中:鄞县县尉耿梦得,其夫人患沙石淋病已有十三年,每次小便时都疼痛难忍,且时有沙石随尿排出,落在便器中,有“剥剥”之声。偶然得到一则用到虎杖的效方。照方煎药服用,仅过一宿就排出了沙石而得以治愈。书中记载,具体方法是将虎杖根洗净后切碎,加水五碗,煎至一碗,去渣滓,药汤中加入乳香、麝香少许,调匀后服下。此方经后世沿用,被称为虎杖散,叶天士以其“宣窍通府”而主治男科疾病。

现代中药学将虎杖归类于利湿退黄药,认为其药性微苦、微寒,归肝、胆、肺经,有利胆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化痰止咳等功效。(丁兆平  山东中医药大学)

虎杖:祛风利湿,散瘀定痛,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介绍了一个用虎杖治疗沙石淋的故事。

《本草纲目》第十六卷虎杖

【发明】又许学士《本事方》:治男妇诸般淋疾。用苦杖根洗净,锉一合,以水五盏,煎一盏,去滓,入乳香、麝香少许服之。鄞县尉耿梦得,内人患沙石淋,已十三年。每漩痛楚不可忍,溺器中小便下沙石剥剥有声。百方不效,偶得此方服之,一夕而愈。乃予目击者。

故事讲的是鄞县县尉耿梦得的夫人患沙石淋病已有十三年,每每小便时非常疼痛,且时常有小石子随尿排出,落在便器中碰击便桶壁可听到“剥剥”之声。虽到处求治,但用了许多方子都不见效,偶然得到一方,服后仅一夜就治好了。亲眼见到此事的人将方子传了出来,具体方剂及制法如下:将虎杖根洗净,取二两切细,加水五碗,煎剩一碗,去渣滓,加入乳香、麝香少许溶解,放温后服下。南宋医药学家许叔微将这个方剂收入到他编著的《普济本事方》中,李时珍又将其收载到《本草纲目》中。

主要功效

虎杖为蓼科植物虎杖的干燥根茎和根,别名苦杖、大虫杖、斑杖、酸杖、斑庄根等,我国西南、陕南等地为主产区,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趁鲜切短段或厚片,晒干而成。虎杖以粗壮、坚实、断面色黄者为佳。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这样解释虎杖一名“杖言其茎,虎言其斑也”,形象地表述出了虎杖的性状特点。

虎杖味微苦,微寒,归肝、胆、肺经,有祛风利湿、散瘀定痛、止咳化痰之功,主要用于治疗关节痹痛、湿热黄疸、经闭、癥瘕、水火烫伤、跌扑损伤、痈肿疮毒、咳嗽痰多等。历代本草著作也有关于虎杖功效的记载,如《名医别录》载其“主通利月水,破留血癥结”,《药性论》谓其能“治大热烦躁,止渴,利小便,压一切热毒”,《本草拾遗》称其“主风在骨节间及血瘀。煮汁作酒服之”,《日华子本草》称其可“治产后恶血不下,心腹胀满。排脓,主疮疖痈毒,妇人血晕,扑损瘀血,破风毒结气”。

虎杖的主要成分有虎杖苷、白藜芦醇、大黄素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虎杖及其有效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能调节血脂,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改善高血脂动物的血液高黏状态,预防血栓的形成,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症状,以及具有抗肝损伤、抗休克、抗菌、镇咳、降压、平喘、抗氧化、镇静、改善微循环等作用。临床可用于治疗湿热黄疸、淋浊、带下、风湿痹痛、痈肿疮毒、水火烫伤、经闭、症瘕、跌打损伤、肺热咳嗽等。

虎杖在临床上多配伍使用,用于风湿痹痛可单味浸酒服或配伍鸡血藤、西河柳等药;用治黄疸、胆结石等症,可配合茵陈、连钱草等;治淋浊带下,可与萆薢、薏苡仁同用;治闭经,可配合茜草根、益母草等;治跌打损伤、瘀阻疼痛可与当归、红花同用;用于肺热咳嗽、痰多喘咳可单味服用,也可配合黄芩、琵琶叶等药;治疮疡肿毒、毒蛇咬伤可内服,或鲜品捣烂外敷。此外,虎杖还有缓泻通便的作用。

治病验方

民间流传很多虎杖治疗各种疾病的单方、验方,临床验之有效,现列举部分如下。

治疗湿热黄疸虎杖15g,水煎服,每日分2次服。

治疗胆囊炎虎杖15g,茵陈10g,鲜马蹄金20g。水煎服,每日1剂。

治疗高脂血症虎杖5g,研细末,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

治疗腓肠肌痉挛(小腿抽筋)虎杖15g,猪脚爪1个,米醋30ml。锅内加适量水,将虎杖、猪脚爪同炖烂,去药渣,加入米醋,一日分2次吃。

治疗产后瘀血腹痛虎杖15g,山楂15g。水煎,去渣,米酒或白酒冲服。

治疗痈疖肿毒虎杖100g烘干,研细末。痈疖初起者用蛋清调敷,成脓时用醋调敷,已溃烂者用麻油调敷,每日2~3次。

治疗跌打损伤虎杖15g,当归15g,红花9g。水煎,加白酒20ml冲服,可分2次服。

治疗阴道炎虎杖60g,加水500ml,煎成300ml,趁温冲洗阴道。洗后用鹅不食草粉胶囊(每粒含生药0.3g)塞入阴道,每天1次,7天为1疗程。

治疗痛风虎杖300g,樟脑10g,用500ml白酒浸泡一周。用纱布浸湿药液后贴敷于痛处包扎,一般6个小时左右就能发挥止痛作用。

使用注意

需要注意的是,虎杖中含有大黄素、鞣质及多种酚类化合物,如果过量服用可能刺激胃黏膜,出现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此外,《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书中均有“有孕人勿服”的记载,故本品孕妇慎用。

虎杖说

 虎杖一物有三用 (2018-05-21 05:22:22)[编辑][删除]

 

虎杖说

虎杖又名酸汤杆、阴阳莲、大叶蛇总管等,性味诸家认识不一,笔者认为当以微酸辛、微苦寒为是,归肝、胆、肺经,有活血化瘀、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止咳化痰等功效,为一药多用之妙品。有活血、散瘀、通经、镇咳等功效。用于关节痹痛,湿热黄疸,经闭,症瘕,水火烫伤,跌扑损伤,痈肿疮毒,咳嗽痰多。用法用量:9-15克。外用适量,制成煎液或油膏涂敷。注意:孕妇忌服。

治疗多种感染性疾病属热毒者,如血热妄行之吐血咯血证、痰火壅滞心脉营血证、肺痈证、疔毒疮痈疖肿证、湿热黄疸、痰热咳喘证、湿热白带、热毒泻痢等诸证,曾自拟中药方治疗热毒炽盛有良效。处方:当归30克,万年荞30克,虎杖30克。水煎服,每日1剂,若加少许蜂蜜或甜酒同煎更好。若临床兼见风寒、湿邪或气血脾肾虚弱者,加用相应药物,也多有显著疗效。

高脂血症常为痰浊、湿浊、气滞血瘀等病理。防风通圣散加虎杖、三七各18克为散剂,每次服用9克,每日3次,坚持3个月以上,常有明显减脂减肥效果,其原理可能系此方激活全身代谢功能,加速脂类之排出,此即推陈致新,安和五脏之力。虎杖利湿化痰、活血化瘀,尚可通腑解毒,于本方当有重要治疗作用。


相关配伍

1、治月经闭不通,结瘕,腹大如瓮,短气欲死:虎杖根百斤(去头去土,曝干,切)、土瓜根、牛膝各取汁二斗。上三味,以水一斛,浸虎杖根一宿,明日煎取二斗,内土瓜、牛膝汁,搅令调匀,煎令如饧。每以酒服一合,日再夜一。宿血当下,若病去,止服。(《千金方》)
2、治伤折,血瘀不散:虎杖(锉)二两,赤芍药(锉)一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温酒调下,不拘时候。(《圣济总录》虎杖散)
虎杖汤出自《圣济总录》卷三十。主治伤寒毒气攻手足,虚肿疼痛甚者。虎杖(细锉)四两。上以水一斗,煎至五升,去滓,看冷热以渍手足,即愈。于避风处用。
3、时疫流毒攻手足,肿痛欲断:用虎杖根锉,煮汁渍之。(《肘后方》)

 

4、月水不利:虎杖三两,凌霄花、没药一两。为末。热酒每服一钱。又方:治月经不通,腹大如瓮,气短欲死:虎杖一斤(去头曝干,切),土瓜根汁、牛膝汁二斗。水一斛,浸虎杖一宿,煎取二斗,入二汁,同煎如饧。每酒服一合,日再夜一,宿血当下。(《圣惠方》)
验方

慢性气管炎:虎杖30克,鱼腥草30克,功劳叶30克,水煎浓缩制成糖浆200毫升,每次20毫升,每日服两次。

念球菌性阴道炎:虎杖60克,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待温冲洗阴道,后用苦参栓或野菊花栓。每日一次,7日为一疗程。

水火烫伤:虎杖粉40克,陈茶叶25克,加水500毫升,煎至300~400毫升。用棉签蘸取药液涂创面,每日数次。

湿热黄疸:虎杖30克(鲜品加倍),水煎,分2~3次服。

慢性肝炎:虎杖15克,板蓝根15克,牡丹皮10克,赤芍药10克,黄芪30克,水煎服,连服一个月。

乙肝病毒携带者:虎杖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赤芍12克,土茯苓12克,水煎服。

虎杖治病验方
韦良渠 北京丰台医星中西医结合医院
1.治毒攻手足肿,疼痛欲断:虎杖根,锉,煮,适寒温以渍足。(《补缺肘后方》)
2.治筋骨痰火,手足麻木,战摇,痿软:斑庄根一两(30克),川牛膝五钱(15克),川茄皮五钱(15克),防风五钱(15克),桂枝五钱(15克),木瓜三钱(9克)。烧酒三斤泡服。(《滇南本草》)
3.治胆囊结石:虎杖一两(30克),煎服;如兼黄疸可配合连钱草等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4.治五淋:苦杖不计多少,为末.每服二钱(6克),用饭饮下,不拘时候。(《姚僧坦集验方》)
5.治月经闭不通,结瘕,腹大如瓮,短气欲死:虎杖根百斤(去头去土,曝干,切),土瓜根、牛膝各取汁二斗(4000ml)。上三味细切,以水一斛(20000ml),浸虎杖根一宿,明日煎取二斗(4000ml),内土瓜、牛膝汁,搅令调匀,煎令如饧。每以酒服一合(20ml),日再夜一。宿血当下,若病去,止服。(《千金方》)
6.治妇人月水不利,腹胁妨闷,背膊烦疼:虎杖三两(90克),凌霄花一两(30克),没药一两(30克)。上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一钱(3克)。(《圣惠方》)
7.治产后瘀血血痛,及坠扑昏闷:虎杖根,研末,酒服。(《纲目》)
8.治腹内积聚,虚胀雷鸣,四肢沉重,月经不通,亦治丈夫病:高地虎杖根细切二斛,以水二石五斗,煮取一大斗半,去滓,澄滤令净,取好淳酒五升和煎,令如饧。每服一合,消息为度,不知,则加之。(《千金方》虎杖煎)
9.治肠痔下血:虎杖根,洗去皴皮,锉焙,捣筛,蜜丸如赤豆,陈米饮下。(《本草图经》)
10.治红白痢:酸汤秆三钱(9克),何首乌三钱(9克),红茶花三钱(9克),天青地白二钱(6克)。煎水兑红糖吃。(《贵阳民间药草》)
11.治诸恶疮:虎杖根,烧灰贴。(《本草图经》)
12.治痈肿疼痛:酸汤秆、土大黄为末。调浓茶外敷。(《贵阳民间药草》)(摘自 《百度网》)

淋浊要药虎杖

 (2019-05-23 04:01:05)[编辑][删除]

 


  虎杖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最早见于《尔雅》,作“蒤”,邢昺疏注解曰:“一名虎杖。注云,似红草而粗大,有细刺,可以染赤。”虎杖入药首载于《名医别录》,被列为中品,《本草纲目》曰:“杖言其茎,虎言其斑也。”

  《本草图经》中记载虎杖:“三月生苗,茎如竹笋状;上有赤斑点,初生便分枝丫;叶似小杏叶;七月开花,九月结实。南中出者,无花。根皮黑色,破开即黄,似柳根。亦有高丈余者。”虎杖根状茎粗壮,茎直立,高可达2米,空心,叶互生;叶柄短,叶宽卵形或卵状椭圆形,外皮棕色,断面黄色,侧生数条粗根,刚长出来的新芽像竹笋一般。

  四川阆中城郊大佛寺旁的石壁上刻着“虎溪”两个大字。相传孙思邈在此采药时,忽听见呻吟之声不绝于耳。他急忙跨过山溪,却见对面岩石上卧着一只有气无力的吊睛白额大虎,正眼巴巴地张望着他。孙思邈走上前去,蹲下身来。那虎便慢慢地将脚抬起,放在他的膝上。孙思邈一见这腿又红又肿,就急忙从药囊中掏出药来,捣碎,取山泉调好,一边敷在老虎腿上,一边又将这药喂老虎吃下。几天后老虎的腿病便霍然痊愈了。从此,这老虎与孙思邈形影不离,竟成了他的坐骑。孙思邈骑着它跋山涉水采药,如履平地。

  孙思邈为老虎治病的事一下子传开来。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大佛寺里建了药王殿。那药因为治好了老虎的腿疾,大家便唤它为“虎杖”,意思是说仗着它治好了老虎的腿病。孙思邈是否真用虎杖治好过老虎的腿疾,现在已无法考证。然而在中药里,虎杖的确是一味治疗关节疾病的良药。

  虎杖入药部位为其根茎,性微寒,味微苦,归肝、胆、肺经。苦能泄降,微寒能清,因此虎杖具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止咳化痰之效,常用于治疗湿热黄疸、淋浊、风湿痹痛、痈肿疮毒、经闭、跌打损伤、肺热咳嗽等的治疗。

  《本草纲目》有关于虎杖记载:“锉一合,以水五盏,煎一盏,去滓,入乳香、麝香少许服之。鄞县尉耿梦得,内人患沙石淋,已十三年,每漩痛楚不可忍,溺器中小便下沙石剥剥有声,百方不效。偶得此方服之,一夕而愈,乃予目击者。”可见虎杖对于淋浊效果之佳。《本草图经》中记载用虎杖治疗肠痔下血:“取根,洗去皱皮,锉焙,捣筛,蜜丸如赤豆。陈米饮下,治肠痔下血甚佳。”(邓海祥 河南中医药大学)

虎杖:清利湿热活血通痹

 (2022-12-09 03:10:49)[编辑][删除]

 


燕京刘氏

时间:2021-01-0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王庆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

虎杖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虎杖的根和根茎。性味苦、寒,归肝、胆、肺、大肠经,有活血散瘀,清热利湿,解毒止咳,泻下通便的功效。

退湿热黄疸

虎杖性苦寒,入肝胆经,为清利肝胆湿热退黄之要药。有资料报道,单用虎杖煎服治疗传染性肝炎300例,疗效可靠。笔者对于各型肝炎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胆汁排泄不畅所致黄疸,常将虎杖与茵陈、栀子、大黄等同用,退黄效果明显。笔者这一用法得之于恩师刘渡舟。刘渡舟常用柴胡解毒汤加虎杖30克、垂盆草30克,治疗各型肝炎,不论有无黄疸,只要转氨酶高者,均可加用。笔者曾治疗一例乙型肝炎患者,服用抗病毒药后擅自停药,导致转氨酶升高至550以上,出现黄疸,笔者即按此经验治之。处方:柴胡10克,黄芩10克,茵陈30克,凤尾草30克,土茯苓50克,草河车10克,虎杖30克,垂盆草30克,五味子10克。患者服药两周后黄疸消退、转氨酶下降,1月后各项肝功指标降至正常。

止淋浊带下

虎杖有清热利湿之功,故对于湿热下注引起的淋证、尿浊、带下病也有很好的疗效。如《滇南本草》载虎杖可“治五淋白浊”。临床上对于热淋及湿热引起的淋证,笔者常配伍栀子、瞿麦、车前子;对于湿热蕴结下焦,清浊不分的尿浊,常配伍土茯苓、绵茵陈、萆薢;对于湿热带下病,则配伍黄柏、牛膝、薏仁、车前子、苍术、苦参、仙鹤草、鸡冠花等。

疗风湿热痹

虎杖性寒,故所主者以风湿热痹为主。风寒湿邪日久不愈,邪留经络关节,郁而化热,或外感风湿热邪,导致邪热壅于经络、关节,气血痹阻不通而关节疼痛难忍,影响运动,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可以虎杖清热通络,祛瘀止痛。对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或是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期,以虎杖配伍青风藤、海风藤、忍冬藤、络石藤、穿山龙、防己、麻黄、熟地,热重者重用生石膏、知母,多于服药后1周左右肿减痛轻,渐趋好转。

消痈肿热毒

虎杖苦寒,具清热解毒的功效,药理研究发现其入煎剂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故常用于治疗湿毒蕴结所致的痈肿疮毒、水火烫伤等。治疗疮痈可与金银花、蒲公英、连翘等配伍。《滇南本草》载虎杖“止咽喉肿痛”,也是取其清热解毒之功,临证可以单用或与桔梗、甘草、射干、山豆根等同用。

通血滞经闭

《名医别录》载虎杖:“主通利月水,破留血癥结。”虎杖入血分,活血祛瘀力量较强,且可止痛,故凡瘀血所致的妇人经闭、痛经、产后恶露不尽、癥瘕积聚等均可配伍。如对于血瘀经闭,可以配伍益母草、丹参、桃仁、红花等;对于妇人癥瘕,可以配伍三棱、莪术、鬼箭羽等;对于产后恶露不尽,小腹疼痛拒按者,可单用虎杖研末,黄酒送服,也可配伍焦山楂、小茴香等煎汤服用。

通便降脂轻身

虎杖中含游离蒽醌及蒽菎甙类化合物,故有一定的通便作用,临床上可以作为大黄的替代品,但是虎杖泻下的作用较轻缓,更为安全。另外虎杖还可通过增加肠蠕动,加速胆固醇的排泄,减少外源性脂质的吸收,同时抑制内源性脂质的合成以显著抑制动物的血脂增高。临床上用虎杖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率为91%左右,是一个安全有效的降脂药。虎杖有一定的降糖作用,故可以配伍应用于代谢综合症治疗。将其作为减肥药应用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治痔疮下血

《本草图经》中有虎杖“治肠痔下血甚佳”的记载,《本草纲目》中也有以虎杖“焙研,炼蜜为丸,陈米饮服,治肠痔下血”的记载,但现在的中药书中对此多不记述,笔者将其与槐花、地榆、升麻、酒大黄配伍治疗痔疮下血,有效。

虎杖内服入汤剂,10~30克。其性味苦寒,故对于虚寒体质者不宜。虎杖有祛瘀下血之功,故孕妇忌服。传统上认为虎杖无毒,但作为蓼科植物,近年来发现其中的虎杖甘和白藜芦醇甙长期应用可导致肝细胞坏死,大剂量还引起白细胞减少。有个别患者服用虎杖后出现周身过敏起红色丘疹,奇痒难忍的现象,故使用时要加以注意。(王庆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

淋浊要药虎杖

时间:2019-05-2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邓海祥

 

  虎杖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最早见于《尔雅》,作“蒤”,邢昺疏注解曰:“一名虎杖。注云,似红草而粗大,有细刺,可以染赤。”虎杖入药首载于《名医别录》,被列为中品,《本草纲目》曰:“杖言其茎,虎言其斑也。”

  《本草图经》中记载虎杖:“三月生苗,茎如竹笋状;上有赤斑点,初生便分枝丫;叶似小杏叶;七月开花,九月结实。南中出者,无花。根皮黑色,破开即黄,似柳根。亦有高丈余者。”虎杖根状茎粗壮,茎直立,高可达2米,空心,叶互生;叶柄短,叶宽卵形或卵状椭圆形,外皮棕色,断面黄色,侧生数条粗根,刚长出来的新芽像竹笋一般。

  四川阆中城郊大佛寺旁的石壁上刻着“虎溪”两个大字。相传孙思邈在此采药时,忽听见呻吟之声不绝于耳。他急忙跨过山溪,却见对面岩石上卧着一只有气无力的吊睛白额大虎,正眼巴巴地张望着他。孙思邈走上前去,蹲下身来。那虎便慢慢地将脚抬起,放在他的膝上。孙思邈一见这腿又红又肿,就急忙从药囊中掏出药来,捣碎,取山泉调好,一边敷在老虎腿上,一边又将这药喂老虎吃下。几天后老虎的腿病便霍然痊愈了。从此,这老虎与孙思邈形影不离,竟成了他的坐骑。孙思邈骑着它跋山涉水采药,如履平地。

  孙思邈为老虎治病的事一下子传开来。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大佛寺里建了药王殿。那药因为治好了老虎的腿疾,大家便唤它为“虎杖”,意思是说仗着它治好了老虎的腿病。孙思邈是否真用虎杖治好过老虎的腿疾,现在已无法考证。然而在中药里,虎杖的确是一味治疗关节疾病的良药。

  虎杖入药部位为其根茎,性微寒,味微苦,归肝、胆、肺经。苦能泄降,微寒能清,因此虎杖具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止咳化痰之效,常用于治疗湿热黄疸、淋浊、风湿痹痛、痈肿疮毒、经闭、跌打损伤、肺热咳嗽等的治疗。

  《本草纲目》有关于虎杖记载:“锉一合,以水五盏,煎一盏,去滓,入乳香、麝香少许服之。鄞县尉耿梦得,内人患沙石淋,已十三年,每漩痛楚不可忍,溺器中小便下沙石剥剥有声,百方不效。偶得此方服之,一夕而愈,乃予目击者。”可见虎杖对于淋浊效果之佳。《本草图经》中记载用虎杖治疗肠痔下血:“取根,洗去皱皮,锉焙,捣筛,蜜丸如赤豆。陈米饮下,治肠痔下血甚佳。”(邓海祥 河南中医药大学)

十大功劳叶:用于阴虚湿热并见之发热作者:王三虎

 (2022-09-14 10:22:03)[编辑][删除]


时间:2022-06-2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王三虎

癌症发热往往令医生束手无策,笔者常在辨证的基础上加十大功劳叶30g取效。

《现代实用中药》记载十大功劳叶:“清凉性滋养强壮药。功效与女贞子相似,适用于潮热、骨蒸、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记载其:“治结毒方,兼治积年虚劳痰火,健脾进食。”还提及用十大功劳叶时,“或泡汤,或为末,不住服”。

十大功劳叶的功效可用清热解毒、补肺益肾概括。原植物十大功劳,为小檗科植物阔叶十大功劳或狭叶十大功劳,又名刺黄柏、刺黄连、土黄连、土黄柏,以根入药,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已故中医何绍奇谓十大功劳叶:“长于退虚热,是因为它性味苦寒,既具清热除蒸之力,又具有一定的滋养作用,所以阴虚内热者用之颇宜,既无地黄的峻补与黏腻,又非黄柏之有泻无补。”

笔者认为,滋阴清热解毒的十大功劳叶可看作是女贞子、黄连、黄柏三药的复合物,也可看作是三物黄芩汤的替代品,非常适用于阴虚湿热并见的发热,而癌症发热往往是这种证型。(王三虎 陕西省渭南市中心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十大功劳:一身为药功劳多 消肿燥湿兼清热

时间:2020-06-0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杨璞

 

行走在郊外或者公园绿化带,你可能会被远远望去像蓝莓一样的果子迷惑,走近一看发现这种绿色植物的叶子边缘有明显的刺,仿佛提示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它蓝黑色的果实呈卵圆形,虽与圆形的蓝莓相似但还是很容易区分的。因此不可随意采摘食用,以免误食伤身。熟悉它的人知道叫十大功劳,因为属于长青植物,而且花果颇具观赏性,因此很多人家的阳台上也有它一席之地。

从根茎到果叶皆可入药

十大功劳这种植物作为药用有很多种,其中小檗科十大功劳属植物多具有药用价值,始载于清代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原植物为阔叶十大功劳和狭叶十大功劳。

阔叶十大功劳的叶性味苦寒,具有清热补虚、燥湿等功效。用于肺痨咳血、骨蒸潮热、带下、目赤肿痛、痈肿疮疡等病症的治疗。

十大功劳的果实又叫功劳子,性味苦凉,能清虚热、燥湿。主治骨蒸潮热、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湿热腹泻、带下、淋浊等病症。《饮片新参》记载其能“固涩下焦,治久崩带,淋浊,泄泻。”

十大功劳的根性味苦寒,有清热、燥湿、消肿等功效。对湿热痢疾、肺痨咳血、咽喉痛、目赤肿痛、疮疡、湿疹等有一定治疗作用。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脾胃病科孙刚副主任中医师提醒,因为这类药物偏于苦寒,寒性体质及脾胃虚寒者慎服。其他人服用前也最好先咨询中医师。

阳台种植注意事项

十大功劳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也比较抗干旱,但是不耐暑热,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上生长最好,在阳台种植应保持通风透光。

十大功劳可以用分株繁殖的方式进行种植,分株可在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或2月下旬至3月下旬进行,也可结合换盆进行分株。把盆栽大丛植株从花盆中脱出,从根茎结合薄弱处剪开或撕裂,每丛带2~3个茎秆和一部分完好的根系,对叶片稍作修剪后,进行地栽或上盆。(杨璞)

湿热兼感案

  (2018-09-04 05:50:37)[编辑][删除]

 


秦伯未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尤其擅长内科杂病。对时令病、老年病,临床上强调抓主症以明病机,再立法遣方用药,理法方药贯通,辨证精细,治法多变,处方稳重,用药轻巧,疗效卓著,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这里精选八则秦伯未医案,陆续刊出,供大家参考。

李某,男,60岁。主诉:素质薄弱,痼疾高血压,经常失眠,精神容易紧张。近感冒发热5日,曾在某医院用解热剂及青霉素治疗,热势盛衰不定(37.8~39),汗多,特别表现在热势上升无一定时间,一天有数次发作,热升时,先有形寒;热降时,大汗恶风,伴见头痛,咳痰不爽作恶,食呆口苦,口干不欲饮,便秘,小溲短赤。

诊查:脉象弦紧而数,舌苔厚腻中黄。

辨证:病由风邪引起,但肠胃湿热亦重。

治法:依据寒热往来、食呆口苦、便秘溲赤等症状,当从少阳、阳明治疗。

处方:柴胡4.5g,前胡6g,黄芩4.5g,半夏6g,青蒿4.5g,菊花4.5g,杏仁9g,桔梗3g,枳壳4.5g,赤苓9g。

二诊:一剂后热不上升,二剂退清。但仍汗出量多,因怕风蒙被而睡。考虑外邪虽解,肠胃症状未除,且年老体弱,汗出不止,体力难以支持。改拟桂枝加附子汤法治之。

处方:桂枝3g,白芍9g,熟附片9g,生黄芪4.5g,半夏6g,茯苓9g,陈皮5g,炙甘草2g。

三诊:服药1剂,汗出即少,二剂后亦不恶风,继予芳化痰湿而愈。

此病极为复杂,主要是体虚而内外因错杂为病,不能不随机应变。初诊处方采用伤寒法,但结合败毒散,用柴前、枳、桔,升降泄邪,不能单纯地看作小柴胡汤,这是处方用药变化之所在。

清热解毒诸“豆根”
摘自2024-7-31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有北豆根和山豆根,皆有毒,有清热解毒之效。不过二者功效各有擅长,毒性强度有差异,且来源、成分和临床应用等也有不同。另有苦豆根、陕豆根(木兰豆根)、木蓝豆根、滇豆根等地方习用“豆根”。以下细说诸“豆根”。
豆科越南槐山豆根
山豆根来源于豆科小灌木越南槐的根和根茎。山豆根因其植物形态而得名,如《图经本草》言“苗蔓如豆,根以此为名”。又有异名广豆根〔《湖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9年版)〕、南豆根等。其味极苦,又有名苦豆根(《中药材手册》)。临床写豆根、广豆根、南豆根,皆予山豆根。山豆根药材质坚硬,难折断,有豆腥气。
山豆根始载于《开宝本草》,言“主解诸药毒,止痛,消疮肿毒,急黄,发热咳嗽,杀小虫”。其味苦、性寒,有毒,归肺、胃经,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效。《肘后备急方》有用其治霍乱的记载。《本草汇言》言:“凡一切暴热疾,凉而解毒,表里上下,无不宜之。”现代临床常用其治疗乳蛾喉痹、齿龈肿痛、口舌生疮等。中成药桂林西瓜霜中便有山豆根。
山豆根大苦大寒,能清肺胃之火,为治喉症之要药。《本草求真》称其为“解咽喉肿痛第一要药”,《本草经疏》也言其为“解毒清热之上药”。值得注意的是,脾胃虚寒者慎用。过量服用山豆根易引起中毒,应以3~6g为宜。
山豆根主要含槐果碱、苦参碱等生物碱及左旋山槐素、染料木素等黄酮类化合物。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山豆根具有抗肿瘤、抗心律失常、强心、抑菌、抗溃疡等作用。
防己科蝙蝠葛北豆根
北豆根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根茎。北豆根原为习用的山豆根药材之一,北方各省用者多,所以得名。蝙蝠葛始载于《本草纲目拾遗》“蝙蝠藤”,言“叶类蒲萄而小,多歧,劲厚青滑,绝似蝙蝠形,故名”。北豆根药材质韧,不易折断,木部呈放射状排列,中心有髓。气微,味苦。
北豆根味苦、性寒,有小毒,归肺、胃、大肠经,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的功效,为治咽喉肿痛、热毒较盛者之要药,常与射干、玄参、银花等配伍。临床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热毒泻痢、风湿痹痛等。中成药北豆根胶囊仅用北豆根提取物制成,有清热解毒、止咳、祛痰的功效,用于咽喉肿痛、扁桃体炎。
北豆根含有山豆根碱、青藤碱等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有抗心律失常、降压、抗炎、镇痛、抑菌、镇咳祛痰等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大剂量服用北豆根可致呕吐。北豆根可引起腹泻,故脾虚便溏者禁服。
其他入药“豆根”
山豆根属全国性同名异物混乱品种之一,过去将北豆根和其他一些“豆根”皆作山豆根用。现药典仅收录山豆根和北豆根,其他“豆根”多入地方标准,皆味苦、性寒,有毒,能清热解毒。
《宁夏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7年版)收载豆科植物苦豆子的根茎入药为“苦豆根”,有清热燥湿、解毒的功效。《湖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9年版)则将其收载为“西豆根”。
《陕西省药材标准》(2015年版)收载的“陕豆根(木兰豆根)”来源于豆科植物苏木蓝、甘肃木蓝、多花木蓝及花木蓝的根及根茎,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的功效。《湖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2018年版)则将豆科植物苏木蓝及同属数种植物的根全部收载为“木蓝豆根”。河南信阳、南阳和洛阳等地,也多有用“木蓝豆根”者,主要来源于豆科植物苏木蓝或宜昌木蓝。
《云南省中药饮片标准》(2005年版)将毛茛科植物铁破锣的根茎入药为“滇豆根”,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咽喉肿痛、肺热咳嗽、龈肿齿痛、黄疸、大便燥结等症的治疗。

地龙治病方

 (2018-07-10 04:28:21)[编辑][删除]

 


地龙,俗名蚯蚓,味咸、性寒,主要归肝、脾、肺及膀胱经,具有清热止痉,通络疗痹,清肺平喘及利尿通淋等作用。主治壮热惊痫、动风抽搐、肺热痰咳、气喘、湿热下注的热淋涩痛,热痹关节肿痛等症,还可治疗以下九种疾病。


 

    小儿鹅口疮是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将棉签蘸地龙液,涂布于创面上,3-5分钟后,用盐水棉花球轻轻擦掉即可,每日3-4次,夜晚疼痛时可再涂1次,一般3-5天可痊愈。注意不要直接吞服。

蚯蚓泡糖治烫伤。

 

    烫伤:找一条活蚯蚓,洗净装入瓶中,放入白糖,糖要没过蚯蚓,将瓶盖盖好。数天后,化成水,蚯蚓只剩一条皮,将皮挑出。用该水涂抹烫伤处,很快止痛,皮肤复原。


  过敏性紫癜:地龙20g,当归12g,红花10g,没药、五灵脂、香附各8g,川芎、桃仁各6g,牛膝、秦艽、羌活各5g,甘草4g。水煎,分3次服,每日1服。


     牛皮癣中医又名“白疕”,民间有称“牛皮癣”,正式名称是银屑病。用白糖4两,蚯蚓7条,洗净后放在瓶子里腌泡7至10天。用温开水先将患处洗净晾干,用力将患处搓至发红,这时再用消毒棉蘸着药液搽患处,待药液干后再搽一遍,如此反复进行,每晚要搽两个小时。搽完后不要立即清洗患处,等第二天早晨再洗干净。情况严重的患者不适用本方。


带状疱疹:鲜活地龙10条,用清水洗净后,放置杯中,加白糖60g,轻轻搅拌,放置24小时后,制成黄色地龙浸出液备用。治疗时,用棉签将地龙液外涂于疱疹表面,每日5~6次,5日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32小时后即可痊愈,疼痛消失时间为6日。

支气管哮喘:干地龙、甘草各100g,研成细末,装瓶备用。每次取药粉10g,用温开水送服,每日服用3次,连服1~2周。

脑梗死:地龙、水蛭、炮山甲、川芎、当归、乌梢蛇各10g,伸筋草30g,甘草5g。水煎,分3次服,每日1服,连服5服。

高血压:取活地龙10条,剖开洗净,加白糖100g,半小时后,待地龙溶化成液体后,将其煮熟后分2次服用,每日早、晚各服用1次,5日为1个疗程。待血压恢复正常后,再服用1个疗程,以巩固疗效。


治小便不通将蚯蚓捣烂浸水滤取脓汁半碗服食即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