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7,756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荞麦

(2023-09-01 04:00:42)
摘自2023-8-31中国中医药报
周超凡 中国中医科学院
清热解毒善消痈,排脓祛瘀能止痛。
咽喉肿痛为要药,肺热喘咳痰黄浓。

葶苈子:泄气闭而逐水

 (2023-09-01 04:39:37)[编辑][删除]

摘自2023-8-31中国中医药报
王三虎 陕西省渭南市中心医院
葶苈子,以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胸水为广大中医所熟知。实际上,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3次提及葶苈大枣泻肺汤的应用——“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笔者经验,葶苈子用至30g能使痰从大便而出。黄元御《长沙药解》说得好:“葶苈苦寒迅利,行气泻水,决壅塞而排痰饮,破凝瘀而通经脉,凡停痰宿水,嗽喘肿胀之病,甚奏奇功。”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由于痰黏于肺引起的呼吸窘迫综合征非此莫属。
葶苈子是被葶苈大枣泻肺汤的名气掩盖了抗肿瘤作用的药物。《神农本草经》谓其“主癥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其抗肿瘤作用昭然若揭。这么重要的药物何以避居“冷宫”?《本草正义》说清了来龙去脉:“自徐氏之才论十剂之泄以去闭,偶以大黄、亭历二物并举;而东垣遂谓亭历气味俱厚,不减大黄;景岳从而和之;石顽且谓苦寒不减硝、黄;丹溪亦有亭历性急,病涉虚者,杀人甚捷之说,遂令俗人不辨是否,畏如蛇蝎。即寻常肺气喘满痰饮窒塞之证,亦几有不敢轻试之意,其亦知实在性质,不过‘开泄’二字,且体质本轻,故能上行入肺,而味又甚淡,何至猛烈乃尔。”《外台秘要•卷第十二》引《肘后》“疗心下有物大如杯,不能食者方”三味药葶苈子、大黄、泽漆,就是应用分消走泄法治疗上腹部肿瘤的代表。
如果说大陷胸丸用葶苈子也是针对水停胸胁,牡蛎泽泻散显然是针对“水在下”了。而且,《金匮要略》治疗“肺痈,喘不得卧”的葶苈大枣泻肺汤显然不是针对水停的。正如周岩《本草思辨录》所谓:“大黄泄血闭而下热,葶苈泄气闭而逐水。凡水气坚留一处有碍肺降者,葶苈悉主之。”
葶苈子分为苦、甜二种,甜葶苈味淡甘而性缓;苦葶苈味苦而性峻,一般处方用苦葶苈。葶苈子大寒,故用于实热性痰喘,有立竿见影之功。《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载有蠲哮丸一方,服之颇效,方用:葶苈子、青皮、陈皮各50克,黄荆子、槟榔、大黄各30克,生姜10克。蜜丸9克重,每次服1丸,每日服2~3次。本方有泻肺除壅,涤痰祛瘀,利气平喘的功效,用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热哮痰瘀伏肺证,症见气粗痰涌、痰鸣如吼、咳呛阵作、痰黄稠厚,有良好的效果。孕妇及久病体虚、脾胃虚弱便溏者禁用。服药后如出现大便偏稀、轻度腹痛,属正常现象,可继续用药或减少用量。
  甜葶苈子清泻肺气,祛痰定喘,治疗小儿百日咳有良效。方用:甜葶苈子120克,大枣500克,红糖30克。先将甜葶苈子炒黄研为细面,另将大枣加水煮后去皮核,最后将方中药物和合调成糕即成。将药糕分成4份,每天1份,分4天吃完。大枣补脾和胃,温润心肺;红糖甘温,益气生津,诸药制糕,泻肺定喘之功甚佳且不伤正气,儿童亦乐于服用。临床使用多年方便有效。

浮小麦:一味止汗良药

 (2023-09-05 03:29:29)[编辑][删除]

摘自2023-9-4中国中医药报
储成利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阿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医问诊《十问歌》中“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将问汗排在问诊的第二位,可见历代医家将其视为重要的问诊方式。中医学认为,“阳虚则自汗”“阴虚则盗汗”。如果是白天不自主地出汗,活动后尤甚,多属阳虚自汗;如果是入睡后汗出异常,醒来后汗出停止,则多为阴虚盗汗。
日常生活中,出汗异常千万别不当回事,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下面给大家介绍一味止汗良药——浮小麦。
浮小麦,又名浮水麦、轻浮麦、浮麦等,为禾本科植物小麦干瘪轻浮的颖果。收获时,扬起其轻浮干瘪者,或以水淘之,浮起者为佳,晒干。以粒均匀,轻浮者为佳。生用,或炒用。
浮小麦味甘、性凉,归心经,具有固表止汗、益气阴、除虚热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自汗盗汗、骨蒸劳热等。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浮小麦能“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骨蒸虚热,妇人劳热”。《本草蒙筌》中记载其能“敛虚汗”。《本经逢原》记载,“浮麦轻虚,象肺能敛盗汗,取其散皮腠之热也。”《卫生宝鉴》独圣散中记载,用浮小麦治盗汗及虚汗不止,用法为“文武火炒令焦,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汤调下,频服为佳。”
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浮小麦归心经,能益心气、敛心液,又轻浮走表,能实腠理、固皮毛,为养心敛液、固表止汗之佳品。无论是自汗,还是盗汗,它都能治。使用方法为:将浮小麦(微炒效果佳)30克放入砂锅,加水适量,煎汤去渣频饮,2周见效。表邪汗出、实热里证或虚脱汗出者忌用。

白术

  (2023-09-09 03:47:23)[编辑][删除]

摘自2023-9-8中国中医药报
周超凡 中国中医科学院
健脾益气正气旺,善治食少和便溏。
固表止汗肌肤壮,玉屏风散卫气旺。
燥湿利水治水肿,脾健气旺胎安康。

广藿香:道地南药祛湿佳品

   (2023-09-21 04:40:30)[编辑][删除]

摘自2023-9-20中国中医药报
王一帆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藿香,“十大广药”之一,唇形科刺蕊草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地为东南亚,集中于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等国。我国最早记载于汉代杨孚的《异物志》,云:“藿香交趾有之。”交趾是古代地名,为今天越南北部红河流域一带。宋代《本草图经》云:“藿香旧附五香条,不著所出州土,今岭南郡多有之,人家亦多种植,二月生苗,茎梗甚密作丛,叶似桑而小薄,六月、七月采之,暴干乃芬香,须黄色,然后可收。”据《本草纲目》的记载,宋代以后,藿香便在岭南地区广泛种植,故称广藿香。
祛湿佳品
关于藿香的功用,《本草正义》有精妙的论述:藿香,清分微温,善理中州湿浊痰涎,为醒脾快胃,振动消阳妙品。……芳香能助中州清气,胜湿辟秽,故为暑湿时令要药。传统中医有这么一句话,“百病皆因湿,化湿藿佩兰”,藿佩兰即是指广藿香和佩兰,这是祛湿效用很好的一对药,俗称“药对”。广藿香和佩兰都有芳香化湿醒脾的作用,细分起来,广藿香兼能解表,佩兰行气的作用更强。两者配合使用,除中焦湿气、振奋脾胃的作用尤佳。
关于“藿佩”这个药对的来历,有一个动人的传说。从前,村里有户人家,长兄常年在外,家里只有姑嫂二人,嫂子叫佩兰,小姑叫霍香,两人友爱和睦,感情深厚。一年夏天,嫂子不幸中了暑热,只觉得头痛眩晕,恶心呕吐。霍香想起哥哥在家时,教她识过两种祛暑解热化湿的药草,于是便不顾嫂子的劝阻独自进山找药。直到深夜才一瘸一拐地迈入家中,一进门便跌倒在地。佩兰发现霍香为毒蛇所伤,脚面及小腿又红又肿,情急之下用嘴吸吮毒汁,但可惜为时已晚。第二天,邻居们发现这姑嫂二人时,霍香已经死了,佩兰也奄奄一息。佩兰在断断续续地告诉大家霍香采来的两种药草的药效后,也咽了气。为纪念她们俩,大家把那长着圆叶粗茎的药草叫“藿香”,把尖叶细茎的叫“佩兰”。此后大家在房前屋后、地边路旁广泛栽种,望其在暑湿季节护佑乡民周全。
千古名方
藿香正气系列产品是中国人家中药箱常备的中成药。原方“藿香正气散”首载于唐代孙思邈所著《千金翼方》,到宋代被收入具有“国家药典”地位的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藿香正气散”由广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甘草组成,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此方经工艺改良,制成藿香正气丸、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液等形式,方便携带和服用,是居家旅行必备之良药。
大众熟知的“连花清瘟胶囊”则是在麻杏石甘汤、大黄、银翘散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加入了具有芳香化湿护脾胃的广藿香和增强免疫固正气的红景天。广藿香可以“补卫气,益胃气,进饮食”,减轻苦寒药物引起的胃部不适。此外,广藿香也是抗病毒口服液和小儿感冒冲剂等众多有名中成药的主要成分。
传统香料
广藿香属于唇形科植物,该科植物以富含多种芳香油而著称。三国时期万震所著的《南州异物志》记载:“藿香出海边国,形如都梁,可著衣服中。”藿香在当时被当作香料广泛使用。到了宋代,爱香、用香、赠香成一时风气。焚香、点茶、插花、挂画被喻为四般闲事,是文人自我艺术修养的体现,也是评断文人生活品位高低的标准。宋人喜用“合香”,即是按“君臣佐使”的道理调配香药,主香配上佐香,使香味悠远长扬、余韵不尽。广藿香因为清淡的略带森林土味气息的特异香气,被广泛作为辅助主体的香料。
现代工艺从广藿香嫩叶中蒸馏而得广藿香精油。研究表明,其有抗菌消炎、镇静、解毒、聚合伤口促使其快速结疤、促进皮肤再生的功能,对青春痘、痤疮、过敏等皮肤问题有很好疗效。
有人把广藿香味道比拟成行走在中药商行里特有的药草味,初闻广藿香精油的味道感觉很浓郁,甚至有些刺鼻,但是放得越久土味越淡,故被称为“精油界的女儿红”。它常用来当作调香的底调,跟花香味的精油一起调配,森林泥土的自然香味可以降低花香味精油的冶艳味,呈现出华贵而不失质朴的味道,悠长而隽永。
道地南药
岭南不同产区的广藿香,因气候、土壤等栽培条件不同,在形态、气味、质量方面均有较大差异。传统的商品药材按产地分为石牌广藿香(牌香)、高要广藿香(肇香)、湛江广藿香(湛香)和海南广藿香(南香/琼香)4种。其中,原产于广州石牌的“牌香”被公认为道地药材,品质最优。在解除胃肠道痉挛、促进消化、抑制肠道致病菌以及抗真菌作用方面,以石牌广藿香为代表的“酮型”广藿香效果明显强于以海南广藿香为代表的“醇型”广藿香。
石牌广藿香历来栽种在广州市天河区石牌、冼村一带,近几十年来,由于城市发展迅速,原种植广藿香的农田己被城市建筑取代。近年来,广东药用植物专家们将石牌广藿香引种到花都等地,进行种源保护,寻找影响石牌广藿香遗传稳定的因素,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扩大了广藿香优良品种的种质资源,现已将石牌广藿香发展成广东省主导品种。

健康闲食茴香豆

    (2023-09-21 05:05:38)[编辑][删除]

摘自2023-9-20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茴香豆咸而透鲜、回味微甘,是鲁迅先生小说《孔乙己》中主人翁孔乙己最常点的佐酒佳品,他常“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茴香豆也是小孩子们喜爱的闲食,孔乙己常给邻居孩子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
茴香豆是浙江绍兴著名的传统小吃,由干蚕豆做原料,茴香、桂皮、食盐为调料制作而成的。绍兴有分豆习俗,年长者辞世,要向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分老年豆,这老年豆便是茴香豆。因茴香豆寓意健康长寿,分豆既有哀悼缅怀之情,又有分享健康长寿之意。茴香豆自鲁迅先生笔下盛扬,成了绍兴必吃美食之一。
茴香豆做法不一,有用大茴香的,也有用小茴香的,各有滋味,却都蕴含情意,魅力无限。
大茴香,即八角茴香,又称大料、舶茴香等,为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的干燥成熟果实。《本草纲目》记载:“自番舶来者,实大如柏实,裂成八瓣,一瓣一核,大如豆,黄褐色有仁,味更甜,俗呼舶茴香,又曰八角茴香。”其药食两用,明代《本草品汇精要》最早收载入药,言其“主一切冷气及诸疝痛”。《本草蒙筌》载其“开胃止呕下食,调馔止臭生香”。民间则主要用作调味料,作卤味、腌渍、炒货调味用,也有加工品如去腥暖胃的调味十三香等有用到大茴香。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茴香具有抗菌、镇痛、抗病毒、抗疲劳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癌症、感冒、胃痛、呕吐等方面的治疗。
小茴香,亦药食两用,来源于伞形科植物茴香的干燥成熟果实。其首见于《药性论》,具有散寒止痛、理气和胃的功效。民间常将小茴香嫩叶炒熟食用,果实小茴香则常作食疗和饮食的调味品。历代本草常有记载,如《本草纲目》中便记载“小茴香性平,理气开胃,夏月祛蝇辟臭,食料宜之。”《救荒本草》亦有载“(小茴香)子调和诸般食,味香美”。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小茴香有抗炎、利胆、镇痛、保肝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腹痛、胃痛等方面的治疗。值得注意的是,多食小茴香会产生损伤视力的副作用,不宜短期大量使用,每天应以10克为上限。
以下介绍一种茴香豆的做法,用大、小茴香或共用皆可。
茴香豆
材料:蚕豆500克,茴香、桂皮、盐各6克。
做法:1.将茴香、桂皮放入料包,置锅中;2.加水,放入蚕豆,水没过豆面,大火烧开;3.加盐,小火焖煮,期间不断翻拌,至豆酥入味即成。
功效:健脾利湿,健肾涩精。
注意事项:过量易食积腹胀。

   (2017-07-13 18:33:11)[编辑][删除]

蝉,俗称知了,属昆虫纲蝉科。关于蝉还有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

相传古代有一个叫单的猎户,娶了个如花似玉的媳妇。新婚不久,单妻被一个名叫堂的纨绔子弟看中。堂便常常与单套近乎,小恩小惠与单,单妻早看出了堂的不良用心,就提醒单疏远堂,可单不听妻的规劝,视堂为知己。初夏的一天,堂邀单进山狩猎,约定在山里聚会。其实,这是堂设的一个骗局,他趁单出门,闯进单家强奸了单妻。单狩猎归来,妻子哭诉了经过,单不但不听,还怪妻子撒谎,伸手打了妻子一巴掌。单妻深感委屈,悬梁自尽。此时,单才如梦初醒,悔恨交加。深夜,他潜入堂家,逼堂说出真情后将堂杀死,之后,他跑到妻子自尽的大树前,抱住大树,狂叫三声“知道了”,便吐血而亡。单死后,变成了蝉,栖在枝头,终日向妻鸣叫:“知了,知了!”以示忏悔。单妻被单的真情所感动,也变成了蝉,终日陪伴着丈夫,只是不会鸣叫而已。

蝉羽化后所脱的一层壳是一味中药,称蝉蜕,又叫蝉衣。它性味甘咸寒,入肺、肝两经。具有散风除热、利咽透疹、退翳解痉、通窍聪耳等多种功能。 (山东 杨吉生)

微雨过 小荷翻 榴花开欲然

    (2017-07-05 05:25:08)[编辑][删除]

 



阮郎归·初夏

北宋·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古词今译】

窗外绿槐阴阴,高高的柳树随风轻动,蝉鸣声戛然而止,和风将初夏的清凉吹入屋内。绿色的纱窗下,沉水香的淡淡芬芳随风飘散;惬意的昼眠,忽而被落棋之声惊醒。

雨后的小荷,随清风翻转。石榴花衬着湿润的绿叶,愈见得红丽如燃。美丽女子正在清池边用盆舀水嬉耍,清澈的泉水溅起就像晶莹的珍珠,一会儿破碎一会儿又圆。

【诗词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初夏时节的闺阁生活,采用从反面落笔的手法,用一幅幅无声画来展示大自然的生机。整首词淡雅清新而又富于生活情趣。

“绿槐高柳咽新蝉”,都是具有初夏特征的景物:枝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还有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一片阴凉幽静的庭院环境。“熏风初入弦”,又是初夏的气候特征。熏风,就是暖和的南风。这里的“熏风初入弦”,是说《南风》之歌又要开始入管弦被人歌唱,以喻南风初起。“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进入室内描写。不仅具有形象之美,且有异香可闻,显得幽静闲雅。这时传来棋子著枰的响声,把正在午睡的女主人公惊醒。

下片写这个少女梦醒来以后,尽情地领略和享受初夏时节的自然风光。“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又是另一番园池夏景。小荷初长成,小而娇嫩,一阵细雨过去,轻风把荷叶翻转;石榴花色本鲜红,经雨一洗,更是红得像火焰。这生机,这秀色,大概使这位少女陶醉了,于是出现了又一个生动的场面:“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此时此刻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这飞珠溅玉的水花一样,喜悦,兴奋,不能自持。

在苏轼之前,写女性的闺情词,总离不开相思、孤闷、疏慵、倦怠、种种弱质愁情,可是苏轼在这里写的闺情却不是这样。女主人公单纯、天真、无忧无虑,不害单相思,困了就睡,醒了就去贪赏风景,拨弄清泉。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愿把自己融化在大自然的美色之中。这是一种健康的女性美,与初夏的勃勃生机构成一种和谐的情调。苏轼的此种词作,无疑给词坛,尤其是给闺情词,注入了一股甜美的清泉。

【养生解读】

夏季最美的红花莫过于石榴花,它那种纯粹的红让人过目不忘,正如上面这首词中写的“榴花开欲然”,与这种高调的美不相同的是它低调的药效。

石榴花红功效多

涉及妇科五官科

石榴花作为中药功效有很多,无论是用于治疗妇科疾病还是五官科的疾病,都能用到它。比如以下三类。

治疗吐血、妇科疾病和烫火伤 《分类草药性》里记载石榴花能治吐血,月经不调,红崩白带。汤火伤,研末,香油调涂。

治疗牙齿疼痛 《福建民间草药》中记载石榴花可以治齿痛,水煎代茶常服。

治疗中耳炎 《野生药植图说》中记载石榴花能治中耳发炎,防止流脓。

石榴皮扔掉太可惜

驱蛔虫治腹泻用得着

石榴花开罢之后,大家会逐渐看到石榴的影子。对于很多喜欢吃石榴的读者来说,被你仍在一边的石榴皮恰恰是一种功效多多的中药。

很多人都不知道,石榴皮对于筋骨感受风邪的人来说可是一味良药,还有止痢之功。比如《药性论》中记载它:“治筋骨风,腰脚不遂,步行挛急疼痛。主涩肠,止赤白下痢。”

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蛔虫病,这种虫比较畏惧石榴皮,《本草纲目拾遗》中已经有记载:“主蛔虫。煎服。”

经常拉肚子的人可以试试砂糖炒石榴皮,这个方法在《滇南本草》中有记载:“治日久水泻,同炒砂糖煨服,又治痢脓血,大肠下血。”

古代的人患了龋齿怎么办?简单!石榴皮能搞定!因为《本草蒙筌》中说它有“理虫牙”的功效。

对于有肛肠科和妇产科疾病的人,看似不起眼的石榴皮也能帮上忙,比如大家常听说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石榴皮可以治疗“脱肛,崩中带下。”

如何剥取石榴皮呢?这里教大家一个简单的方法:准备一个石榴;在带蒂的那一头,切掉一小块;顺着白色的线条在石榴皮上划上四刀;用刀尖抠掉中间的白色部分;这样很明显的四瓣就分开了;用手轻轻打开;取下一块,可以看到完整而整齐的石榴粒,只要轻轻一剥就可以。

石榴汁不但养护心血管

预防中年发胖有效果

随着果汁机的普遍应用,石榴汁也越来越容易成为居家饮品,但是,平时吃石榴我们都是吐籽的,石榴汁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石榴的营养物质。国外近年来对石榴汁的功效有了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很多作用是鲜为人知的。

石榴汁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 第44届美国肾脏周上,以色列Nahariya西加利利医院肾脏病科Batya Kristal博士发表报告称,血液透析患者连续食用适量石榴汁一年后,其血脂、血压以及需要服用降压药的数量等都受到持续、累积性有利影响。专家表示,食用石榴汁可降低血透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石榴汁有助预防中年发胖 英国爱丁堡大学卫生科学院科学家发现,参试者每天饮用1瓶石榴汁,一个月之后,其腹部脂肪细胞更少,血压也相对更低,因而有助于降低心脏病、中风和肾病危险。

喝纯石榴汁保护大脑 英国赫德斯菲尔德大学的最新研究表明:石榴中的一种化合物(安石榴甙),可对大脑健康起到保护作用,从而为阿尔茨海默氏症和帕金森症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石榴食用过量有风险。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肾病科主任徐梅昌提醒大家,石榴汁含钾量高,存在钾超负荷风险,特别是有慢性肾病及饮食限钾的患者。此外,石榴汁摄入可能影响某些药物的代谢,使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上升,这些都可能对患者造成影响。(杨璞)


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2023-09-02 03:45:12)[编辑][删除]

 


摘自2023-9-1中国中医药报
刘小平 湖南省洞口县中医医院
白茅根又名茅根、兰根、茅草根、白花茅根,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根茎。其叶细长而柔韧,似矛一样,因而得名。《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其根不但中空,周遭爿上且有十二小孔,统体玲珑。其色白。”春、秋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土,洗净、晒干后、揉去须根及膜质叶鞘,即可入药。
白茅的芽、花、根都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尤其它的根是用来治疗各种出血症的良药。《滇南本草》载其可“祛瘀血,通血闭,止吐血,衄血,治血淋,利小便,止妇人崩漏下血”。中医认为,白茅根性寒、味甘,入肺、胃、膀胱经,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的功效,常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咯血、尿血、热淋、小便不利、水肿、湿热黄疸、肺热咳嗽等症。其功效历代医著中多有记载。如《肘后备急方•治卒发黄疸诸黄病》中记载:“生茅根一把,细切,以猪肉一斤,合作羮,尽啜食之。”《山居本草》中也有“凡避难无人之境,取白茅根洗净咀嚼,或石上晒焦捣末,水服方寸匕,可辟谷不饥”的记载。
白茅根是广东民间常用以入汤羹的药食兼备之品,下面介绍几款用白茅根制作的药膳。
茅根甘蔗马蹄水
材料:鲜白茅根50克、甘蔗500克、红萝卜1根、连皮马蹄500克。
做法:把材料洗净,甘蔗砍成小段,对半再剖开,马蹄切去头和底部,红萝卜切成大块。所有材料放进锅里,放清水约10碗,大火烧开15分钟,转小火再煮30分钟即可去渣饮用。
功效:清润解毒,清热利尿。
茅根藕节茶
材料:鲜白茅根30克、藕节15克。
做法:将茅根和藕节放入锅内,加冷水500毫升,煎沸后,去渣,代茶常饮。
功效:清热凉血止血。
白茅根瘦肉汤
材料:猪瘦肉250克、白茅根60克、盐3克。
做法:将白茅根洗净、切段,猪瘦肉洗净、切块。把全部材料一起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煮1小时,调味即可。
功效:清热生津,利湿退黄。

凌霜傲雪款冬花
摘自2024-12-4中国中医药报
石朋庆 湖北省大冶市人民医院
款冬花是菊科款冬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在河边、湿地、草地等潮湿的地方。在冰天雪地的冬季,它不畏严寒,顽强地从冻土中钻出,给单调的冬日带来一抹生机与亮色。
款冬花的植株虽然矮小但并不影响它的朴实之美,它的叶子呈长椭圆形,边缘有锯齿,颜色翠绿,质地稍厚,表面有一层细细的绒毛,给人一种柔和的触感。它的花蕾更是有着十分独特的美,花苞紧密地包裹在一起,形状小巧玲珑,犹如一颗颗迷你的绿色宝石。当花朵绽放时,花瓣呈淡黄色,细长而柔软,微微卷曲着,像羞涩的少女轻轻舒展着身姿。花蕊则是金黄色的,小巧而精致,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点缀在花朵中央。
款冬花作为中药,历代本草均有记载。《神农本草经》中说它“主咳逆上气”;《本草纲目》言其“款者,至也,至冬而花也”,故名为款冬花。
款冬花味辛、微苦,性温,归肺经,功能为润肺下气、止咳化痰,用于新久咳嗽、喘咳痰多、劳嗽咳血的治疗。
古往今来,赞颂款冬花的诗词很多。唐代诗人张籍有一首吟诵款冬花的诗这样写道:“僧房逢着款冬花,出寺行吟日已斜。十二街中春雪遍,马蹄今去入谁家。”在众多歌咏款冬花的诗词中,我更喜欢明代诗人王佐写的《东园八景其八竹屏》中的诗句:“薄采潇湘骨,寒天障物华。世珍云母石,我爱款冬花。”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世上的人都喜欢云母宝石,而我就爱凌霜傲雪的款冬花。
在大自然的万千花卉中,款冬花以其独特的魅力,悄然绽放着属于中医药特有的美丽。款冬花之美,美在药用价值,美在顽强生命力,美在淡雅宁静。

浮小麦:一味止汗良药

 (2023-09-05 03:29:29)[编辑][删除]

摘自2023-9-4中国中医药报
储成利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阿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医问诊《十问歌》中“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将问汗排在问诊的第二位,可见历代医家将其视为重要的问诊方式。中医学认为,“阳虚则自汗”“阴虚则盗汗”。如果是白天不自主地出汗,活动后尤甚,多属阳虚自汗;如果是入睡后汗出异常,醒来后汗出停止,则多为阴虚盗汗。
日常生活中,出汗异常千万别不当回事,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下面给大家介绍一味止汗良药——浮小麦。
浮小麦,又名浮水麦、轻浮麦、浮麦等,为禾本科植物小麦干瘪轻浮的颖果。收获时,扬起其轻浮干瘪者,或以水淘之,浮起者为佳,晒干。以粒均匀,轻浮者为佳。生用,或炒用。
浮小麦味甘、性凉,归心经,具有固表止汗、益气阴、除虚热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自汗盗汗、骨蒸劳热等。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浮小麦能“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骨蒸虚热,妇人劳热”。《本草蒙筌》中记载其能“敛虚汗”。《本经逢原》记载,“浮麦轻虚,象肺能敛盗汗,取其散皮腠之热也。”《卫生宝鉴》独圣散中记载,用浮小麦治盗汗及虚汗不止,用法为“文武火炒令焦,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汤调下,频服为佳。”
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浮小麦归心经,能益心气、敛心液,又轻浮走表,能实腠理、固皮毛,为养心敛液、固表止汗之佳品。无论是自汗,还是盗汗,它都能治。使用方法为:将浮小麦(微炒效果佳)30克放入砂锅,加水适量,煎汤去渣频饮,2周见效。表邪汗出、实热里证或虚脱汗出者忌用。

白术

  (2023-09-09 03:47:23)[编辑][删除]

摘自2023-9-8中国中医药报
周超凡 中国中医科学院
健脾益气正气旺,善治食少和便溏。
固表止汗肌肤壮,玉屏风散卫气旺。
燥湿利水治水肿,脾健气旺胎安康。

广藿香:道地南药祛湿佳品

   (2023-09-21 04:40:30)[编辑][删除]

摘自2023-9-20中国中医药报
王一帆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藿香,“十大广药”之一,唇形科刺蕊草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地为东南亚,集中于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等国。我国最早记载于汉代杨孚的《异物志》,云:“藿香交趾有之。”交趾是古代地名,为今天越南北部红河流域一带。宋代《本草图经》云:“藿香旧附五香条,不著所出州土,今岭南郡多有之,人家亦多种植,二月生苗,茎梗甚密作丛,叶似桑而小薄,六月、七月采之,暴干乃芬香,须黄色,然后可收。”据《本草纲目》的记载,宋代以后,藿香便在岭南地区广泛种植,故称广藿香。
祛湿佳品
关于藿香的功用,《本草正义》有精妙的论述:藿香,清分微温,善理中州湿浊痰涎,为醒脾快胃,振动消阳妙品。……芳香能助中州清气,胜湿辟秽,故为暑湿时令要药。传统中医有这么一句话,“百病皆因湿,化湿藿佩兰”,藿佩兰即是指广藿香和佩兰,这是祛湿效用很好的一对药,俗称“药对”。广藿香和佩兰都有芳香化湿醒脾的作用,细分起来,广藿香兼能解表,佩兰行气的作用更强。两者配合使用,除中焦湿气、振奋脾胃的作用尤佳。
关于“藿佩”这个药对的来历,有一个动人的传说。从前,村里有户人家,长兄常年在外,家里只有姑嫂二人,嫂子叫佩兰,小姑叫霍香,两人友爱和睦,感情深厚。一年夏天,嫂子不幸中了暑热,只觉得头痛眩晕,恶心呕吐。霍香想起哥哥在家时,教她识过两种祛暑解热化湿的药草,于是便不顾嫂子的劝阻独自进山找药。直到深夜才一瘸一拐地迈入家中,一进门便跌倒在地。佩兰发现霍香为毒蛇所伤,脚面及小腿又红又肿,情急之下用嘴吸吮毒汁,但可惜为时已晚。第二天,邻居们发现这姑嫂二人时,霍香已经死了,佩兰也奄奄一息。佩兰在断断续续地告诉大家霍香采来的两种药草的药效后,也咽了气。为纪念她们俩,大家把那长着圆叶粗茎的药草叫“藿香”,把尖叶细茎的叫“佩兰”。此后大家在房前屋后、地边路旁广泛栽种,望其在暑湿季节护佑乡民周全。
千古名方
藿香正气系列产品是中国人家中药箱常备的中成药。原方“藿香正气散”首载于唐代孙思邈所著《千金翼方》,到宋代被收入具有“国家药典”地位的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藿香正气散”由广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甘草组成,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此方经工艺改良,制成藿香正气丸、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液等形式,方便携带和服用,是居家旅行必备之良药。
大众熟知的“连花清瘟胶囊”则是在麻杏石甘汤、大黄、银翘散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加入了具有芳香化湿护脾胃的广藿香和增强免疫固正气的红景天。广藿香可以“补卫气,益胃气,进饮食”,减轻苦寒药物引起的胃部不适。此外,广藿香也是抗病毒口服液和小儿感冒冲剂等众多有名中成药的主要成分。
传统香料
广藿香属于唇形科植物,该科植物以富含多种芳香油而著称。三国时期万震所著的《南州异物志》记载:“藿香出海边国,形如都梁,可著衣服中。”藿香在当时被当作香料广泛使用。到了宋代,爱香、用香、赠香成一时风气。焚香、点茶、插花、挂画被喻为四般闲事,是文人自我艺术修养的体现,也是评断文人生活品位高低的标准。宋人喜用“合香”,即是按“君臣佐使”的道理调配香药,主香配上佐香,使香味悠远长扬、余韵不尽。广藿香因为清淡的略带森林土味气息的特异香气,被广泛作为辅助主体的香料。
现代工艺从广藿香嫩叶中蒸馏而得广藿香精油。研究表明,其有抗菌消炎、镇静、解毒、聚合伤口促使其快速结疤、促进皮肤再生的功能,对青春痘、痤疮、过敏等皮肤问题有很好疗效。
有人把广藿香味道比拟成行走在中药商行里特有的药草味,初闻广藿香精油的味道感觉很浓郁,甚至有些刺鼻,但是放得越久土味越淡,故被称为“精油界的女儿红”。它常用来当作调香的底调,跟花香味的精油一起调配,森林泥土的自然香味可以降低花香味精油的冶艳味,呈现出华贵而不失质朴的味道,悠长而隽永。
道地南药
岭南不同产区的广藿香,因气候、土壤等栽培条件不同,在形态、气味、质量方面均有较大差异。传统的商品药材按产地分为石牌广藿香(牌香)、高要广藿香(肇香)、湛江广藿香(湛香)和海南广藿香(南香/琼香)4种。其中,原产于广州石牌的“牌香”被公认为道地药材,品质最优。在解除胃肠道痉挛、促进消化、抑制肠道致病菌以及抗真菌作用方面,以石牌广藿香为代表的“酮型”广藿香效果明显强于以海南广藿香为代表的“醇型”广藿香。
石牌广藿香历来栽种在广州市天河区石牌、冼村一带,近几十年来,由于城市发展迅速,原种植广藿香的农田己被城市建筑取代。近年来,广东药用植物专家们将石牌广藿香引种到花都等地,进行种源保护,寻找影响石牌广藿香遗传稳定的因素,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扩大了广藿香优良品种的种质资源,现已将石牌广藿香发展成广东省主导品种。

健康闲食茴香豆

    (2023-09-21 05:05:38)[编辑][删除]

摘自2023-9-20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茴香豆咸而透鲜、回味微甘,是鲁迅先生小说《孔乙己》中主人翁孔乙己最常点的佐酒佳品,他常“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茴香豆也是小孩子们喜爱的闲食,孔乙己常给邻居孩子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
茴香豆是浙江绍兴著名的传统小吃,由干蚕豆做原料,茴香、桂皮、食盐为调料制作而成的。绍兴有分豆习俗,年长者辞世,要向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分老年豆,这老年豆便是茴香豆。因茴香豆寓意健康长寿,分豆既有哀悼缅怀之情,又有分享健康长寿之意。茴香豆自鲁迅先生笔下盛扬,成了绍兴必吃美食之一。
茴香豆做法不一,有用大茴香的,也有用小茴香的,各有滋味,却都蕴含情意,魅力无限。
大茴香,即八角茴香,又称大料、舶茴香等,为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的干燥成熟果实。《本草纲目》记载:“自番舶来者,实大如柏实,裂成八瓣,一瓣一核,大如豆,黄褐色有仁,味更甜,俗呼舶茴香,又曰八角茴香。”其药食两用,明代《本草品汇精要》最早收载入药,言其“主一切冷气及诸疝痛”。《本草蒙筌》载其“开胃止呕下食,调馔止臭生香”。民间则主要用作调味料,作卤味、腌渍、炒货调味用,也有加工品如去腥暖胃的调味十三香等有用到大茴香。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茴香具有抗菌、镇痛、抗病毒、抗疲劳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癌症、感冒、胃痛、呕吐等方面的治疗。
小茴香,亦药食两用,来源于伞形科植物茴香的干燥成熟果实。其首见于《药性论》,具有散寒止痛、理气和胃的功效。民间常将小茴香嫩叶炒熟食用,果实小茴香则常作食疗和饮食的调味品。历代本草常有记载,如《本草纲目》中便记载“小茴香性平,理气开胃,夏月祛蝇辟臭,食料宜之。”《救荒本草》亦有载“(小茴香)子调和诸般食,味香美”。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小茴香有抗炎、利胆、镇痛、保肝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腹痛、胃痛等方面的治疗。值得注意的是,多食小茴香会产生损伤视力的副作用,不宜短期大量使用,每天应以10克为上限。
以下介绍一种茴香豆的做法,用大、小茴香或共用皆可。
茴香豆
材料:蚕豆500克,茴香、桂皮、盐各6克。
做法:1.将茴香、桂皮放入料包,置锅中;2.加水,放入蚕豆,水没过豆面,大火烧开;3.加盐,小火焖煮,期间不断翻拌,至豆酥入味即成。
功效:健脾利湿,健肾涩精。
注意事项:过量易食积腹胀。

   (2017-07-13 18:33:11)[编辑][删除]

蝉,俗称知了,属昆虫纲蝉科。关于蝉还有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

相传古代有一个叫单的猎户,娶了个如花似玉的媳妇。新婚不久,单妻被一个名叫堂的纨绔子弟看中。堂便常常与单套近乎,小恩小惠与单,单妻早看出了堂的不良用心,就提醒单疏远堂,可单不听妻的规劝,视堂为知己。初夏的一天,堂邀单进山狩猎,约定在山里聚会。其实,这是堂设的一个骗局,他趁单出门,闯进单家强奸了单妻。单狩猎归来,妻子哭诉了经过,单不但不听,还怪妻子撒谎,伸手打了妻子一巴掌。单妻深感委屈,悬梁自尽。此时,单才如梦初醒,悔恨交加。深夜,他潜入堂家,逼堂说出真情后将堂杀死,之后,他跑到妻子自尽的大树前,抱住大树,狂叫三声“知道了”,便吐血而亡。单死后,变成了蝉,栖在枝头,终日向妻鸣叫:“知了,知了!”以示忏悔。单妻被单的真情所感动,也变成了蝉,终日陪伴着丈夫,只是不会鸣叫而已。

蝉羽化后所脱的一层壳是一味中药,称蝉蜕,又叫蝉衣。它性味甘咸寒,入肺、肝两经。具有散风除热、利咽透疹、退翳解痉、通窍聪耳等多种功能。 (山东 杨吉生)

微雨过 小荷翻 榴花开欲然

    (2017-07-05 05:25:08)[编辑][删除]

 



阮郎归·初夏

北宋·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古词今译】

窗外绿槐阴阴,高高的柳树随风轻动,蝉鸣声戛然而止,和风将初夏的清凉吹入屋内。绿色的纱窗下,沉水香的淡淡芬芳随风飘散;惬意的昼眠,忽而被落棋之声惊醒。

雨后的小荷,随清风翻转。石榴花衬着湿润的绿叶,愈见得红丽如燃。美丽女子正在清池边用盆舀水嬉耍,清澈的泉水溅起就像晶莹的珍珠,一会儿破碎一会儿又圆。

【诗词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初夏时节的闺阁生活,采用从反面落笔的手法,用一幅幅无声画来展示大自然的生机。整首词淡雅清新而又富于生活情趣。

“绿槐高柳咽新蝉”,都是具有初夏特征的景物:枝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还有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一片阴凉幽静的庭院环境。“熏风初入弦”,又是初夏的气候特征。熏风,就是暖和的南风。这里的“熏风初入弦”,是说《南风》之歌又要开始入管弦被人歌唱,以喻南风初起。“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进入室内描写。不仅具有形象之美,且有异香可闻,显得幽静闲雅。这时传来棋子著枰的响声,把正在午睡的女主人公惊醒。

下片写这个少女梦醒来以后,尽情地领略和享受初夏时节的自然风光。“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又是另一番园池夏景。小荷初长成,小而娇嫩,一阵细雨过去,轻风把荷叶翻转;石榴花色本鲜红,经雨一洗,更是红得像火焰。这生机,这秀色,大概使这位少女陶醉了,于是出现了又一个生动的场面:“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此时此刻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这飞珠溅玉的水花一样,喜悦,兴奋,不能自持。

在苏轼之前,写女性的闺情词,总离不开相思、孤闷、疏慵、倦怠、种种弱质愁情,可是苏轼在这里写的闺情却不是这样。女主人公单纯、天真、无忧无虑,不害单相思,困了就睡,醒了就去贪赏风景,拨弄清泉。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愿把自己融化在大自然的美色之中。这是一种健康的女性美,与初夏的勃勃生机构成一种和谐的情调。苏轼的此种词作,无疑给词坛,尤其是给闺情词,注入了一股甜美的清泉。

【养生解读】

夏季最美的红花莫过于石榴花,它那种纯粹的红让人过目不忘,正如上面这首词中写的“榴花开欲然”,与这种高调的美不相同的是它低调的药效。

石榴花红功效多

涉及妇科五官科

石榴花作为中药功效有很多,无论是用于治疗妇科疾病还是五官科的疾病,都能用到它。比如以下三类。

治疗吐血、妇科疾病和烫火伤 《分类草药性》里记载石榴花能治吐血,月经不调,红崩白带。汤火伤,研末,香油调涂。

治疗牙齿疼痛 《福建民间草药》中记载石榴花可以治齿痛,水煎代茶常服。

治疗中耳炎 《野生药植图说》中记载石榴花能治中耳发炎,防止流脓。

石榴皮扔掉太可惜

驱蛔虫治腹泻用得着

石榴花开罢之后,大家会逐渐看到石榴的影子。对于很多喜欢吃石榴的读者来说,被你仍在一边的石榴皮恰恰是一种功效多多的中药。

很多人都不知道,石榴皮对于筋骨感受风邪的人来说可是一味良药,还有止痢之功。比如《药性论》中记载它:“治筋骨风,腰脚不遂,步行挛急疼痛。主涩肠,止赤白下痢。”

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蛔虫病,这种虫比较畏惧石榴皮,《本草纲目拾遗》中已经有记载:“主蛔虫。煎服。”

经常拉肚子的人可以试试砂糖炒石榴皮,这个方法在《滇南本草》中有记载:“治日久水泻,同炒砂糖煨服,又治痢脓血,大肠下血。”

古代的人患了龋齿怎么办?简单!石榴皮能搞定!因为《本草蒙筌》中说它有“理虫牙”的功效。

对于有肛肠科和妇产科疾病的人,看似不起眼的石榴皮也能帮上忙,比如大家常听说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石榴皮可以治疗“脱肛,崩中带下。”

如何剥取石榴皮呢?这里教大家一个简单的方法:准备一个石榴;在带蒂的那一头,切掉一小块;顺着白色的线条在石榴皮上划上四刀;用刀尖抠掉中间的白色部分;这样很明显的四瓣就分开了;用手轻轻打开;取下一块,可以看到完整而整齐的石榴粒,只要轻轻一剥就可以。

石榴汁不但养护心血管

预防中年发胖有效果

随着果汁机的普遍应用,石榴汁也越来越容易成为居家饮品,但是,平时吃石榴我们都是吐籽的,石榴汁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石榴的营养物质。国外近年来对石榴汁的功效有了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很多作用是鲜为人知的。

石榴汁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 第44届美国肾脏周上,以色列Nahariya西加利利医院肾脏病科Batya Kristal博士发表报告称,血液透析患者连续食用适量石榴汁一年后,其血脂、血压以及需要服用降压药的数量等都受到持续、累积性有利影响。专家表示,食用石榴汁可降低血透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石榴汁有助预防中年发胖 英国爱丁堡大学卫生科学院科学家发现,参试者每天饮用1瓶石榴汁,一个月之后,其腹部脂肪细胞更少,血压也相对更低,因而有助于降低心脏病、中风和肾病危险。

喝纯石榴汁保护大脑 英国赫德斯菲尔德大学的最新研究表明:石榴中的一种化合物(安石榴甙),可对大脑健康起到保护作用,从而为阿尔茨海默氏症和帕金森症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石榴食用过量有风险。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肾病科主任徐梅昌提醒大家,石榴汁含钾量高,存在钾超负荷风险,特别是有慢性肾病及饮食限钾的患者。此外,石榴汁摄入可能影响某些药物的代谢,使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上升,这些都可能对患者造成影响。(杨璞)


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2023-09-02 03:45:12)[编辑][删除]

 


摘自2023-9-1中国中医药报
刘小平 湖南省洞口县中医医院
白茅根又名茅根、兰根、茅草根、白花茅根,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根茎。其叶细长而柔韧,似矛一样,因而得名。《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其根不但中空,周遭爿上且有十二小孔,统体玲珑。其色白。”春、秋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土,洗净、晒干后、揉去须根及膜质叶鞘,即可入药。
白茅的芽、花、根都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尤其它的根是用来治疗各种出血症的良药。《滇南本草》载其可“祛瘀血,通血闭,止吐血,衄血,治血淋,利小便,止妇人崩漏下血”。中医认为,白茅根性寒、味甘,入肺、胃、膀胱经,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的功效,常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咯血、尿血、热淋、小便不利、水肿、湿热黄疸、肺热咳嗽等症。其功效历代医著中多有记载。如《肘后备急方•治卒发黄疸诸黄病》中记载:“生茅根一把,细切,以猪肉一斤,合作羮,尽啜食之。”《山居本草》中也有“凡避难无人之境,取白茅根洗净咀嚼,或石上晒焦捣末,水服方寸匕,可辟谷不饥”的记载。
白茅根是广东民间常用以入汤羹的药食兼备之品,下面介绍几款用白茅根制作的药膳。
茅根甘蔗马蹄水
材料:鲜白茅根50克、甘蔗500克、红萝卜1根、连皮马蹄500克。
做法:把材料洗净,甘蔗砍成小段,对半再剖开,马蹄切去头和底部,红萝卜切成大块。所有材料放进锅里,放清水约10碗,大火烧开15分钟,转小火再煮30分钟即可去渣饮用。
功效:清润解毒,清热利尿。
茅根藕节茶
材料:鲜白茅根30克、藕节15克。
做法:将茅根和藕节放入锅内,加冷水500毫升,煎沸后,去渣,代茶常饮。
功效:清热凉血止血。
白茅根瘦肉汤
材料:猪瘦肉250克、白茅根60克、盐3克。
做法:将白茅根洗净、切段,猪瘦肉洗净、切块。把全部材料一起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煮1小时,调味即可。
功效:清热生津,利湿退黄。

凌霜傲雪款冬花
摘自2024-12-4中国中医药报
石朋庆 湖北省大冶市人民医院
款冬花是菊科款冬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在河边、湿地、草地等潮湿的地方。在冰天雪地的冬季,它不畏严寒,顽强地从冻土中钻出,给单调的冬日带来一抹生机与亮色。
款冬花的植株虽然矮小但并不影响它的朴实之美,它的叶子呈长椭圆形,边缘有锯齿,颜色翠绿,质地稍厚,表面有一层细细的绒毛,给人一种柔和的触感。它的花蕾更是有着十分独特的美,花苞紧密地包裹在一起,形状小巧玲珑,犹如一颗颗迷你的绿色宝石。当花朵绽放时,花瓣呈淡黄色,细长而柔软,微微卷曲着,像羞涩的少女轻轻舒展着身姿。花蕊则是金黄色的,小巧而精致,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点缀在花朵中央。
款冬花作为中药,历代本草均有记载。《神农本草经》中说它“主咳逆上气”;《本草纲目》言其“款者,至也,至冬而花也”,故名为款冬花。
款冬花味辛、微苦,性温,归肺经,功能为润肺下气、止咳化痰,用于新久咳嗽、喘咳痰多、劳嗽咳血的治疗。
古往今来,赞颂款冬花的诗词很多。唐代诗人张籍有一首吟诵款冬花的诗这样写道:“僧房逢着款冬花,出寺行吟日已斜。十二街中春雪遍,马蹄今去入谁家。”在众多歌咏款冬花的诗词中,我更喜欢明代诗人王佐写的《东园八景其八竹屏》中的诗句:“薄采潇湘骨,寒天障物华。世珍云母石,我爱款冬花。”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世上的人都喜欢云母宝石,而我就爱凌霜傲雪的款冬花。
在大自然的万千花卉中,款冬花以其独特的魅力,悄然绽放着属于中医药特有的美丽。款冬花之美,美在药用价值,美在顽强生命力,美在淡雅宁静。

三阳开泰羊三宝【草根一生】

 金荞麦 (2015-03-13 07:43:10)[编辑][删除]

   羊肉 益气补虚、温中暖下的滋补佳品,冬日食之,既可御寒,又能强身,堪为上乘。羊肉入膳有很好的食疗功效,如《本草纲目》所载的将羊肉密盖煮烂,食汤及肉,可治五劳七伤虚冷,以及中医主治产后血虚、腹痛与腹中寒疝、虚劳不足的名方——当归生姜羊肉汤,均为其经典之作。我国民间认为,蜂采百花,羊食百草,将羊肉与蜂蜜同煮食用,补而不燥,是不可多得的食养佳品。

    羊奶 为一种优良的完全性蛋白质食品,与牛奶相比,它有着更高的营养和医用价值,还治肺痨。每天只要摄入1000毫升的羊奶,即可基本满足一个成人一天所需的必需氨基酸。而且,羊奶比牛奶更易为人体消化吸收。因此,对于婴幼儿和老弱病残者是最为适宜的营养品。

    羊肝 含极其丰富的维生素A,为猪肝的4倍,故有很好益视功效。根据中医“脏器还补”学说,羊肝能补肝、益血、明目。作为食疗,除适宜于虚劳、萎黄、羸瘦病人外,对于夜盲症、角膜云翳、白内障、视神经萎缩以及视物模糊、目赤肿痛等目疾患者,亦有较好疗效。

甘味益肝药枣米【草根一生】

  三阳开泰羊三宝【草根一生】 (2015-03-13 17:08:38)[编辑][删除]

                                                       甘味益肝药枣米【草根一生】


            春季与五脏中的肝脏相对应,如养生不当,则可伤肝。惊蛰之后,肝脏的生发功能易太过,疏泄失常,往往出现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等临床表现。

   饮食养肝应注重增加甘味食品,滋补脾胃。惊蛰时梅、葡萄、醋等食物不宜吃得太多。甘味食物是有补益脾胃作用的食品,多吃以下3种:

    山药:不热不燥,性味平和,平补三焦,《神农本草经》将山药列为药中上品,主伤中,补虚,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长肌肉,聪耳明目,适合各种体质人群食用。用山药、大米各15克,煮粥食用,每日1~2次,经常服用,可补肝、治疗脾胃虚弱。

    大枣:味甘、性平,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等功效。可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稀薄、疲乏无力、心悸失眠等,还有保护肝脏、增强肌力、抗变态反应等作用。它可用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过敏性紫癜、高血压等疾病的治疗。

    小米:味甘咸,煮成粥后黄香柔滑、回味悠长,具有滋阴补虚之功效,“小米养人”是老、幼、孕妇最适宜的食品,增强体力。对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炎、胆囊炎、肝脏疾病导致的消化不良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也可将小米、大枣、山药一起煮粥,能预防消化道疾病,抵御流感、水痘等传染病。

天际大师养心方【草根一生】

  三阳开泰羊三宝【草根一生】 (2015-03-13 05:29:11)[编辑][删除]
标签: 

佛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