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9,581
  • 关注人气:2,9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庆国运用经方五项原则

(2022-07-09 04:52:24)

摘自2022-7-8中国中医药报
闫军堂 刘晓倩 王雪茜 马小娜 刘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
“经方”一词首见于西汉刘向父子编撰的《汉书•七略•方技略》。全国名中医王庆国曾师从著名伤寒学家刘渡舟,在其40余年的教学、科研、临床实践中,善用经方,不拘时方,对多种内、妇、儿科病种有丰富的治疗经验,疗效显著。本文拟将王庆国多年运用经方体会总结如下。
熟谙经旨,打牢基础
王庆国经过长期的体悟学习、临证实践,认为学用经方,首先必须熟读原文,打牢基础。《伤寒杂病论》是一部东汉时期的古典医著,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汉代文字与现代文字已有不少区别,有其鲜明的时代特点。比如一些词句,如“更衣”“哕”等词义与当今已有很大不同。在写作方面,张仲景书中的几种重要笔法,如倒装、省笔、插笔、互文见义等均应当有所熟悉,否则很难弄通原文之意。因此,要从文字词句入手,掌握好古汉语基础知识,弄清原文的涵义,然后熟读熟诵,领会书中主旨大意,记住辨证中的证候要点,以及方剂的宜忌、剂量大小和煎服方法等。
紧扣病机,抓住关键
王庆国认为,“证”其实是表象,它的后面隐藏着病机。所谓“凭证立法”,实际上是据病机立法;“方从法出”,实际上是据病机立法的基础上进行选药制方,这正是张仲景能够做到方证相应的一个重要原因。张仲景著书时明写方证,暗寓病机,立法制方之理涵蕴其中,只要能抓住这一内在联系,临证时对经方既能运用自如,又可触类旁通。辨证析机,因机立法,因法施方是中医诊疗的一般程序,而抓住病机,就抓住了拓展经方运用的关键。王庆国不仅强调“方证相对”,更重视病机分析,探求脏腑经络、气化等病理改变,故而灵活有度,大大拓展了经方运用。柴胡桂枝汤能起到调和脏腑气血、阴阳之作用,可用于治疗经前期紧张症、更年期综合征、月经不调、慢性盆腔炎等妇科诸病,收效颇佳。以上皆为王庆国紧抓病机,扩展经方运用之实例,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读者当明辨之。
病证结合,适应需求
病证结合即辨病辨证相结合,是一种既重视对病的诊断又注重辨证论治的临床诊疗体系。辨病是对疾病的病因病机、病情的发展、预后等从整体上的把握,辨证则注重根据病情某一发展阶段的病理特点而做出阶段性判断。病证结合的实质是将疾病概念与证候概念相结合,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揭示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的科学内涵,指导疾病防治。王庆国指出,病证结合,辨病为先,辨证为主的诊疗模式,张仲景早有示范。张仲景首创了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临床诊疗体系,其确立的以病为纲,以证相辅的医学模式,促进了中医临床医学的丰富和发展。病证结合的医学模式是中医整体恒动观的生动体现,二者如同中医认识疾病的经纬线,缺一不可。因此,经方作用中的病证关系研究是诠释经方现代临床应用科学内涵的关键环节之一。在“病证结合,方证相应”研究思路的指导下,王庆国率领的科研团队将经方作用机理研究与现代科技手段接轨,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探索。通过建立“病证结合,方证相应”的经方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和加味桃核承气汤等为模板,针对相应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探讨干预作用的现代科学内涵,提供经方临床应用的科学依据,丰富了经方现代研究的传统理论内涵。
王庆国同时指出,时代不同,需求在变化,中医在诊断分析、药物剂量、疗效评判等方面应更加注重引入现代医学的诊断、疗效评价体系,以现代医学的生化、病理指标来判断中医临床疗效等。坚持病证结合、辨病辨证并重,有利于明确诊断、有利于判断疗效、有利于医患沟通、有利于患者依从,并最终有利于中西医交流。
科学评价,有利交流
经方组方严谨,疗效确切,但过去囿于时代、条件所限,对其功效、配伍规律的阐述,大多停留在临床经验所得的模糊认识,难以揭示其组方配伍的奥妙。而当今采用现代实验研究、数理统计等方法,为探讨经方药物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配伍的科学内涵,揭示经方的内在物质基础,科学评价经方疗效,推广经方临床应用等提供了重要支撑。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中医药现代研究的开展与深入,对传统方剂药理药效与配伍规律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研究表明,单性味药物经配伍成为多性味药物组合后,产生了新的药理药效,不同性味药物间产生了新的关系,从而为性味配伍理论提供了实验支持。以半夏泻心汤为模板,在“方从法立,以法统方”的组方理论基础上,提出“法依病机,拆方依法”的经方配伍研究新方法;以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为模板,通过中医性味理论拆方实验研究及分子水平物质基础研究,创建并应用了“优化拆方-数据挖掘-知识发现(OD-DM-KD)”的经方配伍理论分析新方法。王庆国强调循证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等现代方法,都要为中医所用。循证医学并非只强调随机、对照、双盲的临床试验,中医个案病例、医家学术经验等均是循证医学评价体系的一部分,它们作为层级较低的证据,也有其重要意义。在当今科学技术条件下,对经方的应用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经验和理论上,而必须采用现代科学方法予以阐明。
掌握规律,有的放矢
方证对比,明晰差别 王庆国体会,张仲景著书言简意赅,许多内容,或详于前而略于后,或详于后而略于前,或一方的适应证见于多条,或多条综合才能构成完整的一个病证,或数证临床表现近似,或多方药物组成雷同。这就需要对全书内容前后归纳,上下对比,才能从总体上把握证候的鉴别和方剂的应用。
适宜禁忌,不可不知 经方药重力雄,作用明显,用之得当,常有覆杯之效,但用之不当,势必带来不利后果。以桂枝汤服用方法最具典型意义,如药后啜粥、温覆取汗、见效停药、不效继服及药后禁忌等,堪为垂法后世的典范。大陷胸汤方则“得快利止后服”,恐过剂损人之正气,用药须中病即止,勿伤正气,特别要注意患者体质,斟酌用药。
加减化裁,皆是心法 王庆国常以《伤寒论》中7张经方的加减法举例,强调这是张仲景用药的精华所在。后世医家承继仲景心法,凡见胁下痞硬,必加煅牡蛎以软坚消痞,王庆国用之每收良好效果。又如《伤寒论》第280条:“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王庆国指出,此条太阴经脉受邪,气血失和的证候,伴见脉弱,提示患者尚有中气不足。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这是因为其人中气较弱,容易被苦寒阴柔的药物所伤,动而引起下利。临床中常以当归30g,芍药30g,瓜蒌30g,牛膝15g组方,以养血润肠立法治疗习惯性便秘,常收显效。

黄疸之六经辨治

 (2018-09-27 08:09:19)[编辑][删除]


《灵枢·经脉》记载太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病皆可发生黄疸,其论病黄已涉及五经,独无少阳经。至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专篇论述黄疸:“诸黄,腹满而呕者,宜柴胡汤”,柴胡汤即病在少阳也,后人多以脏腑辨证而遵之。余结合临床,认真揣摸仲景之论,黄疸一证见于《伤寒论》六经之中,原有明文。《伤寒论》原为百病立法,故黄疸病亦可从六经辨治。《金匮要略·黄疸篇》曰:“阳明病,脉迟……此欲作谷疸。”唐容川《伤寒论浅注补正》注:“阳明病三字,是言胃家湿热。凡仲景称某经病,皆照伤寒六经提纲言之。”可见即使是脏腑辨证,亦不离六经。余从六经辨治黄疸并非眩奇,有所本也。

太阳病黄疸

表实证 症见恶寒发热、肢节疼烦、无汗、身目俱黄、小便短黄、肌肤瘙痒,苔白,脉浮或数。此乃风寒外束太阳肌表,湿热郁蒸于里,肺气郁闭,湿热之邪不得宣散与下行所致。熏蒸肝胆,胆汁不循常道外浸肌肤而发黄。初起寒热,身目不黄,继之则必发黄。《伤寒论》说:“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黄疸见太阳表实之证,治宜解表。方用麻黄、杏仁发汗辛散表邪,赤小豆、连轺、生梓白皮清泄湿热,甘草、大枣和脾胃。如此表里宣通,湿热消退,黄即消除。

表虚证 黄疸初起,有恶寒、发热、自汗、脉浮等表虚症状,治宜调和营卫、扶正托邪,可用桂枝加黄芪汤。仲景又言:“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陈元犀《金匮要略浅注》言:“黄疸病由湿热瘀郁,薰蒸成黄,非茵陈蒿推陈致新,不足以除热退黄;非五苓散转输利湿,不足以发汗行水。二者之用,取其表里两解,为治黄之良剂也。”唐宗海亦说茵陈五苓散“为黄疸而出表里两解之方也。”关幼波“用薄荷、柴胡、蝉衣等外托解毒法治疗黄疸型肝炎”,实属发表宣肺,应用汗法的范围。是以凡风邪外袭,化热与脾湿郁结,薰蒸发黄,而表邪不解者,即可因势利导,达表宣肺,以解皮毛之郁热。肺气肃降,水道通行,则邪从肌表与小便分消。

阳明病黄疸

湿热并重 面目肌肤发黄,色鲜明,发热头汗出,身无汗,口渴,欲饮水,腹满,小便黄短,呕恶,不欲食,心胸不安,舌红苔黄,脉滑数。黄为土色,脾胃居中主土,是以黄疸病机多为湿土之变。此证治宜清热利湿退黄,方用茵陈蒿汤。

热重于湿 若黄疸并见腹胀,大便燥结,潮热,汗出,舌苔黄燥,脉弦滑有力,乃阳明邪热偏重,更用大黄硝石汤(大黄、黄柏、硝石、栀子)通腑泄热退黄。

湿重于热 若黄疸并见腹胀口不渴,舌苔白腻,脉缓,乃湿重于热,则以利湿为主,佐以清热退黄,方用茵陈四苓汤加味。

少阳病黄疸

少阳经证 证见目黄,肤黄,尿黄不利,心烦喜呕,腹胀,胸胁苦满,口苦,舌红苔白或黄,脉弦。此证湿热邪阻少阳,枢机不利,胆气逆则口苦,胆汁泛溢则发黄,自郁则胁痛,乘土则呕吐腹满。其治宜和解枢机,调和胆胃。方用小柴胡汤加减。

少阳腑证 若目黄、尿黄更兼胁痛,或腹中痛,大便结等,乃湿热瘀滞胆腑。唐宗海《金匮要略浅注补正》言:“仲景治诸黄,止言柴胡汤,未分大小,意者随见证而临时择用也。”余尝拟茵陈柴胡汤:茵陈18克、栀子10克、大黄6克、柴胡12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郁金10克、虎杖15克、甘草6克,每日一剂,水煎服。若邪热重者,加重大黄;湿胜苔白厚,便溏,可去大黄、栀子,加藿香、车前草;若胁痛甚,舌质红暗,血总胆甚高,加茜草、赤芍;若肌肤发痒,加麻黄、白鲜皮;若黄疸二三周仍难消退者,加葛根、丹参;若乙肝转氨酶高者,加败酱草、蛇舌草、金钱草;若中虚乏食者,加太子参、二芽;若热毒炽盛者,合三黄解毒汤,去柴胡、半夏。

太阴病黄疸

阳虚寒湿证 症见目黄肤黄,颜色晦暗,神疲,肢冷或温,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大便不实,小便短少,苔白,脉迟或浮缓等。此乃脾阳不振、寒湿阻滞,胆汁浸渍肌肤所致之阴黄。仲景言:“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此处未出方治。但据《伤寒论》277条,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则治宜温化寒湿、振运中阳。可用《卫生宝鉴》茵陈附子干姜汤(附子、茵陈、草豆蔻、茯苓、枳实、干姜、泽泻、半夏、橘红、生姜)或《医学心悟》茵陈术附汤(茵陈、白术、附片、干姜、甘草)治阴黄,皆据仲景大法立方。

脾虚血少证 症见身目俱黄而面萎黄,并神疲肢软、乏食、头晕、心慌、小便微黄或清利,舌淡,脉虚弱或大而无力。宜补脾建中,益后天化源,使气血充沛外荣,则黄亦自退。仲景言:“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此方谓小便自利,可知发黄已处正虚阶段,邪少虚多,则汗、下、渗利俱非所宜,故设此变法。余尝治因脾虚感邪,而湿热不甚,但见面目肌肤及小便微黄者,则变通建中法,而用健脾胜湿法,自拟茵灵四君汤(茵陈、威灵仙、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属脾虚湿胜者亦收佳效。

少阴病黄疸

肾虚黑疸证 症见一身尽黄,面额发黑,微微汗出,手足心发热,日晡时恶寒,膀胱部急迫感,小腹满,小便利。仲景称为女劳疸。此感湿热之人,复因房劳伤肾,足少阴肾阴虚,而生内热所致。若腹胀如水肿,则阴伤及阳,故为难治。若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又称为黑疸。其湿热入于血分,足少阴肾气外露。权衡邪正缓急,仍以祛邪为主,化湿清热,泌浊化瘀,方如硝石矾石散(硝石、矾石、为散,大麦粥汁送下)。若属少阴阴阳两虚而生黑疸者,可用肾气丸。

邪入心营证 症见高热烦渴,目珠黄红,肤黄如金,小便短赤,或衄血发斑,或便血,或胸腹胀满,或神昏谵语,或狂妄,或动风疲厥,舌绛,苔黄燥,脉弦滑洪数坚急等,乃热毒炽盛,灼伤营血,邪陷少阴心宫之症。治疗应以清营开窍、解毒救阴,方如《医原》犀地清神汤、《温病条辨》清营汤、《千金方》犀角散,并送服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等。此法可用于急性黄色肝坏死、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恶性疟疾、败血症、中毒性感染等致发黄疸邪入手少阴险恶见症。

厥阴病黄疸

气滞血瘀湿阻证 证见目黄肤黄色泽瘀晦,或伴胁肋胀痛,脘腹胀满,久则胁下癥积,胸颈面部血痣,额腹中痞块,或胀大,形体消瘦,纳呆食少,或伴吐血、便血、衄血、唇舌紫暗,脉沉细。此病黄疸,日久足厥阴肝络瘀结,足太阴脾失健运,三焦不利,血瘀气滞水阻所致。夫胆附于肝,胆为清净之府,其所藏精汁由肝泌别而来。胆为甲木,肝乃乙木,肝为风脏,胆主相火。脾喜风燥者,土喜肝木之疏泄;脾本畏木者,木克土,土畏木乘也。故仲景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说。是以黄疸病病机必涉厥阴肝脏。此以补前人之未逮,参之西说,亦相符合。黄疸之见厥阴病脉者,初在气分,久延血分而为郁劳沉疴。其治宜疏肝行气,活血散瘀,健脾祛湿,利胆退黄。自拟调肝消瘀汤:柴胡10克、郁金10克、白术10克、茵陈10克、当归10克、枳壳10克、白芍10克、土鳖虫5克、鳖甲15克、生牡蛎15克、丹参10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腹胀足肿者,加苍术30克、腹皮10克、泽兰10克;若口干欲饮者,加花粉、知母各10克;若咳者,加杏仁、贝母各6克。随寒热虚实增损之。

血瘀失荣证 湿热黄疸,日久未愈,则从燥化,证见身目俱黄而色泽憔悴,咽干、少腹急满、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瘦,脉细数等。方用润燥消瘀的猪膏发煎(猪膏、乱发),即以猪脂润燥退虚热利血脉,乱发消瘀和血利水道,使“病从小便去”。余拟变通一贯煎:沙参15克、生地10克、当归6克、白芍10克、川楝子6克、枸杞10克、丹皮10克、车前子10克。

黄疸病证,以湿邪致病为主,其兼风、兼热、夹寒、化燥、或气滞、或血瘀,或脾虚,或肝虚,或阴虚,或阳虚,病及六经,皆可成疸。上论虽分六经辨证,然而脏腑相关,邪气杂合,证不同形,必须认真参证,临床常数法合用,相机而行。再六淫之邪,夹毒致病,每有重症。故治疗黄疸,尚应重视解毒一法。是以古方黄连解毒汤、甘露消毒丹等治黄,大有巧手,有应用之时,不可忽也。(朱祥麟)

食疗辅治肝胆病

  (2018-08-29 04:57:36)[编辑][删除]


乙型肝炎:黄芪12g,红枣10枚。黄芪、红枣加水煎,再入白糖少许,饮汤吃枣,每日1次。有补气养血、益肝的功效,可提高免疫功能。抵抗力低下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可经常食用。

脂肪肝:黄精15g,大米50g,陈皮2g(研末)。将黄精切细丝,冰糖适量同煮,用小火煮至米熟开花,粥稠见油,放入陈皮末,再煮片刻即可。每日1剂,早晚温服。1个月为1疗程。

胆囊炎:猪胆1只,洗净,焙干,研末;小米150g,炒黄。将小米与猪胆末混合,拌匀即可。每日早晚各服10g,温开水送服。

胆结石:鲜蒲公英40g(干品20g),洗净切碎,水煎汁去渣,与粳米50~100g煮粥,加冰糖适量。每日早晚各1次,连食3~5天即获显效。

 

肝硬化腹水:赤小豆500g,活鲤鱼1条(重500g以上),同放锅内,加水2000~3000ml清炖,至赤小豆烂透为止。将赤小豆、鱼和汤分数次服下。每日或隔日1剂。连续服用,以愈为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