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戒烟的核心是辨证论治,即针对吸烟者体质、生活习惯、临床表现,采用针灸、耳针、中药汤剂、穴位贴敷等方法,减少戒断症状,增强戒烟信心,提高戒烟成功率。
《续名医类案》曾提到,不停嚼食鱼腥草可治疗烟瘾。中医认为,烟毒袭肺,影响肺的宣降功能。鱼腥草归肺经,嚼食鱼腥草可通利肺气、清热解毒、消痈排脓,使肺功能恢复,有助于戒烟。《医学急症》中记载了一个戒烟方:生早米1升、洋桃花1两、甘草4两、金牛草1两,研末用红糖作丸。每日服药,并且递减吸食量,半月后可戒断,也是通过化痰止咳、改善肺宣发肃降功能来促进戒烟。近期有研究总结出高频使用的内服常用药为薄荷、甘草、鱼腥草、远志、桔梗、地龙、藿香等,外治常用药为丁香、薄荷、肉桂、人参、小茴香等。
1975年美国的Sacks和1976年法国的Requena先后在《美国针灸杂志》上报道了耳针戒烟的效果。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等开展的耳针戒烟的临床疗效和机制研究,是国内深入研究耳针戒烟的较早报道。
自2010年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把“中医针灸戒烟”项目纳入援港中医药交流合作项目,该研究提出以百会、列缺穴位为主的针灸戒烟临床方案,以上万例病例作为研究对象,为针灸戒烟提供了确切循证证据,并初步明确了针刺戒烟的机制——通过“脑岛-前扣带回”通路以调节小脑和视觉皮层神经活动,进而缓解吸烟渴求感。
针灸
摘自2022-7-28中国中医药报
王莹莹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戒烟可引起戒断综合征,症状轻重因人而异,针灸有助于改善这些症状。
三个作用助力戒烟
首先,针灸可通过调节脑内的多巴胺来调控脑内奖赏系统的正性强化作用,减少吸烟时欣快、轻松、兴奋感,从而阻断吸烟者对香烟的依赖性,达到抑制吸烟成瘾行为的作用。
其次,吸烟戒断后焦虑情绪的产生多与中枢多种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变化有关。针灸可通过调节脑内的5-HT调节情绪状态,缓解成瘾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帮助戒烟者更为“轻松”地度过戒烟期。
此外,针灸可改变患者对烟味的口感,通过神经调节吸烟者苦味觉的敏感度,使吸烟者口腔内环境恢复到正常水平,对烟草产生一种恶嗅感,再吸烟时,则出现口苦、舌麻、头晕、呛咳等不适应症状,从而达到戒烟目的。
治疗方案
常规治疗
常规针刺戒烟方案多取百会、列缺、足三里、合谷、三阴交、太冲穴,所有穴位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以达到得气的目的。建议针刺治疗从戒烟日前1到2周开始,可提高戒断效果。针刺治疗每次20~30分钟,建议每周3~5次,一共治疗12周。首月针刺次数与戒断成功率成正比,研究表明完成6次以上治疗可明显提高戒断效果。对于尼古丁依赖程度较重的吸烟者,建议增加针刺治疗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
辨证取穴
吸烟日久可以耗伤津液,出现痰多、口干、口淡等表现,脾为生痰之源,且为后天之本,所以在针刺戒烟中常选择有健脾和胃功效的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中脘等,配合以调节气血津液、健脾和胃;烟吸于口而入于肺出于鼻,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针刺选穴常选肺经络穴列缺配合大肠经合谷以清肺热、利咽喉;戒断综合征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坐立不安、精神萎靡、易激惹、难以集中注意力等精神症状表现,所以多选择有镇静安神,宁心定志作用的穴位,如百会、神门等;甜美穴是用于戒烟的经验效穴,针刺可以起到改变香烟味道,从而使吸烟者减少吸烟的作用。
此外,吸烟者往往伴有阴虚血瘀、阴虚火旺等症状,取三阴交可滋阴活血;吸烟可导致热灼津液,炼液成痰,痰热阻塞气道,肺失宣降,吸烟者常有咳嗽、痰多等症状,故取迎香、印堂以通鼻开肺窍;戒烟后可有烟瘾烦躁、疲倦等症,还可配合耳穴肺、口、内鼻、神门、皮质下以宣通肺气、镇静安神,缓解因停止吸烟产生的不适感,从而获得满意的戒烟效果。
摘自2022-7-28中国中医药报
刘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中医可发挥其辨证论治优势,用药茶来改善不同证型戒烟者的戒断症状。
燥毒伤肺证
症状:咽喉干涩、口鼻干涩、声音嘶哑、干咳无痰或者痰少而黏,难以咯出,形体消瘦,舌质红而少津,脉细数。
药茶:选用桑叶麦冬茶。桑叶3g,薄荷3g,麦冬6g,沸水冲泡后代茶饮用。方中桑叶因其性寒质轻,故有清燥透邪之效,麦冬养阴润肺,清中有润而不伤肺;薄荷清解烟毒化浊。诸药合用,共奏清燥润肺解毒之效。
肝郁气滞证
症状:情志抑郁,情绪低落,健忘失眠,咽中有痰梗阻,咯吐不利,食欲不振,苔白,脉弦。
药茶:香橼陈皮茶。香橼6g,陈皮6g,加适量水煎煮10分钟,每日1剂,代茶饮用。香橼疏肝解郁,醒脾畅肺;陈皮理气和胃,燥湿化痰,二药合用,合奏疏肝理气解郁之效。
湿毒蕴结证
症状:胸中满闷,咽痒咳嗽痰多,色白黏腻,咯吐不利,或者伴有身体困重懒动,食欲不振,呕恶,泛酸痞满,舌苔白腻,脉滑。
药茶:杏仁菖蒲茯苓茶。杏仁6g,石菖蒲6g,茯苓6g,加适量水煎煮10分钟,每日1剂,代茶饮用。杏仁润肺化痰,石菖蒲芳香化湿和胃,茯苓健脾化湿,诸药合用,为祛痰化湿解毒之良剂。
痰瘀互结证
症状:面色晦暗,唇色发绀,胸闷胸痛,头晕头痛,失眠健忘,痰涎壅盛,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细涩。
药茶:百合川芎远志茶。百合6g,川芎6g,远志6g,加适量水煎煮10分钟,去渣取汁,每日1剂,代茶饮用。百合润肺化痰,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具有行气活血、解郁止痛的功效,远志宁心安神。三药共用可改善面色晦暗、胸闷痰多、失眠健忘的症状。
气阴两虚证
症状:神疲乏力,自汗盗汗,痰少难咯,五心烦热,形体消瘦,舌质淡红,苔少,脉数沉细等症状。
药茶:黄精玉竹茶。黄精6g,玉竹6g,加适量水煎煮10分钟,每日1剂,代茶饮用。黄精补肺、健脾、益肾,玉竹具有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的功效,二药合用,共奏补益肺肾气阴之效。
“醒酒二陈汤”看成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醒酒”,一部分是“二陈汤”。
二陈汤来源于宋代官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有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乌梅、生姜,是治疗痰湿病的基础方,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作用。方中的橘红和半夏均以陈久者良,因此得名“二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初刊于1078年,后多次增补修订,到北宋末年,所载诸方已广为应用。二陈汤为治痰剂基础方,书中原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单看二陈汤的处方组成,多是健脾、化痰、益气的药物,并不具有解酒的功能。
同期(宋金元时期)的解酒方很多,如张子和所著《儒门事亲》之葛根散以及李东垣所著《脾胃论》之葛花解酲汤等。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葛花解酲汤,原方重用葛花,治疗“饮酒太过,呕吐痰逆,心神烦乱,胸膈痞塞,手足战摇,饮食减少,小便不利”,由人参、橘皮、木香、青皮、猪苓、白茯苓、泽泻、神曲、干姜、白术、白豆蔻、葛花、砂仁组成。另外,成书于北宋淳化三年(992)的《太平圣惠方》中也记载了一些常用解酒药,有柑子皮、豆豉、葱白、菘菜子、干蔓菁根、柏子仁、大麻子仁、葛根汁、枇杷叶汁、葛花及小豆花等。
《水浒传》虽写于明代,但宋江起义发生于北宋宣和元年(1119),而结合金元时期医家常用的解酒方中的主要药物种类,我们不妨推测,王公给宋江喝的“醒酒二陈汤”很可能就是在二陈汤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葛花、葛根、砂仁、枳椇子等解酒药物,才达到醒酒之功效。
葛花临证不止用于解酒
摘自2023-7-26中国中医药报
王舒宇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一辰医院
葛花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花,最早载于《名医别录》,谓其“主消酒”,即解酒醒脾。以葛花为君药的方剂,也皆以解酒为主治。最有名的方剂当属李东垣所创葛花解酲汤,后世医家应用最多。此外,《验方新编》载治疗“酒醉小便不通”,用葛花三钱、灯芯七根,酒煮服。《圣济总录》载有一味葛花散,治饮酒中毒。
实际上,葛花临证主治远远不止解酒,兹辑录验案数则如下。
赤丹
程明佑治吴氏儿病,切其脉,告曰:病得之膏粱辛热,令人患疡,上壅头面,气充热极,赤如渥丹,询之,尚乳也,所乳母病胃脘痛,饮烧酒。教之更乳母,以葛花浓煎,日饮之,越五日色淡,十日疮尽。单药独行,取效速也。(《名医类案•卷十二•赤丹》)
昏睡
张子和治一小儿,寐而不寤,诸医作睡惊治之,或欲以艾火灸之,或以大惊丸及水银饼子治之。其父曰:此子平日无疾,何骤有惊乎?以问张。张诊其两手,脉皆平和。曰:若惊风之脉,当洪大而强。今则平和,非惊风也。乃窃讯其乳母,尔三日前曾饮醉酒否?遽然笑曰:夫人以煮酒见饷,酒味甚美,三饮一罂而睡。陈酒味甘而恋膈,酒气满乳儿亦醉也。乃锉甘草、葛花、砂仁、贯仲,煎汁饮之,立醒。(《续名医类案•卷四十三》)
咳喘
中医学家印会河教授初出茅庐时曾治一患者,其病咳喘,痰稀量多,苔白脉弦。认为是寒饮射肺,遂按其父经验处以小青龙加石膏汤。病者复诊时谓服药三剂后诸症依旧,并执意要其父诊治。其父审脉辨证,认为理、法、方、药尽皆入扣,但何以不效?因相知有年,素知患者酷嗜“杯中物”,询及近日饮酒情况,谓病后已不能饮,饮即咳喘更甚。遂认为其病水饮乃酒湿停聚所致,只在前方中加葛花三钱,患者服后咳喘尽退,参加农田劳动如前。(舒鸿飞《杏林40年临证手记》)
甲醛中毒
有一人入住新房,入门则晕厥,如是者数次,开始以为闹鬼。后测甲醛浓度超标,始知为甲醛过敏。杨师(杨毅勇)书以葛花解酲汤加味,数剂而愈,后未再复发,入房亦不再晕厥。(孙成力《中医书友会》)
盗汗
丁某,男,37岁,干部,于1985年4月12日初诊。盗汗三载余,酒后加重,浸衣湿被,曾屡次求医而乏效。伴面黄不泽,寐不落寤,多梦,舌淡苔薄腻,脉濡。此为平素伤酒,酒毒湿热上扰神明,心液外泄。治宜分消酒湿、解毒健脾,并嘱其忌酒。乃疏葛花解酲汤方:干葛根30g(代替葛花)、茯苓15g、猪苓10g、泽泻15g、党参10g、焦白术10g、神曲10g、砂仁3g(后下)、青陈皮各3g、淡干姜3g、广木香6g、白蔻仁5g(后下)。水煎服,二剂即瘥。(吕刚《四川中医》1986年第5期)
心衰
2016年至2018年,笔者持续治疗一例扩张型心肌病,王某某,男,49岁,农民。心衰,行不足百米,EF值(射血分数)28%。所住医院建议心脏移植,患者无力承担费用,遂出院寻求中医治疗。追问病史得知,其人素好饮酒,有大小酒桶若干摆于炕头,一日三餐至少两餐喝酒,甚至夜里醒来也要喝上几口。据此,笔者在辨证方药中加入葛花15g长期坚持服用,无葛花则以葛根代替,有时也加入枳椇子。患者服药后病情逐渐好转,现已7年有余,病情稳定,且能从事轻体力劳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