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2022-8-17中国中医药报
——《脑心命门学说与临床应用》序
国医大师
孙光荣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哲学思想与生命智慧蕴涵丰厚。中医药学源于中华民族,根于中华文化,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双重属性,堪称中华传统文化之杰出代表。
中医学之基本构架为中华传统文化所缔造,丰厚于临床应用之继承与发展,遂逐渐形成完美之生命医学体系。道教医学所原创之“头有九宫”“脑有九瓣”“泥丸百节”等解剖学概念,以及“元神”“脑窍”“上丹田”等生理学概念,实为“脑心命门说”发轫之始。继之,滥觞逶迤,锻造锤炼,隐现起伏,流派纷呈。长期以来,“心主神明”抑或“脑主神明”之争辩,各持己见,可谓耽于一纹一理之识见矣!
“脑心命门说”渊源于“太极命门”概念。天人相应,天人一理。以天道之太极,明人伦之太极;以天地之心,明人体之心。《黄帝内经》明载“命门者目也”“精成而脑髓生”之说,张景岳则确认目睛命门即“脑心”。故可将“脑心为太极”与“命门为太极”相统一,则人体真正之中心即脑心命门。
贾耿、周德生教授原创新著《脑心命门说与临床应用》,以《周易》《道德经》《黄帝内经》三部经典理论为思源,以儒、释、道思想为脉络,汲纳现代医学学术营养,旁征博引、融汇中西,深入理论发掘与学术提炼,明确脑心乃脑中之脑、脑之核心,深度解读脑心命门之生命原理,系统整合精气神学说之内核,形成“脑心命门说”,针对中医脑科理论予以新诠释,并分析脑病专科众多有效医案,用以印证“脑心命门学说”之临床应用价值。
中医药学之发展必须遵循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凡食古不化、故步自封或崇洋师外、以西律中,皆有方枘圆凿之弊。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全力推出
《脑心命门说与临床应用》一书,以期展示中医脑科理论研究之全新视野,或可有助于中医学术之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从而推动中医药学术进步和中医药事业发展。
中医杂志《国医素》创办始末
(2022-08-19
04:43:30)[编辑][删除]
摘自2022-8-18中国中医药报
单德成 江苏省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常州最早的中医杂志《国医素》,创办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三月一日,季刊,仅办了2期就因种种原因遭遇停刊。
该刊以“阐扬国医原素、指导社会健康、沟通医药声气、促进互助精神”为主旨,成为中医之喉舌,学术之宝筏。出版者武进国医学会,印刷者国医素书局,社址在武进(今常州市)化龙巷北首。钱今阳任社长兼总编辑,施秋玉任副社长兼编辑,黄寿斋任总务主任,唐柳浦、吴静斋都是编辑,周病骥任广告部主任。办刊注重文化的趋向性、传承的连续性和文献的严谨性。
钱今阳(1915—1989),字鸿年,常州人,著名中医学家、教育家、中医儿科学家。他出生于常州钱氏中医儿科世家,为名中医钱同增(1882—1924)之子,是第十一代传承人。童年失怙,然其少抱大志,勤攻读,稍长则攻家学,后随叔父钱同高(1888—1967)临证,18岁即单独应诊。由于谦虚好学、下笔成章,深受前辈与同人的好评。中医界泰斗秦伯未在《当代医家传略》一书中介绍钱今阳:“先生治医,既不守旧,复不迷新。信奉经方,不薄时论。贵在愈病,不执己见。”
钱今阳诊余致力于医学团体事业,先后与医界前辈沈润庠等创立武进国医学会,历任第一、二、三、四届常务理事,兼总务组主任、文书宣传股股长,与同道万仲衡创办武进国医讲习所,被推荐为董事,兼总务主任,后改组为武进国医专科学校,复被推为常务经济校董,兼校务长。创办《国医素》杂志社,该刊撰编人员荟萃全国各地中医界名流,主要撰稿人有秦伯未、徐相任、邵芝餐、王杏村、章次公、施秋玉、许元龙。
“国医”是我国自古沿用的历史名词,亦专指中医。夫素者,原素之谓,精华之意也。该刊内容丰富,立意深刻,设有“画报”“评论”“学说”“药物与方剂”“专著”“国外医学名著译作”“临床实验录”“医界人物志”“医林文艺”“特载”“医药情报”等栏目。为了庆祝创刊,杂志首期特刊载《国医素缘起》文章1篇。
《国医素》虽然只开办了两期,但刊登栏目多样,内容洋洋大观。其中,“画报”栏目主要展示了武进国医学会会员照片、各地名流对本刊的题词、民国二十五年十一月五日武进国医学会第四届会员大会拍摄的照片。“评论”栏目刊登了中医今日之危机、向整理国医者进一言、现代国医界应有的态度和认识等论点文章。“学说”栏目则刊登了有关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急性痛风之原因病状与治疗、眼病与喉病等方面的学术文章。“药物与方剂”栏目谈论了附子、厚朴、桂枝汤。“专著”栏目刊登的主要内容有实用温病学、伤寒论改正并注。“国外医学名著译作”栏目刊登了关于熏炭之研究、浅田宗伯的处方等。“临床实录”栏目刊登了小儿寿庭患伏暑治疗记、医案、针灸治验摘录、赋梅花馆治验录、秋燥治验等内容。“医界人物志”栏目刊登了晚清常州儿科名医钱心荣、治痘名家钱祝唐、术佳德善的沈廷荃和江苏省国医馆馆长王硕如等人的传记。“医林文艺”栏目刊有中国外科学教科书序、国医素杂志题言、妇科易知录序、钱母(钱同高母亲)谭太夫人八秩寿诗。“特载”栏目刊有中医条例、中医审查规则、武进国医学会第三届会务概述。“医药情报”栏目涉及紧要、机关、团体、教育、出版等方面内容。其中有江苏国医分馆董事会议组织编辑委员会聘钱今阳为主任委员的消息。
1929年3月17日,全国17个省市242个团体281名代表云集上海,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要求政府立即取消废止中医议案。同时,全国总商会、中华国货维持会、医药新闻报馆等也支持中医界。通过斗争,国民政府和卫生部表示对中医并无歧视,并面允代表:该提案虽获通过,但暂不执行;改称中医为国医;同意成立“国医馆”,聘请陈存仁、谢利恒二人为卫生部顾问。为了纪念这次抗争取得胜利,医学界将3月17日定为“中国国医节”。于是,当年的《国医素》杂志第二期专门为此增加了“国医节”特辑文章16篇,包括秦伯未的《三一七以后》、钱宝华的《纪念国医节的根本问题》、谈逸盦的《国医节纪念之感想》等,浓墨重彩对“国医节”进行组稿报道。其中,吴敬斋所作的《三一七歌》格外引人注目,这首作品饱含深情地歌颂了中医药,现节录如下:
轩岐医药五千年,流传至今犹未歇。
济世活人疗疾苦,工同良相比诸葛。
鞠躬尽瘁不辞劳,愿进人群登寿域。
望问闻切工心计,刀圭针砭擅手术。
寒热温凉权时变,君臣佐使用相匹。
一剂便知两剂已,病者以愈忧者悦。
钱今阳是起步于常州、发展于上海的中医名家,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上海市卫生局中医咨询委员、上海市中医学会副主任、上海中医学院儿科教研室负责人等职。他年轻时积累的办刊经验为后来创办新中国第一本中医杂志《新中医药》奠定了基础。他编著出版的《中国儿科学》又名《钱氏儿科》,是中医儿科历代经典与钱氏儿科经验相结合的产物。
中医杂志《国医素》融学术性、史料性、时效性于一体,是研究民国时期中医历史的珍贵文献,是弘扬中医传统文化的优秀刊物,历久而弥足珍贵。
姜莉云运用“秘阳法”治验二则
(2022-08-18
05:25:41)[编辑][删除]
摘自2022-8-17中国中医药报
蔡悦 青魏炜 云南中医药大学
姜莉云是云南省昆明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昆明市名中医,师从全国名中医吴荣祖。吴荣祖教授用“逆子”比喻真阳之火上浮,此火不宜清,应在温阳扶正的基础上,温水潜阳,引火归元。“秘阳法”即是针对“水寒相火不密”提出的治疗方法。
“秘阳法”首见于《黄帝内经》,“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平阳秘,精神乃至,阴阳离决,精神乃绝”,主要强调的是阴阳平衡的关键,及人身健康之根本。祝味菊先生也提出“阴不可盛,以平为度;阳不患多,其要在秘”。“秘阳”针对的病机当为阳气亏虚,相火不密证。吴荣祖将相火不密的表现总结为典型的上热下寒之症,扰于前后阴,则见小便频急、尿道不适、灼热坠痛、肛门坠胀等。下寒证实则为脾肾阳虚,故见腰酸腿软、四肢清冷或厥逆、胃脘冷痛、关节酸楚、便溏或秘、痛经、经水色暗、小腹冷痛、喜温喜按、夜尿频频或溲溺不畅等。舌脉之象可见舌质嫩、淡、红(尖红)或暗、青夹瘀,舌体胖大,齿印多津或少津。
口臭案
马某,男,30岁,2016年11月17日,因“口腔异味3年余”初诊。自诉3年来经常熬夜,反复出现口腔异味,口干口苦,晨起及饥饿时更甚,口干不欲饮,反复口疮发作,时有胃脘部胀满不适,偶有恶心欲呕、反酸、烧心,纳可,眠晚,大便每天2~3次,质稀不成形,平素无畏寒怕冷,但四末欠温。舌淡红夹青,舌尖红,苔白腻,脉沉,双尺无力。中医诊断为
“阴火”,证属脾肾阳虚,相火不密,治以温肾健脾,引火归元,方用潜阳封髓丹加味,具体方药为附片30g(配方颗粒,兑入汤剂同煎),细辛6g,肉桂15g,砂仁10g,黄柏10g,淫羊藿20g,烫骨碎补30g,鸡内金15g,厚朴10g,川芎10g,佛手15g,煅瓦楞20g,丁香10g,乌梅15g,炙甘草10g,大枣10g,连服5服,嘱患者忌酸、冷、水果、菌类。
11月22日二诊:患者诉胃脘胀满不适、反酸、烧心较前好转,口中异味、口干口苦稍缓解,仍诉大便每天3~5次,舌淡红,苔白腻,脉沉,予前方加麸苍术15g,厚朴10g,陈皮10g,豆蔻20g,加强燥湿和胃、健脾止泻之功,继服10剂。
12月2日三诊:患者诉口中异味、口干口苦较前明显好转,大便每天1~2次,成形,偶有胃脘部胀满不适,无反酸、烧心等症,舌淡红,苔薄白,脉沉,予前方去麸苍术、陈皮,继服10剂。
12月12日四诊:患者诉偶有胃脘部胀满,食后尤甚,无口中异味、口干口苦,大便每天1~2次,成形。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继予前方5服。2月后再复诊,诉偶有食后胃脘胀满,口中无异味。
按
患者从事个体经营,经常熬夜,耗伤阳气,导致肾阳亏虚,肾水寒凉,命门之火不能敛降,浮越于上,灼伤津液,故可见反复口疮、口干;脾胃阳虚则脾之运化功能和胃的腐熟功能失职,故可见胃脘部胀满,食后尤甚,泄泻,口臭,舌苔白腻等;舌淡红,舌尖红,脉沉均属脾肾阳虚,相火不密的表现。潜阳封髓丹温水潜阳,引火归元,其中以辛温性热之附子为君药,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肉桂色赤入心,性热而助血中温气,强心温肾暖肝、引火归元,与附子相须为用,为臣药;砂仁纳气归肾,宣中宫一切阴邪;细辛散寒以扫清道路;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者,调和水火之枢机也,独此一味,三才之意俱矣。以上三药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并具补土伏火之功,真火伏藏,则人生之根蒂永固,起佐使之功。泄泻的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治当以健脾除湿止泻,平胃散由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组成,可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临证中姜莉云常用上方及山药、豆蔻等健脾、芳香化湿之品,治疗脾虚湿盛之泄泻。
慢性咽炎案
周某,女,45岁,2017年2月9日,因
“反复咽痛2年,加重伴咽中异物感半年”初诊。患者诉2年来反复出现咽痛,咽干,无咳嗽、咯痰、胸闷等症,常自服“板蓝根”等清热泻火之品,上述症状有好转,但反复发作;近半年来,咽痛发作频繁,伴咽中异物感,咳之不出,咽之不下,偶有胃脘部隐痛,食后尤甚,呃逆频,平素怕冷,四末欠温,纳欠佳,眠差,多梦易醒,口干口苦,大便每天1次,质偏稀不成形,小便调。舌淡红,苔白腻,舌下脉络迂曲,脉沉。
诊断:(脾肾阳虚,痰气交阻,相火扰窍型)喉痹。
治则:温水潜阳以归元,降气化痰以利窍。
药用潜阳封髓丹合半夏厚朴汤加减:附片30g(配方颗粒,兑入汤剂同煎),细辛6g,干姜20g,肉桂15g,盐黄柏10g,砂仁粒10g,川芎10g,佛手15g,龙骨20g,牡蛎20g,姜半夏15g,厚朴10g,紫苏梗15g,茯苓20g,射干15g,桔梗15g,丁香10g,肉桂子10g,鸡内金15g,大枣10g,炙甘草10g,连服3服,嘱患者忌酸、冷、水果、菌类。
2月12日二诊:咽干、咽痛较前明显好转,胃脘部隐痛较前好转,仍诉咽部异物感,大便每天1次,成形,纳一般,夜寐改善,易醒,舌淡红,苔白,脉沉。前方加陈皮10g,加强行气燥湿之功,继服6服。
2月18日三诊:诉近期无咽痛、咽干,咽部异物感较前明显好转,纳眠均较前好转。继予前方6服。
患者3月后四诊:诉因进食不慎后出现胃脘部隐痛,近3月均未出现咽痛、咽部异物感。
按
患者平素怕冷,四末欠温,脉沉均属阳虚导致温煦、推动功能失职;肾中阴阳为一身阴阳之根本。肾阳虚,导致肾水寒凉,潜于两阳之间的命门之火,不能敛降,浮越于上,灼于咽喉故见咽痛;患者反复使用清热泻火之品,导致阳虚更甚;肾阳虚累及脾阳,脾寒不运,己土不能升,戊土不能降,阳虚寒凝,气滞不通故可见胃脘隐痛,食后尤甚,纳食欠佳;脾失运化导致湿盛,故可见大便质偏稀不成形;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见呃逆频作;“脾为生痰之源,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痰气交阻,故见咽部异物感,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故予潜阳封髓丹温水潜阳,合半夏厚朴汤降气化痰。肉桂子又称桂丁,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幼嫩果实,味辛、甘,性温,归脾、胃、肺经,具有温中散寒,止痛、止呃之功,治疗呃逆,常加用丁香、肉桂子、鸡内金,联合温中止呃,行气和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