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印象中的周超凡

(2022-09-09 08:28:38)


时间:2022-08-3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诸国本

http://image.cntcm.com.cn/data/1/images/2022/0831/16619151570321693_1080x713.jpg

周超凡。

周超凡获“全国名中医”称号,我感到由衷地高兴。

关于周超凡的业绩,近两年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浙江天目新闻等,均有全面而密集的报道。有一个“周超凡先生简介”,开列先生的政治头衔和学术头衔约500来字,句句属实,没有一点儿水分。

周超凡是浙江温州人,祖上追溯到宋代著名学者周敦颐,就是那位写莲“出淤泥而不染”的《爱莲说》的老先生。这是一种门第和人格的标榜,对今天的知识分子来说,非常重要。

周超凡生于1936年,比我小一岁。他刚一岁多点儿,抗日战争就爆发了。我们生活在同一个难忘的时代。整体而言,周超凡的人生,是比较稳定、幸运、美满的。

周超凡的学术生涯,前23年搞中药研究,后24年搞治则研究。

重点是,一辈子没有脱离临床实践。

重点是,研究中药贯穿了他的一生。

中医治则,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中医治则研究室主任期间,领衔编写了《历代中医治则精华》一书。这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系统梳理之作,对后世中医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周超凡对中药的研究,从1963年大学毕业进入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所开始,后来有幸参与编写《全国中草药汇编》,以后连续30年担任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并长期任《中国中药杂志》副主编,一直是国家级的药品评审专家。

在那个时期,周超凡是能够和西药专家相沟通、被西药专家所认可的少数中医专家之一。他不断提醒中医,注意某些中药的化学毒性,对含有砷、汞、铅和马兜铃酸等含毒性中药,在处方中尽量避让,把动物粪便药如五灵脂、夜明砂等剔出《中国药典》,使临床上减少了中药毒副反应,纯洁了《中国药典》中药部,也留下了给人评说的机会。

“传承中医,要干就干一辈子!”这是周超凡的誓言。他学习勤奋,为人平实,作风踏实,基本功扎实。他埋头苦干,心无旁骛。整天就是工作、诊病、读书、审稿、写作、开夜车、坐办公室。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没有娱乐,没有东张西望,没有吃喝游玩。这一点,一般人做不到。

他既有温州人的坚忍不拔,又有温州人的灵活圆通。他的医学思想,求真务实,开放宽容。衷中参西、中西汇通,偏西偏中、随遇而安。他称自己的学术思想是“医药圆通思想”,中肯而得体。

新冠肺炎疫情流行三年来,对世界医学来说,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无论是现代医学还是传统医学,都面临极大考验。大疫当前,许多医生都有“世忧多病愧称医”(裘沛然语)之感。周超凡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老专家之一,一直身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阵地的前沿。

环顾世界,西医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各国的医务人员都非常辛苦。他们在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人群免疫力三个环节上作出了重大努力,特别是在抢救危重病人方面,贡献卓越。但他们毕竟没有提供非常有效的疫苗,没有研制出满意的特效药,没有控制住疫病流行,最后仍不免陷于群体免疫即自然免疫之中。

中医听说新冠肺炎疫情是病毒感染,马上将其定性为温病时疫。中医的疗效始终徘徊在“轻症不转为重症”阶段。但是,疫情一年四季发病,天南地北发病,五洲四海发病,不同人种发病。“天人相应”受到考验,“五运六气”受到考验,“温病学说”受到考验,“辨证论治”受到考验,“中医急症”受到考验,“成药通方”受到考验,中医基础理论受到考验,中医教科书受到考验。

这些重大的考验和挑战,都涉及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关乎中医的继承和发展,都值得重视,值得研究,值得讨论。

所以,周超凡思考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也正是我们大家所考虑的。(诸国本)

为“学我者,超过我”而接续奋斗

 (2022-09-08 14:43:33)[编辑][删除]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作者简介:
曹东义,男,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1958年生于河北衡水仲景村,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主任医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和朱良春,为河北省第四、五、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出版学术著作数十部。
“白驹过隙”,时光飞逝;“百年树人”,成才的艰辛。对于“大器晚成”的中医来说,赶上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在我从医47年之间的后10年。
传承中医,任重道远
22012 年,我成为河北省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有师父邓铁涛和朱良春两位国医大师,下有徒弟,让我感到压力。虽然此前读研究生、带研究生也是传承,“学术接力”。“师徒授受”在中医学发展中的意义更大,历史上扁鹊、仓公、李东垣、朱丹溪等都留下了师徒传承的佳话。
1990年10月,首届全国继承老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拜师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邓铁涛代表500位老中医在会上致词:“学我者,必须超过我!”大家纷纷鼓掌。中医事业的未来,“青出于蓝”,有创新和发展。
常有一些废止中医的思潮沉渣泛起,2012年在我主编的《挺起中医脊梁——废医验药危害中医》一书中,就记载了“西眼看中医”给中医事业带来的种种危害,续写《回归中医》《捍卫中医》《永远的大道国医》。
2013年,河北中医学院恢复独立建制,是我和燕赵中医界曾经热盼并为之努力奋斗的大事。我被任命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的副院长。2014年,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河北省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与研究中心”,由我直接负责。
朱良春在20世纪50年代培育“南通中医三枝花”的经验一直在中医界广为传颂,我们正是沿着朱老的做法去深入调研、整理。2016年,我们主编的《杏林寻宝•保护中医》一书,在投3年间与很多民间中医成了朋友。
退而不休,接续奋斗
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成为发展中医事业的国家策略和意志,令中医人大为振奋。
2018年10月,我退休了。我当选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的会长,当选为中国农工民主党河北省委会文史理论专委会主任委员,在网上“说仲景”“讲《内经》”,除了出诊、带徒弟之外,还被邀请到同仁堂、乐仁堂坐诊。2017年,我将多年的学术积累编撰成《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一书。河北中医学院成立扁鹊文化研究院的时候,任命我做了院长。
扁鹊被司马迁称作“宗师”,《史记》中记载,扁鹊曾为中医学开辟了道路,能四诊合参,创立过经典,也“随俗为变”开创过妇科、老年病科、小儿科。鉴于此,发表系列探索文章,宣讲扁鹊文化,帮助地方政府做好中医药宣传教育基地和扁鹊文化小镇的建设。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我再版《瘟疫论释译》。国医大师路志正和吴大真主编的《外感热病临证金鉴——古今名医名著名方》是一部80多万字的学术著作,我撰写了“绪论”部分,为防治新冠瘟疫提供参考。很多人不了解中医药对于传染病探索的历史,我利用网络撰写多篇科普文章,为求医问药者提供帮助。2022年6月,我是河北省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一员,这是继第四、第五批之后的又一次新任务。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不断奋进的过程。只有“学我者,超过我”,中医事业才能充满生机,不断繁荣。

追忆裘沛然先生二三事(转)【草根一生】

 (2015-06-08 05:34:49)[编辑][删除]
标签: 

育儿

追忆裘沛然先生二三事
——纪念国医大师裘沛然逝世5周年
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名师工作室 王庆其

    又到5月3日断肠之日,恩师裘沛然先生逝世已经5周年。忙忙碌碌之余,及至夜深人静,不时忆及与老师相处20年间的点点滴滴。

    在延安饭店统稿

    我认识老师裘沛然先生多年,但真正近距离的接触,是在1982年的12月。《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内科学》在上海延安饭店统稿,主编是金寿山、潘澄廉及裘沛然,由于年事已高,需要几位中青年专业人员协助。我有幸被选中,并被安排与裘老同室。有一次我在查阅《简明中医辞典》时,裘老说你把《辞典》中有关伤寒的著作报给我听,我能说出这些书的作者、年代、内容特点等。我有点将信将疑,当我连续报出30余部著作名称时,老师真的几乎无一遗漏地正确说出这些书的作者、年代、内容特点等,令我钦佩得无话可说。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老师的学术造诣都是在年轻的时候打下的扎实基础。

    裘老的诗才在业界颇有名气,往往信手拈来,随口而出。1月28日夜晚看《百科》稿至深夜1点,我劝裘老早点休息,他忽然来句:“日暮掌灯观细字,眼花执笔到长眠。”当看到有的稿件写得太糟糕,简直无法修改时,老师生气了,有句曰:“处处遭逢鬼打墙,老夫肝气化肝阳,平生愧乏回天手,只向岐黄哭一场。”2月6日晚,窗外寒风凛冽,我正在修改《百科》中“中暑”这篇稿时,老师当场来句:“寒宵挥暑笔,大作倚中年。”每天晚饭后,我与老师常常漫步在延安饭店绿树成荫的小花园中,面对高耸的松柏,老师欣然得句:“霜打雪飞色尚青,岁寒松柏不凋零。”3个月的统稿即将结束,1月18日夜深人静,我与裘老修稿至深夜,难以入眠,老师感慨地对我说:“他日若忆及与我相处在延安饭店统稿的日子,可用以下两句志念:‘清灯榻伴犹存梦,往事风中已化烟’。”2010年5月3日裘老逝世时我即以“清灯榻伴犹存梦,往事风中已化烟”为题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了纪念文章,“在追思先生的不眠之夜,想起1983年我协助先生在延安饭店参加《百科全书·中医内科学》统稿时,与老师对榻而眠,请教学问,订正辞章,‘清灯榻伴犹存梦,往事风中已化烟’‘黄鹤不知何处去,我来只见白云多’……”在延安饭店统稿的日日夜夜,老师的音容笑貌,至今历历在目。

    火车上对赋

    1991年6月我陪裘老赴江苏常州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的“中国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二期工作计划会议”,事毕乘火车返沪。同车的有张镜人和蔡小逊两位名老中医。旅途中闲谈,窗外风景如画,阳光和煦,三老谈兴甚浓,裘老话峰一转,提议面对此情此景,每人当场赋诗一首,以增趣味,两老欣然同意。既然裘老倡议,自然应由裘老先开张:“常州三日雨丝中,胜会高贤议一通;行过东坡洗砚池,用钱江上买清风。”常州三日连绵阴雨,会议结束回沪时天气已转晴,会议期间曾经参观东坡洗砚池胜地,“用钱江上买清风”,突现作者之用心。裘老巧妙用句,信手拈来,记景抒情。未及些许,蔡小逊先生随即奉和:“辘辘车声吟哦中,心有灵犀一点通;矍铄精神松常茂,清词丽句凭高风。”不过10分钟左右,蔡老出句之快,诗意淡雅流畅,令人折服。不等蔡老吟毕,张镜人先生神情踌躇,已经成竹在胸,有诗曰:“顷刻吟成行旅中,诗心息息总相通;裘翁自有生花笔,何必楼高舞剑风。”国医大师张镜人,出身名门,才华横溢,此脱口成章,着意深邃。另外,诗意中显现三位沪上大家,相互之间十分了解,友情非同一般,“诗心息息总相通”一句直捣心源。裘老书斋名“剑风楼”,自喻“剑风楼主”。张老后二句,一以褒扬裘老有“生花妙笔”,一以运用裘老书斋名阐发作者意味。寓意深刻,令人回味。

    常州到上海,路程不远,吟咏之间,车已经到站。三位名家的诗作、才华,及其精神风貌,令我终生难忘。

    治病先治心

    2005年某日裘老的诊室来了一位女性患者,此人年近三十,当时手捧《裘沛然医论集》一书,自称从香港慕名到上海来求医。诉因情志抑郁、失眠2年,病情日益加重,久治少效,已经没有信心了,看了香港出版的《裘沛然医论集》后,遂信心倍增,专程来沪要求加号门诊。裘老对这一类患者从来都患着恻隐之心,不会拒绝的。仔细询问患者病史,患者于2年前患皮肤湿疹,久治未愈,导致精神紧张、忧虑、失眠,当地医院诊为抑郁症,一度服西药好转后又复发,又继服抗抑郁药6个月未明显缓解,反逐渐加剧,失眠严重,伴全身乏力症见心悸、胸闷、精神易紧张,情绪低落,夜寐不安,仅能睡眠2~3小时。伴有眩晕头胀,纳食不馨,月经衍期,量少。裘老经望闻问切,认为此人乃肝气郁结,郁而化热,心失所养。处方:炙甘草、桂枝、麦冬、西红花、黄连、生地黄、生龙骨、生牡蛎、常山、茯苓、茯神、郁金、党参、生姜、大枣。同时叮嘱患者放松心情,生活有规律,每天进行散步活动,避免劳累,并表示一定精心治疗,对此病证亦很有信心,并强调要患者坚定必胜之心,配合医生。四诊时患者仍有心悸和恐惧感,倦怠乏力,纳食欠馨,夜寐时好时差,月经延期40天,遂又拟一方,经2个月中药治疗,抑郁症基本治愈。因月经失调,经期延迟,婚后3年未孕,故治宜调理脾肾、益气养血、疏肝解郁为主,经数月调治,月经正常,不久又获怀孕之喜,十月怀胎后生下健康男婴,如今母子安康,并已迁至上海定居。

    裘老说:“治病先治心,既是一个医疗方法问题,更是一个职业道德问题。唐孙思邈将‘大医精诚’置于《千金要方》卷首,其意义值得我们深思。”《读素问钞》说:“药非正气不能运行,针非正气不能驱使,故曰针石之道,精神进,志意治则病可愈;若精神越,志意散,虽用针石,病亦不愈。”他倡治疗疑难病八法中有“医患相得法”。此法首先要求医生对病人具有高度责任感,从而使病人对医生产生坚定的信心。医生和病人的精神如能糅合为一,这将为治愈疑难危重病症创造最佳的条件。医生的认真负责态度,使病人精神得到安慰,并对医生的治疗充满信心。只有“医患相得”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中医学是治人的学问

    裘老经常对我们说,中医学是治人的学问。《素问·宝命全形论》载:“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灵枢·玉版》:“人者,天地之镇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当前,由于医疗水平的限制,尚有许多疾病还缺少理想的根除办法,但是中医药扶助保护人的正气,不失为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的良好对策,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医学理念。面对临床那些十分棘手的难治之证,裘老主张采用“养正徐图法”,即应用调养扶助正气,使正气得充而驱邪有力的一种方法。《医学源流论·元气存亡论》把保护元气为“医家第一活人要义”,“若元气不伤,病虽甚不死;元气或伤,虽病轻亦死”。“诊病决死生者,不视病之轻重,而视元气之存亡,则百不失一矣。”老师强调:“治病先治人,通过治人达到治病的目的;治病不忘顾护正气,主张留得一分正气,便有一分生机”。《内经》云:“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伤其正也。”“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同时主张食补与药疗同时进行:“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任何治疗措施都是为了保护人体的正气。“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命曰圣王。”老师曾治疗一鲍姓肝癌患者,初诊时病情正逐渐恶化,情绪悲哀。裘老一方面积极鼓励患者,增强患者与疾病抗争的信心,另一方面精心辨治,立方遣药以扶助正气为主,待正气来复时,在佐以祛邪散结。随着精神的好转,病情也逐渐改善。至今裘老已驾鹤西去,我在宁波遇到此患者,他十分感激裘老的精心调治,至今十年余,患者情况仍然稳定。

追忆印会河先生
卢祥之 中国科学院

    “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朱熹的话,正是印会河先生的写照。

    印会河先生说过:“辨证施治就是要分而辨,分而治,尤其沉疴重病,往往虚实错杂,辨应分层次,治应分阶段。”“欲治病者,必先识病名。欲识病名,必中西结合。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辨治重点在于认识疾病的病源和特征,从而选择主方、主药。如发热咳嗽,可见于感冒、肺炎、肺脓疡、肺结核,外感需解表;肺炎需清热解毒;肺脓疡要消痈排脓;肺结核需杀虫抗痨。病各有各的特性,治则有同有异,辨则有辨病、辨因、辨位。”

    印会河先生的父亲印秉忠是清代名医,江南孟河学派创始人费伯雄的第三代传人。他耳濡目染,锐志求学,值日寇侵华,家乡沦陷,他弃学就医。1940年即开业,济世活人,1954年后在江苏省中医学校(现南京中医药大学)任教,1957年奉调北京中医学院工作,先后担任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兼内科教研组组长中医基础教研室主任。1984年至1994年任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专家室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编过全国中医院校《中医学基础》三、四、五版教材。

    印会河先生学术思想开放。主张改革,力倡中医西医结合,走中医现代化的道路,在继承中医传统理论的基础上,锐意发展,开拓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疗风格。印会河先生治学不仅确具创见,而且敢于发表不同见解。1984年,印先生主编的《中医药研究》杂志一期上,发表“治医勿盲从,勿以伤寒为唯一”的论文,引起学界震动。

    印会河先生上世纪70年代撰写《中医内科新论》,当时有若干家出版单位欲出,但印先生给笔者打电话,告之决定交笔者作责编,负责将其首版推出。早年印先生的女儿在小学读书,是家姐的学生,印先生之妻孙启基师母又和家姐来往甚多,笔者先父患疾,印先生常自北门仓26号的平房宅第骑车来诊。孙启基师母是一个出版社的编辑,人很和善,夫妻笃深,在印先生晚年患病卧床的多年中,师母日夜陪护,以医院为家,极尽精心,很是感人。

    印会河先生独具特色的医疗风格,也是其对中国医药最大的贡献,除了统编的中医教材以外,就是印先生在其善抓主症,而且经验系统、有条理,可操作、可重复性强。印先生的“三十八集验方”,可谓中医临床甚为宝贵的巨大财富。如清解表热方、除痰降火方、化瘀通气方、化瘀通气排水方、三金排石汤诸方等等,都极有临床价值。为医者当悉心、细致摹习之。

    印会河先生是在2000年6月下旬出门诊突发脑梗死,当时78岁高龄。当天甚热,等笔者接到通知,印先生已入昏迷。2011年春,印先生病情恶化,9月底住进了重症监护病房,经过3个多月的最后治疗,终至不治。10月间,笔者赶赴医院探视,并由师母给了我们合影,昔年与印先生一起在五台山度暑假并肩骑骆驼,晚上一起席地烧烤羊腿的情景,依依都在,而印先生于2012年1月10日,驾鹤西游。恩念三春沐,轻抚墓壁寒。庄罄今可击,寝息尚难忘。乌鹊悲鸣,不胜惜哉!

    印会河(1923年~2012年)出生于江苏省靖江市一个中医世家。是我国第一批中医教授,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和第一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中医专家,曾先后获“中华中医药学会成就奖”“中国北京‘同堂杯’中医药工作60年特殊贡献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