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烈:跟师必得“学我像我超我”

(2022-09-14 10:14:04)

【岐黄工程为中医育才】连续7次担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培养14名继承人,32载传道授业,他对继承人的期待正逐渐成为现实——

时间:2022-06-2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版  作者:记者黄蓓 通讯员龙云翀

在不久前公布的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名单上,有一场特殊的相逢——有着“小儿王”之称的国医大师王烈和他第二批继承人原晓风、李立新同时出现在了名单上。

第七次入选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王烈早已波澜不惊。但在第一次入选时他没有想到,几十年后,自己的继承人全都成长为了杏林英才:李宏伟深受群众欢迎,被誉为“李小孩”;李立新和原晓风都成为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孙丽平成为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冯晓纯被评为吉林省名中医……

“学我像我超我”,随着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深入推进,王烈对学生的期待正逐渐成为现实。

7批学术经验继承工作,14名继承人,32载传道授业,王烈的传承故事,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一个缩影。该项工作自1990年启动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累计遴选3404名指导老师,培养6562名继承人。前六批继承人中已有24人被评为全国名中医、22人成长为岐黄学者、219人成长为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20余人入选青年岐黄学者和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等青年拔尖人才项目,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人才保障。

三尺诊台也是三尺讲台

“鉴于当前有独到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老中医药专家年事已高,必须采取紧急措施予以继承,否则,这些经验和专长将会失传,从而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1990年夏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部和卫生部联合作出的《关于采取紧急措施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决定》,道出了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工作的紧迫性,启动了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这一年,一大批和王烈一样有真本事的老中医药专家成为指导老师。也是从这一年起,王烈的三尺诊台旁,继承人的身影多了起来。

清晨6点,长春的风格外清冷。开诊前1小时,王烈的诊室里,继承人们依次落座,王烈拿出提前准备的讲稿,细细讲解他对疾病的认识、临证心得、经方验方,小课结束后进行临床带教,让继承人们进一步巩固所学。这是王烈传承学术经验的独特方法——小课与带教结合。

这些凝结着王烈学术思想的小课讲稿越积越厚,最终被整理成王烈学术经验婴童系列丛书。

写书,是王烈传承学术经验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在王烈看来,无论是课堂讲授还是临床带教,能得其亲传的人数始终有限,但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整理成论文、书籍,传播半径大大增加,会让更多的中医儿科医生受益。

任职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童诊疗中心的主任医师孙丽平回忆,每逢学术交流,王烈总是带着厚厚一沓书去,换回厚厚一沓书来,以书为媒,一方面将自己的学术经验传播出去,另一方面,也吸纳他人的学术思想为己所用。

如今,92岁的王烈仍然保持着笔耕不辍的习惯,天未亮时起床,写书稿、写讲稿,6点到医院给继承人们上小课,7点开诊。第七批继承人拜入师门月余时间,王烈已经给他们上了8次小课。

“师徒相承是古代中医药传承主要形式,也是当代传承的重要方式。从我前六批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来看,这个路子是对的,应该坚持下去。”王烈认为,院校教育为中医学子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而跟师学习重在传承老师经验,两者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值得一提的是,王烈对师带徒模式的重视,也源于他对自己恩师的感念。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儿科专业的王烈,对中医药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长春汽车厂职工医院工作期间得医院三位老中医点拨启蒙,在全国首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夯实了理论基础,又幸得当时长春中医学院教授云鹏、胡永盛和长春市中医院朱志龙等名医的尽心传授,在中医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他至今仍记得恩师教导,朗朗成诵:“书为我师勤多阅,方即吾友贵择交;千方易得,一效难求;临证之道,不用古方,不能治病。拘守古方,亦不能治病;方之贵不在今古,惟在适合病情,治疗上确有效能者……”

“师不严误人子弟而难解惑”

“老师经常用‘学我像我超我’来勉励我们,希望我们能在继承的基础上突破创新,能够超越他。”孙丽平解释,“学我”,即学习老师的看病思路和方法,不断总结,汲取经验;“像我”,即像老师一样,思路正确,辨证合理,用药得当,处方严谨;“超我”,即学习老师经验,不能墨守成规止步不前,要敢于创新,敢于实践,善于用现代科学理论,说清楚讲明白中医药疗效。

“学我容易,像我也不难,但超我必须在守正创新方面下功夫。”王烈说。

因此,王烈格外重视继承人创新思维的培养。他经常以他发现和应用白屈菜的故事为例,勉励继承人们勤思考多创新。

1969年,王烈在一次上山采药过程中偶然了解到民间常用白屈菜治疗腹泻,便以身试药,确定药物效果及使用剂量。在一次偶然的临床实践中,他发现白屈菜还有治疗咳嗽的功效,便将白屈菜用于单纯百日咳的治疗,并不断优化制剂,最终还将白屈菜纳入中药饮片使用并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和2020年版。

“老师还鼓励我们做科研、做课题,在临床实践中总结提升,他带领我们开展小儿哮喘病的临床、理论与基础研究,形成‘三个理论、五方、十四法、五种新药、六个制剂’,在病因、治则、预防等方面形成了创新性理论体系,不断优化系列防治方案,被国内同行所公认并被纳入教材,并作为适宜技术在全国推广。”孙丽平补充说,她牵头的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中医药减少儿童细菌感染性疾病抗生物应用的示范研究,也正是在王烈的鼓励和指导下完成的。

“医不严遗害病家而轻生命,师不严误人子弟而难解惑”,让继承人“学我像我超我”的背后,是王烈对他们近乎苛刻的严厉。

“老师对我们要求非常高,我曾因为门诊病历没写好被训哭过。”孙丽平说,王烈对病历的格式、四诊描述乃至标点符号都有非常高的要求,有一次孙丽平在匆忙中出了差错,病历本被王烈愤怒地扔到了地上。

“老师布置的任务,每次都要扒层皮!”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原晓风对王烈的严厉早有耳闻,甚至因为惧怕,在拜师前还打了退堂鼓。原晓风回忆说,如有临证启发,王烈会“逼着”她及时总结提炼,撰写学术文章;两万多字的论文,王烈一个字一个字看,要求她一遍一遍改;如果有人敢在学习上“糊弄”王烈,等待他的必将是劈头盖脸一顿教训。无数个点灯熬油的夜晚,换来了原晓风等继承人的中医真本领。

希望中医儿科的路越走越宽

“晓风啊,你是在我身边成长起来的,年龄对比之下偏大了,算是大器晚成,一定要为中医儿科事业发展做些事情。”对原晓风,王烈总是唠叨着,敦促着。

谨记王烈的教诲,原晓风上任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主任一职后,便立志要将中医儿科做大做强。

在王烈和其团队的不懈努力下,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童诊疗中心从一个临床科室发展成为一个拥有300张床位的诊疗中心,其中医特色更是在全国声名远扬,高峰期日均门诊人次达到1000余人。

“王老医德医风高尚,什么事都站在患者角度考虑,从不开贵方名方,甚至倒贴钱给患者买吃的、买车票,我们中心的医生都深受王老影响,学习王老体贴病人的作风,处方以效优价廉为原则,患者平均花费也就在一两百左右。”原晓风说。

据介绍,儿童诊疗中心团队以小儿肺系疾病的中医药防治为主要研究方向,注重突出中医治疗优势,构建哮喘的三期分治理论、小儿哮喘苗期理论、哮咳理论;以培土生金豁痰开闭法为治疗原则创立痰湿闭肺型肺炎喘嗽;形成三期分治过敏性紫癜,开胃进食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等诊疗思路,临床疗效受到广泛认可。

王烈和其继承人还通过著书立说,举办学术会议、中医药继续教育培训班等形式,向全国各地的中医儿科医生“传经送宝”,毫无保留。

“大家都是各家中医院的儿科主任,经过严格筛选从全国各地赶来,就是想学点真本事。这几个方子你们抄下来背下来,回去一用就灵,让患者见到真疗效。”在一次培训班上,王烈将自己治疗小儿抽动症等疾病的常用方一字不落地传授给学员。

在《婴童药录》一书的勉言中,王烈写下师训:“靠杏林真本事吃饭,让本草真疗效说话。”如今,他不仅践行了师训,还将自己一身真本事悉数传于弟子,传于中医儿科同仁甚至是陌生人。

“他不怕自己的真本事被学了去,反而觉得学会的人越多越好,更多人体验到疗效,才会有更多人信赖中医儿科,这样中医儿科发展的路才会越走越宽。”原晓风说。

“现在我年事已高,但仍会坚持闻鸡起舞,继续教学和临床工作,为发展中医药儿科事业贡献余热。”王烈说。

在学习过程中有四重境界,即会、通、精、化。学会了,学通了,学精了,才能进入化境,挥洒自如、出神入化。每想及此,就非常惭愧,我才疏智薄,又不是非常有悟性,40多年了,仍在会、通之间徘徊,会未全会,通亦难通,只能老牛奋蹄,以勤补拙,不断努力才行。”

这是一位严师对后学的殷切期许和谆谆教诲,更是一位苍生大医数十年来传承薪火、去伪存真的身体力行。寒暑更替,春秋迭易,王新陆为人民群众解除疾苦的赤诚之心从未改变。

前辈之书引我入中医之门

 (2022-09-14 08:36:20)[编辑][删除]

 


时间:2022-09-0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迟浩然

出于对中医的热爱,我考研时果断报考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目前硕士二年级在读。从我在长春中医药大学读本科算起,我接触中医已有六年时间,在此期间幸遇多位贤师引路,使我得入中医之门。其中对我的影响尤为深远的,是读陆广莘、周超凡两位老先生的书,恰巧他们还都是我们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的老前辈。其中,陆广莘是首届国医大师,周超凡今年获评“第二届全国名中医”,二老均为杏林巨擘。读两位前辈的书,也为我探索中医时提供了世界观与方法论。

陆广莘的《中医学之道》是2021年秋季硕士研究生入学之初,所里的一位老师赠送给我的。陆广莘的学术造诣、思维架构可谓高屋建瓴。但起初我对这本书并未太在意,因我之前更重视中医临床类的书籍,所以将其搁置一旁,未曾翻阅。

后来,在某一个雨夜,我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以及中医的未来突然产生了一丝困惑。坐在书桌前,我一下子看到了这本书,书名中有个“道”字,是不是它会告诉我答案呢?窗外秋雨绵绵,我一口气读完,顿觉心中一片明朗。

这本书除了指出中医学发展道路,更指出了中医学体系在当代的现状及其背后的“大道”,从世界观的角度为当今中医学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指引。诚如陆广莘在书中所言,“旁开一寸”“更上一层”,中医学的发展不应局限于一处,中医人的研究更不应局限于一处。一寸之外,别有洞天。当下不应局限于做眼前的学问,更应该打开视野,跳出来,打破固化思维。只有跳出来,才能更好地回归,才会清楚“中医研究”与“研究中医”之间的关系及其各自的使命与方向,才会更好地探索中医本身。读完此书,我意识到,自己不应单纯拘泥于医学基础理论的学习,而更应搭建一个完备的中医思维体系,形成中医的大视野、大格局,这是作为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的学生该做的,也是陆广莘老先生“跨越时空”对我的点拨。

周超凡编写的《历代中医治则精华》则是我在大学二年级时读到的。全书围绕中医治则展开,引经据典,囊括了大量先贤的经典论述。通过此书,我接触到很多古代医籍中的经典语句,并知晓了更多的中医书籍。诚如周超凡在前言中所形容的,本书为“博录纵论中医治则的珠玉,采撷汇集中医治则医论之精华”。这本书为我接触经典、学习经典、运用经典奠定了基础,也正是从这本书开始,我踏上了阅读古代经典医籍的漫漫长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周超凡老先生是我入中医之门、阅中医经典的引路者。去年我才了解到,原来周超凡也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所的老师,顿时感觉我同周老之间有一定的缘分。

回首这几年在中医之路上的探索,可以说,在我懵懂之时,正是陆广莘与周超凡两位老先生的书帮助我构建了中医的世界观、方法论,引我踏入中医之门。去年,我为自己拟了一个座右铭:“板凳独坐未觉冷,白驹皓首始渐明。”希望自己将来在各位中医界前辈的指引下,读更多书,在学习中医之路、探求中医之道的过程中,更加从容、更加坚定。(迟浩然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人生感悟八字诀

 (2022-09-14 09:43:34)[编辑][删除]

—— 一个老中医的家风家教
摘自2022-9-7中国中医药报
曾正明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千方诊所
三省吾身源远流长,睿思力行世代不忘。
爱国爱家忠孝永常,书香门第厚德流芳。
读书明礼学有专长,广学博采争做栋梁。
礼义廉耻未可淡忘,远离五毒回避魍魉。
交友投缘择友须良,近贤则聪近愚则戆。
佳肴蜜语定难久长,无功受禄务必推让。
虚名浮利不必奢望,不能大贵悦纳小康。
彰显有度勿忘敛藏,钱财隐私不可张扬。
遇事冷静适时谦让,小事不计心情舒畅。
得意浓时力戒骄狂,身处逆境切莫沮丧。
河东河西转换阴阳,风雨过后一路阳光。
与时俱进顺流而上,审势而行力创辉煌。
爽口之物不可过量,肥甘厚味只宜浅尝。
菜果为用五谷为养,恬淡虚无精气神旺。
寿星太极肢节舒张,虚邪贼风四季避让,
多练内功注重修养,待人处事平和大方。
荣辱得失不卑不亢,从容淡定心胸坦荡。
青云路上技艺不荒,救逆拯厄享誉四方。
融会新知古义发煌,继往开来光大岐黄。
运智巧干研习专长,锐意进取锋不可挡,
医为仁术救死扶伤,奸商重利不可效仿。
百年传承医海浩荡,以勤为舟方可远航。
名利浮云瞬息无常,方药传家世代留香。
赋诗填词可以典藏,医文千古子孙荣昌。
作者简介:曾正明,男,1946年7月1日出生,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人。毕业于云南中医学院,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曾经历任宣威市羊场煤矿职工医院院长、昆明市呈贡县中医医院(现为昆明市中医医院呈贡院区)院长兼党支部书记,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药品监督管理局(现为昆明市盘龙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2004年创办昆明市西山区千方诊所。幼承庭训,毕生独钟岐黄。不醉酒香醉药香,在杏林大道上已走过54个年头。

发皇古义 革故鼎新【草根一生】

 王烈:跟师必得“学我像我超我” (2015-06-05 04:54:59)[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发皇古义 <wbr><wbr>革故鼎新【草根一生】


       继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关键在于尊古而不泥于古,首先要重视古籍的整理和发挥,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一些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不能长期停留在前人的认识上,应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研究有所发挥和发展。如痤疮是多发于青少年面部的常见皮肤病,中医传统认为该病是由于肺胃血热上熏头面所致,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提出痤疮(粉刺)主要致病机理是肾阴不足,冲任失调,相火妄动,采取滋阴育肾,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之法,取得较好疗效。又如中医对脂溢性皮肤病多限于从风、湿、热、血虚辨治,据临床观察发现此类病与肾阴不足有关。皮脂属中医“精”的范畴,属肾所藏。肾阴不足,相火过旺,虚火上扰,迫精外溢肌肤、皮毛,则皮脂分泌增多,热蕴肌肤,皮毛则生痤疮、脱屑;热郁化风则皮肤瘙痒、脱发。治当滋肾阴、清湿热,用加味二至丸平补肝肾、益阴血、安五脏、清湿热取得了较好疗效。

    如麻黄与牡蛎伍用治风寒型慢性荨麻疹,共奏散风解表、敛阴止痒之效,牡蛎之敛又可防麻黄宣透太过。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麻黄具有抗过敏作用,其水提物和醇提物可抑制嗜酸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过敏介质。牡蛎为高钙物质,其水煎剂中含有抗过敏止痒的作用Ca2+。二药同用具有协同效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