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梦华录》,品苏合郁金酒
(2022-09-08 15:48:22)摘自2022-9-8中国中医药报
宋真宗对中医药学颇有研究,曾亲自选定两本谈养生的专著《四时摄生论》和《集验方》,刊行天下。宋真宗亦深谙药酒之道,他细品林三司进献的苏合郁金酒后,赞美此酒既香且醇,还能治头痛。
南北朝梁武帝萧衍的《莫愁歌》云:“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在酒中加入苏合香、郁金这两种中药材,就是苏合郁金酒,可芳香祛浊、开窍解郁、宣痹止痛。
苏合郁金酒所用的苏合香为金缕梅科植物苏合香树所分泌的树脂,《本草纲目》记载:“此香出苏合国,因以名之。”苏合香有开窍辟秽、开郁豁痰、行气止痛的功效。魏晋时期文学家傅玄的《拟四愁诗》有“佳人贻我苏合香,何以要之翠鸳鸯”的诗句,可见苏合香在晋朝已经是贵族使用的香料。
苏合郁金酒中所用的郁金又名毛姜黄,是姜科植物的块根,断面黄色。李白的“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和卢照邻的“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帏翠被郁金香”诗句中的“郁金”即是此物。郁金味辛苦、性平,入心、肺、肝经,是疏肝、解郁、止痛的良药。郁金泡酒能够活血行气、化瘀止痛。郁金酿酒早已有之,《诗经•大雅•江汉》有“厘尔圭瓒,秬鬯一卣”的诗句,宋代罗愿《尔雅翼》卷八说:“郁,郁金也,其根芳香而色黄,古者酿黑黍为酒。所谓‘秬’者,以郁草和之,则酒色香而黄,在器流动,《诗》所谓‘黄流在中’者也。”
还有一种药酒叫苏合香酒,是用苏合香丸泡制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记载宋真宗赏赐太尉王文正苏合香酒的故事:“王文正太尉气羸多病,真宗面赐药酒一注瓶,令空腹饮之,可以和气血,辟外邪。文正饮之,大觉安健,因对称谢。上曰:‘此苏合香酒也。每一斗酒以苏合香丸一两同煮,极能调五脏,却腹中诸疾。每冒寒夙兴,则饮一杯。’因各出数榼赐近臣,自此臣庶之家皆仿为之,苏合香丸盛行于时。”可见宋真宗极为喜爱苏合香酒,常用它赏赐近臣。
酒里乾坤知多少
——漫谈酒与中医
摘自2023-6-26中国中医药报
刘青 北京中医药大学
明代“酒醉江南”酒坛,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藏。
民国“药酒”小药瓶,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藏。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医史展厅里摆放了三个明代磁州窑白釉黑花大酒坛,这些酒坛通高60~70厘米,腹径50厘米,肩部有“高阳东酒”“价钱五银”“酒醉江南客,昏迷入洞仙”等字样。酒坛风格自然新颖,乡土气息浓郁,沿用了宋、元时期磁州窑最富特征的白釉黑花的装饰手法,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技法运用到了瓷器上,用极为自由粗犷、潇洒飘逸的画风来表现花卉等装饰内容,瓶身所绘内容各异,反映了冀南地区的民间风俗人情和酒文化。那么酒究竟与中医药有何关系呢?
中国是酒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其起源可追溯到原始公社时期,那时的人就已经从野果与谷物的自行发酵中得到了启示。晋人江统在“酒诰”里载有:“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又云杜康。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说明煮熟了的谷物丢在野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自行发酵成酒,这是天工的造化,江统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谷物自然发酵酿酒说的人。
然而,对于人工酿酒究竟始于何时的问题,古代文献的记载说法不一,难以断定。我国民间有许多令人心驰神往的美丽传说,如“上天造酒说”“猿猴造酒说”“仪狄造酒说”“黄帝造酒说”“杜康造酒说”等,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余地。从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许多形状与甲骨文、金文中的“酒”字十分相似的陶罐,说明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我国的人工酿酒就已经产生了。
我国古代发明的曲蘖酿酒,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前的夏王朝到公元前200年的秦王朝。根据考古发现,我们的祖先早在殷商武丁时期就掌握了微生物“霉菌”生物繁殖的规律,已能使用谷物制成曲药,发酵酿造黄酒,《汉书•食货志》载有“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用稻米曲药酿造黄酒的配方。
酒与中医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医疗上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在《黄帝内经》中有一篇“汤液醪醴论”,“汤液”就是现在的汤药煎剂;而“醪醴”指一种甜酒,也称药酒。可见药酒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1973年,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五十二病方》,书中有内外用药酒治疗痈疽、蛇伤等疾病的记载,这被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药酒。药酒在历代的医疗和养生保健实践中被证实确有祛邪扶正、延年益寿之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列举了69种不同功效的药酒,如五加皮酒可以“去一切风湿痿痹,壮筋骨,填精髓”;当归酒“和血脉,壮筋骨,止诸痛,调经”,人参酒“补中益气,通治诸虚”;黄精酒“壮筋骨,益精髓,乌白发”等。此外,还有屠苏酒、菊花酒、茯苓酒、桂花酒、椒柏酒等,都是以酒为原料的各种药酒。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代王安石在《元日》中描述了年岁饮屠苏酒,辟疫气,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的习俗。屠苏酒有温经、疏风、散寒、解毒之功,适用于预防感冒,风寒。冬春交替之季饮用更有益处。
在中药里,酒还可以当作药引。就是把某些药物用酒渍或酒煎,或以酒送服,能引导药物迅速起效。以酒渍后增强药性的中药,如丹参虽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但它性味苦寒,而中医认为血“遇寒则凝,遇温则行”,如果丹参用温酒送服或经酒浸泡后服用,可借助于酒的辛热之性增强丹参祛瘀止痛、活血通经的作用。以酒代水煎药的汤剂,如下瘀血汤,是用酒代水煮药;而芎归胶艾汤等则是水酒各半煎煮。需配合酒服的方剂如八味丸、土瓜根散、赤丸、天雄散等,均是以酒送服。另外,还有将酒作为一味药入煎的,如瓜蒌薤白白酒汤等。王好古《汤液本草》载:“酒能行诸经不止,与附子相同……为导引,可以通行一身之表,至极高分。”
正如李时珍所说“酒,天之美禄也。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酒能养生,亦能伤人。养与伤,只在有节与无节之间。
——漫谈酒与中医
摘自2023-6-26中国中医药报
刘青 北京中医药大学
明代“酒醉江南”酒坛,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藏。
民国“药酒”小药瓶,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藏。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医史展厅里摆放了三个明代磁州窑白釉黑花大酒坛,这些酒坛通高60~70厘米,腹径50厘米,肩部有“高阳东酒”“价钱五银”“酒醉江南客,昏迷入洞仙”等字样。酒坛风格自然新颖,乡土气息浓郁,沿用了宋、元时期磁州窑最富特征的白釉黑花的装饰手法,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技法运用到了瓷器上,用极为自由粗犷、潇洒飘逸的画风来表现花卉等装饰内容,瓶身所绘内容各异,反映了冀南地区的民间风俗人情和酒文化。那么酒究竟与中医药有何关系呢?
中国是酒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其起源可追溯到原始公社时期,那时的人就已经从野果与谷物的自行发酵中得到了启示。晋人江统在“酒诰”里载有:“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又云杜康。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说明煮熟了的谷物丢在野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自行发酵成酒,这是天工的造化,江统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谷物自然发酵酿酒说的人。
然而,对于人工酿酒究竟始于何时的问题,古代文献的记载说法不一,难以断定。我国民间有许多令人心驰神往的美丽传说,如“上天造酒说”“猿猴造酒说”“仪狄造酒说”“黄帝造酒说”“杜康造酒说”等,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余地。从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许多形状与甲骨文、金文中的“酒”字十分相似的陶罐,说明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我国的人工酿酒就已经产生了。
我国古代发明的曲蘖酿酒,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前的夏王朝到公元前200年的秦王朝。根据考古发现,我们的祖先早在殷商武丁时期就掌握了微生物“霉菌”生物繁殖的规律,已能使用谷物制成曲药,发酵酿造黄酒,《汉书•食货志》载有“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用稻米曲药酿造黄酒的配方。
酒与中医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医疗上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在《黄帝内经》中有一篇“汤液醪醴论”,“汤液”就是现在的汤药煎剂;而“醪醴”指一种甜酒,也称药酒。可见药酒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1973年,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五十二病方》,书中有内外用药酒治疗痈疽、蛇伤等疾病的记载,这被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药酒。药酒在历代的医疗和养生保健实践中被证实确有祛邪扶正、延年益寿之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列举了69种不同功效的药酒,如五加皮酒可以“去一切风湿痿痹,壮筋骨,填精髓”;当归酒“和血脉,壮筋骨,止诸痛,调经”,人参酒“补中益气,通治诸虚”;黄精酒“壮筋骨,益精髓,乌白发”等。此外,还有屠苏酒、菊花酒、茯苓酒、桂花酒、椒柏酒等,都是以酒为原料的各种药酒。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代王安石在《元日》中描述了年岁饮屠苏酒,辟疫气,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的习俗。屠苏酒有温经、疏风、散寒、解毒之功,适用于预防感冒,风寒。冬春交替之季饮用更有益处。
在中药里,酒还可以当作药引。就是把某些药物用酒渍或酒煎,或以酒送服,能引导药物迅速起效。以酒渍后增强药性的中药,如丹参虽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但它性味苦寒,而中医认为血“遇寒则凝,遇温则行”,如果丹参用温酒送服或经酒浸泡后服用,可借助于酒的辛热之性增强丹参祛瘀止痛、活血通经的作用。以酒代水煎药的汤剂,如下瘀血汤,是用酒代水煮药;而芎归胶艾汤等则是水酒各半煎煮。需配合酒服的方剂如八味丸、土瓜根散、赤丸、天雄散等,均是以酒送服。另外,还有将酒作为一味药入煎的,如瓜蒌薤白白酒汤等。王好古《汤液本草》载:“酒能行诸经不止,与附子相同……为导引,可以通行一身之表,至极高分。”
正如李时珍所说“酒,天之美禄也。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酒能养生,亦能伤人。养与伤,只在有节与无节之间。
醉里乾坤大 壶中日月长
——浅谈酒在中医中的妙用
摘自2023-9-21中国中医药报
王欣甜 孙世辉 河北大学中医学院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酒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与文人雅士相当投缘。从曹操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到李白斗酒诗百篇,诗人灵感的激发少不了酒的陪伴。在游宴上,“贳得新丰酒,复闻秦女筝”;在送别时,“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祭祀中,“斗回迎寿酒,山近起炉烟”……在除夕夜饮“屠苏酒”、端午节饮“菖蒲酒”、重阳节饮“菊花酒”等,无时无事不用酒。宋《北山酒经》中说:“刚愎者熏染而仁慈,懦弱者感慨而激烈。”酒不但是一种解忧饮品,在中医方剂也常见其身影。
酒是粮食之精
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大量关于酒的记载。酒”跟“酉”最初其实是一个字。甲骨文的酉有很多种写法,尽管模样有差异,但大致看来都像是盛酒的容器,有圆口的、细颈的,也有宽腹的、窄底的。有时甲骨文酉字还加上表示酒滴儿的三点,这便成了酒字。意思是用容器储存粮食,因为下了雨,容器里积了水,粮食经过复杂的发酵过程而成酒。其味先变酸,又变甘,再变辛而成酒。《说文•酉部》中记载了酒曲的制作:“曲,酒母也;蘖,芽米也。”其实就是发芽长霉的谷物可以造曲。酒曲早先是由天然形成,后来发展出人工制曲,把发芽的谷物(蘖)捣烂,加入其他草药制成培养基,长霉之后,就成了酒曲。曲是酒的发酵剂,分大曲、小曲、黄曲、白曲、红曲等等,制成的酒分为黄酒、白酒、红酒等。在汉代时由于张骞“丝绸之路”的开辟,人们逐渐认识了葡萄酒,到隋唐时期人们熟练掌握了葡萄酒的制作,故有了“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诗句。
药酒的妙用
酒性温,味甘、苦、辛,性热,入心、肝、肺、胃经,具有舒筋活血,通脉解毒,温中散寒,宣导药势的作用。《黄帝内经》中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醪醴就是药酒,将酒与其他药物组成复方,共同对疾病起治疗作用。药王孙思邈曾说,冬服药酒两三剂,立春即止,常用此法,则百病不生。随着人们医药知识的日益丰富,用药经验和药物品种的不断增多,从单纯用酒治病到制造药酒,逐渐发展出酒炙、酒炒、酒洗、酒浸、水酒合煮、酒糊为丸、酒服等法治病,并称酒为“百药之长”。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列举了两则西汉名医淳于意以药酒治病的医案:“济北王病,召臣意诊其脉,曰:风蹶胸满。即为药酒,尽三石,病已。”“菑川王美人怀子而不乳,来召臣意。臣意往,饮以莨药一撮,以酒饮之,旋乳。”在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载有“妇人六十二种风,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红蓝花即红花,功能行血活血,用酒煎更加强药效,使气血通畅,则腹痛自止。此外,瓜蒌薤白白酒汤也是借酒气轻扬,能引药上行,达到通阳散结、豁痰逐饮以治疗胸痹的目的。张仲景在书中还有很多以酒煎药或服药的方剂。
药酒疗效如此卓著,纵观其制作工艺,制法大抵分两类。一为浸渍法,即以酒浸渍一种或多种药料至一定时间而成。流传千余年的屠苏酒,属于浸酒的一种,最早记载于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取药置酒中,屠苏饮之”。“屠苏”寓意旧的将除,新的当立。从诸多医家著述记载的屠苏酒处方来看,多是以酒浸泡大黄、白术、桂枝、防风、川椒、肉桂、桔梗、乌头等药,《备急千金药方》谓屠苏酒方“辟疫气,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过年饮屠苏酒的风俗,早在魏晋时期就有了,在宋朝最为流行。每当阴历正月初一,民间家家先幼后长,都要饮屠苏酒。在唐宋诗文中常提到“屠苏”,例如苏轼《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到清末,有些地方还有元日饮屠苏酒的习俗。这种风气,不仅长期盛行于中国,而且流传到日本,直到近现代仍在沿用。
明代王肯堂所著《证治准绳》中载有“史国公浸酒方”,是一个流传至今的祛风湿药酒方。药用当归、炙虎胫骨(今禁用)、羌活、炙鳖甲、萆薢、防风、秦艽、川牛膝、松节、晚蚕沙各二两,枸杞五两,干茄根八两(饭上蒸熟)。用绢袋盛药放入两升无灰酒中,封十日。无灰酒,是不放石灰的酒。古人在酒内加石灰以防酒酸,但能聚痰,所以药用须无灰酒,现多用黄酒。饮尽后,将药渣晒干为末,用米糊丸,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时下五十丸。方中羌活、防风、松节、虎胫骨、川牛膝祛风胜湿,治疗骨节酸痛;秦艽清热利湿,消关节红肿;萆薢祛湿利尿,使湿从小便而出;晚蚕沙、干茄根在除痹的同时还可和胃化浊;当归、枸杞、鳖甲养血舒筋;无灰酒通血脉,助药力。诸药合用,共奏祛风除湿,养血舒筋之效。由于痹症多有沉寒痼冷,常缠绵不愈,反复发作,难以根治,而酒有辛温宣通之性,能助蠲痹之功,引药直达关节诸筋病之所在。其他诸如松节酒、木瓜酒、五加酒、固春酒等,均有祛风除湿、行气活血之效。药酒治痹疗效卓著,而且寓治于膳,故备受病家欢迎。
二为药酿法。或是预先将某些药物配合造酒的原料和酒曲等物一同酿造,或是利用药物、酒曲再加一定量的酒类所酿造。清代的宫廷御酒莲花白是一种名贵的滋补酒,具有滋阴补肾、和胃健脾、舒筋活血、避瘴气等多种功能。它创制于1790年(即乾隆五十五年),有近200年的历史,这种酒选用白莲花,配以黄芪、当归、砂仁、五加皮等数十种珍贵药材,经过蒸炼再加入纯正的陈年高梁酒酿造而成。
药酒外用也独特的疗效。古代医家王焘《外台秘要》里有“治下部痔疮方”,即“掘地作小坑,烧赤,以酒沃之,纳吴茱萸在内,坐之,不过三度良。”《使琉球录》中也有用药酒治“海水伤裂”的记载:“凡人为海水咸物所伤,及风吹裂,痛不可忍,用蜜半斤,水酒三十斤,防风、当归、羌活、荆芥各二两,为末,煎汤浴之,一夕即愈。”《普济方》中载有松叶酒,即以松叶五百克,白酒一千毫升,外敷于风疹瘾疹患处,可祛风止痒解毒。《本草纲目》载有百部酒,以百部根一百克,白酒五百毫升,浸酒外涂患处,可杀虫虱、疥疮、阴道滴虫等。《随息居饮食谱》记载患冻疮者,可在三伏天时,将酒晒热涂于患处,冬天就不会发作;吐泻后津液骤失,筋脉失养而筋脉挛急者,可以烧酒按摩患处。外用药酒可用于运动系统及皮肤局部治疗。使用时,先将药酒涂擦患处,然后在患处及其周围反复按、揉、抚摩,并配合捏压、弹拔、捋顺、旋转等辅助手法,以提高疗效。涂擦时多以温擦为宜,这样有利于药酒渗透到皮下组织,发挥药物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祛风止痒的功效。
酒可用于中药炮制
酒还是中药炮制里的一种常用液体辅料。酒不仅是一种良好的溶剂,而且其辛味能行、能散,可行药势。古代用于炮制的酒为黄酒,古称清酒、米酒,白酒(亦称烧酒)至元代始有应用。其中浸药多用白酒,即将药物放在坛子里,选用高浓度的白酒倒入没过里边的药,然后把坛子封起来浸泡一个月左右即可;炙药多用黄酒,方法为取药材切片,加入定量黄酒拌句,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取出晾凉。药材与黄酒比例为10:1~5:1。
常用酒制的药物有黄芩、黄连、大黄、白芍、续断、当归、熟地黄、山萸肉等。如大黄苦寒,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元代医学家李杲认为,大黄治下焦疾病,“若邪气在上,非酒不至,必用酒浸引上至高之分,驱热而下。如物在高巅,必射以取之也。若用生者,则遗至高之邪热,是以愈后或目赤,或喉痹,或头肿,或隔上热疾生也”。酒炙后的大黄苦寒泻下作用稍缓,活血作用较好,并借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善清上焦血分热毒,可用于火邪上炎所致的头痛头胀、目赤咽痛、口舌生疮等。《续名医类案》里记载了清代的一则医案。有一个叫高中玄的人,有耳鸣之症,而且一旦耳鸣发作,就眼前发黑,同时脑袋眩晕,就好像在天上腾云驾雾一般,“目中溜火”。此人多方求医,熄风、滋阴、平肝、清热,或是滋补气血的方药,都服后无效。到了最后,他找了一个高人,名叫龚子材。龚子材经过详细诊查,发现患者脉象洪大而数,一派火热之象。于是,他就给出了一个主意——用酒蒸大黄三钱成末,以茶服下。患者一剂药下去,诸症悉平。医案中言高中玄的病机,在于痰火上炎造成头晕耳鸣。酒大黄泄下作用和缓,借酒之辛散上行之势可以带着大黄药性,直升头面,把壅滞在头面的火热之邪泄掉,从而实现火去、痰消、人安的目的。对此,《续名医类案》里用一句话做了解读:盖火降则痰自清矣。
再如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酒炙后白芍酸敛之性降低,擅于调经止血,柔肝止痛,用于肝郁血虚,胁痛腹痛,月经不调,四肢挛痛等症。当归酒炙后,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作用增强,既补肝血,又补肝用。清代名医傅山常用酒当归与酒白芍相伍,用于血虚肝郁或阴虚肝郁之月经病、妊娠病、不孕症等。
此外,酒还可以消毒防腐、矫臭矫味。中药中的一些动物药如蕲蛇、地龙、紫河车等,由于带有特殊气味往往不能被病家所接受,甚者有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常用酒制矫臭矫味以便于服用。
美酒虽好,饮用需有度。《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结果会半百而衰。唐代医家李时珍认为,饮少量的酒,能和血行气,提神御寒,消除疲劳,但贪饮过度则会伤神耗血,损胃亡精。酒后同房,极大地消耗肾精。现代遗传学研究证明,酒精可导致精子畸形率增高,可造成不育、后代智力低下等。
解酒之法
《华佗神方》“治酒毒要诀”中提出解酒之法:酒之发酵,足伤肺翼,害肠胃,唯葛花可解。《三国志》记载盐渎县的严昕与几个人一起等候华佗,华佗到后询问严昕身体情况,严昕自认和平常一样。华佗说:“从您的面部上看,您得了急病,不要多喝酒。”并嘱咐服用葛花粉,但严昕并不信。回家路上严昕突然头晕,从车上掉了下来,被人们扶着回到家中,半夜就死了。
《圣济总录》中记载葛花散治饮酒中毒:葛花(一两)。上一味,捣为散,沸汤点,一大钱匕,不拘时候,亦可煎服。葛花味甘,性凉,可解酒保肝,民间有谚语说:“千杯不醉葛藤花。”《内外伤辨惑论》中的葛花解酲汤就是以葛花作为君药,用内外分消之法解酒醒脾。方中葛花轻清发散,能使酒湿从表而解;以神曲消酒食陈腐之积,用治脘腹胀满,食少纳呆,肠鸣腹泻;砂仁、白蔻仁行气开胃醒脾,用于痞闷、呕吐泄泻之证;猪苓、茯苓、泽泻渗湿止泻,引酒湿从小便而去;饮酒过多,必伤脾胃,脾胃虚寒如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者,加人参、干姜、白术以补中健脾、温中助运;陈皮、木香、青皮行气疏滞,治疗酒湿所致之脾胃气滞。诸药合用,标本兼顾,酒湿得去,脾胃得复,诸症自解。
拐枣作为解酒毒之要药,古书中对其有很多趣闻记载。陆玑《疏义》云:“昔有南人修舍用此木,误落一片入酒瓮中,酒化为水也。”《本草纲目》说拐枣“味甘、性平、无毒,有止渴除烦,去膈上热,润五脏,利大小便,功同蜂蜜”“其枝、叶,止呕逆,解酒毒,辟虫毒”。入药者为拐枣的种子,名为枳椇子,亦为解酒要药。日常可以用拐枣或枳椇子泡茶饮用,解酒护肝。
《随息居饮食谱》还记载了许多酒后护理。如饮用萝卜汁、甘蔗汁可解烧酒毒;绿豆研磨后水冲服亦可解烧酒毒;大醉不醒者,用热豆腐贴遍全身,频频更换,以解热醒酒;酒后不可吸烟,吸烟必加重酒毒;醉酒后内热炽盛反出现恶寒者,若盖厚衣被则酒毒入里,可致死;如果口渴,则小口喝凉水以引毒火外达,若连饮过多凉水则热毒反而为其所遏而不救。
——浅谈酒在中医中的妙用
摘自2023-9-21中国中医药报
王欣甜 孙世辉 河北大学中医学院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酒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与文人雅士相当投缘。从曹操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到李白斗酒诗百篇,诗人灵感的激发少不了酒的陪伴。在游宴上,“贳得新丰酒,复闻秦女筝”;在送别时,“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祭祀中,“斗回迎寿酒,山近起炉烟”……在除夕夜饮“屠苏酒”、端午节饮“菖蒲酒”、重阳节饮“菊花酒”等,无时无事不用酒。宋《北山酒经》中说:“刚愎者熏染而仁慈,懦弱者感慨而激烈。”酒不但是一种解忧饮品,在中医方剂也常见其身影。
酒是粮食之精
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大量关于酒的记载。酒”跟“酉”最初其实是一个字。甲骨文的酉有很多种写法,尽管模样有差异,但大致看来都像是盛酒的容器,有圆口的、细颈的,也有宽腹的、窄底的。有时甲骨文酉字还加上表示酒滴儿的三点,这便成了酒字。意思是用容器储存粮食,因为下了雨,容器里积了水,粮食经过复杂的发酵过程而成酒。其味先变酸,又变甘,再变辛而成酒。《说文•酉部》中记载了酒曲的制作:“曲,酒母也;蘖,芽米也。”其实就是发芽长霉的谷物可以造曲。酒曲早先是由天然形成,后来发展出人工制曲,把发芽的谷物(蘖)捣烂,加入其他草药制成培养基,长霉之后,就成了酒曲。曲是酒的发酵剂,分大曲、小曲、黄曲、白曲、红曲等等,制成的酒分为黄酒、白酒、红酒等。在汉代时由于张骞“丝绸之路”的开辟,人们逐渐认识了葡萄酒,到隋唐时期人们熟练掌握了葡萄酒的制作,故有了“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诗句。
药酒的妙用
酒性温,味甘、苦、辛,性热,入心、肝、肺、胃经,具有舒筋活血,通脉解毒,温中散寒,宣导药势的作用。《黄帝内经》中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醪醴就是药酒,将酒与其他药物组成复方,共同对疾病起治疗作用。药王孙思邈曾说,冬服药酒两三剂,立春即止,常用此法,则百病不生。随着人们医药知识的日益丰富,用药经验和药物品种的不断增多,从单纯用酒治病到制造药酒,逐渐发展出酒炙、酒炒、酒洗、酒浸、水酒合煮、酒糊为丸、酒服等法治病,并称酒为“百药之长”。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列举了两则西汉名医淳于意以药酒治病的医案:“济北王病,召臣意诊其脉,曰:风蹶胸满。即为药酒,尽三石,病已。”“菑川王美人怀子而不乳,来召臣意。臣意往,饮以莨药一撮,以酒饮之,旋乳。”在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载有“妇人六十二种风,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红蓝花即红花,功能行血活血,用酒煎更加强药效,使气血通畅,则腹痛自止。此外,瓜蒌薤白白酒汤也是借酒气轻扬,能引药上行,达到通阳散结、豁痰逐饮以治疗胸痹的目的。张仲景在书中还有很多以酒煎药或服药的方剂。
药酒疗效如此卓著,纵观其制作工艺,制法大抵分两类。一为浸渍法,即以酒浸渍一种或多种药料至一定时间而成。流传千余年的屠苏酒,属于浸酒的一种,最早记载于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取药置酒中,屠苏饮之”。“屠苏”寓意旧的将除,新的当立。从诸多医家著述记载的屠苏酒处方来看,多是以酒浸泡大黄、白术、桂枝、防风、川椒、肉桂、桔梗、乌头等药,《备急千金药方》谓屠苏酒方“辟疫气,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过年饮屠苏酒的风俗,早在魏晋时期就有了,在宋朝最为流行。每当阴历正月初一,民间家家先幼后长,都要饮屠苏酒。在唐宋诗文中常提到“屠苏”,例如苏轼《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到清末,有些地方还有元日饮屠苏酒的习俗。这种风气,不仅长期盛行于中国,而且流传到日本,直到近现代仍在沿用。
明代王肯堂所著《证治准绳》中载有“史国公浸酒方”,是一个流传至今的祛风湿药酒方。药用当归、炙虎胫骨(今禁用)、羌活、炙鳖甲、萆薢、防风、秦艽、川牛膝、松节、晚蚕沙各二两,枸杞五两,干茄根八两(饭上蒸熟)。用绢袋盛药放入两升无灰酒中,封十日。无灰酒,是不放石灰的酒。古人在酒内加石灰以防酒酸,但能聚痰,所以药用须无灰酒,现多用黄酒。饮尽后,将药渣晒干为末,用米糊丸,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时下五十丸。方中羌活、防风、松节、虎胫骨、川牛膝祛风胜湿,治疗骨节酸痛;秦艽清热利湿,消关节红肿;萆薢祛湿利尿,使湿从小便而出;晚蚕沙、干茄根在除痹的同时还可和胃化浊;当归、枸杞、鳖甲养血舒筋;无灰酒通血脉,助药力。诸药合用,共奏祛风除湿,养血舒筋之效。由于痹症多有沉寒痼冷,常缠绵不愈,反复发作,难以根治,而酒有辛温宣通之性,能助蠲痹之功,引药直达关节诸筋病之所在。其他诸如松节酒、木瓜酒、五加酒、固春酒等,均有祛风除湿、行气活血之效。药酒治痹疗效卓著,而且寓治于膳,故备受病家欢迎。
二为药酿法。或是预先将某些药物配合造酒的原料和酒曲等物一同酿造,或是利用药物、酒曲再加一定量的酒类所酿造。清代的宫廷御酒莲花白是一种名贵的滋补酒,具有滋阴补肾、和胃健脾、舒筋活血、避瘴气等多种功能。它创制于1790年(即乾隆五十五年),有近200年的历史,这种酒选用白莲花,配以黄芪、当归、砂仁、五加皮等数十种珍贵药材,经过蒸炼再加入纯正的陈年高梁酒酿造而成。
药酒外用也独特的疗效。古代医家王焘《外台秘要》里有“治下部痔疮方”,即“掘地作小坑,烧赤,以酒沃之,纳吴茱萸在内,坐之,不过三度良。”《使琉球录》中也有用药酒治“海水伤裂”的记载:“凡人为海水咸物所伤,及风吹裂,痛不可忍,用蜜半斤,水酒三十斤,防风、当归、羌活、荆芥各二两,为末,煎汤浴之,一夕即愈。”《普济方》中载有松叶酒,即以松叶五百克,白酒一千毫升,外敷于风疹瘾疹患处,可祛风止痒解毒。《本草纲目》载有百部酒,以百部根一百克,白酒五百毫升,浸酒外涂患处,可杀虫虱、疥疮、阴道滴虫等。《随息居饮食谱》记载患冻疮者,可在三伏天时,将酒晒热涂于患处,冬天就不会发作;吐泻后津液骤失,筋脉失养而筋脉挛急者,可以烧酒按摩患处。外用药酒可用于运动系统及皮肤局部治疗。使用时,先将药酒涂擦患处,然后在患处及其周围反复按、揉、抚摩,并配合捏压、弹拔、捋顺、旋转等辅助手法,以提高疗效。涂擦时多以温擦为宜,这样有利于药酒渗透到皮下组织,发挥药物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祛风止痒的功效。
酒可用于中药炮制
酒还是中药炮制里的一种常用液体辅料。酒不仅是一种良好的溶剂,而且其辛味能行、能散,可行药势。古代用于炮制的酒为黄酒,古称清酒、米酒,白酒(亦称烧酒)至元代始有应用。其中浸药多用白酒,即将药物放在坛子里,选用高浓度的白酒倒入没过里边的药,然后把坛子封起来浸泡一个月左右即可;炙药多用黄酒,方法为取药材切片,加入定量黄酒拌句,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取出晾凉。药材与黄酒比例为10:1~5:1。
常用酒制的药物有黄芩、黄连、大黄、白芍、续断、当归、熟地黄、山萸肉等。如大黄苦寒,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元代医学家李杲认为,大黄治下焦疾病,“若邪气在上,非酒不至,必用酒浸引上至高之分,驱热而下。如物在高巅,必射以取之也。若用生者,则遗至高之邪热,是以愈后或目赤,或喉痹,或头肿,或隔上热疾生也”。酒炙后的大黄苦寒泻下作用稍缓,活血作用较好,并借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善清上焦血分热毒,可用于火邪上炎所致的头痛头胀、目赤咽痛、口舌生疮等。《续名医类案》里记载了清代的一则医案。有一个叫高中玄的人,有耳鸣之症,而且一旦耳鸣发作,就眼前发黑,同时脑袋眩晕,就好像在天上腾云驾雾一般,“目中溜火”。此人多方求医,熄风、滋阴、平肝、清热,或是滋补气血的方药,都服后无效。到了最后,他找了一个高人,名叫龚子材。龚子材经过详细诊查,发现患者脉象洪大而数,一派火热之象。于是,他就给出了一个主意——用酒蒸大黄三钱成末,以茶服下。患者一剂药下去,诸症悉平。医案中言高中玄的病机,在于痰火上炎造成头晕耳鸣。酒大黄泄下作用和缓,借酒之辛散上行之势可以带着大黄药性,直升头面,把壅滞在头面的火热之邪泄掉,从而实现火去、痰消、人安的目的。对此,《续名医类案》里用一句话做了解读:盖火降则痰自清矣。
再如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酒炙后白芍酸敛之性降低,擅于调经止血,柔肝止痛,用于肝郁血虚,胁痛腹痛,月经不调,四肢挛痛等症。当归酒炙后,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作用增强,既补肝血,又补肝用。清代名医傅山常用酒当归与酒白芍相伍,用于血虚肝郁或阴虚肝郁之月经病、妊娠病、不孕症等。
此外,酒还可以消毒防腐、矫臭矫味。中药中的一些动物药如蕲蛇、地龙、紫河车等,由于带有特殊气味往往不能被病家所接受,甚者有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常用酒制矫臭矫味以便于服用。
美酒虽好,饮用需有度。《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结果会半百而衰。唐代医家李时珍认为,饮少量的酒,能和血行气,提神御寒,消除疲劳,但贪饮过度则会伤神耗血,损胃亡精。酒后同房,极大地消耗肾精。现代遗传学研究证明,酒精可导致精子畸形率增高,可造成不育、后代智力低下等。
解酒之法
《华佗神方》“治酒毒要诀”中提出解酒之法:酒之发酵,足伤肺翼,害肠胃,唯葛花可解。《三国志》记载盐渎县的严昕与几个人一起等候华佗,华佗到后询问严昕身体情况,严昕自认和平常一样。华佗说:“从您的面部上看,您得了急病,不要多喝酒。”并嘱咐服用葛花粉,但严昕并不信。回家路上严昕突然头晕,从车上掉了下来,被人们扶着回到家中,半夜就死了。
《圣济总录》中记载葛花散治饮酒中毒:葛花(一两)。上一味,捣为散,沸汤点,一大钱匕,不拘时候,亦可煎服。葛花味甘,性凉,可解酒保肝,民间有谚语说:“千杯不醉葛藤花。”《内外伤辨惑论》中的葛花解酲汤就是以葛花作为君药,用内外分消之法解酒醒脾。方中葛花轻清发散,能使酒湿从表而解;以神曲消酒食陈腐之积,用治脘腹胀满,食少纳呆,肠鸣腹泻;砂仁、白蔻仁行气开胃醒脾,用于痞闷、呕吐泄泻之证;猪苓、茯苓、泽泻渗湿止泻,引酒湿从小便而去;饮酒过多,必伤脾胃,脾胃虚寒如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者,加人参、干姜、白术以补中健脾、温中助运;陈皮、木香、青皮行气疏滞,治疗酒湿所致之脾胃气滞。诸药合用,标本兼顾,酒湿得去,脾胃得复,诸症自解。
拐枣作为解酒毒之要药,古书中对其有很多趣闻记载。陆玑《疏义》云:“昔有南人修舍用此木,误落一片入酒瓮中,酒化为水也。”《本草纲目》说拐枣“味甘、性平、无毒,有止渴除烦,去膈上热,润五脏,利大小便,功同蜂蜜”“其枝、叶,止呕逆,解酒毒,辟虫毒”。入药者为拐枣的种子,名为枳椇子,亦为解酒要药。日常可以用拐枣或枳椇子泡茶饮用,解酒护肝。
《随息居饮食谱》还记载了许多酒后护理。如饮用萝卜汁、甘蔗汁可解烧酒毒;绿豆研磨后水冲服亦可解烧酒毒;大醉不醒者,用热豆腐贴遍全身,频频更换,以解热醒酒;酒后不可吸烟,吸烟必加重酒毒;醉酒后内热炽盛反出现恶寒者,若盖厚衣被则酒毒入里,可致死;如果口渴,则小口喝凉水以引毒火外达,若连饮过多凉水则热毒反而为其所遏而不救。
摘自2022-9-8中国中医药报
黄步军 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
作者珍藏的马冠群处方笺。
马冠群(1905—1978),名骐,江苏南通如皋人,出生于中医世家。
民国十一年(1922年),马冠群开始从医。先后担任中央国医馆江苏分馆宣传委员、上海中医药情报总社撰述主任、江苏如皋车光中医月刊社社长、如皋车镇区中医师公会理事长等职。1944年出版专著《医案学习法》,国医大师朱良春为该书题写序言。1951年组建车马湖联合诊所并任所长、学术主任秘书。1952年任如皋县中医学术研究委员会委员。
我家中珍藏着一张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的马冠群处方笺,宣纸印刷,宽17厘米,高29厘米。处方笺最上方印有“马冠群处方笺”,下面印有一行小字“中央考试院中医检核及格医师”。处方笺的最下方标明了总诊所的地址,为“总诊所南通平潮西街五十七号同济堂药号”,下面一行标明了分诊所的地址以及患者来分诊所就诊的时间:“分诊所西刘家坝春和号逢三六九下午来此应诊。”处方笺上的全部文字均为右读繁体。
1946年,当时的南京政府举办了第一次也是民国年间唯一一次全国性中医考试。民国时期政府对中医药持歧视、排斥的态度,甚至欲行废止,故而对于中医资格的审查和考试十分苛刻。据上海中医药情报报道,此次中医师考试,全国共设考场13处,3000余人报名参加,“考卷之多,实为其他各科考试所未有”。而最终考试及格人数仅362名,并且直到两年后,也就是1948年,考试及格证书才由“国民政府考试院”发下。在马冠群医案上所印的“中央考试院中医检核及格医师”这行字,可以证实马冠群通过了这次考试,拿到了证书。
处方笺右方写有“暑湿化燥,苔干刲津,食欲不振,大解酱浊、挟有血迹,症势险重;治以生津救液、清热凉血法”。这段文字文笔流畅,写清楚了患者的病因病机,并给出了治则治法,条理分明,令人信服。接下来是方药组成:鲜生地﹙洗拍﹚一两、嘉花粉三钱、炒地榆三钱、寸麦冬二钱、茜根炭二钱、南沙参三钱、鲜石斛三钱、陈藕节三钱、生石膏﹙打先煎﹚三钱六分、青连翘二钱、活水芦根一尺、济银花二钱、淡竹叶十片。在芦根、淡竹叶上,盖有药店的红戳,红戳为“自加”二字。在医案的左上角,另起一竖行,写有“另服五汁饮”。
处方笺最右侧写有:姓名郭家瑾,民国三十七年九月十日,三诊。结合处方笺上记载的病因病机,可判断患者因暑湿化燥,内生大热,燥邪伤津,病情严重,已伤及阴血,故“大便酱浊、挟有血迹”。方用鲜生地、天花粉清热凉血生津,炒地榆、茜根炭、陈藕节凉血止血消瘀,麦冬、鲜石斛、生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润肺清心,配连翘、芦根、银花、淡竹叶清热解毒、发散风热。另,五汁饮出自《温病条辨》,清热润燥,养阴生津。全方配伍精当,立意构思巧妙。
这则处方笺可谓是中医名家上乘佳作。处方笺上的毛笔字端庄雅致,清秀俊逸。医理与文采兼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马冠群的治学水平高超。
新浪简介
Copyright © 1996 - 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
后一篇:护颈建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