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阴药与化湿药同用有讲究
(2022-08-05 04:18:17)摘自2022-8-4中国中医药报
王玉生 山东省德州市中医院
中医临床中经常会有素体阴虚或某脏腑阴虚,又伴有脾虚湿盛或痰湿盛的病证,治疗如既要养阴又要化湿,会产生养阴会助湿、化湿会伤阴这一矛盾,因此应谨慎养阴药和化湿药同用。
医案举例
王某某,女,28岁,2012年3月3日初诊。患者白带量多8个月,妇科检查:宫颈糜烂,霉菌阳性。曾多次应用栓剂及激光治疗,效不显。现仍白带多,色白,清稀状,有时如豆腐状,外阴痒,腰痛2年,时头晕,双目干涩,月经正常,二便正常,舌苔薄白,脉沉细。
病机:肾阴亏虚为本,湿浊下注为标。
治则:化湿浊为先,益肾阴为次。
处方:山药20g,莲子肉20g,云苓15g,黄柏12g,苍术12g,炒白术15g,薏苡仁20g,芡实15g。7剂,常法煎服。
3月11日二诊:药后白带量减少,已没有豆腐状带下分泌物,阴痒明显减轻,上方继服21剂。
4月1日三诊:阴痒、白带异常完全消除,仍有腰痛,头晕,双目干涩,舌苔薄白,脉沉细。再以滋补肝肾、清利头目为主。处方:山药20g,莲子肉20g,枸杞20g,丹皮12g,泽泻15g,女贞子20g,云苓15g,川断20g,熟地20g,山萸肉20g,丹皮12g,菊花15g,当归15g,川芎15g,桑寄生20g。7剂,常法煎服。
4月9日四诊:药后各症基本消除,上方继服14剂。
按 该患者病证实为两个方面:一为湿浊内盛的带证,二为肝肾阴虚证。所以首先清化湿浊,用山药、莲子肉护阴再助化湿,待湿浊祛后滋补肝肾时,又以山药、莲子肉以防滋腻,二者以其化湿之功,祛除余之湿浊,这样方合病机,即可药到病除。
临证感悟
要辨清阴虚和湿盛产生的先后顺序,例如该患者素体阴虚,近又出现了脾虚湿盛,或出现了肺气虚、痰湿盛的病证,这就是素体阴虚为病之本,脾虚湿盛或者肺虚痰湿为标。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先健脾燥湿或补肺祛痰,待脾健湿祛、痰湿祛除以后再补阴。反之,如患者是素体湿盛之体,近期又因某种原因导致了阴虚火旺,这样就可以先补阴降火,待阴恢火降,再行祛湿。
如阴虚和湿邪皆需治疗或二者皆不严重的病证,可选择化湿不伤阴、养阴不助湿的药物,笔者常应用山药、莲子药对。山药具有健脾化湿、补肾益阴、化痰止咳的功效,可以发挥健脾助后天及补肾滋先天的作用;莲子健脾化湿、养脾肾之阴。山药、莲子同用,可说是不寒不热、不腻不燥,补阴无助湿之弊,化湿又无伤阴之忧,实为治疗既有阴虚又有湿邪的好药对。
如遇阴虚、湿盛病证,除去辨别其不同脏腑、部位及病情轻重的不同,还必须对养阴药、祛湿药的药效强弱有所了解。例如甘寒之药养阴效强,如麦冬、天冬、沙参等;甘平淡药养阴效差,如枸杞、玉竹、黄精等。祛湿药中,香燥温者化湿力强,如苍术、白术、肉桂等;甘平淡者化湿力弱,如泽泻、猪苓、竹叶等。这样根据不同阴虚、湿盛的情况以配伍适当的养阴、祛湿药会收效更好。
体内湿气重怎样祛除
薏米很硬,红豆也很硬,第一种方法是在锅里加進去足够的水,烧开后熄火,让薏米和红豆在锅里闷半个小时,再开火,烧开后再闷半个小时,红豆粥就煮成了。第二种方法就是把保温瓶洗干净,把薏米和红豆放在里面,再倒進去开水,塞紧瓶头闷着,晚上这样弄好,早晨就是粥了。
而薏米和红豆的有效成份大半都在汤里。熬粥的时候,水放的多一些,这些汤就够我们喝半天了,正好可以当茶喝。如果是夏天,上午就得争取把它喝完,因为到下午喝就会变味了。
薏米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红豆,在中药里称作“赤小豆”,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因为它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心气虚,饮食不节,运动量少,脾虚湿盛。既要祛湿,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非薏米和红豆莫属。将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份充分为人体吸收,同时也不给脾胃造成任何负担。
关于薏米和红豆的“消肿”作用,也很有意思。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肿就是水肿。今人,10个里面起码有5~6个身体发福,这也是肿,叫做体态臃肿。水肿也好,都意味着体内有湿。水液不能随气血流动,滞留在人体细胞之间,使人体迅速膨胀起来。水肿如此,肥胖也是,不过是程度有深有浅。祛湿性极强的药物或食物能祛除这些滞留在人体的水液,也就能消肿。所以,治疗水肿必用红豆,薏米红豆粥有既能减肥,又不伤身体。
在熬薏米红豆粥的时候,加了一小把大米,结果粥就熬稠了。
我说:“千万不能加大米進去!”为什么?因为大米长在水里,含有湿气,湿性黏稠,所以大米一熬就稠了。红豆和薏米都是祛湿的,本身不含湿,所以它们怎么熬都不稠,汤很清。中医恰恰是利用了它这种清的性质,来把人体的湿给除掉,一旦加進去大米,就等于加進去了湿气,所以整个粥就稠了。就因为那一把大米,所有的红豆、薏米就都白费了,功效全无。
平日思虑伤神、劳心过度而运动量少的人,往往脸上没有血色,精神也不够充沛,甚至心悸、贪睡,感觉头重如裹,心中空虚。这是体内有湿加上心气不足的表现,可以在薏米红豆粥中加一些桂圆同煮。桂圆甘温,能开胃健脾、安神补血,能振奋心阳,温补心气,使人精神饱满、中气十足。
年轻人容易出现烦躁、失眠,或者脸上起红疹、痘痘,这都是心火过旺、湿热内扰所致,可以在薏米红豆粥中加上百合或莲子同煮,或者两种都加。
百合能润肺、养颜,又能清心火、安心神。莲子最能养心、清心火,同时又能健脾、补肾,但是莲子稍有滞涩作用,身体比较瘦弱的人可以用,体内淤滞较多的胖子恐怕就不宜用了。
用莲子的时候,要去掉里面的心。还可以加点冰糖。在各类糖中,只有冰糖是凉性的,能清心火。
着凉感冒了,或是体内有寒,胃中寒痛,食欲不佳,可在薏米红豆粥中加几片生姜。生姜性温,能温中驱寒,健脾和胃。注意,生姜不可多放,多放就使粥变的辛辣了。如果想在这个粥里加点调味品,那就只能放红糖了,红糖也是性温的。
妇女产后的保养时,喝这个粥要去掉薏米,可在其中再加点大枣,大枣能温中、健脾、养血。
肾虚的人,可在薏米红豆粥中加一些黑豆。因为黑色入肾,而豆的形状也跟肾十分相似,是补肾的佳品。
脚气病,是典型的湿热下注。可在薏米红豆粥中加上黄豆,食其粥,同时用熬出来的汤洗脚。内外同治。
咳嗽,把生梨去皮去核切成1~2厘米见方的小块儿,加入薏米红豆粥中同煮,可以润肺、化痰、止渴。
山药和南瓜放在薏米红豆粥中同煮。山药号称“气死小人参”,有时候,它比人参的补益作用还大,是补脾胃圣品,强肾固精,润肺益气。南瓜能补中益气,还能消炎、止痛、杀虫、解毒,保护胰脏、预防糖尿病。
|
薏米红豆粥加减简表 |
|||
|
主症 |
主方 |
兼症 |
加减 |
|
体内有湿,舌腻,大便不成形,或身重体酸无力,或关节不利,或口淡乏味而腻,或腹胀头痛,或体胖痰多,或手、足、面部易生癣、痘…… |
薏米、红豆等分,加水熬粥,取其汤作茶饮,余者为粥,食用。 |
神色晦暗,精神不足,甚至心悸、贪睡,心中空虚 |
加桂圆 |
|
烦躁失眠,或者脸上起红疹、痘痘 |
加百合、莲子 |
||
|
胃中寒痛,食欲不佳,怕冷 |
加生姜 |
||
|
肾虚 |
加黑豆 |
||
|
脚气 |
加黄豆 |
||
|
咳嗽 |
加梨 |
||
|
食欲不振,身体羸瘦 |
加山药 |
||
|
泄泻,腹痛,糖尿病 |
加南瓜 |
||
|
体虚、早泄、遗精、夜尿过多 |
加芡实 |
||
|
孕妇 |
减薏米,加其他 |
||
|
产妇 |
减薏米,加大枣、红糖等 |
||
【茯苓薏米姜茶】比红豆薏米水效果更好的去湿茶!
神奇花椒药,专治富贵病
7
“祛湿之王”是它,关键是90%的人还不懂吃!
编辑/李慈
都说薏米能祛湿,到底它能祛除哪几类湿邪?
脾管运化水湿,但若是脾虚了湿邪又会困脾。脾属土,我们就把脾比作大地,睡觉时流口水,仅好比河流汛期河水上涨越出了河床,给大地带来水患,实际上还有很多形式的水患会给大地带来危害。
脾虚湿邪会出现哪些问题
1、脾虚湿盛排不出去就会出现水肿。
2、湿邪停在胃肠,人就会大便稀溏、腹泻;跑到下面会生成脚气。
3、流注关节,则四肢肿胀疼痛,屈伸不利,而且湿邪有个特点是沉重,关节疼痛的同时人体还会感到十分沉重无力。
4、湿邪还有秽浊的特点,“浊”就是混浊,例如有种病症叫淋浊,就是小便混浊不清,另外女性带下白浊,也是湿浊的体现。
有人会说,湿邪的表现太多了,不可能什么样的湿症都能用薏米吧?的确如此,湿邪表现各异,应对它们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但薏米在祛湿除湿上应用还是很广泛的。
薏米生用和中药炒制:
生薏米:生薏米偏寒凉,利水渗湿最在行。
生薏米偏寒凉,利水渗湿最在行,可以去湿除风、清热排脓、除痹止痛,对小便不利、水肿、脚气和风湿疼痛等效果显著。
炒薏米:中药炒制程度不同,一般分为把药炒黄、炒焦和炒炭。
炒薏米是取净薏米用文火炒,至微黄色、鼓起时取出,放凉,略有焦斑,微香。中药的泡制方法里,还有一种是将药物与麦麸拌炒,即麸炒薏米。
锅热后先撒入麦麸,用量为薏米的十分之一,加热到冒烟时,加入净薏米,炒至表面呈黄色鼓起时取出,筛去麦麸后放凉,略有香气。简单说下这个香气。根据中药炒制程度的不同,一般分为把药炒黄、炒焦和炒炭。而炒黄就是指用文火炒到药材固有的香气,或鼓起、爆裂时为度。
炒黄能缓和药的过偏之性,同时散发的香气,还有理气解郁的作用。
当然我们可以自己动手炒,也可以去中药店买来用。它们两者的共同点都是药性平和,擅长健脾止泻,是治疗脾虚湿盛泄泻的良药。不同点又是什么呢?
炒薏米比麸炒的除湿效果好些,健脾渗湿。比如有的人容易拉肚子,知道薏米能治疗脾虚泄泻,便经常煮些薏米汤来喝,却不见什么效果,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这正是因为他用的生薏米,性偏凉,如果用炒过的薏米煮粥或取一匙泡茶喝,效果就会很明显了。而麸炒的比单纯炒薏米健脾作用更突出。
为什么加入麦麸呢?
在稀饭里加一把麸炒薏米一起煮着吃,就能有效缓解食少、腹胀。
中医认为,具有补脾作用的药物,经过麸炒可增强疗效,缓和某些作用猛烈的药物的药性。如果是脾胃不好,总是吃不下东西,要么吃点就腹胀,总觉得不舒服,这时在稀饭里加一把麸炒薏米一起煮着吃,就能有效缓解食少、腹胀。
薏米的食用方法
其实大家平时食用薏米时,多半是直接煮汤煮粥服食。我们知道薏米硬度大,较难煮熟,如果和易熟的米一起煮,它们的熟软程度不均匀,难免会影响口感,所以煮前最好把薏米泡两三个小时,等吸收了水分之后就容易熟了。
前面讲了这样直接用生薏米烹制,最大的好处就是除湿效果好,能够去湿除风,所以有风湿关节疼痛的患者,多吃一些薏米粥是很有好处的,如《本草纲目》里说薏米“健脾益胃,补肺清热、祛风胜湿”,《本草经》也记载薏米“主筋急拘挛,不可曲伸,风湿痹”。
夏天天气多湿热,人们也最容易患湿邪造成脾湿。可能有人早有体会,夏天时腿部、脚部或肢体多部常常出现浮肿,大便也很粘滞,这都是体内有过多的水湿停留,可以多吃一些利水消肿的食物帮我们把水湿排出体外。除了单用薏米煮汤煮粥,还可以考虑用薏米炖冬瓜。
冬瓜味甘淡而性寒,功效以利水消肿而著称,是治疗浮肿和减肥瘦身的佳品,和薏米配伍一起食用,就像物理学上的同向合力,作用更大。这道汤的最大功效就是利湿、消肿、减肥,对于有浮肿症状和多湿体胖的人很适用,同时对四肢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和白带多而混浊有一定疗效。
也许有人担心冬瓜性寒,会加重体内的寒湿之气,不要忘了我们这里加入了葱和姜,他们能驱散寒气,这样就把性寒的食物变得稍微平和了一点,适用的人群也就更广了。如果说就要突出清热、除湿和解暑,那么我们直接用薏米和冬瓜煮粥就可以了。
薏米南瓜粥
在用薏米煮粥时,如果我们把冬瓜换做南瓜,效果就另有所偏重了,适合的人群是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的一个典型症状,就是病人常感到没有力气,南瓜性温味甘,入脾胃经,脾主肌肉,脾健手足自会有力。
南瓜还能降糖止渴,有“降糖降脂佳品”之誉。薏米也是自古多用来治疗消渴症状的。《本草纲目》中说:“消渴饮水,薏米煮粥食之。”糖尿病在另一个明显的症状就是患者总感到口渴,总要喝水,这正是糖尿病的病机。
所在,体内阴津亏损太严重了。很多药物在除湿的同时会助燥,损真阴之气,而《本草新编》里却说:“薏仁最善利水,不至损耗真阴之气”,能健脾阴。这样一来,薏米加南瓜,既能滋阴又可益气,可见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
护肤美容的功效
薏米不仅能给人带来健康,它还具有护肤美容的功效,经常食用可以令皮肤光泽细腻。《本草纲目》里就讲到薏米能“养颜,驻容,轻身延年。”
治痤疮、雀斑和湿疹
这同样要归功于它清热除湿的功效。有些人脸上经常长粉刺、痤疮和扁平疣等,它们虽发于颜面,却是体内湿热对外爆发的结果。像平时饮食过于油腻辛辣会造成胃火过盛,同时还会引起脾虚生湿,而脸上长痘痘、痤疮等,就成了湿热之邪的一个爆发点。
这时我们有个简单的方法,就是用50克薏米煮粥,粥熟后加入15克白糖服食,一天一次即可。另外把白糖换做15克百合与薏米一起煮粥效果也不错,对痤疮、雀斑和湿疹都有疗效。
薏米虽然以祛湿盛名,但在《本草正》里有:“但其功力甚缓,用为佐使宜倍。”《本草衍义》另有:“薏米,凡用之,须倍于他药。此物力势和缓,须倍加用即见效。”也就是说,薏米药力轻缓,需要多服久服,才能有显著的效果。
眩是眼前发黑,晕是头部不清,自觉物体旋转,如坐舟车,可伴有呕恶。《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金元时期,朱丹溪提出“无痰不作眩”。凡是西医学诊断的内耳性眩晕、位置性眩晕、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以及神经衰弱等疾病出现以眩晕为主诉者,中医治疗均有较好的疗效。
药物组成:半夏10克,茯苓30克,陈皮20克,泽泻30克,炒白术10克,白蒺藜30克,钩藤20克,石决明30克,生姜10克,甘草10克。
功效:燥湿化痰,潜阳定眩。
主治:颈性、位置、供血引起的各种眩晕,属痰湿中阻者。
加减使用:伴呕恶者,加炒枳实10克,竹茹6克;伴寐差者,加夜交藤30克,合欢花30克;伴颈部僵硬者,加葛根30克;伴大便不畅者,加全瓜蒌30克;有颈动脉斑块者,加赤芍15克,川芎10克。
按
于某,男,66岁。患者述6天前,因长途旅行,外感风寒,头晕欲倒,视物旋转,目不敢睁,不敢翻身或转动头部,睁眼视物天翻地覆,恶心呕吐,并伴耳鸣如蝉。搀扶入室,面色苍白,神疲气短,表情痛苦,懒言少动,舌苔厚腻,有齿痕,脉弦滑。
诊断:眩晕(痰浊内蕴,蒙蔽清阳)。
治则:温化痰浊,升清降浊,芳香开窍。
处方:茯苓、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各15克,白术10克,泽泻、天麻、清半夏、石菖蒲、葛根各7克,陈皮、桂枝各5克。
加减:体虚乏力加黄芪15克,黄精10克,当归5克;头热、口渴加郁金、栀子各8克;面红耳赤、急躁易怒,加石决明12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连服3服。
二诊:上方3服后,患者眩晕缓解,余症悉除。守方去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继续服用5服,巩固疗效。随访未见复发。
方中泽泻、茯苓、半夏、桂枝、白术健脾利湿,理气和胃,温化痰湿;天麻是治疗眩晕要药;葛根生发脾胃清阳;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平冲降逆;石菖蒲、陈皮芳香开窍。诸药合用,共奏温化痰饮、平冲降逆、芳香开窍之功,故疗效显著。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