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缓解干燥代茶饮

(2022-08-17 03:48:31)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唾液腺、泪腺等外分泌腺受累为主要特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分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及继发性干燥综合征。后者继发于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它的发病与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吸烟等)和性激素水平等有关。
干燥综合征发病隐匿,临床症状复杂多变,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常见泪腺和唾液腺,出现口眼干燥等。此外还可累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皮肤肌肉关节等。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就要警惕本病发生:
长期不缓解的口干、眼干;老年女性出现不典型的关节痛,又不符合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近几个月或几年迅速出现龋齿或牙齿脱落;成年人反复出现腮腺肿大;眼睑反复出现化脓性感染;远端肾小管酸中毒;不明原因的肺间质纤维化、肝胆管损害或慢性胰腺炎。
干燥综合征的治疗,先通过检查和临床症状评估病情,根据脏器受累情况,选择抗疟药、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和生物制剂等药物来控制病情、缓解症状。还可以使用人工泪液或人工唾液来改善局部口眼干燥的症状。
下面介绍三款适合干燥综合征患者的代茶饮,根据症状选用。
口干——燥漱方
取葛根10g、天花粉10g、乌梅15g、甘草6g,水煎15分钟,冷服或漱口,胃肠功能较差的可以温服或漱口,对于缓解口干具有良好效果。
眼干——清热明目方
取金银花10g、菊花10g、决明子15g、干地黄20g,煎汤熏蒸眼部或用蒸汽熏眼仪熏蒸眼部。
皮肤干——滋阴润肤方
取百合30g、地黄30g、地肤子、30g、白茅根60g,煮水药浴或者熏蒸皮肤。

偏方三则

 (2022-08-13 14:04:54)[编辑][删除]
摘自2022-8-12中国中医药报
治肋软骨炎综合征方
胆南星、法半夏、制附子、制草乌、制川乌各30g。将上药研成细粉,用蜂蜜适量,调成糊状,取适量药粉膏外敷患处,每隔7小时调湿再敷。有瘙痒、皮疹等过敏反应者停用。
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方
生晒参200g,蛤蚧5对,沉香、杏仁、茯苓、当归各100g,川贝母、炙甘草各50g。上药混合研成细粉,装瓶备用。使用时,每次取药粉3g,温开水送服,早晚各1次,3个月为1个疗程。
治久咳气喘方
核桃仁、炒甜杏仁各250g,蜂蜜500g。将甜杏仁放入锅中,加水后以小火煮1小时,再放入切碎的核桃仁,煮至汁稠,然后加入蜂蜜,用小火一边加热一边搅拌,至煮沸即可。晾凉后装瓶备用,每次取5~10g,开水调服,每日两次。 (胡佑志)

茶酒人生!

 缓解干燥代茶饮 (2022-08-15 13:52:01)[编辑][删除]
茶酒人生!

世人都说“人生无非诗酒茶”,作家冯唐颇有见解:酒是火做的水,茶是土做的水。觥筹之后,人散夜阑灯尽羹残,土克火,酒醉用杯清茶解。茶喝多了,君子之间淡如水,可以在酒里体会小人之间的温暖亲切的活法。茶与酒都是水,又何尝不是生活?

留一分清醒,留一分醉,便是曼妙人生了。


酒是万丈红尘,茶是千秋大业

古语有云: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相较于前面六种必需品,茶似乎有些格格不入。然而,生活不能只沉浸在酸甜苦辣咸中,还需要一份清醒,一份雅趣。

郭沫若在重庆缙云山游玩,喝了当地甜味山茶,高兴吟诗一首:豪气千盅酒,锦心一弹花。缙云存古寺,曾与共甘茶。

无独有偶,文人骚客喝茶成瘾。林语堂喝茶,先要有聊得来的人,还得有舒服讲究的环境。

老舍直言:我是地道中国人,咖啡、蔻蔻、汽水、啤酒,皆非所喜,而独喜茶。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事静观皆自得。

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喝的是一种自在。自古佳茗似佳人,饮后方知味乾坤。

酒里来酒里去的生活,解不了愁,茶能滤浮躁。清清浅浅的苦涩,不正是人生滋味吗?

夕阳西下,唯茶清心。酒与茶,皆是生活

醉生梦死酒,人间烟火茶,都是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酒是一群人的寂寞,茶是一个人的狂欢。

头苦,二甜,三回味……懂得品茶之人,必是懂生活之人。

生活不易,披荆斩棘到了现在,该好好休养生息了。没有“采菊东篱下”的条件,也要有“茶亦醉人何必酒”的觉悟。酒不醉人人自醉,茶不清心心自清。

冯唐先生有句话:不是冤家不聚头,说不尽的茶与酒。在这似茶般有味无味的日月中,只愿你我间或有酒得进。

愿你我:人生上半场,松花酿酒,只谈乾坤风月,不论人间是非;人生下半场,春水煎茶,慢品人间烟火,闲观万事岁月。


茶酒人生!
     酒是沟通感情的媒介,酒是增进感情的催化剂,酒是活跃气氛的因素。生命在酒的伴随下有太多的故事。酒,是一段历史,在人生的传递中散发着迷人的芳香。
    茶,暗香悠远,沁人心脾。一杯茶,清洌,淡雅。或许几经冲泡,会变得越来越淡,甚至会索然无味。那贯穿一生的香气,总让人回味。


[转载]酒逢知己千杯醇茶遇知音万众香
      酒与茶,性格迥异的水,或浓烈,或淡雅,或甘醇,或清苦。伴着勇士的情怀,哲人的智慧跃然纸上,流传千古。《三国演义》中曹刘聚首,若无青梅煮酒,怎会有“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孔明抚琴品茶空城计智退曹兵,若无抚琴品茶的“悠然”,如何智退司马懿的十万大军?赵匡胤置酒宴请昔日袍泽,欢饮中诸将释去兵权,君臣相安。这杯酒,若不是知己,怎生举得起来?

茶和酒堪称双绝,中国的茶文化和酒文化虽然各有渊源,但也有着颇多相似的情趣。

首先,茶和酒对用具都颇为讲究。品茶因茶叶的种类不同而异,泡绿茶首选玻璃器皿,喝花茶以细瓷盖杯为优,品乌龙茶则以宜兴紫砂为上。品酒对杯子的选择也是大有学问,最便于欣赏酒的色泽的是水晶杯,水晶杯的原料是人造水晶,质地细腻、明亮、反光、有弹性,“薄如纸、声如磬”,当注入酒杯时,一种“未曾入口先有情”的情致便会油然而生。
茶酒人生!
  其次,品茶与品酒都有着异曲同工的“三部曲”。品茶讲究审茶、观茶、品茶三道程序。审茶是指泡茶前要先审看茶叶,有喝茶人讲究的可以分出“明前”、“ 雨前”、“龙井”、“雀舌”等。观茶是看茶叶的形与色。茶叶一经冲泡后,形状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几乎会恢复茶叶原来的自然状态,名茶,嫩度高,芽叶成朵,在茶水中亭亭玉立,婀娜多姿,有的则是芽头肥壮,芽叶在茶水中上下沉浮,犹如旗枪林立。茶汤此时也会随着茶叶的运动而徐徐展色,逐渐由浅入深,由于茶的种类不同而形成绿色、黄色、红色……此时此刻观茶形赏茶色甚为赏心悦目。最后是品茶,既要品汤味还要嗅茶香。茶叶一经冲泡之后,其香味便会随之从水中散溢出来,此时便可以闻香了。闻香之后,用拇指和食指握住品茗杯的杯沿,中指托着杯底,分三次将茶水细细品啜,这即是“品茗”了。法国人品酒与中国人品茶有着几乎相同的步骤:观、闻、尝“三部曲”。观酒是品酒的第一步,观酒之后即是闻酒,酒的香气浓郁而丰富。饮酒时要先按逆时针方向晃动杯子,让酒液沿杯壁爬升,以便增加其接触空气的面积,以助于酒香的散溢。晃动酒杯之后,将酒杯倾斜适当角度,然后将鼻子探入杯内,细细闻嗅酒的香味。看酒选杯,酒香都会有必然的差异,让每种酒的醇美都能发挥的淋漓尽致,所以在喝不同的酒时选用不同的杯子。最后一道程序即是尝酒了。
摘自春云如烟
[转载]酒逢知己千杯醇茶遇知音万众香

其次,品茶与品酒都有着异曲同工的“三部曲”。品茶讲究审茶、观茶、品茶三道程序。审茶是指泡茶前要先审看茶叶,有喝茶人讲究“明前”、“ 雨前”、“龙井”、“雀舌”等。观茶是看茶叶的形与色。茶叶一经冲泡后,形状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几乎会恢复茶叶原来的自然状态,特别是一些名茶,嫩度高,芽叶成朵,在茶水中亭亭玉立,婀娜多姿,有的则是芽头肥壮,芽叶在茶水中上下沉浮,犹如旗枪林立。茶汤此时也会随着茶叶的运动而徐徐展色,逐渐由浅入深,由于茶的种类不同而形成绿色、黄色、红色……此时此刻观茶形赏茶色甚为赏心悦目。最后是品茶,品茶既要品汤味还要嗅茶香。茶叶一经冲泡之后,其香味便会随之从水中散溢出来,此时便可以闻香了。闻香之后,用拇指和食指握住品茗杯的杯沿,中指托着杯底,分三次将茶水细细品啜,这即是“品茗”了。法国人品酒与中国人品茶有着几乎相同的步骤:观、闻、尝“三部曲”。观酒是品酒的第一步,观酒之后即是闻酒,酒的香气浓郁而丰富。饮酒时要先按逆时针方向晃动杯子,让酒液沿杯壁爬升,以便增加其接触空气的面积,以助于酒香的散溢。晃动酒杯之后,将酒杯倾斜适当角度,然后将鼻子探入杯内,细细闻嗅酒的香味。看酒选杯,酒香都会有必然的差异,让每种酒的醇美都能发挥的淋漓尽致,所以在喝不同的酒时选用不同的杯子。最后一道程序即是尝酒了。

第三,斟茶与斟酒都讲究留有余地酒满茶半。在与客人共同品茶时,由茶海向客人的闻香杯中斟茶,通常只斟七分满,留下的三分是情谊——这是中国茶文化的特殊含义。斟酒是以杯子容量的1/3为度,为的是便于闻香品味。中国人品茶时,讲究分三口将茗杯中的茶水饮完,为的是便于细细品啜。传说是缘于品有三个“口”,暗含着“一苦二甜三回味”之意。品酒如品茶,慢慢饮,细细品,不是“感情深,一口闷”。喝茶有品茶、饮茶、喝茶之分,品茶的茶叶与茶具均要上乘,舍得下工夫细细品味,饮茶则不必然讲究茶具的优劣,也不拘于特定的形式,随意饮用就是了,喝茶只是为了解渴,大口大口开怀畅饮。饮酒也有品酒、饮酒、喝酒之分,用水晶杯是品酒,用其他酒杯、器皿照样可以饮酒,如果用嘴对着酒瓶大口喝酒,那是酒鬼一醉方休。

以茶代酒:“茶类隐,酒类侠”很是精辟。古时征战,侠士上马前,有盛在夜光杯中的葡萄美酒。葡萄酒味又甜,但入夜光杯,便殷殷如血,浑不见女儿之态。酒入腹中,豪气顿生。若此行一去不复返,便马革裹尸还,若凯旋,也当聚会饮酒,千斗不辞,在喜极而泣的英雄泪中,口到杯干。而茶不是这样喝的。最苦的茶,性也不烈,感到深沉的余味,在舌上萦回。所以茶适合幽窗棋罢,月夜焚香,古桐三弄。适合往禅院经对时,僧人奉上,边饮边谈,偷得浮生半日闲,适合午醉醒来无一事,孤榻对雨中之山,独自品茗。酒与茶,是异境落入凡间的精灵,无法取代,无法割舍。

[转载]酒逢知己千杯醇茶遇知音万众香

酒是乱性之药,茶是清心之贴。很少有人饮酒能浅尝辄止,故而饮酒过量,不能自制,喝到忘形,生出了诸多酒后误事,酒后无德的闹剧,亡国祸民的悲剧。在物欲横流的竞争时代,不免浮躁,承受超负荷的压力,有人企图用酒精麻木自己,但醒来后是更大的空虚。喝茶就不同了,茶本身闲适、温暾的氛围,茶越喝越清醒、越喝越睿智,有怨气的人,茶喝到深处,怨气化为无形。好茶越喝越淡,交情越喝越深。酒是感性,茶是知性,酒很浪漫,茶很古典。因喜庆而醉酒,醒之后一片空虚,快乐的心境早已化为烟云。而醉茶,是一种心灵的洗礼,是一种超脱,它可以从心底里把烦恼消除。醉茶与醉酒,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
  酒逢知己千杯醇,茶遇知音万众香,如茶人生太清淡,似酒岁月过浓烈。茶中带酒味,酒中有茶香,茶酒人生,酒茶岁月。

喝茶的道理

  (2022-11-24 03:46:59)[编辑][删除]


   
      据神话传说和历史文献记载,我国茶文化学者普遍认为,我国喝茶的历史至少已有五千年之久。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几乎每一页都可以闻到茶的芳香。油,盐,柴,米,酱,醋,茶是中国人生活的必需品。中国有句俗话;人不可一日无茶。国人几乎没有不喝茶的,自古至今,茶都是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茶在国计民生中的普遍性,长久性,特殊性的地位是其它任何一种饮料都望尘莫及的。华夏民族的茶五千多年来培育了中华民族发达的智力和健康的体魄。总结五千年的茶事实践,我们把喝茶分为两大类型。喝茶的两大类型是清饮和调饮。
                                                                                      
一  清   饮                                                                                                         
      清饮是指在冲泡或煎煮茶叶时,不添加任何辅料,闻的是茶的本香,品的是茶的原汁原味,感受的是茶独特的美妙韵味。漫漫五千年,我们的祖先对茶的利用,历经了从药用到食用再到调饮,进而清饮的演变。中国人对茶的渴求,也历经了从生理需求到感官享受再到精神升华的演进。也就是说调饮在先,清饮在后。清饮是从唐代开始的,唐代茶圣陆羽对于泡茶用水,煮水之火,泡茶之器,煮茶之法都有极其严格细致的要求,他革命性提出了茶的清饮方式-煎茶法。摒弃了前人在茶汤中加各种配料的做法,仅保留了盐。这意味着食茶时代的没落,饮茶时代的来临。陆羽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品尝到茶的真滋味,真正的品茶行家应该单纯地喝茶,品尝茶的自然精华,加料调饮是对茶的糟蹋。陆羽之后,他所倡导清饮成为中国饮茶方式的主流。宋秉唐志,饮茶之风越发盛行,饮茶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宋人将唐人的煎茶法改为点茶法,在原料制作工艺,冲泡方式上更为讲究,在茶汤调理过程中不再加盐,同时,更注重茶的色,香,味,形等要素的统一。
                                                                     
    点茶法是先将茶叶在小石磨中研成细末,将茶末置于碗中用沸水调成膏状,然后用沸水冲入,再用竹制的,扫帚状的茶筅击打茶汤【称为击拂】,打出汤末,最后根据汤沫的色和形以及停留时间长短等来品判茶的好坏。宋代的点茶法由日本来宋学佛的僧人带回日本,在其后数百年的传播中与佛教禅宗理念互融互生,不断演进,到了十六世纪中后期,由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完善成为日本国粹---抹茶道。
                                                   
      宋代的饮茶方式还有’’ 茶百戏‘‘’,与’’斗茶‘‘等。斗茶又称茗战,即比较茶汤的好坏。进入元代,北方游牧民族的蒙古人统治中国,宋人开创的极富文化内涵和艺术美感的点茶法遭到摒弃,饮茶方式又回复到陆羽时代之前加奶的调饮方式。此后,点茶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我们只能在故纸堆里去寻觅它的痕迹了。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清廉之风,下令停止生产工艺极为繁复,造价极为昂贵,奢侈的龙凤团茶,改为唐宋就已出现散茶。随着散茶的兴盛,茶叶的冲泡方式演变为泡茶法。冲泡法又分为撮泡法和壶泡法。撮泡法是将散茶置于茶瓯中,用沸水直接冲泡。清朝流行的盖碗茶,以及当代台湾茶艺的曼陀罗泡法都归于撮泡法。壶泡法是直接将散茶置于茶壶中以沸水冲泡,泡好后分杯而饮。这与当代流行于闽粤台一带的功夫茶的冲泡程序极为相近。由于泡茶法较唐宋的煎茶法,点茶法更为简单,易行,饮用也更为方便,使得饮茶更加接近民众生活,这就带来了明清茶馆文化的繁荣。当代日本的煎茶道,韩国的茶礼,也是承接了明清的泡茶法。近现代,冲泡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西湖龙井,安吉白茶,安溪铁观音,武夷大红袍,祁门红茶,洞庭碧螺春,用的多是清饮法。                                                                       
二   调     饮 
                                                                                                         
     调饮是指在饮茶时,根据自己的喜好,在茶中加糖,加盐,加奶,加薄荷,加果汁,加香料,加中草药,甚至还可以加酒,调制出适合自己口味的茶,兴致所至,随心所欲,总之只要能喝出建康,喝出好心情就好。特别是茶叶和中草药【单方和复方】调饮,对人体保健养生和治疗疾病作用是很大的。茶最先出现在神农’’ 尝茶解毒‘‘的传说中。中医认为,茶具有明目醒脑,清热解暑,止咳生津,消食化脂等许多功效。今天在浙江,福建白茶产区,对于白茶还有’’ 一年为茶,三年为药,七年为宝。‘‘的说法。在湖南安化茶区,还有用老陈茶煎服治疗小儿痢疾的作法。茶被食用,最早记载在【晏子春秋】一书里;’’ 晏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食。炙三戈五卵,茗【即茶】菜耳。‘‘今天,在湖南桃江一带依然保留着吃擂茶的风俗----将新鲜茶叶与盐,生姜,玉米,芝麻,黄豆等一起捣碎成沫,然后开水调服。在中泰边境的泰族亦有’’ 腌茶‘‘的习俗---将鲜茶叶腌制后,当零食食用。随着古人对茶的认识的不断深入,用茶方式也逐渐由直接食用鲜叶 ,转变为加工成干茶后再与其他配料一同煮饮的食用方式,即调饮。
                                                                                                                    据史料载,西汉以前,即有将茶叶制成茶饼,配葱,橘,用于醒酒提神和健身方法。人们在用茶之前,取茶饼在火上炙烤提香,待茶饼冷却后碾碎,再将碎茶置于釜中,同时投入米 ,姜,盐,葱,香料,鲜奶,等煎煮。今天,西藏,青海的藏民饮用的酥油茶,以及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牧民饮用的奶茶,都保留了这种古老的调饮方式。英国人在红茶里加糖加奶,俄国人在红茶里加糖,蜂蜜和柠檬,印度人在红茶里加香料和牛奶的喝法,都延续了中国古人的调饮方式。
                                                                                                    
       国人喝茶,调饮先于清饮是符合事物发展规侓的,在药用和饮用两个时期的过渡阶段,茶的食用就是调饮法誕生的基础。三国时期魏国的张揖撰写的【广雅】,对于调饮法记得很清楚;’’ 荆巴间采叶作饼 。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生炙全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 荑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这则记载的意思是;湖北,四川之间采叶子做成茶饼,叶子较老的就和米膏搅和在一起成型。如果要煮茶来喝,先把茶饼烧烤到颜色变红,然后舂捣成粉末,放在瓷器里面,用热汤从上淋浇淹浸,也可以加葱,姜,橘子同煮。喝了可以醒酒,又可令人不睡觉。’’ 用葱,姜,橘子荑之‘‘可见是调饮法。其步骤是炙茶,舂捣,浇覆,调味。
           
      唐代以后,以茶配伍中草药有所发展。宋代王怀隐等编【太平圣惠方】中第九十七卷列有药茶专篇。据了解我国的古籍民间验方,名家祖传秘方及近代医药研究成果,以茶为配伍的中药方剂就有上千种之多。延至近代,保健茶更为普遍。当代中国多以绿茶,乌龙茶或红茶为主要原料,配以有疗效的单味或复方中药制成名目繁多的调饮保健茶。具有健身,降压,降脂,明目,保肝,降血糖,防癌等不同功效。例如八宝菊花茶,乌龙金丝茶,灵芝茶,金银花茶,绞股蓝速溶茶,中华枣茶,莲子芯茶,山楂甘草茶,菊花龙井茶,蒙古族奶茶,藏族稣油茶,白族三通茶,维吾尔香茶,侗族油茶,客家擂茶,纳西族龙虎斗等等均属于调饮法。

何 为 好 作者:在河之洲68893       鲍     

                                               

 新年快到了,家家都会备些茶叶,以便招待客人或者自己享用。而且,我们巢湖人酷爱饮茶,尤喜饮‘好茶’,但何为‘好茶’却不甚明了。大多数消费者认为叶片小的,头多的,造型似剑,扁平的即为‘好茶’。这是对好茶的极大误解。
 陆羽在其著作【茶经】中指出;‘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陆羽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茶叶的品质,以生长在风化岩石上的为上品,生长在黄土坡中的最差;野生的茶质最好、园林栽培的品质较次;生长在阳坡上而且有树木遮阴的茶树,;叶芽呈紫色的品质最好,呈绿色的较差;叶芽像竹笋一样的饱满品质好;叶芽短碎瘦小的品质较差;叶芽呈卷状的品质好,叶芽舒展平直的品质较差。茶叶的外形只是辨别茶叶优劣的一个方面,要品评茶叶的品质还须闻香气,尝滋味,看汤色,看叶底。下面就本人几十年经营茶叶的心得谈谈自己的看法。
  闻香气;有干嗅和开汤两种方法。干嗅也能大体辨别茶叶香气的高低优劣,有无异味,但要细品则须开汤【即茶叶要过水关】。茶叶的香气来源于芳香类物质,茶中的蛋白质,氨基酸,多酚类等化学成分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是形成不同香气的主要因素。我们在开汤过程中所遇到随水气散发出来的各类茶香,如兰花香,板栗香,玫瑰香,清香,嫩香,鲜香,浓香等。茶叶的香气,绿茶
以清鲜隽永,红茶以浓烈纯正,乌龙茶以馥郁清幽,花茶以芬芳扑鼻为上品。如果茶香低沉而带有粗异味者,则为次品。
  尝滋味;区别茶质好坏主要是茶的滋味。茶的滋味和香气有密切的关系,香和味联系在一起俗称【香味】,凡香气高的,味也纯美。绿茶的滋味鲜爽,红茶的滋味浓厚,乌龙茶的滋味酽醇,花茶的滋味鲜灵可口。平淡乏味或含有粗涩异味的茶就是次品。

  看汤色;汤色也叫水色,液色是指溶解在茶汤中的各种色素和多酚类等物质的反映。看汤色主要看汤色的浓淡,深浅,明暗,清浊等程度,还要看茶汤中沉淀的多少。各种茶类的汤色,一般说来,红茶以深浓,鲜艳,明净的红橙色为好;绿茶以清澈,碧緑或緑中呈黄为好;乌龙茶以金黄而艳丽为好;花茶以浅橙黄而明亮为好。如果汤色浅薄,浊暗,都是茶质低次的表现。
  看叶底; 用沸水冲泡过的茶叶,称为叶底。从叶底可以看出鲜叶原料和采制工艺的状况。叶底的好坏,主要从嫩度,匀度,色泽三方面去观察。叶底以细嫩,多芽,柔软,肥厚,匀齐,完整的为好。粗老,多茎梗,坚硬,瘦薄,混杂,断碎茶多的为差。叶底的色泽,绿茶以绿翠,绿中微带柠黄而明亮的为好;带有青张,晦暗,红梗,红叶的为差。红茶以红艳明亮的为好;以带乌条,花青的为差。乌龙茶以叶边带红而明亮的为好;褐色或混杂的为差。花茶以绿匀而微黄明亮的为好;褐暗而杂的为差。
 总之,味厚,汤清,汁浓,耐泡是好茶的显著特征,希饮茶人切记。

讲茶道 学中医

时间:2019-09-0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魏陵博

 

 

  茶,自古以来名称繁多,最早称为“荼”,在《诗经》中多次出现。茶在《神农本草经》被称为苦菜,性寒味苦,可祛五脏病邪,治疗胃胀之食欲不振,有补气提神的作用。陆羽《茶经》记载:其名,一曰茶,二曰槚(ji),三曰蔎(shè),四曰茗(míng),五曰荈(chun)。至于茶的功效,陆羽《茶经》记载:“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意思是说,茶寒性较大,与精进修行之人相类,宜于情操高尚之人饮用,如患发热口渴、头痛目涩、胸膈烦闷、肢节烦痛,喝上四五碗茶,有醍醐灌顶、甘露润喉的功效。但也提醒,若采摘修治不得法或有杂质,喝了也会生病。

中国几种常见茶的功效

  目前我国的茶叶分为六大类,包括绿茶、红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

  白茶:白茶最为珍贵,采摘后直接烘干或晒干,不发酵,无烟火气,目前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老君眉等。此种茶不经火,所以在诸茶中性最寒,清火之功最著,清朝周亮工《闽小记》记录:太姥有绿雪芽茶……性寒凉,功同犀角,是治麻疹之圣药。所以白茶具有退热、抗菌抗病毒作用。

  绿茶:绿茶是没有发酵的茶,在我国产量最多,饮用广泛。绿茶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清心除烦、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止痢除湿等作用。

  乌龙茶:乌龙茶与绿茶同源,是由2~4叶组成的茶叶。乌龙茶又称青茶,属于半发酵茶,其品质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既有红茶的浓鲜味,又有绿茶的清芬香,品相为“绿叶红镶边”,铁观音是比较著名的乌龙茶。乌龙茶的寒性较绿茶弱。

  黄茶:人们在炒青绿茶时杀青、揉捻后干燥不足或不及时,叶色便变黄而成为黄茶,因此黄茶是“信手偶得之”,属于发酵茶的一种,黄茶的叶绿素受到较多破坏,而淀粉水解为单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所以黄茶的苦涩味道很轻,形成黄茶醇厚香甜滋味。黄茶在“闷黄”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消化酶。寒性较乌龙茶更弱,微温,黄茶具有醒脑提神,消食化积等作用。最著名的黄茶当属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洞庭湖中的君山,形细如针,茶芽内面呈金黄色,外层白毫包裹,雅称“金镶玉”。有“金镶玉色尘心去,川迥洞庭好月来”的茶联。

  红茶:红茶属于发酵茶,性温,具有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特征,祁门红茶是最著名的红茶。红茶能促消化、促食欲,红茶偏温,较适合冬天和胃寒体质者饮用。红茶可加糖、奶,但红茶不宜放凉饮用,否则会影响暖胃效果。

  黑茶:黑茶属于全发酵茶,茶叶较老,发酵后色黑,为做茶砖的原料,黑茶能够长期保存,而且有越陈越香的特点,具有一定收藏价值。黑茶有“红、浓、陈、醇”四大特点。“红”指茶汤色透红、“浓”指茶味酣畅;“陈”指越陈味越浓;“醇”指滑润甘甜。最出名的黑茶当属云南普洱茶。牧民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之说。

饮茶虽好也有宜忌

  每种茶都有不同的功效,应根据不同功效和自身情况选用。饮茶虽有诸多好处,但是也要注意禁忌。

  茶苦寒,最能降火,火降则上清,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茶宜常饮,适量不间断,茶的保健作用属细水长流,日久建功。茶还要择时而饮,俗话说:“饭后茶消食,午茶长精神”。

  忌饮凉茶。饮之宜热,冷则聚痰;忌空腹饮茶。空心饮茶直入肾经,且冷脾胃,乃引贼入室也。虚寒及血弱者,忌长期喝茶,饮茶既久,则脾胃虚寒,形成痰饮、痞胀、呕逆、泄泻等症;心慌、失眠之人忌饮浓茶,茶中的咖啡会导致失眠加重,心动过快;缺铁性贫血者不宜喝浓茶,茶中的鞣质影响铁在胃肠道的吸收;服药忌饮茶。饮茶解药之说源于一句话“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当时所谓的毒指药物。茶具有利尿作用,可以促进一些药物成分排出体外,降低药效,茶中有些成分有较强的生物活性,易与药物发生反应,所以不要用茶水送服药物,吃中药时避免喝浓茶。

  总之,喝茶秉持“茶即是水”的原则,饮茶是为了饮水,不宜放大量茶叶,也不要大量喝茶水,而要陶冶情操,颐养心情,加之了解茶的历史文化知识,会增加无穷的乐趣。(魏陵博)

茶道茶艺茶文化    【草根一生】

  茶酒人生! (2014-07-04 10:13:03)[编辑][删除]

酒:入药活血 过饮伤身
摘自2024-3-7中国中医药报
吴力强 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人们在与亲朋好友一起聚餐畅谈时,难免推杯换盏、沟通情感。其实酒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味中药,入药治病有活血行气之效,但多饮则伤身。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云:“酒,天之美禄也。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因此在参加聚会宴饮时,千万不要贪杯。
过饮伤心肺
心主血脉,肺主呼吸,两者同居于上焦,共同维系着血液和呼吸的正常运行。肺合皮毛,秋冬寒凉,少量温饮黄酒,可抵御寒冷,有助于预防感冒。但酒性偏热,过饮容易引动相火,灼伤咽喉及肺络,出现反复咳嗽咯痰、汗多易泄等症状。西医认为,过量饮酒会使心率加快,增加心脏负荷,容易诱发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疾病,同时也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过饮伤脾胃
脾、胃位于中焦,脾主升清,胃主和降,脾胃运化有常则胃肠功能良好。过量饮酒易助湿热,湿困脾,热伤胃,则影响脾胃的运化和升清降浊功能。如脾虚湿困可导致困倦乏力、腹痛腹泻等,而胃火上扰可表现为上腹灼热、恶心呕吐等症状。西医认为,过量饮酒,尤其是白酒,容易灼烧食道和胃黏膜,导致食管炎、急性胃炎,大量饮酒还会导致酒精中毒、消化性溃疡等疾病。
过饮伤肝胆
肝藏血,主疏泄,胆附于肝,以降为用,肝胆互为表里。俗语道“酒壮怂人胆”,长期饮酒之人容易肝火偏旺,脾气暴躁,伴有失眠、头痛等病症。酒后虽因胆火旺而令人忘惧,但也会影响胆腑的正常通降功能,出现胆汁返流、消化不良等。酒精主要在肝脏内进行代谢,长期过度饮用会损伤肝细胞,早期可表现为酒精性脂肪肝,后期会发展成为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甚至转变成肝癌。
此外,长期过度饮酒还会诱发痛风、痔疮等疾病。清代医家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说:“其久(指长期饮酒)也病深,或为消渴,为内疽,为肺痿,为痔漏,为鼓胀,为黄疸,为失明,为哮喘,为劳嗽,为吐衄,为癫痫,为难治之病。”所以说,酒虽有佳酿的美誉,但也有“狂药”的别称,过饮伤身,切莫贪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