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治理堰塞湖谈银屑病的治疗

(2022-08-17 05:31:04)

摘自2022-8-15中国中医药报
米贺芝 王洁 张英栋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堰塞湖是一种自然界现象,是由于火山或地震等活动引起山体滑坡,山体崩塌物、泥石流等沉积物堆积截堵河道,水流的自然去路被截断而形成湖泊,概括来讲就是“断江成湖”。其形成要素可以概括为三点:1.源源不断的水流;2.沉积物堆积;3.水流的自然去路被完全或不完全截断。内外综合因素作用下,局部被迫“截断”,洪水蓄积,产生很大的水流和能量,一旦超过堤坝容纳范围,则决堤、发洪水。
银屑病的形成也可概括为三点:1.风、寒、暑、湿、燥、火等外感六淫之气侵袭人体,日常作息不规律、过食肥甘厚味、饮食偏嗜、贪凉饮冷、情志不节等不良因素不能得以纠正,致病因素的来路源源不断;2.体内五脏六腑的正常运行功能受损,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的堆积。3.各种致病因素的去路,如正常的汗出、二便、情绪等的疏泄渠道被完全或不完全截断。综合作用下,机体阻塞不通,局部郁而化热,热盛不得疏泄,形成红斑浸润,继续化燥则表现为鳞屑。
银屑病形成机制中的“阻血”和堰塞湖形成机制中的“断江”为同类的“象”,银屑病皮损可以认为是人体内的“小堰塞湖”。于是在银屑病的预防和治疗上,堰塞湖的治理就有了借鉴意义。一方面,通过指导教育病人改变饮食、作息、运动、汗出的习惯,形成正确的生活规律,来减少致病因素的来路;另一方面,通过各种中医药手段,使身体温通,温则加大对致病因素融化,通则给致病因素以了去路。将局部“断江”的沉积物冲走了、破坏了,“湖”水有进有出、融入整条江河中,身体的“小堰塞湖”——银屑病的治理就完成了。
自然界的堰塞湖有三种情况:1.如果河道完全被截断,湖水只进不出,一段时间后堰塞湖很容易决堤,此为“高危型”;2.若河道并未完全堵死,仍留有一丝缝隙或有分流通道,堰塞湖中的水流就可以保持一定平衡,这样堤坝稳定不容易决堤,此为“稳态型”;3.河道未堵塞的部分很宽,且水流冲击力量较强,沉积物不容易堆积下来,或即使堆积也能很快被冲走,此为“即生即消型”。这三种情况告诉我们,堰塞湖的治理宜疏不宜堵,堵则溢,疏则顺,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导之。通过治理——疏通、导流,使得“高危型”堰塞湖不再发生,或能够更多地向“稳态型”“即生即消型”堰塞湖转变,即可达到预防目的。同理,如果将银屑病看作是“高危型堰塞湖”,通过中医药综合治理,加大水流冲击力量、减少沉积物等手段,就可以将其转化为“稳态型堰塞湖”,甚至是“即生即消型堰塞湖”,这样就可以达到疾病稳定向愈,大大减少疾病的复发。
本文通过取象比类,将堰塞湖的形成及治理与银屑病的发生与治疗作对比,以期能够通过简单的自然界现象说清其中道理,使银屑病患者明白如何治疗疾病且不易复发。

从“煎饼不粘锅”谈银屑病治疗

摘自2022-9-1中国中医药报
张英栋 杨婉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食物是靠什么熟的?温度。饼子是靠什么与鏊子分离的?温度。银屑病皮损是如何与人体分离的?是温度吗?以下详述。
我所在的城市,煎饼摊贩遍布角角落落。山东煎饼制作少不了“三大件”——鏊子、油擦子、篪(chí)子。鏊子,铸铁做成,平面圆形,大小形制不一,一般来说直径40cm的比较常用。在一些农村,人们还是习惯用玉米秸、麦秸或者木头、木枝在鏊子下面生火制作煎饼,这样摊出来的煎饼更香。油擦子,俗称油搭子、油布子,是用布缝制成的方形擦子,也有用玉米皮扎制而成的,里面渗着食用油。摊制煎饼前,先用油擦子擦涂鏊子,这样做是为了保持鏊子光滑,易于推动面糊,最重要的是可以防止煎饼粘在鏊子上揭不下来。篪子,把面糊舀到热鏊子上后,用篪子左右摊开,使面糊均匀地铺一层在鏊子上,面糊遇热凝固黏连成张。煎饼制作的原理可总结为:1.鏊子给予适当温度;2.油擦子适当增加分离度;3.篪子摊出适当厚度。
面糊粘到鏊子上不容易揭下来的“象”,和皮损在体表不容易揭下来的“象”很相似。那煎饼熟了容易从鏊子上揭下来的机理,是否可以提示银屑病皮损从人体体表脱落的治疗呢?一起来看一位患者的自述:本人男,35岁,患银屑病13年,2022年6月2日开始接受治疗,按照张英栋大夫“无汗而热”的指示努力控汗、调整体温,但是体温一直在36.1左右上不去。6月25日下午拔智齿,并根管治疗两颗牙,第二天早晨测量基础体温37.7,感觉身体终于热起来了,还有些开心,因为多年都未发烧,感觉自己体质比较差,对外界环境扰动无抵御能力。发热时无不适感,吃过早饭后微晕,休息,尤其是腰部腿部用被子盖得比较严实,心情很平静,感受到上身及大腿有1~3秒钟的复杂感觉,贴近胀和微痛的感觉,然后感觉完全消失。入睡半小时到一小时醒来后,一会又可以睡着,除了吃午饭就是睡觉。发烧很奇怪,没有感觉到一丝冷意,反而感觉全身非常暖和,并且没有出汗。体温中午达到38,下午到37.8,睡了一天精神了。傍晚雨后,骑自行车到外面呼吸一下清凉的空气,感觉是物理降温的方法,晚上9点多测体温37.2,晚上睡眠正常,到第2天体温维持在37到37.3之间,精神状态好,除了根管治疗的牙的部位胀胀的,无不适症状。习惯性地去摸一下胸前的粗糙皮损,一捏自然脱落,发现原来凸起的皮损明显变平。第3天早上体温回到36.2,感觉体温降得好快,猜想跟前一天吃了寒性水果有关,大便稀。第4天早上发现肚子上的一块皮损周围有明显的散开痕迹。
从该患者以上自述里,我们能看到他的这次发热很舒服,本来较多的出汗变得没有汗了,体温较平常明显升高,很多肥厚、顽固的皮损整体或者从边缘脱落,可惜吃寒性水果后体温又被迅速“打回原形”。
笔者一直强调,适当发热对于银屑病治疗有利。这个适当发热让皮损脱离的机理,笔者分析与煎饼制作的原理极为相似:1.身体内部提供适当温度;2.人体“无汗而热”的时候皮肤会适当出油促使皮损与体表分离;3.适度发热时皮损会被摊平、变薄,起到了类似篪子的作用。煎饼制作原理给“适当发热”提供了三方面支撑,既能通过取象比类说清机理,又能在长期临床中反复验证。希望更多同道重视这一机理,为银屑病的治疗提供更多方案。

潘树和治疗银屑病经验

 (2022-09-28 10:03:07)[编辑][删除]


时间:2022-02-2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陈光晖 王庆武 时召平 马志 孙银铎

河北省承德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潘树和对疑难杂病有较高的诊治水平。临证擅用《伤寒论》六经体系辨证,应用经方治疗皮肤病疗效显著。有幸跟诊学习,受益良多,现整理潘树和治疗银屑病经验,以飨读者。

病因病机

银屑病属于中医“白疕”范畴。《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记载:“白疕之形如疹疥,色白而痒多不快,固有风邪客皮肤,亦由血燥难荣外。”近代皮肤病名家均有不同论述,赵炳南将银屑病分为血热型和血燥型。泰万章认为银屑病以血为本,血热为先,血虚、血燥、血寒在后,血毒是疾病的恶性发展,血瘀贯穿疾病全过程中。朱仁康认为,银屑病以血热风燥证、血虚风燥证最为多见。

诊疗思路

营分证应从表证认识,营是体表为主病变过程中的病机变化,卫气营血是温病的辨证纲领,但卫气营血概念不是温病独有的,姚梅龄如是说。

营是一种来源于血液、对组织器官起濡润、营养作用的物质,相对血分证而言,营分病的表里归属在理论和临床都有必要进行探讨。清营汤中金银花、连翘,一方面清营分之热,另一方面透热转气,也可以透表,有辛散作用。从姚梅龄三代临床经验看,如果不集中在表证、里证,谈营分证,很多皮肤病就治不好,因为麻黄汤既牵涉卫分,又牵涉营分,麻黄证因寒邪郁闭卫分则恶风寒;寒邪郁闭营分,则身痛腰痛、骨节疼痛。营分病变是体表为主的病变过程中的变化,当表邪有陷里趋势,但没有全陷入里的时候,就必须治其源头,治疗秩序,先治新病后治宿疾,因表未全罢,要撤邪出表,则疾病难以治愈。

营与血无法明确界定区分,在一定范围内,各自具有独立作用。病邪侵犯体表,邪气向营血分传变,人体正气与邪气斗争时,涉及营分,未涉及血分,治疗如果固卫、助卫,适得其反;治疗助营,从营分透热,透热转营,可以逆转病势;从血分治扰乱抗邪能力,会遗留后遗症。当营血出现病理状态时,一旦营分受邪,易兼血分病变,即营血同病。所以里证大多数出现血滞,治疗应加入活血药,如归尾、赤白芍;风寒束表大多数会出现营滞,治疗应加入营透表药,如羌活、独活,入营分,透表散寒。

营卫、气血、阴阳不是温病所独有的,风寒热湿燥均可犯营、卫、气、血、阴、阳。故营卫气血阴阳六纲也是万病之纲,病机之纲。气血是中间环节,上接营卫,下挂阴阳。入气分的药,往往是入卫分的,尤其是透表、通络,如石膏是清气分要药且味辛,有辛散透表作用;桂枝入血分,有解肌发表作用,往往可以入营和营。

血的功用很重要,在体内,营和血结合,很难分开。病症在血分,与病在营分很难区分;在体表,营的功用更重要,营、血各自的作用及产生的病变,都要分开,若分不清,很多疾病解决不了,在体表,营、血分开后,治疗才能更快更彻底。例如,赤芍,有清热凉血,活血祛瘀的功效;白芍与桂枝同用,能协调营卫,用以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自汗而恶风;归尾可以活血祛瘀,用于治疗经闭不通及瘀血积滞肿痛的病症;桂枝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的功效,常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等,可入营分;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细辛可以入气分,但入营力量很强;紫草主要入营分,入血分弱,血热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湿疹,疮疡,水火烫伤。内服:煎汤,用量5~9g;外用适量,熬膏或用植物油浸泡涂擦,胃肠虚弱,大便溏泻者禁服;丹参入血分;丹皮既可入营分,又有强大入血分作用,兼入阴分;肉桂主要入阳,其次有振奋气分作用。

潘树和从六经辨证入手,认识具体病人所患疾病的六经归属,注重营分表证,选用经方合方治疗。充分考虑患者症状中出现的风、湿、浊毒、瘀等病理因素,做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典型医案

白某,女,47岁,双下肢成片红疹子,双上肢肘部见点状小片诊,瘙痒不痛一月余,于2021年1月13日来诊。诉5年前曾以全身皮肤红斑,脱屑,瘙痒4年余,逐年加重,于2016年9月23来来诊,经辨证服药68剂,临床治愈。刻下:双下肢可见红色斑点,最大融合成片状,约15cm×8.6cm,双上肢肘部见点滴样红斑,表面覆盖多层白色鳞屑,脱落伴瘙痒,口干,无汗,发热,偶有心烦,脉沉弦,舌偏暗,苔白,舌下脉络粗,大便正常。

诊断:(湿热毒瘀型)表证。

治则:解表,清营气分郁热,利湿止痒。

方用麻杏苡甘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小柴胡汤合方加减。

药用:双花15g,连翘15g,炙麻黄9g,杏仁9g,桂枝10g,刺蒺藜12g,败酱草15g,浮萍12g,生薏苡仁30g,赤小豆15g,荆芥穗15g,15g,地肤子15g,蛇床子15g,竹叶9g,炙甘草6g,柴胡15g,黄芩10g。7服,日1服,水煎2次服。

外洗方:透骨草60g,紫草20g,红花20g,白藓皮30g,枯矾20g,苦参30g,酒大黄30g,百部30g。3剂。用法:水煎煮40分钟后,即可外洗患病局部,1日2~3次外洗,每次洗时将药液再煎20分钟,水温适宜外用,1剂外洗2~3天。

1月20日二诊:病人自述双上肢变薄而红,无汗,皮瘙痒减轻。加强透表,上方炙麻黄加至12g,加升麻6g。7剂,每日1剂。洗剂中加入麻黄6g。3剂,煎汤外洗。

1月27日三诊:左下肢成片红疹变白,上肢干燥,痒轻。双上肢症状亦持续减轻。仍有口干,大便变干,3~4天/次,上方加白芍15g,生地20g,三仙各10g。7剂,日1次,服药同上,另加外洗方。

2月3日四诊:病人双下肢皮肤由红转白,皮肤变薄脱屑少,痒轻。服药后有汗出,口干变轻,大便日1次,上方加玄参10g。病人服药42剂,服药至2021年2月18日,每次就诊均有明显改善,双上下肢皮肤基本恢复正常。大便日1次,成形,既往皮肤瘙痒、口干、心烦、无汗均已恢复正常,舌质颜色转淡红,舌下脉络转正常。病人顾忌疾病复发,制成丸剂善后,继续巩固。

按潘树和吸收历代名家治疗银屑病的学术观点及经验,按照《伤寒论》六经辨证,从营分表证入手,结合六经所见症状及兼夹症,辨证论治。六经辨证为太阳表证、少阳表证兼风湿热毒瘀阻肌表,发为银屑病。病人素体脾胃略有不足,外寒直中太阳少阳,郁而化热,热入营分,化为浊毒,气血凝结,郁而化热,热入营分,生风化燥,浊毒凝结,瘀于皮肤则皮肤红斑、丘疹、脱屑。热毒瘀在营分则皮肤体表红斑、丘疹,火者疹之根,疹者火之苗。湿郁在营则皮肤红斑、血疹、瘙痒,抓而不消,化燥郁在营分,则皮肤红斑干燥,脱白色一块块鳞屑,风邪郁在营分,则皮肤瘙痒走串。

治疗上采用解表清热、利湿化瘀解毒,以上述三个经典名方加减治疗。风、湿热加刺蒺藜、浮萍、地肤子、蛇床子;清热用竹叶、紫草等;后期加入生地、玄参等清热凉血滋阴药,最终获得满意疗效。银屑病有复发倾向,在治疗期间及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精神调摄,注意饮食及生活方式健康,有利于此病的治疗和预防复发。(陈光晖 承德医学院中医系  王庆武 时召平 马志 孙银铎 潘树和省名医工作室)

“阳气怫郁在表”可治银屑病

时间:2019-12-3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李丽丽 张英栋

 

  《伤寒论》第48条:“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从条文“当解之熏之”可知,“阳气怫郁在表”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病态。但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创造一种“阳气怫郁在表”的状态可以治疗很多阴证银屑病。

  “阳气怫郁在表”在《内经》中便有体现,《素问·玉机真脏论》曰“风寒客于人,毫毛毕(笔)直,皮肤闭而为热”。金元四大家之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解释此句为“阳气怫郁,玄府密闭,郁热蒸腾”。

  “阳气怫郁在表”与“阳气内蒸而不骤泄”有什么关系呢?“阳气内蒸而不骤泄”是广汗法体现“中”的核心表述,“内蒸”与“不骤泄”相反相成——“内蒸”是聚,“泄”是散,“蒸而不骤泄”便是一种“微微似欲出汗”的“中”的状态。“阳气怫郁在表”通过“阳气怫郁,玄府密闭,郁热蒸腾”中的“蒸”与“阳气内蒸而不骤泄”便可以联系起来,“阳气怫郁在表”可以表述为“阳气内蒸而不泄”。

  对于容易汗出(“骤泄”)和身体不热(“阳气不蒸”)的患者,“阳气内蒸而不泄”是广汗法纠偏的一种思路。笔者所在的广汗法纯中医病房临床中通过对大量达到“阳气内蒸而不泄”的患者观察,发现每一位达到这种状态的患者可同时伴随基础体温的升高,皮损也会迅速动起来“转阳”——表现为红、痒、新、小、烦。

  先来看一则案例:

  左某,男,50岁,广东东莞市人。银屑病史30年余,曾经广州、深圳、重庆等多地治疗,每次都短暂减轻后更重,绝望之际知道广汗法。于2019年5月26日入住广汗法纯中医病房,入院时患者睡眠差,大便日1~2次稀黏,上身汗多,下肢无汗偏凉,不易发热,皮损(全身散在大量银白色鳞屑伴瘙痒,皮损厚硬,间有抓痕),舌质暗红苔白厚腻,舌上有涎,舌下瘀。根据患者病情,辨为“阴证银屑病”。入院后围绕着“阳气内蒸而不泄”的初期目标,调整生活处方、予广汗饮食代谢法,结合广汗法纯中医病房其他中医治疗、同时给予中药吴茱萸汤、甘草干姜汤、芪芍桂酒汤等治疗,以上方药“向量随时调”治疗第3天患者基础体温明显升高,身体处于热而无汗的状态,皮损出现剧烈瘙痒,随着瘙痒加重皮损渐变薄,颜色变红。“阳气内蒸而不泄”的初期目标达成后,此后治疗过程很顺利。经过一个阶段的治疗后,患者欣喜出院。出院时身体整体状况得到极大改善:身体轻松,精神清爽;入院时的大便稀,出院时大便正常;入院时舌苔黄厚,出院时舌苔薄白;代谢指标都趋于正常;身体较前温热;最让他惊讶的是皮损消退一半以上。2019年6月随访:患者精神、睡眠、二便很好,身体明显较前热,皮损消退所剩无几。

  此过程患者为什么会出现剧烈瘙痒呢?剧烈瘙痒,正是“阳气怫郁在表”所致。《伤寒论》23条曰:“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不)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胡希恕在诠释23条时说:“热但是不出汗,水分出不来,憋到里边就会痒,直到抓破后,水出来痒就止,此种现象正是古人提到的阳气怫郁在表之象。”李心机这样解释:“此属太阳伤寒表邪将解之象,此时,本当以小发汗之法,一疏即解。然而,因为失于小发汗,致使微邪郁表,故出现面色红赤之象,身痒症状,此为阳气怫郁在表”(《伤寒论通释》)。创造这种“阳气怫郁在表”的状态正可以治疗阴证银屑病。

  “阳气内蒸而不骤泄”是中,如果把“阳气怫郁在表”作阳的话,“阳气内蒸而骤泄”和“阳气不蒸”便是阴。“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治疗就是纠偏,偏阴的就需要创造一个“阳气怫郁在表”的阳热症,就是以阳治阴。治疗从纠偏开始,最终复正、持中,使身体达到“阳气内蒸而不骤泄”的中态。

  笔者临床中遇到的银屑病患者阴证居多,阴证银屑病从皮损来看:皮损厚、局限、色不红、不动。除了一部分初发的、播散的、发病急骤的可以再短时间治愈外,大部分需要长时间治疗。但治疗过程中出现由阴转阳的极端偏态——“阳气怫郁在表”的状态,治疗进程会大大缩短。利用“阳气怫郁在表”变化急剧“过动”的阳态打破阴证银屑病“过静”的偏态。这便是广汗法强调的“小病治大病”“阳病治阴病”,希望同道可以引起重视,共同研究“阳气拂郁在表”的治疗作用。(李丽丽 张英栋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从“大钞换毛票”理解银屑病皮损破散

 (2022-08-05 04:39:00)[编辑][删除]

摘自2022-8-4中国中医药报
王洁 米贺芝 张英栋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拿着100元的钞票去商店购买2块钱的矿泉水,商家会找零98元,其中包含1张50元,4张10元,1张5元,3张1元。拿在手中厚厚一沓,看起来会觉得钱数量变多了,实际上钱变少了。这就是把大钞票“破”开了。将这破开的98元平摊在桌子上,看起来比100元面积大了,但我们不能否认的事实是98元就是比100元少,只是看起来“散”了而已。不管是破成50元、10元的钞票或者更小的,它的含金量都远不如100元的大,“破”开的钞票面值越小,含金量越小。把大面额钞票破开其实更方便花掉,所以当我们花钱的时候,经常会把大面额的钞票破成小面额的钞票,这就叫“大钞换毛票”。
在临床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银屑病厚硬的皮损在治疗的过程中变成了面积较大的、比较薄、比较散的皮损,很多人认为这是皮损加重了,如果我们用“大钞换毛票”来解释这一现象,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厚硬的皮损可以看成100元的钞票,面积变大变薄的皮损可以看成破开的98元钞票,虽然面积变大了,但实际上是减少了。临床中我们希望皮损越薄越好、越散越好、越软越好,这个现象称为银屑病的“破散”现象。下面分享一则医案来说明。
2021年4月9日,我们诊治了一位27岁银屑病患者刘某,该患者全身呈现散在性斑块状皮损,主要分布在背部、腰臀部、腹部及四肢,皮损很厚硬,患者平素怕冷明显。根据她的情况,我们给予温经汤、吴茱萸汤等方药治疗,同时让患者以“热而无汗”为目标努力。从入院至4月20日的治疗过程中,患者新出现了很多小的、薄的、散的皮损,原先厚硬的皮损也逐渐变薄、变软、变散,怕冷减轻。皮损面积变大了,患者很是担心,于是我们悉心解释“大钞换毛票”的原理,“破散现象”为银屑病治疗中向愈的信号。继续服用一周后,患者全身皮损果然出现大面积消退,怕冷消失,达到此次住院目的,患者满意出院。
我们可以看到上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银屑病的破散现象,之后皮损在短期内快速大面积消退。从“局部面积变化”来看,是在变大;但从皮损的厚薄来讲,是在减轻。相对于较大、较厚的银屑病皮损来讲,不断化成小的、薄的、软的皮损,这个过程中皮损的“含金量”变小了,更容易破开消散。患者如果能够了解其中道理,就不会担心了。
综上所述,银屑病的破散现象是疾病向愈的体现,对于皮损疗效判定当以厚薄为主要依据,而非面积。治疗后皮损变得越薄越好,越散越好,越软越好。

“取象比类”认识银屑病发生

 (2022-07-21 04:38:30)[编辑][删除]

摘自2022-7-20中国中医药报
张英栋 刘璐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周易•系辞传》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谓之象。”由于事物的复杂性,事物中深刻的道理很难被认识到,这时通过选择恰当的事物来类比,有助于认识复杂的事物。医家将这种认识方法应用到了医疗实践中,《素问•示从容论》:“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不引比类,是之不明也。”《素问•五运行大论》:“以象之谓也。”《黄帝内经》在阐述病机、治疗时大量使用了类比的方法,通过“象”进行推演,将已知的“象”和要研究的“象”之间建立联系,开中医学“取象比类”之先河。
笔者对于银屑病发生的认识,亦应用了“取象比类”的方法,详述如下。
油炸元宵时,元宵表面经常会被炸出很多鼓包。为什么呢?一是因为元宵内部受热过快远超过了元宵表面疏泄热的速度;二是元宵的表皮厚薄不匀。油炸元宵时,元宵皮的薄弱处会发生鼓包,而元宵皮厚的地方不会发生鼓包。没有发生鼓包的地方就是正常的吗?其实油炸后看似正常的元宵皮和不正常的元宵皮都不正常,以“有无相生”的道理来讲,元宵表面有鼓包和没有鼓包的地方共同造成了不正常的元宵表面状态。认识这点很重要,预防油炸元宵鼓包,除了要让元宵内部受热速度和表皮疏泄热的速度相适应外,还需要让元宵表皮厚薄变匀。
“银屑病皮损”与“油炸元宵鼓包”从“象”上很相似:都是在貌似正常的表皮上有一些不正常的部分,其机理也与“油炸元宵鼓包”相类。银屑病发病的核心机理是表遏热郁——一是肌表郁遏、中有郁热;二是表皮不匀,导致郁热外散不匀,故相对薄弱的皮肤表面发生了皮损,而相对厚的地方没有发生皮损。没有发生皮损的地方就是正常的吗?从中医整体观来看并非如此。有皮损的地方和没有皮损的地方共同促成了皮损的发生,此谓“有无相生”。这点意义在于,一定要明白治疗的目标是让皮肤整体恢复正常状态,而不仅仅是让有皮损的地方变成没有皮损的状态。
以“取象比类”的方法来对比“银屑病皮损”与“油炸元宵鼓包”的发生,两者在以下三点间形成了较完整的“取象比类”:第一,皮对皮,“银屑病整个皮肤状态”与“油炸元宵全部表面状态”相对应;第二,无对无,看不到皮损的皮肤和看不到鼓包的元宵表面相对应;第三,有对有,皮损和鼓包相对应。
应用“取象比类”这一思维方法时,也要注意到这一方法的缺陷,即过于注重事物或现象“类”的共性时,往往会选择性地忽视不同事物“象”之间的不同,这样通过“类”得出的对“象”的结论就可能是错误的。

银屑病皮损何时消失?需“瓜熟蒂落”

  (2022-09-23 04:08:49)[编辑][删除]

摘自2022-9-22中国中医药报
王洁 张英栋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南北朝时,有一位名叫张缵的人写了一篇《瓜赋》,描述瓜类的生长过程,他写道,瓜类在播种之初,接受了天地之气,又在适当的时节发芽,而后吸收日月精华,开枝散叶。在藤蔓与茂叶的庇护之下,于低湿狭小的地方慢慢成熟后,瓜蒂就会从茎部自然脱落。“瓜熟蒂落”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从瓜类成熟的现象比喻时机成熟,事情自然成功。“瓜熟蒂落”这个“象”中最关键的一个要素就是时机。
在临床中很多银屑病患者急于让皮损消失,经常能听到患者问:医生,我的皮损什么时候可以消失?我们常让患者不要过多关注皮损,让其“忘掉”皮损,关注身体整体健康,即精神、饮食、睡眠、大小便等情况,身体整体变好后,皮损便会自然而然脱落。但是有的患者在皮损还没有成熟的时候,用手去抠,结果破坏了皮肤,形成了厚厚的痂皮。到后面身体整体变好后,没有抠过的地方皮损脱落后变成正常皮肤,但是反复用手抠过的地方会反复形成痂皮,不容易变成正常皮肤。所以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强调关注整体健康,希望皮损自然成熟、脱落,皮损自会“不治而愈”。下面列举一则案例说明。
某男,7岁,银屑病病史3年余。患儿3年前无明显原因右小腿外侧出现1元硬币大小鲜红色斑丘疹,伴有疼痒,无鳞屑及渗液,就诊于某中医诊所服用中药(具体不详)后皮损消退。1周前因饮食不慎,全身出现大面积斑片状皮损,色红,密集分布在胸腹部及四肢,上覆较厚白色片状鳞屑,瘙痒明显,为进一步系统治疗,于2022年5月18日入住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患者的问题除皮损外有以下几类:背部、手心汗多;腹部、小腿凉;挑食;便秘;面色黑。
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三甲散、续命汤合理中汤加减、木防己汤加减口服,结合穴位贴敷、药泥等治疗后,患者情况出现如下变化:背部、手心汗多症状明显改善;腹部及小腿可觉温热;不挑食;大便顺畅;面色较前变白。患者在整体健康变好的同时,皮损有部分脱落、瘙痒明显缓解。以下是患儿妈妈的自述:孩子爱挑食、便秘、鼻子爱出汗、脸部黑,自从喝了中药调理以后不怎么挑食了,到饭点知道饿了,会主动要求吃东西,也几乎天天上厕所,但大便还是有点偏干,脸也比以前白了很多。就是皮损部位总是痒,他总是抠,抠后皮肤泛红伴有出血,之后还长出来厚厚的一层痂皮。不抠的皮损自己会脱落,一层一层地往下掉,掉完了皮肤会恢复正常。不抠皮损,1个月就可以好,抠了之后3个月才能好。
由此可见,皮损自然脱落的过程类似于“瓜熟蒂落”。临证实践中,针对精神、饮食、睡眠、大小便等健康问题的治疗是主线,当整体变好,皮损与身体分离的时机成熟,皮损便不治而愈。

培土清心治皮炎

   (2022-09-23 08:09:24)[编辑][删除]

广东省中医院研究团队在此病理基础上研发出了院内制剂培土清心颗粒。

特应性皮炎又称为异位性皮炎、特应性湿疹,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皮肤疾病,好发于婴幼儿,病情顽固、反复,归属于中医“四弯风”“湿疮”“胎疮”“奶癣”等范畴。陈达灿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脾土虚、心火旺,病因主要为先天禀赋不足,素体偏热,后天饮食失节,脾失健运。由于母亲孕期过食肥甘或辛辣油炸之品,助湿化热,或情绪不稳,肝郁化火,遗热于胎儿,导致胎儿先天禀赋不足,素体偏热;或后天喂养不当,暴饮暴食、嗜食生冷辛辣油腻肥甘等食物,从而导致患儿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湿从内生,蕴久化热,湿热合邪,外发肌肤;或复感风湿热邪,郁于肌肤腠理而发。

培土清心颗粒由太子参、山药、薏苡仁、连翘、灯芯草、淡竹叶、钩藤、牡蛎、甘草等中药组成。其中,太子参具有补益脾胃、培土渗湿的功效;连翘为疮家圣药,具有清心火、解热毒的功效,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记载:“连翘辛凉,翘出众草,能升能清,最利幼科,能解小儿六经诸热。”太子参、连翘培土清心共为君药;淡竹叶、灯芯草可清心除烦导赤、甘淡渗利去实热;薏苡仁、山药可健脾补胃除湿,助太子参、连翘调理心脾为臣药;钩藤平肝祛风止痒、牡蛎重镇潜阳安神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全方用药轻灵平正,共奏清心培土、祛风止痒之效。

【探秘镇院之宝】山西省中医院的清热利湿胶囊

祛湿止痒治过敏

湿疹、荨麻疹等过敏性皮肤病是由于禀赋不耐,同时风、湿、热邪阻于肌肤所导致;湿邪多由脾虚而生,若经常饮酒或嗜食辛辣腥发之品可使湿热内生;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等因素可导致五志过极,进而生热化火;如果再外感风邪,就会因风、湿、热蕴积而形成疹。

清热利湿胶囊由黄芩、黄柏、龙胆、滑石、苦参、车前草、石膏、淡竹叶、白茅根、牡丹皮、蝉蜕、白鲜皮、地肤子、龙骨等中药组成,其中,黄芩、黄柏、龙胆、滑石、苦参、车前草等共行清热祛湿之力;石膏、淡竹叶清泄气分之热;白茅根、牡丹皮清营凉血,透热转气;蝉蜕、白鲜皮、地肤子、龙骨等疏风清热,安肤止痒。全方共奏清热利湿、安肤止痒之功。

(张梦雪 张轶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