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医名方升阳止泻汤

(2022-07-22 04:36:14)

摘自2022-7-21中国中医药报
沈炳章,1943年出生,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曾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苏州市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擅长治疗中医内科脾胃病及疑难杂病。
组成:炙升麻6g,炒柴胡6g,煨葛根9g,防风炭9g,炒党参12g,炒白术12g,干姜5g,炙甘草3g,云茯苓12g,乌梅9g,炒枳壳9g,陈皮6g,砂仁3g(后下)。
功能:升阳健脾,除湿止泻。
主治:慢性泄泻属脾气下陷、湿阻中焦者。
用法:每日1剂,分煎2次,取药液250ml,分2次口服。
方解:慢性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偏稀,或兼有黏冻,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盛则濡泄。”《素问•太阴阳明论》言:“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泄泻日久,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中气下陷,脾气不升。脾又喜燥恶湿,湿邪困阻中焦,气机升降失调,大肠传导失司。明代张景岳也指出:“泄泻之本,无不由乎脾胃。”故本病病位在肠,病机关键在脾,与肝密切相关,病因多责之于湿。
沈炳章认为,脾气下陷、湿阻中焦为本病病机,脾虚可致湿邪加重,湿重也易加重脾虚,两者互为因果。所以在治疗上当标本兼顾,以升阳健脾、除湿止泻为大法,并佐以行气、导滞之品,以通为补,恢复中焦升清降浊的功用。
升阳止泻汤方中,升麻、柴胡、葛根,体轻上行,升阳举陷。防风,《本草蒙筌》言其“治风通用,散湿亦宜”,与升、柴、葛等诸风药相伍,风能胜湿,阳升湿化,炒炭则加强止泻之力。党参、白术、干姜温中健脾,脾健则湿化。茯苓甘淡,分利水湿,利小便以实大便,亦有健脾之功。枳壳、陈皮、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滞。乌梅酸甘敛阴,又主久痢,与风药一收一散,调节升降。甘草调和诸药,又能补中益气。本方在药物的性味选取上,以苦、温为主,酸、淡为辅,遵《素问•至真要大论》“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之旨。方中以应用风药为特点,综合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枳术丸、痛泻要方等诸方之长,共奏升阳健脾、除湿止泻之功。
加减运用:腹胀明显者,加煨木香、大腹皮;湿热夹杂者,加黄连、黄芩;肠鸣漉漉者,加桂枝、生姜;腹痛甚,加炒白芍、乌药;舌苔厚腻者,加苍术、厚朴;久泻不止者,加石榴皮、煨诃子肉;兼食积者,加山楂、焦神曲、稻芽、麦芽等。
(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 吴力强 整理)

运用常用方治疗慢性泄泻心得

时间:2019-04-2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刘立红

 

  西医学把超过两个月的腹泻定义为慢性腹泻,中医称为慢性泄泻。慢性泄泻,由脾胃素虚,久病气虚或外邪迁延日久,脾胃受纳、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清浊不分而泻下;或情志不调,肝失疏泄,横逆乘脾,运化失常,而成泄泻;或肾阳亏虚,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腐熟水谷,而致下泄。临床常用健脾益气、疏肝健脾、温补肾阳等方法。笔者多年来对中医治疗慢性泄泻略有心得体会,今结合一些典型病例与大家分享。

  四君子汤治疗脾虚湿热泄泻

  四君子汤,源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因四味药均属于性平、温,补性平和不偏不倚,与“君子致中和”之意相合,故用“四君子”来命名。主治脾胃气虚,症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四肢无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脉虚缓无力。尤其适合现代人因工作紧张、压力大引起的气虚症状。

  郑某,男,36岁。患者四年前开始大便日数次,腹部隐痛。在多所医院结肠镜检查提示直肠炎、乙状结肠炎(充血糜烂)。舌边尖红苔白腻,左脉细滑尺弱,右脉细关滑,寸尺弱。泄泻日久首先责之于脾虚,舌红苔腻、结肠充血为湿热下注。所以治疗该患者泄泻在健脾益气基础上,必须还要清热燥湿。但是患者脉象提示虚症为主,所以清热燥湿药物不宜过多。

  处方以四君子汤加味:党参20克,焦白术15克,茯苓15克,炙甘草12克,山药12克,陈皮9克,葛根20克,薏苡仁20克,苦参15克,败酱草20克,黄柏9克,炒苍术12克,白芍20克。7剂。

  处方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治根本,加山药、陈皮、薏苡仁健脾化湿,葛根升阳止泻,苦参、黄柏、炒苍术清热燥湿,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对结肠充血效果较好,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诸药合用,既能健脾升阳止泻,又能消除肠道湿热。

  二诊,患者自述服药后腹泻好转,人也感觉轻松。症状消失大半,舌苔仍白厚微腻,右脉弦滑,左脉细滑。嘱以原方服用14剂。后患者外出工作,电话回馈服药后效果很好,没有腹痛腹泻现象。嘱患者少食辛辣油腻食物,如果肠道不适可以服用四君子颗粒和枫蓼肠胃康片。半年后患者回家告知结肠炎基本上没有发作。

  附子理中丸治疗阳虚腹泻

  腹泻日久不愈大多证属虚实夹杂。虚者因患者阳虚不化,实者多为湿邪为患。治疗时必须两者兼顾才能收到好的治疗效果。对于此类患者笔者习惯用附子理中丸加味处方。附子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出自《阎氏小儿方论》,是《伤寒论》理中丸加附子而成。组成为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附子(炮)组成,具有温阳祛寒,益气健脾之功。多用于脾胃虚寒所致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证。

  柴某,男,42岁。多年来工作劳累,常感乏力,大便每日2~3次,若饮食稍有不慎(如油腻、生冷)或者腹部受凉即腹泻加重。患者稍微运动即背部出汗,自述感觉是凉汗,肛门坠胀,小便不黄。患者面色白、脉濡滑、舌质淡有齿痕苔白腻。考虑患者虽然年龄不大,但是常年劳累,损耗阳气,阳虚则不能受凉、出汗觉发凉、阳气不升则肛门坠胀,体内湿邪不化,则大便溏泻、舌淡有齿痕苔白腻、脉濡滑等。故治疗以温阳化湿为基本原则。

  处方附子理中丸加味:制附片9克,干姜9克,党参20克,焦白术15克,炙甘草9克,炒苍术12克,炒厚朴12克,车前子9克,蚕沙9克,茯苓15克,薏苡仁30克,山药15克,黄芪20克,羌活6克。

  7剂,日一剂水煎服两次。嘱患者不要过于劳累,不宜饮食生冷。

  本方以附子理中汤温中健脾,炒苍术、炒厚朴行气燥湿,车前子、蚕沙、茯苓、薏苡仁化湿健脾,黄芪、山药补气健脾,加羌活一味风药取风能胜湿之义。

  二诊:患者自述腹泻好转,肛门坠胀减轻,最明显的变化是以前背部出汗是凉的,现在是热汗了,精神转佳。舌齿痕减少,舌苔变薄。效不更方,七剂。

  三诊,患者未再腹泻,偶有腹胀,舌苔薄齿痕消失。以补脾益肠丸巩固善后。

  补中益气汤治气虚痰湿泄泻

  补中益气汤出自金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是中医方剂里有名的补益方剂。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主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之证。原方药物组成:黄芪、人参(党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枣。临床治疗疾病较多,如眩晕、低血压、脏器下垂等。笔者在临床发现有一种特殊腹泻患者,患者饮食正常,但大便每日3~5次,不溏泄,一个显著特点是几乎每次饭后就要大便。对于这种特殊类型患者,笔者在补中益气丸基础上根据患者具体表现加减药物均能取得良好的疗效。现举例如下。

  周某,男,43岁。患者职业为出租车司机,慢性泄泻数年,近半个月加重,每日大便4~6次。饮食正常,每次饭后必大便,否则坠胀难受,大便成型,便后觉舒适。舌淡苔薄,中心薄黄腻。脉细滑。医院做肠镜诊断为结肠炎。患者虽然腹泻但是形体仍偏胖,痰湿体质。

  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15克,焦白术15克,炙甘草9克,当归9克,陈皮9克,黄芪20克,升麻6克,柴胡6克,半夏12克,茯苓15克,黄连6克,薏苡仁30克。

  上方每日一剂,一周后患者复诊效果明显,继续服用3周基本痊愈。本方以补中益气汤健脾升阳,加半夏、茯苓、薏苡仁健脾止泻,方中另加黄连6克是因为舌苔中心微黄腻,所谓“独处藏邪”。此患者虽然脾虚为主,但是仍然有少许湿热,所以加黄连清热燥湿。

  痛泻要方治疗肝旺脾虚泄泻

  痛泻要方出自《丹溪心法》,组成为白术(炒)、白芍(炒)、陈皮(炒)、防风,属于方剂里的和解剂,具有调和肝脾,补脾柔肝,祛湿止泻之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属于肝旺脾虚者。

  方某,女,63岁,有肺结核病史,形体瘦弱,自述半年来经常腹泻,每日3~5次,且每次腹泻前会腹痛下坠感,便后症状减轻。饮食尚可,经常头晕乏力。舌边尖略红苔薄白,左脉弦右脉细。

  考虑患者虽然纳可但是饭后即腹胀说明受纳尚可但是脾虚不能运化。便前腹痛,便后痛减,考虑肝旺脾虚。故治疗必须疏肝解郁、健脾益气。

  处方痛泻要方合四君子汤加减:焦白术15克,白芍15克,防风9克,炙甘草9克,党参20克,茯苓15克,山药15克,黄芪20克,当归9克,葛根15克。7剂。

  方中以痛泻要方泻肝补脾,加党参、山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止泻。患者头晕因气血不足,故加黄芪、当归补益气血,加葛根升阳止泻。

  患者一周后复诊明显好转,每日大便1~2次,腹痛减轻,后以本方加减治疗半个月腹痛腹泻痊愈,停止中药汤剂后,以健脾丸和逍遥丸巩固一段时间,随访3个月未复发。

  在辨证准确,用药得当的前提下,中医治疗反复发作的泄泻具有很好的疗效,值得大力推广应用。(刘立红 安徽省宿松县孚玉镇大河村卫生室)


慢性腹泻案

 名医名方升阳止泻汤 (2018-06-28 02:22:48)[编辑][删除]

慢性腹泻案

胖某,男性,51岁。多年来腹胀、偶有腹痛,大便黏溏、次数多,近两个月加重。体型胖,头发油腻稀疏。每到上午觉得头晕乏力心慌气短,下午好转,血压偏低。舌质淡白齿痕明显,苔白润,脉细滑。

诊断:(脾虚湿重)腹泻。

治则:温中健脾,燥湿行气。

方药:四君子汤加减:党参20g,白术15g,茯苓15g,炙甘草12g,薏苡仁30g,炒苍术9g,炒厚朴15g,山药15g,藿香9g,防风9g。7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服。嘱患者忌食生冷油腻食物,少饮酒,注意休息。

二诊:大便次数有所减少,仍然便溏,腹胀未改善。舌质淡舌苔白润未好转。考虑脾阳不足是根本,二诊处方改为以附子理中丸加减,处方如下:制附片9g,干姜9g,党参20g,焦白术15g,炙甘草9g,茯苓15g,车前子(包)9g,炒苍术12g,炒厚朴12g,陈皮9g,薏苡仁30g。7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服。本方以附子理中丸为基本方,加茯苓、薏苡仁、车前子健脾利湿;炒苍术、炒厚朴、陈皮燥湿行气。

三诊:服完上药后,效果明显,不更方,二诊处方再服用7剂后,诸症消失,基本痊愈。嘱患者饮食要规律、生活和工作要注意合理安排,不宜过分疲劳。

按  首诊虽然以四君子汤加减为主,脾气虚只是脾阳虚的一部分,故四君子汤药力单,难以建功。二诊考虑患者脾阳虚为根本,所以用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再加重化湿行气之品,所以收效明显。

附子理中丸由制附子、党参、炒白术、干姜、甘草组成,具有温中健脾的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临床据症加减,对慢性腹胀腹泻有较好疗效。

乐德行治疗慢性泄泻验案三则
摘自2022-7-27中国中医药报
马燕 乐永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
全国名中医、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主任医师乐德行在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中有其独到之处,尤精于脾胃疾病,擅用经方,择药轻灵精炼。乐德行对慢性泄泻一病辨证细微,用药精当。乐德行将慢性泄泻的临床常见证型归纳为4类:肝旺脾虚型、脾虚湿盛型、寒热错杂型以及脾肾两虚型,认为该病以湿为主,虚实夹杂,从而拟定了四大治则:调和肝脾法、健脾胜湿法、升阳举陷法、补脾益肾法。
医案一
宁某,女,65岁,2015年5月28日初诊。一诊:诉泄泻1年余,常常自觉右胁胀痛间作,右侧腹痛,矢气后痛减,乏力,口干,恶心,纳差,大便次数多且不成形,生气或紧张后,立即如厕,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弦。
诊断:(肝郁气滞,脾虚受侮,运化失健型)泄泻。
治则:疏肝扶土法。
方药予小柴胡汤加减:柴胡9g,黄芩9g,法半夏9g,党参20g,炒白术15g,炮姜10g,益智仁9g,陈皮9g,云苓12g,诃子肉12g,甘松10g,炙甘草6g。7服,水煎服,每日1服,400mL,早晚分服。
6月4日二诊:诉服药后,大便每日1次,基本成形,无恶心,乏力明显减轻,饮食增加,舌尖红,苔薄白,脉右细左弦。前方加香附9g,郁金15g,继服7服,水煎服,每日1服,400mL,早晚分服。
按 前方口服后,腹泻症状明显缓解,乏力、恶心、纳差减轻,当属太阴阳明虚寒减轻;舌尖红、苔薄白,脉右细左弦,故中医辨证为肝旺脾虚;肝气不舒,横逆犯脾,脾胃气机不畅所致,辨为少阳太阴合病,前方加香附、郁金以加强疏肝理气,患者诸症缓解。
医案二
施惠某,男,29岁,职员,2015年2月17日首诊:自述一年半前发生肛周脓肿,肛镜考虑直肠内有溃疡及乳头状瘤,手术后3个月,于夏季出差,水土不服而出现泄泻,反复泄泻至今。患者每自觉腹胀不舒,伴口干。每泻前,必腹中隐痛阵作,大便不成形,中有脓血,夜寐梦多,时有心烦急躁,小溲短赤,纳差,舌淡红、苔白腻,舌面上见白津,脉细弦。选方取连理汤之意加减,并用黄柏易黄芩加强清理下焦湿热:党参20g,白术20g,扁豆15g,苦参9g,白及12g,黄柏9g,陈皮9g,木香6g,炮姜10g,石榴皮10g,甘松10g,炙甘草6g。7服,水煎服,每日1服,400mL早晚分服。
2月26日二诊:大便稀,每日3次,内无血性物,脓液减少,口干不苦,舌嫩红,苔薄白微腻,脉细。再用连理汤,加白头翁加强清肠道湿热,诃子肉收涩止泻,砂仁加强理气止泻。方药:党参20g,炙黄芪20g,白术20g,扁豆15g,苦参9g,白及12g,黄柏9g,诃子肉12g,砂仁6g,白头翁15g,甘松12g,炙甘草6g。7服,水煎服,每日1服,400mL早晚分服。
3月31日三诊:患者诉大便每日2次,较前成形,腹胀减轻,口干减轻,脉细缓,舌淡红,苔薄白,患者诸症缓解,目前辨证为脾虚湿盛,拟参苓白术散以健脾益气法,加炮姜温中阳,加木瓜祛湿健脾,加防风,葛根等风药化湿邪。乐德行指出:葛根气味具薄,辛甘发散,可以鼓舞胃气,升发胃阳,脾主升清,使得阳升阴起,气上津生,可达止渴、止泻之功效。处方如下:党参20g,白术20g,扁豆15g,黄芩12g,黄柏9g,香附9g,陈皮9g,砂仁6g,葛根20g,防风12g,木瓜12g,炮姜9g,诃子肉12g,炙甘草6g。12服,水煎服,每日1服,400mL早晚分服。
4月9日四诊:患者诉大便每日2次,较前成形,腹胀减轻,口干不明显,脉细缓,舌淡红,苔薄白,患者诸症减轻,以苦参易黄芩,黄柏清湿热,石榴皮易诃子肉,收涩止泻,去上方风药,换木香行气止痛,继续健脾益气兼清下焦湿热法。处方如下:党参20g,黄芪20g,白术20g,扁豆15g,苦参9g,白及12g,陈皮9g,木香6g,石榴皮10g,甘松10g,炙甘草6g。14服,水煎服,每日1服,400mL早晚分服。14服后患者诸症缓解。
医案三
栾某,女,69岁。诉2015年3月14日患“肛窦炎”,经肛肠科消痔栓等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现泄泻2月余。目前肛门仍有隐隐不适,大便稀,不成形,矢气多,每日大便4~5次,量少,伴气短兼作,口不干,苔薄白,脉沉细缓。
诊断:(湿热下注,脾虚下陷型)泄泻。
方药予张锡纯的升陷汤加减:太子参15g,炙黄芪20g,白术15g,升麻6g,柴胡6g,桔梗6g,葛根15g,地榆15g,金樱子15g,仙鹤草15g,丹皮9g,云苓10g,生甘草6g。5服,水煎服,每日1服,400mL,早晚分服。
5月20日二诊:服药后,大便每日1次,不成形,饮食后腹胀痛,胃脘部隐隐不适,无恶心,无乏力,纳寐均可,舌质红,苔薄白,脉细缓。诊断:(脾胃虚寒型)泄泻。方药:党参20g,炙黄芪20g,白术20g,陈皮9g,当归12g,白芍12g,香附9g,砂仁6g,桔梗6g,升麻6g,柴胡6g,干姜4g,炙甘草6g。14服,水煎服,每日1服,400mL早晚分服。
6月3日三诊:服药后,大便每日1次,不成形,饮食后腹胀痛,胃脘部隐隐不适,无恶心,无乏力,纳寐尚可,舌质红,苔薄白,脉细缓。方药:党参20g,生黄芪30g,白术20g,升麻6g,柴胡6g,桔梗6g,陈皮9g,芡实12g,金樱子15g,炮姜6g,木瓜12g,炙甘草6g。7服,水煎服,每日1服,400mL早晚分服。患者诸症缓解。
按 升陷汤为治胸中大气下陷方。《金匮要略》云:“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大气即内经所说之宗气,“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指出:“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其兼证,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种种病状,诚难悉数。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伍不调。其主药有五味:生芪(六钱)、知母(三钱)、柴胡(一钱五分)、桔梗(一钱五分)、升麻(一钱)。”

单兆伟治疗泄泻临证经验

 (2022-06-25 05:13:40)[编辑][删除]

 


摘自2022-6-24中国中医药报
杨通通 徐艺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多由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胜所致。历代医派医家治疗泄泻,皆以脾虚湿盛为其基本病机,以健脾化湿为其基本治法。江苏孟河医家之集大成者,先贤如费马巢丁四大家,今人如邓星伯、杨博良、张泽生、张简斋、徐景藩等,皆以健脾化湿为治泄基楯,而又各随其所得,另有新说创见,或家技或师承,融会贯通于一炉,而又自成孟河一派之治泄经验特色。全国名中医单兆伟深耕临床五十余载,精求古训、博采众家,于泄泻之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均有独到体悟与效著经验,期以有所助益。
诊治要点
健脾化湿,平淡醇正 泄泻既以脾虚湿盛为基本病机,则健脾化湿自为顺应之法。孟河医家用药素来讲究平淡和缓为主,力求平淡之中见药物醇正力量与神奇效验,恰如《医醇賸义》中所言:“天下无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极,乃为神奇。否则眩异标新,用违其度,欲求近效,反速危亡,不和、不缓故也。”药用平淡和缓,则扶正之时效用厚重而不助邪,不致变乱纷生,故单兆伟益气健脾多用太子参、炒白术、炒山药、薏苡仁等甘淡之品,少用或不用人参、党参等易生燥热之类,以免重伤脾阴、助邪为患,另辅以陈皮、木香、枳壳、乌药、青皮、大腹皮、甘松等理气健脾、分解湿热而又补而不滞,如柳宝诒云:“治湿热两感之病,必先通利气机,俾气水两畅,则湿从水化,热从气化,庶几湿热无所凝结。”祛湿则多用茯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荷叶等淡渗利湿;香薷、薄荷、荷梗、白豆蔻、广藿香、佩兰、砂仁等清化暑湿;苍术、厚朴、半夏等燥湿和中。所用诸药皆药味少、药量轻,而终成健脾化湿之功,时时刻刻不忘顾护脾胃为先之本。
抑木扶土,疏肝解郁 病家倘素有情志失宜,则肝之疏泄失司、肝气郁滞,不得条达宣发,肝气横逆乘脾,脾伤不磨,不得运化水谷,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滞相合而杂下, 即为泄泻不止。且泄泻经年累月,时发时止而难愈,未尝不扰病家之心神、忧病家之志意,心忧惕惧思虑之下,最易伤脾致泄为甚。因此,单兆伟治泄扶土之际尤不忘抑木,药如白芍、防风、柴胡之类不鲜;同时辅以疏肝解郁安神,如百合、合欢皮、莲子、绿梅花、玫瑰花等轻清灵动之品,即如其常言之“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意,疏肝解郁与悦心安神并举,使肝气得展、忧郁得舒、躁动得宁,“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则治泄之功,几近获半矣。正如单兆伟基于张景岳“情志三郁”学说,以自拟柴参解郁汤治疗泄泻肝郁脾虚证,方中以柴胡为君疏肝解郁,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薏苡仁健脾益气、渗湿止泻,白芍、防风调和肝脾,莲子、合欢皮解郁安神,方中总以疏肝健脾与解郁安神共行,终致泄止、虚补、郁解、神安。
益气升阳,妙用风药 李东垣所谓风药,即指气味轻薄,具升发开散之性类药,如防风、羌活、柴胡、升麻之类,且应据时令等因时而选。湿遇风则干、得风则消,故曰“风胜则干”,故单兆伟宗《医宗必读》“湿为土病,风为木药,木可胜土,风亦胜湿,所谓下者举之是也。”之风能胜湿意,治湿多稍佐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秦艽等辛燥类之祛风胜湿药,即为《医宗必读》所云“如地下淖泽,风之即干”。“清气在下,则生飧泄”,久病于此,脾失升提,清阳不升,反下走水谷二道,病日危笃,而其治泄多用柴胡、升麻、桔梗、葛根、荷叶等风药,于平淡之中,取下者举之之意,而得升清化浊之效,即叶天士所言“脾宜升则健”是也,单兆伟之用药智慧,可见一斑。而脾阴不足、肝肾阴虚者,为防伤阴太过,又可稍佐白芍、乌梅、木瓜等酸收敛阴之类。
久泄伤阴, 灵活养阴 泄泻本为水液代谢失常而致,加以治疗多不避化湿之法,即如张景岳所谓“治泄不利小水,非其治也”,则病家之津亏阴伤可知。单兆伟继以其平淡、轻清用药特色,力求养阴而不助邪,药如沙参、麦冬、玉竹、黄精、生地黄等,清补之外,又常稍佐山药、佛手、香橼皮等助运而不温燥伤阴之物。即如先贤丁甘仁对于阴虚体质或久泄伤阴者,多以温补或平补之品重以健脾扶土,而少直接、过多使用补阴之品,以防滋腻碍胃、助湿生痰,倘脾胃运化功能得复,则阴虚诸症自可迎刃而解。
久宜收涩,妙用炭药 久泄多虚,或虚实夹杂,法宜收涩,而收涩又恐敛邪,酿成闭门留寇之虞。单兆伟妙用炭类之药,而取两全之力,药用炭类,如大黄炭、黄芩炭、槐角炭、地榆炭、木香炭、乌梅炭、炮姜炭、防风炭等,既可存性留用以收涩止泻,又无助湿敛邪之弊,如土之和缓大泽之水,壅掩溃决之堤,于平淡从容中静取急水缓止之功。
病久伤正,平补脾肾 孟河医家自古以来治宗和缓、崇尚平泻平补之法,少用重浊厚味之品峻补,而独求平淡之中缓补、淡补。泄泻后期,脾肾两亏,乃至肾阳虚衰,而其补益,单兆伟较少选用鹿茸、紫河车等血肉有情之品及附子、肉桂等大辛大热之类,而多用肉苁蓉、益智仁、杜仲、续断、菟丝子等补益脾肾,既防重浊之品滋腻碍脾,又恐其与湿邪相杂更难涤湿。脾肾阳虚之泄泻,则多用性味温和之补骨脂、小茴香等温肾散寒,以求少火生气,避免滥用辛热之品而致气阴耗伤。
用药特色
单兆伟既为脾胃病名家,悬壶以来时刻以顾护脾胃为念,务求不负东垣“病从脾胃所生,养生当实之气者”之训,遣方用药一如将之陈兵列阵,纵横捭阖之中,而终以健脾和中、补益脾胃为根本大法且一以贯之。其兀兀穷年于诊病疗疾,终得“轻清醇正”大法,常有效验于诸脾系病证。“轻”即药味少、药量轻,一则轻可去浊,如疾风之荡涤尘埃也尽;二则深契“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意,肺得轻药之助以利其宣发、通调,而顺脾之运化,且又不生壅滞致重伤脾胃之气。“清”则多示平淡,药偏和缓,而无过燥过寒之弊,不致本病未解而见变乱频仍。“醇正”则如水之利万物而不争、君子待人接物坦荡不戚汲,故多补而不峻、攻而不烈,终成“平淡之中见神奇”之功。常用药对如下。
太子参与薏苡仁 泄泻之脾虚湿盛基本病机已明,健脾除湿之基本治疗大法已详,如何选药配伍,又当审谛覃思。单兆伟以为,太子参味甘微苦,主入脾、肺经,可益气健脾、生津润肺;薏苡仁味甘而淡,主入脾、胃、肺经,既能利水渗湿,又能健脾止泻,尤宜于脾虚湿滞者,且其利水不伤正、补脾不滋腻,为淡渗清补之佳品,故《本草述》盛赞其“除湿而不如二术助燥,清热而不如芩、连辈损阴,益气而不如参、术辈犹滋湿热,诚为益中气要药”。两药相伍,平淡清柔濡润,既可益气健脾以补脾虚之本,又可淡渗利湿而除湿邪之标,且正气未伤、湿邪未助,深契孟河医派用药平淡醇正之一贯主张。
麦冬与五味子 泄泻既久,湿邪几已尽去,阴液亦已重伤,病家则可见口燥咽干心烦、喜饮水而渴不得解、舌红少苔、舌根厚腻等阴虚夹湿之症。单兆伟以为,此时宜以养阴止泻并投为急。 麦冬味甘微苦,主入心、肺、胃经,功专养阴生津,可用于津伤口渴;五味子味酸而甘,主入肺、心、肾经,善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可用于津伤口渴、久泄不止。 且麦冬与五味子,暗合生脉散酸甘合化之意,而成“甘得酸助而阴化无穷”之力,养阴生津止渴之际,收涩止泻补肾之时,又不助湿为虐,尤为其治泄泻阴虚夹湿所常用。
典型医案
患者,男性,26岁,因“大便不成形间作1年余”于2020年12月18日来诊。刻下:患者仍大便不成形,便溏易散,每日便约2~3次,未见腹痛,近来夜寐尚可,唯见纳谷不馨,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辅助检查:外院肠镜检查示慢性结直肠炎,未取病理。
诊断:(脾虚湿蕴型)泄泻(西医称为慢性结直肠炎)。
治则:健脾化湿,稍佐补虚开胃。
方药:太子参10g,麸炒白术10g,生山药15g,炒薏苡仁15g,茯苓12g,焦山楂12g,建曲12g,仙鹤草15g。共7服,每日1服,水煎,饭后1~2小时温服,早晚各1次。
按 患者大便不成形经年,总属缓泄,结合舌苔脉象,终以脾虚湿困证为主。单兆伟用太子参、炒白术、炒薏苡仁、茯苓、山药等清润甘淡之品健脾化湿,补渗兼顾而无壅伤之嫌,且药味精简而效专;培土制水、开脾胃运化气机之后,又稍佐楂曲健脾开胃、仙鹤草止泻补虚。药仅8味,轻灵如此,服仅1周,患者上症皆无,效亦神奇如此,不禁令人读来神往而又思之了然失笑。

湿气真相

 (2019-12-09 04:55:49)[编辑][删除]
湿气的26个真相作者:glass_view转载了yjm71821的博文

1 需要祛湿,或者某一个阶段你需要祛湿。肥胖并不是人人都有,湿气却是人人都有。 

2 祛湿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只有适合你的祛湿方法才是王道。 

3 湿气是六淫之一,湿气就是身体里面的水太多了,但是千万别把湿气等同于水,因为湿气有无形与有形之分,有形的就是多余的水,无形的是弥漫在身体各部的类似水蒸气一样的东西。

 4 湿气危害是什么?湿气是阳气的敌人,养生就是养阳气,湿气会阻碍阳气的运行、从而让全身的气血流动缓慢。阳气不足时,一定要想到是不是身体湿气太多了,身体湿气太多的时候一定要想到是不是阳气不足了。

 5 湿气是一个非常狡猾的鬼,它从来不单独作战,常常与风邪狼狈为奸成为风湿,与寒邪勾结成为寒湿,与热邪抱团成为湿热。湿邪是非常顽固的鬼,就像油入了面。所以对于湿邪,千寒易去,一湿难除。对付湿邪要一定要打持久战。

 6 湿邪到底从哪里来的呢?多数人的湿邪都是吃出来的。贪吃易产生湿邪,喜欢吃甜品、吃肉,喝冷饮的人。

 7 不运动也是湿气来源之一,还有久居湿地也容易招惹湿邪。

 8 湿气有三大特点,第一是湿气容易下沉,,水往低处流嘛。湿气属于阴邪,有水的性质,所以容易下沉,喜欢侵袭阴暗的部位,比如下肢,比如关节,比较脚趾等。 

9 湿气第二是黏腻不爽,湿气是一种阻碍气血运行的邪气,会让身体各种不爽,比如头发不爽,油腻腻的,舌头不爽总觉得脏兮兮的,口腔不爽,总觉得黏糊糊的,脸上不爽,油乎乎的,大便不爽,特别粘马桶或者不成形,白带不爽,不爽利的症状都是湿邪惹的祸。

 10 湿气第三是非常重浊,湿气是一种沉重的浊物,让你感觉很沉重。头很沉重,像裹了一块湿毛巾一样,让你的身体感觉很沉重。,走路一点不轻盈,总觉得很累,老想躺着。无湿一身轻啊。 

11 自己到底有没有湿气,胖人多痰湿。瘦人通常情况下湿气不多,但也不排除局部有湿气。第二看舌头中间非常厚,有湿气。女人更容易有湿气,因为女人属阴,阳气不足,又不喜欢运动,还喜欢吃阴性的食物。

 12 不要胡乱祛湿,否则湿气没有去掉,反而伤了脾胃,伤了阳气,伤了阴。

 13 祛湿不等于利水,不等于利尿。很多人用红豆薏米祛湿,暂时会有一定效果,但是红豆薏米就是利水,只解决湿气的去路,并不解决湿气的来源,何况薏米偏寒,长期喝很容易伤脾胃伤阳气。

 14 祛湿也不等于出汗,大汗岂不是就是祛湿?结果湿气没有去掉,反而心血虚,因为他不明白汗血同源,汗为心液,正常的出汗是排毒,过度的发汗损失的是心血啊。 

15 祛湿最重要是健脾!祛湿不健脾就是耍流氓。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虚才是湿气产生的根本原因。很多人一边在祛湿,一边在损害脾胃,产生的湿气比去掉的湿气还要多。 

16 祛湿补阳气,因为湿为阴邪,需要阳气来化。阳气一升,湿气就会消散。阳气是湿气最好的克星。

 17 利水可以祛湿,是治标,不治本。标太严重,治标也是必须要的。利水祛湿就好比给一个城市修下水道,一个城市的排水系统修得好就不用担心洪水。

 18 祛湿补气,只有气足了气顺了,湿气才易去掉。这种祛湿的方法叫作风胜湿。就好比一块湿毛巾在没有阳光的情况下如何让它干爽?吹风机就可。补气行气等于给身体刮一阵风,让风把这个湿气吹掉。尤其是肝气郁结的人,祛湿的时候别忘了行气理气。 

19 芳香化湿,湿气是污浊的东西,芳香可以抵抗污浊,芳香药物可以叫醒人的脾胃,让脾胃健运起来,让脾胃打起精神干活,湿气就易运化掉。优雅的祛湿的方法就是闻香,在潮湿的屋子点燃一根香,让香气缭绕屋子。芳香化湿代表就是藿香正气散。 

20 解表祛湿。类似汗蒸,不同的是解表只是把毛孔打开,微微出汗,把湿气排出去,而不是汗蒸大汗淋漓。

 21 湿热体质,祛湿最好用苦寒的药来清热利湿,黄柏黄连黄芩是苦寒燥湿的典型代表。但是不可久服。

 22 祛湿最好的药?是茯苓,薏米,还是荷叶。这些都不是最好的,最好的一味祛湿药非白术莫属。因为白术解决湿气的来源,白术是从根上祛湿的,白术直接健脾,健脾祛湿才是王道。

 23祛湿最好的方子是什么呢?没有最好的方子,只有更好的方子,更好的方子就是适合你体质的方子。硬要说最好的方子的话,只勉强推荐张仲景的苓桂术甘汤,因为这方子直接针对中焦脾胃湿气的,脾胃是湿气的来源,所以是祛湿的鼻祖方,是基础方,后世演变的各种祛湿方都是在这方的基础上加减而来。

 24 苓桂术甘汤:茯苓15克桂枝15克白术15克甘草15克。茯苓利水渗湿,桂枝升阳祛湿加理气祛湿,白术健脾祛湿加芳香化湿,几乎把各种祛湿的方法一网打尽了,治标又治本,不可不谓千古祛湿第一方。 

25 祛湿非常平和的参苓白术散。非常缓慢的祛湿方子,补益作用强,边补边祛湿,适合身体虚弱又有湿气的人。

 26 祛湿最好的方法是?九个字:管住嘴,迈开腿,情志舒。 祛湿最关键的不是等有了湿气再去用各种药祛湿,而是在湿气没形成时就把湿气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不产生湿气才是祛湿的最高境界。

关于湿气的自我诊断方法


编辑整理/于立国

 

    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与热在一起叫湿热,与风在一起叫风湿,与暑在一起就是暑湿。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隔山打牛。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都跟湿邪、痰湿有关。


    1800多年前,《伤寒论》中说:“身大热,反欲得衣者,寒在骨髓。”是说发烧的人虽然体温很高,身上反而感觉寒冷想多穿衣服,表明体内寒气很重,寒邪都到骨髓了。再用抗生素等寒凉药物输液消炎退烧,会把外在一些寒湿之气直接带進体内。

疾病以寒邪为主,用热药就可以直接对治。外寒跟内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湿邪。真正的寒症并不多见,主要是以湿邪为主。湿为阴邪,遏伤阳气,阻碍气机。换句话说,阳虚的时代是湿邪在作祟。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现在冬天很少见到真正着凉感冒的病人,夏天反而比比皆是。现代人是生活在一个冬有暖气夏有空调的环境中,对四季的感觉越来越不分明。夏天该出汗的时候因为用空调导致汗液挥发不出来淤积体内;冬天烧暖气,穿件单衣还冒汗,阳气外越,藏不住精气。(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人体在这种环境的状态下最容易生病,皮肤开合的功能下降,抵御病邪的能力越来越差了,极容易导致体内湿邪堆积,造成阳气虚衰。湿邪对人体的伤害,比寒邪还要大。

    酷暑时节,贪图冷气,冷饮,愛凉菜。为贪图这一时之快,也将湿邪深深的埋在了体内,成为大大的隐患。


   每年七八月份叫长夏,此时湿气当令,脾与之相应。湿又叫“阴邪”,而脾为至阴之脏,喜燥恶湿,所以脾气在七八月的时候最旺盛。如果长夏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脏。同时,脾主运化水液,它的特点是阳气易衰,阴气易盛,湿邪侵犯人体后最易伤害脾阳,而脾阳的虚弱也進一步助长了湿邪的侵入。


  猪肉性味咸寒助痰,吃多了导致痰湿,体内湿重,吃一段时间的素食;长吃大米饭,也易造成体湿。体湿的人可以用薏米红豆汤或锅巴来解决。,再喝小米粥来补补脾胃,久之脾健,湿自化。

 

体内是否有湿的自我诊断方法


1、起床时——看感觉

 

   起床的时候觉的特别疲劳,头发昏,打不起精神,像穿湿衣服一样,浑身不清爽,人也懒得动。


2、如厕时——看大便

 

    大便粘在马桶上了,冲不净。说明体内有湿了。大便的颜色和形状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正常大便是金黄色香蕉形的,体内有湿的情况下,大便的颜色发青,溏软不成形,是脾虚的重要标志,总有排不净的感觉。时间长了,宿便产生的毒素积留在体内,则百病丛生。


3、洗漱时——看舌苔


   “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健康的舌淡红而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清静,干湿适中,不滑不燥。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质赤红无苔,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伤阴了。

 

两个判别方法:第一、早上刷牙时,恶不恶心。一刷牙就呕吐、恶心,嗓子总是有丝丝拉拉的、不干不净的感觉,即使有吐痰,也只是一点。

  第二、早晨起来感觉小腿肚子是不是发酸、发沉。也是湿的典型特征,祛湿的妙法,点揉承山穴、三阴交,阴凌泉,最好用艾灸。


湿的存在有三个因素


1、吃了过多的油腻物,消化不了,堆积成湿;2、没多吃,但本身消化能力不足,吃一点儿就腻住了,也会成湿;3、还有环境、季节因素的影响,比如广东多湿,那里的人不喝凉茶就会不舒服。比如夏天,体内都会有湿,身体会变的很重、很懒。


这三种症状都和脾气有关系,“湿重”是标,“脾气虚”是本。


脾是负责运转,代谢产物的排除都要借助脾气的力量。脾气虚,脏东西就要潴留体内。脏东西是多余的脂肪,是异常的分泌物、排泄物。


胖人多阳虚“湿重”

很多胖人实为虚寒。特别是肚子上脂肪多,更不能忽略他们体质的寒性。这种胖人皮肤一般都是凉凉的。因为他们的身体缺少阳气,本能的增多脂肪,以起到保温的作用。

没有冰箱时,卖冰棍的人用棉被包住冰棍,是防止散热的。胖人脂肪起的也是这个作用,所以“胖人多阳虚,而瘦人多阴虚”的理论,往往是越胖越虚,越虚越胖,形成恶性循环。胖人的正确减肥是温化寒湿,“温”是增加代谢脂肪的能力,“寒湿”是指那些积存在的脂肪。


小心愛睡觉的孩子是“湿重”


特愛睡觉是被湿邪困住了。首先可能是孩子先天的脾胃不是很强,加上后天喂养时,常给孩子生冷的食物吃,伤了他的脾气。

脾气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出糟粕的能力,这种能力下降了,营养吸收不了的同时,糟粕也排不出去,留在体内就成了湿。带着这些废物,就觉的疲劳了,就容易犯困。

 

湿邪典型症状是:总觉的疲劳,但这种疲劳不是因为哪里酸痛,如果酸痛的话,可能是你有血虚、血不养筋的问题。

 

1、身体发沉、发重,头也发蒙,虽然头不疼,不清爽。2、皮肤上会有湿疹,胃口不好,吃什么都没味道,嘴里发黏。3、舌质很胖,颜色偏淡。症状严重的,舌头边上会有齿痕,叫“裙边舌”,是比较严重的脾虚湿困了。————摘自养生奇葩的新浪博客

 

“招湿饭”越吃湿气越重,春天一定要注意

 

春天潮湿、阴冷、反复多变,湿气大,身体也难逃湿气的侵害。

昏昏欲睡,身体沉重,肠胃不佳、精神不振、四肢沉重、皮肤起疹子、雀斑加重等都是湿气重的表现。春季为身体除湿很关键的一步。


有下述表现的有痰湿之毒

 

1、体态较丰满 2、头脑发懵、不清爽、困倦思睡

3、大便粘滞不畅 4、面色淡黄或发暗

5、舌淡红而胖大舌苔厚腻 6、皮肤上愛长水泡、湿疹

如符合上述任何一条,已经有一些痰湿之毒了。湿是身体垃圾,是粘滞的脏东西!必然影响整体的健康状况。湿气不除,后患无穷!

湿气重有内外之分,相应的湿气也有内湿与外湿。外湿多由气候潮湿,坐卧湿地而致病。

对于外湿,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避免,比如:雨天关好门窗、少出门;棉被、衣帽晾干再用;不去树林或水边等湿气浓重的地方游玩;对于室内湿度较大,可及时开启空调除湿。

内湿是因为脾胃运化能力下降,也可能是从口吃進去的太多。

减轻内湿,通过戒口的方式,避开摄取容易生湿生痰的食物。


这些食物,越吃湿越重!

 

1、含糖多的食物“甘助湿”,湿毒或痰湿的人群,尽量避免摄入含糖量较高的瓜、果、薯、蜜。此外,含淀粉多也易生湿,因为甘入脾,健脾的同时注意控制摄入量,就容易生湿。

 

2、冷饮、生果蔬“寒凉伤脾”,脾的运化功能减弱,也容易促進湿气生成。所以,天气暖了,但冷饮等还是要少吃,会损伤阳气,导致脾胃虚寒,从而加重湿气。此外,凉拌菜也会生湿。


3、煎炸、烧烤食物油腻、不好消化,吃多加重脾负担、促湿热生成。


4、辛辣食物,川菜和湘菜因为口味浓郁且下饭,但是,辛辣吃太多了会生内热,而热邪常和湿邪一起,人就容易生病。

 

5、凉茶,凉茶性凉,常喝致脾胃虚寒,加重湿气。即便是祛湿凉茶,如薏仁祛湿茶、五花祛湿茶,天天喝也会伤脾胃,湿气越祛越重。

 喝凉茶出现没胃口、拉肚子等不适时,意味脾胃受损,应停止饮用。

 

4个习惯加重体内湿气

 

1、睡不够是脾虚的症状。睡好觉,也能让身体更轻盈。每天增加运动会让你的睡眠质量更高。

 

2、运动少,常会出现身体沉重、四肢无力等湿气大表现。越是不愛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还可能出现疾病。适当运动,可促進身体器官协调运作,加速“排湿”。

 

3、老坐着使脑供血不足,导致脑供氧和营养物质减少,加重乏力、失眠、记忆力下降等,还会引发全身肌肉酸痛、脖子僵硬和头疼、头晕。

 

4、不通风生活细节,也会导致周围环境和身体里的湿气加重。比如,喜欢坐在地板上玩耍、长时间呆在密闭房间里等。平时要开窗透气。


祛湿要分体型

1、体型偏瘦人补脾要滋养气血,脾是后天之本,生化气血,需要增加营养,补脾阴,充盈气血。适当吃些山药、百合、桂圆、大枣等食物。


2、体型偏胖的人补脾利湿健脾,可食用含糖份少的补脾食物,比如,薏苡仁、茯苓等。薏仁要祛湿健脾的时候一定是熬水喝。——摘自中医宝典zhongyidaxue 的微信公众号

四逆散加味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案
摘自2025-8-20中国中医药报
杨晓明 时乐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胆汁反流性胃炎多因幽门功能失调、胃排空延迟或胆道疾病,致十二指肠胆汁反流入胃,进而损伤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反应。临床以胃脘痞胀、反酸烧心、口苦为主症,其口苦多与胆汁上逆相关。《伤寒论》四逆散原治肝气郁结、阳气被遏之“四逆”证,后世延伸用于肝胃(胆)不和诸症。江苏省扬州市名中医、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主任医师金殿春以四逆散加味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口苦,疗效显著,现举验案1则如下。
吴某某,女,42岁。2025年7月5日初诊。患者诉口苦伴胃脘泛酸、胀满1月余,晨起及情绪波动时加重。舌质暗红、边尖略红,苔薄腻微黄,脉弦。6月21日曾查胃镜提示:胆汁反流性胃炎,幽门螺杆菌(-)。
西医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
中医诊断:胆瘅(肝失疏泄,胆胃上逆,湿热内蕴)。
治则:疏肝利胆,和胃降逆,清化湿热。
方用四逆散加味:柴胡10g,炒枳实10g,生白芍10g,甘草6g,郁金10g,茵陈10g,旋覆花10g(布包),威灵仙15g,炒薏苡仁20g,生牡蛎30g(先煎),炒海螵蛸15g。7剂,水煎服,分早晚温服。
7月13日二诊:口苦、泛酸有所减轻,但进食后仍感胃脘胀满。舌淡红,苔薄腻,脉弦。在原方基础上加用炒稻芽15g、生麦芽20g,继续服用7剂。
7月21日三诊:诸症悉平,舌淡红、苔薄白,脉弦。二诊方去茵陈,再进7剂巩固。
按 胆汁反流性胃炎在中医可归为“胆瘅”“痞满”“吞酸”等范畴,与肝、胆、胃的功能失调紧密相关。金殿春认为,肝主疏泄,能够调节脾胃的升降功能,促进胆汁排泄。若存在情志不畅、饮食不规律等情况,易导致肝气郁结,肝气横逆侵犯胃腑,使胃失和降,进而引发胆汁反流,形成“胃逆胆随”的状况。肝郁化热或胆汁郁滞生湿,湿热顺着胆经向上侵扰,就会出现口苦。湿热具有黏滞的特性,会阻滞气机,进一步加重肝胃不和,形成“气滞—胆逆—湿热”的恶性循环。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透达郁热,使肝气条达则胃不受侮、胆气自顺;炒枳实破气消痞、降胃导滞,与柴胡一升一降,调畅中焦;生白芍柔肝缓急、清热养阴,助柴胡疏肝且防升散太过;甘草调和诸药,与白芍增强缓急止痛之功。四药相合,疏肝不伤阴,降胃不耗气。郁金疏肝解郁,清泻胆火,利胆;茵陈清利湿热,尤善利胆退黄。二药疏肝利胆并举,清化湿热兼顾,为治口苦关键。旋覆花降逆止呕、化痰散结,助枳实降胃气、化痰湿;威灵仙可宣通十二经气机,破除湿热阻滞,通过“消痰水”来帮助运化。二药降逆而不滞涩,宣通而不燥烈。炒薏苡仁健脾渗湿,助脾胃运化阻断湿热之源,增茵陈清利之力。生牡蛎功擅平肝潜阳、收敛制酸、抑制肝气上逆。其与柴胡配伍,升降相济,敛散互补,相互制约又协同增效,增强调和气血、疏肝软坚、推陈出新之效。炒海螵蛸主收敛制酸,与生牡蛎联用,可协同增强保护胃黏膜、缓解黏膜刺激之效。二诊时添加炒稻芽、生麦芽以疏肝解郁、健胃消食,与其他药物协同增效,同时兼顾肝脾。三诊时患者舌苔转为薄白,表明湿热已退,因此去除茵陈,适时调整药方,避免苦寒药物损伤脾阳,转而以调和肝胃、健运脾胃为主。
本案以四逆散疏肝和胃、调畅气机为核心,加用清胆、化痰、降逆、制酸之品,使肝气疏、胃气得降、胆火得清、痰湿得化,口苦及胃部诸症自除。此亦体现中医审证求因、治病求本的治疗思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