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护颈建议

(2022-09-09 04:47:40)
   颈肩疼痛、头晕、胳膊麻木等症状,经X线检查发现颈椎曲度变直。中医认为颈椎病属于项痹,病因与外伤、劳损及风、寒、湿邪侵袭有关。清代张璐在《张氏医通》中说:“肾气不循故道,气逆挟脊而上,致肩背痛……或观书对弈久坐致脊背痛。”《素问•痹论》讲:“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日常护颈的六项建议。
从“成语”做起
成语俯仰之间、摇头晃脑、左顾右盼、东张西望、瞻前顾后、抓耳挠腮、昂首挺胸等,都蕴含着护颈的医学常识。不妨常做这些有益动作,让颈肌得以放松,防止肌肉韧带劳损、关节软骨退化,使颈椎关节得到很好保养。
还可刺激穴位,缓解劳累。比如“抓耳挠腮”,由于耳朵周围有耳门、听宫、听会、翳风、安眠穴等,耳廓还有91个穴位与人体各部相应,对缓解颈椎症状也有一定效果。
应用颈椎枕
中药颈椎枕添加丹参、川芎、细辛、黄芪、没药、乳香、防风等,具有活血化瘀、温经通络、行气止痛之功效。
颈椎枕高度大约以一个拳头或略高为宜,约为10~12厘米。睡觉前可使用0.5~1小时,再换成平时枕头如荞麦枕、决明子枕等。此外,白天短暂休憩也可随时一用。每日应用1~2次。
抱头训练法
当工作中感觉颈部有酸困感时,应及时将头抬高,挺直胸膛,双手抱住头枕后部努力让头后伸,让颈椎向后做抗阻力运动,每次做15~20个,每天做2~3次。防止肌肉萎缩,改善颈后肌肉力量,有利于恢复颈椎生理曲度。
做托下颌动作
常做托下颌动作也是一种非常简易的放松颈肌、改善颈曲的自我牵引方法。端坐,闭目,双手托住两侧下颌,双肘支撑在桌面上,持续做头颈向上向后的自我托举牵引动作,每次约3~5分钟,每天做3~4次。
直立踮脚尖
闲暇之余,不妨抬起头背靠在墙边直立5~10分钟,双手臂自然下垂,抬头伸长脖颈,挺胸收腹,不时踮起脚尖,自然平静呼吸,保持颈、胸、腰椎呈一条直线。常做此动作可矫正不良低头屈颈姿势,缓解颈椎反曲。
颈部宜保暖
“风为百病之长”之说,风挟寒湿外邪侵袭颈部,会造成局部肌肉筋膜气滞血瘀,经脉痹阻,易诱发或加重颈椎病。当颈部僵硬不适,可用热敷。注意颈部保暖,外出戴上围巾,或穿高领衣服,避免颈部遭受风寒侵袭。

各型颈椎病的常用埋针治疗

时间:2019-05-0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埋针治疗是将特制的小型针具,长度为2.1mm,固定于腧穴部的皮内、较长时间留针的一种特色中医适宜技术。其治病原理为针刺入皮内微弱而持久的刺激皮肤、神经末梢,由皮肤内的感受器把这种刺激传入脑中枢后,再通过皮肤内脏的反射作用,调整神经系统的功能,抑制病理性兴奋灶。皮内埋针不但能够持续刺激巩固疗效,而且还能防止疾病复发,促使疾病痊愈。埋针疗法具有运行局部穴位气血、疏通经络、促进代谢、解除局部软组织痉挛等功能。采用埋针疗法,既能较长时间留针施治(24~72小时)、针无痛感、起效甚快,还能安全地配合生活运动进行治疗,持续发挥针刺疗效。

  颈椎病在中医学属“痹证”范畴。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是指因颈椎间盘退变、颈椎骨质增生、韧带及关节囊的退变、肥厚等病变,刺激或压迫颈神经、神经根、脊髓、血管、交感神经和其周围软组织而引起的综合证候群。患者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颈肩部疼痛为其临床特点。临床上可具体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

  神经根型 表现为渐感颈项部僵硬板滞,一侧或两侧肩臂手指放射性疼痛,肢冷无力,伴有手指麻木。颈后伸或向病侧弯曲时,上肢和手部麻木疼痛加剧,臂丛牵拉、压顶、叩顶试验阳性。有时出现受压神经根所支配区的皮肤感觉减弱,肌力下降,肌肉萎缩,腱反射降低。

  脊髓型 表现为日渐严重的上下肢麻木酸软无力,严重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痉挛性瘫痪,出现椎体束征。

  椎动脉型 表现为颈肩痛或颈枕痛,并可出现位置性眩晕。

  交感神经型 表现为枕部痛,头晕头痛,心慌胸闷,肢冷肤凉或手足发热。一般无上肢放射痛或麻木感。

  临床上如果同时存在两型或两型以上的各种症状,即为混合型。

  埋针治疗原则:颈椎病治疗宜疏经通络,活血化瘀。再根据病情的偏胜,酌情兼于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日久则应根据正气亏损的不同而采用益气养血、补养肝肾之法,标本兼顾、针药结合地来进行治疗。

  埋针治疗取穴:用新型针贴埋针治疗专用针,取相应颈夹脊、阿是穴、风池、天柱、大椎、百劳、肩井、列缺、后溪、曲池、合谷,埋针24~72小时,5次为1疗程,结合药物治疗一般2~3疗程症状消失。

  埋针治疗的穴位作用:

  双向性良性调节作用:针刺局部穴位既可使局部缺血性待恢复组织增加血液供应,也可使局部充血肿胀组织的多余物质予以吸收转运排泄。

  具有活血祛瘀作用:增加毛细血管的循环量,增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局部组织修复恢复的新陈代谢。

  良性的神经功能调节作用:解除痉挛,增加自身协调的调节功能。 (毛颖 整理)

颈椎病家庭调护小妙招

时间:2019-04-2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胡献国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为临床常见病,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因颈椎间盘变性、颈椎骨质增生所为。其主要症状为颈肩臂疼痛、麻木,部分患者出现头晕、耳鸣、视物模糊、心悸、行走不稳、握力减弱和肌肉萎缩。颈椎病的发生与日常的工作、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颈椎病除急性发作,恶心呕吐,眩晕较剧烈需住院治疗外,一般都在家中治疗康复,同时日常工作生活时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劳逸结合:长期从事案头工作的人应注意工间休息和活动,消除局部肌肉疲劳,预防和缓解颈椎的劳损。

  良好的姿势是预防颈椎病的有效办法,常言说“坐如钟”也可以应用到颈椎病的治疗上来。身体健康者及患者不宜长期低头工作,工作期间应适当休息,并配合做颈部运动,读书、看报时坐姿要正。

  枕头合适:合适的枕头对预防和治疗颈椎病有重要意义。一般习惯仰卧者枕高一拳,习惯侧卧者枕高一拳半,约10厘米左右。枕芯以木棉、荞麦皮为好,装填量要适当,以保持一定的硬度和弹性。弹性过大的枕头容易造成颈部肌肉的疲劳和损伤。

  防止损伤:平时应防止颈部外伤及落枕,以免颈椎韧带损伤,使颈椎的稳定性受到破坏,进而诱发或加重颈椎病。

  颈部运动:可适当进行颈部和脊柱运动以改善症状。可作左右转头,前屈后仰,左右侧屈等动作。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切忌剧烈转动头部做旋转,以免晕倒。做上述运动时患者最好用双手扶住椅背,动作宜慢,逐渐增加活动量。

  搓双脚掌:双脚大拇趾根部内侧横纹尽头处为人体颈椎反射区。每日用手搓此部位,可有效防治颈椎病。

  中医推拿:推拿治疗以轻手法按摩为宜,切忌过急的旋转手法,以免引起颈椎半脱位,甚至瘫痪,经数次推拿疗效不佳者,宜停止推拿。

  颈部牵引:颈椎牵引是治疗颈椎病的主要方法,可有效改善颈椎病的各种症状。但一定要在康复科医生指导下,正确掌握其要领后方可在家中自行牵引,不能随意增加牵引重量,不可自作主张,以免引起严重后果。

  颈椎体操:有颈椎病的人不妨试试颈椎体操。具体步骤为:(1)一摆头:两脚分开,自然站立,双臂下垂,先向左摆36次,再向右摆36次,身子不要动。(2)二转头:两脚分开,自然站立,双臂下垂,先从左侧向右转36次,反过来从右侧向左转36次,角度越大越好,但动作不要太快。(3)三伸头:姿势同上,把头向前伸36次。(4)四耸肩:两脚分开,同肩宽,双臂下垂,全身放松,耸肩36次。此法舒筋活血、强健筋骨,且简单易学,每天1次,连续1~2周。(胡献国)

颈椎病“盯”上青少年 中医教你怎么做
摘自2023-4-20中国中医药报
陈奕臻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随着电脑、手机等各种电子设备的普及,青少年颈椎病的发病率也日渐增高,颈椎病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孩子们长期被颈部疼痛、头晕、恶心、颈部咯吱乱响等不适困扰,生活和学习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下面一起来了解青少年颈椎病的相关知识。
青少年颈椎病的发病原因
青少年患上颈椎病的原因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坐姿不良及坐位时间过长。如学习期间头部过低、歪头、端肩、颈部过分前伸或前屈,都会使颈部肌肉长时间处于僵直状态,血液不畅,极易引起颈部不适。
第二,睡姿不正确。如枕头过高或过低,导致椎旁肌肉、韧带及关节平衡失调,易引起颈椎曲度变直或反弓。
第三,外伤原因。如背包过重、意外受伤等因素,一般较少见。
如何判断自己得了颈椎病
如果出现以下一项或多项不适,则需引起重视,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
后颈部疼痛,受压则症状加重;颈部疼痛的同时,伴有上肢放射性疼痛或者麻木;闭眼时,向左右旋转头颅,引发偏头痛或眩晕;颈部疼痛的同时有上肢或者下肢肌力减弱;有恶心、干呕、睡眠质量差等症状。
日常如何调护
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颈椎病的治疗中个人日常调护非常重要,如颈部保暖、保持正确的站坐姿势,或配合一些颈部锻炼的方法等。
对于青少年,可以选择颈部拉伸锻炼。具体方法如下:手放在头部牵引,使颈椎向一侧弯,试图将耳朵移向同侧肩膀,另一侧手置于背部或将左侧肩部放低以加大强度,重复2次,每次约20秒,然后换侧练习。
中医治疗颈椎病以疏通经络、活血止痛为原则,颈部不适时可选择按揉以下穴位帮助改善症状。
风池在项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颈部不适伴有头晕、头痛时可按揉,以局部酸胀感为度。
肩井在颈后部,第7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用拇指下压此穴,局部有酸胀感,停留2秒钟后再继续,用于肩部酸痛明显者。
颈百劳位于项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大椎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处。颈部僵硬、酸痛时可按揉此穴。


名医名方
项痹针刺方
摘自2023-6-8中国中医药报
鲍庆祥,1944年出生,江苏太仓人,太仓市名中医。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为吴门医派“尢氏针灸”第五代传承人、太仓市娄东中医流派研究会副会长,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从事中医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擅长运用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中风后遗症、面瘫、妇科病等。
组成:颈7夹脊、胸1夹脊、足三里、阳陵泉、风池、外关、颈穴(第二掌骨全息律穴位)。
功效:疏调气血,祛风散寒,舒筋止痛。
主治:项痹病(颈椎病)。
操作:颈7夹脊、胸1夹脊略向脊椎直刺,直达骨部,使针感沿背部微微放散,寒湿偏重者予以温针灸;足三里运用调补手法,针感柔和,使针感沿足阳明胃经向足背放散;阳陵泉运用疏通手法,使针感向下肢放散;风池向鼻尖方向针刺约0.8寸,针感局部放散为宜;颈穴在第二掌骨头桡侧赤白肉交际处,紧贴掌骨干掌侧垂直进针,深度要透过第二掌骨头,针刺手法用强刺激捻转数次后做定向捻转以针下有缠涩感为佳;外关平补平泻。隔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
方解:项痹病(颈椎病)多是由于长期姿势不良、慢性劳损等造成颈椎间盘、韧带以及关节囊退变、颈椎骨质增生等引起的病变,压迫或刺激颈神经、脊髓、神经根、交感神经及周围软组织引起的综合证候群。鲍庆祥认为,本病多由正气亏虚,精血不能濡养筋骨致局部脉络空虚;腠理疏泄、卫外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留而不去、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从而产生项背部疼痛不适、手臂麻木、头晕目眩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本方中颈7夹脊、胸1夹脊位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间,可以有效调畅脊柱区经络气血,激发两经之经气,达到通经活络、舒筋解结、改善局部微循环之效。鲍庆祥认为这对夹脊穴位于大椎附近,是阳气汇聚之地,针刺其可振奋阳气,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在治疗项痹病时要注重顾护脾胃之气,针刺足阳明胃经合穴足三里可以增强脾胃功能,使之受纳运化增强,气血旺盛,加速治愈过程,这也体现治病必求其本的思想。如《灵枢•四时气》载:“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合穴,《难经•四十五难》谓:“筋会阳陵泉。”该穴是筋气聚会之处,具有壮筋和舒筋的作用,针刺阳陵泉可通调少阳气血,通达半表半里气机,利于全身筋肉气血贯通,从而有助于缓解颈部酸痛等症状。风池为足少阳胆经穴,与阳维脉交会,阳维脉主阳之表,针刺风池可祛风散寒止痛。外关属手少阳三焦经,有通经活络、疏风解表的作用,在《杂病穴法歌》中记载外关可治“一切风寒暑湿邪”,该穴是治疗多种痹症常用穴。颈穴是全息理论的穴位,是鲍庆祥治疗项痹病的经验穴。
加减:肩臂酸痛者,加肩井、肩髃、曲池;手臂麻木者,加少海、手三里、内关、八邪;背部疼痛者,加天宗、胸椎相应夹脊;头晕目眩者,加上星、百会、印堂;心悸失眠者,加神门、内关、照海等。
(江苏省太仓市浮桥镇金浪卫生院 肖福君整理)

名医名方项痹针刺方

 (2023-07-03 14:57:51)[编辑][删除]


时间:2023-06-0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鲍庆祥,1944年出生,江苏太仓人,太仓市名中医。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为吴门医派“尢氏针灸”第五代传承人、太仓市娄东中医流派研究会副会长,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从事中医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擅长运用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中风后遗症、面瘫、妇科病等。

组成:颈7夹脊、胸1夹脊、足三里、阳陵泉、风池、外关、颈穴(第二掌骨全息律穴位)。

功效:疏调气血,祛风散寒,舒筋止痛。

主治:项痹病(颈椎病)。

操作:颈7夹脊、胸1夹脊略向脊椎直刺,直达骨部,使针感沿背部微微放散,寒湿偏重者予以温针灸;足三里运用调补手法,针感柔和,使针感沿足阳明胃经向足背放散;阳陵泉运用疏通手法,使针感向下肢放散;风池向鼻尖方向针刺约0.8寸,针感局部放散为宜;颈穴在第二掌骨头桡侧赤白肉交际处,紧贴掌骨干掌侧垂直进针,深度要透过第二掌骨头,针刺手法用强刺激捻转数次后做定向捻转以针下有缠涩感为佳;外关平补平泻。隔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

方解:项痹病(颈椎病)多是由于长期姿势不良、慢性劳损等造成颈椎间盘、韧带以及关节囊退变、颈椎骨质增生等引起的病变,压迫或刺激颈神经、脊髓、神经根、交感神经及周围软组织引起的综合证候群。鲍庆祥认为,本病多由正气亏虚,精血不能濡养筋骨致局部脉络空虚;腠理疏泄、卫外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留而不去、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从而产生项背部疼痛不适、手臂麻木、头晕目眩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本方中颈7夹脊、胸1夹脊位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间,可以有效调畅脊柱区经络气血,激发两经之经气,达到通经活络、舒筋解结、改善局部微循环之效。鲍庆祥认为这对夹脊穴位于大椎附近,是阳气汇聚之地,针刺其可振奋阳气,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在治疗项痹病时要注重顾护脾胃之气,针刺足阳明胃经合穴足三里可以增强脾胃功能,使之受纳运化增强,气血旺盛,加速治愈过程,这也体现治病必求其本的思想。如《灵枢·四时气》载:“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合穴,《难经·四十五难》谓:“筋会阳陵泉。”该穴是筋气聚会之处,具有壮筋和舒筋的作用,针刺阳陵泉可通调少阳气血,通达半表半里气机,利于全身筋肉气血贯通,从而有助于缓解颈部酸痛等症状。风池为足少阳胆经穴,与阳维脉交会,阳维脉主阳之表,针刺风池可祛风散寒止痛。外关属手少阳三焦经,有通经活络、疏风解表的作用,在《杂病穴法歌》中记载外关可治“一切风寒暑湿邪”,该穴是治疗多种痹症常用穴。颈穴是全息理论的穴位,是鲍庆祥治疗项痹病的经验穴。

加减:肩臂酸痛者,加肩井、肩髃、曲池;手臂麻木者,加少海、手三里、内关、八邪;背部疼痛者,加天宗、胸椎相应夹脊;头晕目眩者,加上星、百会、印堂;心悸失眠者,加神门、内关、照海等。(江苏省太仓市浮桥镇金浪卫生院肖福君整理)

名医名方    补肾强脊针刺方

时间:2022-10-1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鲍庆祥,1944年出生,江苏太仓人,太仓市名中医。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为吴门医派“尢氏针灸”第五代传承人、太仓市娄东中医流派研究会副会长,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从事中医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擅长运用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中风后遗症、面瘫、妇科病等。

组成:华佗夹脊、太溪、肝俞、肾俞、百会、印堂、大椎、足三里、三阴交、风池、外关、合谷、太冲、环跳、支沟。

功效:补肾强脊,温阳散寒。

主治: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

操作:华佗夹脊每次选择6~7对,交替针刺,略向脊椎直刺,直达骨部,使针感沿脊柱或两肋放散;大椎穴用疏通手法,使针感亦向脊柱传导;肝俞、肾俞运用调补手法,针感微微向下腰部放散为宜;足三里、三阴交亦运用调补手法,针感柔和,向下肢远端放散;环跳运用疏通手法,使针感向下肢放散;百会、印堂、风池、外关、支沟、合谷、太冲、太溪针刺平补平泻。其中华佗夹脊和足三里、肝俞、肾俞给予温针灸,共施2壮,余穴留针20分钟,每日1次,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方解: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以中轴关节和肌腱韧带骨附着点的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免疫性疾病,发病早期常表现为腰背胸廓及受累关节疼痛、晨僵,后期主要表现为中轴关节和外周受累关节的强直。强直性脊柱炎属中医“骨痹”“肾痹”“龟背风”等范畴。早在《素问·痹论》就有记载:“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医学衷中参西录》载:“凡人之腰痛,皆脊梁处作痛,此实督脉主之……肾虚者,其督脉必虚。”

鲍庆祥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包括两种:外因为六淫之邪侵袭机体,以寒邪侵犯肾督为主;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而致正虚。正虚与邪实相互作用,寒湿之邪趁机侵犯肾督,客于筋脉骨节之中,气血运行不畅,瘀阻于脊背,故不通则痛。故而,本病病位首先责之肾与督脉,主要病机为肾虚督寒。

补肾强脊方中,华佗夹脊穴系经外奇穴,位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经气重迭之背俞功能带处,为沟通二者之枢纽,五脏六腑之气由此处输转,针其可平衡全身阴阳,通调脏腑气血,是治疗该病的要穴。另外,华佗夹脊穴温针灸能增强祛寒止痛、益气活血、温经通络的作用。太溪为足少阴经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言“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该穴是补肾之要穴。肝俞、肾俞合用,肝肾同调,施以温针可加强其温补作用。大椎属督脉,《针灸甲乙经》曰:“大椎,三阳、督脉之会。”针刺大椎可振奋全身阳气,对全身阳经气血有渗灌和调节的作用。百会又名三阳五会,为手足三阳、足厥阴、督脉交汇之处,针刺可令全身气血调达。印堂穴位于额部两眉头中间,属经外奇穴,针之可起到平衡阴阳之效。合谷、太冲合称四关穴,《标幽赋》曰:“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己之。”两穴配伍上下相济,气血双补,平衡阴阳,是治疗痹症的常用对穴。足三里、三阴交补脾胃,养后天之本,扶正以祛邪。风池、外关配伍,祛风散寒解表。环跳穴是足少阳与足太阳交会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冷风湿痹……腰胯痛不得转侧”,有祛风湿、利腰腿之效;支沟通利三焦,有助气血运行。诸穴合用,补肾强脊,温阳散寒,标本兼治。

加减运用:精神倦怠,气虚乏力加关元、气海、神阙(灸);失眠多梦加四神聪、安眠、神门;畏寒肢冷加关元、命门;颈项强痛加颈百劳、天柱;腰骶酸痛加大肠俞、次髎、秩边;膝痛明显加犊鼻、阳陵泉、膝阳关;跟痛加昆仑、申脉。

(江苏省太仓市金浪卫生院肖福君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偶鹰飞整理)

腰腿胀痛案【草根一生】

 护颈建议 (2015-06-14 08:30:03)[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http://image.dfdaily.com/2012/10/20/634862911403537500123784934_nEO_IMG.jpg                                                                                  方某,男,52岁,2013年3月12日初诊:双侧腰腿部胀痛,伴尿黄,口干,舌苔薄黄,脉细数。

    辨证:阴虚火旺,兼有气滞。

    治法:滋阴降火,理气止痛。

    主方:知柏济生汤合二妙散、金铃子散。熟地,淮山药,茯苓各15克,丹皮,山萸肉,泽泻,黄柏,知母各10克,川膝20克,车前子15克,苍术10克,玄胡15克,川楝子10克。10剂水煎服。

    二诊(3月22日):腰腿疼痛止,近日失眠,舌苔薄白,脉弦细。拟枣仁汤合金铃子散。枣仁30克,川芎10克,知母10克,茯神15克,甘草6克,玄胡15克,川楝子10克。10剂水煎服。

    按:“腰者肾之府”,腰腿疼痛,伴尿黄、口干,属肝肾不足,虚火上炎。以知柏济生汤合金铃子散、二妙散,既滋阴降火,又理气止痛除痺。

治疗腰重四良方(转)【草根一生】

  (2015-06-09 05:17:00)[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治疗腰重四良方
吴玖斌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腰重,指腰部有沉重感,首见于《中藏经·论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多由肾虚、水湿、寒湿、湿热、风湿停滞所致。《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青娥丸,《金匮要略》之甘姜苓术汤,《辨证录》之轻腰汤,《成方便读》之四妙丸等均为治疗腰重之良方。

    青娥丸由盐杜仲、盐补骨脂、胡桃仁、大蒜组成,可用于治疗肾虚腰重。

    甘姜苓术汤,又名肾着汤,由炙甘草、干姜、茯苓、白术组成,可用于治疗寒湿腰重。

    轻腰汤由白术、薏苡仁、茯苓、防己组成,可用于治疗风湿腰重。

    四妙丸由苍术、黄柏、薏苡仁、牛膝组成,可用于治疗湿热腰重。

    腰重者,多因虚与湿也。盖肾虚则腰府痿弱,升举无力则觉重;湿浊注腰,腰府承重超支亦觉重也。

    重者轻之,此大法也。虚则补之而轻,实则泻之而轻。纯虚无邪者,青娥丸主之。治湿三方,皆重健脾化湿,盖脾为生湿之源,源清而湿浊自除也,又寒入干姜,风入防己,热入黄柏,如此则兼夹之邪自不能留矣。

    用方之妙,在于象;用药之奇,存乎心。象者,参阴阳,顺气机也。重而轻之,此象也;寒姜热柏风防己,此心也。

羌活:祛风除湿 辛散开泄 止痛除瘕【草根一生】

  腰腿胀痛案【草根一生】 (2015-05-06 20:44:26)[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者按 《神农本草经》三卷,载药365种。虽系远古著作,然所记药物功效大多朴实有验,仍为今日临证处方之依据。现请贵州名医石恩骏教授,本于《本经》,验于临床,详解各味中药。
羌活:祛风除湿 辛散开泄 止痛除瘕
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res/1/20150506/50371430876623770.jpg辛散开泄 止痛除瘕【草根一生】" TITLE="羌活:祛风除湿 辛散开泄 止痛除瘕【草根一生】" />

    人物简介:石恩骏,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1953年出生于中医世家,其父石玉书系贵州近代名医,生前系贵阳中医医院、贵阳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首任院长;其兄石恩权生前曾任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石恩骏受父兄影响,曾系统学习西医,20岁开始中医临床。1979年以同等学历身份考取贵阳中医学院首批研究生,跟随多位名家学习。20世纪90年代初被卫生部指定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石恩权教授学术继承人,不离左右,尽得其传,具有家传、自学、中西医系统学习及从名师学习和长期实践。他学有根基,精于临床,对内、妇、儿科有较为深刻的研究及丰富的临床经验。

    羌活“气味苦、甘、辛,无毒。主风寒所击,金疮止痛,奔豚,止痫痉,女子疝瘕。久服轻身耐老。”(《本经》)

    凡风寒湿邪,束于肌表,腠理闭塞,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痛,羌活能发散风寒,祛风除湿,九味羌活汤为四时感冒风寒湿邪之常用方。然风寒所击,非仅一端。举凡经络血脉五脏,至元神之府皆可为其所害。实则羌活味薄气轻,辛散宣通,可内外上下行之,开风寒之郁滞而通达全身之阳气,故可振奋人体气化之力,调节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故其所治,绝非外感风寒一端。余学习贵州一老中医经验,临床将羌活与多种方药配伍。略举验之。

    凡水肿之证,乃因膀胱气化失常,三焦气机郁滞,羌活既可与温阳利水如真武汤等合之,复可与清热利水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之,均可增利水消肿之效果。

    湿温伤寒一证,余常用柴葛解肌汤为主治之方,屡有良效。若缺失羌活辛散开泄,发越郁火之力,湿温伤寒之治难矣。

    余治血瘀头痛有方:羌活、制川草乌、生石膏、僵蚕、当归、川芎、细辛、生地。羌活在此方非仅止痛,实可引药上行而达头部,故取效较好。治半身不遂,亦可于补阳还五汤中加羌活,亦可引活血化瘀药上行于脑部,敷布阳气于废弛之经络。有学者认为,治头面瘀血之证,用方如通窍活血汤,羌活可代麝香。

    余治肾虚诸症,也常用羌活加入益肾方中,鼓舞气化以行药力并化郁滞之湿气。

    脾胃虚损之证,羌活流通之性,可引脾胃中清气上行而用补益药无呆滞之弊,而增补益之力,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方常可加此一味。至若补血方如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气血双补如八珍汤等亦可加此一味。

    慢性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顽固瘙痒性皮肤病,清热凉血解毒祛风诸方中,常可利用羌活疏风透发之性,使久郁之邪复从肌表外驱。

    妇科炎性病症,清热利湿,解毒化瘀方中也常可用羌活。

    羌活流动之性可以和营卫,长肌肉,故主金疮之疼痛,余曾用补中益气汤加银花、羌活治烧烫伤疼痛有良效,对其疼痛及创面愈合皆有良效。

    奔豚乃水气上凌心火,羌活可宣通水气而使之下行,心火自然振奋而愈。

    痫痉之病多因风痰所致,羌活行脾胃之湿而祛经络之风,风湿自然消融。

    疝瘕乃湿气积聚而生热,血气不行而成瘀,羌活胜湿而除郁热,畅达阳气而活跃血行,疏通血络,故可用之。也印证一般活血化瘀及清利湿热风毒方中均可用之。

    余用羌活于诸多病症,虽多置其为诸方中之佐使,其功用却异常重要。然羌活苦辛而温,少用取其流动性即可,大剂量服之,恐伤正气,不惟伤阴津,也可损阳气。

海桐皮汤外治痹【草根一生】

  腰腿胀痛案【草根一生】 (2015-05-11 04:59:18)[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海桐皮汤外治痹【草根一生】


                                海桐皮汤出自《医宗金鉴》卷十八。由海桐皮、透骨草、乳香、没药、川椒、川芎、威灵仙、当归、红花、防风、白芷、甘草组成。煎汤熏洗患处,治跌打损伤,筋翻骨错疼痛不止。具有舒经活络、行气止痛之效。方中海桐皮、透骨草、威灵仙、白芷、防风、川椒通经活络、温经散寒、除湿止痛、活血散寒,畅血行滞;当归、川芎、红花、乳香、没药祛瘀活血、消肿止痛,甘草协调诸药,共达祛风湿、通经络、散寒邪、祛瘀血、消肿痛、宣痹痛的功效,用治跌打损伤中后期,风寒湿郁痹阻滞、经络不通之症。近代应用治骨折、脱位、软组织损伤,骨科术后解除外固定,能进行功能锻炼者。用此方煎液外洗,治风湿痹痛,效佳。

    痛风性关节炎

  都某,男,29岁,患痛风性关节炎5年余。足大跖趾红肿热痛,夜间为甚。曾常服芬必得,症状时好时坏,血尿酸偏高,近日左足跖趾红肿热痛为甚。邀余诊治。

    处方:海桐皮,透骨草,乳香各15克,没药10克,川椒6克,   威灵仙,当归各15克,红花,防风, 白芷, 甘草各10克,忍冬藤,泽兰各30克,山慈菇15克, 5剂。水煎熏洗患处。每日3次,每次半小时。1周后疼痛显著减轻,嘱其常用本方足浴。

    足跟痛

  代某,男,73岁,患双足跟痛1年余,行走困难。经X线示:跟骨骨刺。口服抗骨质增生丸、芬必得、壮骨关节丸,足跟痛时轻时重。近日夜痛不止,严重影响休息。查局部皮色未见异常,不红不肿,怕冷,遇寒加剧。治以海桐皮汤加穿山甲10克,重用威灵仙60克,加白酒2两,水煎趁热搓洗,浸泡双足。每日2次,每次半小时,1周后足跟痛大大减轻。

    踝关节软组织挫伤

  祝某,女,39岁,工作中不慎而致右踝关节周围损伤。曾外用红花油,理疗1周,右踝关节周围红肿热痛,肿胀不消,行走困难,足不能穿鞋,活动受限,余治以海桐皮汤加大黄,芒硝适量入白酒1两,水煎待温洗患处,每日3次。5天后肿消痛止,康复如常。

    膝关节滑膜炎

  方某,男,69岁,患左膝关节肿痛2年余,劳累,受凉后加剧。常服布洛芬、芬必得,外贴膏药,膝关节肿痛时轻时重,两次某医院骨科给予穿刺,抽积液后又见肿胀。诊时儿女搀扶就诊。左膝关节弥漫性肿大,皮色不变,关节活动受限,触之有摩擦感,并闻及摩擦音。风湿三项均正常,

    x线片:左膝关节髁间突骨质增生。诊断为:膝关节滑膜炎及退行性病变。

    中医辨证为劳损筋节,血瘀络阻,外受风寒湿。治以海桐皮加生川、草乌、松节适量,磨为细末,入适量白酒上砂锅热,盛入布袋内包裹在膝部,每晚治疗1次。每次炒热,重复治疗,共治疗1月,肿痛完全消失,关节摩擦感、摩擦音极其微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