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补脾益气菱角奇

(2022-09-08 09:04:13)


时间:2022-05-2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丁龙龙 河南中医药大学

菱角夏季开花,花小色白,被墨绿和紫色的叶子衬托着,开得极为灿烂。倘若在夜半月白风清时分来到水边,静观菱花盛放在幽暗的湖泊之中,那种似有若无的清香,在水波上浮动,也别有一种情韵。

菱为菱科植物菱的果肉,古称“芰”,因有角,俗称菱角。宋代苏颂的《本草图经》赞誉菱角“食之尤美”,并说“江淮及山东人曝其实,人以为米,可以当粮。道家蒸作粉,蜜渍食之,以断谷。水果中此物最治病,解丹石毒,然性冷,不可多食”。《本草纲目》称菱角能“安中补五脏……鲜者,解伤寒积热,止消渴,解酒毒、射罔毒”。

此外,近代有学者发现菱角还含有β-谷甾醇等成分,具有抑制肿瘤、修复组织、降胆固醇、止咳、祛痰等作用。此后逐渐有学者将菱角用于预防和辅助治疗癌症,如用菱角、薏苡仁、紫藤、诃子各20g水煎服治疗胃癌;用菱角煎汤内服,防治宫颈癌及其他消化道癌症;还有人用老菱壳晒干研细末,加蜂蜜,每日冲服辅助治疗胃癌。兹介绍几则菱角食疗方如下,以供选用。

菱角糊:取菱角5~10个,切碎放瓦罐内,加水,文火煮成如藕粉糊状,频频饮服。

功效:可用于调治慢性胃溃疡,增进食欲,改善症状。

菱角汤:菱角80g、红枣20g、薏苡仁50g加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文火煮成浓褐色,每日早、晚餐温热服之。

功效:可益气健脾,适合用于食管癌、胃癌等肿瘤患者食疗。

菱芪汤:菱角500g、黄芪15g共煮即可。

功效:可补脾益肾,有助于防治遗精和尿频等病症。

菱角花生粥:菱角200g、红枣10g、花生30g,加入适量红糖共煮。

功效:有助消化、调脾胃、益气养血之功。

菱角解暑糊:菱角粉10~50g,白糖适量,水煎成糊状食用。

功效:有清暑解热、除烦止渴、益气健脾、解酒毒的作用,适用于因酗酒引起之口苦、烦渴、咽痛等症。

《食疗本草》曾指出,“凡水中之果,此物最发冷气”,如果不慎多食,“令人或腹胀者,以姜、酒一盏,饮即消。含吴茱萸子咽其液亦消”。可见菱角不宜多食,尤其是脾胃虚寒、便溏腹泻、肾阳不足者均不宜食用。此外,生食菱角时要注意避免寄生虫污染,一定要充分清洗,并用开水烫泡几分钟才能食用。

五香粉【草根一生】

 (2015-06-07 19:24:40)[编辑][删除]
标签: 

军事

 

     五香粉,是烹调中的美味佐料之一,也有俗称“五香面”的,被誉为“中国的味精”。主要成分是花椒、八角茴香、丁香、肉桂、荜茇、高良姜、砂仁等。

    以上7种芳香气味药材,均有辛温之性,又均与消化系统有关,大脑中枢在接收到这些气味的信息后,会根据这些药物的特性,运用药物本身的功能,向机体发出指令:或健脾温中,或助胃降逆,或促脾运化水湿,或和胃消化水谷,或散寒以除冷积,或通脉而止疼痛,或疏肝以畅气机,或暖肾而补元阳,或矫味以除腥膻,或出击而灭病菌。汇集各种药物的功能,达到开胃、健脾、消炎、利尿的作用。脾胃功能健全了,全身各脏腑就能得到充足的养料,发挥各自的作用。机体抵抗力增强了,病就害得少了。“常吃五香粉”有防病强身之益。

人参叶
刘海起
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res/1/20150518/2941431927495973.jpg

                  毕竟近朱色也赤,狐疑何妨临证试。

                 胃阴不足尽可用,生津更比人参滋。

    作者简介:刘海起,教授、作家、书法家。任世界中医骨科联合会常务副主席、全国医药卫生人才维权法制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一个石榴

 (2024-06-26 04:13:12)[编辑][删除]

 

一个石榴
摘自2024-6-24中国中医药报
毛德西 河南省中医院
提起石榴,我就想起年轻时的一件事。
那是1968年6月下旬,我们响应到农村去的号召,赴河南省尉氏县大营乡卫生院服务半年。卫生院只有一排平房,没有围墙,农民可以随便进出。卫生院的食堂只有一位炊事员,到点开饭,过时没有。
有一天上午,看中医的患者很多。快到正午还有五六位患者,我当时并没有想到吃饭问题,只是想把患者看完再说。谁知到了午后,还有一位大娘没有看完。她说,医生,伙上没饭啦,你咋吃饭?我说,到街上吃。她说,街上没有饭店。这时候,大娘不慌不忙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石榴说,医生你就吃个石榴吧,充充饥,总比不吃强。我说,吃您的东西多不好意思。她说,您够辛苦啦,吃个石榴算啥。我接过石榴,不住地说:“谢谢啦!谢谢啦!”
我把石榴剥开,只见石榴籽透红透红的,足足有一小碗。我当时28岁,饭量大,平时的口粮都不够吃,一个石榴怎能充饥。可是农民的口粮更不够。我吃着石榴说道:“大娘,你破费了。你的口粮都不够吃,我给你四两粮票吧。”(当时有规定,每次在农民家吃饭,一顿交给农民四两粮票)大娘怎么也不要,反复说着,你们在外不容易。
这件事现在看来,一个石榴微不足道。但在那个时候,一个石榴比现在一顿盛餐还金贵。至今,每遇到农民朋友来看病,我还不时地想起那位送我石榴的大娘。

鲁十味养生药膳美味新花样

  (2024-06-26 04:25:55)[编辑][删除]
鲁十味养生药膳 美味新花样
摘自2024-6-24中国中医药报
王萌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 姚海扬 树滋堂山东药膳研究中心
“鲁十味”是指山东省10种最道地或最有特色的中药材,包括金银花、阿胶、丹参、西洋参、全蝎、蟾酥、黄芩、北沙参、瓜蒌、山楂。我们从中选择了六味(金银花、阿胶、西洋参、全蝎、北沙参、山楂)设计制作了养生药膳,供大家参考选用。
金银花鸭香汽锅
原料:鲜金银花100克(干品15克),鸭肉150克。
调料:姜、盐、香油适量。
制作:金银花洗净,鸭肉剁小块、过沸水,鸭肉、金银花、姜片、盐、水放入汽锅中,蒸熟淋香油即可。
养生功效:金银花性味甘、寒,入肺、胃经,《重庆堂随笔》评价金银花可“清络中风火湿热,解温疫秽恶浊邪,息肝胆浮越风阳,治痉厥癫痫诸证也”。鸭肉味甘咸、性平,入脾、胃、肺、肾经。《随息居饮食谱》评价鸭肉“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止嗽息惊,消螺蛳积”。此菜是清热解毒、宣散风热的滋补佳品。
阿胶羊排
原料:羊排750克,阿胶粉5克。
调料:酱油、盐、花椒、丁香、白芷、白糖适量。
制作:羊排剁小块,过沸水,冷水冲去血沫后放锅中,加入阿胶、花椒、丁香、白芷、酱油、盐、白糖,炖熟即可。
养生功效:阿胶味甘、性平,入肺、肝、肾经,《中国食疗大典》称阿胶可滋阴补血,治妇女月经不调。羊肉味甘、性温,入脾、肾经,《食医心镜》评价羊肉益肾气,强阳道。这是一道温充阳气、滋肾补阴的养生佳肴。
阿胶紫菜蛋汤
原料:鸡蛋2个,阿胶粉1克,紫菜1克。
调料:盐或酱油适量。
制作:鸡蛋打入碗中打散,放入阿胶粉打匀,加入紫菜,沸水冲熟,依据自己的喜好放盐或者酱油调味。
养生功效:温中补气,滋阴润燥,美容养颜。
西洋参雏鸡煲
原料:净雏鸡一只约500克,鲜西洋参15克(干品2克)。
调料:姜2片,盐适量。
制作:将鲜西洋参切片,和姜片放入鸡肚内,加适量盐、水煲熟即可。
养生功效:西洋参味甘、微苦,性凉,入心、肺、肾经,《本草从新》评价西洋参“补肺降火,生津液,除烦倦”。鸡肉味甘、性温,入脾、胃经,《中国食疗大典》称鸡肉温中、益气、补精、添髓。此煲是一温中补气的美食。
雪山全蝎
原料:盐制全蝎20只,细粉丝30克。
调料:五香粉、油、盐适量。
制作:粉丝剪寸段,热油炸涨白,加五香粉、盐拌匀,放大盘中堆积成山形,热油炸酥盐制全蝎,在粉丝山上造型。
养生功效:炸蝎子历来为民间风味小吃,从中医药角度看,蝎子有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的作用。
全蝎麻叶
原料:面粉200克,盐制全蝎20只。
调料:芝麻10克,油、盐适量。
制作:全蝎烘干碾粉,与面粉、芝麻、盐、水和成面团,擀成大面片,切成小片,叠做成麻叶,热油炸酥即可。
养生功效:解毒通络。
北沙参百果羹
原料:鲜北沙参100克,橘子一个,梨半个,苹果半个,桃半个,葡萄干20克,枸杞子10克。
调料:白糖、红糖、蜂蜜、淀粉适量。
制作:鲜北沙参切片,橘子去皮取瓣,梨、苹果、桃去皮核切块,放锅中加水适量,共煮10分钟,放入洗净的葡萄干、枸杞子、白糖、红糖、蜂蜜烧开,淀粉勾芡即成。
养生功效:北沙参味甘、微苦,性微寒,入脾、肺经,《中药志》评价北沙参养肺阴、清肺热、祛痰止咳,治虚劳发热、阴伤燥咳、口渴咽干。与水果相配,可益肺气、开胃健脾、生津润燥。
松仁山楂
原料:山楂20个,松子80粒。
调料:蜂蜜、炒芝麻适量。
制作:山楂洗净去核,入笼蒸5分钟,取出放凉去皮。每个山楂中填4粒松子,撒芝麻摆盘中,浇上蜂蜜即可。
养生功效:山楂味酸、甘,性微温,入脾、胃、肝经,可化食积、行结气、健胃宽膈、消血痞气块。与松子同食,可开胃消食、润肠通便。

中医诗二首
摘自2024-6-24中国中医药报
谢子清
药都的阳光
安国现代中药农业园区
成片成片的虞美人
带领千日红和鼠尾草
以及紧随其后的波斯菊
摆脱春天惯有的羞怯
大口吮吸六月的阳光
其中每一株都朝气蓬勃
怀揣一个叫草的乳名
光合作用成就涅槃之路
不计其数的植株
接二连三悟道成功
脱胎换骨变为药
红花、黄精、蓝靛、紫苏
加上沉香、厚朴、当归
像极了七原色
光晕巧妙地排列组合
把药都擦拭得鲜亮无比
碑林
人把想法托付给手
手将暗语嵌入石头
岁月精心布置一次迷藏
在安国药王庙
看到整齐列队的碑林
它们被日子反复咀嚼
只待有缘人解码
就争先恐后站出来
诉说隐匿的更多细节
尽管有些文字快被抹掉棱角
但一笔一划仍指向深处
定格某个时间断面
如同结绳记事
把故事讲得栩栩如生

跟《调疾饮食辩》学食疗养生智慧
饮食得宜 足为药饵之助
摘自2024-8-30中国中医药报
周文清 北京市延庆区妇幼保健院
《调疾饮食辩》为清代章穆所著,收载药食两用物质六百多种,对饮食调疾论述较为详尽,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本草食疗著作。书中将人们常见的食物分为总类、谷类、菜类、果类、鸟兽类、鱼虫类等六大类,其中总类中又细分水、火、油、盐、茶及代茶诸类。章穆认为,饮食与人体健康、疾病治疗密切相关,强调“饮食得宜,足为药饵之助;失宜,则反与药饵为仇”。章穆结合多年经验,发现当世患病之人“见误于药饵者十五,误于饮食者亦十五”,故而在书中对每种食物的产地、性味、功用和宜忌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后世的食疗研究和临床应用产生了深远影响。下面选取部分精华以飨读者。
以日常膳食疗病 注重顾护脾胃
我国自古就有“药食同源”的说法,《黄帝内经》中也有“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的论述。章穆亦主张药食同源,以日常常见的膳食治疗疾病。
如卷一中提到薄荷汁,“暑热症之宜汗解者,时行阴阳二毒,头痛如劈者,及头脑风热……入药、代茶均不可少。又为口齿咽喉圣药(同甘草煎汁代茶)”,称薄荷汁可缓解暑热引起的多汗、头痛、咽痛等症状,也是治疗口齿咽喉疾病的圣药。
又如卷二中记载了重阳必饮的菊花酒,既有菊花的清肝明目之效,亦有酒水的行血活血之功,“主去头风眩晕,明目,除痿痹”,不仅可治疗头痛、明目,还可治疗肢体筋脉迟缓、手足痿软无力的痿症。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运健,则气血俱荣;脾胃衰败,化源乏绝,则机体各部俱衰。故而中医一直非常重视人体的脾胃功能。早在《灵枢》中便有“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的观点。《医宗必读》中亦有“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的论述。章穆沿用了这一观点,以药膳治病的同时还非常注重顾护患者的脾胃功能。他提出“病人饮食,借以滋养胃气,宜行药力”,即合适的饮食能够顾护脾胃之气,帮助药物起效。
章穆调养脾胃多用粥品。书中记载:“故凡用药,行速则有功,行迟则无力。古法所以有人行十里、五里、一里之限也。若其停蓄不行,变为酸水,尚何功效之与有。惟以谷气助其胃,以热气速其行,而桴鼓之应,乃退非汤剂所能及。此古人用粥治病之精理,千载无人道破者也。”书中还列出许多养生粥方,如莲子粥“主健脾胃,止精滑泄利,气虚者用白莲,气血两虚者用红莲”,菱食粉粥“主益气健脾,厚肠胃”,芋粥“主宽肠胃,益脾气”。
辨清药食性味 选对加工方法
疾病有寒热之分,饮食也有寒热偏性之别。章穆强调“知饮食之关于疾病者大矣”,可见,饮食与疾病关系密切,若饮食不当,如患有热性疾病后过食辛辣食物,则可能会加重病情,这也就是现代临床上所谓的“忌口”。书中第四卷便提到无花果“涩肠止泄利,但性寒,中寒者忌食”。夏天最常见的水果西瓜亦是如此,章穆提出西瓜“天生白虎汤诚非虚誉,凡患实热症及脾胃素强者,食之颇有殊效。若虚热,或资禀弱,或夙有冷病人,即不宜入口。至于伏暑之时,爱其寒凉适口,取快一时,而疟、痢、霍乱诸病必随之,可不慎欤”。西瓜有清热祛暑之功,治疗实热证效果颇佳,但若被患有虚热证候、寒证或素体虚弱者误食,则可能出现寒邪直中,导致泄痢等疾病的发生。
除了食物天生的性味,章穆也很注重食物的加工方法,认为对食物进行加工可以改变其性味。这点在胡萝卜条目中便有所体现,“煮熟能下气补中,利胸膈。今惟用盐腌,生食质硬难化,病人不宜”。提出胡萝卜煮熟后能和中健脾、行气化滞,但若用盐腌制后生食,便会出现难以消化、阻碍脾胃功能的情况。在南瓜的条目中也有类似的论述,章穆认为南瓜“味过于甘,故性偏于壅”,不宜多食。同时他也为嗜食南瓜者提出了解决办法,“凡嗜食此者,加细切,葱叶或花椒末为调和,则无弊矣”,即将细细切好的南瓜与葱叶或花椒末一同服用,便可改善南瓜的壅滞之性。
注重饮食卫生 避免病从口入
我国自古便有“病从口入”的说法,章穆在《调疾饮食辩》中亦强调了饮食卫生的重要性。第一卷中有“古井、眢井久无人汲者,夏月行人纵渴甚,不可妄饮。有毒甚者,能杀人”的记载,第四卷亦提出果类“落地经宿,有恶虫缘过者,令人患九漏,或至杀人”。现在看来,这些建议仍具有一定道理。长期无人使用的水源可能存在水域污染,贸然饮用可能危害人体健康;落地时间长的果实已经发生腐败的可能性大,易滋生细菌及寄生虫,导致呕吐、腹泻等症状的发生,严重影响健康

龙胆草清肝退热,凉胆泻火

  (2024-06-15 11:23:06)[编辑][删除]
“味苦涩。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本经》)
龙胆草清肝退热,凉胆泻火,所治湿热黄疸,膀胱热结,咽肿痛,惊痫狂躁,头痛目赤,湿热痢疾,痈肿疮疡,阴囊肿痛湿疹,皆足厥阴、少阴、阳明三经病证。骨间寒热者,并非骨蒸潮热也。少数结核病者,双颧赤红,昼夜皆热,口渴饮冷,大便干结,脉弦数而舌红,确为重阳而真阴消铄者,或可直予苦寒退其阳热以救阴。然一般结核痨瘵,阴血已然耗伤,浮阳虚越可见诸热,若用龙胆草苦寒清热,轻者阴气伤,重则阳气损,食少便溏,病深难解。
《本经》所言骨间寒热,乃系肝胆湿火热结也。《肘后方》治谷疸食毕头旋,心怫郁不安而发黄,由胃热冲熏所致,苦参3两,龙胆草1合,牛胆丸如梧子大,以生麦汁服5丸。贵州陈慈煦氏治急性肝炎,湿热黄疸深重者,有加味茵陈蒿汤:茵陈、龙胆草、焦山楂、黄柏、滑石、车前子、黄芩、黄连、甘草,水煎服。李昌源氏有茵陈龙胆汤:茵陈、龙胆草、虎杖、败酱草、蛇舌草、柴胡、黄芪、陈皮、炒麦芽,水煎服。
肝胆经实火湿热,并非急性肝炎黄疸一证,李氏又有活血四逆散:炒枳壳、龙胆草(酒炒)、炒白芍、柴胡、炒栀子、甘草,水煎服,治疗慢性胆囊炎、慢性肝炎、胃炎及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等一般肝经气滞郁火之证。本方药性平和,龙胆草清利湿热,其实在于增强疏利气机之效果也。
《局方》龙胆泻肝汤治胁痛耳聋,胆溢口苦,筋痿,阴汗,阴肿,阴痒,小便淋浊,凡肝经实火之证,津液未伤者,均可本方直折之。唯此方苦寒更甚,慎用以防伤及中阳以致腹痛泄泻等证。伤寒温毒发狂,《伤寒蕴要》以龙胆草为末入鸡子清、白蜜化凉水服之;贵州袁家玑氏有通圣丸以龙胆草、犀角、生大黄、桃仁、苦参、生石膏、朱砂等治疗精神分裂症痰火为患者,当属惊痫一类也。
盆腔炎、宫颈炎、子宫体炎等带下量多,颜色发黄秽臭者,皆湿热循肝经内蕴,损伤冲任二脉,四妙散加龙胆草、栀子、车前子、土茯苓、夏枯草等常可取效。若病证迁延,水湿不化,带下量多,少腹隐隐疼痛坠胀,全身少力,腰酸腿软,脾肾亏弱而蕴结肝经胞络之湿毒未尽,余常用当归芍药散合补中益气汤更加龙胆草(酒炒)。水湿从寒化,带下清稀如水,四肢冷,口淡不渴,大便时溏,脉虚细者,其治理同阴黄,茵陈术附汤、茵陈五苓散酌加少量龙胆草(酒炒)可也。
龙胆草苦寒尚能清相火,一般冬至后易发之顽固性鼻衄、燥咳等,乃冬至阳生,机体产热能力大增以御外界之寒凉,常见因阳气生发太过,命门相火偏旺,肺络受此内热冲击,发为顽固性鼻衄或燥咳,一般养阴清热,凉血止血药物均无效验,龙胆泻肝汤加知母、黄柏清泄命门相火可取良效。
精神分裂症不分男女,妄想幻觉,污言秽语总与追求异性有关,或有强烈追求异性之奇异举动,面部多生痤疮,皮肤多粗糙泛紫色,口干舌燥为气血热盛,相火蒸腾,余以清热凉血,清泄相火为方:龙胆草(炒)、栀子(炒)、熟大黄、芒硝、生地、防风、黄芩、当归、郁金、元参、黄柏、炒知母、甘草,水煎服,清淡饮食。服十数剂,热毒相火全然退净,精神症状及自知力基本正常。也有精神分裂症属心脾两虚痰壅者,只要性幻想较为突出,也可于健脾养心,益气安神除痰方中酌加龙胆草以泄相火也。
贵州陈光祖氏有幼儿厌食方:炒知母、炒川楝子、藿香各5克,砂仁3克(后下),龙胆草3克,甘草3克。水煎,每日1剂分4~6次服,所治厌食证患儿数以万计,有效者恒多。本方理气醒脾,化湿清火,较之单纯运用健运脾胃方法,可谓独辟蹊径。
《医学衷中参西录》云:“龙胆草味苦微酸,为胃家正药。其苦也,能降胃气,坚胃质;其酸也,能补益胃中酸汁,消化饮食。凡胃热气逆,胃汁短少不能食者,服之可以开胃进食。”余无论老幼,凡脾胃虚弱,纳谷不香者,常用陈氏方取良效。然龙胆必然酒炒,成人用量也不过9克。(石恩骏)
龙胆:止痫除热,益肝利胆
摘自2024-6-14中国中医药报
闫醒刚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
龙胆,别名龙胆草、胆草、草龙胆。《中药学》载其可“清热燥湿,泻肝胆火”,《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用龙胆首在止惊痫,次亦用其除伏热、益肝胆、除寒热等,后世用法皆以此为基可推,大致如下。
止惊痫
《神农本草经》言龙胆主“惊痫”。《备急千金要方》用龙胆首在止小儿惊痫,所载龙胆汤一方,为《少小婴儒方•惊痫篇》首出之方。其主用龙胆,配钩藤、柴胡、黄芩、桔梗、芍药、茯苓、甘草、蜣螂、大黄,所治甚广,包括发热、吐乳、食滞、变蒸不解、客忤等,并特申“诸惊痫,方悉主之”。孙思邈给予此方极高评价:“十岁以下小儿皆服之,小儿龙胆汤第一。”著名中医儿科专家王伯岳用加减千金龙胆汤(龙胆汤去桔梗、茯苓、蜣螂、大黄,加南星、远志、地龙、天麻)治疗小儿癫痫发作,疗效显著。
除伏热
龙胆苦寒,除热有显著之功,《千金翼方》载“龙胆丸”用龙胆配苦参、黄连、黄芩、大黄、黄柏等,所主“身体有热,羸瘦,不能食方”。上述之龙胆汤亦能除“腹中伏热”,孙思邈云“凡小儿屎黄而臭者,此腹中有伏热,宜微将服龙胆汤”。其能除伏热,外用亦佳,《备急千金要方》用其配伍黄柏、黄连、升麻煎汤漱口,治疗口疮。
益肝胆
《名医别录》谓其“益肝胆气”。《千金翼方》将其列入“益肝胆药品”中。《备急千金要方》龙胆、苦参相配,加之牛胆和丸,更以麦粥饮服,治“劳疸谷疸”。盖龙胆除胃中伏热,又苦寒清热利肝故也。
除寒热
龙胆不仅除“时气温热”,且能去“骨间寒热”。除“时气温热”,如葛根龙胆汤,方以龙胆、大青、黄芩、石膏等清里,葛根、麻黄、桂心、生姜、升麻解表,表里双解,以治“伤寒三四日不差,身体烦毒而热”。去“骨间寒热”,如用龙胆配黄连、栝楼根、芒消、栀子、苦参、大黄、黄芩、芍药、青葙子等,治“骨蒸热……日西即发”。
现代研究证明,龙胆小剂量,食前服,促进胃液分泌,健胃而增加食欲;若食后服,可使胃液分泌减少,胃功能减退。上述之龙胆丸,除热而能治“不能食”,剂型则“丸如梧子大”。服法则曰“先食饮服七丸,日二。不知,增之”(《千金翼方》)。不用汤剂而炼蜜为丸,服亦小量频增,是意在小量可知,且明言“先食饮服”,是则古人早已实践得其精髓矣。龙胆碱小剂量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大剂量始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上述治小儿惊痫的龙胆汤,不用丸而直以为汤,且随儿日渐长大,龙胆剂量需要递加“一百日儿加三铢,二百日儿加六铢,一岁儿加半两”,可见龙胆之镇静需足量。且龙乃神物,草本而名龙胆,实早已暗含其神经之治。为丸为汤,量大量小,名实之中,汉唐法度存焉。

越南

   (2024-06-15 11:27:46)[编辑][删除]
越南
越南的传统医药称为的越南东医药,是中医药理论与越南自身医疗经验结合的产物。越南将本土产的药材称为“南药”,将从中国进口的药材称为“北药”,“北药”用量是“南药”的4倍。南宋时,曾发生越南人到临安大量购买土茯苓而导致价格上涨的事情。
黎有卓,号“海上懒翁”,生活于清代乾隆年间,他爱好中医,尊崇《黄帝内经》,刻苦钻研《冯氏锦曩秘录》《景岳全书》《医贯》等,结合临床经验,编成了《海上医宗心领》66卷,黎有卓也因此被称为越南华佗、越南李时珍。越南阮朝设立先医庙,对古代名医进行祭祀,其中有很多中国著名医家。
以中医基本理论框架为基础,结合当地医疗经验,这些国家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医药文化,至今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历史上,中国的医事管理制度也被这些国家接受和效仿,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这些国家对中医还曾起到反哺作用,如1093年,高丽来中国呈送《黄帝针经》善本9卷,当时该书已亡佚,宋朝以此为底本重新颁行。另外,中医药随华侨传入泰国、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在当地也有很大影响力。
中医药在“一带一路”的交流互鉴与发展
中医药沿着“一带一路”在沿线国家传播,通过交流互鉴,促进了中医药的创新发展,对沿途国家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药材的交流互鉴
经过长期的对外交流,种类繁多的外来中药进入我国,有“香药”“胡药”“海药”“回回药”“番药”等称呼,常用海、胡、番、西、洋等字作药名的首字,如海松子、胡椒、番泻叶、西红花、洋金花等。有的则保留了传入中国时的音译名称,如荜茇、阿魏等。有学者统计,截至21世纪前,共使用了747味外来中药,其中195味形成药用市场。
中医以兼收并蓄的态度对待这些外来中药,它们进入中国后不久便被本草著作收录推广。如《神农本草经》收录了张骞通西域后传入中国的胡麻、葡萄等。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收录了来自朝鲜的五味子、昆布、细辛和来自东南亚的槟榔等。唐代《新修本草》记载了安息香、龙脑香、胡椒、诃黎勒等外来中药。宋代政府多次修订本草,每次修订都有新增外来中药。《本草纲目》吸收大量外来医药文化,将我国本草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本草纲目拾遗》收录外来中药47种。此外,还出现了专门研究外来中药的著作,如唐代郑虔著《胡本草》7卷,五代李珣著《海药本草》6卷,清代墨西哥人石铎琭著《本草补》1卷。
同时,中医以守正创新的态度对待外来中药。按照中医理论,归纳总结出外来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主治,便于临床辨证使用。扩展了外来中药的使用范围,如原产印度的紫茉莉在当地用于治疗脓肿,中医则发现了紫茉莉根利湿、活血、调经的功效。经过长期培育,大部分外来中药都实现了本土化种植,它们名称也已经中国化,如芫荽、丁香等。
我国的中药传入外国,也改善了当地群众健康状况。阿拉伯医学家阿维森纳的《医典》、波斯人阿布•曼苏尔•穆瓦法克的《医药概要》均记述了很多中药。在古罗马时代,贵族生活奢侈,暴饮暴食,常有严重的肠胃疾病。来自中国的大黄成为他们的救命药,受欢迎程度不亚于丝绸瓷器,现在欧洲还将大黄作为蔬菜食用。阿拉伯商人将中国的肉桂传入欧洲和非洲,欧洲和埃及人用它制作防腐剂和香水,《圣经》中也曾提及肉桂。古代从泉州港出口的大宗川芎,运往盛产胡椒的东南亚国家,有效防治了当地采椒人的头痛病。
医疗技术的交流互鉴
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大量相关医书也传入我国,其中的很多医疗技术成为中医的一部分。唐宋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大量香药涌入中国,极大地丰富了传统中医药,《太平圣惠方》中以香药命名的药方则多达120余首。宋代大食国所产蔷薇水输入我国,促进了露剂药物在我国的传播与应用。阿维森纳《医典》记载的用金、银箔做药剂丸衣的技术,传入我国后促进了中药丸衣剂型的多样化。成书于元代末年的《回回药方》是阿拉伯医药传入我国后编撰的一部医药百科全书,全书载方6000余首,突出东西合璧,既有中国式的丸、散、膏、汤,又保存有阿拉伯式的芳香挥发药、滴鼻剂、露酒剂、油剂、糖浆剂等。
中医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巨大。我国的炼丹术曾用来炼制金石药品,治疗皮肤病、疽痈和内分泌疾病等。炼丹术由印度、伊朗传入阿拉伯和欧洲,演变为炼金术,欧洲的炼金术催生了近代化学。郑和到达波斯湾地区,发现该地“医卜、技艺皆类中华。”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汲取并引用了《本草纲目》的理论和例证,并称其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最能体现医疗技术在“一带一路”交流互鉴的,当属种痘术。1688年,俄罗斯遣人到中国学痘医,此后人痘接种术传遍各大洲。1796年,英国医生詹纳受人痘接种术启发,发明了更加安全的牛痘接种术。180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外科医生皮尔逊开始给中国人种牛痘并著《英吉利国新出种痘奇书》。邱熺等人向其学习牛痘接种术,我国出现了第一批牛痘师。1817年,邱熺著《引痘略》,用传统中医理论阐释牛痘术,广受欢迎,成书后100年间再版50多次。各地相继设立牛痘局,牛痘逐渐取代人痘。当时名人纷纷写诗赞咏牛痘术,后汇编成册,题为《引痘题咏》。
医学理论的交流互鉴
中医基础理论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但中医基础理论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也在不断与外界进行交流互鉴。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地、水、火、风“四大”说对中医阴阳五行学说起到丰富、补充作用。如陶弘景将《肘后备急方》增补后称《补阙肘后百一方》,并引用佛经说:“人用四大成身,一大辄有一百一病。”;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凡风病有四百四种,总而言之,不出五种,即是五风所摄。一曰黄风,二曰青风,三曰赤风,四曰白风,五曰黑风。”将四大说中的“风”和中医学中的“五行配五色”理论结合,阐释风病的分类。
《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官方医书大力推荐使用香药,推动了芳香类药物的广泛应用,丰富完善了辟秽防疫、解表散邪、悦脾开胃、化湿祛浊、通窍止痛、行气活血、开窍醒神等中药药性理论,并产生嗅香法、佩香法、燃香法、浴香法、熏香法等芳香疗法。香药广泛应用的同时也造成了滥用的弊端,在这种背景下,金元四大家乘势而起,尤其是朱丹溪对滥用香药进行系统性批判,创立滋阴派,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明代末年,西学东渐,利玛窦、邓玉函等传教士纷纷来华,介绍西方生理解剖和医药知识。当时的医家予以批判性吸收,促进了中医的发展。王肯堂与利玛窦交往频繁,在其影响下,《证治准绳》中对许多外科疾病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方以智接受了西方“脑主思维”说,将生理学、解剖学知识结合到中医理论中来,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初步建立中西医汇通思想。清代王宏翰《医学原始》将西方医学与中医的太极阴阳说汇通,王学权《重庆堂随笔》将邓玉函《泰西人身说概》中的解剖内容附会中医。十九世纪中期后,在唐宗海、张锡纯等医家的推动下,形成中西医汇通派,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必须吸取西医之长,为中医所用,推动了中医的发展。
中医理论对西方医学也产生了影响。受中医脉学影响,阿维森纳《医典》中记述的48种脉象,有35种与中医脉象相同。英国名医弗洛伊尔认为自己对脉和呼吸的研究是受中医脉学的启发。18世纪以后,针灸逐步被西方社会接受,很多西方医生进行针灸理论与技法的研究,从1700年到1840年,西方出版的中医药的书籍约60余种,其中针灸方面多达47种。
中医药在对外交流互鉴的过程中,一直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外来的药材、医疗技术和理论观念兼收并蓄,为我所用。同时坚持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将外来医药与中医传统理论相结合,守正创新,推动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医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产生了深刻广泛的影响。

龙胆:止痫除热,益肝利胆

   (2024-06-16 03:31:00)[编辑][删除]

龙胆:止痫除热,益肝利胆

时间:2024-06-1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闫醒刚

 

龙胆,别名龙胆草、胆草、草龙胆。《中药学》载其可“清热燥湿,泻肝胆火”,《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用龙胆首在止惊痫,次亦用其除伏热、益肝胆、除寒热等,后世用法皆以此为基可推,大致如下。

止惊痫

《神农本草经》言龙胆主“惊痫”。《备急千金要方》用龙胆首在止小儿惊痫,所载龙胆汤一方,为《少小婴儒方·惊痫篇》首出之方。其主用龙胆,配钩藤、柴胡、黄芩、桔梗、芍药、茯苓、甘草、蜣螂、大黄,所治甚广,包括发热、吐乳、食滞、变蒸不解、客忤等,并特申“诸惊痫,方悉主之”。孙思邈给予此方极高评价:“十岁以下小儿皆服之,小儿龙胆汤第一。”著名中医儿科专家王伯岳用加减千金龙胆汤(龙胆汤去桔梗、茯苓、蜣螂、大黄,加南星、远志、地龙、天麻)治疗小儿癫痫发作,疗效显著。

除伏热

龙胆苦寒,除热有显著之功,《千金翼方》载“龙胆丸”用龙胆配苦参、黄连、黄芩、大黄、黄柏等,所主“身体有热,羸瘦,不能食方”。上述之龙胆汤亦能除“腹中伏热”,孙思邈云“凡小儿屎黄而臭者,此腹中有伏热,宜微将服龙胆汤”。其能除伏热,外用亦佳,《备急千金要方》用其配伍黄柏、黄连、升麻煎汤漱口,治疗口疮。

益肝胆

《名医别录》谓其“益肝胆气”。《千金翼方》将其列入“益肝胆药品”中。《备急千金要方》龙胆、苦参相配,加之牛胆和丸,更以麦粥饮服,治“劳疸谷疸”。盖龙胆除胃中伏热,又苦寒清热利肝故也。

寒热

龙胆不仅除“时气温热”,且能去“骨间寒热”。除“时气温热”,如葛根龙胆汤,方以龙胆、大青、黄芩、石膏等清里,葛根、麻黄、桂心、生姜、升麻解表,表里双解,以治“伤寒三四日不差,身体烦毒而热”。去“骨间寒热”,如用龙胆配黄连、栝楼根、芒消、栀子、苦参、大黄、黄芩、芍药、青葙子等,治“骨蒸热……日西即发”。

现代研究证明,龙胆小剂量,食前服,促进胃液分泌,健胃而增加食欲;若食后服,可使胃液分泌减少,胃功能减退。上述之龙胆丸,除热而能治“不能食”,剂型则“丸如梧子大”。服法则曰“先食饮服七丸,日二。不知,增之”(《千金翼方》)。不用汤剂而炼蜜为丸,服亦小量频增,是意在小量可知,且明言“先食饮服”,是则古人早已实践得其精髓矣。龙胆碱小剂量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大剂量始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上述治小儿惊痫的龙胆汤,不用丸而直以为汤,且随儿日渐长大,龙胆剂量需要递加“一百日儿加三铢,二百日儿加六铢,一岁儿加半两”,可见龙胆之镇静需足量。且龙乃神物,草本而名龙胆,实早已暗含其神经之治。为丸为汤,量大量小,名实之中,汉唐法度存焉。(闫醒刚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

散瘀止血诸“三七”

    (2024-06-18 04:32:30)[编辑][删除]
散瘀止血诸“三七”
摘自2024-6-17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有“三七”之名的中药,多有散瘀止血之效。《中国药典》(2020年版)仅收载一种“三七”,来源于五加科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三七的根和根茎,主产于云南、广西等地。其支根习称“筋条”,根茎习称“剪口”。药材气微,味苦回甜。民间常见的“三七”有多种,除药典所言三七外,还有“景天三七”“菊三七”“土三七”“血三七”“红三七”“水三七”等,多为地方标准收载。以下细说诸“三七”。
金疮圣药三七
历代本草中,有认为三七乃以其形态而命名。如《本草纲目》言“彼人言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不过也谓“盖恐不然”。另《本草纲目拾遗》引《宦游笔记》载“每茎上生七叶,下生三根,故名三七”,也显牵强。三七又有名“山漆”,因其能合金疮,如漆黏物也(《本草纲目》)。由于其茎叶气味均似人参,又称“参三七”(《本草便读》)。古时因其贵重,而得名“金不换”(《本草纲目》)。又因其功善化瘀止血,而有“血参”之名(《医林纂要》)。另也有根据道地产区而命名的,初时广西田州所产者为佳,故谓“田三七”“田七”。后云南成为三七新的道地产区,所产者质优效佳,故称“滇三七”“滇七”。
三七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胃经,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功效,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等症。其始载于《本草纲目》,言其“止血、散血、定痛”,后《本草纲目拾遗》更是有言“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因此从古至今,民间皆有三七炖肉治血虚头晕及气血虚弱等症的应用。如《本草新编》所言三七“止血兼补虚”,且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的特性,因此常用于各种内外出血病证,尤以有瘀者为宜。《本草新编》又言“无论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独用亦效,加入补血补气药之中则更神”。如《濒湖集简方》中单用三七治疗吐血、衄血。《本草纲目》云“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当时世人将三七作为金疮杖疮之圣药。有疗伤止血之效的著名中成药“云南白药”,即以三七为其主要成分。三七含三萜皂苷、黄酮类、多糖类、挥发油等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三七有止血、抗炎、镇痛、镇静、保肝、抗衰老、抗肿瘤及抗肝纤维化等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孕妇忌用。
三七全身皆是宝
除三七的根和根茎入药外,其花序、叶、须根等也可入药,可谓一身是宝。三七的花序入药为“三七花”,花开放前或初开放时采收。三七花自《本草纲目》收录以来,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有清热解毒、平肝明目、生津止渴的功效〔《广东省中药材标准》(第三册)〕。中成药三七花颗粒便是用三七花制成的单味制剂,有清热平肝、利咽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三七花具有镇痛、护肝、抗炎等作用。三七的叶入药为“三七叶”,有止血、消肿、定痛的功效,用于吐血、便血、外伤出血、痈肿毒疮等症〔《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8年版)〕。民间多用其泡茶饮。中成药决明山绿茶、祛瘀健脾茶等便有用三七叶组方入药。三七的须根入药为“三七须根”,有散瘀止痛、消肿定痛的功效〔《云南省中药材标准》(2005年版)〕。中成药田七花叶颗粒用三七叶茎、三七花组方入药,有清热、凉血、平肝、潜阳的功效,可谓将三七利用得淋漓尽致。
景天科景天三七
《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15年版)收载有“景天三七”,来源于景天科多年生肉质草本植物景天三七的全草,有安神补血、散瘀止血的功效。用于心神不安、吐血、咯血、牙龈出血、内伤瘀血、白带、崩漏等症。临床处方写的“墙头三七”即景天三七。景天三七曾收载于《中国药典》(1977年版)一部,后沿用此名称。在其他一些地方标准中,也将植物景天三七称作“费菜”,如《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8年版)等。而《湖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2009年版)收载的“景天三七”来源除费菜外,还有堪察加费菜。景天三七糖浆、景天三七片等中成药便是用景天三七制成的单味制剂,有止血作用,用于各种出血病症。
菊科菊三七
《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9年版)收载有“菊叶三七”,来源于菊科植物菊三七的块根,有散瘀止血、解毒消肿的功效。用于跌打损伤、咯血、吐血、乳痈肿痛等症。《山东省中药炮制规范》(2002年版)等地方标准规范则将其称作“菊三七”。临床写“土三七”也予该品。中成药跌打止痛片便有用菊三七组方入药。值得注意的是,《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2003年版)将其称作“血三七”,与蓼科植物血三七同名异物。
蓼科血三七、红三七
《湖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2018年版)收载有“血三七”,来源于蓼科植物中华抱茎蓼或抱茎蓼的根茎,折断面紫红色或红棕色,有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止血的功效。用于跌打损伤、骨折、崩漏、痛经、外伤出血、脘腹疼痛等症。
《宁夏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7年版)收载的“红三七”,则来源于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珠芽蓼的根茎,有止泻止痢、收敛止血、散瘀活血、止痛生肌的功效。主产于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蒟蒻薯科水三七
《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2003年版)收载的“水三七”来源于蒟蒻薯科植物裂果薯的块茎,为少数民族用药,有清热解毒、止咳祛痰、理气止痛、散瘀止血的功效。值得注意的是,孕妇禁服。服用过量易致吐泻,严重者会引起大量出血。

一物三药说诸“蓝”

     (2024-06-26 07:34:26)[编辑][删除]
一物三药说诸“蓝”
摘自2024-6-24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本草纲目》载“蓝凡五种”。蓝,古代制染青色的原料,《名医别录》载“蓝,其茎叶可以染青”。荀子《劝学》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便出于此。“蓝”在作药用时,常用到的是爵床科植物马蓝、蓼科植物蓼蓝和十字花科植物菘蓝。有人总结“蓝”入药乃“一物三药”,说的是根入药为“板蓝根”、叶入药为“大青叶”、茎叶加工炮制可制成“青黛”。从《中国药典》(2020年版)而言,仅有植物菘蓝是正规的“一物三药”,其根入药称作“板蓝根”,叶入药作“大青叶”,茎叶可加工炮制成“青黛”。而植物蓼蓝,叶入药作“蓼大青叶”,也是“青黛”的来源之一,却未提及其根作“板蓝根”入药。而植物马蓝,其根茎和根入药为“南板蓝根”,也是“青黛”的来源之一,叶入药却未被药典收载,仅有地方标准收载为“南大青叶”。其他又有“木板蓝根”和“木大青叶”功效、药名类似,地方习用。以下细说诸蓝。
根:板蓝根与南板蓝根
《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十字花科二年生草本植物菘蓝的根和爵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马蓝的根茎和根分别收载为“板蓝根”和“南板蓝根”。《本草纲目》言“菘蓝:叶如白菘”“马蓝:叶如苦荬”。
板蓝根
板蓝根有异名靛青根(《本草便读》)、蓝靛根(《分类草药性》)。其药材气微,味微甜后苦涩。板蓝根味苦、性寒,归心、胃经,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功效。《本草便读》谓其“凉血,清热,解毒,辟疫,杀虫”。临床常用于瘟疫时毒、发热咽痛、温毒发斑、痄腮、烂喉丹痧、丹毒、痈肿等症。家庭常备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抗病毒口服液等便有用板蓝根组方入药。又有家喻户晓的板蓝根颗粒为板蓝根制成的单味制剂,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功效,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腮部肿胀;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见上述证候者。
板蓝根可用于温热病的各阶段及风热表证。常配伍金银花、连翘、荆芥等疏散风热药,治温病初起或外感风热,发热、咽痛。亦善治瘟疫热毒之证,如《东垣试效方》普济消毒饮,与黄连、玄参、牛蒡子等同用,治大头瘟疫、痄腮、丹毒、喉痹等症。板蓝根含有靛蓝、靛玉红、β-谷甾醇、糖类等多种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板蓝根具有抗菌、抗病毒、抗内毒素、抗癌、保肝等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板蓝根苦寒,脾胃虚寒者慎用。
南板蓝根
南板蓝根药材气微,味淡。其味苦、性寒,归心、胃经,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的功效。《本草图经》有云:“马蓝,连根采之,焙捣下筛,酒服钱匕,治妇人败血甚佳。”可见本品在宋代已作药用。现代临床常用于瘟疫时毒、发热咽痛、温毒发斑、丹毒等症。家庭常备中成药小儿宝泰康颗粒等便有用南板蓝根组方入药。
叶:大青叶、蓼大青叶和南大青叶
《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仅十字花科植物菘蓝和蓼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植物蓼蓝的叶分别收载为“大青叶”和“蓼大青叶”。而植物马蓝的叶入药为“南大青叶”,多为地方标准收载。
大青叶
大青叶药材气微,味微酸、苦、涩。李时珍谓大青因“其茎叶皆深青,故名。”大青之名首见于《名医别录》,言“(蓝)叶汁杀百药毒,解狼毒、射罔毒”。大青叶味苦、性寒,归心、胃经,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温病高热、神昏、发斑发疹、痄腮、喉痹、丹毒、痈肿等症。中成药板蓝大青片仅用板蓝根和大青叶组方入药,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功效。家庭常备中成药小儿退热颗粒、小儿感冒口服液、清热灵颗粒等有用大青叶组方入药。
大青叶寒而不燥,既入气分以清热泻火,又入血分以凉血消斑,其解热与凉血之力均强,常用于温热病的各个阶段及风热表证。常与银花、荆芥、牛蒡子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药配伍,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口渴等。大青叶主要含生物碱类、有机酸类、苷类化合物等化学成分,主要成分有靛蓝、菘蓝苷、靛玉红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青叶有抗病原微生物、抗内毒素等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湖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2009年版)收载的“大青叶(马大青)”来源于马鞭草科植物大青的叶。植物大青又有名“路边青”,其根入药为“木板蓝根”〔《江西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8年版)〕。其根、叶皆有清热凉血、解毒的功效。中成药金青解毒丸便有用木板蓝根和木大青叶组方入药。
蓼大青叶
蓼大青叶药材气微,味微涩而稍苦。其味苦、性寒,归心、胃经,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的功效。现代多为地方本草收载。临床常用于温病发热、发斑发疹、肺热咳嗽、痄腮、喉痹、丹毒、痈肿等症。中成药加味感冒丸、小儿鼻炎片等有用蓼大青叶组方入药。蓼大青叶主要有靛玉红、靛蓝等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蓼大青叶有抗病原微生物、解热、抗炎、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南大青叶
《重庆市中药材质量标准》(2022年版)等地方标准将马蓝的叶收载为“南大青叶”,川渝习用较多。南大青叶药材气微,味涩而微苦。其味苦、性寒,归心、胃经,有清热、解毒、凉血的功效。
茎叶加工品:青黛
药典收载的“青黛”有三来源,即爵床科植物马蓝、蓼科植物蓼蓝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团块或颗粒。
青黛,如李时珍曰:“黛,眉色也。刘熙《释名》云:灭去眉毛,以此代之,故谓之黛。”黛,即为画眉之青黑色染料。青黛以蓝制成,其色青黑,故有异名靛花(《简便单方》)、蓝露(《手板发蒙》)、靛沫花(《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等。药材为深蓝色的粉末,体轻,易飞扬;或呈不规则多孔性的团块、颗粒,用手搓捻即成细末。微有草腥气,味淡。
青黛始载于《药性论》,谓其“解小儿疳热消瘦,杀虫”。青黛味咸、性寒,归肝经,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泻火定惊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温毒发斑、血热吐衄、胸痛咳血、口疮、痄腮、喉痹、小儿惊痫等症。有清肝利肺、降逆除烦之效的中成药黛蛤散仅用青黛和蛤壳组方入药。著名中成药桂林西瓜霜也有用青黛组方入药。
青黛寒能清热,咸以入血,为清热凉血消斑之要药。如《通俗伤寒论》青黛石膏汤,与生地黄、石膏、升麻等同用,以清热凉血、解毒透斑,用治伤温热病温毒发斑。又如《小儿药证直诀》凉惊丸,与牛黄、钩藤等配伍,以清热凉肝、息风止痉,治小儿惊风抽搐。青黛含靛蓝、靛玉红等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青黛有抗肿瘤、抗菌等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青黛性寒,胃寒者慎用。
青黛制法为:夏、秋采茎叶置缸中,加水浸泡至叶腐烂、茎脱皮(2~3日);去渣,加适量石灰乳充分搅拌至浸液由深绿色转为紫红色;捞取液面泡沫于烈日下晒干,即得。取青黛少量,用微火灼烧,有紫红色的烟雾产生。

祛风通络化痰之天南星

      (2024-06-21 17:12:13)[编辑][删除]
祛风通络化痰之天南星
摘自2024-6-20中国中医药报
时乐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1982年5月20日,我国邮电部门发行了T72《药用植物(第二组)》特种邮票,设计者为邹建军。其中第五枚图案为天南星,画面以工笔彩绘描画了天南星的叶片,呈鸟足样分裂,其成熟的浆果密集如珠,红似石榴子,形如玉米棒,煞是好看。但这种美丽的植物却是一种有毒的草药,其根茎可以入药。
中药天南星为天南星科草本植物天南星、异叶天南星或东北天南星的干燥块茎,主产于河南、河北、四川、江苏、浙江、辽宁、吉林等地。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外皮,晒干,即生南星;用姜汁、明矾制过用,为制南星。天南星味苦、辛,性温,有毒,归肺、肝、脾经。《中国药典》载其功能与主治为: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用于顽痰咳嗽、风痰眩晕、中风痰壅、口眼斜、半身不遂、癫痫、惊风、破伤风,外用治痈肿、蛇虫咬伤。
天南星性温,用于湿痰、寒痰证。二陈汤是大家所熟知的治湿痰之名方,其中用到了半夏,但天南星燥湿化痰之功似半夏而温燥之性更甚,祛痰力强。如《济生方》导痰汤就是二陈汤加上南星、枳实,治疗顽痰、咳喘;若属痰热咳嗽,则配伍瓜蒌、黄芩等清热化痰之品。
《本草逢原》曰:“半夏、南星皆治痰药也。然南星专走经络,故中风、麻痹以之为向导。”故用于风痰证,如眩晕、中风、癫痫、口眼歪斜及破伤风等。如治风痰眩晕,配半夏、天麻等;治风痰留滞经络,半身不遂,手足顽麻,口眼歪斜,配伍半夏、川乌、白附子等,如青州白丸子;治破伤风角弓反张,痰涎壅盛,可配伍白附子、天麻、防风,如玉真散。国医大师朱良春在痹证研究中发现,天南星专治痰瘀阻于经络,肢体关节疼痛麻木,尤善止骨痛。盖久痛多瘀,亦多痰,凡顽痹久治乏效,关节肿痛,活动受限,多是痰瘀凝结经隧,胶结难解,须用透骨走络、涤痰化瘀之品,此时天南星便是较好的选药了,亦如《局方》之小活络丹中也用了天南星。
天南星外用有消肿散结止痛之功,治痈疽肿痛、痰核、毒蛇咬伤。江苏省国医名师孙浩所制“生星散”,以生南星9~15克,研细末,用时加食醋调如糊状,涂敷患处,每日1~2次,用于治疗小儿疖肿。《本草从新》谓其能“治风散血,攻积拔肿”,《疡医大全》“铁箍散”中用本品治诸般肿毒。
本品入煎剂,多用制南星3~10克。外用适量。
现在临床上还有一种常用的中药——胆南星,为制南星的细粉与牛、羊或猪胆汁经加工而成,或为生南星细粉与牛、羊或猪胆汁经发酵加工而成,其味苦、微辛,性凉,归肝、胆经。本品与天南星相比,“较之南星味苦性凉,故善解风痰热滞”(《景岳全书》),因而可清热化痰、息风定惊,主治中风、癫痫、惊风、眩晕、痰热咳喘等症。入煎剂,常用量1.5~6克。
天南星有毒,根茎生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致舌、喉发痒而灼热、肿大,严重者以致窒息、呼吸停止。轻者可服稀醋、姜汁及浓茶等解之,如呼吸困难则需立即送医。

石榴花夏天的灵魂

  (2024-06-08 05:23:04)[编辑][删除]
石榴花夏天的灵魂
摘自2024-6-6中国中医药报
“一丛千朵压阑干,翦碎红绡却作团。”或许是觉得人间还不够热闹,当行人挥汗如雨的时候,夏季,石榴树也呼啦啦地挥出了满树花开。
我很喜欢石榴花的模样。它像是被风折起的手绢,正要往天空抛去,让树梢和霞光玩起丢手绢的游戏;又像是裙摆,被栖居树上的精灵穿着向夏天献礼,或雍容华贵,或俏丽动人……难怪有“拜倒在石榴裙下”等俗语流传。石榴裙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梁元帝的《乌栖曲》有“芙蓉为带石榴裙”之句,写的正是女子起舞时,飘逸的裙子如同石榴花开般绚丽。彼时“石榴裙”还是种比喻,它真正变成一种款式并蔚然成风,是在唐朝。石榴裙的热烈奔放正好符合当时开明的社会风气,上至宫廷贵妇,下至市井女子,都对它趋之若鹜。于是,石榴花从枝头呼啦啦地落满了人间,如诗中所描述,“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
在我眼中,热烈的石榴花是最符合夏天气质的,或许,也是最适合被夏天绣在衣袍上、别在耳朵旁的花。它红艳艳地来,红艳艳地去,留下红艳艳的果子,在枝头红艳艳地咧嘴欢笑。
把石榴花别在耳边的,还有两位与之反差极大的人物。钟馗在民间的造型是豹头环眼、铁面虬鬓,可谓相貌丑陋,但在张大千的《钟馗像》和清代任伯年的《簪花钟馗图》中,钟馗的头上偏偏插着娇艳的石榴花。古人认为红色能辟邪,而五毒尽出时,恰是石榴花开得最旺的时候,所以专司打鬼驱邪的钟馗还被安上了“石榴花神”的美誉。在《水浒传》中,鬓角有石榴花的,是“何处觅行瘟使者,只此是短命二郎”的阮小五。
看来,石榴花的赤红里,不止有明艳风流,还有阳刚与威猛。当然,还有美味。石榴有两种花,一种是子房发达的雌花,一种是不能结果的,开花后就自然脱落的雄花。勤劳的人们把雄花收集起来,去掉花蕊,将剩下的花瓣泡在盐水里。它们像锦鲤的鱼尾一样,煞是可爱。等它们“游”累了,花的涩味也就被除掉了。一两天后,花泛出淡黄色,软软的像纱巾的质感,这时候把它们洗干净,去掉水分便可以下锅了。石榴花适合和韭菜、辣椒炒。还可以炒鸡蛋、炒腊肉。
在中医药领域,石榴花同样大放异彩。据说,文成公主入藏时,松赞干布亲自赶来迎接,却在回程时染上恶疾,腿肿、发热,随行医生百般折腾后始终不见好转。这时,文成公主的随从在医书中查到,石榴花有清热消肿的奇效,可供一试。将石榴花采来,捣烂后敷在松赞干布的腿上,顽固的恶疾果真很快就被连根拔起。
清代的《分类草药性》中记载,石榴花能“治吐血,月经不调,红崩白带。汤火伤,研末,香油调涂。”《贵州草药》《草药手册》等还记载道,石榴花研磨后,吹入鼻孔,能治流鼻血,直接揉成小团塞进鼻子里,亦能止血。搭配上善通诸窍的冰片,吹入耳朵里,还能治疗慢性中耳炎。如今,药理实验也证实石榴花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及多种致病性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郭沫若曾在《石榴》中写道:“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石榴竟然被称作夏天的心脏,这出乎意料的比喻,细细品来却又感到理所当然。那么,石榴花是什么呢?想来,应当可比作夏天的灵魂吧。(仇士鹏)
祛暑解表二“藿香”
摘自2025-8-21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藿香鲫鱼、藿香正气口服液……这可能是多数百姓对藿香的认知来源。但这两个最常见的藿香可能并不是同一种植物。四川家常菜藿香鲫鱼用的藿香,多是植物藿香,有别名土藿香,多地方习用。而藿香正气水中的藿香,则是植物广藿香。而经考证,明代以前所称的藿香,系今中国药典所收载的广藿香,所以古方验方开发时要注意。至于如何区分二者,广藿香基本不开花。二者皆有祛暑解表之效,以下细说二者。
广藿香
广藿香来源于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广藿香的地上部分。有异名藿香(《名医别录》)、海藿香等,主产于广东、海南等地。其始载于汉代杨孚《异物志》,言“藿香交趾有之”。因其原产于国外,后在广东栽培,故称广藿香。因其不生花穗,用插枝法繁殖,故又名枝香,《本草纲目》引《唐史》云“插枝便生”。《嘉祐本草》《本草图经》《本草纲目》等古本草所言“藿香”,即为今之广藿香。
广藿香味辛,性微温,归脾、胃、肺经,有芳香化浊、和中止呕、发表解暑的功效。其辛香而不燥烈,为和中止呕之要药,《本草图经》谓之为“治脾胃吐逆,为最要之药”。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表证、湿温初起、发热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鼻渊头痛等病证。《摘玄方》有用其洗净煎汤、时时噙漱,以香口去臭。中成药小儿感冒颗粒、午时茶胶囊、人参再造丸等皆有用广藿香组方入药。值得注意的是,阴虚火旺、邪实便秘者禁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载的藿香正气散,以藿香(今之广藿香)为君药,能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今有多种不同剂型,其中百姓最常见的为藿香正气水和藿香正气口服液。前者含酒精,作用峻猛,疗效明显,但口感较差;后者不含酒精,口感稍好,尤其适合开车人群、老人、妇女及儿童服用。
广藿香中含有挥发油类、萜类、黄酮类化合物等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广藿香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疟、抗炎、镇痛、调节胃肠道等作用。
藿香
藿香来源于唇形科植物藿香的地上部分。四川、重庆、甘肃、山东等多地习用,《甘肃省中药材标准(2020年版)》等有收载。《辽宁省中药材标准(第一册)》将其收载为土藿香,《内蒙古蒙药饮片炮制规范(2020年版)》则收载为关藿香。197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近代文献均以藿香为名。另有别名土藿香(《滇南本草》),川藿香、野藿香(《中药志》),青茎薄荷(《广西本草选编》),大叶薄荷(《浙江药用植物志》)等。《植物名实图考》所附藿香图亦与本品相符。
广藿香花期为1~2月,但很少开花。藿香轮伞花序顶生,花期为6~7月。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言藿香“七月擢穗”,道出了其与广藿香花期的不同之处。藿香性味归经同广藿香,有祛暑解表、化湿和胃的功效,可用于暑湿感冒、头昏胸闷、腹痛、腹胀、呕吐、泄泻、湿疹等病证。《本草再新》言其“解表散邪,利湿除风,清热止呕。治呕吐霍乱、疟痢、疮疥。梗可治喉痹、化痰、止咳嗽”。民间有用其水煎外洗治湿疹、皮肤瘙痒等症。
值得一说的是,《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8年版)》将藿香的老茎入药为藿香梗。能理气宽中、化湿浊,用于胸闷呕吐、胃呆苔腻等症。另有广藿香梗、南藿梗则来源于植物广藿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