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中医陈慧侬对治疗妇科各种疑难杂症有深厚造诣,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子宫瘢痕憩室是指剖宫产术后在子宫下段切口处形成一个与宫腔相通的凹陷或憩室,由于凹陷或憩室的活瓣作用,阻碍了经血的引流,导致经血积聚于憩室内。子宫瘢痕憩室不仅会造成长期不规则阴道流血、慢性盆腔疼痛、痛经、不孕等病症,再次妊娠后还会导致瘢痕憩室妊娠率和妊娠晚期子宫破裂风险增大,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
病因病机
子宫瘢痕憩室属于本虚标实证。本虚是指气血虚弱,胞宫失养而不能濡养切口和修复生肌。女子一生以血为用,手术分娩创伤使阴血骤失,耗气伤血,产后恶露及哺乳,则气血更易耗伤,气血亏虚为根本病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肌肉;肾藏先天之精,为气血化生之根。故此“虚”又以脾气亏虚,肝郁脾虚,脾肾两虚较为常见。标实为“湿、热、瘀”互结。脾虚体质,脾失健运则痰湿内生;若产后过食肥甘厚腻,则痰湿更盛;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易袭阴位,缠绵黏腻,此为“湿”。《黄帝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产后百脉空虚,腠理疏松,卫表不固,易感外邪。
治疗方法
子宫瘢痕憩室主要表现为月经的紊乱,治疗上遵循中医调周法,顺应月经周期,阴阳转化和气血盈亏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期辨证,标本同治。
经前期及正常行经期:约为月经前7天至行经的1~7天,此时气血下聚冲任,血海由逐渐满盈至泄溢而空,冲任气血变化急骤,宜因势利导,排瘀务尽,理气活血,化瘀通经,使瘀去而新生。陈慧侬临床上常用桂枝茯苓丸合当归芍药散化裁。
非正常行经期:即经后第7~14天,经血淋漓漏下不止,此时血海空虚而瘀血未尽,虚实夹杂。宜化瘀止血,清热利湿,收涩敛腔为主,兼补益气血。巧妙选用失笑散、三七等化瘀止血之药物,配伍一味牡蛎收敛固涩,避免关门留寇之现象;三七配伍白及化瘀生新,护损生肌;当归补血汤益气生血,顾护正气。常用自拟方活血清瘀生肌汤合三妙散化裁。方药组成:三七粉3g,蒲黄炭20g,五灵脂10g,桑叶15g,仙鹤草15g,黄芪20g,当归10g,白及10g,牡蛎30g,黄柏10g,苍术15g,薏苡仁20g。
非经期:为月经干净后至经前7天。此阶段应审证求因,辨证施治,固本澄源。本虚宜健脾益气,或疏肝健脾,或健脾补肾,或滋阴补肾;实证宜清热利湿,收涩敛腔。多用海螵蛸、桑螵蛸、龙骨、牡蛎、五倍子、赤石脂等药,收涩敛创,用白及、蛤蚧等药,养精生肌,促进创面修复。
典型医案
患者,女,39岁,于2019年3月18日初诊。诉经期延长2年余,发现子宫肌瘤7年余。自诉体检发现子宫肌瘤7年,现逐年增大,2年前剖宫产后出现经行时间延长,12~15天不等,量中等,色暗红,有血块,淋漓不净,经行下腹隐痛。末次月经时间为3月14日,量少4天,就诊当天经量稍增,色暗有块,下腹隐痛。刻下:夜寐不安,纳欠佳,神疲乏力,情志抑郁,乳房胀痛,带下量多,偏黄,大便溏烂,小便调。舌红暗,苔略白腻,舌边齿痕,脉沉细。
诊断:(肝郁脾虚、湿热瘀阻型)癥瘕、经期延长。
治法:疏肝健脾,清利湿热,化瘀消癥。
方药:橘核10g,荔枝核10g,柴胡15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5g,牡丹皮15g,丹参10g,水蛭5g,血竭5g,茯苓15g,枳壳15g,王不留行15g,牡蛎30g。7服,水煎服。
4月17日二诊:上月行经12天干净,经量已由多变少,淋漓不尽。夜寐不安,纳欠佳,乏力,心情低落,乳房胀痛,大便溏烂。舌红暗,苔薄白,舌边齿痕,脉细弦。处方:蒲黄炭15g,五灵脂10g,黄芪20g,桑叶15g,黄芩15g,三七粉3g,海螵蛸15g,牡蛎30g,仙鹤草15g,岗稔根15g,茜根15g,五倍子10g,白及10g,甘草5g。7服,水煎服。
5月5日三诊:上月行经9天干净,量中等,色暗红,血块减少,无痛经。夜寐差,纳可,二便调。脉沉细,舌红暗,苔薄白。处方:桂枝10g,茯苓15g,牡丹皮15g,赤芍15g,桃仁10g,荔枝核10g,橘核10g,茵陈10g,茜根15g,苍术15g,桃仁10g,黄芪15g,牡蛎30g。15服,水煎服。
5月20日四诊:上月行经8天干净,量中等,血块少,经色鲜红,无痛经,纳寐尚可。脉沉细,舌红暗,苔薄白。方药:黄芪20g,当归10g,茯苓15g,牡丹皮15g,桃仁10g,丹参15g,茵陈10g,地骨皮15g,黄柏10g,苍术10g,薏苡仁20g,牡蛎30g,海螵蛸15g。15服,水煎服。
7月31日五诊:上月行经8天干净,量中等。复查三维B超:子宫肌瘤2.6cm×2.2cm×1.7cm,瘢痕憩室5mm×4mm,较前已明显缩小。继续治疗3个月后,月经行经在7天内结束,复查B超憩室已消失。
按该患者湿热之邪扰动血海,血海不宁而妄行,故经期延长,淋漓不净。带下色黄,量多,纳欠佳;大便溏烂,舌红暗,苔薄白,舌边齿痕,脉沉细等症均为下元亏虚,湿热内侵之证。治宜健脾疏肝,清利湿热,化瘀收敛。黄芪健脾固本,橘核、荔枝核疏肝理气,气行则血行;三妙散、茵陈清利湿热,桂枝茯苓丸、水蛭、血竭化瘀消癥、利水渗湿;茜根化瘀止血;海螵蛸、牡蛎固涩止血,收敛创面。在大剂量活血化瘀同时,时时注意顾护阴血,加二至丸、地骨皮,防活血太过,伤阴化热,标本兼治,使经行有度,创面收敛愈合,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余丽梅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女子形寒肢冷治验一则
(2025-06-14
04:32:28)[编辑][删除]
女子形寒肢冷治验一则
摘自2025-6-13中国中医药报
吴力强 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
形寒肢冷,是指在非寒冷环境下身体感到寒冷而手足不温。女子体质多虚寒,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近期,笔者用温补法治疗了一位肢冷的患者,疗效颇好,遂与诸位同道分享。
马某,女,37岁,形体偏瘦,2025年3月24日初诊。主诉:形寒怕冷3年。患者3年来四肢怕冷明显,每于经前腰部冷痛伴痛经,饮食及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诊断:肢冷(脾肾阳虚)。
治则:温补脾肾,温经散寒。
处方:桂枝10g,炮姜5g,当归10g,小茴香6g,党参10g,吴茱萸3g,炒白术10g,炙甘草3g,红枣10g,生姜5g,炒白芍10g,熟地黄10g。7剂,水煎服,日1剂。
4月8日二诊:经期刚止,四肢不温,有痛经,月经量少。守上方去小茴香、红枣、熟地黄,加柴胡10g、陈皮5g、乌药10g、菟丝子10g。7剂,煎服法同前。
4月21日三诊:经期将至,无不适,苔脉同前。处方:桂枝10g,当归10g,吴茱萸3g,炒白术10g,炙甘草3g,炒白芍10g,炒柴胡10g,炒陈皮5g,乌药10g,菟丝子10g,炮姜5g,升麻5g。7剂,煎服法同前。
5月8日四诊:本次月经5月1日至,痛经未作,四肢及腰部怕冷明显好转,夜寐多梦,舌尖微痛,上方去吴茱萸,加桑叶10g。7剂,煎服法同前。
6月2日随访:经期已至,无不适,建议平素少吃冷食,注意保暖,予金匮肾气丸善后。
按
本案患者系青年女性,以“形寒肢冷”为主诉,病程3年,四诊并未发现火热征象,考虑为虚寒证。《黄帝内经》云“寒者热之”“虚者补之”,予温补法治疗。辨证要点有:一是,《伤寒论》第309条曰:“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二是,脾属土,主四肢肌肉,脾阳不足,阳气难以通达四末,故四肢不温。三是,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太阳表虚,则畏寒怕冷。综上分析,遂用吴茱萸汤散少阴阴寒,理中汤温太阴脾阳,桂枝汤固太阳之表。
方中吴茱萸、小茴香辛温散寒,桂枝、芍药酸甘化阴,人参、大枣益气和胃,生姜、炮姜温中散寒止呕。熟地温补肾精,当归养血和营。二诊,患者经期刚止,有痛经,月经量少,去熟地黄、红枣,加乌药、菟丝子补肾温下。患者形瘦,加柴胡、升麻补中益气。因吴茱萸辛温大热,不宜久用,故三诊去之。经过三次治疗,肢冷显著改善,予金匮肾气丸善后。
值得注意的是,本案患者经过治疗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尚有一些地方值得探讨。如患者虽有脾阳不足,但无倦怠乏力、纳差便溏症状;虽考虑太阳表虚,但无阳虚自汗、体虚易感表现。临证时用药该如何取舍,还须仔细斟酌,潜心参究。
产后盆底康复
中医养生保健攻略
陈钟鸣
叶淑华 谢玉英 广东省中医院
妊娠和分娩过程会对女性盆底肌群造成显著影响,可能导致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一系列问题。中医在围产期保健方面积累了数千年的经验,形成了包括饮食调理、穴位按摩、艾灸疗法等在内的完整体系。
盆底肌的基础知识与产后变化
盆底肌是由多层肌肉和筋膜组成的复杂结构,犹如一张“吊网”,支撑着膀胱、子宫、直肠等盆腔脏器,并参与控制排尿、排便及维持阴道紧缩度等多项重要生理功能。在女性怀孕期间,随着胎儿体重增加和子宫扩大,盆底肌长期承受巨大压力;分娩时,特别是阴道分娩过程中,盆底肌及筋膜会经历过度伸展甚至撕裂。这些变化导致许多新妈妈在产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盆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与“先天不足、素体虚弱、胎气久压、产时耗气伤血”等因素密切相关,导致中气下陷、脾肾两虚,冲任失调而胞宫失固,以致胞络松弛维系无力。
产后盆底功留意以下信号:咳嗽、打喷嚏或大笑时漏尿(压力性尿失禁);频繁尿急但尿量少(膀胱过度活动);排便控制困难;阴道松弛或性生活质量下降;下腹坠胀感或腰骶部酸痛等。产后6个月内是盆底康复的黄金期,其中产后42天内属产褥期,应以轻柔恢复为主;42天后至6个月可逐步加强训练强度。从中医角度看,产后女性处于“多虚多瘀”的特殊生理状态。分娩过程耗气伤血,导致气血两虚;同时产后恶露排出不畅又易形成瘀血内阻。这种“虚瘀夹杂”的体质特点,使得新妈妈们既需要补益气血,又需要活血化瘀,这正是中医调理产后身体的核心理念。
中医视角下的产后盆底康复方法
针灸、艾灸、中药调理、穴位按摩等以“补肾益气固摄”为基本原则,通过调节机体气血运行来改善局部盆底功能。
针灸
针灸是中医盆底康复常用穴位包括关元、气海、中极等任脉穴位,这些穴位位于下腹部,直接对应盆腔区域;配合下肢的足三里、三阴交、血海等穴位,能健脾益气、调理肝脾肾三脏。针灸治疗通常每周2~3次,10~12次为一个疗程,能有效促进盆底肌力恢复和神经调节功能改善。
艾灸
艾灸神阙(肚脐)可温补元气,艾灸关元能补肾固本,艾灸足三里则健脾益气,对于产后体寒、恶露排出不畅的新妈妈尤为适宜。艾灸不仅能促进盆底血液循环,还能整体调理产后虚寒体质,可谓一举多得。须注意:产后出血未止或发热期间禁用艾灸;剖宫产产妇需待伤口完全愈合后再行腹部穴位施灸。
中药及药膳
产后盆底康复。针对气血两虚型,常用八珍汤或当归补血汤补益气血;针对中气下陷型,补中益气汤能升阳举陷;针对肾气不足型,则可用右归丸温补肾阳。这些方剂须在医师辨证指导下使用。食疗方面,可适量增加以下食物:黑木耳、红枣、富含铁质;黑豆、黑芝麻滋补肾精;山药、莲子健脾益气。调养气血要有耐心,通常需要3~6个月才能明显改善。
穴位按摩
每日按压足三里能健脾益气;按摩三阴交可调补肝脾肾三经;点按太冲(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能疏肝理气。每个穴位用拇指指腹顺时针揉按3~5分钟,力度以产生酸胀感为宜。按摩时可配合腹式呼吸,吸气时放松,呼气时按压,效果更佳。
情志疏导
产后抑郁、导致肝气郁结,加重盆底功能障碍。“怒伤肝”“思伤脾”,情志不遂会影响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因此,新妈妈们应学会调节情绪,可通过冥想、听舒缓音乐等方式放松心情帮助分担育儿压力,保证产妇充足睡眠。必要时可饮用玫瑰花、合欢花代茶饮(各3克,沸水冲泡)疏肝解郁。
中医盆底康复操
中医盆底康复锻炼,能升提阳气,促进肛周血液循环,增强盆底肌力,改善尿失禁、阴道松弛。方法:吸气时,意念集中于会阴部,用力上提肛门和会阴。呼气时,缓慢放松肛门。一般产妇恶露排干净就可以进行康复锻炼。每次收缩保持3~5秒,逐步延长至10秒,每日练习2~3组,每组10~1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