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原文中说:“所谓‘伏’,有潜藏、藏匿、藏伏之意。是谁‘潜藏’?网络上解释大多为:‘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依据《汉书·郊祀志注》)”,并提出“依据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以及天地自然现象的观察,认为潜藏的是阳气,而绝非是阴气,在此自然界阳气最为旺盛的阶段,‘阳气’需要一而再,再而三的潜伏”的观点。
笔者没有读过《汉书》,不知道原文及其本意。但查阅《说文解字》:“伏,司也。臣铉等曰:‘司,令人作伺’”。又查《康熙字典》得知:“伏”有“偃、匿藏、屈服、乞伏、禽类覆卵、三伏”之意;“三伏”条下解释为:《史记·秦本纪》记载:“六月三伏之节始于秦德公,周时无伏。”其中对“伏”的解释为:“伏者,金气伏藏之日也,金畏火,故三伏皆庚,四气代谢皆以相生,至立秋,以金代火,故庚日必伏。”由此似乎可以看出,所“伏”者,金气也,而不是阳气。
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可知,自然界的阳气在一年中进行着春升,夏浮,秋降,冬沉的圆运动。即春天阳气从地下出表向空中上升,夏天阳气浮越在天空,秋天在金气的压力下,阳气从空中降到地下,冬天再从地下沉入水中。来年春天再出水到地下再上升到天空。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成为自然界亘古不变的规律。窑洞里冬暖夏凉和井水冬温夏凉更是阳气这种冬沉、春升的明证。遵循“天人合一”的法则,人类作为自然界万物之一,是与大自然运动保持同步的,即人体的阳气夏天浮越在体表,冬天潜藏在肾脏。所以,在炎热的夏季,阳气不可能违背自然规律而潜藏,更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藏伏”。
作者认为夏天人体阳气是充沛的。原文开篇即云:“‘冬病夏治’是在天人合一理念指导下……这一防病治病的方法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加之在此季节,人体的阳气相对旺盛。所以利用这一时机采取‘夏治’的方法”。
笔者认为人体是立体的。按层次由表及里分,表层为皮肤、腠理;中层为肌肉、骨骼、脏腑。由上到下可以分: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人体的阳气夏天浮越在体表,故夏天体表阳气相对体内阳气旺盛,冬天因阳气潜藏,故体内阳气相对比体表阳气充足。若按作者所云,夏季人体阳气旺盛,那为何还需要养阳?又如何能“最大限度地扶助阳气、驱散病邪”以致“消除体内沉痼,最终达到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的‘未病先防’的目的”?
笔者在医院运用“冬病夏治”疗法近二十年,认为“冬病”,是指在寒冷的冬天易犯或症状加重的一类疾病,如:呼吸系统的老慢支、支气管哮喘、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慢阻肺等;消化系统的慢性胃炎、溃疡、腹痛、腹泻等;慢性老年性腰腿痛以及一些妇科疾病如痛经、月经不调等证属虚寒的一类疾病。
在寒冷的冬季为什么有的人患病而其他人不患病呢?笔者认为原因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里的“气”包含阳气。这些病患多存在阳气虚的共性,并不是作者所认为的“隆冬季节气候寒冷、气压低,人体阴气盛而阳气伏藏而处于相对减弱状态,抗御病邪的能力相对较弱”。天气的寒冷只是犯病的诱因、外因;阳虚抗病能力弱才是患病的内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找出了病因,遵照“治病求本”和“虚者补之”的原则,在这些病人的治疗中需要加补阳之药。
那么,一年中什么季节补充阳气最有利呢?地处北半球的中国,在夏季地面接收太阳光照最强,加之地表的散热量最大,此时阳气最充足。我们正可以充分利用“天时”,来补充人体阳气的不足。此即为“夏治”。
“冬病夏治”采取的治疗措施可以是服中药,也可以是穴位治疗。实践证明通过穴位施治不仅会大大节约药物,还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的具体做法是先在相应的穴位上施以隔姜灸,然后贴敷以白芥子为主再依病情加以其他药味的药膏。10天治疗1次,1年3至5次。总览全国开展“冬病夏治”的具体时间,有的是采用头、中、末伏的第一天;有的是采用三伏的每一天。而笔者采取的是从夏至至处暑中间的每一天,只要天气晴朗阳气充足都可以施治。
冬病夏治源于《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理论,是根据《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从明清时期就已成型,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源于这样的理论指导,近些年来,每年夏天在很多医疗单位、大小诊所,有关冬病夏治的各种活动都做得如火如荼,当然也有鱼目混珠的现象。在此笔者谈谈对此特色疗法认识和应用的心得体会。
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由于机体素来阳气不足,又值冬季外界气候阴盛阳衰,以致正气不能祛邪于外,或重感阴寒之邪,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反复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时令,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通过温补阳气、散寒祛邪、活血通络等治疗方法,一方面能增强机体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祛除阴寒之病邪,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冬季易复发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把一些冬天易发的疾病,避开发病期,提前进行治疗,达到“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的治未病理念。
人体的阳气“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今年的三伏天从7月12日初伏第一天起始至8月20日末伏最后一天,共40天,横跨从小暑到立秋三个节气,正是自然界阳气最为盛满的时节,同时也是阳气欲向地下收敛的时节,此时采取冬病夏治的治疗手段,正是借天力而行天时地利人和之事。通过这些特色治疗手段,把天地之阳气收藏于人体内,补充身体元阳之不足;同时将潜藏于体内的寒湿之邪祛除体外,使阳气不足、肺气虚弱、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等的一些宿疾,在寒冷的冬季来临之时,不发作、少发作或者轻发作。
冬病夏治的优势病种
冬病夏治对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道慢性疾病;还有慢性消化性疾病,如慢性腹泻、结肠炎、虚寒性胃痛、腹痛等;感冒、恶风、小儿遗尿、生长发育迟缓、类风湿性关节炎、冻疮、颈椎病、虚寒性妇科病、肾虚腰痛等,尤以呼吸道疾病的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消化系统疾病的虚寒腹痛、胃痛、老年腹泻等病治疗效果尤为显著。
冬病夏治的治疗方法
冬病夏治的治疗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是符合寒者热之、虚者补之的原则,都可以归属于这类疗法。其目的就是用温热之法,把患者体内的寒湿祛除,补充阳气,使身体温化起来。目前比较公认和较多采取的方法是三伏贴、三伏灸、微创埋线、运气膏方等,现仅将大家最为常见和熟知的三伏贴做一介绍。
三伏贴即使用辛温的外用药材,如生姜、白芥子、丁香、细辛等,制成药饼或膏药,敷贴于身体特定穴位上。三伏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人体皮肤温度、湿度最大,气血趋于体表,毛孔最为开放,此时选取特定的穴位进行敷贴,所贴药物最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达到效果。
三伏贴的操作方法
从入伏第1天起,将膏药每隔2~3天贴1次,每次6~8小时即可揭除,如果无特别不适,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皮肤比较敏感的患者,需仔细观察敷贴过程中皮肤的反应,若灼热刺痛、发痒发热明显,则应及时取下药物。三伏贴一般选择膻中(位于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天突(位于胸骨上窝中央)、神阙穴(肚脐)、中脘穴(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4寸)以及大椎(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肺腧(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处)、命门穴(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肾腧穴(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等。具体来说,哮喘病人选天突、肺腧;鼻炎病人选择大椎、肺腧;慢性支气管炎病人选择膻中、肺腧。胃痛选神阙、中脘;腹泻选神阙、命门、肾腧等。
冬病夏治注意事项
尽量不要吹空调,不吃冷饮。当贴敷的时候感觉到热时,是三伏贴开始发挥作用的时候,为了达到最大的疗效,所以不能用人工降温的方法将热压下去。
不能喝酒。三伏贴是贴在阳经的穴位上助阳气,如果喝酒阳气容易在身体里走窜,造成皮疹,甚至出血。
饮食宜清淡。多喝水,让血管充盈起来,治疗效果更佳。
贴敷时间最好在白天。白天血管充盈,药物透皮吸收作用好。
今年三伏贴具体时间
现已亥岁,三伏天分初伏、中伏、末伏,共40天,具体如下:
初伏:2019年7月12日(农历六月初十)—2019年7月21日(农历六月十九)。
中伏:2019年7月22日(农历六月二十)—2019年8月10日(农历七月初十)。
末伏:2019年8月11日(农历七月十一)—2019年8月20日(农历七月二十)。
冬病夏治,借三伏天这一阳热天力之性祛寒补虚,为冬季防病治病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闻新丽 陕西省中医医院)
“冬病夏治”理论探析
时间:2019-05-3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张登本
“冬病夏治”是在“天人合一”理念指导下,将阴阳理论具体运用于“治未病”的治疗法则之中。这一防病治病方法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痼疴得以消除的治病方法。
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道慢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肠炎、冻疮、胃痛、颈椎病、慢性腹泻、感冒、部分妇科病关节痛、肾虚引起的腰痛等阳气不足所致虚寒性病证。
“夏治”指利用上述病证在夏季病情有所缓解的时节,辨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并结合外用灸刺贴敷药物,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的防病治病的方法。
“冬病夏治”是在“天人合一”理念指导下,依据《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论》)精神,应用内服药物结合“天灸”方法,并在人体特定穴位敷贴药物,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由于人体阳气是生命动力,有抗御病邪,促进机体健康的机能。“人以天地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所以阳气具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基本特征。故而隆冬季节气候寒冷、气压低,人体则阴气盛而阳气伏藏而处于相对减弱状态,抗御病邪的能力相对较弱。上述病证不但容易复发,而且症状也较重。而盛夏,尤其是三伏天,气温升高,影响其发病的气候因素比较少,症状也较轻微。加之在此季节人体的阳气相对旺盛。所以利用这一时机采取“夏治”的方法,将人体的阴阳二气调整到最佳的状态,往往能最大限度地达到扶助阳气,驱散病邪,有助于消除体内沉痼,最终达到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的“未病先防”之目的。同时也能为秋冬储备阳气,如此则隆冬不易被寒邪所侵,也可减轻或消除痼疴陈疾的症状。
冬病夏治为何选三伏天
冬病夏治为何选在三伏天?这里先要明白中国人的气象学中“入伏”的真实涵义。
“三伏”中的“初伏”(头伏),起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凡日干为“庚”者)起到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前一天。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入伏”,是“初伏”(也是“入伏”)的第一天。
“中伏”(二伏),即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至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定为“中伏”开始的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如果是夏至后第五个庚日,则中伏为10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如果是夏至后第六个庚日,则中伏为20天。
“末伏”(终伏),即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一天。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定为“出伏”,标志三伏天的结束。
如2019年6月21日夏至,7月12日(阴历六月初十,为辛未月庚戌日)初伏的第一天(即“入伏”);7月22日进入中伏(阴历六月二十日,辛未月庚申日)。由于8月8日(阴历闰七月初八日,为壬申月丁丑日)立秋,所以8月11日(闰六月十一日,为壬申月庚辰日,即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进入“末伏”(第三伏),所以今年的“中伏”为20天,“初伏”至“末伏”结束共计40天。
所谓“伏”,有潜藏、藏匿、藏伏之义。是谁“潜藏”?网络上的解释大多为:“‘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依据《汉书·郊祀志注》“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而笔者依据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以及天地自然现象的观察,认为这一时段是天地万物(包括人体)需要对太阳恩赐的阳气予以潜藏、伏藏;潜藏的是“阳气”而绝非“阴气”,在此自然界阳气最为旺盛阶段,“阳气”需要一而再,再而三的藏伏。由于此时太阳给予自然万物的光照、热量是全年最多、最强时段,而阳气是万物发生发展的动力源泉,所以自然界的万物要充分将此时太阳赋予最浓郁、最强烈“阳气”予以“收藏”“潜藏”,才能确保满足万物各自对阳气的需求,尤其是隆冬太阳给予阳气最弱时段之所需。
可见,班固的观点是从气候变化过程的阴阳消长规律予以解释的,而笔者的观点则是站在生命科学知识和“冬病夏治”治未病方法的角度予以诠释的。笔者的观点可以解释为何在天气最热的“三伏”采用温热助阳的方法预防“冬病”。如果“阴气伏匿”观点成立,为何不用“扶阴”方药?
“冬病”之所以要选择“三伏”天予以“未病先防”,是因为“三伏”天自然界和人体之阳气都是最盛之时,凭借阳气最盛之时予以扶助,既有利于将“三伏”炎夏充足的阳热之气“潜藏”于人体,又能凭借所服用的温热之药、或灸焫、或火罐、或药浴等助阳之力,给予人体充足的阳气“潜藏”。这应当是“冬病夏治”方法之所以能够有效的理由。
冬病夏治的适应对象
但是“冬病夏治”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方法,而是和任何一种治病方法一样,是有适应证的。适用于阳虚、气虚体质类型的人以及上述虚寒性的病证。对于阴虚火旺或者热象明显之证的病证,应当避免使用该法;对于二、三岁以内的小孩,或特异体质者,或孕妇等均不适宜。
为何选择庚日作入伏
一则“庚”之五行属性为“金”,“金”在“季”为秋;二则“庚”有“更替、更换”之义,所以选择“庚”作标记有提示“入伏”之后天气就逐渐地进入秋季,将发生季节的“更换”之意。而“辛”的五行属性亦为“金”,之所以不用“辛日”标记“入伏”,是因为“阳主阴从”(《春秋繁露》)的“重阳”观念所致。“庚”为阳干,“辛”为阴干,加之“入伏”天气炎热属阳,此时暑气浓盛亦属阳,这应当是选择“庚日”作为“入伏”标记的主要缘由。(张登本
陕西中医药大学)
小伏贴
大阳气
摘自2023-5-15中国中医药报
卢嘉敏
罗浩铭 梁永林 甘肃中医药大学
冬季天地闭藏,生机蛰伏,人体阳气也敛藏于内,阳气素虚或阴寒内盛之人若无法抵御外寒,则易诱发冷哮、虚寒腹痛、关节疼痛、宫寒痛经等虚寒类疾病。为防患于未然,医家想到在三伏天借助自然界之阳气补助人体之阳气的方法,达到引阳消阴的目的。近年来,三伏贴以其简捷便利、疗效可靠等优点得到了广泛认可。然而,在使用三伏贴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如三伏贴是否人人都能使用、是否贴的时间越长越好、除了三伏天是否也可以使用等。今天让我们一起探秘“小伏贴”中蕴藏的“大阳气”。
起源
三伏贴是中医传统疗法中一种特殊的穴位贴敷法,选在一年里最炎热的三伏天将中药敷贴于特定穴位,以达到补益阳气、祛除阴寒的目的。
在医方专著《五十二病方》中,有用白芥子泥贴敷于百会,使局部皮肤发红以治疗毒蛇咬伤的记载,这是贴敷疗法的较早雏形。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中也有对夏季敷贴以疗病的记载,宋代王执中《针灸资生经》中亦提到“天灸”,用旱莲草外敷治疟,用药后皮肤局部起疱如灸疱,今称药物发疱灸。到了明清时期,三伏天穴位贴敷疗法有了新发展,清初名医张璐的《张氏医通》详细记载了采用白芥子散贴敷背部腧穴防治肺系疾患的方法,“哮证多属寒包热邪。所以遇寒即发……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这也是现在盛行的三伏贴防治肺系疾病的理论源流。
原理
三伏贴特选在农历三伏贴敷,这是为什么呢?《素问•生气通天论》有言:“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意思是说人体与天气相通,皆由阴阳运转推动维持,故人体内的阴阳运转规律与自然界是一致的。
一年中自然界阳气有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的规律,人体内的阳气也有升、浮、降、沉的规律,在脉象上会表现出春浮、夏洪、秋弦、冬沉的变化。《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灵枢•终始》亦曰:“春气在毫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也体现人体的气血经络顺应节气会发生改变。
夏至虽阳气最盛,阴气开始复生,但天地间的热气依旧在累积,三伏天方达到顶峰。此时也是人体内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气血趋于体表,腠理疏松,汗孔多开。若体内阳气不足或有阴寒内伏,此时就是引入天阳与消除体内虚寒阴翳的最好时机。
天阳已具,如何助人阳呢?《素问•金匮真言论》言:“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背部更有“阳脉之海”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脉走行,是接受和储存天阳的重要部位,其上的穴位如肺俞、心俞、膈俞、风门、膏肓、大椎等就是最佳引入点,可将阳气通过经络走行灌注周身。除背部取穴外,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症状不同选取一些特定用穴以辅助祛邪外出。
药物选择上,一般选用辛温芳香走窜类药促进穴位打开以引接天阳,选用荡涤痰浊的药物使经脉通畅以敷布阳气,辛温药还可使天阳之力更宏大。如此天阳即可入人体,振奋人体阳气,养其内虚之阳,扶阳固本,调节阴阳平衡。“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气旺盛同时腠理开泄,内伏阴寒之邪即可消散。夏日时阳气储存充足,人体有真阳固护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便可防治冬日感寒易发的疾病。
用法
三伏贴可以益气扶阳、祛阴除寒、化瘀止痛、疏通经络,治疗范围涉及内、外、妇、儿各科,内科如冷哮病、风寒咳嗽、虚寒腹痛;外科如痛痹、着痹;妇科如宫寒痛经;儿科如小儿哮喘、小儿腹泻等。
贴敷日期为每年夏季农历初、中、末伏的第一天,即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和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因庚日属金,以五行而论,与肺相配,故为治疗肺系虚寒类疾病的最好日期。贴敷最佳时辰为午时,即上午11时至下午3时。当然,三伏贴也不拘泥于庚日,三伏期间均可进行,每2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此外,三伏贴不是贴的时间越长越好,一般成人每次贴2~6小时为宜,孕妇、小儿使用时要缩短时间并时刻关注皮肤反应,儿童建议每次贴敷0.5~2小时,具体可根据患者体质和皮肤反应而定,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不可擅自延长贴敷时间。三伏贴并不是人人适用,有些情况需禁用或慎用,如局部皮肤有溃破,或有过敏性疾病、血液相关疾病等。
贴敷前要保持皮肤清洁,擦干汗液。第一次贴敷时应尤其注意,患者可能出现局部皮肤痒、热、微痛感觉,甚至少数人皮肤可出现水泡及明显色素沉着,均为正常反应;但若灼热、刺痛或发痒、发热、发红明显,要及时取下并用清水轻柔洗净,严禁抓挠、用力擦洗;如有严重红肿水泡时,应及时就医,并待水泡消退后再洗澡。贴敷完应及时清理干净残留药物,保持清淡饮食,忌食生冷、刺激性食物,慎食辛辣、海鲜、羊肉、蘑菇等,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顾松园医镜》有言:“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天无此日,则六合尽冰壶,乾坤皆地狱矣。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故凡通体之温者阳气也,四肢之运用者阳气也,五脏五官之神明不测者阳气也,失阳则死,则身冷如冰,寂然。不动,灵觉尽灭。可见死生之本,全在阳气。”三伏贴虽小,却充当着天阳与人阳互通的桥梁,通过温补阳气、散寒驱邪,达到治疗或预防冬季多发病的目的。良医治病当顺时令,上医治病更是防患于未然,利用小小一张三伏贴便能达到如此功效,这就是中医的博大精深之处。
不要盲目跟风“三伏贴”
(2017-07-22
05:27:26)[编辑][删除]
夏天阳气旺盛,在三伏天达到顶峰,趁此时治疗冬季加重的虚寒性疾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不少人会选择冬病夏治,目前,三伏贴已成为人们广为接受的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不要盲目跟风贴敷,“三伏贴”不是包治百病,大多网购的三伏贴不靠谱,而且自行敷贴是不可取的,如果想提高三伏贴的疗效,必须贴对穴位、贴对症状。
三伏贴有禁忌 非人人适宜。不是所有慢性疾病都能利用伏天贴敷来治疗,还得依个人体质。伏天阳气旺盛,通过穴位贴敷药物渗透作用补充阳气来达到疗养效果。通常情况下,那些冬天容易患的疾病如寒证、阳虚证等是可以冬病夏治的。对于火毒炽盛或阴虚内热的体质,贴敷就如火上浇油。若是孕妇、严重的皮肤病、对药物过敏者不适合用。
三伏贴有讲究 网购不可取。三伏贴是一种综合干预的方法,其效果与贴敷方药配伍、炮制、制剂工艺、贴治穴位、贴治时间以及皮肤反应等均有很大关系。网上的“三伏贴”成分不明,药物分量如果把握不当,反而容易引起其他疾病。
虽然冬病夏治贴敷正当时,但需提醒:一是贴敷方的配伍及剂量是否合理;二是冬病夏治贴敷是利用穴位进行治疗的,穴位是否精准;三是一张平面穴位图很难让患者正确确定穴位,敷贴时还要考虑个体差异,吸收能力、耐受性不同,敷贴的时间长短也应有所变化。所以患者一定要先到正规的医院,请专业的中医师进行辨识后看是否适合贴敷治疗,千万不要盲从。另外贴敷时一定要由专业医师操作,找准穴位敷贴才有效。三伏贴须正规 效果有保障。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少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
中医认为,人体里本身是有火的,可称作生理之火。这种生理之火是指阳气,人体依赖阳气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温煦机体、腐熟水谷、化生精气、营养脏腑四肢百骸。相对应的病理之火即通常老百姓所说的“上火”。自然界的火如果失去制约会蔓延成灾,人体内的火如果失去调节,也会损伤机体。饮食失调、劳倦内伤均可致上火,外感六淫日久也会郁而化火。
病理之火又分为虚火和实火,祛火也应对症。正常人体阴阳是平衡的,但若阳相对过亢则为实火,而阴相对不足则可出现虚火。症状严重,来势汹汹的属于实火;上火症状轻、时间长,并且伴有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等症状的则属于虚火。
清补为补法之一,是指用甘润生津益气之药治疗阴虚气弱的方法。其用药的原则是清而不凉,以免阴阳俱伤;又要滋而不腻,以免妨碍脾胃的消化吸收。夏季炎热,人体皮肤腠理疏松,易于出汗,清补之法可以滋阴生津、清心防暑。
另外,多数人在夏天会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此时食用清淡滋补的养生菜,也有助于开胃增食、健脾助运,若过多吃肥甘腻补之品,易致脾胃受伤,影响营养的消化吸收,有损健康。
明代《本草纲目》云:“思邈曰: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夏宜省苦增辛以养肺。”清代《寿世青编》记载的孙真人卫生歌中亦有“夏要增辛减却苦”一句。夏季心火当令,而苦味入心,若多食苦味虽能清心火,但也会伐克肺金。为了防止肺气受伤,须避免过食性味苦寒的菜品,而应多吃辛味食物,以清暑湿、补肺气。
时间:2021-08-0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孙伯青
立秋节气快到了,但不代表凉爽会很快到来,目前仍处于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阶段。许多人受不了这份“夏末热情”,出现了全身乏力、疲倦失眠、食欲不振,甚至心情烦躁、口舌生疮、喉咙肿痛、便秘、小便短赤等“上火”症状。
中医认为,人体阴阳失衡,内热旺盛,即会上火。体内“火”有虚实之分,当阴气衰减或消耗过大,就会出现阴虚火旺,也就是虚火,典型症状有口腔溃疡、四肢发热、心烦失眠等;当阴气不衰减而阳气过于旺盛打破平衡时,就出现阳亢火盛,也就是实火,典型症状有便秘口臭、小便赤黄、脾气暴躁等。调治“上火”,分清虚实很重要,切不可盲目服用大量清火泻火药。
在新冠肺炎疫情仍有蔓延的情况下,更要强调个人防护,“固正气,避邪毒”,做到休息好,少外出,适当多饮水。情绪上应遇事不急躁、安静豁达、神清气和。饮食上应清淡,少吃肥腻厚味、燥烈之品,葱、蒜、韭菜、辣椒等不宜多吃,抽烟喝酒更应尽量避免。切忌大量进食寒凉之品,否则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影响身体。下面介绍几款“去火”食疗方。
清心莲子饮
材料中药颗粒剂莲子、莲子心各2袋(20克),连翘1袋(10克),生甘草1袋(3克),蜂蜜适量。
做法将颗粒剂、蜂蜜混合,再加开水200毫升,充分搅匀,即可分次饮用。
功效养心安神,清热去火。
百合冬瓜粥
材料小米50克、百合5克、冬瓜100克。
做法冬瓜留瓤、去皮去籽,共熬煮至米开花、百合冬瓜软烂即成。
功效养阴,祛湿,祛心火。
杞菊桑叶茶
材料中药颗粒枸杞子1袋(10克)、菊花2袋(12克)、桑叶1袋(10克)。
做法将颗粒剂混合,加开水200毫升,充分拌匀即可,适温频频饮服。
功效滋阴,润燥,解毒,祛火。(孙伯青)
时间:2020-06-0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沈红艺
芒种时节天气渐热,雨水丰沛,虽有“黄梅时节家家雨”的诗意景象,人体却不胜湿热之苦,因此顺时调整起居饮食,才能安然度过夏天的火热。
时·候
芒种,二十四节气中第九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此时,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芒种”二字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
时·气
芒种后,就进入了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我国江淮地区也就此先后进入梅雨季,开始一段连绵阴雨、气温也持续升高的日子,往往会在这段时期遭遇35以上高温天气。
芒种期间热蒸湿动,所以饮食养生宜掌握清淡祛湿、清热生津的原则。尽量少吃大鱼大肉或油腻辛辣食物,注意不能过咸、过甜。多食清热利湿的食物,比如黄瓜、苦瓜、红豆、芹菜、芥蓝、绿豆、荷叶等,在果蔬中,尤其推崇“瓜族”,如苦瓜、冬瓜、木瓜、西瓜、香瓜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佳品。
时·鲜
荔枝:应季上市的荔枝具有补脾益肝、理气补血、温中止痛、补心安神的功效。荔枝虽好但性温,容易上火的人不可多食,俗话说:一只荔枝三把火,一天的食用量最好不超过200克。
鲜果可以即食,也可以佐菜烹饪。建议和其他凉性果蔬搭配做成色拉、水果拼盘、水果茶等食用,可以有效防止因过多食用荔枝带来的上火。
杨梅:芒种时节的江南,杨梅多已成熟挂于枝头。酸甜可口的杨梅口感丰富,在夏天吃还能够生津解渴,和胃消食。
杨梅可以直接食用,吃前要先用盐水浸泡,盐可以多放一点,然后再用清水洗净后食用。杨梅也可以用来泡酒,杨梅酒对于暑湿导致的腹泻,有很好的止泻作用。此外还能预防中暑,具有养胃健脾、增进食欲的功效。
小麦:进入芒种,也就到了小麦的收割期。小麦除了是最普通的粮食,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小麦的种子,干燥、轻浮、瘪瘦者又叫浮小麦,其性凉、味甘,能除热生津、益气养心。
小麦可以直接用来煮杂粮粥,小麦粉可以用来制作各种面点。
时·味
绿豆锦蔬色拉
原料(2人份):绿豆煮熟取100克、玉米粒30克、生菜50克、大葱25克、胡萝卜40克、紫甘蓝80克、柠檬汁5克、橄榄油10毫升、盐0.5克。
做法:生菜、紫甘蓝反复冲洗,滤干水分切成细丝,胡萝卜洗净去皮刨成细丝;将柠檬汁、橄榄油、盐混合调匀;将绿豆与蔬菜混合,再倒入步骤2中的调味汁拌匀即可。
小麦粥
原料(2人份):小麦60克、粳米150克、大枣5个。
做法:将小麦洗净后,加水煮熟,捞去小麦取汁,再入粳米、大枣同煮;或先将小麦捣碎,同枣、米煮粥食用。
时·饮
酸梅汤
原料(2人份):乌梅50克、山楂15克、甘草2克、冰糖15克。
做法:上述加800毫升水一同煮,晾凉后代茶饮。芒种时节有煮梅的食俗,酸梅汤主要有解热、止渴、防暑、杀菌的功效,在炎夏季节是倍受人们欢迎的饮料。
时·养
适当午休打盹
谚语“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多数人在这个时节的通病——懒散、四肢困倦的状态。其原因是气温升高,空气中的湿度增加,体内的汗液无法通畅地发散出来,即热蒸湿动所致。在日中时尽量避免外出,适当午休,可以快速恢复体力。
闷热天气人体容易大量出汗,要注意适当补充钾元素。出汗后不要马上喝过量的白开水或糖水,可喝些果汁或糖盐水。水果中以香蕉含钾元素最高,蔬菜以菠菜、苋菜、香菜、青蒜、土豆等含钾元素较高。
拒绝冬病潜伏
某些冬季常发疾病,其致病因素往往产生于夏季,只是由于夏天炎热没有立即发作而潜伏体内。从初夏开始,患者就必须注意生活习惯。
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病症患者在夏季不宜洗冷水浴或游泳,避免夜宿室外,不睡地板,最好别穿短裤短裙。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患者在夏季应防风寒,除上述禁忌外,还要少食甚至禁食冷饮。慢性腹泻及虚寒性胃痛患者,如慢性腹泻、肠炎、结肠炎、肠功能紊乱等,同时还要注意,别过多食用瓜果及冷食。(沈红艺)
芒种虽忙 莫忘养心
时间:2019-06-0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宋熠林
今天进入芒种节气,芒种是夏季第三个节气,是天之阳气与地之阴气交合之时。中医认为夏属火,在脏与心相应,夏季养生重在养心。如何养心才有效?
静气宁神,冰雪在心
骄阳似火、热风扑面不仅容易使人精神紧张,心理、情绪波动起伏,而且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可能出现血压升高等,也可能因大怒、大悲、恐惧等情绪波动而诱发疾病。人们常说的“心静自然凉”是有科学依据的,因为在心境平和时,人的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分泌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相应降低,基础代谢减慢,心率减缓,燥热感就会减轻,正如古代养生家嵇康所言:“夏季炎热,更宜调息精心,常如冰雪在心。”因此保持平心静气,即使在炎炎夏日也会感到丝丝凉意。
养心重在养神。清心寡欲、调养精神是历代养生家强调的基本养生原则,《黄帝内经》有云:“静则神藏,躁则神亡。”“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因此,要尽量摒弃精神浮躁、贪欲过多、情绪失控等,培养心平气和、乐于恬淡、思想专一的心态,乐观豁达,与人为善而使精气和顺,精神内守,形成“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的良性循环是养心的根本法则。
寒热相宜,清心解暑
夏季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方面人体基础代谢加速,营养消耗增加,另一方面天热大量出汗,又导致了许多营养从汗液流失,且夏季消化功能相对减弱,这些均有可能导致机体营养代谢的失衡,甚至引起各种疾病,所以此时饮食调养尤为重要。
《摄生消息论》主张“饮食温暖,不令大饱,常常进之,宜桂汤豆蔻熟水,其于肥腻当戒”,夏季心火旺盛,而肾水相对衰弱,天气炎热也要养护脾胃,饮食少苦寒,节冷饮,少油腻等。西瓜和绿豆性味甘寒,入心胃经,二者皆为盛夏消暑解热、养心除烦、排毒养颜之佳品。夏在五行属火,五味为苦,苦味入心,夏季适当食味苦之物如苦瓜、百合、莲子、苦丁茶等有解热除烦、抗菌消炎、促进消化、提神醒脑等功效,然需注意苦味过多又会损伤肺气。此外,适当食入酸味,如醋、乌梅均可抑菌杀菌、开胃消食、敛阴止汗。
阳气蒸蒸日上、发散于外的时候,人体为了排出体内的热量,皮肤腠理多处于开放的状态,热量容易散失,如果加之多食冷饮,体内就相对寒凉,故此时常是“阳气在表,胃中虚冷”的状态。俗话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生姜性味辛温,有散寒解表、和胃止呕、温肺止咳等多种功效,芒种时节,自制一些姜糖水、鲜藕姜蜜饮等,有助于温中养胃,培固正气,也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旨意所在。
运动养生,文娱怡心
中医养生理念认为“冬要藏”“春要生”而夏季宜“放”,芒种时节万物蓬勃,人们也应该如同尚未绽开的花朵需要阳光一样,喜欢运动健身、自我释放。而适当的文娱活动,如下棋、歌舞都有怡情养心的作用,书法、垂钓更是调节情志、修养身心的方法。
何乔潘《心术篇》曰:“书者,抒也,散也,抒胸中气,散心中郁也,故书家每得以无疾而寿。”现代有研究表明,长期习练书法者呼吸趋慢、血压趋稳。练字的过程可使思想集中,心无杂念,气血贯通,经脉流畅,阴阳平衡,从而有利于心理状态的调节,达到调养身心,延年益寿目的。
芒种再忙,也莫忘保养心神,要记得“多静坐以收心,寡酒色以清心,去嗜欲以养心,观古训以警心。”闹时练练心,静时养养心,这样才有好气色、好心情。(宋熠林)
路志正:芒种湿重如何防
摘自2023-6-5中国中医药报
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伯礼 天津中医药大学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院长 毛国强
芒种时节,太阳到达黄经75度,进入到干支历的“午月”,也就是俗称的“马月”。至此时节,天地之间的纯阳正气趋于盛极,所以天气变得炎热。中国的江南地区进入到梅雨季节,华南地区处于“龙舟水”时节,即使是北方,降水量也会有明显的增加,出现闷热的高温天气。
国医大师路志正认为,芒种时节气温逐渐升高、降水量增大,因而自然界中的湿气开始逐渐加重。湿气是自然界中正常的一种气候,是万物生长的必要条件。然而湿气太过,超过人体适应的范围则有可能变为湿邪而引发各种疾病。
中医学认为,“湿邪”为阴邪,易伤阳气,易从寒化水,其性趋下,重滞黏腻。所以湿邪致病可以表现为气机受阻,而出现胸闷,肠胃不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重着,语声重浊,口黏,舌苔厚腻,面垢,多眵,大便溏薄或黏滞不爽,小便混浊;女性可见带下清稀、黄浊、腥臭;湿邪浸淫皮肤还可导致湿疹、疮疡等病症。与风、寒、暑、火、燥邪相比,湿邪为病具有较强的隐匿性,发病缓慢,初起病变轻浅,且不易被发觉,等到被重视的时候则往往是病时已久,甚至于波及多个脏腑,导致病机复杂,难以辨识。湿性的黏滞不仅使它变化较为缓慢,病程也多迁延,缠绵难愈。湿邪有如水汽,具有弥散的特性,因而可以遍布人体四肢内外,且常兼挟各种病症。故路志正说:“百病皆由湿作祟”。
人们往往会觉得水系发达的南方多湿,但路志正指出,不仅南方如此,北方亦多湿。湿病有表里、寒热、虚实之分。外感湿邪常易导致人体出现风湿感冒、湿温、痹证、湿疮、湿癣等多种疾病,内湿为病则变生各种疑难杂症,且北方内湿病证尤为突出。故路志正强调,芒种以后要谨慎养护身体,以防止湿邪导致湿病的发生或加重。
防湿病,分内外
路志正认为,湿邪的发生可以分为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
外因是指自然界湿气太盛导致的湿邪。湿邪发病多在长夏时节,有着较强的时间性,然而预防湿病却须提前。芒种之时起,自然界中的湿气已经逐渐增加,此时就要注意防潮湿。一方面,自然界或外界环境的空气湿度大;另一方面,湿热的环境让人易出汗。因此,首先要避免冒雨涉水,减少在潮湿环境下长久地居留,主动地去改善外部环境。如使用电器的抽湿功能,衣服一定要晾晒干燥再穿。其次,无论是劳作之后,还是因为天气热而出汗,一定要及时地将身上的汗擦干,并尽快更换湿衣,以免湿邪侵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素有风湿性关节炎的人来说,即使是夏季也要注意不要因为天气热而疏于对风、寒、湿邪的防范。另外,外湿还可造成“心痹”的发生,即风湿性心脏病。尤其是年轻人,要少喝冷饮,勿贪空调,谨慎穿着,勿穿得过少,或露脚踝、膝盖等处。
相对的,由内因导致的湿邪的预防则要更加复杂。饮食劳倦、情志嗜好等均可导致脾阳损伤,运化失常而生湿。此外,体质因素以及痰饮、血瘀等病理产物都是湿邪为病的诱因。因此,从芒种起就要从内、外两个方面谨慎预防湿邪,才能保证后面长夏之时不为湿邪所困。
节饮食,慎寒凉
路志正认为,脾居中焦,可以生养气血,滋养五脏,生长肌肉,束利机关,通利五窍,滋养脉络。所以他调治百病皆重脾胃,湿病亦然。
俗话说“病从口入”。饮食不节,饥饱失常,过食肥甘厚味都会损伤脾胃,也是湿病的主要病因。芒种时节,天气炎热,人们出汗较多,饮水量较大,相对的胃液被稀释,所以有一些人会出现没有食欲的问题;还有一些人则因白日延长,日常活动增加,尤其是户外工作的人,体力消耗增加,则会胃口大开。因此,在芒种时节更应该注意定时定量饮食,饭前不宜大量饮水,吃饭不宜过饱,须清淡饮食。此外,还需注意的是,吃东西不能太快和过食生冷。吃东西太快,会导致咀嚼不够充分,并因进食太快而吃更多的食物,摄入太多,增加脾胃负担,易成食积。
路志正认为,苦味的食物一般具有清热解暑、泻火养阴、入心脾胃经的特点,芒种之时适当地吃一些苦瓜、莲子、芥蓝、生菜等食物对人的身体较为有益。当然清淡饮食也不是只能吃素,像鸭肉就有滋阴养胃、健脾补虚、利湿的功效;鲤鱼、鲫鱼可以健脾和胃、利水下气;泥鳅可以补益脾肾、利水解毒,也是芒种时期不错的食补佳品。西瓜、绿豆汤、茶等可以降温消暑,但要注意不可过于贪凉,对于冰镇的食物和茶饮,一定要慎重,切不可嗜冷茶、冰激凌等。因为快速大量进食这些寒凉的食物会损伤脾胃之阳,进而导致湿邪的产生。另外,饮酒过多会助湿生痰,要谨慎对待。
此外,暑夏之季也不能忽略风、寒之邪夹杂湿邪致病。路志正提到,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他在去泰国交流时就发现,虽然泰国的气温很高,但是由于喜空调、冷饮等生活方式的影响,当地人体内湿邪普遍较盛,皆因脾阳受损。故芒种之时,虽然外界气温升高,但是如果长期处于空调房间,或风扇、穿堂风直吹的环境时,还是有可能感受风邪、寒邪。因此,降低室内外的温差、适当地调适衣着、谨慎地避免虚邪贼风的侵袭对于体虚或是素体湿盛的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护正气,调升降
路志正指出,防治湿病的关键就是要顾护正气、调畅气机。正如《素问•刺法论》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湿邪为病最重要的原因是正气御邪不力。路志正认为,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是人身元气的主要来源。胃受纳腐熟水谷,脾则助其化生精微物质。若脾运化功能失常,则人体气血化生乏源,正气自然不足。再者,脾胃处中焦,脾主升,胃主降,是一身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功能正常,则心肺之阳得以下降,肝肾之阴得以上升,从而达到阴阳平和的状态,水湿也就不会停聚。
内湿未形成时,要益气健脾,以助运化水湿,可以进食黄芪薏米粥;若内湿已成,困阻脾胃,则可以生薏仁30克,或苍术、白术各15克,泡水煮粥早晚佐餐。
路志正认为,湿邪的治疗重在运转气机,一旦湿邪已成,无论是湿热、寒湿、风湿,都可以在方中佐一两味宣降肺气、化浊醒脾之品。如杏仁、桔梗、苏梗、藿梗、荷梗、藿香、佩兰、白蔻仁、枳壳等中药,均可起到宣肺气、醒脾气、畅三焦的作用。
路志正强调,若水湿停聚中焦,虽有脾胃之分,也要脾胃同调。如湿困脾,则化脾湿的同时要佐以砂仁、陈皮、枳壳、香橼皮等开胃之品;若胃湿为主,则可配以佩兰、藿香、白蔻仁、薏苡仁、茯苓等以助运脾气。脾胃同调,相得益彰,体现了中医治未病之“先安其未受邪之地”的特点。
怡情志,调脏腑
中国自古认为精神活动对于人体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传统的养生家往往提倡养生要“形神共济”。中国古人总结人的情志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也就是七情。人的情志活动是脏腑功能的表现,反过来也会影响脏腑功能。
中医认为五脏之中肺、脾、肾与人体的水液代谢功能关系最为密切。过度悲忧就会伤肺,惊恐太过则会伤肾,思虑太过则伤脾,都会破坏水液的代谢与调节功能,易助湿生痰饮。肝虽然不直接参加水液的代谢,但是肝脏主条达气机,若过怒伤肝,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导致肝横犯脾,也会影响水谷精微物质的吸收与输布,成为湿邪产生的因素。
相对于悲忧、思、惊恐与怒这些负面情绪,“喜”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正向的情绪。喜悦有益于心发挥主血脉的功能,但是太过会导致心气耗散,出现血运失常,同样会造成水湿内停。总体来说,任何情绪的过度都可能会造成脏腑功能的异常,影响水液代谢形成湿邪。心为五脏之主,应夏,故夏季人应当如“所爱在外”,但又不能放任情绪过度亢进,才能使心神得以养护,从而五脏六腑调和,功能正常。
须祛湿,勿伤阴
路志正认为,湿邪为害在人体分布广泛,故而祛湿之法不一。若湿邪在表,可见一身尽痛,宜用汗法宣散祛湿,以微微似汗出为度,切不要大汗淋漓;若见水肿者,可用麻黄、桂枝、紫苏叶、生姜煎水趁热熏洗,得微汗。若湿邪在里,宜运脾祛湿。若湿邪位于上焦者,而见胸膈痞满、心悸等症,宜用芳香化浊的中药,如浮萍、杏仁、苏叶、桔梗、麻黄等;若湿邪偏于中焦,而见脘痞腹胀,食后为甚等症,宜用益气化湿之法,常用人参、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并可配苦温燥湿之品。若湿在下焦,常见水肿、黄疸、淋症、癃闭等症,宜淡渗利湿,可选用茯苓、泽泻、薏苡仁、猪苓等。
由于湿为阴邪,故祛湿药以温燥之品为多,不可长期或过用大辛大热之品,以免过燥伤阴。尤其是暑夏之时,湿邪易与热邪搏结,应以苦寒清热燥湿之品,但不可用大苦大寒之品,以防湿邪凝滞不化,或化燥伤阴。因此,在祛湿之时也要顾护阴津,以免湿邪未去,阴液又伤。
居有常,勤锻炼
路志正指出,夏季为阳气上升之时,中医学天人相应的理论倡导,此时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保养阳气。古人虽然说此时宜“夜卧早起”,但这是根据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而言的,对于压力大、睡眠少的现代人来说,起居有常,睡眠时间保持8小时左右,以及睡子午觉才是有益于健康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动而生阳”,故勤锻炼可以促进阳气的升发。路志正认为,锻炼的方法要因人而异,无论是打球、长跑还是广播操、散步、游泳、打拳都可以起到增强体质的作用,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方式即可。另外还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运动要持之以恒,应设定一个可达到且容易长时间坚持的合理目标;二是运动时要保持良好心态,不攀比、不过力、不过劳,以微微汗出为度。
巧用穴,纳化常
按摩、艾灸相应的穴位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保健祛病的作用。如中脘穴可以健脾化湿,促进消化;足三里穴可以生发胃气,燥化脾湿;公孙穴可以健脾化湿,和胃止痛。日常生活中以点按、熏灸的方法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达到健脾祛湿的保健效果。
如果湿邪较重,已成疾患,也可以针对不同的病情施用相应的方法。夏季腹泻较为常见。如针对寒湿伤脾或脾肾阳虚型腹泻,可施用捏脊法,同时重提脾俞、肾俞、大肠俞等穴;也可以按揉神阙、关元,或配合艾灸天枢、关元、足三里等穴;或是把吴茱萸、胡椒、艾叶炒热敷于命门和神阙两穴,以温阳止泻。若因脾肺虚弱而出现下肢浮肿,按之凹陷不起,伴有脘腹胀满、便溏等症,可以艾灸脾俞、肾俞、气海、水道、足三里、命门等穴。但要注意对于湿热导致的病证要慎用灸法,以免加湿热交蒸,加重病情,变生他症。
路志正重视以脾胃为中心调五脏六腑来防治百病,并提出十八字诀——“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他认为,养生长寿的关键在于顺应自然规律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与心态,这是一个持续的需要毅力的过程,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超智慧。
作者节选/范叔来源/读书有范(ID:
dushu259)
01、早睡早起,有人有各种理由推脱。如果觉得早起艰难,就把闹钟再往前调10分钟,循序渐进地做个早起自律者。早上是人专注力最好的时候,早起做些你想做的事,读书、锻炼、做早餐、写晨间日记,都是享受。
02、不和烂人烂事计较。分清生活的主次。那些烂人压根没必要去在意。生气了,浪费自己的心情和时间,纠结了,浪费的是自己的脑力和精力。一笑让它们随风而去吧,你,仍然在前进的道路上。
03、运动是治愈一切的良药。长期运动的人,变自律、变优秀、变健康。开始运动吧,不敷衍自己,一个月后,你的身体、精神、思维真的会不一样。
04、欣赏别人的优点,警醒自己的缺点。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用欣赏的眼光看他人,有着你暂时没有拥有的优势。我们所做的所有事都是为了提升自我,而不是贬低他人。
05、“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阅读是自我提升最便捷的方式,你经常迷茫焦虑,静下心来读书吧,每天半小时,进步的速度会飞快。由内而外,让知识慢慢渗透,久而久之,看问题的角度变广了,做事情的方法更灵活了,你会爱上自己的改变。
06、在失败中总结经验。人生起起伏伏,从不稳定,想要成功,必会经历失败。不要因为一次、两次失败就郁郁寡欢,相比成功而言,失败反而能给我们更多启发,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前方的路才会越走越顺。
07、注意仪容仪表,干净清爽最重要。人都是从外表认识他人的,你的内在再丰富,邋遢的外表也让人望而却步。可以不精致,但不能不干净。可以不优雅,但不能不得体。每天从头到脚清洁自己,不炫耀不随便,有自己的品味和喜好就够了。
10、每晚复盘、反思无论是学习还是日常生活,养成好习惯。睡前15分钟,回忆当天发生的事,见过的人,反思行为是否妥当,是否有浪费时间,是否相对昨天有所进步。不断地深究自己,像医生一样,先检查出自己身上的缺点、弱点,再一个个拔除治疗。复盘会成为你自我提升路上最好的帮手。
很多遗憾的发生,正是由于不懂珍惜。成功并不在于别人走你也走,而是在于别人停下来,你仍然在走。自律是通往成功的最关键的一环。一副好牌不知珍惜,自甘堕落,懒怠无望;有人靠自律从一无所有到功成名就。
人生成功和奇迹,追根溯源都是脚踏实地的努力,以及足够的耐心和坚持。遇事不怒,理智解决,才是智慧之道。
巧厨难烹百人餐,一人难如千人愿。学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才能活得悠然自在。人生的路上,除了前进和后退,拐弯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不知道转弯的人走不远。人生如棋,看得远,才能走得远。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的一生匆匆百年,眨眼便过。有的人到了人生的终点,才发现自己不过随波逐流地过完了一生,对蹉跎了的往事后悔万分。
人这一生,少年要惜福,中年要造福,老年要享福。
一、少年惜福是要珍惜时间
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光匆匆如流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有诗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抛弃他。正如陶渊明所说: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二、中年造福是要努力拼搏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 。”
人生于世,如果不是前进,就必将倒退。中年造福,是要创造良好的条件,唯有奋力拼搏,才有奇迹出现。。
曾国藩说:“坚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无大小
,必有所成。”
司马迁写《史记》,身受宫刑,人残志不残,历时13年心血浇灌而成;李时珍写《本草纲目》,效法神农,三修三改,付出27年日月春秋;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远到红海,23年路途风雨兼程。
有志者,事竟成,百万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中年造福是要比拼意志,谁能咬紧牙关,谁就能走得更远。
正如韩愈所言:业精于勤,荒于嬉。
三、老年享福是要安享善福
《荀子》曰:“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报之以祸。”
一善染心,万劫不朽,百灯旷照,千里通明。善良是灵魂燃烧过的舍利,如火熄而碳犹暖,花谢而风仍香。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颗善良的种子。
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矣。福分不是不来,终会有到的时候。
(网络文章,谢谢原作者!)
人,可以随着岁月的流逝,在年复一年,日过一日的时间里度过漫长的一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忘记很多事情,但许多事情却是记忆尤深。
人来世上,是苍天赐予的机会,好好的珍惜,珍惜人世间的一切事物,这样才不枉来一回。
我们来到世界,是上天早已安排好的事,不必介意哪一天离开这个精彩的世界,所以活着应该敢作敢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不必担忧,人活着肯定是有烦恼的,要不怎么可以来到世界呢?
年龄是随着岁月行走,心态不是随着时间走,不论什么时候都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去对待所有事情,拥有年轻的心不是年青人的专利,中老年人也可以,但很少有人可以做得到,确实不易。
善待周围一切,拥有年轻的心态其实不难。只是自己没发觉而已。当你其乐融融开心笑的时候,全身筋骨也正在舒展着,那笑容永远都是显得那么灿烂,那么年轻。
人在世上,没必要把一切烦恼都揽到自己身上,想办法解决,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一切的事情用平凡的心对待,你会发现自己永远那么的年轻。
拥有年轻的心,生活乐融融,年复一年,日始一日,拥有健康的体魄,就能够拥有乐观的心情。幸福,健康,用金钱买不到,也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让我们都拥有一颗属于年轻的心吧,永远都是属于我们年轻的心态吧!
生活有一种颜色,叫做平凡。平凡是一种简单,简单的名字叫做清丽。
生活有一种颜色,叫做满足。满足是一种心态,心态的名字叫做快乐。
生活有一种颜色,叫做真诚。真诚是一种美好,美好的名字叫做永恒。
生活有一种颜色,叫做慷慨。慷慨是一种付出,付出的名字叫做潇洒。
生活有一种颜色,叫做归宿。归宿是一种淡定,淡定的名字叫做随意。
生活有一种颜色,叫做淡泊。淡泊是一种心情,心情的名字叫做宁静。
生活有一种颜色,叫做彷徨。彷徨是一种惆怅,惆怅的名字叫做痛苦。
生活有一种颜色,叫做孤独。孤独是一种思索,思索的名字叫做心境。
生活有一种颜色,叫做萧索。萧索是一种郁悒,郁悒的名字叫做落寞。
生活有一种颜色,叫做苦涩。苦涩是一种煎熬,煎熬的名字叫做坚强。
生活有一种颜色,叫做失落。失落是一种忧愁,忧愁的名字叫做苦闷。
生活有一种颜色,叫做拥有。拥有是一种幸福,幸福的名字叫做珍惜。
生活有一种颜色,叫做善良。善良是一种美丽,美丽的名字叫做感动。
生活有一种颜色,叫做梦想。梦想是一种渴望,渴望的名字叫做憧憬。
生活有一种颜色,叫做明朗。明朗是一种坚定,坚定的名字叫做本色。
生活有一种颜色,叫做追求。追求是一种执著,执着的名字叫做超越。
|
人生如书读不尽,人生如景赏千秋。
不知不觉中笑读别人,读别人的骄傲,读别人称不清自己几斤几两,无端放大自己的优点或极度消沉悲观……
“读人时反思自己”。愈是读别人缺点的时候,愈应反思自己、读自己,以取长补短,使自己不犯与别人同样滑稽的错误。
人们一直提倡读书,读好书,但是很少提及要好好读自己。看清别人不容易,读懂自己更不易。然,真正能读懂自己的人绝对可谓心灵上的君子。
人有一双眼睛,生来看世界,读别人。而要看自己也只能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一面,这一面也是朦胧而不真实的。在解读自己时,常常有不少人总是戴着“放大镜”无限放大自己的优点;对于缺点,更喜欢用一双老花眼模糊而抹杀之,这个时候用的最多的方法是“自欺欺人”,不愿意自己剖析,永远也读不懂自己……
读不懂自己的人,更喜欢把自己装在美丽的泡沫中,无法遮挡什么。不敢读自己,是不愿面对自己。
读不懂自己,自怨自艾,偏激懒惰,冲动消沉,把一切不如意都归罪与客观事物上。同样用的是自己的躯体和名字来镶嵌人生风景,风景里多了悲凉和叹息……
只读别人不读自己的人,命中注定成功与自己有些邀远。偶尔读自己,也未必准确。活生生的真实的你,躲在成功与失败的背后,只有静下心来,用心去触摸!
读懂自己需要勇气和毅力。因为读懂自己决不是一时的冲动,它需要不断的叩击灵魂,在不同的环境中对比自己的理智与冲动。读懂自己时时处处与人参照,只有经常分析鉴别,相比之下才能形成心理压力,从而诱发竞争的意念。所以,要将读人与省己时时结合起来。
读别人是与人类智慧对话的话,那么,读自己则是摆脱蒙昧的理智途径。能读懂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将“别人赞我,与我未加一丝;别人损我,与我未减一毫”的境界相结合起来。从而淡泊名利,泰然处事!
敢于解读自己,敢于面对现实。这样的人心态平稳,遇事不惊不喜。善于认知自己,才能更好的认知别人和世界。“读人莫如先读己”、“要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风景”常常站在自己的角度,站在自己画的那个圈子里去看别人,看万物。假丑恶、真善美,绝对不是一个自己所能定义和解悟的。生活中遇事要有大我精神,把眼光无限放长放远,设身处地,把不同的结论结合起来,更好的看清别人,读懂自己,才不致于走弯路!只有读懂自己,才可以洞察世间万物。
先认知了自己才可以去读别人,去读天下。用自己的标尺去衡量了别人。答案的精准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认知度。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把旁人当做一面镜子,与他们沟通,善于聆听他们的点拔,才能更好的让自己切近成功!不善于解读自己的人,永远与真实的自己隔着一堵厚重的墙,这是一种巨大的悲哀!
读懂自己很难,塑造自己更难。读懂自己要用纯洁的心去塑造自己。读懂自己,不断地与自己谈心,要与自己过意不去,在成功时总结失败时的教训,在失败时查找成功时的经验。无时无刻保持理性的头脑更加理性而全面的读天下。
只有读懂自己,才能读懂人生大书,这部书的作者是自己,读者也是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