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头痛
(2022-07-02 04:09:09)西医临床上,将“经期头痛”归属于“经前期综合征”的范畴,指的是在黄体期出现躯体症状,精神症状和行为改变,月经来潮后自然消失。西医对本病的病机判断,多认为与女性精神因素和社会环境的互相作用相关,因此治疗用药常以心理治疗为基础,对症予抗焦虑药、抗抑郁药,维生素B6或口服避孕药以改善临床症状。西医治疗本病,虽能缓解,但易复发,且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而中医治疗经行头痛有着独特的优势。中医学的辨证论治不拘泥于见病处治病处,使得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探清虚实,明辨病机
《黄帝内经》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生理状态时,气血充足,脉络通畅,太冲脉盛,有满而溢,经血则应时而下。经行头痛属于“内伤头痛”范畴,其病因病机分为两类,素体血虚,气血冲任,体失所养,使不荣则痛;或因瘀血内阻,而致脉络不通,不通则痛。
《傅青主女科》记载:“经欲行而肝不应,则拂其气而痛生。”女子以血为本,以肝为用,经、孕、产、乳常屡伤于血,因此女子素体多阴血亏虚;肝血不足,失于疏泄,常致肝气郁结而气机不畅。头为诸阳之会,肝失疏泄,肝气不畅,致血不能下注胞宫,气血壅滞,冲气夹瘀血上逆至头,阻滞脑络,清窍闭塞而致头痛。
除此之外,行经前后冲任气血变化,外邪、情志、生活对身体的损伤,以及先天禀赋因素都对经行头痛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辨证论治,审慎治之
经行头痛主要以头痛伴随月经周期发作为辨证要点,根据疼痛的时间、性质、部位,综合舌象与脉象,及全身证候以辨虚实。经行头痛的治疗大法是以调理气血。经行头痛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气血虚弱型,肝火上炎型,瘀血阻滞型,痰湿中阻型。
气血虚弱型
头为诸阳之会,为清窍所在之处,人体清阳之气皆上出清窍。气为血之母,血为气之帅,一方面,气能行血,能生血,能摄血;另一方面,血能载气,能养气。气不足,则无力推动血之运行,而血不足,气亦无载体。
气血虚弱型表现:经期或经后头痛,月经量少,月经质地色淡质稀。同时可能会伴有心悸失眠,神疲乏力,面色苍白等。舌脉象则表现为: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本证型治则为益气养血,活络止痛。方药可用出自《正体类要》的八珍汤。八珍汤由补血的四物汤与补气的四君子汤组成,可调补气血治疗经期头痛。
肝火上炎型
《灵枢•本神》曰:“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肝气郁结,情志不畅则易导致肝郁而化火生怒。经期本就经血亏损,营阴不足,无法潜阳,让肝阳上亢,蒙蔽清窍,致经行头痛。
肝火上炎型表现:经期、经后头痛或巅顶痛,月经量少,颜色鲜红。同时可能伴有口苦咽干,烦躁易怒,两胁胀痛等。舌脉象则表现为:舌红,苔少,脉细数。
本证型治则为滋阴潜阳,疏风止痛。方药用杞菊地黄丸加钩藤石决明。杞菊地黄丸为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和菊花,可滋补肾阴,疏风通络,清肝明目。
瘀血阻滞型
《临证指南医案》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经行头痛初起病在气分,未入营血,但久病必瘀,久病必虚。经期头痛长期发作,久痛入络,瘀血阻滞,亦可加重经期头痛。《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病治第二十》所云:“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故可知,瘀血不去,则清阳不复头目。
瘀血阻滞型表现:经前或经期头痛,月经颜色偏紫且黯,有时出现血块。舌体紫黯,边尖有瘀点,脉细弦涩。
本证型治则为活血化瘀,通窍止痛。方药为《医林改错》的通窍活血汤,以通经活络、通利血脉。
痰湿中阻型
《张氏医通》中说:“每遇经行辄头痛,气满,心下怔忡,食之减少,肌肤不泽,此痰湿为患也。”平素脾胃虚弱,健运失司,水湿内停,积聚生痰,气血生化失调,中焦湿阻导致清阳不升,头窍失养,进而致经行头痛。
痰湿中阻型的证候包括:经前或经期头痛,月经量少,且颜色淡,质地黏稠,平素带下多黏稠。可能伴有四肢困重,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黏腻等。舌脉象为舌体淡胖,可能有齿痕边,苔白腻,脉滑。
本证型治则为燥湿化痰,通络止痛。方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葛根和丹参,共奏化痰息风、利水健脾、和中健胃。
在上述四类证型的经行头痛的治疗方药中,可根据头痛的六经分类加入不同的引经药,使药物相辅相成,提高疗效。太阳经头痛加川芎;阳明经头痛加葛根、白芷;少阳经头痛加柴胡;厥阴经头痛加吴茱萸、藁本;太阴经头痛加苍术;少阴经头痛加细辛。
对于经行头痛的治疗,要秉持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治疗原则。因为本病与月经周期有密切的关系,在治疗时要结合女性月经周期生理特点,顺应阴阳消长。同时,要注意调节情志,缓解精神压力,调节睡眠,加强日常生活起居的护理。在注重传统中医药汤药治疗的同时,也可尝试加入针灸治疗与心理治疗。(童雪 朱晨阳 廖华君)
胥丽霞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许多女性朋友每次来月经都会伴随头痛,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因其发作与月经密切相关,中医称之为“经行头痛”。下面就来了解一下“经行头痛”的有关知识。
经行头痛的典型症状为每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头痛,或伴头晕、乏力等,属西医“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范畴,多见于25~45岁中青年女性。有数据显示,经行头痛占女性偏头痛的60%以上,病情反复,与社会节奏增快、女性的压力不断增加有关。现代医学认为,此病可能与精神因素造成的头部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周期性激素水平失调、醛固酮敏感性增加等有关,与维生素B6和镁的缺乏也有一定相关性。西医治疗本病多对症缓解疼痛,必要时需辅以抗焦虑、抗抑郁药物。
经行头痛分虚实
经行头痛属中医“内伤头痛”。中医认为,“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各种气血失调是妇科疾病发生的基础。经期是阴阳气血剧烈变化的特殊生理时期,且“头为诸阳之会”,居人体最高位,最易受到内外病邪的影响。行经期气血下注胞宫,阴血盈于下、亏于上,血虚不能上荣于脑、清窍失于濡养,“不荣则痛”而发头痛。月经以通为顺,气血以调为和,如遇情志不遂导致气郁化火,或感寒遇冷造成血行瘀滞,都会导致头部气血运行壅滞,“不通则痛”而发头痛。
经行头痛有虚实之分,可通过疼痛时间、性质、部位不同来辨别。实者多痛于经前或经期,多为胀痛或刺痛;虚者多在经后发作,多为隐隐作痛、时痛时止或伴头晕。根据经络循行不同,前额疼痛属阳明,后头疼痛属太阳,两侧疼痛属少阳,巅顶疼痛属厥阴,临证中常用相应引经药以加强治疗效果。
中医调护方法多
针刺
经行头痛“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正逢痛剧之时,以止痛为主,可急行针刺治疗,选内关、合谷、百会、太冲等穴位。
口服中药
肝火上炎者可予杞菊地黄丸滋养肝肾以治本;血瘀者,可于经前口服四物汤等养血活血,或用红花、玫瑰花、月季花等代茶饮以活血理气止痛。研究证明活血化瘀类中药可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营养脑神经,能缓解头痛。
艾灸
可艾灸足三里、三阴交、百会、关元等穴位,以提高正气。清代针灸著作《灸法秘传》亦云:“若因头风而痛,宜灸百会,并灸神庭,合谷、胆俞皆可灸之。若头痛如破,或因内伤,宜灸命门自痊。”
耳穴贴敷
耳穴贴敷头痛发作时可取神门、肝、胆、皮质下、颞、交感等穴,能清肝利胆、理气和血、安神止痛,使血管舒张,脑血流量增加而止痛。经前调理治疗取内分泌、卵巢、神门、皮质下、肝、脾、肾等穴,以达到调理冲任、调和气血的目的。
泡脚
经前用适量艾叶、桂枝、生姜、红花等泡脚,可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经行头痛,促进深度睡眠,提高抵抗力。月经量多者不宜用以上药物泡脚。
生活细节需注意
对经行头痛的独特认识,调畅情志、规律作息、营养饮食等生活调护,通过综合调治,使得气调血和,正气充足,才能使临床疗效更好。经行头痛属于一种心身病症,少部分人可能发展为易怒、抑郁等强迫性行为或诱发精神心理及身体上的异常。
本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学会放松心情,切忌过度紧张焦虑。
第二,作息时间要规律,尤其是经前和经期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对于头痛有改善作用。
第三,提倡适当有氧运动,以微微出汗为宜,可有效释放压力、减轻焦虑。
第四,可进行头部按摩,用手指或梳子缓缓梳理头皮数次,经前至经期每天按摩太阳穴和百会穴各3~5分钟,可使头部气血调和、络脉通畅,从而预防和缓解经行头痛。
第五,饮食方面,含维生素B6和镁的食物可一定程度上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缓解紧张焦虑情绪,建议酌情增加摄入量。富含维生素B6的食物有肉类、全谷类产品(特别是小麦)、蔬菜和坚果类;富含镁的食物有深绿色的蔬菜、粗粮、坚果、豆类、蘑菇等。另外经期应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不饮用含酒精和咖啡因的饮料。
前一篇:固表止汗玉屏风
后一篇:武连仲用巨刺法治动眼神经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