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9,581
  • 关注人气:2,9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赵文霞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合并慢性胆囊炎经验

(2022-09-14 09:33:50)

摘自2022-9-7中国中医药报
张丽慧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全国名中医赵文霞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首届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赵文霞不仅专于诊治肝系疾病,对脾、胃、胆系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及遣方用药更是精准巧妙。现就赵文霞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合并慢性胆囊炎经验略陈固陋如下。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指因过多胆汁反流引起的胃黏膜损伤性炎症性病变,可分为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和继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其中发生于非手术胃的称为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生于胃部手术或胆囊切除术后的称为继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胆囊炎是指由胆囊结石、高脂饮食所诱发的胆囊炎症性病变,据其发病急缓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胆汁反流性胃炎与慢性胆囊炎具有显著相关性,患有胆囊炎的患者,发生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可能性是无胆囊炎患者的3.695倍。赵文霞临证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细辨证机,遣方用药恰到好处,每每取得良效。
辨证辨病结合
胆汁反流性胃炎合并慢性胆囊炎发病机制多为慢性胆囊炎引起调节胃肠的神经功能紊乱,继而幽门功能失调,胃、十二指肠间的压力差改变,致使胆汁反流入胃,反流液进入胃内后,又通过3条途径加重胃内炎症反应:降低胃内酸度,反馈性刺激胃泌素释放增加。反流入胃的胆盐在酸性环境下解离成游离型的胆烷酸,穿入细胞膜,破坏胃黏膜细胞脂双层。胃黏膜破坏后,促使H+逆弥散入胃壁,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胆附于肝,相为表里,同主疏泄。本病起病于胆,继而犯胃,溯其根源乃肝之疏泄失常。因此在治疗本病时,应将疏肝理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赵文霞常言,治疗本病,仅仅着眼于“胆胃同治”,疾病只可得到暂时缓解,较易复发,若是将疏肝理气贯穿于治疗的始末,胆汁排泄通畅,脾胃运化得健,疗效则会大大提高,病情亦不易反复。
临床症状随着疾病病机、证候的变化,会显示不同的主症。对于本病,赵文霞详查症候,细辨病机,根据主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以胃脘痞满为主症时,应健脾消食,行气化湿,予枳术丸化裁;以咽喉不适为主症时,应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予旋覆代赭汤化裁;以胃胀嗳气为主症时,应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予半夏厚朴汤化裁;以烦躁焦虑为主症时,应疏肝理气活血,予柴胡疏肝散化裁;以胆泥沉积为主症时,应利胆排石,予四金汤化裁;以咽痒咳嗽为主症时,应疏肝利胆,降逆和胃,予半夏厚朴汤合止嗽散化裁。
典型医案
闫某,男,42 岁,2016年5月9日初诊。诉口苦、咽喉不适6月余。既往患慢性胆囊炎7年,未曾系统治疗。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不适,口苦,间断自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效果欠佳,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苦、咽喉不适,纳食较前减少1 /3,眠差,二便尚可。刻诊:舌质暗淡,苔薄黄,舌下脉络显露,脉弦数。查胃镜示:胃窦黏膜胆染成黄绿色,黏液稠厚,胃窦及胃体下部黏膜充血、水肿。腹部彩超示:胆囊壁毛糙,少量胆泥沉积。
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合并慢性胆囊炎。
方药:旋覆花9g,煅赭石10g,姜厚朴10g,黄芩片6g,清半夏15g,党参15g,紫苏梗10g,金钱草15g,醋郁金15g,海金沙15g,炒鸡内金10g,柿蒂15g,白及6g,三七粉(另包,中药汤冲服)3g,海螵蛸30g,煅瓦楞子30g,吴茱萸6g,佛手15g,钩藤3g,炒麦芽15g。7服,水煎服,每日1服。另口服舒肝解郁胶囊每次2粒,每日2次。
5月17日二诊:诉口苦、咽喉不适明显减轻,眠差,纳食尚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黄,舌下脉络显露,脉弦数。处方:守2016年5月9日方,加夜交藤15g,合欢皮15g。7服,水煎服,每日1服。继续口服舒肝解郁胶囊每次2粒,每日2次。
5月25日三诊:未诉明显不适,去舒肝解郁胶囊,守 5月17日中药方,继服5服,复查胃镜:慢性浅表性胃炎。腹部彩超示:肝、胆、胰、脾未见异常。
按 本案中患者胆囊炎病史长久不愈,胆郁化热犯胃,脾胃运化失常,痰气上逆,组方选用旋覆花、煅赭石、姜厚朴、黄芩片、清半夏和胃降逆,行气化痰;党参、紫苏梗行气和胃;四金汤清热利胆排石,佐以柿蒂增强降逆之效;白及、三七粉护胃活血;海螵蛸、煅瓦楞子敛酸护胃;吴茱萸、佛手疏肝理气。本方体现了“利胆、降逆、护胃”“疏肝理气”治则在治疗中的运用。

李佃贵治愈胆胀案

 (2019-09-12 05:23:21)[编辑][删除]


时间:2019-09-09 

  胆石症的病机为浊毒内蕴,肝胆阻络,故治疗予化浊解毒、疏肝利胆为大法。

  岳某,男,71岁。2018年4月24日初诊。

  主诉:患者间断右胁肋胀痛1个月,加重伴纳呆1周。

  现病史:2018年3月患者因饮食不慎后出现右胁肋胀痛,伴烧心,无反酸,口黏口苦,嗳气频频,纳呆,夜寐安,小便黄,大便黏腻不爽,舌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查彩超示:胆囊结石,泥沙样,范围1.8×0.5cm;胆囊壁增厚。

  诊断:胆胀病(胆囊结石、胆囊炎)

  辨证:浊毒内蕴,肝胆阻络。

  治则:化浊解毒,疏肝利胆。

  处方:自拟化浊解毒排石汤加减:厚朴12g,枳实15g,白芍15g,清半夏9g,柴胡10g,生黄芩12g,黄连10g,郁金15g,鸡内金20g,金钱草20g,海金沙20g,白术12g,茯苓12g,当归15g,醋鳖甲15g,炙甘草12g,枳壳12g,生姜4g,大枣9g 。

  服药7服后,右胁胀痛、口黏口苦症状明显减轻,余症同前。上方黄连加至12g,五倍子10g,继服7服。三诊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继服此方。1月后复诊,查肝胆胰脾彩超示:胆囊壁增厚,余无明显异常。

  按语:中医认为黄芩、黄连化浊解毒,《药性赋》记载:“黄芩治诸热,兼主五淋;黄连治冷热之痢,又厚胃肠而止泄。”柴胡疏肝利胆,清半夏消痞散结,《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柴胡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半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咳逆肠鸣,止汗。当归、白芍柔肝缓急,当归-白芍药对是临床常用药对, 当归甘温而润、补血养血, 白芍性凉而滋、补血敛阴, 二者皆具调肝止痛之效。木香、枳实理气止痛,《本草纲目》记载:“木香乃三焦气分之药,能升降诸气。中气不运,皆属于脾,故中焦气滞宜之者,脾胃喜芳香也。大肠气滞则后重,膀胱气不化则癃淋,肝气郁则为痛,故下焦气滞者宜之,乃塞者通之也。”《药品化义》云:“枳实专泄胃实,开导坚结,故主中脘以治血分,疗脐腹间实满,消痰癖,祛停水,逐宿食,破结胸,通便闭,非此不能也。若皮肤作痒,因积血滞于中,不能营养肌表,若饮食不思,因脾郁结不能运化,皆取其辛散苦泻之力也。为血分中之气药,唯此称最。”醋鳖甲、五倍子攻坚散结,《本经》曰:“鳖甲主心腹癥瘕坚积、寒热,去痞、息肉、阴蚀,痔(核)、恶肉。”五倍子,酸、涩、寒,归肺、大肠、肾经,具有收湿敛疮等功效,与鳖甲配伍可攻坚散结,起到消石排石之功。海金沙、金钱草、郁金利胆排石;鸡内金消积排石。《四川中药志》说:“治胆石症用大金钱草、狗宝。研末,蒸猪肝服。”《唐本草》记载:“郁金主血积,下气,生肌,止血,破恶血,血淋,尿血,金疮。”《滇南本草》记载:鸡内金宽中健脾,消食磨胃;治小儿乳食结滞,肚大筋青,痞积疳积,与金钱草配伍,有消石排石、运脾利水之功效,用于治疗浊毒内蕴之结石。全方共奏化浊解毒、疏肝利胆之功。(张金丽 刘小发 娄莹莹 河北省中医院)

胆宁片

 (2022-11-19 04:19:43)[编辑][删除]
胆宁片是由大黄、虎杖、青皮、陈皮、郁金、山楂、白茅根等组成的中成药片剂,具有疏肝利胆、清热通下的功效,可治疗肝郁气滞、湿热未清所致的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它源于中医外科名家顾伯华与中西医结合外科名家徐长生在中医治疗胆道疾病方面几十年的临床经验,经过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终身教授、主任医师朱培庭带领团队进行临床验证,总结梳理,从而精炼成验方“胆宁汤”。自此,这一复方中药便开始了守正创新之路。
“很不容易!经历了这个历程,我感到欣慰、自豪,也感到责任重大。”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张静喆对胆宁片出海发出感叹。

养胃下午茶”

 (2022-09-14 08:30:14)[编辑][删除]
古人早就已经有搭配茶水一同食用茶点的习惯,中医药膳中也有很多可以代茶饮或者当做茶点的食疗方,不妨学会这款养生下午茶和养生茶点,与家人团圆时共同品尝。
山楂麦芽茶:消食导滞
材料:山楂10g,生麦芽10g
制作方法:山楂洗净、切片,与麦芽同置杯中,倒入开水,加盖泡30分钟,代茶饮用即可。
功效:山楂和生麦芽都是常见的食材,又是常见的中药材。山楂具有促进胃酸分泌、消肉食的作用,而生麦芽多用于消解米面食积,所以在节日的大餐后,来上一杯微酸的山楂麦芽茶,对于养护脾胃是再好不过的了。
如果不喜欢山楂微酸的口感,可以在山楂和生麦芽的基础上,加入少许茶叶,平衡口感的同时,还可以生津润燥。并且不同的茶叶还可以额外增加不同的养生效果。绿茶清暑热,适合平素胃火较旺的人群。红茶暖胃,适合平素脾胃虚寒的人群。茉莉花茶疏肝解郁,适合肝气郁结的人群。乌龙茶性平,适合大部分人群。
益脾饼:养胃驱寒
材料:白术30g,红枣250g,鸡内金粉15g,干姜6g,面粉500g,食盐适量。
制作方法:将干姜和白术放入纱布袋中,同红枣一同熬煮1小时。去药袋,红枣去核,枣肉捣泥后,将面粉、鸡内金粉倒入和成面团。再将面团分成合适大小,制成薄饼,烙熟即可食用。
功效:《本草通玄》曾盛赞白术为“补脾胃之药,更无出其右也”,红枣健脾益气,鸡内金消食化积,干姜温中散寒,共同制成小饼进食,可以起到温中散寒、健脾养胃的作用。
如果觉得味道过于寡淡,可以在制作时额外添加红糖、桂花等。其中红糖味甘性温,具有补中缓肝、和胃降逆的作用。桂花味辛性温,具有温中散寒、暖胃止痛的作用。现在市面上也有卖糖桂花,可以加入红糖后作为益脾饼的馅料,不仅增加了香甜口感,还加强了温中散寒、养胃健脾之功。

养胃三宝

  (2020-05-29 09:04:25)[编辑][删除]

     茯苓、芡实、莲子健脾养胃,堪称为养胃三宝。

  茯苓味甘、淡、性平,健脾和胃,除湿利水,抗衰老。除了最常见的茯苓饼,还可以将茯苓打磨成粉后放入粥中食用,或拌蜂蜜后抹到糕点上蒸熟食用。

1降脂减肥  茯苓能够健运脾胃,祛湿消痰,从根本上振奋脾胃运化水湿的能力以达痰湿去、体重减的目的。所以,肥胖者经常饮用茯苓茶,可以降脂减肥瘦身,使形体日趋健美。

2养血生发  茯苓健脾,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食用时,可将茯苓、大枣放在杯中,沏入沸水,冲泡代茶,可有效防脱发、促生发,还能抑制头皮发痒、减少头皮屑。

3悦颜美容  茯苓味甘入脾,又归阳明及心肾两经,所以经常服用茯苓,不但可以补益心肾,而且还能鼓舞阳明经气,从而使气血化源充足,荣养全身及面部肌肉皮肤,以达悦色之目的。

  莲子平和,有点甘甜,养心安神,补脾胃气,起到止泻的作用。莲子食用前去心。

  芡实又名鸡头米,性平甜涩,补脾胃、固津。它与莲子的功效相似,只不过它的收敛作用比莲子强。脾胃弱拉肚子,芡实助止泻。芡实硬,长时间熬煮,也可打粉入粥中

1美容祛斑  莲子在降火同时能淡化黑色素,除雀斑效果好。常喝银耳莲子羹,斑点就会明显消失!2安神降血压  莲子入心经,对于失眠,多梦,焦躁等症状,用莲子水饮用就可改善哦。

3降火祛痘  莲子寿命很长,可以延年益寿。《神农本草经》列莲子为上品,一般用莲子芯泡茶、味道不怎么好,但泻火功效很好,有痘痘的小主可以试试,祛痘效果很好。

芡实又名鸡头米,性平,味道甜涩,是补脾胃固津。它与莲子功效相似,收敛作用比莲子强。脾胃虚弱拉肚子,助止泻。芡实较难煮,煮粥前记得提前浸泡。

1补中益气  芡实为滋养强壮和莲子有些相似,但芡实的收敛镇静作用比莲子强,适用于慢性泄泻和小便频数,梦遗滑精,妇女带多腰酸等。

2健体抗衰   芡实健脾补肾抗衰老。芡实30克,粳米50克,煮粥)早晚服食。食补调养效果好!

3美白养颜  龙眼肉8克,莲子30克,芡实30克,薏米50克,加水500毫升,微火煮1小时,用少许蜂蜜调味,1次服完,并将莲子与汤同饮。可用于女性美白养颜,补血润肤。

亦食亦药的鸡头米
摘自2022-8-26中国中医药报
吴力强 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
“最是江南秋八月,鸡头米赛蚌珠圆”。苏州不仅文化底蕴深厚,而且也盛产道地的时令美食。每年中秋前后,苏州的鸡头米上市,让众多食客垂涎不已。
鸡头米,即新鲜芡实,又名鸡头肉,为睡莲科植物芡的成熟种仁,生长在荷塘里,与莲藕比邻,以苏州葑门南塘产者为佳。其果实硕大,外表毛刺,呈淡黄色,圆球形,尖端突起,剥开之前,状如鸡头,故而得名,素有“水中人参”的美誉。
刚剥好的鸡头米,闻起来有股类似嫩菱角的清香,而在口感上又较菱肉更为软糯可口,清简至味。
新鲜的鸡头米经过干燥后,即是入药的芡实。《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曰:“(芡实)味甘平,主湿痹,腰脊膝痛,补中,除百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久服轻身不饥”。徐灵胎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也说道:“鸡头虽生水中,而淡渗甘香,则不伤于湿。质黏味涩,而又滑泽肥润,则不伤于燥,故尤足贵也。” 道出了鸡头米的药性、功效和主治范围,以及有别于其它水生植物的可贵之处。
芡实入脾、肾二经,具有较强的收敛固涩作用。现代临床上,常与党参、白术、茯苓等同用,治疗脾虚泄泻;也可与熟地、金樱子、白果等配伍,治疗男子遗精、女子带下等病。
苏州民间食用鸡头米的方法有很多,可煮,可炖,亦可炒食,而最大众的吃法就是鸡头米羹,制作方法也简便。将锅中水烧开后把新鲜鸡头米放入锅中,煮沸后以藕粉勾芡,出锅后加入少许糖桂花,即可装碗。舀一勺入口,唇齿留香,甘泽润喉。用鸡头米也可制作成多种菜品,如鸡头米炒虾仁、鸡头米煲鸡汤,以及鸡头米山药薏米粥等,可谓美味又健康。

祛湿清热 健脾开胃
祛湿颗粒
摘自2025-3-31中国中医药报
储成利 云南省昆明市阿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随着春日回暖,湿润气流逐渐活跃,空气中的寒湿之气悄然滋生。此时乍暖还寒的气候特点易导致湿邪困脾,尤其雨水节气前后,湿浊之气更易乘虚而入,引发脾胃运化失常。若出现肢体沉重如被重物束缚、食欲减退、大便黏腻不成形,伴随舌苔黄腻、口中黏腻或口苦等表现,多为脾胃湿热内阻的典型征象。有一款中成药叫祛湿颗粒,不妨试一试。
组方与功效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李东垣)创立“脾胃学说”,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其著作《脾胃论》《兰室秘藏》系统阐述了脾胃升降失常与湿邪内生的病理机制。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体的重要作用,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祛湿颗粒正是传承这一经典理论的现代创新中药,通过“健脾祛湿”核心配伍(茯苓、薏苡仁为君药),恢复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
祛湿颗粒由茯苓、薏苡仁、焦山楂、赤小豆、灯心草五味药材组成,辅料为蔗糖。方中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为君药,主司祛湿与健脾,化解水湿内停之根本;薏苡仁利湿健脾、止泻除痹,与茯苓相须为用,增强健脾祛湿之力,同为君药。焦山楂消食化积、涩肠止泻,作为臣药,专攻湿滞食积之腹胀便溏,辅助脾胃运化。赤小豆利水消肿、解毒排脓,为佐药,善利下焦湿热,强化祛湿功效并缓解湿毒症状。灯心草清心火、利尿通淋,作为使药,引湿热从小便排出,兼除心烦,调和全方药性。诸药合用,共奏祛湿清热,健脾开胃之功,用于脾胃湿热所致身重、纳呆、便溏、舌苔微黄腻等症。
现代研究表明,祛湿颗粒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还有一定的利尿、镇静作用。
中医认为,湿邪作为阴邪具有重浊黏腻、易阻气机的特性,其致病机制分为外湿侵袭与内湿生成两种类型,而现代高发的肥胖问题与脾虚湿滞密切相关。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脾虚则九窍不通”,湿邪阻滞脾胃气机,导致水湿代谢障碍。
服法及禁忌
本品为淡黄色至淡棕黄色的颗粒;味甘而微酸。每袋装15克。饭后开水冲服,一次1~2袋,一日3次,儿童酌减。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对本品及所含成分过敏者禁用。糖尿病患者禁用。高血压病、心脏病、肝病、肾病等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