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学大师章太炎的中医情怀

(2022-07-23 04:20:06)

摘自2022-7-22中国中医药报
段晓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
在中医学的发展历程中,有无数大家用他们的智慧推动着中医学术的前进。在近代,有一位杰出人士,既是革命家,又是国学宗师,还被称为中医学问之大家,他就是章太炎。章太炎还是中医学术的坚定支持者、中医改革的先行者、中医教育的倡导者,他以其特殊的身份为中医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章太炎身上,我们看到了古老中医学独特的魅力,深深感受到国学大师的医学情怀。
章太炎(1868—1936),名学乘,后名炳麟,字枚叔,因慕黄太冲、顾炎武,而更名绛,别号太炎,浙江余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他出生于世医之家,祖父、父亲、兄长都曾行医救人,甚至以此为生。
《光绪余杭县志稿》记载,章太炎祖父章鉴不仅医技高超,而且常以医资救民,品行高尚。章太炎的父亲章濬也以医见长。其兄章篯继承家学,曾随名医仲昴庭学医,仲昴庭曾为慈禧太后治病。章篯在章家三世中医术最高。这些人深深影响着章太炎,引发了他的医学兴趣,对他后来宣扬中医、为中医寻找出路、鼓励提携中医后辈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章太炎在赴童子试未果后,即在家专心于学业,当时的指导老师便是其兄长章篯,并且常随兄长事医于仲昴庭。
章太炎的授业恩师俞樾是经学大师,不仅在经学、古文字学方面造诣高超,对中医药也颇有心得。章太炎跟随俞樾在诂经精舍学习七年,受老师影响,广涉医典,对他后来的医学研究影响极大。
从医国转而医人
1897年,章太炎投身维新运动,开始其波澜壮阔的政治生涯。1903年,章太炎因“苏报案”被捕入狱三年。1906年出狱后即赴日本参加同盟会,一边主编《民报》继续宣扬革命,一边从事学术活动,开设讲堂,为留日的进步青年讲学。当时听章太炎讲课的有鲁迅、钱玄同、许寿裳、朱希祖、黄侃、钱家治、周作人、余云岫等。
在日本期间,他不忘自己热爱的中医学,搜求各种日本的医书精本,对古代医学验方加以归类,编著《古方选注》一书。通过几年的研究和积累,章太炎于1910年写成并发表了第一篇医学研究论文《医术平议》,在医界崭露头角。
章太炎与钱玄同书信往来,畅谈自己的医学观点,教导他要先知伤寒、善用唐宋方书,充分显示了章太炎治学之独立与广博。辛亥革命爆发,章太炎回国加入战斗。1913年,章太炎被袁世凯幽禁于北京三年,其间广泛阅览医书,逐渐重视对医学的研究。1915年至1916年初,由章太炎口述、吴承仕记录而成的《菿汉微言》,内含三篇医论,为中医学史提供了丰富的史学资料。袁世凯死后,章太炎于1916年6月获释。后加入孙中山的护法军政府,但因政见不同,章太炎退居上海。1920年,章太炎患黄疸病,几经反复而治愈,从此勤求医经,反复实践,从医国转而医人,走上了专心治医的道路。
1934年,恽铁樵病,章太炎将其请至苏州家中养病,二人论医甚欢。第二年,恽铁樵过世,章太炎哀痛不已,亲疏挽联:“千金方不是奇书,更赴沧溟求启秘;五石散竟成末疾,尚怜甲乙未编经。”
医学著述颇丰
纵观章太炎的一生,其对中医学的研究态度严谨,著述丰富,撰写医学论文134篇(据《章太炎全集》卷八)。研究范围相当广,涉及中医各个领域,包括临床医学、基础理论、中医医学史,以及方剂学、中药学、诊断学等,而且每有独到见识和精辟见解,令人折服。此外,章太炎对中医学研究的方法也颇有独到之处。他独尊仲景、重视实践;提倡中西汇通、主张废止五行;并将史学研究、训诂求证等方法运用于中医学,强调“语必徵实,说必尽理”,主张以实证为准绳,少虚言妄言。面对中西医的冲突,章太炎认为中医不应纠缠在与西医的争辩上,而应谋求自身的发展,取西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发展有自己特色的新医学。
对涉足医学领域的原因,章太炎曾有此表述:“不为良相,当为良医,此亦吾人之志也。”1923年秋,章太炎在杭州中医学校演讲,讲词被《中国医学院院刊》第一卷第一期刊载,题为《伤寒论演讲词》。1924年,他完成了极具影响力的医学著作《时病新论》。此后,章太炎在医学研究领域游刃有余,医学思想渐趋成熟。他撰写了大量的医学论文,为当时著名医家作序、题词,和他们探讨医理等,甚至为孙中山疏方治病。
1926年,中西医之争渐趋激烈,章太炎在《论中医剥复案与吴检斋书》中明确提出“中医不可废,是也”。肯定中西医各有所长,而中医之长在“伤寒论”。1927年,他为《中国医药问题》作序,序中言及为中医寻求自立与发展的道路。时值上海霍乱流行,灾情严重,章太炎考古今治霍乱之经验,结合西医的治法与当时的疫病实情,写出了《霍乱论治》《再论霍乱之治》等文章,区别了真假霍乱,并提出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治疗。很多诊所依此法诊治,活者甚众。
1929年,余云岫等西医派提出废止中医,引起中医界的强烈反抗。对此,章太炎再一次明确提出中医不可废,认为“中医能按法治之者,率视西医为胜”。同时,章太炎不断撰写中医论文,探讨和宣扬中医之精华,其中《张仲景事状考》首次从人物事状的角度研究中医学,开拓了中医学的研究领域。
1931年,中央国医馆成立,设学术整理委员会,分期制订工作。第一期制订《国医学术整理标准大纲》,第二期统一中西病名。中医终于暂时争取到了合法地位,开始着手发展事宜。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十九路军奋起自卫。章太炎立即声援,创办第十九伤兵医院,其夫人汤国梨亲任医院总务长,章太炎亦常往探视伤员。同年,中央国医馆开始进行第二期工作,即统一中西病名。对于采取何种标准来统一病名,全国各地争论不休。章太炎亦发表《对于统一病名建议书》,系统地列出了统一病名的步骤,所论客观而合理。
提携中医后辈
进入民国之后,中医受到西医强烈冲击,中西医的学理讨论已经变成了中医的生存问题。恽铁樵、陆渊雷、章次公、陈存仁、秦伯未、叶橘泉等一批年轻中医人士在国学大师章太炎的肯定与提携之下,更加勇猛地为中医的自立自新而奋斗。一方面章太炎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力为中医的生存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民众认可。另一方面,章太炎作为当时被人仰仗的国学大师,他的医学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一批名医,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近代中医的发展方向。
在中医教育方面,章太炎也倾尽全力,先后担任中国医学院、上海国医学院院长,苏州国医学校名誉校长和国医研究院院长,并先后两次发起全国中医学教材编写会议,为后来中医教育规范化奠定了基础。苏州国医学校校长唐慎坊曾感叹:“太炎先生提倡国医之念颇挚,慨允吾校名誉校长,泰山北斗,众望所归。今岁新创研究院,又慨允院长。先生者,天下之大老也,吾校之荣誉为何如耶!”
章太炎不忘提携中医后辈,几年来每有请益者,他都引与论医,竟日不倦,还常为人题词、写序。可以说,章太炎大力提携中医后辈,对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1936年,章太炎一心讲学,劳累过度,旧疾复发,但他仍带病坚持,至病弥甚,于6月14日病逝,终年67岁。
章太炎去世后,国民政府发布国葬令,称其为“岿然儒宗,士林推重”。时人也评其为“革命元勋,国学泰斗”。中医界更称其为“国医革新之导师”,并认为其医学思想如日月之出,有“发前古之奥义,开后学之坦途”的伟大意义,可以“悬之国门”。
医学研究是章太炎学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相对独立、自成体系。他以研究中医具体问题为始,以研究中医发展方向、培养后进为终,充分体现了一代国学大师的学术典范,也让后人充分体会到他对中医的执着深情。

“勤求古训,博极医源,深研细究,上承下传,仁术仁心,立拔沉疴。”慎终如始。
身负青囊 剑指远方。广拜名师,精研医术,勇挑重担。心循大医之道,措手成春。既承家技,又从名师,熔于一炉,广收博采,融会贯通。深受祖辈的言传身教,“当大夫须有医德。心态摆不正,对不起患者。医人行仁爱之术,才能无愧于天地、无愧于内心,担负责任与使命,传中医之火,解病患之痛,消家属之忧。
不忘初心承祖业,培育后人学春蚕,不为人师为人梯,瑰宝光大看青年

王宏志:衷中参西方简力专

 (2022-07-23 04:32:02)[编辑][删除]

摘自2022-7-22中国中医药报
王宏志,主任医师,江苏省名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退休前任江苏省苏州市中医医院外科主任、副院长,是苏州市吴门医派研究院研究员。“医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必精而专,始能由博而约。”这是王宏志的座右铭。从医近40年,他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生殖系疾病、胆道疾病及中医外科传统疾病。
承名师,主张衷中参西
王宏志出生于苏州,从小耳濡目染,对中医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行医姑苏的明清全生派开创者王维德更是颇为崇拜。1979年,王宏志以高分考入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步入岐黄之道。
1984年毕业后,他回到家乡苏州市中医医院工作,拜入吴门医派门下,师从江苏省著名中医方致和。3年的跟师学习过程中,他亲眼目睹许多顽疾被治愈,深刻感受到中医疗效之确切。
临证中,王宏志主张衷中参西,认为中医同其他中华传统文化一样,强调“大智慧,大胸襟”,是在不断吸收、不断融合中发展前行的。他常鼓励学生要多参加各地的学术交流会议,与中医、西医外科及相关学科同仁进行学术交流,汲取营养,开阔眼界,促进学科不断创新发展。
妙运方,重视脏腑辨证
“医为仁术,择善而从,不分畛域。”王宏志认为,治病疗疾不可将内科知识和外科知识割裂,在外科疾病中不可单用一方一法。“中医学的辨证方法多种多样,有脏腑辨证、八纲辨证、阴阳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虽各有特点,但辨证基本要素之一依旧是证候的定位,因此脏腑辨证在中医辨证方法中尤为重要。”王宏志认为,当下很多结石症患者的病机多与肝之疏泄失调有关,患者肝气不舒,则三焦气机运行不畅,亦会导致水湿内停,久病结而成石。在治疗过程中,他仔细询问病史,结合舌苔、脉象,对肝郁气滞的患者偏重于疏肝解郁。而尿石症的患者多因湿邪致病,发病多以肝脾肾三脏受损,故治疗中必须重视脾胃。
在泌尿系疾病治疗中,他主张调理膀胱气机,兼顾运化脾胃,“脾胃升降功能恢复正常,膀胱气机自会通畅,气血自会充足”。用药时,他不会一味攻伐清利,多结合脏腑辨证,时而补脾健胃、时而疏肝解郁、时而滋阴扶阳,收效颇佳。
巧辨证,方简而效捷
王宏志深谙“治病如打仗”“用药如用兵”。他说:“打仗要取胜,不仅要有战略战术,还必须有好的武器。作为一名中医,一手握着辨证辨病求本因、内外结合以论治的思想理论武器,一手握着全面掌握中药传统理论并与现代药理相结合的技术武器。医生娴熟使用各式‘武器’,并让其发挥出最佳作用,是战胜疾病的关键因素。”
王宏志的处方小而精,大多由9到13味药组成,常规不超过15味药,方简而效捷。出门诊时,他常遇到患者认为药越多或药越贵、疗效就显著的情况,他总是耐心地解释和沟通,告知遣方用药最重要的是对证施药,与药物价格没有关系,且药物剂量也是有原则和规律的,方简力专的案例比比皆是。他常说:“精准辨证、精准用药,不但有助于缩短患者的治疗周期,中病即止的同时,患者还会对‘中医药是慢郎中’的看法产生改观,会对中医产生更多的信任感、依赖感。在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的同时,还能引导医学回归本来价值,防止过度医疗。” (姚月明 吴丹)

HTTP://SHOP63132933.TAOBAO.COM 

HTTP://WWW.44SEE.COM

 

运用虫类药物的经验

                                  ----章次公

  章氏以善用虫类药物治疗某些顽固的慢性病着称。他认为仲景用大黄庶虫丸治干血,抵当汤丸治蓄血,鳖甲煎丸治疟母等病,说明虫类药物在治疗上很早就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叶天士取法仲景,并撷取孙思邈《千金方》、许叔微《本事方》用虫类药的经验,立“初病在经在气,久病入络入血”之说,对积聚、疟母、风寒湿痹、头痛、胃痛,以及妇女经水不通、小儿单腹胀等多种慢性病,常用虫蚁搜剔之品,奏通络追拔之效,颇有卓见,足证叶天士是一个善于继承仲景遗法的人。章氏早年受了曹颖甫先生的影响,对叶氏学说不敢苟同,后来才明白叶氏治病不仅以轻灵取胜,且能上穷古法,以意化裁,多所创获,如应用虫类药物,即其一端。他认为后人景仰叶氏,如果仅仅效法他轻灵的一面,犹未能尽得叶氏之长。章氏这个论证,对研究香岩(天士)学派者,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的。

  章氏经常用蜈蚣、全蝎等治头风痛,用蕲蛇、露蜂房等治风痹走注,用庶虫、蝼蛄、蜣螂、蟋蟀等治积聚肿胀,效果都很好。特别是用蜈蚣、全蝎治头风,疗效非常突出,经治后有不少患者从未复发。根据历来使用蜈蚣、全蝎的经验,不仅有镇痉之效,而镇痛之力特强,用之得法,有立竿见影之妙。又川乌与当归同用,镇痛之力亦殊不弱,若再配合蜈蚣、全蝎,可以相得益彰。章氏用虫类药物,多配成丸剂、散剂,以便常服,此即叶氏“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缓攻”之义。虫类药物对胃部略有刺激,胃纳不佳的患者,可复入山药、陈皮等健胃调气之品,以解除其副作用,但大多数患者,服之并无任何不良的反应。

第二届全国名中医名单

 (2022-07-22 04:55:30)[编辑][删除]
2022年3月21日
第二届全国名中医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
丁丽仙(女)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王 阶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王 檀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王毅刚 重庆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尤昭玲(女) 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
牛兴东 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毛静远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邓尔禄 青海省中医院主任医师
艾儒棣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授
石印玉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卡 洛(藏族)果洛州藏医院主任医师
卢化平 银川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旦松扎巴(藏族)索县藏医院副主任医师
田振国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主任医师
田维柱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史载祥 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
乐德行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主任医师、研究员
冯五金 山西省中医院主任医师
吕志平 南方医科大学主任医师、教授
吕绍光 福建省立医院主任医师
刘光珍 山西省中医院主任医师
刘华为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省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刘华宝 重庆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米烈汉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省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孙同郊(女)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教授
孙伟正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
孙国杰 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
买买提•哈斯木(维吾尔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主任医师
苏木亚(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主任医师
杜惠兰(女) 河北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
李 冀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
李曰庆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李兴培 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李应东 甘肃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
李灿东 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
李乾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杨 华 海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
杨 骏 安徽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杨积武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连 方(女)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连建伟 浙江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
肖定远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吴以岭 河北以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吴荣祖 昆明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吴勉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
何念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主任医师
何晓晖 江西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
何嘉琳(女) 杭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张志明 甘肃省中医院主任医师
张良英(女) 云南中医药大学教授
张奇文 潍坊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张忠德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张佩青(女)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主任医师
张炳厚(满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张洪春 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陈 意 浙江省中医院主任医师
陈日新 江西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
陈抗生 香港注册中医学会
陈宝田 南方医科大学主任医师、教授
林 兰(女)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研究员
杭盖巴特尔(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主任医师
郁仁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罗 铨 云南省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罗颂平(女)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
周天寒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主任医师
周超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主任医师
庞国明 开封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郑玉玲(女)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赵文海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赵文霞(女)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赵继福 长春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胡国俊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俞 瑾(女)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教授
姜惠中(女) 湖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
洛桑罗布(藏族)西藏自治区藏医院主任医师
袁长津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袁金声(女)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莫 蕙(女) 澳门卫生局社区医疗服务范畴主任医师、教授
贾英杰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凌昌全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主任医师、教授
凌湘力(女)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高树中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
高思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
郭维琴(女)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唐蜀华 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黄 煌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黄汉儒(壮族)广西国际壮医医院主任医师
黄光英(女)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黄鼎坚(壮族)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萨 仁(女,蒙古族)三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梅建强 河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曹利平(女,满族)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省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曹恩泽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龚千锋 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
崔应麟 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
阎小萍(女,回族)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童安荣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
蔡 钢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廖志峰 甘肃省中医院主任医师
熊大经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
冀来喜 山西中医药大学教授
2022年3月29日
第四届国医大师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
丁 樱(女)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王永钧 杭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王自立 甘肃省中医院主任医师
王庆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
王晞星 山西省中医院主任医师
王新陆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
皮持衡 江西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
孙申田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严世芸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李文瑞 北京医院主任医师
杨 震 西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肖承悰(女)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何成瑶(女)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余瀛鳌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主任医师、研究员
张伯礼 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
张静生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陈民藩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陈彤云(女,回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陈绍宏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林 毅(女)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林天东 海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
旺 堆(藏族) 西藏藏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
南 征(朝鲜族)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授
凃晋文 湖北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
施 杞 上海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
姚希贤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翁维良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研究员
黄瑾明(壮族)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
韩明向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潘敏求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主任医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