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2022-9-5中国中医药报
肖福君
江苏省太仓市金浪卫生院 偶鹰飞 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
小腿转筋是临床常见病症,现代医学称作腓肠肌痉挛,发作时患者会自觉小腿部疼痛难忍,常在半夜发作,往往可使人痛醒,影响睡眠。现代医学认为该病发生与寒冷刺激、运动过度、睡眠姿势不良、缺钙、下肢动脉硬化等因素有关,在治疗上通常给予补钙、改善循环等,效果却往往不尽人意。笔者受针灸经典著作启发,在临床上深刺承山穴治疗该病取得满意疗效,现分享医案一则。
徐某,女,55岁,2021年6月10初诊。主诉:双侧小腿肚转筋疼痛1年。患者自述1年前不明原因致双侧小腿肚转筋,2~3日发作1次,以行走劳累后及夜间发作较频,数分钟可自行缓解,发作时疼痛剧烈,影响工作、情绪及睡眠。患者曾至某医院就诊,拟诊为缺钙所致腓肠肌痉挛,给予钙片及活血类中成药口服,效不显,现求针灸治疗。刻下:精神倦怠,偶感头晕乏力,寐差,二便调,舌暗紫、苔少、脉细沉。
诊断:小腿转筋(气虚血瘀证)。
治则:舒筋止痛。
取穴:双侧承山穴。
操作:患者取站立位,取3寸长毫针,在承山穴附近寻找到明显压痛点后进针,使针感徐徐向足跟放散视为得气,不留针。
6月17日复诊:患者转筋未发,睡眠明显改善,精神好转,依前法巩固治疗1次。3月后电话随访未发。
按
古代针灸书籍关于承山穴治疗转筋的记载较多,如《席弘赋》:“转筋目眩针鱼腹,承山、昆仑立便消。”《通玄指要赋》中云:“筋转而疼,泻承山而在早。”笔者认为,针刺承山穴治疗该病有独到疗效,但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站立位取穴。通过临床实践发现,站立位针刺承山穴治疗转筋,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灵枢•本输》言:“转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痿厥者,张而刺之,可令立快也。”由此可见,对于不同的病症,取穴体位有不同要求,站立位取穴,气血更容易疏通,疗效自然更佳。当代针灸名家高式国在其著作《针灸穴名解》一书中关于承山穴也提到:“《针经》谓取此穴,须两手高托按壁上,两足趾离地……”
第二,揣穴后定位。第五版《针灸学》教科书上对承山穴的定位是: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笔者认为,在针刺取穴时,需要在常规定位的基础上揣穴,通常的针刺点是在常规定位附近压痛最明显的地方。对于揣穴,《内经》中有较多的记载,如《灵枢•背腧》:“肾俞在十四椎之傍,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灵枢•刺节真邪》:“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而下之。”
第三,需要深刺。对于承山穴的针刺深度,《针灸甲乙经》载“刺入七分”,《针灸大成•穴法》载“针八分”。古代医家有不同的临床经验,但总体而言针刺深度都偏深。从现代解剖学角度分析,承山穴位于两腓肠肌交界的下端,浅层的皮神经较细,不敏感,需向下穿过肥厚的比目鱼肌才能形成得气感,但深部有胫后动、静脉及胫神经,所以针刺时需避开。
第四,得气后即可出针。针刺承山需使针感放散至足跟为得气,正所谓“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深刺承山穴,针感较强,加之患者站立位,不宜留针,得气之后出针即可。另外,在许多经典著作中也记载针刺承山穴不需留针,如《明堂》载“针八分,得气即泻,速出针”,《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言“针七分,灸五壮,得气即泻,速出针”。
本案患者受转筋困扰一年,单取承山穴针刺2次而痊愈。《灵枢•九针十二原》言:“夫擅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血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只要针刺得法,疾病虽久,疗效亦可在顷刻之间。
赵文海治膝骨性关节炎手法疗效观察
(2022-09-09
09:18:55)[编辑][删除]
摘自2022-9-5中国中医药报
赵长伟 刘浪 安璐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潘贵超 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庞喜山
吉林省前郭县中医院
膝骨性关节炎为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学“膝痹病”“鹤膝风”范畴,多发于中老年人,疾病发生与肝肾密切相关。
全国名中医赵文海是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天池伤科流派传承人,在继承国医大师刘柏龄学术思想和经验的基础上,针对膝骨性关节炎发病与临床特点,以“治筋与正骨”研究方法总结出独特手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治疗方法
治疗组
采用“治筋正骨法”治疗。首先采用经筋松解法:行筋松络,患者取仰卧位,以膝部为中心,沿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经络、经筋走行循经分析触之,对于结节、痛点处施以按、揉、拿法反复操作;捋顺筋经,术者一手固定髌骨,以膝为中心,另一手以掌心自上而下施以推摩手法,反复操作,以患者有温热感为佳;舒筋行络,患者俯卧位,术者沿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经络,自臀部向下进行拿捏、弹拨手法,反复进行数次,并根据患者疼痛情况选择风市、膝眼、阳交、阳陵泉、阴陵泉、承山等穴位选2~3个进行点穴。再治以顺筋正骨调膝法:调膝理筋,患者取仰卧位,术者以拇指置于髌骨内侧缘、其余四指置于髌骨外侧缘,施以弹拨、按揉手法,双手交替操作数次;顺筋震膝法,术者一手固定按压膝部,另一手置于踝部并垂直向上牵拉,将膝关节处于最大伸直角度后进行轻度震颤,然后逐渐屈膝最大限度后放松,反复操作3~5次;旋转伸筋,患者俯卧位,术者一手固定于腘窝部位,另一手托住踝部并向上端提,同时进行膝内外翻,反复操作4~5次。
对照组 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参照“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推拿学》
中对膝部的治疗,应用点、按、揉、弹拨、拿、摇等手法。两组行手法25分钟治疗后,嘱患者卧床休息10分钟,每天1次,治疗14天为1个疗程。
观察指标
依据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与Tegner
Y等关于膝关节功能评分的标准制定,治疗前后22组患者关节疼痛、肿胀及关节活动度、日常生活情况的监测评分,包括跛行、是否绞锁、疼痛感、肿胀、上下楼梯是否困难、下蹲是否困难等。针对患者疼痛程度(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进行疼痛视觉评分(VAS)。
疗效标准与结果
疗效标准
根据评分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对膝骨性关节炎疗效评分进行制定。临床治愈:疼痛、肿胀等症状消失,关节功能活动正常,积分减少≥95%。显效:疼痛、肿胀等症状基本消失,关节功能活动不受限,70%≤积分减少<90%。有效:疼痛、肿胀等症状消失,关节功能活动轻度受限,30%≤积分减少<70%。无效:疼痛、肿胀等症状消失,关节功能活动无明显改善,积分减少<30%。
组临床疗效比较 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96.7%,对照组
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临床各项评分情况比较
治疗后,2组跛行、肿胀、疼痛、绞锁、爬楼梯、下蹲、关节活动度等评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的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间跛行、肿胀、疼痛、绞锁、爬楼梯、下蹲、关节活动度等评分分别比较,有明显的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膝骨性关节炎是因关节周围骨质、软骨下骨、软骨以及周围软组织退变、损伤,导致以疼痛、关节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的关节病。其临床表现由膝关节周围软组织退变、关节失稳引起,导致筋骨失衡,继而出现软骨的退行性改变,故其病机为从“筋”至“骨”的过程。肝主筋,主身之筋膜,肾主骨、生髓,精血充足,则筋骨得以濡养,筋骨坚韧刚强,肢体关节运动灵活,强健有力;反之,则筋骨痿软,关节活动迟缓、失灵。首先以经筋松解法,调节四条经脉,使各自具备的多血少气、多气少血之优势互补,使气血得行、经络得通、经筋得松,肝肾精血得以调养,精血充则能够濡养筋骨;再治以顺筋正骨调膝法,牵拉筋骨,疏利关节,使骨正筋柔,达祛病除痛之效。以国医大师刘柏龄为首的天池伤科流派,手法传承历史悠久,独特的手法技能已传承海内外,天池伤科流派第四代传承人赵文海,在继承手法精华的基础上,针对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病因素,结合传统中医理论及技术,根据中医经筋及骨错缝、筋出槽学说,确立了“治筋正骨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特色手法,其手法融合了中医整体辨证思维,通过循经松筋、益肝肾与治骨亦正骨的中医特点,可达到经脉通、气血行、筋骨得以濡养之效,且能改善膝骨性关节炎的疼痛症状与关节活动度。
家传痛消丹【草根一生】
(2015-06-07
04:46:08)[编辑][删除]
主治:疗跌打损伤,血淤阻滞,伤处肿胀坚硬,疼痛不止等症。
处方:全当归、炙草鸟、自然铜(酒淬)乳香、没药各50克,血渴9克,以上药物研末混匀。
使用:每次2克,黄酒送服。每日二次。
频繁落枕
警惕颈椎退化
摘自2025-3-31中国中医药报
杨菲菲
黑龙江省老年病医院
清晨醒来,突然感觉脖子僵硬、转动困难,甚至疼痛难忍……这种俗称“落枕”的颈部症结,困扰过很多人。临床中,落枕虽常见,但背后暗藏着气血运行的中医病机。如何通过传统疗法缓解疼痛?又该如何防患于未然?让我们跟随中医视角,揭开落枕的防治密码。
睡姿不当不是落枕唯一原因
许多人误以为落枕仅是睡姿不当造成的小毛病,实则成因复杂。中医将落枕称为“失枕”或“失颈”,认为其根本原因是颈部气血运行受阻、经络不通。《黄帝内经》中“不通则痛”的理论,恰好能诠释这一病机。
现代生活中,长期伏案工作、低头用手机造成的慢性劳损,夏季空调冷风直吹或冬季颈部保暖不足所致的风寒侵袭,均是常见因素。若不能及时干预,反复落枕可能发展为颈椎病,殃及肩背部健康。
落枕可能是颈椎健康预警
落枕不仅是局部问题,更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中医强调整体辨证,频繁落枕(如每月发作2次以上)提示有颈椎退化的可能、气血亏虚或肝郁气滞。当颈部疼痛超过一周未缓解,并伴随上肢麻木、放射痛、头晕头痛甚至视力模糊时,就必须警惕颈椎病、椎间盘突出或神经压迫等问题。此类病症可能波及椎动脉供血或压迫神经根,致使多系统功能异常。
特别提醒,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更要关注落枕背后的风险。老年人因骨质增生和韧带钙化,落枕后易诱发眩晕或跌倒;高血压病患者应避免强力按摩或突然转动颈部,以防刺激颈动脉窦引发血压骤降;糖尿病患者由于微循环障碍,身体恢复较慢,需配合中药内服改善气血运行。此外,若落枕伴随晨僵、腰背痛或夜间痛醒,可能提示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免疫性疾病,需通过采用风湿指标排查。
按摩针灸让颈部“如释重负”
针对落枕的中医按摩疗法,备受患者的青睐。治疗时,医师以拇指点揉穴位,沿颈椎轻击肩颈,再配合颈部旋转拉伸,短短几分钟便能缓解僵痛。这种手法通过刺激穴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松筋活络的效果。例如,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要穴,点揉可疏风散寒;肩井穴属手少阳三焦经,轻击可缓解肩颈肌肉痉挛。对于风寒侵袭型落枕,拔罐疗法配合艾灸效果显著。在颈部压痛明显的“阿是穴”点刺后拔罐,可驱寒祛湿、疏通瘀滞,往往一次治疗即能缓解大半。
针灸疗法选取悬钟、后溪等主穴施针,强刺激配合留针,可快速疏通阻滞的经络。多数患者留针15分钟后即感轻松,颈部“如释重负”。但需注意,针灸须由专业医师操作,避免自行尝试引发风险。
外敷内服的中医有方
中医治疗落枕强调“内外兼修”。外可贴麝香壮骨膏活血化瘀,其成分麝香、冰片能够快速渗透皮肤,改善局部循环;配合当归、川芎等中药煎汤热敷,可增强化瘀止痛效果。内可服用葛根汤疏散风寒,适用于受寒型落枕;身痛逐瘀汤化解血瘀,适合慢性劳损患者。急性期应以热敷(≤45)、轻柔按摩为主,贴敷膏药需避开皮肤破损处,皮肤过敏者慎用。对于长期伏案人群,建议每半年接受一次中医颈部健康评估,同时通过艾灸大椎穴或服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提升体质,从根源上减少复发。
此外,预防落枕须从细节入手,科学选枕是关键。仰卧时枕头高度以一拳(8~12厘米)为宜,侧卧须与肩同宽,材质首选荞麦皮或乳胶,以维持颈椎自然曲度。平时需注重保暖,避免空调直吹颈部,冬季佩戴围巾。同时日常可练习“米字操”,通过低头仰头、左右摆头等动作锻炼颈部。办公族每工作1小时应起身活动,做5分钟颈部放松运动,如缓慢耸肩、左右摆头。已患颈椎病的人应该及早就医,避免盲目“快速复位”或依赖止痛药,以免加重损伤。中医治未病理念倡导通过游泳、太极拳等运动增强颈部肌肉,实现“动静结合”的长期养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