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潘梅鸪治疗月经病、不孕症、先兆流产、子宫内膜异位、慢性盆腔炎、更年期综合征等妇科疑难杂症,独辟蹊径。尤其是近十多年来,运用经方治疗妇科病得心应手,效如桴鼓。现分享验案四则,以飨同道。
医案一:妊娠病
尹某某,女,28岁,2012年8月23日初诊。患者已孕5月余,近1月余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口、鼻、眼干燥、发热、瘙痒,伴烦躁,口苦,恶心,纳差等,自觉痛苦不堪,欲引产终止妊娠。望诊:肤色暗黄,体型适中,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治则:清热安胎。
方药:当归芍药散合小柴胡汤加减。
方药组成:当归10g,白芍10g,川芎6g,泽泻6g,茯苓10g,白术10g,柴胡10g,黄芩15g,连翘15g,清半夏10g,甘草6g。6剂,每日1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
9月6日二诊:患者服上药后,症状明显缓解,要求继续服药,查舌质红,苔黄稍厚,脉滑数。中药守上方加苏梗6g,6剂。
9月20日三诊:患者自诉症状已完全缓解,现无不适,近期查B超提示:宫内妊娠,活胎,符合孕24周+,余无异常发现。查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缓滑。守9月6日方,6剂。
按患者妊娠5月余,根据其口、鼻、眼干燥、发热、瘙痒等症状,诊断为妊娠窍病,因其伴有烦躁、口苦、恶心、纳差,脉弦滑数,舌红苔黄等,辨证属“小柴胡汤”适应证,故应用当归芍药散合小柴胡汤加减,实收桴鼓之效。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病的代表方,少阳病的特点是缠绵不愈,多见于疾病的迁延阶段。少阳病五大症状即: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和口苦咽干、目眩。而这些症状可见于很多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小柴胡汤配伍科学合理:柴胡、甘草治疗寒热往来与胸胁苦满;黄芩主治心烦;半夏、生姜治喜呕;人参、甘草、大枣治默默不欲饮食。黄煌指出:小柴胡汤的使用着眼于“证”,而非“病”,在“病”和“人”之间,更注重特定体质的人,柴胡体质对正确使用小柴胡汤有着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柴胡体质的特点是: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暗黄,缺乏光泽,舌质不淡胖,舌苔正常或偏干,患者主诉以自述症状较多,女性多月经周期不准,经前多出现胸闷、乳房胀痛等。因此小柴胡汤的临床使用很广,几乎涉及全身各个系统的疾病,但只有出现小柴胡汤证时,使用起来才会安全有效。
医案二:不孕症
董某某,女,30岁,2015年2月5日初诊。诉未避孕不孕2年余。患者平素月经紊乱,形体偏胖,近二年未避孕未孕,日感乏力,耳鸣。舌淡红、苔薄,脉沉细。原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及2型糖尿病。
诊断:(痰热瘀结型)不孕症。
方药: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
药物组成:柴胡10g,制大黄10g,枳实10g,黄芩10g,清半夏10g,炒白芍10g,桂枝10g,茯苓10g,桃仁6g,丹皮10g,葛根30g,甘草6g,6剂,每日1剂,水煎400ml,分早晚2次温服。之后3个月,先后在上方基础上加减治疗。
6月18日五诊:月经逾期未至,自测尿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阳性。2016年3月剖宫产1子。
按大柴胡汤与桂枝茯苓丸皆为《金匮要略》之名方,前者有化痰通腑、清热散结之功,后者有活血化瘀、缓消瘕块之效。方中柴胡、桂枝、半夏枳实辛开行气化痰以通经;牡丹皮、桃仁、赤芍味苦而微寒,既可活血以散瘀,又能凉血以清退瘀久所化之热;柴胡与黄芩相配,既可疏肝,又可清解肝郁;茯苓甘淡平,渗湿祛痰,以助消癥之功,健脾益胃,扶助正气;枳实、酒大黄行气通腑;大枣生姜相配,能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脾胃。全方内外兼攻以去其痰实,挫其标热,化其瘀滞。
黄煌认为,大柴胡汤有清热、止痛、除胀、通便、降逆等功效,适用于实热性体质的调理。在临床上常用用其加减,治疗符合该体质的多囊卵巢、闭经、乳腺增生等妇科疾病,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医案三:产后发热
陈某某,女,40岁,2014年12月13日初诊,诉产后发热十余天。患者于2014年12月2日足月剖宫产一女婴,产后出现午后发热,体温波动在37.5~38.2,在某医院使用抗生素治疗5天,因无明显疗效,又用益气养血清热中药3天,体温仍无明显改善。望形体稍胖、肤白、皮肤湿润。舌质淡,苔白润,脉濡缓。辨证:患者每日午后发热,为柴胡证;因患者为产后病人,肤白,皮肤湿润,故为桂枝证。方用柴胡桂枝汤加减:柴胡10g,黄芩10g,清半夏10g,党参10g,桂枝10g,炒白芍10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4枚,6剂,每日1剂,水煎400ml,分早晚2次温服。
12月16日二诊:服上方1剂后热退,近两天未反复,仍自汗,乳汁不足。舌脉同前。照上方加白芷20g,王不留行10g,3剂,巩固疗效。
按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第146条,主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该方为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合方,剂量减半,由柴胡、党参、红枣、半夏、黄芩、生姜、桂枝、白芍、甘草组成。柴胡桂枝汤临床使用的机会很多。小柴胡汤和解表里,桂枝汤调和营卫、调和气血,两方一合,人身表里内外、气血上下,治疗的范围就广泛了。本例患者因反复发热入院,辨其为气血虚弱而致卫表不固,营卫失和,且中焦升降失宜而出现少阳胆府郁火,是太阳经表证与少阳证同见,以桂枝汤调和营卫,以散未尽之表;小柴胡汤和解枢机,而祛少阳之邪,加益气养阴之药,鼓舞正气,令太阳与少阳之邪同时而解。二诊时因其乳汁少,故中药加味白芷、王不留行以活络通经下乳。
医案四:卵巢囊肿
仝某某,女,40岁,2014年12月16日初诊。诉发现盆腔包块1月余。患者于2014年11月9日行清宫术,术前彩超示:左侧附件区可见一个80×59mm大小囊性肿物,建议其手术切除,患者本人要求中药治疗。当日彩超示:左侧附件区囊性肿物75×72mm。舌淡暗,苔薄白,脉沉缓。
诊断:(血瘀型)癥瘕。
治则:活血化瘀消癥。
方药:桂枝茯苓丸合当归芍药散加减。
药物组成:桂枝10g,炒桃仁6g,茯苓10g,丹皮10g,生白芍10g,生赤芍10g,当归10g,川芎6g,生白术10g,生泽泻10g,制鳖甲20g,生牡蛎20g,清半夏16g,炒薏苡仁30g,6剂,每日1剂,水煎400ml,分早晚2次温服。
2015年1月14日二诊:患者服用12剂中药后,彩超示:左侧附件区包块消失,右侧附件区可见24×21mm大小无回声(卵泡?)。患者要求继服中药治疗。处方:守上方,12剂。
按桂枝茯苓丸联合当归芍药散加减治疗单纯性卵巢囊肿,依从活血、利水、散寒、破血、祛瘀、养血的治疗原理。桂枝茯苓丸是桂枝类方中的活血化瘀剂,后世将本方的使用范围明显扩大了,凡有瘀血证的许多妇产科疾患及内外科疾患均可以使用本方。
当归芍药散在《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中就有记载:“妇人怀妊,腹中疞痛,当归芍药散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也记载道:“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本方药味精简,组方考究,以当归、芍药冠名为君药,能够发挥养血和血的作用;白术作为臣药,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的效果,君臣相配,共奏调气血、和脏腑、平阴阳的功效,具有养肝健脾、补血利水的显著作用;泽泻、川芎、茯苓为佐使药,助上药活血利水。
临床应用桂枝茯苓丸合当归芍药散加味治疗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等瘀血阻络所致的疾病,均有效验。(张彩凤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
疏肝补肾 活血行气
王海燕治非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验案一则
摘自2023-7-28中国中医药报
黄嬿燕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金熙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主任医师王海燕系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第二批广东省中医师承指导项目继承人,其注重中医文化传承及临床实践,临床中擅长使用经方加减治疗多种疾病,尤对妇科疾病如月经紊乱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获益匪浅,现将其治疗非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验案一则整理分析如下。
患者吴某,女,27岁,2023年3月5日初诊。主诉:间断闭经1年余。患者末次月经时间为2022年12月15日,伴大便排便不爽,微汗,纳眠可。舌尖红,苔白厚,脉弦。2022年1月15日做子宫附件彩超检查,检查结果提示双侧卵巢多囊样改变。
诊断:西医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诊断为闭经(肝郁湿热证)。
处方:银柴胡5g,黄芩片10g,法半夏10g,陈皮10g,茯苓30g,麸炒枳实25g,焦栀子10g,淡豆豉10g,当归10g,川芎10g,土茯苓10g,土牛膝10g,醋延胡索15g,淫羊藿30g,制仙茅15g,姜黄10g,蛇床子20g,净山楂30g,益母草30g,荆芥炭10g。7剂,每日1剂,分2次温服。
3月11日二诊:服药后月经仍未至,乳房胀痛,舌尖红较前减轻,苔白厚,脉弦。上方去银柴胡、川芎、醋延胡索、姜黄、荆芥炭,加柴胡10g、橘核10g、醋香附10g、醋青皮10g、墨早莲20g。7剂,煎服法同前。
3月18日三诊:3月11日月经来潮,6天干净,经期乳房胀痛,汗多。舌尖红,苔白略厚,脉弦滑。上方去淫羊藿、制仙茅、蛇床子、净山楂、益母草,加银柴胡10g、仙鹤草20g、炒稻芽10g、浮小麦30g、麦冬15g。14剂,煎服法同前。
4月22日四诊:服药后患者无乳房胀痛,汗多症状较前稍减,末次月经时间为4月21日,色暗,血块较多。舌尖红,舌苔白略厚,脉弦细转弦。二诊方去黄芩、焦栀子、淡豆豉、土茯苓、牛膝、青皮、蛇床子、山楂、墨旱莲,加黄连10g、黄芪10g、麻黄根10g、醋五味子10g、仙鹤草20g、白茅根20g、滑石粉20g、煅牡蛎25g、郁金10g。7剂,煎服法同前。
2023年5月随访,患者诉月经周期基本正常。
按
中医古籍中并无多囊卵巢综合征这一病名的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闭经”“月经量少”“月经后期”“不孕”等范畴。王海燕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基本病机为脾肾阳虚、胞宫寒凝,如《金匮要略》谓:“妇人之病,因虚、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
王海燕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可根据患者体型是否肥胖分为肥胖型与非肥胖型。其中非肥胖型患者主要表现为月经紊乱、多毛、痤疮等,在基本病机的基础上多兼肝郁血瘀,表现病机为肾虚肝郁、气滞血瘀,应以疏肝补肾、活血行气为治法。
本案患者为年轻女性,因“间断闭经1年余”就诊,病属中医“闭经”范畴,结合患者症状及舌脉,辨证为肝郁湿热证,选用柴胡温胆汤加减,行气健脾、通畅气机、活血祛瘀。方中以青蒿易柴胡为君,增强原方芳香透邪之功,配伍黄芩透解少阳郁火,加焦栀子、淡豆豉清热除烦,当归、川芎养血活血,延胡索、姜黄行气止痛,山楂、益母草、蛇床子活血调经,牛膝、淫羊藿、制仙茅补益肝肾,全方共奏疏肝补肾、清热活血调经之功。
患者在月经期间出现乳房胀痛,遂用柴胡、橘核、醋香附、醋青皮加强行气散结,加墨早莲清热凉血、制行气药之温燥;患者经期乳房胀痛未解,后出现汗多症状,考虑为患者素体肾水不足,加之肝郁气滞、气郁化火,水不涵木所致,遂将君药柴胡改为银柴胡以清虚热,加浮小麦、炒稻芽以固表止汗,加麦冬以生津。
-
脾虚型 [证见]
月经将潮或正值经期,大便溏泄,脘腹胀满,纳差神疲,或面浮肢肿。经行量多,经色淡红,质稀。面色黄,唇舌淡红,苔白,脉细缓。 [治法]
健脾益气,化湿调经。 [方药] 1、主方:健固汤(傅山《傅青主女科》)加减
处方:党参20克,白术15克,云苓30克,巴戟天15克,生薏苡20克,砂仁6克(后下),木香10克(后下),白扁豆30克,山楂子20克,石榴皮15克。水煎服。
若腹痛必泻,两胁胀痛者,为脾虚肝木乘之,治宜扶脾柳木,方用痛泻要方(《丹溪心法》)加减。
处方:白术15克,白芍20克,陈皮6克,防风15克,云苓20克,郁金15克,佛手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
理中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2)
参苓白术散(丸、胶囊),口服,散剂每次6克,每日2次;水泛丸每次6克,每日2次。胶囊剂每次3粒,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 加味理中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处方:党参12克,白术9克,炮姜6克,炙甘草6克,木香6克,砂仁3克,橘皮6克,麦芽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2)
补脾止泻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人参10克(另炖),白术12克(炒),云苓18克,附子9克,肉桂9克,吴茱萸9克,山萸肉10克,车前子15克,菟丝子12克。水煎服。
肾虚型 [证见]
经前或正值经期,大便泄泻如水样,常于五更天亮前泄泻。腰酸膝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月经可后期,经色淡,质稀。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 温肾扶阳,暖土止泻。 [方药] 1、主方:四神丸(陈自明《校注妇人良方》)合健固汤(《傅青主女科》)加减
处方:补骨脂15克,吴茱萸15克,肉豆蔻10克,五味子9克,党参20克,白术15克,云苓30克,巴戟天15克,生薏苡仕0克,炮姜9克,石榴皮15克,白芍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丁蔻附桂理中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3、单方验方:温肾健脾汤(宋文海《四川中医》1986.11)
处方:仙茅12克,仙灵脾24克,茯苓18克,白术10克,山楂12克,台乌20克,砂仁6克(后下),干姜8克,防风10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大枣18克。水煎服,每日1剂。
调月经 消多囊 育卵泡 保胎安
“四步”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
摘自2025-8-20中国中医药报
陈伟民 浙江省杭州胡庆余堂第三中医门诊部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临床常见的发生于育龄期女性的内分泌代谢异常性疾病,特征是双侧卵巢各有8~12个以上的幼稚卵泡,而未能发育成1~2个正常的优势卵泡。本病临床表现主要为月经稀少或闭经、多毛、痤疮、不孕,多数患者肥胖。对于本病的治疗至今还缺乏特异性疗法,因此多主张中西医结合,且中医药治疗在临证中已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
本病在中医多归属“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等范畴。笔者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体会到治疗该病要掌握好四个步骤:一是调月经,即通过疏肝理气、养血调经、活血通络等治法,使月经周期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二是消多囊,即通过健脾燥湿、化痰散结、活血祛瘀的方法,消散多囊。三是育卵泡,即采用补肾填精、调理冲任、增益天癸的方法,培育正常卵泡。对于已孕患者,还需采取第四个治疗步骤,即保胎安。因为本病患者卵巢功能普遍较差,中医称之为先天不足、脾肾两虚、天癸失充、肾气不固,容易出现胎动不安、胎停流产等情况,所以对已孕者必须予以益气补肾、固冲安胎治法,以保正常孕育。下面举两个病例加以阐述。
案一
黄某,女,27岁。某市级医院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予天然维生素E、辅酶Q10口服,嘱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配合治疗。2024年5月30日因月经量极少、色暗黑2个月来我处首诊。仔细询问病史,曾怀孕两次,第一次妊娠自行流产,第二次怀孕后一直孕酮低亦流产。观其形体肥胖,体毛长密,脸色白,面颈部痤疮。自述心烦焦躁,倦怠乏力,喜食寒凉。舌质淡红、舌体胖,苔白腻,脉细滑。半个月前外院血化验促卵泡刺激素5.97mIU/mL,促黄体生成素7.74mIU/mL,睾酮0.61ng/mL,雌二醇22.42pg/mL。即作B超复查示:子宫内膜厚10mm,双侧卵巢均可见10~12个卵泡回声,大小均小于10mm。
辨证:肝脾失调,脾虚湿滞,冲任失养。
处方:生黄芪25g,生晒参9g,炒白术15g,柴胡10g,当归15g,茯苓18g,炒苍术12g,厚朴10g,生白芍15g,川芎12g,鸡血藤25g,益母草25g,玫瑰花10g,路路通15g,制香附12g,陈皮9g。14剂,水煎服,日1剂。
6月13日二诊:患者反应服药后无不适,倦怠乏力减轻,白腻苔转薄。原方有效,续服14天。
6月27日三诊:1周前月经已至,量增多,色较前鲜红。舌转为淡红,苔薄白腻。可见脾虚湿阻已明显减轻,在原方基础上修改。处方:去炒苍术、厚朴,加淫羊藿15g、菟丝子15g、川牛膝15g。14剂。
7月12日四诊:服前方14剂后,全身感觉轻松,精神转佳,心情欣然,原方续服14剂。
8月4日五诊:因月经延迟半月未至前来复诊,尿HCG化验阳性,复查证实怀孕。因该患者卵巢功能较弱,于是在出现妊娠反应时即予中药益气固冲、安胎保胎。处方:生晒参10g,黄芪20g,白术15g,山药20g,砂仁(后下)6g,紫苏梗10g,佛手10g,炒杜仲15g,桑寄生15g,续断15g,黄芩10g,白芍15g,阿胶(烊化)6g。此后多次就诊,微调此方剂量连续服用3个月左右才停药。今年4月7日产一男婴,全家欣喜。
按
本例已婚女青年,肥胖且多毛,平时面颈部易发痤疮,以为是“上火”,常服寒凉生冷食物,久而导致脾主运化功能失调,滋生痰湿,日久成瘀,痰瘀互结阻滞胞宫。正如清代《灸法秘传》所谓“或因体盛痰多,脂膜壅塞胞中,皆不能成孕也”,亦如清代《女科要旨》所载“若经水既调,身无他病,而亦不孕者,一则身体过于肥盛,脂满子宫而不纳精也”。该女又因数次流产,致肾气不足,天癸不充,冲任失调,故血海不能按时满溢,导致本病的发生。治疗上先采用调和肝脾、疏肝理气之逍遥散合健脾燥湿、运中和胃的平胃散,再加鸡血藤、益母草、路路通、玫瑰花、制香附等理气导滞、养血活血之品。月经基本正常后转为健脾补肾、化痰浊、祛瘀血为主,以消除多囊。尔后促排卵则加用血肉有情之品与温肾生精诸药,以促优势卵泡发育。至于怀孕后的益气安胎方,亦系笔者自拟经验方,由益气安胎之生晒参、黄芪、白术、山药,理气安胎之砂仁、紫苏梗,佛手,固肾安胎之炒杜仲、桑寄生、续断,养血安胎之阿胶、白芍等药组成。考虑到本例患者卵巢功能较弱,故坚持煎服保胎方药3~4个月。
案二
陈某,女,21岁,大学生。2023年8月20日因停经1个半月来诊,观其人不胖,但体毛较长,面部痤疮。患者当时正在潜心专注准备考研,经常熬夜,精神压力大。纳眠可,二便调,无其他不适。予抽血化验与B超检查,化验结果显示促黄体生成素与睾酮均略增高,B超检查示两侧卵巢各有10~12个幼稚卵泡,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
辨证:肾气不足,天癸失充,肝气郁结。
处方:生黄芪20g,炒白术15g,炙枇杷叶20g,皂角刺15g,苦参12g,鸡血藤25g,益母草25g,生地黄20g,赤芍15g,当归12g,川芎10g,川牛膝15g,路路通15g,制香附12g,桔梗10g,凌霄花12g。14剂,日1剂,水煎服。
9月3日二诊:服药后脸上痘痘色淡、变小、变平,无不适,续服14剂。
9月17日三诊:4天前月经来潮,但量不多,脸上痘痘消退。继续巩固调月经,并结合第二步消多囊治疗。原方中去枇杷叶、皂角刺、苦参,加浙贝母12g、猫爪草15g、炙鳖甲15g以化痰散结。14剂。此方微调剂量约服药2月余。12月9日患者去某医院做B超复查,多囊消失。2024年1月10日再复查B超,报告卵巢确无多囊。
2024年1月12日四诊,开始第3步育卵泡,对原处方作了调整:去浙贝母、猫爪草、鳖甲,增加调补冲任药物鹿角片、炙龟甲片、紫河车、淫羊藿等,以促优势卵泡发育。处方:生黄芪20g,炒白术15g,鸡血藤25g,益母草25g,生地黄20g,赤芍15g,当归12g,川芎10g,川牛膝15g,路路通15g,制香附12g,桔梗10g,凌霄花12g,鹿角片9g,炙龟甲片9g,紫河车(研吞)3g,淫羊藿15g,菟丝子15g,巴戟天15g。14剂。后此方微调剂量,坚持服药3个月(春节期间曾停药1周),5月复查B超检查,卵巢内可见一直径约1.8cm的卵泡;6月、7月再做B超,分别显示有直径2cm与直径2.2cm卵泡。自此停止服药治疗。
在整个治疗期间,笔者嘱咐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熬夜,不劳累,不食辛辣刺激与肥腻烧烤食物,适当锻炼等,患者配合良好。2025年8月初随访,患者说1年多月经一直正常,脸色也红润,去年已毕业工作,生活顺利,心情舒畅。
按
本案患者为未婚女青年,不肥胖,与先天禀赋肾气不足、天癸失充有关,且当时患者备考,精神压力大,致肝气郁结。正如《女科要旨》所谓:“经水所以不调者,皆由内有七情之伤、外有六淫之感,或气血偏盛、阴阳相乘所致。”加之肾水匮乏,不能涵木,故经血量少,直至经闭。治疗上先予疏肝理气、养血调经而取效。月经基本正常后,转以补肾益精、调养冲任为主,故加用鹿角片、炙龟甲片、紫河车之类血肉有情之品,配以淫羊藿、菟丝子、巴戟天等温肾填精诸药,促成正常卵泡滋生。坚持服药数月,B超多次复查确认卵泡发育正常而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