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岁院士贝时璋的养生之道

(2022-08-17 03:12:33)

摘自2022-8-15中国中医药报
宋添力 黄胜 湖北民族大学医学部
贝时璋(1903年10月10日~2009年10月29日),浙江人,中国细胞学、胚胎学创始人之一,中国生物物理学奠基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享年107岁,被称为“科学老寿星”。他曾说,在98岁之前,除了常规体检外,没有住过医院,生活中也很少吃药。闻者无不惊叹与羡慕,贝时璋为何拥有如此健康的身体呢?笔者从《贝时璋与当代中国生物物理》《贝时璋文选》,以及其科研助手王谷岩所著的《贝时璋传》记载中窥得一二。
以研为乐的思想境界
贝时璋院士于1921年从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同济大学前身)毕业后赴德国留学,长期进行实验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的研究。他对科学研究充满了热爱,并曾说“对科学家来说,最快乐的事情是待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或在图书馆里看书。有时看书看得出神,旁边有人叫也听不见;实验做得津津有味,有时把时间也忘了。”
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记载:“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愉”即愉快、乐观,只有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心情畅悦,才能祛病防身,延年益寿。又如《灵枢•本藏篇》云:“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也。”专心于自己所爱的事业,情绪则不易受外界的影响和波动,故其气血运行平稳,脏腑功能正常。反之,消极的情绪容易导致人体的阴阳失调、气机紊乱、脏腑受损而百病丛生。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是其对生命科学真正的热爱和积极的心态使得他健康长寿,度百岁乃去。
长期步行的锻炼习惯
贝时璋的书房里曾经挂过这样一副对联:“若有恒,何须三更起半夜眠;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无论做科研还是做运动,他都做到了持之以恒。贝时璋特别喜欢运动,尤其是慢走,数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动,他认为步行是锻炼身体最好的方式。从贝时璋的家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往返一共近3000步的路程,他每天走路上下班,这一走就是40年。退休后,他仍坚持走路这一良好的锻炼方式,不管是在家里的室内、走廊、阳台还是去外面逛街,每天最低标准是走3000步,8000步则是标配。《灵枢•脉度》中载:“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运动,人体的气血才能像如源源不断的水和昼夜轮转的日月一般。一定的运动可以鼓舞人体气血的运行,促进人的身体新陈代谢,有益身体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他凡事都亲力亲为,他认为自己能做到的事最好还是自己亲自去做,还鼓励老年人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自己完成生活琐事,这样一方面可以运动筋骨,一方面还可以预防阿尔茨海默病,何乐不为呢?
为国为民的大爱精神
百岁高龄之后,他仍勤耕不辍,坚持工作,在2003年百岁之际,还正式出版了用两年半时间主编完成的《细胞重建》论文集第二集。
他曾说:“一个真实的科学家,是忠于科学、热爱科学的。他热爱科学,不是为名为利,而是求知识、爱真理,为国家做贡献,为人民谋福利。”他无时无刻不牵挂和关注着国家的昌盛和科学的发展,希望用自己还未燃尽的知识再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做一份贡献。
宽厚仁爱的君子风范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礼记•中庸》也称“故大德……必得其寿”。贝时璋在生活中、待人处事中无不体现和践行着宽厚仁爱的原则。无论是共事的同事、教过的学生,还是家中的保姆阿姨,都敬佩他和蔼可亲、待人宽厚的风范。他曾说对人要厚道,不要刻薄对待别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自己认为对得起人了,也就心平气和了,这种较高的个人修养也会使人长寿。

秋季容平养收之道

 (2022-08-17 03:46:36)[编辑][删除]

摘自2022-8-15中国中医药报
邓沂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关于秋季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这段话的意思是,经过春天的生发、夏天的长养之后,自然界万物到秋天业已成熟,形态平定,处于一种丰硕、从容的平定景象,即“容平”。由于秋季自然界阳气收敛、阴气微生,阴主寒凉、主成形,所以天气转凉、秋风劲急,草木花凋叶落、果实成熟,天地由此呈现出清肃明净之象。秋季应于肺脏,故秋季亦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微生与肺气清肃的季节。这段话强调秋季养生应注意养收,并从起居、情志等方面做出了具体指导,现简述如下。
情志养生
调摄情志,远离悲秋
中医认为,五脏中的肺、七情中的悲,以及四季中的秋季等,均属金。立秋后凉风急、白露生、寒蝉鸣,尤其是霜降后草木凋落、万物衰败,自然界一派萧条、凄凉景象。因此在秋天特别容易引起人们悲伤、忧郁的情绪,即“悲秋”。这种情绪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正常反应,一般不会有太大问题,但如果调养不当,悲秋过度,就很容易引起抑郁情志或抑郁症,甚至发生其他疾病。所以秋季要注意调摄情志,远离悲秋,尽量养成不以物喜、不为己悲,乐观开朗、宽容豁达、淡泊宁静的性格。
收敛神气,使志安宁
秋季宜安心静养,稳定情志,不宜妄动七情。秋高气爽,可外出秋游、登高,以收神敛气,保持内心宁静,减缓肃杀之气对情志的不良影响,使肺气清肃,才能顺应自然界阳气收敛、阴气微升的特点,符合秋季养收的要求。
起居养生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秋季自然界和人体的阳气从夏季的由向外疏泄趋向于向内收藏,人们的作息应做到“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阳气的收藏、阴精的内蓄,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疏泄,使肺气得以舒展。为了保养肺脏秋收之气,在秋季要适当延长睡眠时间,相较而言,与春夏季节之早起宜稍稍迟点起床。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养生箴言。“秋冻”一般指不过早加衣,宜在初秋,具体还要根据天气变化来决定,应以自己感觉不过于寒冷为标准。适当秋冻不仅能提高人体在冬天的御寒能力,同时还可避免多穿衣服产生的热汗,以防阴津耗伤、阳气外泄,亦符合秋季阴精内蓄、阳气内收的养生要求。
饮食养生
减辛增酸,慎食秋瓜
秋季肺脏当令,肺属金行、肝属木行,味辛入肺、味酸入肝。肺强则易于伤肝,因此秋季饮食宜减辛增酸。秋季宜多食山楂、石榴、柠檬、酸枣、青果、乌梅等酸味食物或药食两用之品。同时酸味与甘味同食亦可化阴以润燥。秋季宜少食辣椒、韭菜、大葱、生姜,少饮白酒,即减少辛温的食物,既可避免肺气过强伤肝,也可减少辛温耗伤津液而预防秋燥病的发生。
立秋之后,由于自然界和人体阳气收敛、阴气微生,即人体阳气相对春夏季节要虚弱一些,尤其是很多人夏季过食寒凉,到了秋季,脾胃阳气多有损伤而处于虚弱状态。因此入秋后应尽量少吃过于寒凉的食物或生食大量瓜果,特别是不吃或少吃西瓜、苦瓜、黄瓜等。饮食讲求顺应时节、不时不食,秋季宜吃梨子、葡萄等凉润的应季水果,以养阴生津润燥。
润肺防燥,贴膘强体
由于秋季雨水减少、湿度较小,秋燥成为主要气候特点。秋季为肺脏当令之时,肺为娇脏,稍有疏忽即易被秋燥所犯,耗伤津液,引发口干舌燥、咽喉疼痛、皮肤干燥、咳嗽咯痰、大便干结等不适,可用养阴生津、润燥润肺的食物,如梨子、甘蔗、百合、白木耳、蜂蜜、鲥鱼、鸭肉等都是秋季养生最佳的食物。
夏天暑湿难耐、脾胃消化功能较差,饮食清淡简单、营养摄取多有不足,加之出汗较多、睡眠较少,身体常有损耗、体重都有减少。秋风一起,人们胃口大开,瘦了当然要“补”,多吃肉食来“贴秋膘”,以补偿夏天的损失,增加皮下脂肪的含量,让形体强健,为冬季御寒打下良好的基础。“贴秋膘”和“以肉贴膘”的养生习俗来自生活水平较低的时代。这种做法对于现代人来说不绝对适用,需要因人而异。对于形体瘦弱、神疲乏力、畏寒肢冷,乃至贫血、低血压者来说,可趁此秋凉来临适当多吃点肉食,配以足够的主食和适量蔬菜、水果,对于改善体质、提高冬季抗寒能力有一定的益处。
运动养生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开展健身运动的最好时段。选择秋季健身锻炼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如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爬山、游泳等;老年人可散步、慢跑,做健身操,练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此外,可配合“静功”锻炼,如松字功、意守功等,静则养神,以达心身康健之效。

用形气神生命观指导秋季养生
2023-8-10中国中医药报
李町 柴超 梁永林 甘肃中医药大学
自然界有四时周而复始、二十四节气循环往复,不同的时节有不同的气候,而气候的变化又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立秋,“立”表示开始,“秋”象征着禾谷成熟,于每年公历8月7日或8日交节。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四立者,生长收藏之始”,自立秋之日起,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从成长繁茂向着成熟收获发展。根据中医学理论,人体生命由形、气、神三个要素构成,有形者称“形”,无形者称“气”,生命之主宰称为“神”,人体的形、气、神也应当顺应时令的变化做出调整,从立秋开始,用形气神生命观指导养生,常常事半功倍。
养形宜冻宜养阴
关于养生,民间说法“春捂秋冻”,说的就是秋天可以拖延添衣的时间、减慢添衣的速度,在立秋之际尤为适用。“三伏”代表高温酷热的天气,出现在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之中,通常情况下,初秋暑气未消,立秋以后往往还有“秋老虎”的余威,早晚气候增添些许秋意,刮风时带点凉爽,但温度不会骤然下降。立秋后,让身体适当感受凉意,以适应外界气候变化,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为机体能够平稳应对酷寒严冬做准备。此外,适当的“秋冻”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防御机制,防止汗出过多、阳气外泄、腠理不固导致生病。值得注意的是,“秋冻”不意味着盲目挨冻,倘若遭逢气温突变理应适当增减衣物,且颈肩、腰腹、关节处不宜受冻。此外,立秋过后也要避免贪凉,可以收起凉席、少食冷饮,并减少空调的使用,以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立秋以后,自然界中的阳气趋向收敛,能量开始蛰伏,实乃为度过寒冬做准备的生存之道,人亦应当适应天地变化。立秋已过即以养阴为要,所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冬之时,万物敛藏,养生应顺时而为,注重养护阴精。阴有功能之阴,主凉润宁静;亦有物质之阴,诸如精、血、津液等。当人体阳气趋于内藏时,易出现阳亢生热的情况,因此立秋以后更应注重养阴,使机体重新达到阴阳平衡。同时,借阳气内收之效,脏腑机能旺盛,为滋补物质之阴提供了良好的时机。
养气重收重肺气
立秋作为秋天的第一个节气,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沉降、收敛,人体顺应时节的变化,进入收敛内养的状态。立秋后身体的柔韧度、四肢的伸展度有所下降,运动量不宜过大,切勿大汗淋漓,造成阳气损耗,让邪气有可乘之机。可以选择一些轻松平缓的运动,循序渐进地进行,做到适时有度。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倶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这段文字指出,立秋后人们应该调整生活作息、早睡早起,早睡顺应了秋季阳气收敛的特点,而早起则有助于肺气的舒展。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缓冲秋季的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保持气血平稳运行。
秋应肺而收,立秋养生宜养肺气。《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秋日饮食宜收不宜散,酸性收敛,辛味发散,故立秋起,可适当食用一些酸味食物来收敛肺气,同时少食辛辣,以防散发肺气。立秋之时,燥邪当令,易伤津液,容易出现口鼻、咽喉及皮肤干燥的症状,酸味食物不仅有助于收敛肺气,还有生津润燥的功效。肺在五色属白,为达到生津润肺、补益肺气、改善秋燥之功,可以多吃白色的食物。
养神勿悲勿伤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应于肺,在志为悲(忧)。因此,在此时节,人们心情容易抑郁;秋季是肃杀的季节,果实丰登以后便是草枯叶落、花木凋零,人容易触景生情;立秋时节以后阳光照射时间逐渐缩短,人体的生物钟未能及时调整,导致生理节律紊乱,从而影响精神状态,产生悲秋等伤感情绪。
《灵枢•本脏》言:“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这段经文强调了意志的重要性。立秋养生,要做到心境宁静,收敛神气,意志调和,才能保持精神的专注和思维的敏捷,魂魄正常活动不散乱,避免过度情绪的刺激,五脏功能正常运行,从而免受邪气的侵袭。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了秋季养生的重要原则:“秋三月……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秋季气候宜人,适合人们进行舒缓的户外运动,呼吸新鲜空气,多晒太阳。增加日光照射,可以调动人体情绪,有助于提升精神状态,减轻抑郁情绪。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要学会适时放松,可以通过打太极拳、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舒缓情绪。此外,还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多关注美好的事物,与朋友家人分享喜悦,遇到伤感的事情,及时主动的予以排解。立秋作为秋季开始的节点,可以设立一些小目标,合理安排学习和工作规划,有计划地迎接新的挑战,有助于激发良好的精神状态。
形、气、神三者相互依存,立秋养生之养形、养气、养神亦密切相关。以立秋养肺体—敛肺气—宁心神为例,没有肺脏之形则肺气无所依附,没有气之内收则人体神机不能内敛,而无法安宁,没有心神平和则终致气乱精离、形乃大伤。“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时令养生作为顺时而为的重要理念,“立秋养好生,冬天不生病”,扎实的立秋养生能为后续的身心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秋季锻炼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早晨以跑步、打球、健身操等项目为宜,晚上则以散步、慢跑、快走、太极拳等强度不大的运动为宜。二是运动锻炼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运动量则宜由小到大。三是锻炼时要注意防寒保暖,清晨气温较低,应根据户外气温变化而灵活增减衣物。

秋季养生先养肺

  (2021-09-08 16:22:03)[编辑][删除]

      肺为华盖,性喜清肃濡润而恶燥。秋天已至,天气日渐干燥,燥邪多从口鼻而入,燥邪犯肺,使肺津受损,宣肃失职,从而出现咳嗽或干咳无痰、口干、舌燥、咽痛、目涩、鼻出血、干咳少痰、皮肤粗糙、大便干结等症状。
秋天起雾也会增多,雾气对人体的健康影响比较大。雾中存在很多污染物,易对咽喉、眼睛造成影响,其中的硫酸盐、二氧化硫、大气污染物及所携带的各种细菌和病毒易侵入人体呼吸道,使人体呼吸系统防御功能降低,导致呼吸不畅、胸闷、干咳、咽干痒等。因此秋冬季养肺工作变得更加重要。那么您知道秋季如何做才能养肺吗?
养肺先要宁心神
养肺首先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的万物萧条。
心平气和是养肺的方法之一。肺是呼吸器官,而情绪变化表现最明显的地方就是呼吸。呼吸急促、不平稳不仅增加肺的负担,同时也会使身体里的气机逆乱,因此,秋天的精神调养很重要。
重食疗以润肺
中医认为,燥为阳邪,易伤津损肺、耗伤肺阴,因此秋季应注意食疗以润肺。百合、银耳、荸荠、山药、秋梨、鱼鳔、蜂蜜等有滋阴润肺作用。冰糖银耳汤、黄精秋梨汤、雪梨膏、百合莲米汤、山药莲米汤、芡实山药羹等也有养阴润肺作用,不妨常食。白色入肺,多吃白色食物对肺有好处。
银耳 性平、味甘,是秋季润肺的圣品,既有补脾开胃的成效,又能滋阴润肺。银耳含有碳水化合物、粗纤维、精氨酸、赖氨酸等成分,营养价值高。
梨 梨有润肺清燥、止咳化痰的作用,对急性气管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出现咽喉干痒、疼痛、声音嘶哑、痰稠、便秘、尿赤等症均有良效;梨又有养阴清热的效果,所以高血压、肝炎患者常吃梨有好处。梨可以生吃,也可以蒸食,还可以做成汤和羹食用。
百合 百合是能够润肺养阴的佳品之一,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蛋白质,尤其还含有特殊的生物碱,例如秋水仙碱等,这些营养物质能够滋补身体,尤其是能够应对秋季干燥。
起居有度适秋凉
秋属金,主收敛。《黄帝内经》也写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里说的“秋收”可不是指收获粮食,而是指收敛神气、气血和津液。
秋季天高气爽,应早卧早起,这样有益于收敛精气神。进入深秋以后,天气变化无常,衣着要随天气变化而增减,否则易受凉感冒。
运动时最好微微出汗或不要出汗,千万不要大量出汗,使身体津液外泄,损伤“秋收”的原则。
多运动以健肺
强健肺脏的最佳方法之一是适当的体育锻炼。可根据每个人的喜好不同、身体素质差异,分别选择合适的锻炼方法,如慢跑、散步、打太极拳、门球、练气功等。运动可改善呼吸功能,加强肺心血液循环,增强肺心功能。
秋季经络养生
经络养生的目的在于保持经络的通畅,纠正脏腑经络功能失衡,长期坚持必有益处。
泡脚温经络 将双脚浸入热水中9分钟(水温以热度能忍受为宜,千万注意别烫伤);按揉太渊穴、膻中穴各36次;做6次深呼吸、6次漱津吞咽。
点按少商穴 少商穴属手少阴肺经,是治疗咳嗽的要穴,可以帮助清热泻火。可以用自己的指甲进行点按,因为少商穴所处的位置面积较小,如果觉得不能有效按摩的时候,可以找一根竹牙签进行辅助。
按揉列缺穴 列缺穴为手少阴肺经的络穴,有通上彻下、清肺止咳的作用,通过穴位的刺激可以使人头脑更加清醒。列缺穴还有戒断烟瘾的功效,所以想要戒烟或者调理肺部的朋友不妨多按一按列缺穴。

秋养按八穴

   (2022-10-18 08:51:12)[编辑][删除]


中医认为,秋属金,应肺。《素问》曰:“秋三月……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秋季养生应以平和心态缓和秋季的肃杀之气,重视调顺肺气、固敛肺阴,以应对秋季燥气当令、万物收敛的特点。针对秋季气候特点和阴阳变化规律,向大家介绍几个秋季养生常用穴位,助您安然度秋。

首重养肺

中医认为肺为娇脏,喜湿润而恶干燥,通过呼吸主宰人体一身之气,在体表合于体表皮毛,开窍于鼻。肺脏为阳中之阴,与秋季阴阳属性相同;五行属金,与秋相通;同时其气肃降收敛,与秋气秉性类同而通于秋气。秋季养生中最不可忽视的就是养肺。

中府中府属手太阴肺经,为肺之募穴,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处。中府是肺经的起始穴,也是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的起始点。从穴位的位置来看,靠近肺脏,内通肺气,具有止咳平喘、清泻肺热、宣肺平喘的功效,同时又因中府穴与足太阴脾经交会,因此具有补气健脾的功效。可每天按揉中府穴,先顺时针再逆时,每次按揉3分钟左右,补益肺气。

肺俞肺俞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肺之背俞穴,位于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肺俞从解剖位置上看是肺脏在背部的投影区,所谓背俞穴,就是该脏腑之气输注在背部膀胱经上的点。它反应了该脏腑气血的盛衰,也可以用来治疗对应的脏腑病证及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所以肺俞穴不仅是治疗肺脏疾病的要穴,也是补益肺脏的首选穴位。除了常见的点按法之外,天灸疗法、三伏敷贴疗法、三九灸疗法等,都会选取本穴以固充肺脏气血,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本穴还具有抑制过敏的功效。

大椎大椎位于后背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大椎是督脉上的穴位,督脉为“阳脉之海”,统摄全身阳气。对于体虚多病、肺气虚衰的老年人来说,可以常用艾灸大椎的方式振奋大椎阳气,提高人体免疫力,改善肺脏功能;而对于素体阳盛、热邪扰肺而出现的咽干、鼻衄等症状,也可以用大椎点刺放血等方式来驱热外出,大椎穴还能熄风解痉、镇静安神。

注意防燥

秋季雨水日渐减少,气候日渐干燥。“燥”是秋之主气,也是致病“六淫”之一,被称为“燥邪”。中医认为,燥热之邪容易损伤肺气,导致人体内阴气耗散,继而出现一系列以干燥为主要特征的病变。“阴”指的是人体的阴液,包括阴精、血液和津液,这些都是营养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中医认为“秋冬养阴”,而燥邪易伤阴,所以应积极防“燥”。除了多饮水、勤护肤、常食补之外,也可以选用一些生津益阴的穴位。

天容天容属手太阳小肠经,在下颌角的后方,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凹陷中。天容的定位靠近气管和喉咙,古代称之为“肺系”,具有传递水湿的功能,可以起到很好的清咽利喉、润肺止咳的效果。秋季一旦燥邪伤肺,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调,出现口鼻干燥,甚至发生燥咳,可以用两手大拇指的指腹轻轻按压或做环状运动,并配合缓慢的吞咽运动,长期操作对嗓子具有保护作用,天容穴可称为清咽润喉的“护嗓穴”。

天枢天枢属足阳明胃经,为大肠募穴,脐中旁开2寸。该穴位为“天之枢纽”,有升降气机、斡旋上下的作用,是水谷精微之物和水液代谢的中转枢纽。同时天枢也是大肠的募穴,是大肠经气血在人体腹部输注的地区,对调理大肠疾患作用十分明显。秋燥之邪虽多伤肺,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还可出现大便燥结的便秘。可以每日点按双侧天枢,或者以肚脐对准手心,用手掌边缘接触肚脐周围皮肤,先顺时针后逆时针,螺旋状按摩各36圈。也可以配合点按支沟穴。

天枢除了能防治便秘,对于腹泻也有很好的疗效。发生秋季腹泻时用相同的方式来按揉天枢穴,能很快止泻止痛,这也是穴位双向调节功能的具体体现。

支沟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多用于治疗习惯性便秘,可与天枢配合使用。

顾护脾肾

进入秋季后,人们往往食欲大增,再加上要为即将到来的寒冬作准备,因此我国各地都有“贴秋膘”的习俗,以此来补充夏季身体的亏空,也为御寒储存能量。然而若过食肥甘厚味,则容易引起脾胃受损,出现胃肠道症状;而素体肾阳不足,则会出现五更泄泻、手脚不温等现象。

足三里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位于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足三里是保健要穴,在各个季节的养生保健和很多疾病的防治中都经常使用。具有生发胃气、燥化脾湿的功效,而脾胃被誉为“后天之本”,是充盛先天、维持人体正常运行的关键所在。唐代医家孙思邈曾有“(身体)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的养生口诀,常重灸足三里以补益正气、强身健体。我们也可以效仿古人,在秋日里通过点按、热熨、艾灸、敷贴等各种方法来激发足三里穴的经气,甚至还可以用高过膝盖的木桶泡脚来达到通经活络的目的。

关元关元属任脉,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关元”之名取义于“人身元阴元阳交关之处”,被认为是养生吐纳、吸气凝神的地方,老子称之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补肾培元、温阳固脱的长寿穴。《扁鹊心经》中记载:“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炷,久久不畏寒暑。”借助于艾火的热力,关元不仅能驱除寒邪、温养经络,还可以强壮腰脊,理气和血,促进人体的正常代谢,提高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民间还有在关元穴使用“梅花灸”的方法,即以关元为中点,再在其上下左右各一寸处各取一点,五个点同时施以艾灸,以补虚益损,培元固本,调节脏腑功能。

秋季养生“养肺”为先

  (2023-02-07 07:47:33)[编辑][删除]


时间:2019-08-2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王碧辉

 

  秋天气候干燥,人们常觉得口鼻干燥、咽干咳嗽、皮肤发紧脱屑等现象,本身有呼吸系统宿疾的患者也容易复发。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肺病科主任医师时以营介绍,中医学认为,秋令与肺气相应,秋天燥邪易伤肺,而肺为“娇脏”,外合皮毛,主呼吸。外邪侵犯人体,不管从口鼻吸入,还是由皮肤侵袭,都容易犯肺而致病。所以秋天养生,应以“养肺”为先,为冬天减少呼吸系统疾病打好基础。

饮食养肺

  “燥”是秋天的主气,容易伤肺阴,多服用具有滋阴润燥以及补益肺气作用的食材,可起到养肺的目的,如银耳、甘蔗、燕窝、梨、芝麻、藕、菠菜、乌骨鸡、豆浆、鸭蛋、蜂蜜等食物。少吃葱、姜、蒜、韭、椒等辛辣食物,以防肺火太盛。中医认为,肺火太盛会损伤肝的功能。因此除“少辛”之外,在秋天还要“增酸”,以增强肝功能,抵御过盛肺火的侵入。可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如苹果、石榴、葡萄、柚子、柠檬、山楂等,养肺同时也养肝。

  另外,还要少吃寒凉之品,平时要养成喝水的习惯,每天应饮水2000毫升保证肺和呼吸道的滋润。要注意避免风寒,保护肺部机能避免出现各种疾病。

运动健肺

  平时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例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慢跑、快走等,不仅能够有效地增加肺活量,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改善一些慢性疾病患者的肺功能,特别适合老年人、体质虚弱的以及慢性病患者。

  耐寒锻炼也可健肺,比如常用冷水洗脸、浴鼻等。对于身体健壮的人,还可用冷水擦身甚至淋浴。有研究表明,适当的冷水锻炼对预防伤风、感冒、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有一定的效果。除了冷水锻炼外,还可选择一些有助于提高抗寒锻炼的有氧运动项目,如登山、坚持秋冬泳等。体弱多病、老年人、儿童不宜做耐寒锻炼,应根据身体实际情况选择锻炼。

呼吸清肺

  适度的呼吸动作有助于清肺。

  腹式呼吸法:伸开双臂,尽量扩张胸部,然后用腹部带动来呼吸,这种呼吸方式的目的是增加肺容量,尤其有利于慢阻肺和肺气肿病人病情的恢复。

  缩唇呼吸法:快速吸满一口气,呼气时像吹口哨一样慢慢“吹”出,目的是让空气在肺里停留的时间长一些,让肺部气体交换更充分,支气管炎病人可常做。

  上述呼吸法最好每天早晚各练一组,每组次数可量力而行。宜选择空气清新的、气候适宜的天气进行。

  还可用吸入水蒸气的办法使肺脏得到滋润。将热水倒入茶杯中,用鼻子对准茶杯吸入,每次10分钟左右,可早晚各一次,有气管炎的患者不宜。

按摩护肺

  按迎香穴:将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有热感后,用拇指外侧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60次左右,然后,按摩鼻翼两侧的迎香穴20次(位于鼻唇沟与鼻翼交界处),每天早晚各做一至两组,可有效预防鼻炎等呼吸道疾病。

  叩肺俞穴:每晚临睡前端坐椅上,两膝自然分开,双手放在大腿上,头正目闭,全身放松,请家人帮忙。两手握成空心拳,轻叩背部肺俞穴(位置在背后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数十下,然后用掌从两侧背部由下至上轻拍,持续约10分钟。这种方法可以舒畅胸中之气,有健肺养肺之功效,并有助于体内痰浊的排出,且可通脊背经脉,预防感冒。

常笑宣肺

  时以营说,秋季万物凋零,人常“悲秋”,要防忧伤肺,中医有“常笑宣肺”一说。而现代医学也有研究证明,笑对机体来说的确是最好的一种“运动”,不同程度的笑对呼吸器官、胸腔、腹部、内脏、肌肉等器官有适当的协调作用。尤其是对呼吸系统来说,大笑能使肺扩张,人在笑中还会不自觉地进行深呼吸,清理呼吸道,使呼吸通畅。

  另外,人在开怀大笑时,可吸收更多的氧气进入身体,随着流畅的血液行遍全身,让身体的每个细胞都能获得充足的氧气。

  时以营提醒,笑虽可祛病健身,但必须适度,否则会乐极生悲。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者及手术后的病人、孕妇等不宜放声大笑、狂笑,以免引发危险。(王碧辉)

立秋这些养生误区,你中招了吗?

时间:2019-08-1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王碧辉

 

  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正是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多发期,如何保护身体健康成了养生爱好者关注的话题。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肾病、脾胃病科主任医师王祥生介绍,根据中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理论,秋季养生得当,对于健康过冬有重要意义。但是错误的养生方法不仅不会给身体带来好处,反而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王祥生提醒大家立秋后要注意以下养生误区。

误区一: “春捂秋冻”强体质

  正解:“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条保健防病的谚语,但是要因人而异,老年人、儿童、心脑血管病患者、慢性肾病、胃病患者不宜“冻”,健康人群也一定要注意"冻"得适度。

  王祥生介绍,夏末秋初时节,气温开始下降,却并不寒冷,这时是“秋冻”的最佳时期,适合耐寒锻炼,增强机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使机体自然过渡到冬天,增强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但是,对于抵抗能力较弱的老年人、儿童,以及本身有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人群,由于自身调节能力相对较差,遇冷抵抗能力下降、御寒能力较弱,身体很快会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容易诱发宿疾,因此此类人群应注意气温变化而适当增减衣服,但也不用过早穿的太厚实,适度即可。

误区二:“贴秋膘”好过冬

  正解:“贴秋膘”以备过冬御寒之用,已不适合当代人的饮食结构,乱“贴”会适得其反,建议在“贴秋膘”之前听从医生建议。

  民间素有“贴秋膘”的说法,其原因是在炎热的夏季,食欲欠佳食量少,能量消耗大,到了秋天,天气凉爽,就希望多吃点“好东西”补身体。对此,王祥生解释说,现代人的饮食结构不同于古人,日常饮食已经可以保障我们摄入足够的脂肪、蛋白质和营养。贴秋膘一定要因人而异、因人而补。对于体重属于超重肥胖的,肥甘厚腻之品要少吃,不仅不能“贴秋膘”,反倒要注意减肥控制体重。对于体重偏低的,可在医生指导下或者调理脾胃后适当进补。尤其老年人,患有高血压、胃肠疾病等人群不宜“贴秋膘”,如果确有气血亏虚的现象,也应该以五谷为主、五畜为辅,慢慢调理,从而达到体内健康态。

误区三:秋季进补多多益善

  正解:适当进补有益健康,但不可滥补,不可虚实不分,忌以药代食,药补不如食补。

  王祥生称,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服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适当进补强身健体,但进补不可乱补,应注意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中医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病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进补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还要注意进补适量,尽量食补。秋季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如乌鸡、猪肺、龟肉、银耳、蜂蜜、芝麻、豆浆、藕、核桃、薏苡仁、梨等,可与中药配伍制成药膳,采取平补、慢补的方式,则功效更佳。

误区四:防止秋燥多喝白开水

  正解:对付“秋燥”的最简单也是最重要手段就是“喝水”。但是只喝白水也不好,大量的白水会冲淡胃液,打乱体内的电解质平衡。

  秋季的气候特点是干燥,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现象。虽然为了健康、美容等推荐每天多饮水,但是在不口渴的情况下,一次性饮用大量的水,会给肾脏带来负担,使身体受到危害。我国古代医学家千百年前就总结出了良方:“朝朝盐水,晚晚蜜汤。”白天喝点淡盐水,能让体内水分不轻易流失且能维持身体的盐分平衡;而夜晚喝蜂蜜水又可以起到润肺养肺、润肠通便的作用。

  为了防止“秋燥”,饮食宜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等。还可适当多吃些辛味、酸味、甘润或具有降肺气功效的水果蔬菜,如白萝卜、胡萝卜等。为防止皮肤干裂,洗澡时间不宜太长,水温以24~29为宜,浴后抹护肤品滋润皮肤。

误区五:大量运动无顾忌

  正解:秋天人体的精气都处于收敛内养阶段,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不宜大量运动,运动量应由小到大,循序渐进。锻炼时以身体有些发热、微微出汗,锻炼后感到轻松舒适为标准。

  有些人觉得运动量大,身体才能练好,其实不然。立秋后湿热仍没有完全消退,在这个时节进行健身锻炼应该避免运动量过大、活动过于剧烈。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悠着点。相同的环境,相同的运动强度,中老年人的承受能力要低于年轻人。受伤、心脑血管意外等发生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年轻人。所以体力消耗过大的运动项目不适合中老年人,宜选择游泳、太极拳、八段锦等比较轻缓的运动。最好选择一早、一晚进行锻炼。注意运动前要有5~10分钟的暖身运动,运动后也要有数分钟的缓和运动。

误区六:防暑降温长期用空调

  正解:夏末初秋,白天天气还比较热,有些地区还会使用空调,但早晚较凉,长时间用空调很容易出现腹痛、吐泻、伤风感冒、腰肩疼痛等“空调病”。

  王祥生提醒,立秋以后,早晚天气偏凉,空调开放时间不要过长,夜里最好不开或只开除湿;这样,既可降温祛暑,又可预防空调病。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中的人们经常喝点姜汤,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胃止呕、解毒三大功效,可有效防治“空调病”;有慢性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及胃肠功能较弱的人,不宜开空调,必开时避免空调直吹或将腹部盖好。(王碧辉)

立秋养生四原则

时间:2019-08-1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王碧辉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日,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即指暑去凉来。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治未病科主任医师王乐荣介绍,立秋后,气候是由热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自然界由生长开始向收藏转变。根据中医顺应四时养生原则,秋冬养生宜“养收”,入秋后养生要注意以下“四原则”。

润燥养阴慎进补

  王乐荣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饮食以“润燥、补肺、养阴、多酸”为原则。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入秋后宜食生地粥、莲子百合汤、雪梨银耳汤等以滋阴润燥、健脾祛湿,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调理脾胃功能,为中、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础。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立秋时节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时候,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可补充夏季的消耗。如何科学进补才能起到养生的效果?王乐荣建议,可以先找中医师辨明体质,根据体质及身体实际情况,有的放矢的调补。患有胃肠道疾病、高血脂等疾病的人,不宜摄入太多肉食,可以补充叶类、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等具有清补功效的食物,如茄子、鲜藕、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湿的功效。

心境宁静忌忧郁

  王乐荣介绍,秋季情志养生也要以“收”为要,要保持心境宁静。秋应于肺,在志为忧,人们心情容易抑郁。因为进入秋天,阳光照射逐渐减少,人体的生物钟尚不能适应日照时间短的变化,导致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从而出现情绪及精神状态的紊乱,对于有抑郁症或抑郁情绪的人来说,秋天意味着抑郁症到了易发作期。

  秋季情志养生方法:要做到清心寡欲,心境淡泊抱一颗平常心,利于神志安宁,收神敛气;多增加阳光照射,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可以调动人的情绪,增强兴奋性,减轻或消除抑郁情绪;勤于运动,多参加一些室外活动如打太极、八段锦等养生操放松心情;培养兴趣爱好,如琴棋书画等陶怡情趣,可以有效地转移注意力;可以适当喝点绿茶或咖啡、吃香蕉等兴奋神经,改善心境。

早睡早起防受凉

  立秋后,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人应当开始做好保养阳气的准备,在起居上应做到“早睡早起”,因为早睡可以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一般来说,秋季以晚9~10点入睡,早晨5~6点起床比较合适。早起还可以预防血栓形成,对于预防脑血栓发病也有一定意义。

  起居养生首先要注意防寒保暖,秋季早晚温差较大,不要贪凉,夜温低,注意增衣被,慎用空调,以免受凉;室内温湿度适宜,室温22~28之间,湿度50%~60%左右,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睡眠充足,一般8小时左右,坚持午睡30分钟~1小时,但睡眠也不宜过多;注意皮肤保养,秋季湿热重,防止皮肤感染,保持皮肤滋润,科学洗浴,浴后涂抹护肤品。

适度运动忌过度

  进入秋季,天气逐渐凉爽,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人们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秋天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时期,故运动也要顺应这一原则,运动量应由小到大,循序渐进,锻炼时身体发热,微微汗出,锻炼后以感到舒适为标准,可以选择太极拳、瑜伽,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医养生操。不适合选择运动量大的运动,避免运动后出汗过多,容易使邪气趁虚而入。尤其是老人、体质虚弱者更要注意运动适度。

  王乐荣提醒,秋季运动还要格外留意防秋燥,每次训练后应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若出汗较多,可适量弥补些盐水,以少量、屡次、缓饮为原则。(王碧辉)

谨防疾病“秋后算账”
摘自2023-8-9中国中医药报
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伯礼 天津中医药大学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院长 毛国强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35°,于每年公历8月7~9日交节。立秋,是秋季的起点,却并不代表酷热天气的结束,民间素有所谓“热在三伏”,其中一伏就是“秋后一伏”。所以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张伯礼指出,秋季气候干燥,冷热多变,老年人需注意保健防病。立秋过后天气逐渐凉爽,昼夜温差增大,短期的回热还容易导致气温忽高忽低,老人、小孩等体质较差者难以适应多变的天气,很容易患上感冒、发热、咽喉炎、腹痛、腹泻等多种疾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这是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告诫人们四时养生要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管子》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
合理膳食 保护肠胃
炎炎夏日,酷暑难耐,很多人会出现胃口不好、食欲不佳等厌食症状。立秋过后,气温由热转凉,人体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萌发出“贴秋膘”的想法,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弥补夏季清减的体重,为冬季增强抵抗力打下基础。从中医养生角度来看,盲目“以肉贴膘”的方式并不可取。虽然时至立秋,但全国大部分地区依旧处于最热的三伏,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人体的胃肠功能仍然较弱,还没有完全调理过来,若此时进食太多肉类反而会增加胃肠负担,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结果适得其反。而且,对于心脑血管病患者或者老年人来说,盲目“贴膘”反而容易导致一些疾病复发或加重。
秋季燥邪当令,容易耗伤津液,出现皮肤皲裂、口鼻干燥、口渴咽干等症状。《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指出,“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饮食当坚持“少辛多酸”的原则,以清润、收敛为主。尽量少吃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辛散之品,多吃一些甘味、酸味的滋阴润肺之品,如蜂蜜、银耳、雪梨、百合、荸荠、甘蔗、莲藕等,还可辅以沙参、麦冬、石斛、木耳、百合等养阴生津润肺的中药煮粥煲汤饮用。同时还应注意,秋季大量新鲜水果上市,瓜果虽好,但应谨记“秋瓜坏肚”,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应有所选择和节制,以防损伤脾胃阳气。糖尿病患者更应少吃过甜的水果,尽量以西红柿、黄瓜、萝卜等蔬菜代替,以维持血糖稳定。秋季肠炎泄泻初起可以服用藿香正气、胃肠安等制剂。
调节情绪 远离忧郁
秋季是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下降,有些地区草枯叶落,花木凋零,秋风萧瑟,秋雨凄凉。一些老年人往往容易触景生情,勾起心中凄凉、垂暮之感,产生忧郁、惆怅、烦躁等感伤情绪。这种气氛感染力很强,一人秋愁萌动,常常会影响周围的亲人、同事、朋友,“悲秋”的氛围更加浓郁。因此,秋季要特别注意情绪调节,以防秋愁伤身。
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忧),悲忧容易损伤肺气,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情绪的耐受性下降,容易产生悲忧情绪。如何化解这种秋季的肃杀、悲凉之气,远离忧郁呢?《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情志调摄上,要培养乐观情绪,保持内心平静。神志安宁,以避肃杀之气;收敛神气,以顺应秋季的容平之气,正所谓“气定则神闲,神闲则性静”。老年人应保持内心宁静、心情舒畅,切忌情绪大起大落,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有时心神消耗的气血,比身体劳作更多,因此不要让自己的心思太辛苦。遇伤感事则主动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可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并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不妨多去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登山、旅游等,以消解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如条件允许,可以外出旅游,怡情舒心。其中登山活动有益于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增强心脏收缩力和肺活量,也能很好地改善消极沮丧的情绪。
起居有常 提高抗病能力
经过夏季的持续高温炙烤,人一直处于亢奋状态,出现心烦、焦躁、易怒等“情绪中暑”状况,造成人体能量消耗透支。而立秋之后气温由热转凉,人容易因身体能量消耗过多而出现疲软、困乏等状况,并对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同时,立秋之后午休时间减少,加上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偏大,睡眠时间和质量下降。为摆脱这种不良的状态,需要在日常生活、起居饮食等方面进行调整,提高抗病能力。
平素注意清淡饮食,因为油腻食物会在体内产生酸性物质,加深困倦。起居方面,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合理调整作息时间,顺应阳气收敛,“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舒展肺气,而中午适当小睡也有利于化解困顿情绪。也可以在室内放些绿萝、吊兰、虎皮兰等绿色植物,增添活力,释放氧气,净化空气,对摆脱与人体缺氧有关的困乏状态也有一定作用。立秋时节白天依然炎热,但早晚寒气渐盛,体质虚弱的人群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民间自古流传“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谚语。立秋过后,气温日趋下降,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寒露过后,北方冷空气会不断入侵,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寒”。此时应顺应“阴津内蓄,阳气内收”的需要,薄衣御寒,循序渐进练习“秋冻”,以提高机体御寒能力,有利于预防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发生。但“秋冻”不宜冻脚,常言道“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
适量运动 增强体质
秋季天高气爽,气温始凉未寒,正是户外活动的黄金季节。俗话说“动则不衰,乐则长寿”,可以适当增加运动,锻炼心肺功能,增强机体耐受能力。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身体情况,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户外活动。身体好的可以选择爬山、钓鱼、郊游等活动,而身体较差的则可以选择一些活动量较小的项目,如户外散步、打太极拳、气功等。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如青年人可以打球、爬山、骑车、游泳等,年老体弱者则可选择太极拳、慢跑、散步、八段锦等较为和缓的运动方式。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选择哪种运动方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以防汗出太过,耗损阳气。锻炼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以免造成关节韧带拉伤、肌肉拉伤等。
虽然秋季气候宜人,但多晴少雨,气候较为干燥,运动前后要多喝些水,注意补充体内水分以保持上呼吸道黏膜的正常分泌,提高口鼻黏膜的防御机能,促进周身血液循环。如果运动过程中流汗过多,还应该注意喝些淡盐水,以补充体内钠的流失。但切忌暴饮,应少量、多次、慢饮,逐渐补充水分。
防病保健 安度“多事之秋”
立秋过后,雨水渐少,物候干燥,昼热夜凉,天气冷暖多变,人体一时难以适应,稍有不慎,极易旧病复发或引发疾病。因此,入秋后必须注意防病保健,只要多加防范,就能平稳度过“多事之秋”。
预防感冒,拒绝秋燥
立秋是一年之中气温由高逐渐降低的转折期,此后湿气逐渐减弱,转向干热,“桑拿天”逐渐减少。但立秋并不是真正秋天的到来,炎夏的余热未消,“秋老虎”甚至还可能虎视眈眈。这段时间里,昼夜温差也会逐渐增大,老年人及体弱者易受凉风,引发感冒、咳嗽、头痛等疾病。特别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阻肺、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疾病的中老年人,若不注意天气变化,防寒保暖,一旦受凉感冒,极易导致旧病复发。华北地区气候干燥,人体很容易出现鼻干咽燥、声哑干咳、大便干结等“秋燥症”,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免疫力降低,应特别注意预防“秋燥症”。切忌贪凉,尽量减少空调、电扇等电器的长时间使用,注意天气冷暖变化,预防疾病“秋后算账”。老年人应养成每日用冷淡盐水漱口洗鼻的习惯,仰头含漱片刻,使盐水与咽部充分浸润。干燥的秋天也易引起哮喘,有哮喘病史的老年人应尽量避免与过敏原接触。
谨防秋季腹泻
夏日酷暑难耐,大量进食冷饮、瓜果虽然不至于造成脾胃疾患,却已使肠胃抗病力有所下降,入秋后再大量食瓜果,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腹泻、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因此,入秋之后应少食瓜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立秋过后温度下降,部分致泻病原微生物易孳生,容易引起肠道细菌感染、胃肠功能紊乱等疾病。同时,人体受到冷空气刺激后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消化功能逐渐下降,肠道的抗病能力也开始减弱,容易出现反酸、腹痛、腹泻、腹胀等症。此时,要严格把好“进口关”,养成科学合理的膳食习惯,尤其注意腹部保暖。
血压波动,及时调整用药
炎炎夏日,不少高血压患者自测血压后看到血压下降,或担心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常常会选择自行停药或减少药量,90%以上的高血压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血管硬化,对环境温度的适应能力较差。入秋后天气变凉,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血压变化明显。血管收缩直接影响血液供应,容易诱发心绞痛等有关心脑血管疾患。秋季气温变化较大,有时候出现忽冷忽热的情况,血管骤然收缩舒张,也容易引起中风、心梗等重大心脑血管事件。因此,老年高血压患者务必重视血压的监测和管理,遵医嘱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并注意先兆症状,如发现突然眩晕、剧烈头痛、视物不清、肢体麻木等,应及时送医院治疗,以防发生意外。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真正懂得养生的人,当顺应四时之气而养,方能达到治未病的效果。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一年四季生物的规律,人体也不外如此。立秋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以后,虽然暑气一时难消,并且会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体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起来,正是防病保健的关键时期,应当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增加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这样才能为深秋和寒冬的到来做好准备。夏秋交替的时节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爆发期,血管最怕“一冷一热”,这段时间,不仅要养肺,还要注意高血压、心梗、中风等疾病的预防。尤其老年人更要谨慎,注意保暖,早晚要增添衣服,发现不适,及时就医。

《红楼梦》中的阴阳之道

 (2022-08-04 04:33:00)[编辑][删除]

 

读名著品中医之《红楼梦》

摘自2022-8-3中国中医药报
唐娟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学校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者现象都存在着阴和阳两个方面。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景岳全书•传忠录》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由此可见,阴阳非常重要,而疾病发生的根本是阴阳失调,中医看病时先要判断患者是阴证还是阳证。
阴阳交替与疾病转归
《红楼梦》第十一回写道:凤姐儿说道:“你只管这么想着,病那里能好呢?总要想开了才是。况且听得大夫说,若是不治,怕的是春天不好呢。如今才九月半,还有四五个月的工夫,什么病治不好呢?”
凤姐儿劝慰秦氏的这段话,表面是在讲季节变换和病情发展,实际上却包含着中医的阴阳之道:四季循环,阴阳交替,动态平衡。就好比凤姐提到的“春天”“四五个月的工夫”。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的气候变化,春夏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凉寒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这是自然界的阴阳相互制约和相互消长的结果。
《黄帝内经》强调“天人相应”,是指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其实也与自然界的四季交替、阴阳消长变化有着密切联系。一年四季阴阳的消长,春夏阳长,秋冬阳消,人身之阳也随之消长,从而影响疾病的转归。
《红楼梦》第十一回又写道: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到交节的那几日,贾母、王夫人、凤姐儿日日差人去看秦氏,回来的人都说:“这几日也没见添病,也不见甚好。”王夫人向贾母说:“这个症候,遇着这样大节不添病,就有好大的指望了。”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文中提到的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医上讲“冬至一阳生”,就是冬至到立春,阳气逐渐上升,阴气逐渐下降。而“夏至一阴生”,则是指从夏至到立秋,阴气逐渐上升,阳气逐渐下降。
王夫人所说的“遇到这样大节不添病”,也有来头。冬至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人很容易发病,或旧病复发。俗语常说“冬至收老头”,因为冬至为一年阳气最弱之际,而老年人暮年亦是人一生阳气最弱之时。倘若老年人平素身体有疾,到了冬至时节,因天、人、时之阳气最弱,其命难存。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写道:湘云听了,由不得一笑,说道:“我说你不用说话,你偏好说。这叫人怎么好答言?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翠缕道:“这么说起来,从古至今,开天辟地,都是些阴阳了?”
这里湘云说的“千变万化”,其实万变不离其宗:自然界最关键的就是一阴一阳。《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这里是在说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可概分为阴和阳,但阴阳之中复有阴阳,这种既对立又互相联系的现象,在自然界中无穷无尽。阴阳学说贯穿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广泛用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养生保健以及疾病的诊治。
血气男女,用药有别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写晴雯半夜出门,受了风寒感冒。贾宝玉赶紧差茗烟去请大夫来瞧。大夫来了一看,认为晴雯是风寒感冒兼有食滞,吃些祛风散寒、消积导滞的药就好了,于是开了一个方子。具体方剂书中没写,但宝玉一看这个方子气坏了,连说人家是个庸医,因为方子里除了紫苏、桔梗、防风、荆芥等药外,还有枳实、麻黄。
宝玉道:“该死,该死,他拿着女孩儿们也象我们一样的治,如何使得!凭他有什么内滞,这枳实、麻黄如何禁得。谁请了来的?快打发他去罢!再请一个熟的来。”……
一时茗烟果请了王太医来,诊了脉后,说的病症与前相仿,只是方上果没有枳实、麻黄等药,倒有当归、陈皮、白芍等,药之分量较先也减了些。宝玉喜道:“这才是女孩儿们的药,虽然疏散,也不可太过。旧年我病了,却是伤寒内里饮食停滞,他瞧了,还说我禁不起麻黄、石膏、枳实等狼虎药。我和你们一比,我就如那野坟圈子里长的几十年的一棵老杨树,你们就如秋天芸儿进我的那才开的白海棠,连我禁不起的药,你们如何禁得起。”
在这里,贾宝玉提到了“女孩儿们的药”,是因为男女也分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宝玉讲“女孩儿们的药”,其实就是在讲,男子属阳,女子属阴。男子多以气为主,女子多以血为主,气属阳,血属阴。
因此,王太医给晴雯开的方子中,去掉麻黄、枳实,增添了当归、陈皮、白芍。宝玉讲麻黄是“虎狼之药”,是因麻黄的发汗力强,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应慎用,宝玉认为晴雯是个娇弱的女孩子,用不得麻黄这么猛的药。当归则是补血药,妇科中多用,有“十方九归”之说,故宝玉认为王太医开的这个方子更妥当。
总之,阴阳是中医八纲辨证中的总纲,是辨别疾病属性的两个最基本的纲领。调整阴阳,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

小禅诗,大境界

 百岁院士贝时璋的养生之道 (2022-08-15 14:43:55)[编辑][删除]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    ——唐·鸟巢

世事纷繁、浮生一梦、淡定从容、独守己心就好。


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

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唐·龙牙
人世间得失无常,聚散随缘,凡经历的,皆是修炼。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南北朝·契此
所谓得意与失意,都只在一念之间。真正的智者,最懂得以退为进的智慧。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南北朝·善慧大士
山不转水转,人不转心转,心被境遇束缚则烦恼,心能驾驭境遇则喜悦。乐莫大于无忧,苦莫大于多欲,富莫大于知足,贫莫大于贪婪。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唐·无尽藏
人生就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苦苦寻而不得的,往往就出现在不经意间。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唐·栖蟾《牧童》
人生难得糊涂!有时候,宁愿做那无是无非的糊涂人,也不愿做那八面玲珑的伶俐鬼。

巧拙贤愚相是非,何如一醉尽忘机。

君知天地中宽窄,雕鹗鸾皇各自飞。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唐·白居易《对酒》
人生短暂,凡事不必过于斤斤计较,放宽胸怀,随时保持心情的愉快,这才是处世之道。

万事无如退步人,孤云野鹤自由身。

松风十里时来往,笑揖峰头月一轮。

——宋·慈受怀深

人不自由,连喜乐都不受自己的控制,必须接受种种制约。要想得到解脱,就必须放下心里的执著,必须具有“以退为进”的达观,无争无执,方才能在万里晴空下,与清风、皎月、自然同在。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宋·茶陵郁
我们的自性本是清净光明,只是被世俗、尘劳、烦恼所掩盖,只要把心灵上的尘垢除去,内心的光明会带来真正的幸福。

岭上白云舒复卷,天边皓月去还来。

低头却入茅檐下,不觉呵呵笑几回。

——宋·白云守端
春去春会来,花谢花会再开。人生最可怕的是等待,最值得的也是等待。

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倒西壁。

于今收拾归去,依然水连天碧。

 ——宋·道济(济公)

这是济公圆寂前所说,人到最后,终得生死解脱的大自在。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

 ——明·憨山
世间有世间的道理,红尘总有人情世故,顺应时势,安于本分,可得人生平安。

门庭清妙即禅关,枉费黄金去买山。

只要心光如满月,在家还比出家闲。

 ——清·张问陶《禅悦》
大隐隐于市,真正的修行,当在内心。

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

只今只道只今句,梅子熟时枙子香。

——元·石屋《山居诗》
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心处看人生,抓住当下,活在当下。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明·憨山
来来回回,去去留留,起起落落,走走停停,即是人生处境。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

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

 ——宋·此庵守净
人生如梦,年华似水,携一缕清风的洒脱,采一片流云的飘逸,淡然前行,且闻花香,一路欢笑一路歌。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哲理漫画

  小禅诗,大境界 (2022-08-15 05:21:17)[编辑][删除]

 

哲理漫画
哲理漫画
哲理漫画
哲理漫画
哲理漫画
哲理漫画
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