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怀揣青囊气自华

(2022-08-27 08:49:44)
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才能“普救含灵之苦”——
“慈和谦逊、温文尔雅”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很有书卷气。其实,这只能说看到他之“表”,尚未了解其“里”。
励志勉学铸大器
南通文化底蕴丰厚。当代南通有着基础教育第一城的美誉,“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医治,生活在病痛之中。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医学。丁光迪、王自强、江育仁、许济群、宋立人、孟景春、孟澍江、周仲瑛等当代名医大家,当年都曾是学校的任课老师,他们用自己的言行不断地激励着吴勉华: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才能“普救含灵之苦”。对医学要常怀敬畏之心,要不断学习、努力探究、精研医理。
慎思笃行结硕果
中医急症通常为感染性疾病,古称“瘟疫”,它具有来势猛、影响范围大、致病病原体多的特点。感染性疾病的高热重症,临床一般多表现为“病理中心在气营”。在周仲瑛的带领下,吴勉华以及他们的研究团队研制出抗病毒感染的清气凉营注射液、清瘟口服液等系列药物。他继承创新周仲瑛“癌毒”理论学术思想,创建“癌毒”病机理论体系,研制抗肿瘤中药复方——消癌解毒方。他提出癌症疼痛的根本病机为“癌毒内郁、痰瘀互结、经络壅塞”,确立“消癌解毒、化痰祛瘀、通络止痛”为基本治疗大法,研制了治疗癌症疼痛的中药复方制剂癌痛平胶囊。提出“凉血化瘀、养阴益气”为基本治疗大法,对放射性咽炎、放射性食道炎、放射性肺炎、放射性肠炎及骨髓抑制等有明显预防及治疗作用,能减轻放射损伤,提高疗效,减少复发转移,为肿瘤患者带来福音。
仁心为怀不可缺病案:肺癌脑转移的患者,2015年肺癌手术后做了化疗,2018年出现脑转移,做过靶向治疗及化疗,效果都不理想,整个人状态很不好,肝肾功能差,不能再承受西医化疗等治疗,于是找到吴勉华求诊。通过辨证,吴勉华以清热解毒、扶正祛邪为治疗原则,针对脑瘤风痰为主的特点,重用化痰祛瘀的方法,药方中使用白芥子、白附子、炙僵蚕、制南星等中药。服用一段时间后,患者手麻、走路不稳等脑瘤的症状明显好转,肝肾功能也慢慢恢复了,治疗一段时间后瘤体明显缩小,患者非常满意,目前还在坚持治疗。关键是辨证准确,要分清不同癌肿的特点,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重在辨证。
秉承“大医精诚”提出了“仁德、仁术、仁人”的教育理念。“我常对学生说:医学的本质是人学,它一定是善良人性和温暖关怀的表达,无论作为医生还是作为教师,都应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读经典、勤思考、多临床、善感悟”。“救死扶伤是我的终身使命
爱岗敬业,甘于平凡,精益求精,任劳任怨,以满腔的热情为广大患者排忧解难,“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张秀珍谨遵古训,勤于学习,潜心研究中医经典著作,遍览中医历代医家医案,结合临床融会贯通,受益匪浅。遵古代名医之教导“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忠用仁者之心服务于患者。
他对工作精益求精,对患者一视同仁,始终保持着初心本色。

放得下

 怀揣青囊气自华 (2022-08-25 04:59:00)[编辑][删除]

作者/逍遥子
来源/老子道德经(ID:LZDDJ-1)

《道德经》中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上善若水,道法自然,从不刻意施为,却能无所不为。无为是一种有为,就像放下是一种拾起,舍弃是一种收获。强加于人是愚蠢的表现,顺其自然才是智慧的选择。有所弃,必有所取;有所失,必有所得,放得下的人,处处是大道。

01放下虚荣,收获尊严

《道德经》中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虚荣的人,大多虚张声势;厉害的人,往往低调谦光。

做人不能太自以为是,海水之所以广博,是因为它降低了身段,放下了虚荣。

古人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汪洋之大,非江河可以比拟;天高地厚,非你我可以丈量。

《道德经》中说:“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平时虚怀若谷,才能时时安之若素。

水低为海,人低为王,不虚荣的人,才最有尊严。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Qob8NXDMuqehrrkgxE5QxC5BDPJjdCVss8jCPpjbYPKRRL3NVfdDkyPNOvpcHbudgf0PC7VLeBvto1IDDVAwEA/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


02放下盲从,收获智慧

《道德经》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总喜欢窥探别人,却忽视了看清自己。自恃聪慧的人,或许有知人之智,却未必有自知之明。

大鹏振翅,扶摇直上九万里,灰雀腾飞,不过此树到彼树的距离。

情况不同,不能盲从。阳关道固然好走,独木桥一样通行;张良计决胜千里,过墙梯一样有效。吃不到葡萄,不必说葡萄酸,别家的月亮,也没比自家的圆。

《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模仿别人,不如遵从天道;效法“高人”,不如效法自然。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Qob8NXDMuqehrrkgxE5QxC5BDPJjdCVsOjcNT5ZV6CTA9KSSaibcYMBLsV7I5ETPOKInhJAENgia9v7wEkuy0vIQ/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


03放下纷争,收获成熟

《道德经》中讲:“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凡是可以争来的,势必也能抢走,唯有不争得到的,才真正是自己的。争是愚者的行径,不争才是智者的高明。

《道德经》中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在蝇头小利上争长竞短,不如在熙熙攘攘里历练心性。至关重要的输赢,在更高层次的人眼里,也许只是笑话。与其苦心求胜,不如提升自己,境界高处,定会有别样的风景。不争而争,不战而胜,才是人成熟的特征。

 

《易经》中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容纳万物的是天地,容纳天地的是胸襟。放得下的人,天宽地广,再大的事也是小事;放不下的人,小肚鸡肠,再小的事也是大事。要想拿得起,先需放得下,万事不萦怀,就是人间大自在!

人太闲,是一场灾难!(此文无价)作者:忘忧sfm  来源 | 日行一善共修平台 

[转载]人太闲,是一场灾难!(此文无价)
古语有云: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老年经不得逆境。
人,不能过得太闲。对于中年人来说,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忙碌是生命的存在感。到了不惑之年,中年不是停滞,而是择优前进。越到中年,越不能闲。
忙碌,是治愈世间一切心病的良药。


 01 、闲,是福气;太闲,是灾难

《菜根谭》中说:“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
无所事事,内心杂念悄然滋长,无事生非。产生的很多痛苦和抱怨,是因为太闲。太闲,会毁掉一个正常人,废掉一个人最狠的方式,就是让他永无止境地闲着。
《劝民》诗云:不见闲人精力长,但见劳人筋骨实。工作是人生一场修行,无事可干,会滋生恶习。闲人愁多,懒人病多,忙人快活。有点事情做,精神不会空虚乏味,身体才不会懈怠无力。

 02 、人闲则生事,人忙则无事

沈从文先生说:“我的人生最怕的就是休闲,休闲会失去生活的意义。”
忙碌的生活使人精力充沛,懒散的生活让人无精打采。
时间是公平的,如何过一天,就如何过一生。忙碌起来,还哪里有时间伤春悲秋?
忙碌,是治愈一切自怨自艾的良药。忙碌的人最幸福。
每天这么忙碌,哪有时间变老呢?”整天做着有意义的事情,感觉很充实,自然身心健康。闲不住的人,根本没时间变老。“人闲是非多,百忙解千愁。”
忙碌是一种幸福,没时间体会苦痛;奔波是一种快乐,能真实感受生活。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89岁仍然忙碌在田间,他说杂交水稻让他没时间变老。
没有比每天躺着看几小时电视更容易衰老的事了。忙,是治愈一切心病的良药。


 03 、人忙心不忙,心闲人不闲

星云大师说:“忙,也是一种修行。太闲,会让人产生妄想。人忙心不忙,我们心要安详。同样是忙,有些人忙得一团纷乱,有些人却可以气定神闲。“人忙心不忙”,是有智慧的人,能在忙碌中保持平常心,获得自在洒脱。很多人抱怨忙碌辛苦,只把这种忙碌当做一种压力,人就会活得很累。如果能将工作视为兴趣,带着激情,人生就会大不相同。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热爱自己的事业,他曾经说:“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的第一份工作,虽然天不亮就得去上班,办公室里的灯光又很昏暗。但是我从未厌烦过这份工作,我甚至为工作而着迷,任何东西都不能阻止我对于工作的热爱!”

他还说:“我从未尝过失业的滋味,并不是我运气有多好,而是因为我如此热爱我的工作。如果视工作为乐趣,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视工作为任务,那么人生就是地狱。”
从“忙”当中,体会生命的价值意义;忙获得许多知识,认识很多朋友,结下许多善缘。在“忙”的同时,我们也要适时享受生活,把生活当做一门艺术,偶尔放慢脚步,会发现更多别样的风景。尘世间,无数人为了金钱名利忙到心累。生活智者,却留一江春水细浪,淘洗劳碌之身躯,存一颗闲静淡泊之心,静看花开花落。

 

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太忙,则真性不显。闲是对生命的修复,忙是对生命的释放;闲能让生命更加充实,忙能让生命更有意义。人都能把握生命的节奏,活出气象万千的一生。

品味浓茶

  (2022-08-30 13:49:30)[编辑][删除]
        

古诗有云:“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君子之交淡如水,身居深山陋室,心境自如,待明月升起,沏上一壶茶,款待知音,静静地品味茶带来的恬淡与清香。花香蝶自来,茶香人自品,执杯共谈日月,却不问花开几许,只问浅笑安然,千言万语在茶中。

人与茶间,禅意相连,林清玄大师说过:“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 “茶”字的拆合,其奥妙不尽,一是字面的巧合,二是茶道人文的深刻慧悟。人生人文的深刻慧悟。人生如茶,悠闲自在,一切自然,淡名淡利,一切脱俗,与世无争。

捧起茶只喝不赏,能写出这样的诗么?  

中国是茶的故乡,唐代陆羽作《茶经》,并写诗曰:“不慕黄金钿,不慕白玉杯。不慕朝入省,不慕暮入台。唯慕江西水,曾向竟陵城下来。”陆羽所慕的只是用流水来浸泡一壶好茶。陆羽同代人刘贞亮提出“茶有十德”: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驱腥气,以茶防病气,以茶养生气,以茶散闷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苏东坡把茶称为“清白之士”,留下“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的名句。欧阳修嗜茶:“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清代的袁枚更是茶道中人,有诗云:“四银瓶锁碧云英,谷雨旗枪敢有名。嫩绿忍将敬碗试,清香先向齿牙生。”鲁迅先生也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开水冲泡,茶叶在杯中翻腾起舞,当水归于平静时,茶叶才慢慢地展开,像刚睡醒的宝宝舒展自己的筋骨,千姿百态,时而上浮,时而下沉,时而悬空独立,一番起起落落后,才簇立杯底,渐渐地,茶色愈来愈浓,茶香愈来愈芬芳。人生沉浮亦如这一盏茶水,在火热的现实社会中,同一个人生舞台,不同的人却演绎不同的人生,沧海沉浮,起起落落。

我也爱茶,面对一杯茶,喝之前,静坐许久,先“赏一赏”。“赏”不同于“喝”“饮”“品”,赏,不仅用口,还要用眼,用心。喜欢先看杯中的茶叶,看茶叶在水中翻腾,一片片凌乱地沉下,又挣扎着冉冉浮起,浮起后又悠悠沉下,真是变幻莫测。再看那朵朵嫩芽,或恰如雀舌,或旗(嫩叶)枪(芽尖)交错,百态千姿,刚刚展开又匆匆沉寂。

“一砂一世界,一花一菩提。”静下心观杯中的变化,让心随着芬芳的茶香与茶的气韵而动,不知不觉进入一种无际的遐思,一种入禅的意境。会被那蒸腾的氤氲带到“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江南水乡,看到温柔而秀丽的茶乡迷蒙飘渺的雨雾,透过如烟如雾袅袅上升的水汽,来到高山之上,呼吸清朗的气息,看到蓝天白云,仿佛有一幅浓淡相宜的泼墨山水画,“闲梦江南梅熟时,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如诗如画的风光,让人陶醉!

一杯茶为什么能给予人这一切的呢?“茶是一种心灵之水,茶是一碗乡土行情,茶是一杯绿叶汁液,茶是一篇豪言壮语,茶是一本哲学。”喝茶是一种心情,每一个场合每一个时间喝茶,都有一种心境所在。不同心境的人即使喝相同的茶,品出的也是不同的味道。而要从茶中领会山川风景,只有“赏”才行。茶能使人内省和保持心境的常态,使浮躁的心态得以调整。

一个人只知喝茶,不知赏茶,未免遗憾,而要“赏茶”,则应消除烦虑,抛却是非名利心,远离龌龊,觅得一份淡泊与宁静。醉生梦死,是赏不了茶的,整天工于心计,也是赏不了茶的。心无纤尘,才有“一种山川灵秀之气,与茶香一起涌来”

人生就像浓茶,在赏茶的精神境界中,会看到人生在时间之水的浸泡中展开,沉浮,辗转,沉寂。在沧桑人世之中,人生短暂犹如茶叶,每个人都要从生到死,贡献出自己的所有,走完人生的历程。而人生的滋味也正如一杯浓浓的茶。少年初识愁滋味,成长中有着淡淡的苦涩;青年,亮丽的青春免不了有几抹灰色;中年,趋向成熟的岁月,却负着沉重的责任;老年,饱尝了人生的坎坷,韶华不在,难免几分酸涩。

茶未入口先赏茶,苦蕴涵清香,振作精神;人生的苦涩中同样有着清香,同样可以让我们振作起来。浸泡进人生这杯茶里,把执著挥洒在人生之路上,为社会尽了应尽之力,让人生厚重飘香,值得回味。

因梦成案,徐守愚著《医案梦记》

 (2022-08-27 07:49:19)[编辑][删除]

 


摘自2022-8-26中国中医药报
张丁元 山东中医药大学
徐守愚(1815—1877),清代医家,字锦城,号聊尔居士,诸暨(今浙江绍兴)人。徐守愚早年习儒,后因不得志,弃儒从医。他精通岐黄医术,擅长仿古法而附以新意,活人甚众,在当时颇有盛名。吴忠怀在序中称“我乡守愚先生好通诗文楷法,皆有程式,中年以后旁通岐黄,以医学流寓于剡,辄随手活人,至今犹称道勿衰。”
徐守愚著作较少,生平临证经验大多记录于《医案梦记》中,此书由其子徐子麐整理而成,另附“经验方法一百二十余方”。全书共计医案74则,其中徐守愚医案55则,徐子麐医案19则。医案不分门类,涉及内、外、妇、儿等各科。每则医案名称包含地点、姓名、疾病等详细信息,多数医案下方注明时间。
《医案梦记》成书具有一定的梦幻色彩。徐守愚弃儒业医二十年间,自恃精力未衰,犹能强记,未尝自存一案。光阴迅速流逝,徐守愚行年五十有三时回忆从前,却对临证施治细节略有忘却,沉思间,凭几一卧,梦见喻嘉言指点其“子欲知得失,曷自存医案?古人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未为晚也”,于是他醒来后开始辑案成书,故名《医案梦记》。
在“凡例”部分,其子徐子麐自述“……乃吾先君记此以稽平日临证之得失,故多不以笔墨工拙为事……先君因梦见喻嘉言先生指示存案,始于戊辰,止于丙子,厥后精力渐衰,故不复记焉”。其中徐守愚55则医案描述生动形象、翔实精彩,是其平生临证经验所得之精华。在自序中,徐守愚坦言“余《医案梦记》则因梦成案,自无而有,实境也,非幻境也,爰书数语于简端,庶见余案者知余存案之繇,即知余存案之意也夫”。
徐守愚早年习儒,有熟练扎实的古文功底和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善用比喻、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阐释深奥的医理、治法、方解,医案文辞优美,医理阐释准确精湛。如运用治水原理阐释五苓散之桂枝、白术功用:“五苓散全赖桂枝化气,使水归其壑,白术补土,筑堤防,使水不泛滥。”桂枝温阳化气,气化则水液行焉,如疏通河道;白术培补建中,水来则土掩,如修建堤坝。此处彰显桂枝、白术于五苓散之重要作用,此方通过温阳化气,使得三焦水液代谢正常,并非简单利水。
徐守愚尊崇经典,读《灵枢》《素问》,宗仲景,擅长仿古法而附以新意,其案多以古方治今病。“凡例”中记载,“是案也,以古方治今病,效如响应,非敢曰时方不足重,要知古法既善,奚必别寻穿凿焉?”他将《黄帝内经》理论运用于临床实际,重视阴阳互根互用,善用交通阴阳之半夏秫米汤医治不寐;他推崇经方,尊崇仲景心法,遇内伤寒热交作,首重调营卫,交阴阳。
徐守愚使用经方加减之中,唯桂枝汤加味法最多,亦获效恒多,因此又被人称为“桂枝先生”。他应用桂枝出神入化,疗效甚佳,身体力行为当时桂枝滥用不效而“申冤”,启示习医之人,桂枝并非仅解表散寒,亦有通血脉、调营卫、开腠理、和水饮之功。
此外,徐守愚善思前医之误,以诫己之行医治病。其身为儒医,刻苦探求疾病之道,拥有一颗仁爱、慎独之心,解救病者于水深火热,并醍醐灌顶、启发医者。

近代绍兴医家撰写的医籍特色(转)【草根一生】

  (2015-12-29 18:18:43)[编辑][删除]

                                                                                                     近代绍兴医家以敏锐的思想和务实的态度,积极应对西学东渐带来的冲击和“废止中医案”的打击,创组绍兴医药学研究社,创办《绍兴医药学报》和医校,成立“流通医药书籍有限公司”,撰写并印行了大量医籍,影响全国及槟榔屿、檀香山、高丽、日本,在中国医学史上有特殊地位。简言之,有精品多、时代性强、地方特色浓厚三大特点。

精品特色

近代绍兴医家撰写的医籍不但数量众多,且精品迭出。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民国名医精华,选了13位著名医家21种著作,绍兴医家占了7种,它们是何廉臣的《增订通俗伤寒论》《感症宝筏》《全国名医验案》《重订广温热论》;曹炳章的《辨舌指南》《增订伪药条辨》;祝味菊的《伤寒质难》。这些都是从数以百计的中医著作中经反复论证、严格筛选出来,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在当时流传较广,对今天也有现实指导意义。何廉臣认为我国幅员广大,民俗各异,南北气候不同,与医理息息相关,如无各地医家出验案,以析异同,交流经验,将无法促使医学发展,于是,编辑了《全国名医验案类编》。每案以病者、病名、病因、证候、诊断、疗法、处方、看护、效果以及复诊为程序,并附个人看法和自己的临证心得。其便利有三:一便利医家填写;二便利查阅前案;三便利病家调理。改革了以前病案辞多空泛或语焉不详、不得要领的流弊,为促进医案规范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曹炳章的《辨舌指南》援引古今医籍近百家,旁及当时报刊所载的国外新知,参以己见,图文对照,具有较高的文献和临床价值。值得一提的是,如郭元峰的《脉如》、马氏《医悟》、梁特岩《舌鉴辨证》等书,目前尚未再版,而我们现在能从《指南》中读到这些书籍的辨舌精华。该书的主要观点被现行高等中医院校《诊断学》教材及《舌诊研究》(陈泽霖等著)等著作采用。《伪药条辨》为福建郑肖岩(奋扬)原著,书成后邮示曹炳章,请其评注撰序。曹氏惜其门类未分,药品产地混乱,质量不齐,未免遗漏,遂将各药别其门类,条分缕析,分订四卷,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列为每条之下,使该书质量大为提升。曹氏在书中具体提出了辨正讹药厘订品种的六个方面:包括乱真之假托;仿造之伪品;不精之炮制;不良之贮藏;埋没之良材;删除之次货。问世至今,该书一直是药物辨伪的重要参考书。祝味菊的《伤寒质难》为其与陈苏生的问难之作。对于外感病的病因,祝氏主张六淫原无温邪之说,且寒温皆非致病之原。所谓伤寒、温热都是一种想象之邪,根据治疗效果反溯而得。即邪病之用温药而愈认为是寒邪,用凉药而愈认为是温邪。同时,认为邪有无机有机之别,六淫为无机之邪,为病之诱因,而细菌是有机之邪,为病之主因,二者狼狈为奸,侵犯人体而发病。对伤寒发病病理,以“五种阶段”代替六淫。太阳为开始抵抗,少阳为抵抗不济,阳明为抵抗太过,太阴少阴同为抵抗不足,厥阴为最后之抵抗。对于伤寒的治疗,特重阳气的维护与扶持,因擅用附子,有“祝附子”之称。祝氏研究《伤寒论》使人耳目一新。

又如曹炳章的《中国医学大成》、裘吉生的《珍本医书集成》《三三医书》,赵晴初的《存存斋医话》、邵兰荪的六种医案等,都很有影响。

时代特色

中国近代医学包括西方医学的传入、近代医疗卫生体系的确立、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反思等过程,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越医编撰的医著也明显地带上了时代的烙印,具体有三个方面:

教科书

绍籍医家傅嬾园为浙江中医专门学校首任校长(1915年创办于杭州),王慎轩1926年在苏州创办女科医社,1934年改组为苏州国医学校,该两校的师资中不少是绍籍人士,他们编撰了大量教材,以付教学之需,在全国亦有一定影响。如傅嬾园的《运气学讲义》《组织学讲义》《外科要旨讲义》等,王慎轩的《新中国药物学》《女科医学实验录》《胎产病理学》《新批女科歌诀》《中医新论汇编》等,而以杨质民所编教材最多,有《内经讲义》《症候学通论》《药物概论》《方剂学》《内科学讲义》《外科学讲义》《推拿术新编》等。何廉臣的《实验药物学》,是浙江中医专门学校绍籍学生徐幼耕假期回绍时见到的,带回学校后,学生及老师都觉得作教材很合适,遂定为教材,校长傅嬾园还专门写了序言。由于当时医生的考试由警察所主管,警察所委托绍兴医学会具体负责考务事宜,何廉臣等人还编撰了《绍兴医学会课艺》《绍兴县警察所考取医生试艺选刊》等书,这更是当时特殊时代的产物。

科普类书及译著

随着西方科学思想的渗入,绍兴医家中有识之士,逐渐重视关注民生健康,欲必革日常饮食卫生陋习,这些书籍以“简便”为主义,以“灵验”为要点,虽不足与《万国药方》抗衡,但影响亦不小。有张若霞的《食物治病新书》《中西合纂实验万病治疗法》,王景贤的《家庭实用良方》,曹炳章的《家庭卫生饮食常识》《痰症膏丸说明书》《鸦片瘾戒除法》。译著有张若霞译《药草与毒草》(日本筱田平三郎原著)等。

中西汇通类医籍

如杜同甲《白喉忌表抉微驳议》中载:“凡感邪喉病,宜照感邪治法;凡疫痧喉病,宜照疫痧治法;至白膜喉病,则莫若延西医照实扶的里注射血清为最有效。”张若霞《通俗内科学·自序》:“本书病理多采新学,处方均用中药,详揭内科诸病,分病因、症候、经过、类症、治法各节,学说既新,利权亦不致外溢。文字浅显,开卷了然,作中西汇参之内科学读可,作通俗方书读亦可。”赵晴初《存存斋医话》,主张医家当参阅西医书与《医林改错》。所录“脑散动觉之气”一说,即引自《主制群微》对于脑和神经的解剖形态、生理功能的描述。如所谓“脑皮分内外层,内柔而外坚”,当是指硬脑膜与蛛网膜。亦有直接以中西医命名的著作,如何启运《中西一贯伤寒圆机奥义》等。

地方特色

绍派伤寒以清·俞根初《通俗伤寒论》而得名。《通俗伤寒论》何秀山序曰:“吾绍伤寒有专科,名曰绍派。”它发端于明代,成熟于清末民初,是绍兴医家创新精神的突出体现。其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咸反映于斯。

《通俗伤寒论》原系俞根初手稿,凡三卷。书稿由俞氏赠予何秀山,何秀山遂整理加按,何秀山之孙何廉臣再予勘订补充,于1916年首次在裘吉生主编之《绍兴医药学报》上陆续刊出,并在该社出版的《医药丛书》中以单行本出版。1929年8月何廉臣谢世,廉臣哲嗣幼廉,力请曹炳章助其整理完全。曹氏乃将前印之稿,分编分章分节,重为编定,卷册匀分为十二卷。其原文不删一字,原书之中下未成二册,悉照何廉臣预定目录编次,整理残稿,依次编述,其原稿有缺失者,根据平时与何氏朝夕讨论之经验学识,为其撰补,之间有实验心得,另列“廉勘”之后,附入发明之。历时二载,始告竣工,全书增为四编十卷十二章。1934年5月上海六也书药局出版,卷首有曹氏所撰《通俗伤寒论诸言》,末附曹氏所编《历代伤寒书目考》。是书既出,赞誉四起。张山雷谓该书“且言虽浅近,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老医宿学,得此而且以扩充见闻,即在后生小子,又何往而不一览了解,心领神会”(《增订通俗伤寒论·序》)。徐荣斋于1944年起,历时十一年,撰成《重订通俗伤寒论》。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创建了完整的绍派伤寒理论,包括“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以三焦赅疫证,为变通之捷径”的寒温一统观,望诊重观目,辨苔划分六经,推崇腹诊;辨证重湿,施治主化,用药轻灵,喜用质轻芳香、生品鲜汁的用药特色;专设瘥后调理诸法的诊疗规范,于仲景伤寒学派、吴中温病学派之外,别树一帜。

近代绍兴医家撰写的医籍所取得的成就,是近代中医药的一个宝藏,值得进一步挖掘、研究。

“不药而愈”医案故事一则
摘自2023-6-19中国中医药报
王家豪 南京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

蒋君慧在此幅题字中详细记叙了“不药而愈”这件事情的经过。
“不药而愈”指生病了不用吃药即可自行痊愈,出自清代夏敬渠《野叟曝言》:“老伯不必多虑,世妹之病,大约可以不药而愈。”而当病家寻医问药时,医者能够对病家道出“不药而愈”四字,体现了经年累月的积累、对病情的准确认识以及过人的胆识。今分享一案,可谓“不药而愈”的生动例子。
该案病者蒋君慧,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研究会会员、南京印社社员、江苏省青年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书法院特聘书法家。因痛心大姐英年早逝,郁郁寡欢,而至味觉丧失,四方寻医问药未果,后经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花海兵主任诊治,不药而愈,欣喜之余题字一幅,记录这件事:
庚子五月梅雨季,我痛心于大姐英年早逝,郁郁难欢,忽于某日餐时味觉全失,百般尝试,只胡辣汤尚能品味,竟进五碗,甚为狼狈。后四方求药,大都从培源固本入手,未见效验,乃叹此生将与美食无缘矣。适友人推荐江阴中医院花海兵医生,花医生诊曰“心忧过甚,未得舒发,伤了心脉,不必药石,可学打牌,写字累了即去打牌,自然可愈。”我深信之,遂从冯冠群画师掼蛋。蛋余辄书画合作,亦一快事。如此半年弹指而过,不知不觉间味觉又回,五味俱还,心中欢喜,此不药而愈。愚以为有叶天士之风,特为记之。
壬寅三月廿七蒋君慧于长安桥故里
根据蒋君慧自叙,该病起于2020年的五月梅雨季节,因大姐去世,情志不舒、郁郁寡欢而至味觉丧失,属于中医“郁证”范畴。
中医对“郁证”之认识,首见于《黄帝内经》,“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提出五行之郁以及相应治则。《灵枢》记载“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为后世阐释郁证与情志病的关系奠定了基础。元代朱丹溪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提出气、血、火、食、湿、痰六郁,并创制越鞠丸以治六郁,将“郁证”具体化而分证论治。明代虞抟则在其著作《医学正传》中首次将“郁证”作为单独的病名加以论述,后有医家孙一奎提出“五气本脏自郁证”,张景岳提出“因病而郁”“因郁而病”以及“郁总由乎心”的观点,着重论述了怒郁、思郁、忧郁的证治。
结合蒋君慧的描述,与中医对“郁”的认识,可以判断其味觉丧失应属于“因郁至病”。“郁”之起因在于痛心大姐之英年早逝,加之苏南地区在梅雨季节气候湿闷潮热,湿邪困重连绵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郁”的负面影响。张景岳又指出“郁总由乎心”,病家心情抑郁难欢实为心病,而“舌为心之苗”,心郁则导致食不知味。而为何“只胡辣汤尚能品味”,则是以胡辣汤味辛散,辛散开郁,故食知其味。
也正因如此,蒋君慧患病后“四方求药,大都从培元固本入手,未见效验”即是必然。根据对病因病机之分析,此证并非虚证,因此宗“固本培元”之法竟投补药,以补药之滋腻挟体内之痰郁,使患者心身压抑更甚,病情自是无从好转。幸后求医于花海兵,他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澄江朱氏诊法学术传承人,朱氏在辨治郁证时曾指出其要义:“七情六郁之病,虽治痰治火,自当开怀解释为上。”因此花海兵在把握住此证病因病机后,当机立断,指出此证可“不药而愈”,首要任务是“开怀解释”,即让病家心情舒畅,走出大姐去世之阴霾。
此后蒋君慧深信花海兵之言,与冯冠群画师掼蛋打牌,间有书画合作。从其自叙“蛋余辄书画合作,亦一快事”即可知郁证已解,心情已舒,味觉自然恢复如常。
此案源自于蒋君慧自叙,因此颇有晚清民国时期医话余韵,于诙谐洒脱的记述中窥探中医学之奥妙。
花海兵常言“久病易患心病,心病需用心药”,此案医家花海兵,精准把握病情,结合学术传承思想,以“开怀解释”为要点,打牌作为疏解开郁之形式,以幽默诙谐的医患交流取得病家之信任,给病家积极的心理暗示,此症即愈大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