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咽颗粒

山东省泰安市中医医院的清咽颗粒疏风清热利咽喉
清咽颗粒由郝立慧研制,该制剂由金银花、连翘、黄芩、炒牛蒡子、麦冬、玄参、生地黄、板蓝根、赤芍、丹皮、甘草等中药组成。其中,金银花甘、寒,归肺、胃、大肠经,能清热解毒,且有清宣疏散的功效,与连翘等药同用,可增强其泻火解毒功效;连翘苦、微寒,归肺、心、胆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的功效,常与金银花相须为用;黄芩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板蓝根苦寒,归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功效;玄参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具有清热解毒、养阴的功效,常与生地、连翘等配伍以泻火解毒,凉血养阴,常用于咽喉肿痛、痈肿疮毒等症;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具有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的功效,用于外感风热,咳嗽咯痰不利及咽喉肿痛等症;麦冬具有润肺养阴、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的功效;生地黄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赤芍具有清热凉血、祛瘀止痛的功效;丹皮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的功效;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诸药共奏疏风清热,解毒利咽之效。清咽颗粒对于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等由热邪引起的病症具有明显优势。因方中多苦寒类中药,故脾胃虚寒者慎用。
疏风清热 化痰散结 利咽开音
摘自2022-9-21中国中医药报
刘小平 湖南省洞口县中医院
黄氏响声丸出自清乾隆年间无锡名医黄文炳创立的“黄氏喉科”,脱胎于黄氏喉科之“响声散”。经黄氏家族几代人的薪火相继,改良精进,由黄氏家族第九代传人黄莘农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最终研制成“黄氏响声丸”并将配方捐赠给国家,由无锡济民可信山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发而成。此方历三百余年的历史检验,发展成为喉科第一方。
组成与功用
本药由薄荷、浙贝母、连翘、蝉蜕、胖大海、酒大黄、川芎、儿茶、桔梗、诃子肉、甘草、薄荷脑共十二味组成。适用于风热外束、痰热内盛所致的声音嘶哑、咽喉肿痛、咽干灼热、咽中有痰、寒热头痛、便秘尿赤等症,以及急慢性喉炎、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初起见上述症候者。
肺之经脉过喉,故喉的通气和发音与肺有关,肺主气,声由气发,声音的产生与肺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肺气为邪郁遏,痰热蕴结于肺,均能致声哑。方中以桔梗开宣肺气,利咽开音,化痰排脓,为君药。
风、热、痰湿为喉科疾患病因病机关键,而《素问•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始”,因此咽喉病证多与风邪有关。方中用薄荷、薄荷脑、蝉蜕辛凉宣散、疏散风热,以除风热相兼之邪。《尤氏喉科•喉症总论》指出:“咽喉,为人身呼吸饮食门户,方寸之地,受病危险,其症甚繁,大约其要总归于火。”故方中用连翘清热解毒,又能疏散风热,消肿散结。朱丹溪云“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痰阻于咽喉,影响肺气发声,故用浙贝母化痰散结,使痰湿之邪得去。以上5药用以为臣,辅助君药去除致病之因。
诃子肉敛肺止咳、利咽开音,防止薄荷、薄荷脑、蝉蜕疏散太过。胖大海开音利咽、爽嗽豁痰、通肠宣肺。《重楼玉钥》曰:“然人之一身,唯此(咽喉)最为关要,一气流行,通于六脏六腑呼吸之经……一有风邪热毒蕴积于内,传在经络,结于三焦气凝血滞,不得舒畅,故令咽喉诸症,种种而发。”故方中又用川芎、儿茶行气活血。同时,儿茶尚可清肺化痰,川芎又能祛风止痛,大黄泻火导滞,助连翘泻火从大便而解,共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清热、化痰散结、利咽开音之效。
服法及禁忌
黄氏响声丸为炭衣浓缩丸或糖衣丸,除去包衣后显褐色或棕褐色,味苦、清凉。口服,炭衣丸6丸(每丸重0.133g);糖衣丸一次20丸(每瓶400丸)。一日3次,饭后服用。
服药期间忌辛辣、鱼腥食物。孕妇慎用,凡声嘶、咽痛,兼见恶寒发热、鼻流清涕等外感风寒者慎用,胃寒便溏者慎用。服药期间也不宜与温补中成药同用。
耳朵上面分布着很多穴位,通过按摩相关穴位和反射区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调理身体各部位及脏腑机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鸣天鼓
鸣天鼓是中医耳部养生保健方法。先以两手心掩耳,然后用两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轻轻敲击脑后枕骨,发出的声音如同击鼓,所以古人称作鸣天鼓。经常做此动作可以防治耳鸣、耳聋、内耳疾病,还可以醒脑健脑,清利头目。
提拉耳朵
用拇指、食指先向上提拉耳廓顶端10余次,再用拇指、食指夹捏耳垂部向下拉10余次。练习此动作有镇静、止痛、清脑的功效,可防治头晕、眼花、耳鸣等症。
弹风府
双手掌掩耳,用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轻轻叩击风府穴(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两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再用食指塞耳窍(耳朵眼)。坚持反复做此法,有增强听力、醒脑通窍的作用,能防治头晕、耳鸣、耳闭、脑鸣等疾患。
搓耳根
双手分别放在两耳根部,食指和中指分开置于耳朵前后,中指在耳前,食指在耳后,然后从耳垂开始,夹持耳朵向上推动,注意要有一定的力度。经常搓耳根有防止耳朵冻伤、振奋精神、保护视力等功效。
听力下降早治疗
许多人在听力严重下降前,可能有一些轻微症状,很容易被人忽视,其实这是身体给出的预警信号,一定要细心捕捉。具体可有以下表现:一是偶尔出现耳鸣;二是与他人交流过程中,自己说话的声音不自觉提高;三是需要特别专注才能听清他人说话内容,不留神时便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四是日常生活中过马路没听到汽车鸣笛、对门铃声没反应等。耳鸣、耳聋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尤其是突发性耳聋,发病一周内治疗有效率比较高。一些耳鸣患者初期可能并不伴有听力损伤,但是此时的内耳毛细胞功能已有了下降,所以也应尽早进行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临床发现,病程不超过3个月的耳鸣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大于病程超过3个月者。孔娟提醒,长时间接触各种噪音环境的人应多加留意自己的听力情况,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听力检查。
耳聋左慈丸
滋肾平肝
摘自2023-5-26中国中医药报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门诊患者郭先生65岁,一年前出现耳鸣,整天双耳蝉鸣不断,听力也明显减退,严重影响睡眠和心情,他曾服用龙胆泻肝丸却无效。我诊察辨证,认为他属肾精不足,建议他服耳聋左慈丸。服药一段时间后,患者耳鸣缓解且听力有了明显好转。
组成及功效
耳聋左慈丸是在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味而成。清代凌奂所撰《饲鹤亭集方》首载此方:“耳聋左慈丸,治肾水不足,虚火上升,头眩目晕,耳鸣耳聋等症。六味加磁石三两,柴胡一两一钱。蜜丸,每服三钱,淡盐汤送。”中成药耳聋左慈丸基本上沿用此方,由熟地黄、山茱萸(制)、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竹叶柴胡、磁石(煅)组成,辅料为蜂蜜。
本药主要功能是滋肾平肝,用来治疗肾阴不足、阴虚阳亢、肝火上扰所致的耳鸣耳聋,症见耳内蝉鸣,或听力下降,伴有头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烦躁不宁,或有手足心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弦细数。现代可用于治疗神经性耳鸣、神经性耳聋等见于上述证候者。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灵枢•脉度》云:“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说明听觉的灵敏与否,与肾中精气的盈亏有密切关系。若肾中精气虚衰,肾阴匮乏,则髓海失养,而肾阴虚又衍生肝火、相火,从而造成听力减退,或见耳鸣,甚则耳聋。因此,滋补肾阴、平肝降火成为治疗本病的有效法则。
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茱萸补养肝阴,山药补益脾阴,二药相伍,助君药滋养肝脾肾,共为臣药。泽泻利湿泻浊,并防熟地黄之滋腻恋邪;茯苓健脾渗湿,并助山药之健运;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茱萸之温涩;又配竹叶柴胡疏肝解郁;用磁石重镇平肝、潜纳浮阳、聪耳明目,上药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滋补肾阴、平肝潜阳、宣通耳窍之功。
服法及禁忌
本药为黑褐色的大蜜丸、水蜜丸或浓缩丸,味甜、微酸。大蜜丸每丸9克,一次1丸,一次2次;水蜜丸每10丸重1克,一次6克,一日2次;浓缩丸每8丸相当于原生药3g,一次8丸,一日3次。服用大蜜丸应除去蜡皮、塑料球壳,嚼服或分份吞服。糖尿病患者建议选择浓缩丸。
服药期间,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忌辛辣刺激及油腻食物。肝火上炎、痰瘀阻滞等属实证者不宜用。伴有头痛头晕、血压偏高者,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同时配服降压药。感冒时不宜服用。突发性耳聋,或耳鸣属外耳、中耳病变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有严重慢性病者,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现代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耳朵会像身体其他器官一样衰老,代谢减慢、患心血管病或肾病、噪声过大、用药不当等因素均会影响听力,导致双耳出现对称、缓慢进展地感音神经性听力减退。需要注意的是,在诊断为老年性耳聋前必须要排除其他因素导致的耳聋,如外耳道疾患、鼓膜病变、中枢神经病变等。
记者:中医如何防治老年性耳聋?
王永华:中医防治老年性耳聋遵循“肾主耳”“肾开窍于耳”观点,从肾出发并结合临床具体症状,辨证论治。若老年人耳聋耳鸣,主诉耳鸣声小、夜晚明显,精神萎靡,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或润,脉沉弱等症状,属于肾阳虚证者可用肉苁蓉丸;若耳聋伴有疼痛或刺痛、舌紫暗、脉弦涩,属于气滞血瘀证,可用通气散;若虚火上炎,头眩目赤,属肝肾阴虚证者,可用耳聋左慈丸。
中医除了用药物防治,还有针灸、推拿等外治法。《针灸大成》中有“耳内虚鸣,肾俞、足三里、合谷”的记载,在临床上往往选取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上的穴位治疗,起到补益肾精、延缓听力衰退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已经出现听力损失的老年人应该尽快就医,药物治疗1个月无明显改善的,应当尽早验配助听器,延缓听力下降。
标签: 健康 |
益气固表止汗
玉屏风颗粒源于《医方类聚》中的玉屏风散,原方由防风一两,黄芪(蜜炙)、白术各二两组成,研末后,加大枣一枚,水煎至七分,去滓,食后热服,主治腠理不密、易于感冒等。方名玉屏风者,意即其功有似御风之屏障,而又珍贵如玉。
中成药玉屏风颗粒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有益气固表止汗之功,主治表虚自汗,症见汗出恶风、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现代还用于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自汗、肾小球肾炎、慢性荨麻疹、支气管哮喘等属表虚不固者,以及用于气虚感冒初期的治疗和气虚体质的健康与亚健康人群的调理。
方中黄芪甘温,可大补脾肺之气、固表止汗,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力,为臣药;防风走表而散风御邪,合黄芪固表而不留邪,祛风而不伤正,为佐药。全方药味虽少,但配伍精当,补中寓散,是提升人体正气以抵御外邪侵袭的经典名方。
服法及禁忌
中成药玉屏风颗粒为浅黄色或棕红色颗粒,味涩而后甘,每袋装5g。每次服1袋,每日2~3次,开水冲服,用大枣煎水送服效果更佳。服用本药时忌食油腻食物;过敏体质者慎用;气虚自汗、阴虚盗汗者不适用。小儿、孕妇、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国医大师
治疗表虚自汗的玉屏风散出自《丹溪心法》,这是中医所公认疗效确切的名方。方剂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功能益气固表止汗。其中用黄芪益气固表为君,臣以白术健脾,合君药以资气血之源,佐以防风走表而祛风邪,合黄芪、白术以益气散邪,三药合用,托里固表,使玄府闭合有度,故能治疗表虚之自汗。这犹如一屏风护卫于肌表,故得玉屏风之名。
我体会此方不但能治自汗,一些盗汗属气虚者亦适用。临床上常用汤剂,根据个人经验,其用量为:黄芪12克,防风3克,白术15克。
我认为,其组成分量比例颇需研究,较为重要的有两点:
其一,防风用量要少于黄芪,这是根据李东垣用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之说,又因防风为疏散之品,汗证不宜多用,与黄芪相配达相畏相使之目的便可。
其二,白术的量须是黄芪与防风之和,这是根据“发在芪防收在术”之意,一走一守,达表“实卫”。
曾有一例自汗盗汗之患儿,治以玉屏风散,稍效,后因药房缺白术,找余商量,因我不在,另一医建议用苍术代之,结果大汗淋漓,这是不明方义,不知苍术辛燥发汗,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服之过,只走不守,发散不收,故汗水淋漓。
临床上运用时,若见自汗盗汗兼阴虚者,我喜用玉屏风散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或加浮小麦、糯稻根各30克;若汗出特多者,则加麻黄根10克。至于纯阴虚之盗汗,我认为当归六黄汤往往效如桴鼓。
玉屏风散不仅能治汗,而且能预防外感,对于体弱表虚易患感冒之患者尤为适宜。我曾建议某中医院按上述比例制成玉屏风散,每用10~20克水煎服,每天1剂,服半月至一月,以取代丙种球蛋白以治容易感冒之患者(该地喜用丙种球蛋白成风),这既可发扬中医特色,又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更可避免染上某些难治之疾,何乐而不为?事后了解,据说有相当好的效果。此建议实受启发于蒲辅周玉屏风散预防感冒之经验,他认为此散用15~25克即可,用量过重有胸闷不适之弊。
若深究其能预防感冒之理,我认为柯韵伯之论较有启发,现录之,与同道共同学习。
柯韵伯在《名医方论》中指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治风者,不患无以祛之,而患无以御之,不畏风之不去,而畏风之复来。何则?发散太过,玄府不闭故也。昧者不知托里固表之法,遍试风药以祛之,去者自去,来者自来,邪气流连,终无期矣。
防风遍行周身,称治风之仙药,上清头面七窍,内除骨节疼痹,外解四肢挛急,为风药中之润剂,治风独取此味,任重功专矣。然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唯黄芪能补三焦而实卫,为玄府御风之关键,且有汗能止,无汗能发,功同桂枝,故又能除头目风热、大风癞疾、肠风下血、妇人子脏风,是补剂中之风药也。所以防风得黄芪,其功愈大耳。白术健脾胃,温分肉,培土即以宁风也。夫以防风之善祛风,得黄芪以固表,则外有所卫,得白术以固里,则内有所据,风邪去而不复来,此欲散风邪者当倚如屏、珍如玉也。”
根据异病同治之理,余曾用玉屏风散治愈一例面肿如球之怪病。1961年与广州中医学院(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1959年高研班学员到某军区医院搞科研时,该院一护士之子,5岁,患怪病,面肿如球,病已将月,按之空虚,随指而起,似面皮之下充气一般,但无皮下气肿之握雪感,从头肿至颈部,舌嫩,因此考虑乃气虚所致。头为阳,面皮属表,故当以表虚论治。方用玉屏风散加五味子。处方:黄芪12克,防风3克,白术18克,五味子4.5克。每日1剂,复煎。取玉屏补气固表,五味子敛其浮阳。服药9天,病霍然而愈。(邓铁涛)
(本文摘编自《现代中医名家医论医话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玉屏风散化裁治疗头颈汗一例
王某,男,53岁,头颈项汗出半月余。诉头枕部及颈项部汗出如洗,餐后更明显,且近日来多食狗肉、羊肉,无头痛、恶寒发热,时有口渴,舌淡红,苔薄白,脉实。有颈椎病史。方用玉屏风散加减:生黄芪30g,白术10g,防风10g,煅龙骨15g,煅牡蛎15g,山茱萸10g,葛根30g,丹参10g,茯苓10g,泽泻10g,生地10g,石斛10g。共3剂,每剂煎3次,每次煎汁150mL,于饭前温服,并嘱禁食大辛温热之食物。患者服3剂而愈。
按:本例为头颈汗病,乃营卫不和,卫气不固,颈部经气不调,腠理不畅,胃中湿热熏蒸,迫津液上逆,郁于颈部,汗津发散所致。治用实卫气、敛汗液、解颈肌、舒腠理的治法,淡渗湿热,凉泻胃火。主用玉屏风散化裁,生黄芪、白术、防风补气固卫,增强卫外功能;加煅龙骨、煅牡蛎、山茱萸促进敛汗止汗之功;用葛根、丹参疏解颈肌、和经络、舒缓腠理,对于颈椎病项强、酸胀痛有缓解功效,且葛根宜大剂量;茯苓、泽泻、生地、石斛共奏淡渗湿热,凉泻胃火作用。诸药合用,犹如釜底抽薪,胃中津液不再上蒸,颈部经络通调,经气调畅,肌腠调和,加之卫气固秘,敛汗止汗,内外兼疗,表里同治,故效如桴鼓。(吴吉永)
韦良渠 北京丰台医星中西医结合医院
治喉痹:射干,细锉。每服五饯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入蜜少许,旋旋服。(《圣济总录》射干汤)
射干,旋取新者,不拘多少。擂烂取汁吞下,动大腑即解。或用酽醋同研取汁噙,引出涎更妙。(《医方大成论》)
治伤寒热病,喉中闭塞不通:生乌扇一斤(切),猪脂一斤。上二味合煎,药成去滓。取如半鸡子,薄绵裹之,纳喉中,稍稍咽之取瘥。(《千金方》)
治咽喉肿痛:射干花根、山豆根。阴干为末。吹喉。(《袖珍方》)
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十三枚(一法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射干麻黄汤)
治腮腺炎:射干鲜根三至五钱。酌加水煎,饭后服,日服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治瘰疬结核,因热气结聚者:射干、连翘、夏枯草各等分。为丸。每服二钱,饭后白汤下。(《本草汇言》)
治乳痈初肿:扁竹根(如僵蚕者)同萱草根为末。蜜调服。极有效。(《永类钤方》)
治水蛊腹大,动摇水声,皮肤黑,阴疝肿刺:鬼扇细捣绞汁,服如鸡子,即下水。(《补缺肘后方》)
咽喉肿痛。用射干花根、山豆根,阴干为末,吹喉部,有特效。
喉痹不通。用射干一片,口含咽汁。
二便不通,诸药不效。用射干根(生于水边者为最好),研汁一碗,服下即通。
(摘录 《中药大辞典》)
——齐白石笔下的荔枝赏析
摘自2022-7-7中国中医药报
缪士毅 浙江省永嘉县委组织部
《荔枝》扇面,齐白石作。
《大喜大利》,齐白石作。
“新蝉叫,荔枝熟。”伴随夏日蝉鸣,南国的荔枝又成熟了。此时,市场上的荔枝鲜果固然惹人垂涎,而画家笔下的荔枝也别有韵味,尤其是出自著名画家齐白石笔下的荔枝。
齐白石,中国近现代画坛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擅画花鸟、虫鱼、蔬果、山水、人物,也画传统节令中的风物,其画作融诗、书、画、印为一体,被称为中国画大师、20 世纪中国十大画家之一。他非常喜爱荔枝,一生画了许多荔枝题材的名作,如《荔枝图》《荔枝蜻蜓》《荔枝草虫》《荔枝》《多利多子》等。他画的荔枝十分逼真,红果绿叶,色彩鲜艳,有人甚至拿真荔枝来换他画的“假”荔枝。
齐白石曾说:“我绝不画我没有见过的东西。”的确,他能画出如此鲜明的荔枝,得益于平时的仔细观察。他曾三次游历广西钦州,都赶上了当地夏天荔枝成熟季,这成了他创作荔枝画作的源头活水,恰如其在自述中所写:“回到钦州,正值荔枝上市,沿路我看了田里的荔枝树,结着累累的荔枝,倒也非常好看,从此我把荔枝也入了我的画了。”
本文所附的齐白石《大喜大利》图轴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大小为249cm×70cm。《荔枝(扇面)》创作于1941年,大小为18cm×51cm。
齐白石所画的荔枝不仅笔墨精妙,在画上还有题诗。诗画交融,既丰富了画面,又平添了荔枝的文化内涵。如齐白石在《大喜大利》图轴上题诗曰:“荔枝初熟影垂垂,寄语园官好护持。灵雀却非贪果意,偶来飞上最低枝。”诗情画意中给荔枝甚高的赞誉,也流露了对荔枝的喜爱。
这两幅画作中的荔枝,枝干线条苍劲遒韧,极富立体感。叶子先用淡墨沿着枝干点画,再以稍浓的墨线迅速勾茎叶,并配以藤黄点缀出荔枝树叶的明暗。果实则用鲜艳的红色点画,构思巧妙,使画中的荔枝色泽亮丽,犹如带着露珠。
荔枝不仅外形红艳,果肉甜美,更因“荔”谐音“利”,富含“吉利”“大利”“多利”等美好寓意,吸引了不少画家以其为题材作画。在这方面,齐白石尤为看重。他画了许多荔枝,为画作取名“大利”“多利多子”“大利迭来”“吉利万千”等。
自钦州之后,荔枝令齐白石一生魂牵梦萦,也使其终生不断绘画荔枝相关的作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荔枝名作。
荔枝不仅入画,且在中医药园地里也占有一席之地。荔枝具有生津、益血、理气、止痛之功用,主治烦渴、呃逆、胃痛、瘰疬、疔肿等症。《食疗本草》说它“益智,健气”。《本草纲目》载:“治瘰疬,疗肿,开发小儿痘疮。”吃完荔枝,壳和核别扔,这些也都是中药材。荔枝壳有除湿止痢、止血的功效,荔枝核有行气散结、祛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寒疝腹痛、睾丸肿痛等症。
|
![]() |
1.毫针直刺:取1寸长毫针直刺穴位(双侧),针后捻转,以候得气,留针30分,间隔3~5分行针1次,若针感向上传行为理想,每日1次。
2.按压法:取小粒绿豆,固定在照海穴上(单),按压至有胀,酸痛感,每次持续数分钟,第2天晨,其间需不定期按压若干次。
3.揿针嵌入:取2毫米小揿针嵌入穴位,贴封上即可(单侧),第2天取下。
以上3种方法,可单独使用,可结合使用,一般先针,后再用按压或嵌入以维持。10天1个疗程。
抗病毒口服液
摘自2025-2-21中国中医药报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抗病毒口服液是一种常用的抗病毒中成药。组方是选取张仲景《伤寒论》之白虎汤和清代《疫疹一得》之清瘟败毒饮两方中的“骨干”药物,并加味而成,为当代研发品种,1989年获新药证书。
该药由板蓝根、石膏、知母、芦根、生地黄、广藿香、连翘、郁金、石菖蒲组成,辅料为蜂蜜、蔗糖及防腐剂。其主要功能是清热祛湿、凉血解毒,用于风热及热毒引起的感冒、时行感冒,症见发热、鼻塞流黄浊涕、头痛、咳嗽咽干、咯吐黄痰、咽喉肿痛、口干渴,或便秘、尿黄,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药理学研究证实,本药有明显的抗病毒作用,并可抗菌、抗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解热等,故可用于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腮腺炎、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疱疹性口炎、病毒性结膜炎等见上述证候者。中医无“病毒”之说,因本方抗病毒作用突出,故名。但临床不应拘泥于名字,无论病毒,或细菌及其他,只要属风热或热毒症,均可辨证应用。
中医认为,感冒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疫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的外感病。感受风热之邪或时行疫毒,多以热毒或热毒夹湿浊为患,邪郁于肌腠,或蒙扰清窍,或熏蒸咽喉,或壅遏肺气,则引起发热、头痛、咽肿、咳嗽、黄浊涕诸症。治宜清热祛湿、凉血解毒,此即本方的组方原则。
方中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为君药。石膏、知母可清热泻火,滋阴止咳;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以上助君药清热解毒,凉血养阴,共为臣药。石菖蒲、广藿香、郁金重在芳香开窍,理气化湿,为佐药。芦根甘寒泻热,生津止渴,并引药入肺胃,为佐使药。全方以清解与疏散来应对热毒,兼以凉血、祛湿、养阴,表里同治,标本兼顾,使热毒得清,湿浊得化,而诸症得消。本方兼有祛湿之功,是其在同类药中的独特优势。
需要说明的是,有一款类似中成药叫抗病毒颗粒(丽珠),成分有板蓝根、忍冬藤、山豆根、鱼腥草、重楼等,与本方不同,功专清热解毒,请区别选用。
服法及禁忌
本品为棕红色的液体,味辛、微苦。每支10毫升,口服,一次1支,一日2~3次(早饭前和午饭、晚饭后各服一次)。目前市售的同成分品种还有颗粒剂等,按说明书服用即可。
服药期间,不宜同服滋补性中药。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平素脾胃虚寒便溏者慎服。发热体温超过38.5的患者以及服药3天症状无改善者,应去医院就诊。
摘自2025-5-22中国中医药报
胡占杰 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新城镇新冶路社区卫生服务站
患者女,45岁,因“反复出现口腔溃疡2年,伴神疲乏力”就诊。患者自述自2022年11月至今口腔内反复发生溃疡,时作时止,发作时溃疡处疼痛难忍,影响进食、睡眠,曾服用多种维生素、牛黄解毒片、三黄片等药,并局部用复方氯已定地塞米松膜或西瓜霜喷剂,可暂时缓解疼痛,但不能根治,劳累时更易复发。刻下:面色少华,口腔内有多处溃疡,疮面色白,周边淡白色。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
辨证:脾气亏虚,虚火上炎。
治则:益气健脾,甘温散火。
处方:黄芪30g,党参12g,白术12g,苍耳子12g,辛夷12g,牡丹皮12g,升麻9g,生地黄12g,玄参12g,千里光12g,白花蛇舌草12g,徐长卿12g,甘草9g。10剂,水煎服,日1剂。
服药10剂后疼痛明显减轻,溃疡面逐渐缩小,神疲乏力较前减轻。再服10剂后,口腔溃疡基本愈合,继服6剂后痊愈,随访6个月未复发。
按 复发性口腔溃疡是临床常见的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黏膜疾病。口腔溃疡不仅仅是口腔疾病,“有诸内,必形诸外”,也是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故治疗时必须抓住内在本质,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从发病因素入手,《脾胃论》载:“若饮食不节,损其胃气,不能克化。”《兰室秘藏》载:“有所劳伤,皆损其气。”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诸多因素造成了饮食、劳倦、七情所伤的发病因素。因此要重视引起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病因素,以预防为主,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紧扣阴火病机特点,李东垣在《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中指出:“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他认为:“阳在上而阴在下,脾主升而胃主降,若元气亏虚,升降失常,则下焦阴风之火不能潜藏阴位而致升腾为患。”张景岳云:“口疮连年不愈者,此为虚火也。”(《景岳全书》)脾之经脉连舌根,散舌下。若脾胃虚弱,土虚则浮热上炎,熏蒸于口而致口舌生疮。本病以脾气亏虚为本,阴火上炎为标。在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时,应紧紧抓住阴火这一病机的特点,根据《黄帝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原则,治疗以甘温散火法为主。复发性口腔溃疡常伴有四肢乏力、口淡无味、纳谷不馨、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濡软等脾气亏虚的临床表现,多在劳累、熬夜时复发。因此,治疗应以健脾培土益气为主;同时不忘局部之口腔溃疡因湿淫热蒸肌肤所致,配合运用升阳散火之法。
方中重用黄芪,其味甘、性温,有益气升阳、固表止汗等功效,故为君药。党参味甘、性平,具健脾补肺、益气生津之功;白术味苦甘、性温,能够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共为臣药。根据“风能胜湿”的原则,使用苍耳子、辛夷与升麻配伍祛风以胜湿,升阳以散火。方中生地黄、牡丹皮、玄参、千里光、白花蛇舌草、徐长卿等药祛风利湿、清泻阴火,共为佐药。甘草味甘、性平,有益气补中、泻火解毒、调和诸药等作用,为使药。诸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甘温散火之功。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