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国医大师列传张伯礼:铁骨捍中医柔肠为人民

http://image.cntcm.com.cn/data/1/images/2022/0721/16583705358911474_2161x1452.jpg
天津中医学院首届研究生师生合影,三排(右一)为张伯礼。
张伯礼,1948年2月生,中共党员,长期从事心脑血管疾病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2002年任天津中医学院(2006年更名为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0年获“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当“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定格在人生的卷轴上,74岁的张伯礼心中涌出一首诗:“英雄重如山,荣誉激波澜。几朵小浪花,涛涛百千万。牺牲赴壮志,人民多奉献。抖擞决胜疫,全心为病患。”
他用五十余年践行“贤以弘德、术以辅仁”的座右铭;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对人民许下的诺言。
这个喜欢穿着蓝衬衫的中医人,走路时总是跨着大步子。他用这步子跨越着时代,踩着历史的琴键,从前辈手上接过振兴中医的大旗,为世界奏出属于中医的乐章。他总以波涛中的一朵“浪花”自比,激荡过中医药的法治强音,对抗病毒风暴,润泽过万千患者的心田,奋进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征程上。它涌动着,奔腾着,昭示着这个时代为中医带来的蓬勃生机。浪花虽小,却能激起波涛千万。
一剂汤药,青年立下一生志向
命运拐点在1979年立春刚过,在天津研究生考试报名的最后一天,一位年轻人蹬着自行车骑行了80里路,递交了自己的报名表。他成为了天津中医学院首届中医研究生班14位学生中的一员,并担任副班长。
“一位妙手回春的老中医,帮我树立了人生的志向。”尽管过去了50多年,张伯礼仍然能想起他定下人生目标的那个冬夜。1964年,16岁考入天津市卫生学校,4年后,他被分配到天津市大港区卫生院当医生。
卫生院中医大夫用大承气汤解决了难题。“就那么几味药,怎么有那么好的效果呢?我开始对中医感兴趣。”几年的自学和实践使他感受到中医的魅力。他又参加了“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的学习。
1973年末至1976年初,他一边学习,一边参加医疗实践,并和几位同学组成研究小组,在中医治疗急症、热症、血症等领域取得较好疗效。他曾代表小组向到天津调研的原卫生部长钱信忠汇报并得到肯定。
张伯的宿舍,不到12点,灯是不灭的。”曾将《黄帝内经》通读了三遍,还写了大量详细的阅读笔记。”
“中医药学是伟大的宝库,有很多精华需要去发掘。钻进去越深,了解越多,这种感受越迫切。这一切只能化为力量,成为学习的动力,为了继承发扬祖国医学宝贵遗产,抢回丢掉的时间,我们要努力干,拼命地干。”
他的儿子张磊,对父亲治学的刻苦印象深刻:“父亲喜爱读书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常常读书到后半夜。”
他的研究生导师、已故国医大师阮士怡曾经用“如饥似渴”来评价。
在天津中医药大学博物馆,保存着一份张伯礼1974年的笔记手稿,这本《常用汤头摘录》记录了他用过的名方、对药以及自己的临证体悟。这样的笔记手稿和研究记录,可以装满几十个箱子。
张伯礼带上学术资料和生活用品,一头扎进实验室,很久没有出来。写满数据的纸张已经铺满了实验室的走廊。等他穿着棉服走出实验室,外面早已春光明媚。原来,这一“埋头”,就过去了一个多月。
一次创新,求索中医药现代化之路
走上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道路,对张伯礼来说是一种必然。因为他求新求变的态度在学生时代就已萌芽。
工程学、药理学、统计学……在20世纪70年代,他的学习就已不局限在中医本身。到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旁听、蹭课成为他汲取其他知识的方式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他筹建了全国第一个“中医工程研究所”。
在吴仕骥看来,张伯礼一直是一个“思想开阔、胸有丘壑”的人。“选毕业论文选题时,我们大部分学生都选择对古代典籍进行研究。但伯礼选择了舌底诊研究,在当时开了先河。”
就连阮士怡都劝张伯礼选择自己本来的专业方向。张伯礼对舌诊研究着了迷,过去中医舌诊只靠眼睛目测,自己希望做中医诊断的客观化研究。为了拍摄患者的舌象,他拜师学习摄影,还开拓了舌象色度学、红外热象学研究领域,组织研发了色差式舌象仪等多种仪器。
中医舌诊现代研究,开启了张伯礼探索中医药现代化的大门。“中医药学虽然古老,但它的理念并不落后。”在中医药创新的道路上,张伯礼一直没有停下脚步。
他以心脑血管疾病为重点,开展了中西医结合高黏滞血症的系统研究,筹建了高黏滞血症检查室,并进行了相关病理生理及中药作用机制研究。
他诠释胸痹“阳微阴弦”,明确脾肾虚损、痰瘀互结为冠心病核心病因,开展首个中医防治冠心病大规模临床循证研究。在血管性痴呆治疗中,首创划分平台期、波动期及下滑期的分期证治方案,显著提高了疗效。
他研制具有辨证论治特色的中风病急性期综合治疗方案,进行了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验证与评价研究。
他总结中医临床病证特点,提出“湿痰浊饮”类病说,建立了湿浊痰饮类病证治体系。
他带领团队进行组分中药研究,创建了国内首个组分中药技术工程中心,开展中药数字化分析及组分中药配伍优化研究,构建了6万个中药组分和化合物的实体物质库,使中药研发由单纯经验上升为基于经典的组分配伍优化设计,用现代科技方法研制了多个组分中药,二次开发了一批经典名方,同时促进了中药产业的升级换代。“成果离不开创新的思维、严谨的态度、扎实的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这样评价自己昔日的助手。
一颗仁心,为百姓开出济世良方
2020年春天,湖北省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头顶的日光灯高悬,照得方舱医院的黑夜也宛如白昼。
“指导中医药全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主持研究制定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法成为中国方案的亮点,为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这是他获得“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时,国家对他的认可。
“宁愿自己苦,也不能让患者白等。”在他心里,患者永远是第一位的。
什么是英雄?“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是他用行动给出的回答。
一副铁胆,为中医拼出一块阵地
2003年春天,在张伯礼的记忆里浓墨重彩。19年后,当中医药全面参与抗疫受到全国乃至世界认可,。
从试着把第一剂中药送进病房,到筹建起“中医红区”,从编撰10万字的《非典专辑》到最终形成的治疗方案被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SARS中医治疗方案》收录,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他一直在为中医争取阵地。
2020年,在武汉,他提出中医整建制接管方舱医院,担任江夏方舱医院名誉院长。26天,这家方舱医院实现了“零死亡,零转重,零感染”的目标,创造了历史。
一生奉献,让中医薪火传承不息
“他的大家风范深深吸引着我”,这是张伯礼第一次见到阮士怡后,写下的感想。
2002年,他担任天津中医学院院长。“我做校长,就要做称职的校长。”他先后培养了博士后、博士、硕士及徒弟(师带徒)近300名,多数已成为中医药界的骨干力量。
2009年,张伯礼将自己获得的各类奖金数百万元捐出,设立了“勇搏奖学金”。
他是指引航向的“灯塔”。
“在中国药科大学读博士时,因为第一学年在南京上课,老师每次授课都要奔波,我实在不好意思打扰他。”令常艳旭没想到的是,老师主动给他“开了小灶”。“有一天晚上10点多,老师打电话喊我过去,整整两个小时,他掰开揉碎给我点拨指导。”常艳旭说。
张伯礼希望,在踏出校门的那一刻,他们能永远记住,做一个对中医药事业有用的人。
每当晚霞爬上天空,拥有短暂独处时间的张伯礼总会来到学校的如意药岭走一走。
“桑榆不叹暮,药岭有志远。”微风吹动药草,也轻拂着他那颗滚烫的中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