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彤云:不老“女神”长寿有方

(2022-07-29 05:24:39)

摘自2022-7-28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杨志云

初见陈彤云的人,都会惊异于她“驻颜有术”。101岁的高龄,皮肤仍然细腻、红润,不见老年斑的踪影。她把养生之术与驻颜的秘方,总结为以下四点。
宠辱不惊的心性益寿延年
《黄帝内经》说:“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中医历来强调精神、道德修养在养生中的作用。陈彤云在多年的养生实践中,遵从中医经典理论,最注重精神心理的调摄。她常说“养生先养心”,平和善良的心态是养生的根基,也是最难做到的。世事无常,人们在一生中无论面对鲜花掌声,还是经历各种曲折和磨难,都应该尽量保持荣辱不惊的平和心态,以及善良、同情他人的品德。
陈彤云的父亲陈树人是京城名医,幼年时她一次次目睹重病患者痊愈后感激致谢,甚至登门挂匾鸣谢父亲的场景,这不仅让她对父亲倍加崇敬,而且在内心也向往做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人。家庭的熏陶和良好的教育,铸就了她谦和善良、雍容文雅的品格。成婚后,公公哈锐川和丈夫哈玉民坚持每天必为贫苦百姓保留10个门诊牌等善举,更是深深地影响着陈彤云的为人处事。
“非典”时期,当陈彤云看到许多医务人员由于长时间穿着密不透气的隔离服而生出痱子时,她献出配方并自费5万余元,委托加工了1万袋“草本爽身痱子粉”捐献给一线的医务工作者。面对求医的患者,无论工作多忙多累,她总是耐心对待,即使是10来岁的小姑娘,她也总是以“您”相称。陈彤云和蔼善良的气质和风范,使得无论是求医的患者还是身边的同事,都愿意与她亲近,与她一起工作过的同事都亲切地称呼她为“陈姥姥”。
陈彤云晚年喜欢养花种草,尤其酷爱喂养小动物。不仅在家中有乖巧的猫儿陪伴她,在小区甚至附近的街边绿地花园,陈彤云还会定时摆放好猫粮,喂养那些无家可归的“小流浪”,冬天还要用纸箱为“小流浪”们搭建猫舍。
熟悉陈彤云的人都知道,她一生历尽艰辛,却对中医事业矢志不渝,笑对人生风雨与苦难。“人生难免有伤痛和委屈。每当我感到苦和难的时候,就去想想那些比我还艰难的人;当我面对赞誉和鲜花的时候,我就比比赵老(赵炳南)等中医泰斗和大家。这样想一想、比一比,我遇到的任何艰难、得到的任何荣誉,都不算什么。”就是这样在人生的不断磨砺中,陈彤云修养出宽厚平和、宠辱不惊的心性,成为她保持健康、益寿延年最重要的经验。
粗茶淡饭是最好的营养品
中医养生历来重视饮食的调摄,西周时期已有相当于现代营养师的“食医”。陈彤云十分注意饮食营养的平衡,从不吃补药,饮食上也不追求山珍海味。每当有人向她请教吃什么营养品有益于长寿时,她总是笑着说:“我的饮食很简单,都是粗茶淡饭。”
陈彤云的日常饮食遵循《黄帝内经》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要求,坚持以五谷为主,蔬菜、水果和鱼、肉为辅。早餐通常是一杯牛奶泡些燕麦片,一个包子或者小窝头,饭后再吃半个苹果。午餐相对丰富一些,以五谷为主,有时吃些鱼,到晚年几乎不吃肉;对于蔬菜,陈彤云讲究尽量“好看”一点,遵循中医“五色归五脏”的理论,在蔬菜的选择上,绿色的叶菜、黄瓜,红色的西红柿、胡萝卜,白色的茭白、豆腐,黄色的山药、土豆,黑色的紫菜、豆豉,各色蔬菜灵活搭配,营养全面。晚餐一般吃杂粮粥,粥的用料有黄米、绿豆、红小豆、黑米、芸豆等,有时还会放点葡萄干、黑芝麻、花生、白果、核桃、栗子等。
如果说陈彤云饮食上有什么讲究,那就是每天一定要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她认为这有利于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有益于皮肤和肠胃道消化。价廉物美的西红柿和芹菜是她最爱吃的,每天晚上9点还会准时吃一顿水果餐,通常是500g左右苹果、橙子或猕猴桃等。
陈彤云饮食的另一特点就是有节制。一是味道清淡,她不仅绝不吃辛辣、肥甘厚味和甜食,也不偏嗜饮食五味中的任何一味。二是食量要控制,因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所以要做到“饮食有节”“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既不要禁不住美食的诱惑而嗜食无度,也不要盲目减肥、追求“骨感美”而禁绝水谷。陈彤云晚年的午餐虽然丰富,但常常只吃八分饱,晚餐更是只吃一碗杂粮粥,有时只吃六分饱。
规律起居养出好面色
陈彤云的日常生活像钟表一样准时、有规律。她认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的生命活动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只有按照“人与天调”的养生原则,做到“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才能天人合一,保持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精神。
陈彤云每天早上都是6点左右起床,吃好早餐、喝好水、排净宿便,就开始一天的工作。晚上回到家里,吃过晚饭,她通常一边听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节目,一边做运动,然后就开始看书、学习直到夜里11点,之后洗漱、按时上床就寝。
无论多忙,陈彤云从不熬夜。她常说:“睡眠不足,不可能有好看的面色;生活没有规律,气血就不会调顺,就不会有好的身体。便秘和失眠,多半是生活没有规律造成的。”
每日数千步保持腿脚不衰老
陈彤云常年坚持并热爱运动。在北京贝满女中读书时,她不仅喜欢游泳、打球,短跑、掷铁饼等田径项目成绩也很优秀。虽然年事渐高,工作也很劳累,陈彤云仍然坚持每天适度运动锻炼。她说:“人老腿先老,我每天工作都是坐着,晚上必须要走,才能保持腿脚不衰老。”80多岁的时候,她还坚持每天快走5000步。后来由于住所周围缺乏运动场所,陈彤云就在家里坚持走路运动。为了精确地控制运动量,她专门买了记步器,每天检查自己是否达到了规定的运动量。每天晚饭后,她总是一边听新闻联播一边在客厅里快走。有时外出回来晚了,为了完成当天的运动量,她就半道下车走回家。她常对学生们说:“运动不仅是锻炼身体,也是锻炼毅力,一个人连这点事都不能坚持,什么事也不会做好。”
运动锻炼虽然有利于健康,但运动过度也会造成身体损伤。陈彤云深谙《黄帝内经》中记载的“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认为过度劳作会损伤人体正气,影响健康。所以,陈彤云总是注意根据自身的承受能力掌握适度的运动量。耄耋之年,她仍保持每天5000步的运动量,鲐背之年后逐步减少到3000步以下。

夏食莲藕最养人

 (2022-07-26 04:06:11)[编辑][删除]


丁龙龙 河南中医药大学
莲藕是莲肥大的地下茎,别名蓉玉节、玉玲珑、玉笋、玉臂龙等,在我国分布极为广泛。中医认为,莲藕入心、脾、肺经,生藕性寒味甘,有消瘀清热、除烦解渴、止血健胃之功效。历代医家对莲藕的功效也多有注释, 如《本草拾遗》云其“消食止泄,除烦,解酒毒”。《滇南本草》云:“多服润肠肺,生津液。”
莲藕一年四季皆有出产,脆生生可以当水果吃的鲜藕多产于夏季,这时节的藕白生生的,水分充足,味道清甜,口感颇似脆梨。《本草汇言》载:“藕,凉血散血,清热解暑之药也。其所主,皆心脾血分之疾。”将其切成薄片后,焯水和糖醋一同凉拌,便是一道极好的清热解暑夏日风味小菜;和鲜嫩时蔬一同清炒,便是一道清爽十足的下饭菜。
随着藕在水中生长的时日渐长,其水分含量下降,而积累的淀粉逐渐增多,外表颜色也变得更深。这时候的藕,口感会变得绵软而面,不再适宜生食或清炒,但可以制成糯米藕或者用于炖汤。制成熟莲藕后,功效与之前大不相同。《本草经疏》载:“藕,熟者甘温,能健脾开胃,益血补心,故主补五脏,实下焦,消食,止泄,生肌,及久服令人心欢止怒也。”
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表明莲藕全身都是宝。它是高糖、低脂肪食物,还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等。
莲藕食用方法丰富,可生食、可做菜,还可加工制成的藕粉,味甘性平,能养血止血、养阴补脏、调中开胃、健脾止泻,为衰老、虚弱、久病之人的理想调养食品。兹介绍三则莲藕药膳如下。
土茯苓莲藕汤
材料:莲藕500g,土茯苓500g,粉葛500g,赤小豆100g,桑白皮50g。
做法:土茯苓去皮切段,粉葛去皮切块,将材料放入煲内,水滚后转慢火煲3小时即可。
功效:具有清热毒、消骨火、祛湿等功效。
猪脊髓煲莲藕
材料:猪脊髓500g(连脊骨),莲藕250g。
做法:将上二味同放锅内小火熬煲2小时。
功效:补血益肾,适用于遗精、面色苍白、四肢乏力、腰膝酸软等症状。
秋梨莲藕汁
材料:秋梨2个,莲藕100g。
做法:秋梨去皮、核,莲藕去节,捣汁饮。
功效:清热润肺,适用于肺热型咳嗽,以及有痰黄、咽干舌燥等症者。

“素中之荤”黑木耳

 陈彤云:不老“女神”长寿有方 (2022-07-29 05:18:07)[编辑][删除]
“素中之荤”黑木耳

黑木耳被称为“素中之荤”和“素中之王”。黑木耳入菜美味,入药价值也被充分肯定。
黑木耳性平、味甘,质滑,入胃、大肠经。东汉时期《神农本草经》记载黑木耳:“味甘、性平,具补气益肺、活血补血之功。” 元朝《饮膳正要》记载黑木耳有“利五脏、宽肠胃”的功效。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木耳生于朽木之上,性甘平,主治益气不饥,轻身强志,疗痔疮、血痢下血等。”古代医书中还记载黑木耳有活血止血、补气强身、补血通便、润肺、清涤胃肠等作用。
黑木耳含有大量膳食纤维,能促进胃肠蠕动,可润肠通便、改善便秘,有助于预防肠癌发生。黑木耳含有木耳多糖及人体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据测定,每千克干黑木耳中含蛋白质106g、脂肪2g、粗纤维70g,还含有卵磷脂、脑磷脂、麦角固醇等物质。黑木耳中铁含量丰富,比绿叶蔬菜中含铁量最高的菠菜高出约20倍,比动物食品中含铁量最高的猪肝高出约7倍。除此之外,黑木耳中的活性多糖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具有一定的抗肿瘤功效。
用黑木耳烹调菜肴,不仅香嫩爽滑、菜式多样、营养丰富,还具有增强食欲的特点。夏季闷热,许多人食欲不振,不妨试试用木耳做几道开胃爽口的凉菜。
凉拌木耳枸杞叶
材料:黑木耳20g,枸杞叶、蒜泥、红椒、食盐、白糖、醋、橄榄油各适量。
做法:将木耳用开水焯熟,取出晾凉后撕成小块。将枸杞叶和木耳放在器皿中,将小红椒切碎撒上,加上少许白糖、食盐。坐锅点火,倒入少许橄榄油,待油热后浇上拌匀即可。
功效:枸杞叶又名枸杞菜,性凉,味甘、微苦,入肝、脾、肾经,具有补虚益精、清热止渴、祛风养肝明目的功效,与黑木耳相配,一清一补。
凉拌木耳洋葱
材料:黑木耳20g,洋葱、大葱、生姜、辣椒、食盐、白糖、醋、橄榄油各适量。
做法:将木耳和洋葱分别用开水焯熟,取出晾晒后撕成小块。将木耳和洋葱放在器皿中,加上少许大葱、生姜、辣椒、白糖、食盐、醋。坐锅点火,倒入少许橄榄油,待油热后浇在上面,拌匀即可。
功效:中医认为洋葱味辛,能行能开,可促进血液循环。现代研究发现洋葱含前列腺素等物质,可扩张血管、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血压,还含有二烯丙基硫化物,有预防血管硬化、降低血脂的功能。黑木耳与洋葱搭配共同起到畅通血脉的功效,有助于抗血栓、降血脂、预防血管硬化。
凉拌木耳芹菜
材料:木耳20g,芹菜100g,食盐、辣椒油、生抽、香油、香醋、蒜末各适量。
做法:将木耳开水焯熟,取出晾凉后撕成小块。芹菜切段,开水焯八分熟。用适量的盐、辣椒油、生抽、香油、香醋调成汁。把调好的汁、木耳、芹菜、蒜末一起搅拌均匀即可。
功效:芹菜性凉,味甘、辛,入肺、胃、肝经,有平肝凉血、清热利湿的功效,同时富含膳食纤维,能促进肠蠕动、减少便秘,还可以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吸收。脆嫩芹菜搭配爽口木耳,健康又美味。
木耳性味偏凉,脾胃虚寒的人不宜多食。此外,木耳等菌类时不宜长泡发,易变质腐败,食后会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清补佳品老鸭汤

  (2022-08-23 05:34:22)[编辑][删除]

摘自2022-8-22中国中医药报
陆明华 广西壮族自治区钟山县人民医院
时处末伏,天气又湿又闷。不妨来一碗老鸭汤补虚养胃,还能起到滋阴、清热消暑的作用。
鸭是常见的水禽,我国古代医书中对鸭作为滋补品多有论述。《本草纲目》中云鸭肉可“填骨髓、长肌肉、生津血、补五脏”。元代吴瑞所著《日用本草》中记载:“鸭滋五脏之内,清虚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 清代汪绂所著《医林纂要》说:“鸭能泻肾中之积水妄热,行脉中之邪湿痰沫,故治劳热骨蒸之真阴有亏,以至邪湿之生热者,其长固在于滋阴行水也。去劳热,故治咳嗽,亦治热痢。”
中医认为,鸭肉味甘、微咸,性凉,归脾、胃、肺、肾经,具有滋阴补虚、养胃生津、健脾化湿、利尿消肿之功效,对阴虚阳亢引起的痨热骨蒸、头晕头痛、食欲不振、口渴咽干、小便不利、大便燥结、干咳少痰等均有一定作用。
根据中医“热者寒之”的原则,鸭肉特别适合于苦夏、上火、内有虚热者食用。同时,还适于女性产后病后体虚、月经不调,以及盗汗、遗精、糖尿病、肝硬化腹水、肺结核、慢性肾炎浮肿以及癌症患者放化疗后食用。因此,夏末初秋吃鸭肉,既能补虚,又不过于肥腻,还不会引起上火等问题,是清补之肉类食物首选。
现代研究发现,鸭肉蛋白质含量比其他畜肉含量高得多,脂肪含量适中且分布较均匀。鸭肉还是含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比较多的肉类,且钾、铁、铜、锌等元素都较丰富。
小时候母亲常会在这个时节炖上一碗苏麻老鸭汤。苏麻学名为紫苏,炖汤时用其果实紫苏子。紫苏子味辛、性温,归肺、大肠经,有降气、消痰、平喘、润肠之功,主治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肠燥便秘。紫苏子和老鸭一并炖食,不仅汤味鲜美,极富营养,还可清肺止咳。此外,鸭肉与火腿、海参共炖,善补五脏之阴;鸭肉同糯米煮粥,有养胃、补血、生津之功;鸭同海带炖食,有利于软化血管、降低血压。

益气陈皮梅子汤

   (2022-08-23 04:48:31)[编辑][删除]
作者:点点-飞

立秋之后,依旧暑热难耐,上一道梅子汤。清润酸甜。
汤里添加了黄芪,用量15-30克。特别容易出汗,出汗特别多的人,可加多些黄芪,但不超过30克。
罗汉果甘、酸、性凉,可有清热解暑,体质寒凉的人可不用。

用料:乌梅6颗,甘草2克,陈皮5克,红枣 6颗,黄芪30克,罗汉果1个,红糖50克,水2.5升。

所有食药材,用清水快速洗一下。之后将罗汉果掰碎,红枣剪开,加水浸泡半小时。

倒入锅中,大火开煮,水开之后,转小火煮40分钟。

煮40分钟后,将红糖放入,随即关火。

去渣,倒入容器中,来一杯。

庭院生百药留意皆学问

  (2022-07-29 04:54:15)[编辑][删除]
在行医多年的中医人眼中,庭院内外的动植生灵皆是药源,结合《本草纲目》中的记载,更可体味生活中的中医之美——

摘自2022-7-28中国中医药报
赵尚华 山西中医药大学
吾从事中医外科学的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50余年,现已退休,隐居林下,于数年前回山西原平老家居住。触目所及,无外村野之田畴之事。偶有村民来诊,亦得杏林换米之乐。
吾村中旧宅安静平和,有三间平房,坐北朝南。南面为院,四四方方,阶下花畦植月季、芍药、玉兰、紫葳与青竹;东墙外一树桃花,总早早带来春天的讯息;西面竹制花架,紫藤、爬山虎各居一端,入夏则相向而生,几能相连,成就一片荫凉。庭院中植物最多,尤其是野菊和景天,满眼都是,分外妖娆。北面为场,较南院略大,有田约一亩,常种玉米、南瓜、毛豆、大葱等农作物。空地则种野菊与景天等花,间植冬青、银杏、冷杉、合欢、杨、榆、槐、椒等树。
吾行医多年,看庭院内外动植生灵皆是药源,结合《本草纲目》中的记载,更可体会生活中的中医之美。因成小文一篇,兼以推广《本草纲目》一书为意。
培葱之乐
《本草纲目》记载,葱白、葱叶、葱汁、葱须、葱花、葱实皆可入药,而以葱白用处最大。久在农村生活的人都知道,想让葱白变长,就要观察时机,分次培土,一般是八九月葱茎长到一定程度时加以培土。培土是个手艺活儿,每次只培到葱的根茎部,长高再培。秋雨濛濛时,正是拢葱培土的最佳时节,我的葱地虽然不足二三分,却长得又高又直,足够几家人一冬食用。葱中属阳接葱药性最佳。阳接葱是由前一年的宿根自然生发而成者,无需人工干预,可感受春天节气的力量自然发生。它早早发芽,葱管碧绿劲直,味道颇灵,又因得阳气之先,故辛窜走散、通阳解表的功效更优于栽莳、播种而成者。
除了雅致繁茂的景天、野菊,最接地气的葱、韭,和前已述及的部分农作物外,庭院中大自然馈赠的各色植物数不胜数,比如益母草、茜草、牵牛花、葎草、马齿苋、车前草、蒲公英、大戟、芫花、苘麻、地衣、垣衣、马唐、鹅绒藤、芨芨草,不胜枚举。
雉鸟之趣
《本草纲目》中,李时珍用“头如颗蒜,目如擘椒”“跃而不步,其视惊瞿”来形容麻雀的形体动态。“头如颗蒜,目如擘椒”,得自曹植《鹞雀赋》,最是点睛传神之笔,令人过目不忘。麻雀用不知疲倦的叫声迎来清晨的太阳,追逐着树丛间隙的昆虫。它们无忧无虑,时而上下飞舞,时而落聚墙头。
《本草纲目》记载,雉又名野鸡,始载于《名医别录》。雉体长约90厘米,雌雄异色。旧宅场院若有一段时间无人居住,场内草丛中会有雉鸟聚集,三五成群,闻人声则扑棱棱飞去,似飞而不远,却很有力量。《本草纲目》:“〔时珍曰〕鷑鸠,《尔雅》名鵧鷑(音批及)。又曰鵖鴔(音匹汲),戴胜也。……三月即鸣,今俗谓之驾犁,农人以为候。五更辄鸣,曰架架格格,至曙乃止。……《月令》:三月戴胜降于桑。”戴胜的头冠非常漂亮,这也许是它得名的根据。
说起各种常见禽鸟,不得不提一下老鹰。山西原平地区有民谚说“鹗劳翅吃鸡毛,填饱嗉子就行了”。“鹗劳翅”是老鹰的别称,乡音也可读作“饿劳斯”,如此奇怪的名称真不知缘何而来。山西自古便是汉人与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我怀疑是少数民族古老称谓之遗存使然。
庭院内外树木繁多,除了麻雀、雉鸡、戴胜,喜鹊、啄木鸟、灰鹊、鹧鸪、黄鹂……大大小小、花花绿绿的禽鸟均可见到,偶尔还会有叫不上名字的禽鸟出现。三年前,有一窝漂亮的小鸟在院内的月季花间搭下精致的小巢,后来村中顽童取走了鸟蛋,这对漂亮的小鸟才不再筑巢于花间。
鼠猬之分
黄鼠本来生活在田间,但今年夏天,院内橘猫母女俩在大门洞内捕得一黄鼠,分两次食之。黄鼠又名礼鼠、拱鼠。《本草纲目》:“〔时珍曰〕黄鼠,晴暖则出坐穴口,见人则交其前足,拱而如揖,乃窜入穴。即《诗》所谓‘相鼠有体,人而无礼’;韩文所谓‘礼鼠拱而立’者也。”我幼年时,常与三五玩伴一起,在沙土地中捕捉黄鼠。找到黄鼠洞穴后不需太多技巧,只徒手在洞边挖一臂深的坑,过一晌午就会有黄鼠掉在“陷井”中。但近些年由于大田耕作,机械翻地,黄鼠已不多见。能在院内遇到黄鼠,真是比较稀罕的事情。
猬居鼠类之末。以前认为猬是鼠类,今天我们将二者列入哺乳纲,但目科不同,不宜归为一类。猬为猬形目猬科,鼠为啮齿目鼠科。《本草纲目》:“〔时珍曰〕按:《说文》彙字篆文象形,头足似鼠,故有鼠名。……猬之头、嘴似鼠,刺毛似豪猪,蜷缩则形如芡房及栗房,攒毛外刺,尿之即开。”此物本地原不常见,但2018年秋,我在北面扬谷场内见一刺猬,嘴尖目小,走路不快,胆小谨慎,确实有些像鼠类。
寒食之俗
寒食日蒸的面点,村民叫“寒节人人”,更文雅一些的名字叫“子推馍馍”。它是用面粉做成的,眼睛点的是刀豆,有发髻的是女子,无发髻的是男子。《本草纲目》:“〔时珍曰〕小麦面修治食品甚多,惟蒸饼其来最古,是酵糟发成单面所造,丸药所须,且能治疾,而本草不载,亦一缺也。惟腊月及寒食日蒸之,至皮裂,去皮悬之风干。临时以水浸胀,擂烂滤过,和脾胃及三焦药,甚易消化。且面已过性,不助湿热。”一般“寒节人人”上过坟就馏着吃掉了。也有一些地方,清明前后捏作面燕,出锅后用红线穿起来系在秸秆上,缀上红布条,挂在家中,象征“燕子报春”。在我们本地,则是农历七月十五将面食捏成燕、兔、鱼等小动物形状,然后用酸枣圪针扎起,挂在檩子或椽上,既好看,又耐存放,深受小孩子喜爱。
庭院不大,四季分明,花草鸟兽,多与中药相关,节气变化,物候相推,书不胜书,真可谓“庭院有百药,留意皆学问”。为医者必知方药,这是自古以来的学术传统。希望大家多读书,多实践,最好多读《本草纲目》,更好地认知大自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丁香
后一篇:中医戒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