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火论治口疮四法

(2022-07-09 04:56:21)
滋阴潜火 泄木平火 通腑泻火 温阳摄火

摘自2022-7-8中国中医药报
时乐 高军 朱明馨 孙若愚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口疮好发于唇内、颊、舌、上腭等处,民间常谓“上火”,可见此证与火攸关。火有虚实之分:实火,每因肝胃之气有余;虚火,常系心肾之阴不足,也有因元阳败竭,火不归原者。臣字门儿科第五代传人孙浩对口疮的治疗,分别运用滋阴潜火、泄木平火、通腑泻火、温阳摄火四法,现介绍如下。
肾虚火浮 滋阴潜火
江某,男,45岁。患者舌边、舌底各有绿豆大溃疡一枚,痛如火灼,进食尤甚,夜多躁扰难寐。左耳若扪,自觉蝉鸣,五心烦热,口干多饮,饮后不解,舌尖边红赤,舌苔中部薄黄,小溲黄热,脉细数。腰部酸痛经年。证属肾阴不足,肾火浮越,心阳亦随之上亢,治以滋阴潜火,交通心肾。处方:生地黄12g,玄参12g,炙龟板24g(先煎),知母10g,盐黄柏10g,木通3g,甘草梢6g,黄连3g,肉桂3g(后下),生龙骨30g(先煎)。7剂。
二诊:药后舌体红赤转淡,溃疡见敛,灼痛已解,夜能安寐,小溲黄热亦减。前方去木通,加卷心竹叶20片。7剂。服后诸症悉瘥。嘱患者服用中成药知柏地黄丸或六味地黄丸以滋补肾阴。后随访年余,未再复发。
按 此证为阴虚口疮。耳鸣、腰酸、溲热,显系肾阴不足,肾火偏亢;舌尖边红赤破溃,乃心火上炎之征。方中知母、黄柏、地黄、龟板泻相火,滋肾水;黄连、肉桂交通心肾;甘草梢、木通与地黄相合仿导赤散之意,引心火下达小肠;龙骨与龟板配合共奏敛阴潜阳之效。
肝经火烁 泄木平火
刘某,女,46岁。患者平素性躁易怒,去年因与人口角争执,情志过激,遂患口疮。历经数月,时发时收,近则缠绵不愈。诊见:舌边两侧各有绿豆大溃疡一枚,进食苦痛,胸闷,嗳气,两胁攻撑作痛,口干口苦,五心烦热,舌红苔黄厚,脉弦。测血压160/100mmHg。证属肝失条达,气郁化火,拟泄木平火法治之。处方:醋柴胡10g,炒黄芩10g,炒山栀9g,生白芍12g,炒川楝子10g,娑罗子10g,木蝴蝶4g,碧玉散30g(布包),生赭石30g(先煎)。7剂。
二诊:药后口疮已敛,痛止,口干苦亦解,情志较前安适,血压140/90mmHg。原方继服7剂。药尽后口疮平复,嘱平素勿动怒。
按 肝火多因气郁而成。《医碥》谓:“郁未有不为火者也,火未有不由郁者也。”本例为肝经实火之口疮,方取柴胡、黄芩、栀子清肝;川楝子、木蝴蝶、娑罗子疏肝;白芍、碧玉散、生赭石敛肝、凉肝、镇肝,肝平火靖,口疮自愈。值得一提的是,木蝴蝶轻薄如翼,有保护黏膜之功,可用治口疮;碧玉散中含有青黛,乃是收敛之品,成药“锡类散”亦用青黛,均为治疗口腔溃疡的常用药。
阳明火炽 通腑泻火
秦某,男,42岁。患者平素喜进辛辣香燥之品,近一周来,颊内右侧、下唇内缘各有豌豆大溃疡一枚,疼痛难忍,畏食,自诉口中臭秽,并感口干口苦,大便干结难解,下腹胀痛,小溲黄赤。舌红,苔黄厚而糙,脉滑实有力,证属胃中积热,阳明火炽,上熏外窍,治以通腑泻火。处方:生山栀10g,连翘10g,黄芩10g,生大黄9g(后下),玄明粉9g(冲入),天花粉15g,浙贝母10g,六一散30g(布包),淡竹叶6g。2剂(第2剂隔日服)。
二诊:药后当日及第3日共泻5次,大便先硬后溏,口疮亦已收敛,灼痛大减,苔尽退,口转润,溲淡黄。原方去硝、黄,加麦冬15g、石斛15g,3剂。药尽后口疮痊愈。嘱患者平素少进食辛辣香燥之品,以防再生胃火,后随访年余未复发。
按 胃热口疮有因胃阴不足、虚火上炎者,证见舌红少津,甚或舌如镜面,较少有便秘及下腹胀痛之征,脉多虚数;有因阳明热结、胃火上犯者,证见舌苔黄糙,大便燥结,少腹胀痛,脉多滑实。前者宜甘寒养阴清热,后者须苦寒通腑泄热。故本例取凉膈散意加天花粉、浙贝母、六一散泄热、利膈、散结、清燥。二诊去硝、黄,加麦冬、石斛,于清泄余火中养阴润燥,而获痊愈。本案为实证,故收效迅速,究其病因,不啻与患者平素饮食习惯有关,因而从饮食习惯上嘱咐患者是杜绝口疮再生的治本之策。
阳虚火僭 温阳摄火
黄某,女,67岁。患者口舌生疮已近一年,此伏彼起,缠绵不愈。嗣后即大便溏薄,每日2~3次,曾服中西药治疗,效不明显。刻诊:面色灰白,精神萎靡,反应迟钝。颊内右侧、舌底、上唇各有溃疡一块,如绿豆大小,色淡红。诉口中有凉气,唾液清冷,胃脘部如凉水浇灌,畏寒喜温,纳少,苔薄白,脉沉细。血常规:血红蛋白80g/L。粪常规:质稀,色淡黄,不消化食物(+)。证属中阳不足,阴寒内盛,无根之火上僭。治以温阳摄火。处方:党参10g,茯苓10g,炒白术10g,炙甘草5g,陈皮5g,炒白芍9g,炮姜9g,肉桂5g(后下),炒泽泻10g。7剂。
二诊:药后便薄转稠,日行2次,口冷、脘凉已趋好转,口疮收敛。上方加淡附片10g(先煎),肉桂加至6g,煅龙骨30g(先煎)。7剂。
三诊:药后口疮已愈,便溏转实,因患者年事已高,补益之品不可峻猛,宜缓缓图之,故补益脾肾之气,嘱服用中成药参苓白术丸、金匮肾气丸缓固其本。
按 阳虚口疮为内虚寒外假热之证。患者年迈体弱,脾肾皆虚,理宜温阳摄火。方中设理中之品,旨在温中宫之阳,加桂附壮命门之火,用龙骨潜游离之火。清代吴仪洛《本草从新》云:“凡口疮用凉药不效者,乃中气不足,虚火上炎,宜用反治之法,参、术、甘草补土之虚,干姜散火之标,甚者加附子或噙官桂,引火归原。”此即对阳虚口疮而言,确为经验之谈。
本案经汤药治疗后口疮已瘥,但虚寒体质尚未完全纠正,故用成药丸方徐缓图之,以纠体质之偏,乃治病求本之意。

口腔溃疡小妙招

 (2019-02-17 07:04:40)[编辑][删除]

1、用热姜水漱口,每日2~3次,一般6~9次溃疡面即可收敛。

2、用浓茶漱口,因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能防治各种炎症,对口腔溃疡面的康复,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本草纲目》称:“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降则上清矣,”据研究,茶含单宁,具有收敛作用,浓茶漱口可促使口腔溃疡愈合。

3取生萝卜2只,鲜藕一段洗净捣烂绞汁去渣,用汁含漱,每日3次,连用4天可见效。

维生素

4、用针刺破维生素E胶丸,将药液挤出涂于口腔溃疡处,保留1分钟,每日用药4次,于饭后及睡觉前用,一般3天可愈。

5、将维生素B2研为细粉状,用适量香油调匀,做成稀糊状,涂于溃疡表面,每日4~6次。具有不苦,不涩,味香,无刺激性,止痛等良好功效。连用2~3天,口腔溃疡可获愈。

6、将维生素C药片压成面,涂在患处,一两次就有效。也可将维生素C研成粉末状,若系小溃疡,仅需取少许敷于患处即可;若溃疡面较大,则应先轻轻刮除溃疡面渗出物,然后再敷药粉。每日用药2~3次,溃疡小者用药1~2次即愈,溃疡大者用药2~3次,疼痛可显著减轻,2~3天溃疡面即可痊愈。

药敷法

7、在口里含几块冰糖,有一定疗效。

8、云南白药粉末敷患处,一般用药3天后可愈合。

9、 将冰硼散粉末,涂于患处,1~2次就有效。

10、大蒜透明薄膜,贴在溃疡处。

11.西地碘含片

12.蜂蜜内服具有清热解毒,外敷具有止痛、促进细胞再生的作用。

13.西瓜汁清热解毒,在口中含西瓜汁,每次3分钟后咽下,每日含几次。这种疗法非常适合儿童。

14、西瓜霜治疗咽喉和口腔疾病的灵丹妙药,清热泻火、消肿止痛。并不是所有的口腔溃疡都可以可以敷西瓜霜。溃疡呈黄色,溃疡周围红肿,起病急,持续时间短,溃疡面积较大,颜色较深,疼痛较厉害,主要症状是肿痛用佳。

15、取白菜根60克,蒜苗15克,大枣 10个,水煎服,每日12 次。 
16、取白萝卜籽30克,芥菜籽30克,葱白15克,放在一起捣烂,贴于足心,每日1次。 
17、取1个苹果(梨也可以)削成片放至容器内,加入冷水(没过要煮的苹果或梨)加热至沸,待其稍凉后同酒一起含在口中片刻再食用,连用几天即可治愈。 
18、 大黄瓜一条,在中部开一个约1-5厘米的方形口,用小勺取出大部分瓜瓤,再将明矾粗末填满封口,悬吊在阴处待干。不久在瓜皮上就会出现白霜,可分次或干透时取霜,如加少许冰片更好。 
  用法:取黄瓜霜少许撒于患处即可,一日2次,疗效很好。 
19、饮食饮食造成的口腔上火, 口腔溃疡 :将西红柿去皮,切成小块,拌上白糖,用棉棒蘸汁涂抹患处。多吃糖拌西红柿也是不错的选择。  西红柿西红柿汁含口中,每次含数分钟,一日多次。

20、甲氰咪胍 服将甲氰咪胍1~2片研成细末,用棉签蘸药粉涂于溃疡面上,10分钟内不要饮水,每日2次。

 21、六味地黄丸 口服六味地黄丸每日2~3次,每次6~8克。

 22、取庆大霉素4万单位2毫升注射液轻涂口腔内溃疡面,数分钟后再涂一次,每日4次,即三餐后和睡前,漱口后涂上药液,一般2~3日即愈合。

  23、  柿霜 从柿饼上取柿霜,用开水冲服或加入粥中服用。

  24、 芭蕉叶 采鲜芭蕉叶适量,将其用火烤热贴敷于口腔溃疡处,每日2~3次。

   26、 95%乙醇 用棉签沾上95%乙醇,轻压口腔溃疡点,并轻轻转动棉签除去溃疡面上的腐败组织,每天2~3次,每次20~30秒。治疗口腔溃疡,绝大多数在2—3天愈合。

预防口腔溃疡:

经常保持口腔清洁,刷牙小心。多吃流食,细嚼慢咽。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以便补充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平时多喝菊花茶、莲心茶,可以有效的预防上火。

 

复发性口腔溃疡,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情缠绵,常反复发作,质量和控制复发均较为困难。根据中医“脾开窍于口”,“脾属土,易为湿困”,“湿蕴久生热”等相关理论,以益气健脾,佐以清热立法来治疗。

 

【临床应用】

 

李丽以四君子汤封髓丹加减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30例,收效显著。

 

药用:苏条参10g,苍术10g,茯苓15g,炒黄柏6g,砂仁3g,荷叶顶15g,甘草6g,每日1剂,7天一疗程。结果:治愈28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达100%

 

此法主要用于患者 脾胃虚弱  过用清热之品后损伤脾胃,致使脾虚湿滞而伏火内蕴,因此用益气健脾法佐以少量清热之品而收效较著。

 

本文摘于: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难病奇方系列丛书第三辑——四君子汤》

 

附:百度百科部分内容

 

百科名片

 

四君子汤,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基本中草药为主的古方剂,主治脾胃气虚。该方为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基础方,後世众多补脾益气方剂多从此方衍化而来。临床应用以面白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为辨证要点。四君子汤是从《伤寒论》中的“理中丸”脱胎,把原方中秉性燥烈的干姜去掉,换成了性质平和的茯苓,由驱除大寒变成温补中气。方中只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不热不燥,适度施力,从了“君子致中和”的古意。 四君子汤是著名古方剂,也因此有专门介绍的同名图书出版。

 

医书记载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记载的四君子汤方剂和注解:

 

【出处】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异名】白术汤(《圣济总录》卷八十)

 

【分类】 补益剂-补气

 

【组成】 人参(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6克)

 

【功用】 益气健脾。

 

【主治】 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该方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脾气虚者。)

 

【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15克),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候;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现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 斟酌。

 

【化裁】 若呕吐者,加半夏以降逆止呕;胸膈痞满者,加枳壳、陈皮以行气宽胸;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以宁心安神;兼畏寒肢冷、脘腹疼痛者,加干姜、附子以温中祛寒。

 

【附方】 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保元汤

 

【附注】 该方为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基础方,后世众多补脾益气方剂多从此方衍化而来。临床应用以面白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为辨证要点。

 

该方与理中丸比较,两方均用人参、白术、炙甘草以补益中气,仅一药之别,而功能相异。四君子汤配茯苓,功用以益气健脾为主,主治脾胃气虚证;理中丸用干姜,功用以温中祛寒为主,适用于中焦虚寒证。

 

各家论述

 

1、《医方集解·补养之剂》:“此手足太阴、足阳明药也。人参甘温,大补元气为君。白术苦温,燥脾补气为臣。茯苓甘淡,渗湿泻热为佐。甘草甘平,和中益土为使也。气足脾运,饮食倍进,则余脏受荫,而色泽身强矣。再加陈皮以理气散逆,半夏以燥湿除痰,名曰六君,以其皆中和之品,故曰君子也。”

 

2、《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3:“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大宜服之。”

 

3、方中人参甘温,益气补中为君;白术健脾燥湿,合人参以益气健脾为臣;茯苓渗湿健脾为佐;炙甘草甘缓和中为使。四味皆为平和之品,温而不燥,补而不峻,故名四君子汤。

 

4、该方证由脾胃气虚,运化乏力所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受纳与健运乏力,则饮食减少;湿浊内生,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脾胃气虚,四肢肌肉无所禀受,故四肢乏力;气血生化不足,血不足不荣于面,而见面色萎白;脾为肺之母,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见气短、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虚弱皆为气虚之象。正如《医方考》所说:“夫面色萎白,则望之而知其气虚矣;言语轻微,则闻之而知其气虚矣;四肢无力,则问之而知其气虚矣;脉来虚弱,则切之而知其气虚矣。”治宜补益脾胃之气,以复其运化受纳之功。方中人参为君,甘温益气,健脾养胃。臣以苦温之白术,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佐以甘淡茯苓,健脾渗湿,苓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著。使以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功。

 

方歌 四君子汤中和义 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 祛痰补气阳虚饵 除却半夏名异功 或加香砂胃寒使

 

5.节气养生大师迷罗认为,四君子汤适宜在小满、芒种前后服用,效果更佳[1]

 

进补应用

 

该方以人参为主,补气健脾养胃;配白术健脾燥湿以加强人参补气健脾之力;再加茯苓健脾渗湿测其补脾之功更加明显;配炙甘草也有增强补气健脾的作用,并能协调诸药而使它们共同发挥补气健脾的功效。该方作为调理脾胃气虚证的常用方,是补气方剂的基础方,取名“君子”,是喻该方补性平和,品性中正,不偏不倚,犹如君子有冲和之德、中庸之道。适宜长服。

 

1.消化性溃疡病 用该方加味: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0克,甘草6克,黄芪15克,三棱10克,乌贼骨15克。每日1剂,水煎服。尤其对脾虚型的患者效果较好。

 

2.慢性胃炎 用该方加味: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0克,甘草6克,黄芪10克,枳壳10克,鸡内金10克。每日工剂,水煎服。

 

3.慢性肝炎 用该方加味: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0克,甘草6克,黄芪10克,柴胡6克,当归10克,白芍ic克。每日 1剂,水煎服。

 

4.子宫肌瘤 用该方加味:党参30克,白术24克,茯苓15克,甘草9克,莪术30克,三棱30克,牛膝15克。每日1剂,水煎服。

 

5.经前紧张综合征 用该方加黄茂2040克,附子1020克。每日1剂,水煎服。有满意效果。

 

6.小儿低热 用该方加味:党参15克,白术、茯苓各6克,炙甘草3克,山药10克。每日1剂,水煎服。

刘启泉辨治复发性口疮经验

 从火论治口疮四法 (2022-07-13 04:09:53)[编辑][删除]

 


摘自2022-7-11中国中医药报
陈天鸽 王彩云 孙建慧 李娅 韩雪飘 王盼 河北中医学院 张纨 河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复发性口疮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其临床特点为口腔黏膜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小溃疡面,具有周期性、复发性特点。部分患者由于口部疼痛,影响日常进食及言语交流,更有甚者因疼痛剧烈而影响睡眠,或停药则发,或旧疮未愈新疮即起,临床较难治愈。“口疮”之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病变大论》:“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对于口疮,中医多从火热论治。如《圣济总门录•口齿门》载: “口疮者,由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疮也。”清代何廉臣认为“凡伏热温热皆是伏火”。正虚是伏邪的基础,脾胃虚弱之人火伏中焦,遇时则致口疮复发。
全国名中医刘启泉长期致力于脾胃病的临床诊治工作,熟读经典,法仲景,遵东垣,提出“一降、二调、三结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对于复发性口疮,刘启泉亦有独特见解,认为疮为浊毒所聚,从浊毒论治口疮疗效显著。浊毒是一种可以损害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致病因素,同时也是脏腑功能失司,气血运行失常,机体代谢物质不能及时排出,积聚体内而化生的病理产物。浊毒之邪耗气伤血,胶着难解,不易祛除,浊毒不清,口疮难愈。
辨治经验
刘启泉治疗复发性口疮以化浊解毒为要,并在此基础上兼顾口疮形态及发病部位,辨证施治,多措并举,内外同治,配合日常调护,治调相合,使浊祛毒解,口疮可愈。
内 治
化浊解毒,敛疮生肌 以浊毒实邪为主的口疮色鲜红、痛剧,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治宜化浊解毒、敛疮生肌,以化浊解毒愈疮方加减治疗。该方由石菖蒲、广藿香、石膏、黄芩、黄连、防风、白芷、芦根、白茅根、地榆、儿茶组成,方中石膏清热解毒,石菖蒲、广藿香芳香化浊,清热以削毒势,化浊以畅气机、助毒解;黄芩、黄连既可增强清热解毒之功,又能燥湿以助化浊;防风、白芷一取风能胜湿之意,二取其透邪外出之功;芦根、白茅根为常用药对,芦根入气分以清热,白茅根入血分以凉血,二者合用甘寒清热且无伤津之弊;加用地榆、儿茶敛疮生肌、解毒,既可祛邪,又不致于敛疮之际闭门留寇。诸药合用,浊毒可消,口疮可敛。
浊邪偏重者,加豆蔻、砂仁增强化浊功效;热毒明显者,加金银花、栀子清热解毒;伴咽痛者,加冬凌草、连翘以解毒利咽;兼有牙龈肿痛、便秘者,加大黄、牛膝,大黄与上方黄芩、黄连相伍,清泻三焦之火,上清热毒,下泻肠腑;阴虚者,增性平之女贞子、墨旱莲;若为老人发病,伴腰膝酸软,可加杜仲、泽泻,既可增强祛浊泄热之效,又可补益肝肾;若为儿童发病,脾胃功能较弱,多加布渣叶清热与消滞共举;创面大而深者,可加白及增强敛疮生肌之功。
浊毒难清,辅以益气 口疮反复发作者,创面色淡红,疼痛较轻或昼轻夜重,兼见体倦乏力,纳呆,舌暗淡、苔白腻,脉细,宜在化浊解毒的同时辅以益气之品,以化浊解毒益气方加减治疗。该方由石菖蒲、佩兰、砂仁、半边莲、石见穿、黄柏、白芍、茯苓、山药、太子参、黄芪、甘草组成,方中选用性平之石见穿、半边莲、佩兰为君,清热解毒、芳香化浊,祛邪而不伤正;臣以茯苓、山药、太子参、黄芪补中益气,既可扶正托毒外出,又能生肌促疮愈合;白芍养血合营、缓急止痛,砂仁醒脾培土,黄柏清泄湿热,甘草和中解毒,砂仁、黄柏、甘草三药相合,取古方封髓丹之意,既助君药化浊解毒,又增臣药补中之力。诸药相合,共奏益气解毒之功。
刘启泉强调,此类患者虽有正气损伤,然体内余毒未清,切不可妄投滋补厚腻之人参、党参之品,而当择清补之生黄芪、太子参、茯苓、山药之类,以防滋腻助邪。同时酌情辅以少量行气之品,比如入中上焦之陈皮、紫苏叶,又如偏入中、下焦之青皮、枳壳。刘启泉临证常配对使用生黄芪与升麻,升麻具升散透发之性,可助黄芪益气托毒之力;对于口疮反复发作伴腹泻的患者,茯苓可用至30g以健脾淡渗利浊;乏力、口干口渴、舌苔乏津者,为浊毒伤津耗气所致,可加山茱萸、北沙参养阴生津。
疮疡不敛,佐以活血 口疮因肉腐而生,肉腐由血败而成,血败为浊毒碍血运行所致。浊毒内蕴,血行受阻,或膜络失养,溃而成疮,或血瘀败坏,腐而成疮。疮疡不敛者,创面暗红,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宜在化浊解毒的基础上佐以行血活血之品,旧血祛则新血生,膜络得营血濡养,则可生肌敛疮;口疮疼痛不甚者,刘启泉常选牡丹皮、红景天活血化瘀。浊毒由热甚所化,瘀血因浊毒而生,性寒之牡丹皮即可凉血助毒解,又可活血利瘀祛。红景天既可益气以助血行,又能扶正以助毒解;口疮疼痛明显者,刘启泉常选延胡索、丹参、赤芍凉血活血止痛,且喜与川芎、当归相伍为用,补血助疮敛,活血助邪祛,补而不滞,行而不伤,增强祛瘀之功;若患者病程较久,瘀血较重,可加用醋莪术、三七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力。莪术既入气分,又入血分,可破血行气散瘀,气血同调;三七既可活血定痛,又能化瘀生新,另有补虚强壮之功,祛邪与扶正兼顾。活血药物的用量需要灵活掌控,量过大易致创面出血,量小而功效不及,中病即止,切不可过用、久用。
局部诊察,辨位选药 刘启泉认为口疮的发病与多个脏腑相关,不同部位的口疮治疗侧重亦不相同,宜在化浊解毒的基础上辨位选药。溃疡发生于舌尖、舌下者多由心火偏亢引起,可加连翘、灯心草、淡竹叶等清心火;《珍珠囊》载:“连翘之用有三:泻心经客热,去上焦诸热,为疮家圣药。”灯心草、淡竹叶性寒,可清泄心火,亦常用于治疗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溃疡发生于两颊及上颚,舌红、苔黄,脉弦者,多为肝火旺盛,加青黛、预知子;青黛功擅泻肝胆、散郁火,预知子有疏肝理气、清热活血之效,二者相合,肝气得疏,郁火可除。尤其适用于口疮伴肝气不舒或肝郁化火者;溃疡发生在唇、龈,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多为胃火炽盛,加大青叶、石膏(可用至30g)。大青叶苦寒,既能走气分,又能行血分,可清泄胃火,凉血解毒;溃疡发生在口腔后部或舌根部,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多为肾阴亏损,虚火灼津,可加用生地黄、玄参等性寒入肾经之品,既可养阴清热以泄虚火,又能凉血解毒免滋浊毒。
外 治
中医外治法治疗复发性口疮操作简便易行,方法多样,临床常用的外治方法有含漱康复新液、蒲黄粉涂擦患处等,止痛敛疮效佳,但终为“急则治其标”之“权宜之计”,故易复发。刘启泉依据复发性口疮的病机特点,选用耳穴贴压方法,配合内治,标本同治,疗效肯定。
穴位贴敷疗法亦为刘启泉治疗复发性口疮的常用外治方法。将开郁化滞之吴茱萸,芳香化浊之茵陈、藿香,泄火解毒之石膏、冰片,发散透达之细辛等药研末调膏,制成药饼,贴于涌泉、内庭、劳宫等穴。涌泉可调理脏腑、引热下行,内庭可清热泻火、理气止痛,劳宫主治口舌生疮。脾胃热盛者加解溪;心火亢盛者加巨阙;肝火偏旺者加太冲、行间;阴虚火旺者加太溪、照海。此外还可进行三伏贴及三九贴的治疗,以改善体质,防止口疮复发。
刘启泉在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研制出适合不同体质的代茶饮,日常服用可预防口疮复发。湿热体质者,予罗勒、冬凌草、淡竹叶代茶饮以清热解毒、芳香化湿;气郁体质者,予陈皮、佛手、白梅花代茶饮以平肝和胃、理气开郁;阴虚体质者,予黄精、芦根、麦冬代茶饮以养阴生津。
典型医案
患者张某,男性,48岁。初诊日期:2018年10月24日。患者口疮反复发作3年,曾用口腔溃疡贴、维生素C等治疗,但口疮此起彼伏,时轻时重。患者平素嗜食辛辣之品,7天前饮食不节后口疮复发,症见:口疮,舌尖、舌下、颊侧各1处,色鲜红,灼热疼痛;胃脘痞闷,口干口臭,心烦,纳可;寐差,大便2日一行,质干;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诊断:(浊毒内蕴,胃火炽盛型)复发性口疮(西医称为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治法:化浊解毒,清胃泻火。
方药:石菖蒲15g,黄连12g,生石膏30g,广藿香15g,防风9g,生大黄6g,连翘12g,牡丹皮10g,麦冬15g,栀子15g,儿茶9g。7服。每日1剂,水煎服。
同时予耳穴贴压治疗,取耳穴心、口、舌、神门、耳尖、肾上腺、皮质下、内分泌、耳甲4区,嘱患者每日按压4~5次,以出现酸麻胀痛感为度,3天换1次药。
10月31日二诊:服药7服后,舌尖、舌下口疮已愈合,颊侧虽未愈合,但红肿之势较前减轻;胃部无明显不适,口臭明显减轻,仍有口干,心烦有所好转;大便每日1次,质可;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在上方基础上,加浙贝母15g,生石膏减量至10g。7服。继予耳穴贴压。
11月7日三诊:颊侧溃疡愈合,无明显口臭,口干好转;舌红、苔薄黄,脉滑。于二诊方基础上,去生石膏、生大黄,连翘减至6g,加黄芪15g。7服。
患者药后无明显不适,继服14服。后予蒲公英3g,罗勒5g,石斛3g,开水冲泡代茶饮,并嘱其清淡饮食。随访3个月,口疮未再复发。
按 患者平素饮食不节,嗜食辛辣,导致脾胃酿生湿热,日久化浊成毒,郁而化火,伏于脾胃,上蒸于口,故见口中多处口疮。此案患者口疮系由胃火炽盛、浊毒内蕴所致,故重用石菖蒲、广藿香醒脾运脾、芳香化浊,生石膏、黄连清胃泻火解毒,以达脾胃同治、浊毒并清之期;辅以清心泻火之连翘、祛风胜湿之防风、凉血活血之牡丹皮,给予邪祛之通路,以助化浊解毒之功;佐以栀子清心火除烦,麦冬养阴生津,大黄泻热通肠,儿茶敛疮生肌止痛。诸药相合,有化浊解毒、清泄胃火之功。另予耳穴贴压治疗,内外合治,泻火解毒,养血安神,扶正祛邪,疗效更佳。刘启泉认为泻火解毒要中病即止,过多应用峻猛之药,恐伤及津液,故在二诊收效时去苦寒之物,加顾护津液之品。三诊时患者溃疡已愈,考虑口疮反复发作者多与正气亏损、无力抗邪有关,故加黄芪扶助正气、驱邪外出。内外同治,配合日常调摄,疮疾可愈,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辨证用方治疗复发性口疮

  (2022-10-25 04:22:49)[编辑][删除]


时间:2021-08-2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刘立红

口腔溃疡简称“口疮”。口腔溃疡发作时疼痛剧烈,局部灼痛明显,严重者还会影响饮食、说话,对日常生活造成极大不便;可并发口臭、慢性咽炎、便秘、头痛、头晕、恶心、乏力、烦躁、发热、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口腔溃疡因为常年反复发作苦不堪言。西医一般认为口腔溃疡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包括局部创伤、精神紧张、食物、药物、营养不良、激素水平改变及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西医治疗会补充维生素B族和微量元素,严重者会使用激素,如市面上很常见的“醋酸地塞米松粘贴片”。如果有感染因素还需要配伍抗菌消炎药。

中医治疗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有较成熟的治疗方药,如果辨证施治可望获得较好的疗效,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甘草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组成是甘草、黄连、黄芩、半夏、干姜、大枣。使用甘草泻心汤时候要注意甘草的用量要大,常用量15~20g。黄连的用量要小,常用3~6g即可。笔者在临床使用发现甘草泻心汤对青壮年口腔溃疡患者,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效果都不错。实际上从甘草泻心汤的组成来看适合寒热错杂类型的口腔溃疡。

黄连解毒汤:黄连解毒汤出自《外台秘要》引崔氏方。由黄连、黄柏、黄芩、栀子组成。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主治三焦火毒证。临床部分口腔溃疡患者属于阳盛体质,加之过食辛辣热性食品或嗜酒熬夜致心脾积热,复感风、火、燥邪,热盛化火,火盛上炎口腔,热腐肌膜则溃烂,凹陷,呈点片状,灼热疼痛,讲话进食更甚。舌红,苔黄燥,脉数,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此类患者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泻火,方选黄连解毒汤加减,可酌情加生地、麦冬、连翘、生甘草等滋阴清热之品。黄连解毒汤适合实热型的口腔溃疡。

知柏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出自《医宗金鉴》,由知母、熟地黄、黄柏、山茱萸(制)、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组成。具有滋阴清热功效。患者素体阴虚或久病失养,真阴被灼,心肾阴液不足,虚火上炎口腔,阴液枯竭。可见黏膜溃疡点少,呈嫩红色,伴手足发热,夜寐不安,咽痛口干,倦乏眩晕,舌红少津,脉细数。

潜阳封髓丹:潜阳封髓丹方由附子、龟甲、甘草、黄柏、砂仁组成。具有健运中焦,清上温下,调和水火阴阳之功。许多口腔溃疡患者其症状虽然表现为溃疡面周围红肿、灼热等一派热象,但全身多伴有乏力、畏寒肢冷、大便稀、小便清长、口干喜热饮、脉沉细等阳虚之象,且病程多较长。治疗可从阴不潜阳、虚阳上越角度出发,采用“扶阳抑阴,引火归原”之潜阳封髓丹加减治疗,可望收到良好疗效。著名医家蒲辅周就擅长用潜阳封髓丹治疗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

总之,祖国医学在治疗口腔溃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我们可以辨证选方。切忌一看到口腔溃疡就想到是单纯的上火而一味地清火。(刘立红 安徽省宿松县经开区骊山茗居卫生室)


复发性口疮验治

  刘启泉辨治复发性口疮经验 (2018-08-11 04:26:16)[编辑][删除]

复发性口疮验治

       复发性口腔溃疡,又称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等,指具有周期复发特点的口腔黏膜局限性溃疡损害,以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为特征,是口腔黏膜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病[1]。复发性口腔溃疡属中医的口疮、口疡、口糜等范畴。口腔溃疡是一个典型的“行之于外,而发于内”的病变,虽然病变在局部,但却并不是简单的单纯口腔疾患。《素问·气厥论》曰:“膀胱移热与小肠,膈肠不使,上为口糜”。《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指出: “口舌生疮糜烂,名曰口糜,乃心脾二经蒸热深也”。 口腔溃疡大约有“心火旺盛”“脾胃积热”“阴虚火旺”“脾胃虚寒”及“肝寒犯胃”等几种类型

历代认为口腔溃疡不外内热上熏所致,故临床治疗口腔溃疡多用苦寒清热之法,或能收一时之效,但对于复发性口腔溃疡却较难治愈。临床中发现,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因病程日久,反复发作,脾胃虚弱,或临床多用苦寒清热而致使脾胃损伤,临床多表现为上热下寒证,属于半表半里的阴证,半表半里之邪无出路,日久化热,虚热上犯则发为口腔溃疡。对于表现为上热下寒型的口腔溃疡,临床采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多能应手而愈。现举隅如下:

1 案例举隅

例1:刘某,女,45岁。口腔溃疡疼痛2年余,缠绵不愈。既往曾服用过阿莫西林、维生素B2等,及内服清热类中药、外用口腔溃疡膜等治疗,效果不理想,溃疡面渐进性扩大,疼痛难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说话含糊不清,十分痛苦。查体:口腔右侧面有绿豆大小溃疡面两个,边缘黏膜红有凸起,溃疡基地部有一层白色脓苔,触痛明显。

刻诊:口腔溃疡,口中和,时有咽痛,耳鸣。纳差,大便日一行,便溏,小便可。舌淡苔薄白,脉细。

处方: 甘草泻心汤合赤小豆当归散加炒神曲。

方药:炙甘草12g,黄芩6g,黄连3g,党参10g,干姜10g,清半夏15g,赤小豆15g,当归10g,炒六神曲10g,七剂,水煎服,1剂/d。

患者服用3剂后疼痛缓解,5剂后疼痛完全消失,7剂后溃疡面基本愈合,续服 7 剂后溃疡面完全愈合。后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患者口腔溃疡、咽痛、耳鸣为半表半里阳热的表现,口中和、纳差、大便溏、舌淡为脾胃虚寒,上热下寒证。因此治疗口腔溃疡时而不能泥于清热之法,该案为半表半里虚寒证,给予甘草泻心汤辛开苦降、健脾清热,方中黄芩、黄连苦寒泻热,干姜、半夏辛温散开结散其寒,辛开苦降调理中焦脾胃,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以炙甘草、大枣、党参甘温益气以补其虚,因纳差脾虚不运,加炒神曲,因疼痛明显,加赤小豆当归散活血止痛,故能应手而愈。

例 2:张某,女,57岁,口腔溃疡反复发作5年余,口干舌燥,喜热饮,咽干、咽痛。目痒,鼻痒,二便调。微恶风寒,双下肢凉。脉弦细,舌淡苔薄。

处方: 甘草泻心汤加白术、茯苓、生石膏。

方药: 炙甘草12g,黄芩6g,黄连3g,党参10g,干姜10g,清半夏15g,白术12g,茯苓10g,石膏30g,大枣4枚

患者服药5剂后溃疡面大减,7剂后溃疡面基本愈合,加减调理月余而痊愈。后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患者口腔溃疡、咽干、咽痛,口干舌燥、目痒、鼻痒,同时微恶风寒,双下肢凉、舌淡,表明存在虚寒一面,属于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之证。辨证当为甘草泻心汤证,给予甘草泻心汤辛开苦降、健脾清热,因热像明显,加生石膏清热,病程日久,脉细舌淡,加白术、茯苓增大健脾利湿力度。该方调和寒热、攻补兼施,辨证准确、方证相应故能收到良效。

2 体会

甘草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第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同时《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方以甘草命名者,取和缓之意也。用甘草、大枣之甘,补中之虚,缓中之急;半夏之辛,降逆止呕,芩连之寒,泻阳陷之痞热; 干姜之热,散阴凝之痞寒。缓中降逆,泻痞除烦,寒热并用也[2]。

甘草泻心汤寒热并用,辛开苦降,健脾清热,化痰利湿,对临床上表现为上热下寒型的口腔溃疡有良好疗效。《金匮要略论注》曰:“药用甘草泻心汤,谓病虽由湿热毒,使中气健运,气自不能逆而在上,热何能聚而在喉,故以参甘姜枣壮其中气为主,芩连清热为臣,而以半夏降逆为佐也”。

近代经方家胡希恕先生临床亦常用该方治疗口腔溃疡,包括白塞氏病。强调甘草泻心汤是治疗口腔溃疡的一个很好的方[3]。对于上热明显者,可以加大黄芩、黄连,或者加入生石膏清上热,对于脾虚明显,甚则便溏、四逆患者,可以加大干姜,或加入白术、茯苓等健脾。

总之,临床治疗口腔溃疡尤其是复发性的口腔溃疡,对于临床上表现为上热下寒型的,采用甘草泻心汤加减辛开苦降、健脾清热化痰治疗,可以收到满意疗效。临床上很值得推广与应用。

四三饮(复发性口疮方)

组成: 栀子12g,连翘30g,桑白皮30g,神曲30g,山楂30g,麦芽50g,枳壳15g,苍术15g,草豆蔻12g,淡豆豉30g,锦鸡儿30g,甘草10g。

主治: 复发性口疮。

方义: 本病为口腔黏膜发生小而疼痛的溃疡。发病7~15天后可不药而愈,但不久又发,有迁延数年或十余年而不愈者。现代医学谓其原因不明,可能与免疫、精神紧张、遗传、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本病临床所见,多为湿热之证,本方即据此而立。故制方以栀翘桑皮清热,枳术草蔻燥湿。湿易伤脾胃,故以三仙助消化;病久而虚,故以豉草锦鸡补之。药分四组,组皆三味,合为三清、三燥、三消、三补,故名四三饮。

加减: 如证见气虚者,加党参、黄芪;证见阳虚者,减三清之量,加肉桂、菟丝子;证见阴虚者,减去三燥,加知母、生地;证见瘀血者,加丹参、鸡血藤。

禁忌: 忌食辛燥食物及鸡、羊、狗、鲤等热性食物(发物)。

1.明矾10克,加开水200毫升溶解。每次用15-20毫升漱口2-3分钟,每日3-5次。一般治疗3-7天可愈。

2.大黄30克,加水250毫升,煎至200毫升。饭后温服,每日2次。

3.吴茱萸15-30克,研细末,以醋调和为膏,敷双足涌泉穴,每日换药1次。

4.青黛、冰片各适量,共研细末。取药末少许撒于患处,每日3-5次。

5.取新鲜柏子仁30克,洗净,用开水冲泡当茶饮用,直至药汁色淡为止。一般连服2-4次获效。

6.茵陈30克煎汤,轻则每日漱口数次,重者代茶饮用。一般治疗3-4天即愈。

7.生地黄20克,川黄连3克,大黄6克,远志10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8.生甘草10克,水煮沸10分钟(不可久煎),取汁含服;也可用沸水冲泡,饮服。一般1周内可愈,且较少复发。9、鲜苦瓜160克(干品80克),以开水冲泡代茶饮。每日1苦瓜味苦性寒,入心、肺、胃经,具有清热祛暑、养血滋肝、和脾补胃、明目解毒之功效。临床用以治疗复发性口疮,疗效颇佳。

10、 每日晚饭后用温开水漱净口腔取一勺蜂蜜原汁的最好敷在溃疡表面含1~2分钟然后咽下重复2~3次连续治疗2~3天可痊愈.或用10%的蜜汁含漱能消炎止痛促进细胞再生.

11、取核桃壳10只左右用水煎汤口服一日3次 连续3天. 12、采八九个带花萼的小月季花捣烂加一小杯蜂蜜调成糊状涂口疮患处一般5次即愈.

12、将维生素C片2片压碎涂于溃疡面上闭口片刻每日2次.

13、全脂奶粉每日3次每次一汤匙加少许白糖开水冲服.晚间休息前冲服效果更佳.一般2天溃疡症状即可消失.

14、取六神丸1支(30粒)碾碎成粉加入2毫升凉开水浸透成为稀糊液,涂于溃疡表面以餐前10~15分钟用药为佳每日3次睡前加用1次.一般用药5分钟即可达到止痛效果进餐无疼痛增进食欲.小溃疡1~2天可痊愈;,咀嚼干制的蒲公英5-10min,一部分内服,一部分留于齿颊,起到内服与外敷双向用药的效果,结果复发性口腔溃疡愈合速度明显加快,并减轻了溃疡病程中的疼痛。


药膳食疗.

心火旺盛或脾胃积热可用竹叶粥食疗以鲜竹叶八钱石膏一两米二两砂糖适量制成;

阴虚火旺型可以二冬粥食疗选用麦冬三钱天冬三钱玄蔘三钱米二两及冰糖适量制成;

脾胃虚寒型则可用理中粥材料以党蔘干姜炙甘草茯苓糯米红糖制成.


服用硫酸锌片或12%硫酸锌糖浆成人每次40-80毫克1日3次一般连用5-7天即可痊愈.

取白木耳黑木耳山楂各10克水煎喝汤吃木耳每日1-2次可治口腔溃疡. 可可疗法:将可可粉和蜂蜜调成糊状频频含咽每日数次可治口腔发炎及溃疡. 白菜根疗法:

取白菜根60克蒜苗15克大枣10个水煎服每日1 2次可治口腔溃疡.

取白萝卜籽30克芥菜籽30克葱白15克放一起捣烂贴于足心每日1次可治口腔溃疡.

取1个苹果(梨也可以)削成片,沸待其稍凉后同酒一起含在口中片刻再食用连用几天即可治愈.


口腔溃疡外用方

   (2018-08-07 15:27:48)[编辑][删除]

口腔溃疡属中医“口疳”“口糜”“口舌生疮”等范畴。多因脾胃积热,心火上炎,或素体阴虚,虚火上浮所致。复发性口腔溃疡属虚证,治宜清热泻火、解毒敛疮。临床采用自制二黄地骨皮炭治疗,疗效满意。

取黄柏20克,大黄、地骨皮各15克。将黄柏、大黄炒炭,地骨皮炒焦,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取药炭适量撒于患处,每日2~3次,一般连用3~5日可愈。

方中黄柏性味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清火杀菌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柏有治疗疮疡、溃疡的作用。黄柏在发挥抗菌解毒作用的同时尚可促进血管新生,迅速消除炎症水肿,改善创面微循环,促进肉芽生长和加速伤口愈合。另外,黄柏能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从而使患者及早恢复健康。大黄性味苦寒,有泻热毒、行瘀血、破积滞的作用,外用敛疮生肌。《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曰大黄“善解疮疡热毒,以治疔毒,尤为特效之药”。地骨皮性味甘寒,凉血退热、滋阴降火,善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并能抑菌镇痛、去腐生肌、促进创面愈合。三味合用,共奏清热泻火、解毒敛疮之功效,外用药炭直达病所,能促使溃疡很快愈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