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角夏季开花,花小色白,被墨绿和紫色的叶子衬托着,开得极为灿烂。倘若在夜半月白风清时分来到水边,静观菱花盛放在幽暗的湖泊之中,那种似有若无的清香,在水波上浮动,也别有一种情韵。
菱为菱科植物菱的果肉,古称“芰”,因有角,俗称菱角。宋代苏颂的《本草图经》赞誉菱角“食之尤美”,并说“江淮及山东人曝其实,人以为米,可以当粮。道家蒸作粉,蜜渍食之,以断谷。水果中此物最治病,解丹石毒,然性冷,不可多食”。《本草纲目》称菱角能“安中补五脏……鲜者,解伤寒积热,止消渴,解酒毒、射罔毒”。
此外,近代有学者发现菱角还含有β-谷甾醇等成分,具有抑制肿瘤、修复组织、降胆固醇、止咳、祛痰等作用。此后逐渐有学者将菱角用于预防和辅助治疗癌症,如用菱角、薏苡仁、紫藤、诃子各20g水煎服治疗胃癌;用菱角煎汤内服,防治宫颈癌及其他消化道癌症;还有人用老菱壳晒干研细末,加蜂蜜,每日冲服辅助治疗胃癌。兹介绍几则菱角食疗方如下,以供选用。
菱角糊:取菱角5~10个,切碎放瓦罐内,加水,文火煮成如藕粉糊状,频频饮服。
功效:可用于调治慢性胃溃疡,增进食欲,改善症状。
菱角汤:菱角80g、红枣20g、薏苡仁50g加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文火煮成浓褐色,每日早、晚餐温热服之。
功效:可益气健脾,适合用于食管癌、胃癌等肿瘤患者食疗。
菱芪汤:菱角500g、黄芪15g共煮即可。
功效:可补脾益肾,有助于防治遗精和尿频等病症。
菱角花生粥:菱角200g、红枣10g、花生30g,加入适量红糖共煮。
功效:有助消化、调脾胃、益气养血之功。
菱角解暑糊:菱角粉10~50g,白糖适量,水煎成糊状食用。
功效:有清暑解热、除烦止渴、益气健脾、解酒毒的作用,适用于因酗酒引起之口苦、烦渴、咽痛等症。
《食疗本草》曾指出,“凡水中之果,此物最发冷气”,如果不慎多食,“令人或腹胀者,以姜、酒一盏,饮即消。含吴茱萸子咽其液亦消”。可见菱角不宜多食,尤其是脾胃虚寒、便溏腹泻、肾阳不足者均不宜食用。此外,生食菱角时要注意避免寄生虫污染,一定要充分清洗,并用开水烫泡几分钟才能食用。
金秋九月,桂子飘香,正是江南最不缺美食的时节。肥美的大闸蟹、香酥的鲜肉月饼令人垂涎,菱角也进入了盛产期。菱,古称“芰”,是一种草本水生植物,又名“水中落花生”,因外形犹如尖尖的牛角而得名,故又称菱角,我国南、北方皆有。菱角种类很多,按角数分,有无角、二角、三角、四角;按颜色分,有青、绿、红、白、紫、黑;还有早熟、晚熟等之分。江南气候宜人、河流纵横,给菱角的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所以,江浙一带的菱角历来颇负盛名。
中医认为,菱角气味甘、平,可食可药,具有健脾益胃、利尿通乳、止渴、解酒毒等功效。《本草纲目》记载其“安中消暑,止渴解酒”。此外,菱角壳煎汤内服,可以治疗泄泻、脱肛,及解酒毒;菱的茎煎汤服用,可疗胃溃疡;菱蒂捣烂外敷,可除各种疣赘。
菱角虽好,但过食亦于健康无益。《随息居饮食谱》对菱角有这样的描述:“(鲜者)多食损阳助湿,脾胃虚弱人忌之。”“(熟者)多食滞气,胸腹痞胀者忌之。”所以,食用菱角应当适量,尤其是老人、小孩及平素脾胃虚弱者要尽量少食或不食。
菱角做法很多,既可生食,脆嫩可口,也可当作菜蔬炒食,色香味俱全。如菱肉炒毛豆、菱角烧肉都是当地的时令菜系,还有一道由菱角、莲子和藕片组成的三鲜会炒,菜名曰“荷塘月色”,吃上一口,满口的江南味道。
摘自2022-5-23中国中医药报
丁龙龙 河南中医药大学
菱角夏季开花,花小色白,被墨绿和紫色的叶子衬托着,开得极为灿烂。倘若在夜半月白风清时分来到水边,静观菱花盛放在幽暗的湖泊之中,那种似有若无的清香,在水波上浮动,也别有一种情韵。
菱为菱科植物菱的果肉,古称“芰”,因有角,俗称菱角。宋代苏颂的《本草图经》赞誉菱角“食之尤美”,并说“江淮及山东人曝其实,人以为米,可以当粮。道家蒸作粉,蜜渍食之,以断谷。水果中此物最治病,解丹石毒,然性冷,不可多食”。《本草纲目》称菱角能“安中补五脏……鲜者,解伤寒积热,止消渴,解酒毒、射罔毒”。
此外,近代有学者发现菱角还含有β-谷甾醇等成分,具有抑制肿瘤、修复组织、降胆固醇、止咳、祛痰等作用。此后逐渐有学者将菱角用于预防和辅助治疗癌症,如用菱角、薏苡仁、紫藤、诃子各20g水煎服治疗胃癌;用菱角煎汤内服,防治宫颈癌及其他消化道癌症;还有人用老菱壳晒干研细末,加蜂蜜,每日冲服辅助治疗胃癌。兹介绍几则菱角食疗方如下,以供选用。
菱角糊
做法:取菱角5~10个,切碎放瓦罐内,加水,文火煮成如藕粉糊状,频频饮服。
功效:可用于调治慢性胃溃疡,增进食欲,改善症状。
菱角汤
做法:取菱角80g、红枣20g、薏苡仁50g加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文火煮成浓褐色,每日早、晚餐温热服之。
功效:可益气健脾,适合用于食管癌、胃癌等肿瘤患者食疗。
菱芪汤
做法:菱角500g、黄芪15g共煮即可。
功效:可补脾益肾,有助于防治遗精和尿频等病症。
菱角花生粥
做法:菱角200g、红枣10g、花生30g,加入适量红糖共煮。
功效:有助消化、调脾胃、益气养血之功。
菱角解暑糊
做法:菱角粉10~50g,白糖适量,水煎成糊状食用。
功效:有清暑解热、除烦止渴、益气健脾、解酒毒的作用,适用于因酗酒引起之口苦、烦渴、咽痛等症。
需要注意的是,《食疗本草》曾指出,“凡水中之果,此物最发冷气”,如果不慎多食,“令人或腹胀者,以姜、酒一盏,饮即消。含吴茱萸子咽其液亦消”。可见菱角不宜多食,尤其是脾胃虚寒、便溏腹泻、肾阳不足者均不宜食用。此外,生食菱角时要注意避免寄生虫污染,一定要充分清洗,并用开水烫泡几分钟才能食用。
九月江南菱角香
摘自2022-9-9中国中医药报
吴力强 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
金秋九月,桂子飘香,正是江南最不缺美食的时节。肥美的大闸蟹、香酥的鲜肉月饼令人垂涎,菱角也进入了盛产期。菱,古称“芰”,是一种草本水生植物,又名“水中落花生”,因外形犹如尖尖的牛角而得名,故又称菱角,我国南、北方皆有。菱角种类很多,按角数分,有无角、二角、三角、四角;按颜色分,有青、绿、红、白、紫、黑;还有早熟、晚熟等之分。江南气候宜人、河流纵横,给菱角的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所以,江浙一带的菱角历来颇负盛名。
中医认为,菱角气味甘、平,可食可药,具有健脾益胃、利尿通乳、止渴、解酒毒等功效。《本草纲目》记载其“安中消暑,止渴解酒”。此外,菱角壳煎汤内服,可以治疗泄泻、脱肛,及解酒毒;菱的茎煎汤服用,可疗胃溃疡;菱蒂捣烂外敷,可除各种疣赘。
菱角虽好,但过食亦于健康无益。《随息居饮食谱》对菱角有这样的描述:“(鲜者)多食损阳助湿,脾胃虚弱人忌之。”“(熟者)多食滞气,胸腹痞胀者忌之。”所以,食用菱角应当适量,尤其是老人、小孩及平素脾胃虚弱者要尽量少食或不食。
菱角做法很多,既可生食,脆嫩可口,也可当作菜蔬炒食,色香味俱全。如菱肉炒毛豆、菱角烧肉都是当地的时令菜系,还有一道由菱角、莲子和藕片组成的三鲜会炒,菜名曰“荷塘月色”,吃上一口,满口的江南味道。
顺应自然节律谨守“闭藏”之道
(2019-12-24
05:06:26)[编辑][删除]
冬至时节是阴气收敛至极、阳气待复之时,此时宜做到多“储蓄”,少“透支”——
“明知道身体弱,还要顶着寒冷锻炼,哪有不生病之理?”研究生时的同窗好友一直奋斗在心病科临床一线,近日,她连续接诊几位因晨练受寒而使心脑血管疾病加重的患者,不禁感慨一番。我想起每天早上出门都能遇到小区里晨练归来的老人,按时间算,他们出门之时天还没亮。已到冬至,中老年人抗寒晨练是否明智?其实早在中医古籍中就已给出明确答案。
冬至时节宜闭藏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意思是说,冬季养生关键在于“闭藏”。闭者,敛也,阴气内收阳不外散;藏者,聚也,阳气内收阴气外敛,正是潜龙勿用之象,养精蓄锐之时。太阳未升起时,阳气未长,此时户外锻炼便是调动身体的阳气以抵御寒气,此为“耗散”。男子“六八阳气衰竭”,女子“六七三阳脉衰”,中老年人普遍阳气不足,冬季耗散太过,必然使多种急、慢性病病情易于加重和复发。在物质生活非常富足、交通极其便利的现代社会,也许我们不会像古人那样绝对闭门不出,但是也应认识到冬季“闭藏”的重要意义,让自己的生活顺应自然节气规律,“天人相应”方是养生之道。俗语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季“闭藏”的目的在于“养阳”,即蓄积能量,因此冬季穿衣、饮食要远离寒气,不要让皮肤泄露于风寒之中,避免使已经收藏的阳气向外散失。
“阳气者,烦劳则张。”意思是说,劳烦过度必伤神而耗阳,除了生活习惯,冬季养生也当使心神“闭藏”。“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就是要求我们平心静气,懂得等待,不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扎扎实实做好积累工作,做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涵养阳气,才能厚积薄发。
冬季进补宜扶阳
在食物丰富的今天,超市里反季水果琳琅满目,比如被誉为“天然白虎汤”的西瓜在冬天几乎随处可见。然而对于体质偏寒的人群或者体质较弱的中老年人,冬季食用反季水果要谨慎,一旦过量,就需要人体调用收藏的阳气对抗水果之寒,便是一种“耗散”,“耗散”必然伤阳。有的人冬天咳嗽久治不愈,会问医生:“我们已经吃了很多天的药,怎么不见好转?”其中常见的一个原因是没有忌口,医生嘱托忌生冷,而患者总做不到。一边用中药扶助脾胃阳气,“培土生金”而调理咳嗽,一边又多食用生冷之品而加重脾胃负担。
冬至以后“阴极阳生”,此时生命活动由低谷向旺盛转化,最易吸收外来营养,所以民谚素有“三九补一冬,年无病痛”之说
。民间冬季进补多从冬至开始,可借阳气生发之力增强进补效力。
日常冬季进补首先宜考虑食补,可适当选用羊肉、牛肉、韭菜、桂圆、栗子、核桃等温阳之品,以及大白菜、圆白菜、黄豆芽等节令蔬菜,少吃荸荠、柿子、生黄瓜、西瓜等性凉食物。冬季人体阳气潜藏于内,脾胃功能相对有些弱,除了少食凉性事物以外,也不要吃得过饱,以免造成脾胃运化不畅。
对于身体偏弱的人群,也可以选择药补,膏方是冬季养生最常用的药补方式。需要注意的是,服用中药膏方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结合每个人的体质特点,形成的个体化配方。
另外,“三九艾”越来越受到大众喜爱。在冬至之后的“三九”时间段内,艾灸关元穴,可起到扶阳养生的目的,需要提醒的是灸时感觉温热即可,若觉口干舌燥则已伤阴,不宜再灸。
四季更替、阴阳转化中蕴含着自然界的生生之道,没有冬天的万籁俱寂,哪来春日的生意盎然,所以,在这漫漫冬日里,平心静气,谨守“闭藏”之道,便是涵养身心的最好选择。(张梦雪)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2019-12-24
08:14:54)[编辑][删除]
春云如烟
大海之所以能容纳百川,是因为他把自己放在最低处,于是便成就了他的宽广与气魄。黄山奇松自古以挺拔俊秀闻名遐迩,殊不知,每当冬至黄山下起雪来,雪花都会纷纷落至树枝叶梢,当积雪到了一定程度时,松树的枝干便会向下弯曲,然而这时别的树依然傲立于冰天雪地,黄山的雪越下越大,这松树枝条上的积雪便会一点一点的滑落,然后又会挺起枝干,风雪过后,松树完好无损,而其他树,由于不堪重负,枝条都被积雪压垮,摧残。
人生路漫漫,平日生活难免会遇到衔橛之变。每每遇到困顿,如果一味迎难而上,目空一切,忘乎所以,势必会像那些在雪中被压垮的树一样受重创。
路在我们的脚下,只要适时的低头,也不是坏事,相反,会让我们走的更稳、更好!一方面要抬头做人,另一方面也要低头做事。学会低头,就是对困难有了乐观的心态,就是品味到了新的人生境界,就是用大智慧看清了世间沧桑。
做人总是不要抬着头,要学会低下头正视自己,这样才能减少碰壁。学会低头,帮助我们更好的面对困难,学会低头,就是学会了改变命运与生活的良策!一个人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记住低头”和“懂得低头”,
不论你的资力、能力如何, 在茫茫人海里,你只是一个小分子,把奋斗目标看得很高的时候,更要在人生舞台上唱低调。
只有学会低头,把自己看轻些,把他人看重些,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低头是一种能力,它不是自卑,也不是怯弱,它是清醒中的嬗变。
有时,稍微低一下头,或许我们的能力也会有所长进,我们的人生路会更加精彩。放低自己,学会低头,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和经验,才能尽早通往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