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法调理失眠

失眠即中医学中的不寐,亦称不得眠、不得卧、目不暝等,虚证多因阴血亏损、中气不足或心脾两虚所致,实证有外感时邪和内邪滞逆之不同。依据中医整体观、天人合一理念以及五行生克规律,笔者在大量临床实践中探索总结出9种非药物疗法(即话疗、食疗、足疗、穴疗、气疗、音疗、色疗、香料、动疗),同时配合必要的中成药丸或汤剂,简称“9+1”法,调理失眠效果明显,现简述如下。
非药物疗法
话疗即情志疏导。失眠多因情志所伤,有效的心理疏导是调理失眠的前提和重要环节。《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因此,要积极引导患者自我疏导,放下纠结,多微笑,多理解和体谅,常怀感恩之心。钻牛角尖,难以自我疏导,需要有人帮助疏导,但要得时得法,善于运用五行生克关系调节情志,因势利导。
食疗
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饮食不节是导致失眠的一个重要因素。吃少、吃多、吃偏,或致气血不足,或致痰湿内阻,都会造成心神不安。《黄帝内经》讲:“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均衡营养、合理膳食是保证气血充足和畅通的前提。
足疗
足部被称为“全息器官”,且远离心脏,处在气血运行的末梢。足疗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上足部有一些与睡眠关联密切的穴位,故可起到调理失眠的作用。
穴疗
穴疗包括点穴、耳穴压豆、艾灸和针刺。点穴时主要采取泻法,通过在穴位上给予外力让经络畅通。经络通则气血通,气血通则阴阳平衡。在辨证点穴的基础上,辅之耳穴压豆和艾灸,效果更佳。
气疗
气血同源,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类经·摄生类》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睡眠质量不高和失眠者,有条件的可选择到空气清新、氧含量高的地方居住一段时间,更好地吸收大自然清气,也可以每天练习半小时吐纳呼吸法。
音疗
中医认为,五音宫、商、角、徵、羽对应五脏,适合的音乐疗法可对调理失眠具有积极作用。可选择《军港之夜》《平湖秋月》等乐曲。乐曲的选择要因人而异,感觉能让心沉静下来的就是适合自己的。
色疗
中医认为,五色入五脏,不同的颜色对身体的不同脏腑有修复和治疗作用,现代研究也发现人体对不同颜色的反馈不同。如红色是刺激色,它可以提高机体温度,促进血液循环,失眠者尽量避免;白色能够清除消极情绪,让人变得宽恕和接纳;黑色是保护色,可以帮助特别敏感的人安静下来;黄色给人温暖的感觉,有助于平衡整个肠胃系统,但过多会让人产生焦虑;绿色是镇静的颜色,主宰平衡,让身、心得到休整,有安神的效果;蓝色是最为沉静的颜色,具有镇静的效果,能安静人心,起到冷却和放松的作用。此外,紫色也有助于改善睡眠,还有研究发现浅蓝和绿色具有抗焦虑的效果。健康人和失眠患者的卧室布置和配饰都要考虑色彩对睡眠的影响,失眠者还可以通过在画板上涂抹令人舒缓的颜色来助眠。
香疗
五味入五脏,特别是芳香药物大多具有芳香走窜、疏理气机的作用,而经络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芳香类药物可以帮助经络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抵御外邪等。也可在枕边可摆放切开的苹果、橘子、橙子等,让清新果香帮助入眠。
动疗
适当运动是调理失眠的最好形式。因气血虚而失眠者,可通过运动提振阳气、促进气血生成;因气血瘀滞而失眠者,可通过运动促进气血循环、疏通气郁或血瘀。动疗要因人而异,动静结合。气虚阳虚不宜运动量过大,阴虚火旺不宜多汗。徒步有氧运动效果最为明显。
中药内服
中成药丸或汤剂在调失眠中具有重要作用,心脾两虚基本方为归脾丸合甘麦大枣汤,肝郁化火基本方为丹栀逍遥丸,阴虚火旺基本方为黄连阿胶汤或六味地黄丸,痰热内扰基本方为黄连温胆汤,心胆气虚基本方为安神定志丸,胃气失和基本方为平胃散合半夏秫米汤,心火炽盛基本方为导赤散或龙胆泻肝汤,阳虚失眠基本方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在此基础上辨证施方,配合上述9种方法可共奏安神之功。(谢继炯)
不寐原因
中医讲究阴阳平衡,人体阴阳一旦失衡,疾病就会随之而来。睡眠是人体通过适应自然界各种变化,尤其是感知昼夜节律性变化,来维持机体阴阳平衡协调的重要生理活动。人体卫气循行以及四时阴阳盛衰与睡眠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卫气白日行走阳经,阳气盛则神志清醒;夜晚则行于阴经,阴气盛则容易入眠。《灵枢•大惑论》:“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阴阳失去平衡后,营气与卫气也随之变化,阴太少不能够包纳阳气又或者阳气太盛不得入于阴,都会引起睡眠问题。
脏腑阴阳失衡也会导致失眠。《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脏腑阴阳失调,气血亏虚,无力固摄已经外泄的阳气,而出现“阴阳离决之势”。通过祛除体内之邪,调畅机体的阴阳平衡,夜里睡眠自会安稳平和。情志问题最易引起脏腑功能病变,尤以肝气显著,多思劳倦则会内伤心脾,进而导致失眠,保持轻松乐观心态对于睡眠正常有很大意义。
此外,睡眠障碍与饮食不节、劳逸失调、久病体虚等多种因素也有关系。《素问•逆调论》云:“胃不和则卧不安。”所以失眠人群平时要多注意饮食,晚饭不宜过饱,以免消化不良影响睡眠。适当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达到助眠的目的。
药膳推荐
枣圆蒸鸭
原料:鸭1只(约2kg),红枣50g,桂圆肉25g,莲子20g,油菜心10棵,料酒、精盐、姜、葱及胡椒粉适量。
做法:鸭肉洗净去内脏焯水。红枣洗净去核,桂圆肉洗净,莲子泡发后去皮去心,均清水煮熟待用。葱切段,姜切片。汤罐置火上,加水后放入鸭肉、葱、姜,并用料酒、精盐、白糖及胡椒粉调和味,待烧沸后,移小火上炖熟,然后将鸭肉捞出放入砂锅内,原汤过滤倒入砂锅中。将桂圆肉、红枣及莲子放鸭肉周围,上笼蒸至鸭肉熟软酥烂,取出装盘。油菜心加少量盐置火上蒸,注意时间保留青翠色,捞出后铺在鸭肉周围即可。
功效:鸭肉滋阴养胃用于阴虚发热,咳嗽咽干,加以红枣桂圆滋阴润肺,莲子养心安神,适合阴虚火旺者,体健之人食用也可除烦安神。
酸枣仁粥
原料:此粥出自《饮膳正要》,“酸枣仁(一碗),治虚劳,心烦,不得睡卧。右用水,绞取汁,下米三合煮粥,空腹食之”。现可用酸枣仁15g,熟地10g,粳米150g。
做法:将酸枣仁干置炒锅,用文火炒至外皮鼓起并呈浅暗的青褐或微黄色,取出置凉,碎后与熟地慢煎,去残渣,取汁过滤待用。淘净粳米,再加清水适量,煮至粥稠时,加入药汁,水沸后3~5分钟即可食用。温热服用为宜。
功效:酸枣仁粥具有养心安神、清热除烦之效。方中酸枣仁味甘性平,入心、肝两经,是治疗心肝血虚引起的虚烦不眠、惊悸怔中、体虚汗出的良药;熟地甘温,可益气养血,滋阴补虚;搭配粳米甘平,补中益气,健牌和胃,利小便除烦。此粥适用各种慢性虚证失眠及热病伤津导致的眩晕心悸、烦热口渴等症。
柏子仁粥
原料:粳米150g,柏子仁10g,少量蜂蜜。
做法:精选柏子仁并冲洗干净,把柏子仁打碎混入淘洗后的粳米一同放入砂锅中,添加适量水,使用武火烹煮,水沸后使用文火烹煮半小时,可根据个人口味加入蜂蜜。
功效:柏子仁粥具有润肠通便、安神养心的功效,不仅可用于心血不足导致的惊悸健忘、虚烦不眠等症,同时还可润肠通便。
黄花合欢茶
原料:黄花菜干品30g,合欢皮、夜交藤各10g。
做法:黄花菜先用温水泡30分钟,后将以上三味开水冲泡后饮用,也可三味同煮10分钟后多次饮用。
功效:合欢皮具有和血、除烦、宁心之功效。夜交藤养心安神,也可促进睡眠。黄花菜辛温,可散瘀消肿、祛风止痛,促进血液循环,也有助眠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