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中医之伏阳

(2022-07-15 04:26:42)

摘自2022-7-14中国中医药报
朱光 河南中医药大学
•历代医家对伏阳的认识大致有四个方面:一是与伏阴相对而言,即冬月伏阳、夏月伏阴;二是伏阳好发之处;三是伏阳化为温病;四是阴中伏阳之脉象。
•伏阳对于临床的意义主要在于,当病变因邪气结滞或形成肿块时,应考虑到伏阳的存在。至于治法,有发热者宜清中有散,无发热者则宜散中有清。
伏阳作为一个病证名,始见于《黄帝内经》。但由于对此未作定义,也无明确标准,致使后世对其理解与应用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兹结合文献加以梳理分析。
伏阳之义
《素问遗篇•本病论》详细论述了五运六气升降失常为疫病发生的根源,其中有言:“是故巳亥之岁…君火欲升,而中水运抑之,升之不前,即清寒复作,冷生旦暮。民病伏阳,而内生烦热,心神惊悸,寒热间作。日久成郁,即暴热乃至,赤风肿翳,化疫,温疠暖作,赤气彰而化火疫,皆烦而躁渴……”“是故丑未之年……升天不前,即寒氛反布,凛冽如冬,水复涸,冰再结,暄暖乍作,冷复布之,寒暄不时。民病伏阳在内,烦热生中,心神惊骇,寒热间争。以久成郁,即暴热乃生,赤风气肿翳,化成郁疠,乃化作伏热内烦、痹而生厥,甚则血溢。”
据此文意,《中医大词典》对“伏阳”的解释为:“病证名。阳气伏藏也,阳热之邪潜伏在体内,为热病之源。”另有“伏热”一证,指“伏阳之甚者”,由“阳热之邪在体内郁久暴发”而成。但自《黄帝内经》之后,伏阳更多是以气象或物象喻病象、脉象,多指一种病机状态。
伏阳之识
综合历代医家对伏阳的认识,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与伏阴相对而言,即冬月伏阳、夏月伏阴。如张景岳《类经》曰:“夏令本热而伏阴在内,故每多中寒;冬令本寒而伏阳在内,故每多内热。设不知此,而必欲用寒于夏,治火之王;用热于冬,治寒之王,则有中寒隔阳者服寒反热,中热隔阴者服热反寒矣,此皆治王之故也。春秋同。”《景岳全书》对朱丹溪“夏月伏阴在内论”提出质疑时言:“夏月伏阴在内,此本天地间阴阳消长之正理……且伏阴之义,本以阴阳对待,寒热为言。”章虚谷《灵素节注类编》也云:“人身一小天地,夏至后,地上热而井中寒,人身经络热而脏中寒也;冬至后,地上寒而井中热,则人脏中热而经络寒也。故夏名伏阴,外阳内阴也;冬名伏阳,外阴内阳也。此诊治者,尤不可不知也。”此皆根据自然之象,揭示了在互依互涵基础上的四时阴阳消长之理。
二是伏阳好发之处。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言:“支饮上为喘满,而下为痞坚,则不特碍其肺,抑且滞其胃矣……而痞坚之处,必有伏阳;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所言伏阳即某处结滞蕴热之意。此说在张秉成的《成方便读》中又有了进一步发挥,在八首方剂的注解中加以提及,如越鞠丸条下“郁则必热,所谓痞坚之处,必有伏阳。故以山栀之降火,化阴中之伏热,使之屈曲下行”;半夏泻心汤条下“互结于胸,必郁而为热,所谓痞坚之处,必有伏阳,故以芩、连之苦以降之,寒以清之”;保和丸条下“痞坚之处,必有伏阳,故以连翘之苦寒散结而清热”;导气汤和疝气方条下用川楝子治寒郁化热,认为苦寒可以导泄厥阴之热,“从小水下行,亦为寒聚于外,热蓄于中,痞坚之处,必有伏阳也”;复元活血汤条下“血瘀之处,必有伏阳,故以花粉清之”;真人活命饮条下“肿毒之处,皆有营血阻滞,郁而为热”,“肿坚之处,必有伏阳,痰血交凝,定多蕴毒,故以天花粉清之,金银花、甘草节之”;太乙保和汤治疗痘疮见点之后,因气虚血滞不能成浆之证,“然既郁滞于外者,其内必有伏阳,故以木通之苦寒清上达下,里和而表自松也”。由此可见,张氏意为凡有气血运行不畅、湿停、食积、寒郁、积聚形成之处,皆可闭阻阳气,使阳气伏于患处而发热。
三是伏阳化为温病。《素问•生气通天论》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明代戈维城《伤寒补天石》对此释曰:“冬月伏阳在内,感寒不即病,伏藏于肌肤之间,至春时温气将发,又受暴寒,故春变为温病。”又曰:“小寒之后,立春以前,寒毒杀厉之气大行时,中于人,则传在脏腑,其内伏之阳,被寒毒所折,深浃于骨髓之间,应时不得宣畅。所感寒气浅者,至春之时,伏阳早得发泄,则其病轻,名曰温病。感寒重者,至夏至之后,真阴渐发,其伏阳不得停留,或遇风寒,或因饮食沐浴所伤,其骨髓间郁结之阳气,为外邪所引,方得发泄,伏阳既出肌肤,而遇天气炎热,两热相干,即病证多变,名曰热病。”《增订叶评伤暑全书》云:“温病乃冬至阳生,人身所伏之阳热,被严寒折伏,藏于肌骨之间,至春郁遏之阳热,为外邪逗引,始得发泄。伏阳既出肌肤,遇春令之气暄热,两热相干,而成温病……其外感之邪轻,故不恶寒,只发热而渴,亦有微恶寒,旋即热渴者,外邪较重也。”说明有些温病源于伏阳由里外发。
四是阴中伏阳之脉象。相关记述颇多,然所识不一。如《难经•二十难》曰:“脉虽时浮滑而长,此谓阴中伏阳也。”《千金翼方》言:“凡脉浮滑长皆为阳,沉涩短皆为阴也”“脉有伏匿者,谓阴阳更相乘伏也。若脉居阴部,反阳脉见,为阳乘阴也;虽阳脉,时沉涩而短者,此为阳中伏阴也。脉居阳部,反阴脉见,为阴乘阳也;虽阴脉,时浮滑而长者,此为阴中伏阳也。”刘完素《素问要旨论》云:“诸阴病寒而脉迟,顺其阴证,重手按之,其脉反甚,鼓击于指下而盛者,所谓热盛拒阴而生其病,非谓寒也,是谓阴中伏阳,热气郁之甚也。”《太平圣惠方》则言:“独寒者,恶寒也,四肢俱冷。伏阳在内,其脉指下沉沉如烂绵。按之不知所在,此不治之疾。”此外,《全生指迷方》谓:“伏脉之状,重于沉,指下寻之方得,盖时见时隐也……脉疾为伏阳内热,身虽寒而不欲盖衣。脉迟小,有来无去,此伏阴在内,阳气不得入也,其人身虽热而但欲覆被向火”“实脉之状,举按有力,重按隐指愊愊然。气不利,亦主伏阳在内,蒸热劳倦,胃气壅塞,为内痈。”《脉诀乳海》言:“四实者,阳也。指下寻之不绝、举之有余曰实,主伏阳在内,脾虚不食,四体劳倦。”
伏阳之析
《黄帝内经》发现一些邪气如风寒暑湿等感而不发、过后方发的现象,后世称之为伏邪或伏气,并据此逐步发展形成伏气学说,进而又对温病学说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如王叔和在《伤寒论》序例中说:“冬令严寒……中而即病者,名为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者,皆由冬触寒所至,非时行之气也。”而后朱肱在《伤寒类证活人书》中指出:“伏寒化温而发病,实必感受时令之气。”戴思恭则在《证治要诀》中明确地把温病分为伏气温病、新感温病及伏气兼新感温病。
自东汉至明代的漫长时期,伏气学说主要用于解释温病,至清代才扩大到温病以外的疾病范围。如叶子雨在《伏气解》中指出:“伏气之为病,六淫皆可,岂仅一端。”刘吉人的《伏邪新书》更是拓展了伏邪的范围,谓:“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曰伏邪;已发者而治不得法,病情隐伏,亦谓之曰伏邪。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气内伤,邪气内陷,暂时假愈,后仍复作者亦谓之伏邪;有已发治愈,而未能尽除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亦谓之伏邪。”还说:“夫伏气有伏燥、有伏寒、有伏风、有伏湿、有伏暑、有伏热。”
关于伏阳,从病因的角度言,其无疑应属于伏邪的范畴,既是疾病发生的结果,又是疾病进一步发展的病因。从病机的角度言,阳邪性热善动并不易伏藏,而当体内存在着邪气的阻滞,如寒凝、湿蕴、饮停、痰结、郁滞、瘀阻等,或在局部形成结块时,阳受阻而不得伸,遂伏而不散,蕴而为热。从病证的角度言,由于其为病变过程中阳郁不散的一种状态,临床表现虽皆有烦热,但成因繁杂,表现不一,标准难定,故而后世未再把其作为一个独立病证。从治疗角度言,伏阳对于临床的意义主要在于,当病变因邪气结滞或形成肿块时,应考虑到伏阳的存在。至于治法,有发热者宜清中有散,无发热者则宜散中有清,具体用药组方可参考《成方便读》。
有学者基于“阳化气,阴成形”及伏阳学说,对肿瘤的病机进行了探讨,认为伏阳或为有形之阴邪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环境和条件,有可能导致癌前状态的恶化,且伏阳的存在应先于肿瘤转移,进而提出扶阳抑阴、促阳化气、温阳散结与清解郁热相结合的肿瘤治法。另有学者认为,癌性发热因整体虚损、局部伏阳而成,故以升阳散火法加以治疗,藉益气升阳解郁以治本,散火清热利导以治标,取得了较好疗效。

论中医之恐

 (2022-07-09 05:00:21)[编辑][删除]

摘自2022-7-8中国中医药报
朱光 河南中医药大学
•惊恐常并称,实则有不同:惊自外来,为事前不知而受吓;恐由内生,为事前知之而自怯。二者间常呈惊中有恐、恐中有惊,惊易致恐、恐易致惊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恐证属中医神志病或情志病范畴,其发病除了有脏腑、气血功能异常的病变基础外,还可能与患者过往的特殊经历、性格上存在的某些缺陷等有关。
恐,《说文解字》释为“惧也”,是指表现为害怕、畏惧的一种情绪状态,相关的词语有恐惧、惶恐、恐怖、恐悚、恐怯、恐慌、惊恐、悸恐、惊怵、惊悚等。作为中医学“七情”之一,恐可见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可作为主症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病证。对于恐的相关认识,历代记述颇为丰富却较为杂乱,兹加以梳理分析。
恐之因
中医学认为,情志是人体对外界事物刺激所作出的反应,是生命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时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反映,即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何以恐?《黄帝内经》认为有多种原因,通过扰乱脏腑或消耗气血,造成职司失常、任物障碍,进而生恐。相关因素主要有:一者与心相关,如《灵枢•本神》言:“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二者与肾有关,如《素问•宣明五气论》所言“精气并于肾则恐”;《灵枢•经脉》也曰:“肾足少阴之脉……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三者与肝有关,如《灵枢•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素问•调经论》云:“肝藏血,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素问•藏气法时论》也言:“肝病者……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四者与胆有关,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曰:“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五者与胃有关,如《素问•宣明五气论》云:“胃为气逆,为哕,为恐。”此外,《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还言:“血气内却,令人善恐。”
后世医家对恐之认识基本都是循沿《内经》之论,如《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云:“肝虚则恐,实则怒。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证治准绳》则据《内经》而总结为“脏腑恐有四”,即肾、肝胆、胃、心。《太平圣惠方》认为:“夫心虚则生寒,寒则阴气盛,阴盛则血脉虚少,而多恐畏,情绪不乐,心腹暴痛,时唾清涎,心膈胀满,好忘多惊,梦寐飞飏,精神离散,其脉浮而虚者,是其候也。”
《诸病源候论》中载有“风惊恐”一证,谓:“风惊恐者,由体虚受风,入乘脏腑,其状如人将捕之。心虚则惊,肝虚则恐。足厥阴为肝之经,与胆合;足少阳为胆之经,主决断众事。心肝虚而受风邪,胆气又弱,而为风所乘,恐如人捕之。”《圣济总录》则认为:“风惊恐之状,神志不宁,时发惊恐,如人将捕之。盖心者生之本、神之变,肝者将军之官,谋虑之所从出。二脏平调,则外邪不侵。若正气不足,风邪干之,薄于心则怵惕不自安,迫于肝则惊恐也。”
恐之证
恐而成病,中医谓之“善恐”或“恐证”。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中,有关恐证的表现是:恐惧怵惕,如人将捕之,胆小易惊,终日恐惧,不能自止,坐卧不安,忧思多虑,常伴有健忘、心悸、不寐、夜梦多、噩梦纷纭、腰膝酸软、倦怠乏力、郁郁寡欢、触事易惊等。而这些症状的缘由均源于《内经》记述,如《灵枢•本神》言“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素问•五运行大论》言“恐伤肾”,《素问•举痛论》言“恐则气下”“恐则精却”等。
惊恐常并称,实则有不同。《儒门事亲》对此说得明白:“惊者为阳,从外入也;恐者为阴,从内出也。惊者,为自不知故也;恐者,自知也。”《证治准绳》亦云:“惊恐并称者,惊因触于外事内动其心,心动则神摇;恐因惑于外事,内歉其志,志歉则精却。”《类证治裁》进一步阐释道:“惊者,神气失守,由见闻夺气,而骇出临时也。恐者,胆怯股栗,如人将捕之,乃历久而惧难自释也。”《临证指南医案》认为:“大凡可畏之事,猝然而至谓之惊;若从容而至,可以宛转思维者,谓之恐。是惊急而恐缓也。”由此可知,惊自外来,为事前不知而受吓;恐由内生,为事前知之而自怯。二者间常呈惊中有恐、恐中有惊,惊易致恐、恐易致惊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医学心悟》对此有言:“惊者,惊骇也;悸者,心动也;恐者,畏惧也。此三者皆发于心,而肝肾因之……心惊然后胆怯,乃一定之理。”
恐证与卑惵也需鉴别。《证治要诀》曰:“痞塞不饮食,心中常有所怯,爱处暗室,或倚门后,见人则惊避,似失志状,此名为卑惵,以血不足故。”而所谓失志,《证治要诀》云:“失志者,由所求不遂,或过误自咎,懊恨嗟叹不已,独语书空,若有所失。”其发因于“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而停痰,痰居心位……”《杂病源流犀烛》亦言:“卑惵,心血不足病也,与怔忡病一类。”
恐证与奔豚病也有相似之处。《金匮要略》云:“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此与今之急性焦虑症相近,也称惊恐发作,临床表现可见突发恐惧感、濒死感、失控感,并伴有强烈不适感,如胸闷、憋气、心悸、出汗、面部潮红、颤抖、手足发麻,甚则奔走喊叫,每次发作持续约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可自行缓解。
此外,还有因病而恐者,如《灵枢•癫狂》云:“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
恐之治
关于恐证的治疗,《素问•五运行大论》根据情志与五行的配属与关系,创立了颇为别致的情志相胜疗法,如“思胜恐”,王冰注之曰:“深思远虑,则见事源,故胜恐也。”《吴医汇讲》亦言:“善思者处此,即非常临之,自有定识,岂得以恐惧摇其意见哉?况思虑之志出乎脾,以思胜恐,亦即以土制水,论情论理,亦适符也。”此外,《灵枢•四时气》等篇中还记述有针刺疗法,主要是根据恐所涉及的脏腑,选取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等穴位。
后世丰富和发展了恐证的脏腑病机与治法。如《类证治裁》言:“恐由于肾伤者,补精髓,人参散去桂心,加牛膝、远志;由于肝胆虚者,养阴血,酸枣仁汤去芪、莲,加山萸、丹皮、白芍;由于心包络者,镇其神,定志丸去术,加龙齿、琥珀、犀角、金银箔;治在阳明胃者,壮其气,四君子汤倍茯苓;其思虑劳心而善恐者,一味鹿角胶酒化,多服效;因肾中阳虚而善恐者,八味丸。”《石室秘录》中有一“治心之惊与不寐”的治心方(人参、茯苓、茯神、远志、生枣仁、熟地、山茱萸、当归、菖蒲、黄连、肉桂、白芥子、麦冬、砂仁),所述方论颇有见地:“人之惊恐者,乃肾气不入于心也;不寐者,乃心气不归于肾也。今用熟地,山茱萸以补肾,则肾气有根,自然上通于心矣;肉桂以补命门之火,则肾气既温,相火有权,则心气下行,君火相得,自然上下同心,君臣合德矣。”
《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关于恐证的辨证分型及治疗为:一为髓海不足、肾精亏损证,治以补肾益精、充脑安神,方选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生地、山药、泽泻、茯苓、丹皮、远志、枸杞子、猪髓);二为脑髓不实、气血虚弱证,治以补益气血、填髓定志,方选远志丸加减(远志、菖蒲、茯神、龙齿、人参、朱砂、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白术、甘草);三为脑气虚少、肝胆不足证,治以助益肝胆、健补脑气,方选补胆防风汤加减(防风、人参、细辛、甘草、茯神、独活、前胡、川芎、生姜、大枣)。
恐证属中医神志病或情志病范畴,或与今之精神分裂症、恐怖性神经症等相关联。其发病除了有脏腑、气血功能异常的病变基础外,还可能与患者过往的某些特殊经历、性格上存在的某些缺陷等有关。鉴此可知,恐证仅靠药疗恐难胜任,还须配合精神情志的调理,藉以从根本上改变恐之心理基础。其实《内经》已认识到这类疾病的特殊性,提出除了采用上述的以情胜情法外,还列专篇介绍了“移精变气”法。王冰释之曰:“移谓移易,变谓改变,皆使邪不伤正,精神复强而内守也。”《儒门事亲》中记述的“习以平惊”案例即是这种方法的生动实践。这是一种运用各种方法如改变周围环境、或学习、或训练等,转移和分散精神心理活动的指向,借以缓解或消除精神刺激引发不适反应的情志自我调摄疗法,亦称移情易性法。20世纪50年代现代心理学创立的“系统脱敏法”,又称交互抑制法,其要点是当患者面对焦虑和恐惧刺激时,施加与焦虑和恐惧相对立的刺激,从而使患者逐渐消除焦虑与恐惧,不再因对某些刺激敏感而产生病理性反应。不难看出,本法要义实与“移精变气”并无二致。
综上所述,作为情志活动中的一种不良反应,恐对人体的影响显然是负面的。尤其是当恐成为主症时,患者终日惶惶,惴惴不安,甚而草木皆兵,战战兢兢,无法自制,痛苦不堪。中医学摸索出许多有效的方药经验,但始终强调要配合排谴思虑忧戚,避免不良刺激,调适性情,改易心志。如此药情并用,双管齐下,方能逐步摆脱恐惧困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