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武连仲用巨刺法治动眼神经麻痹

(2022-07-02 04:26:49)

摘自2022-7-1中国中医药报
雷云 天津中医药大学 孟祥刚 赵琦 吴梦晗 杜宇征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全国名中医武连仲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脑病专家,笔者有幸师从武连仲临证学习,深感其对动眼神经麻痹的针刺疗法有独到的经验,受益匪浅,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采用巨刺法治疗
“维筋相交”指十二经筋相互维系,左右上下相交。“维筋相交”理论体现在“巨刺法”“缪刺法”的临床应用上,即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巨刺,九刺之一,《灵枢•官针》谓:“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巨刺是根据经络气血阴阳相贯、左右对应、上下互调而采用的选穴针刺方法。巨髎是足阳明胃经精气最旺盛的代表穴,阳明经又为多气多血之经,针刺巨髎可激发人体正气,调节气血运行。颔厌穴位于足少阳胆经最高点,是胆经维筋相交原理的代表穴,与肢体起着交叉对应的关系,包括交叉支配的作用,可调节治疗对侧证候。针刺时应注意施针的先后顺序,先取健侧颔厌、巨髎,以疏通经脉,调和阴阳;再取患侧穴位,以祛邪扶正。
针刺手法及得气要领
睑缘攀刺法 局部睑缘采用的攀刺法,又名缘刺法、挂针法,以多针浅刺、针如毛发、细密群立为特点,是武连仲根据毛刺法创立,即“刺浮痹于皮肤也”,《素问•刺要论》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操作时嘱患者闭眼,操作者左手绷紧患者患侧上眼睑睑缘,右手持针沿睑缘的边缘从左向右轻轻点刺,如蜻蜓点水一般,刺激量多少、程度、频率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反复操作3次,不留针,手法宜轻柔,针刺力度均匀,谨防刺伤患者眼球。武连仲认为此类患者因感受风邪,邪气客于经脉皮部,故以毫针浅刺于皮肤,疏风散寒,调和营卫气血,疏理皮腠,寓复于补,寓浅于补,既能导邪外出,又安未受邪之地,恢复眼睑司开阖的功能。
风池刺法 风池四刺是武连仲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而创立的针刺操作手法,包括循经刺、通经刺、通关法、横刺法。发病中后期,病邪入里,风池穴改为第四种刺法(横刺法),即向对侧风池透刺,刺入35~70mm,施提插捻转补法,治以扶助正气,调和气血,健脑调神,改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风池穴位置特殊,为呼吸、循环等基本生命中枢所在,针刺容易发生危险,故应在熟悉其局部解剖的基础上进行针刺治疗,针刺不宜过深,以防造成事故。
针感特色 武连仲将患者得气感归纳为10种针感,即“酸、麻、重、胀、痛、凉、热、窜、动、抽”。进针时,讲究轻(用力轻巧)、巧(巧劲,进针时避免力度生硬)、快(进针速度快)、弹(指下而有上,进退自如)、借(借力以激发经气);运针时,得气即止,见痛即止,并注重患者的自身感觉,充分发挥针与穴的作用。如:阳白穴三透,分别向外上方、外下方、内下方斜刺,针感向不同方向放射,使局部皮肤、肌肉产生抽动感,从而激发经气,一穴透多经,一穴多效;四白穴直刺,提插补法,以针刺处周围出现窜、动、抽针感,并向眼部放射为度;攒竹穴采用交经刺,针尖朝向内下方斜刺向鼻根处,使足太阳膀胱经气交于足阳明胃经,起到一穴贯两经的作用;鱼腰、丝竹空、瞳子髎按照逆时针方向斜刺进针,联络多经,疏通经气。
典型医案
患者,女,62岁,于2017年2月20日就诊。诉右侧上睑下垂伴视物重影1月余。2017年1月9日因感冒后出现右侧上睑下垂,伴视物重影,头痛,恶心呕吐,周身乏力,就诊于天津市某医院,查颅脑磁共振成像(MRI)示:双侧基底节腔隙灶,考虑动眼神经麻痹(病毒感染),予相关药物(具体不详),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好转出院。1月15日就诊于当地中医院接受针刺治疗,辅以口服维生素B1、维生素B12片,持续治疗半月后症状未见明显减轻。刻下症:神清,精神可,右侧上睑下垂,伴视物重影,无头晕,间断性偏头痛,纳可,寐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
诊断:(外感风寒型)睑废(西医称为右动眼神经麻痹)。
治则:疏风散寒,调和气血。
治法:针刺治疗。
取穴:巨刺法:巨髎、颔厌;局部配穴:局部睑缘;邻近取穴:睛明、四白、阳白、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髎;远隔取穴:风池、曲池、偏历、外关、合谷。
方法:患者取仰卧位,选取0.25mm×40mm毫针,颔厌、巨髎穴均采用巨刺法,先针刺健侧,再针刺患侧,针刺颔厌时与皮肤呈45°角,沿头维方向斜刺10mm~15mm,巨髎穴直刺10mm~15mm;局部睑缘采用攀刺法;阳白穴三透,分别向外上方、外下方、内下方斜刺10mm;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髎呈顺时针方向向右平刺10mm~15mm;睛明穴皮部浅刺;四白穴直刺15mm,提插补法,以针刺处周围出现窜、动、抽针感,并向眼部放射为度;风池穴采用武连仲定义的第一种刺法,即向对侧眼球内眼角方向,向内、上方斜刺,按照天、人、地三部法提插进针13mm~25mm,行针时施以捻转泻法。曲池、偏历、外关、合谷等阳经穴均直刺,沿经脉循行而刺,刺入15mm~33mm,留针30分钟,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
针刺治疗第6天:右侧上睑轻度上抬,眼裂宽度为6mm,瞳孔较前变小(左右=4mm5mm),仍有眼球运动受限,视物重影,故调整睛明穴刺法,选取0.25mm×40mm毫针,针刺时操作者左手将眼球拨向外侧固定,避开眼球,紧靠眶缘垂直进针,深刺33mm,留针30分钟,起针后按压5分钟。
针刺第9天:眼球向内运动受限改善,瞳孔内侧缘距离内眼角0.4cm,视物重影有所减轻,偶有头痛,调整远端穴位配伍:取风池、完骨、外天柱(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2~3寸,天柱穴外1寸)、阳溪、曲池、外关、合谷、中渚。
针刺第13天:右侧上睑明显上抬,眼裂宽度10mm,眼球向内运动明显改善,瞳孔内侧缘距离内眼角0.2cm,右侧瞳孔大小恢复正常(左右=4mm4mm),瞳孔对光反射恢复正常,无头晕头痛。
针刺第18天:右眼睑完全上抬,左右眼裂大小一致(左右=12mm12mm),右眼视物略有重影。针刺第20天,右眼视物清晰,眼球向内运动正常,患者结束治疗,随访1个月,未再复发。

养肝滋肾缓解视疲劳

 (2022-09-23 08:23:50)[编辑][删除]


视疲劳。除了长时间用眼,长期熬夜的习惯也导致了视疲劳的产生。《素问·五藏生成篇》中说:“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一方面,用眼过度会耗伤肝血;另一方面,中医认为凌晨一到三点(丑时),是肝经经气最旺的时候,此时应该进入熟睡状态,有利于肝发挥藏血功能。”他为小任开了院内制剂石斛爽目颗粒。该制剂由石斛、女贞子、枸杞子、地黄、麦冬、赤芍、白芍、菊花、夏枯草等中药组成。其中,石斛味甘性寒,具有生津益胃、养阴清热的功效,可以治疗热病伤津,病后虚热,口干烦渴,阴伤目暗等症状,为君药;女贞子、枸杞子、地黄,具有滋补肝肾,明目的功效,适用于肝肾阴虚所致诸证;麦冬具有养阴生津,清心除烦的功效;白芍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的作用;赤芍、菊花、夏枯草具有清泻肝火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肝热目赤。诸药配伍,共奏滋补肝肾,养阴生津,清肝泻火,养血明目之效。同时,脾胃虚弱及大便溏薄者慎用,目赤肿痛等实热眼病禁用。石斛爽目颗粒在该院使用多年,适合用于肝肾不足、久视伤血所致的视物模糊,眼干涩、眼痛等症状,被患者称为“眼病的克星”。

中医护眼有妙方

  (2017-07-04 05:05:13)[编辑][删除]


罗旭昇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

中医眼科经典《审视瑶函》说:“内则清心寡欲,外则惜视缄光”,“心清则火息,欲寡则水生,惜视则目不劳,缄光则膏常润,脏腑之疾不起,眼目之患即不生,何目疾之有哉”!

我们的眼睛要发挥正常视物的生理功能,需要靠全身脏腑来供给能量,中医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目得血而能视。其中以肝血和肾精最重要。眼睛是身体的能源消耗器官,因此中医有“久视伤血”的说法,而中医又有肝肾同源或精血同源的说法,所以久视也伤精。

眼睛出现干涩、不耐久视、迎风流泪、视物模糊等症状,警示我们:机体精血亏虚,不足以濡养双眼了。或通道堵塞,经络阻滞,精血不能输送到眼部了。常见的眼病有干眼症、视疲劳、迎风流泪、白内障等。

干眼症或视疲劳是青少年或上班族人群容易出现的眼部问题。以眼部干涩、有异物感、烧灼感、针刺感、不耐久视、喜闭眼、畏光、眼红、眼痒、流泪、视物模糊、视力波动等症为主要表现。迎风流泪和白内障是中老年人较为常见的眼病,前者表现为外出时被风一吹,眼泪就不自觉地流下来,导致眼睛模糊;后者表现为视物模糊,戴眼镜也不能提高视力。

如果出现了上述症状,到医院眼科进行相关的眼部系列检查。一旦患上干眼症、视疲劳,可用人工泪液点眼,有助于缓解症状;迎风流泪者,需进行泪道冲洗等眼部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早期白内障患者可以保守治疗,尽量保护现有视功能,若影响到生活、工作时当行手术治疗。

无论是干眼症、视疲劳、迎风流泪还是白内障早期等眼病,均需“三分治,七分养”。

日常防护

1.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坐姿要端正,肩背要挺直,视距要保持。少看手机、电脑、电视、电影,视频终端宜低于双眼水平面,每次看不宜超过40分钟,观看时注意有意识地周期性眨眼;眼疾重症患者观看不能超过半小时,看听结合,甚至能听的尽量少看或不看。

2.多活动颈肩部肌肉,坚持体育锻炼,每日户外活动至少1小时,最好2小时。

3.工作、学习间隙,做到精神放松,多闭目养神。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悦。

4.不熬夜,早休息。节制性生活。

5.戒烟限酒,忌辛辣刺激和生冷寒凉饮食。

6.减少或避免环境干燥(如使用空调)。

7.女性避免眼部化浓妆。

8.有眼部炎症的患者避免佩戴隐形眼镜。

9.迎风流泪者应注意洗脸或面部按摩时,毛巾或手经过眼部的着力方向应是由下往上,而非由上往下。

按压照海穴和申脉穴

阴跷脉、阳跷脉有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膀胱经申脉穴,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足少阴肾经照海穴,因此按压刺激这两个穴位有助于濡养双目气血。

照海穴,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申脉穴,位于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在腓骨长短肌腱上缘。

具体操作方法:每晚洗脚后和早晨起床前用拇指和中指(或食指)对按二穴3分钟~5分钟,以感觉酸胀为宜,有助于疏通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运送通道,使精血上输于目。

动后溪穴

后溪穴,位于第五指掌关节后外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为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能泻心火、壮阳气、调颈椎、利眼目、正脊柱。虽然看似毫不起眼,但临床上颈椎、腰椎、眼睛的疾病,都要用到这个穴,效果非常明显。

每过1小时把双手后溪穴放在桌沿上来回动3分钟~5分钟,可以缓解和调节长期伏案以及电脑对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

局部热敷

用热毛巾敷眼,或双手掌心搓热捂住整个眼眶烘烤。每日3次,每次3分钟~5分钟,对睛明穴、承泣穴、瞳子髎穴等局部穴位均有作用,有助于保障局部经络(主要是足三阳经)的通畅,改善气血循环,从而减轻眼部干涩、不耐久视、迎风流泪、视物模糊等症状。

中药足浴

取菟丝子、枸杞子、当归、鸡血藤各30克,肉桂、桔梗各3克。水煎液每晚趁热泡脚,温度以能耐受为宜。每次泡5分钟~10分钟,以微微汗出为宜。适合精血不足之人护眼使用。

中药熏眼

用枸杞子、菊花、石斛、麦冬、桑叶、荆芥穗、木贼草、银花、薄荷各6克,煎水熏眼。对津液不润,或阴血亏虚,或由阳气不能敷布津液导致的干眼症、视疲劳有一定疗效。

药食养生

养生需根据各人体质、证型不一而方法各异。干眼症、视疲劳、迎风流泪、白内障等眼病,多由于精血不足,可用黄精5克,山药10克,薏苡仁10克,桑葚子10克,核桃仁10克,枸杞子5克,黑芝麻5克,大枣2枚,陈皮5克,龙眼肉5克,百合5克,白扁豆5克,莲子5克,芡实5克,生姜3片,玫瑰花2克,绿萼梅2克,九香虫6克,珍珠母10克,石决明10克,菊花3克,煮粥或炖鸽子食汤。可舒肝养肝、健脾补肾、清肝明目。

另外,单纯的精血不足可服四物五子汤:用熟地黄、白芍、菟丝子、枸杞子、覆盆子各15克,当归、川芎、车前子、地肤子各9克,加减煎服以养血补精。

如果精血充足而不能上输于目,属于经络堵塞,涉及气、血、津液的循环障碍,宜辨证施治,在医师的指导下,采取相应的祛风、解郁、补气、温阳、活血、清热、化痰、开窍等不同的药物治疗。

中医是在治疗眼部疾病,实际上是针对精血不足和(或)精血通道堵塞的身体做一个全面综合的保养。(罗旭昇)

眼部疲劳时应当如何处理呢?推荐用穴位揉压和代茶饮等中医疗法来缓解。

按揉穴位:眼眶周围有很多重要的穴位,比如上眼眶的攒竹(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鱼腰(位于瞳孔直上,眉毛中)、丝竹空(在眉梢凹陷处);下眼眶的承泣(位于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瞳子髎(位于目外眦外侧0.5寸凹陷中)等。在这些穴位周围用手指做环形按揉,对眼部疾病治疗、眼睛保健都有好处。

此外,在两眼内侧内眼角稍微偏上方的凹陷处,左右各有一个睛明穴,可以用双手拇指进行点按。点按时注意拇指向头上方用力,以有酸胀感觉出现为宜。每次保持十几秒钟后放松,然后再加力,如此反复数次,可疏通膀胱经,缓解眼部疲劳。

代茶饮:枸杞子15g、菊花6g、夏枯草15g、当归10g、丹参10g、白芍15g等药材加入适量清水浸泡15分钟,加入适量清水煮沸10分钟,滤渣取汁,每天服用一次,可有效缓解眼睛疲劳、眼部疼痛等症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经行头痛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