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忠:博采众长勤耕耘
(2022-09-14 08:22:24)摘自2022-9-9中国中医药报
现年82岁的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王立忠是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临证、教学相长近60载,他擅长内科、妇科、杂病,专长脑病。正如其自勉诗句所言“博采众长勤耕耘,仁心仁术济苍生”,他依证立法,知常达变,创立了头痛辨治八法、中风后遗症辨治八法、发热辨治八法、不寐辨治八法、胃痛辨治八法等,对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他研制的院内制剂“定眩丸”“蠲痛丸”“神衰胶囊”在治疗眩晕、顽固性头痛和神经衰弱等疾病方面疗效显著。著有《王立忠临证经验选粹》等6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苦读经典 学贵“三勤”
王立忠祖籍河南省太康县,出身于中医世家。他的祖父、父亲均是豫东名医,受家学熏陶,他自幼酷爱医学,少年即存济世活人之心,立志继承父业,小学时就开始学习和背诵大量中医启蒙书籍。1958年,王立忠考入河南中医学院(现河南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
王立忠不但在校学习刻苦、勤奋,参加工作后仍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博采众家之长,勤求古训,不断钻研和创新。
在学习中,他苦读经典,系统学习《傅青主妇科》《金元四大名家》《医学衷中参西录》《景岳全书》等书籍,并以古代医家张仲景、孙思邈、华佗、李时珍等大医为楷模,廉洁行医而自律。同时,他还博览群书,参阅医学杂志。他常说,勤读书方可明事理,广读书庶可达辨。
他认为学医贵在“三勤”,即勤学、勤思、勤札记。业精于勤,非勤学而不能钩深致远;行成于思,非勤思而不能达入微;学贵于博,非勤学多记不能博学多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问的由来贵于实践,“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多临证,才能掌握和深化所学的基础理论,尤其是经典奥旨,勤学深思才能理解书中真谛。他师古而不泥古,重在实践,博览诸家,尽取其长,善于融会贯通,不断总结提高。再就是向同道学习,切磋析疑;向群众学习,博收广集散在民间的偏方、验方,哪怕是片言只语、点滴经验也要收集,不断充实自己。
王立忠说,临证几十年,偶遇沉疴之际,也常有不知所措之苦。他认为,时代在前进,疾病在变化,坚持临床,在实践中提高,这是永恒的。王立忠在带教子弟时强调做好笔记,注重随访患者。
辨证准确 疗效确切
在诊疗上,王立忠既善用名家经方时方,又大胆组方,多疗效确切。
他曾经用李东垣的升阳散火汤治愈一例发热患者。患者发热达年余,在当地求医无果,症见皮肤发烫,体温38.8,舌淡红,苔白腻,脉滑濡而数。服升阳散火汤10剂,热退,精神好转,继服上方7剂,病获痊愈。
还有一例患者江某,34岁,患顽固性荨麻疹,全身性皮肤瘙痒,晚间尤甚,心烦不寐。王立忠想到经云“诸痛疮疡皆属于心”,以祛风和血止痒为原则,加泻心火的黄连、栀子,方用7剂而愈,病获奇效。
王立忠曾治疗患者朱某,泄泻日久不愈,日行5~6次,便溏,腹痛即泻,泻后腹痛缓解,多方治疗无效,经他人介绍前来就诊。王立忠认为久病不愈,多因脾胃阳虚、下焦虚寒。因肾为先天之本,司二便,水谷精微能否正常吸收、糟粕能否正常排出,均有赖于肾阳的濡润与蒸化温煦。久病伤正,脾胃虚寒,中阳不振,脾病及肾,损伤肾阳,肾阳虚衰,命火不足,无以濡润蒸化温煦,火不生土,水谷运化无权,清阳下陷,水谷糟粕混杂而下,久泄不愈责诸肾虚开阖失司,于是采取益气健脾温肾固涩治之。方用四君子、四神丸、桃花散,方中重用干姜30克,加细辛5克、炒防风10克、焦山楂10克等,服用10剂,泄泻显著好转,腹痛消失,继服7剂病获痊愈。此例说明,重剂用药,可起沉疴。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王立忠发现,对一些低热患者采用大剂量柴胡,可获良效。1984年他在《广西中医药》杂志刊发《大剂量柴胡治疗低热》一文,被《中医文摘》转载,深受广大读者认可。他还曾撰写短文《不拘一格,治头痛》,强调这种破格用药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长期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方可酌应用。对于后学者,可以学习和借鉴,以便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海霞 杨振东)
前一篇:林兰三型辨证治2型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