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经行头痛

(2022-07-02 04:09:09)


调查研究显示,头痛患者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约占所有头痛患者的70%,这与女性特有的生理因素有关。63%的女性头痛与月经关系密切,这也就是月经期头痛,中医学上的“经行头痛”。每逢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头痛为主的病证,经后则止,称“经行头痛”。经期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的妇科疾病,头痛的特点多为周期性发作,轻重不一,部位不固定,经行头痛也严重地影响了女性的日常生活。
西医临床上,将“经期头痛”归属于“经前期综合征”的范畴,指的是在黄体期出现躯体症状,精神症状和行为改变,月经来潮后自然消失。西医对本病的病机判断,多认为与女性精神因素和社会环境的互相作用相关,因此治疗用药常以心理治疗为基础,对症予抗焦虑药、抗抑郁药,维生素B6或口服避孕药以改善临床症状。西医治疗本病,虽能缓解,但易复发,且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而中医治疗经行头痛有着独特的优势。中医学的辨证论治不拘泥于见病处治病处,使得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探清虚实,明辨病机
《黄帝内经》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生理状态时,气血充足,脉络通畅,太冲脉盛,有满而溢,经血则应时而下。经行头痛属于“内伤头痛”范畴,其病因病机分为两类,素体血虚,气血冲任,体失所养,使不荣则痛;或因瘀血内阻,而致脉络不通,不通则痛。
《傅青主女科》记载:“经欲行而肝不应,则拂其气而痛生。”女子以血为本,以肝为用,经、孕、产、乳常屡伤于血,因此女子素体多阴血亏虚;肝血不足,失于疏泄,常致肝气郁结而气机不畅。头为诸阳之会,肝失疏泄,肝气不畅,致血不能下注胞宫,气血壅滞,冲气夹瘀血上逆至头,阻滞脑络,清窍闭塞而致头痛。
除此之外,行经前后冲任气血变化,外邪、情志、生活对身体的损伤,以及先天禀赋因素都对经行头痛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辨证论治,审慎治之
经行头痛主要以头痛伴随月经周期发作为辨证要点,根据疼痛的时间、性质、部位,综合舌象与脉象,及全身证候以辨虚实。经行头痛的治疗大法是以调理气血。经行头痛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气血虚弱型,肝火上炎型,瘀血阻滞型,痰湿中阻型。
气血虚弱型
头为诸阳之会,为清窍所在之处,人体清阳之气皆上出清窍。气为血之母,血为气之帅,一方面,气能行血,能生血,能摄血;另一方面,血能载气,能养气。气不足,则无力推动血之运行,而血不足,气亦无载体。
气血虚弱型表现:经期或经后头痛,月经量少,月经质地色淡质稀。同时可能会伴有心悸失眠,神疲乏力,面色苍白等。舌脉象则表现为: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本证型治则为益气养血,活络止痛。方药可用出自《正体类要》的八珍汤。八珍汤由补血的四物汤与补气的四君子汤组成,可调补气血治疗经期头痛。
肝火上炎型
《灵枢•本神》曰:“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肝气郁结,情志不畅则易导致肝郁而化火生怒。经期本就经血亏损,营阴不足,无法潜阳,让肝阳上亢,蒙蔽清窍,致经行头痛。
肝火上炎型表现:经期、经后头痛或巅顶痛,月经量少,颜色鲜红。同时可能伴有口苦咽干,烦躁易怒,两胁胀痛等。舌脉象则表现为:舌红,苔少,脉细数。
本证型治则为滋阴潜阳,疏风止痛。方药用杞菊地黄丸加钩藤石决明。杞菊地黄丸为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和菊花,可滋补肾阴,疏风通络,清肝明目。
瘀血阻滞型
《临证指南医案》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经行头痛初起病在气分,未入营血,但久病必瘀,久病必虚。经期头痛长期发作,久痛入络,瘀血阻滞,亦可加重经期头痛。《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病治第二十》所云:“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故可知,瘀血不去,则清阳不复头目。
瘀血阻滞型表现:经前或经期头痛,月经颜色偏紫且黯,有时出现血块。舌体紫黯,边尖有瘀点,脉细弦涩。
本证型治则为活血化瘀,通窍止痛。方药为《医林改错》的通窍活血汤,以通经活络、通利血脉。
痰湿中阻型
《张氏医通》中说:“每遇经行辄头痛,气满,心下怔忡,食之减少,肌肤不泽,此痰湿为患也。”平素脾胃虚弱,健运失司,水湿内停,积聚生痰,气血生化失调,中焦湿阻导致清阳不升,头窍失养,进而致经行头痛。
痰湿中阻型的证候包括:经前或经期头痛,月经量少,且颜色淡,质地黏稠,平素带下多黏稠。可能伴有四肢困重,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黏腻等。舌脉象为舌体淡胖,可能有齿痕边,苔白腻,脉滑。
本证型治则为燥湿化痰,通络止痛。方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葛根和丹参,共奏化痰息风、利水健脾、和中健胃。
在上述四类证型的经行头痛的治疗方药中,可根据头痛的六经分类加入不同的引经药,使药物相辅相成,提高疗效。太阳经头痛加川芎;阳明经头痛加葛根、白芷;少阳经头痛加柴胡;厥阴经头痛加吴茱萸、藁本;太阴经头痛加苍术;少阴经头痛加细辛。
对于经行头痛的治疗,要秉持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治疗原则。因为本病与月经周期有密切的关系,在治疗时要结合女性月经周期生理特点,顺应阴阳消长。同时,要注意调节情志,缓解精神压力,调节睡眠,加强日常生活起居的护理。在注重传统中医药汤药治疗的同时,也可尝试加入针灸治疗与心理治疗。(童雪 朱晨阳 廖华君)

胥丽霞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许多女性朋友每次来月经都会伴随头痛,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因其发作与月经密切相关,中医称之为“经行头痛”。下面就来了解一下“经行头痛”的有关知识。
经行头痛的典型症状为每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头痛,或伴头晕、乏力等,属西医“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范畴,多见于25~45岁中青年女性。有数据显示,经行头痛占女性偏头痛的60%以上,病情反复,与社会节奏增快、女性的压力不断增加有关。现代医学认为,此病可能与精神因素造成的头部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周期性激素水平失调、醛固酮敏感性增加等有关,与维生素B6和镁的缺乏也有一定相关性。西医治疗本病多对症缓解疼痛,必要时需辅以抗焦虑、抗抑郁药物。
经行头痛分虚实
经行头痛属中医“内伤头痛”。中医认为,“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各种气血失调是妇科疾病发生的基础。经期是阴阳气血剧烈变化的特殊生理时期,且“头为诸阳之会”,居人体最高位,最易受到内外病邪的影响。行经期气血下注胞宫,阴血盈于下、亏于上,血虚不能上荣于脑、清窍失于濡养,“不荣则痛”而发头痛。月经以通为顺,气血以调为和,如遇情志不遂导致气郁化火,或感寒遇冷造成血行瘀滞,都会导致头部气血运行壅滞,“不通则痛”而发头痛。
经行头痛有虚实之分,可通过疼痛时间、性质、部位不同来辨别。实者多痛于经前或经期,多为胀痛或刺痛;虚者多在经后发作,多为隐隐作痛、时痛时止或伴头晕。根据经络循行不同,前额疼痛属阳明,后头疼痛属太阳,两侧疼痛属少阳,巅顶疼痛属厥阴,临证中常用相应引经药以加强治疗效果。
中医调护方法多
针刺
经行头痛“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正逢痛剧之时,以止痛为主,可急行针刺治疗,选内关、合谷、百会、太冲等穴位。
口服中药
肝火上炎者可予杞菊地黄丸滋养肝肾以治本;血瘀者,可于经前口服四物汤等养血活血,或用红花、玫瑰花、月季花等代茶饮以活血理气止痛。研究证明活血化瘀类中药可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营养脑神经,能缓解头痛。
艾灸
可艾灸足三里、三阴交、百会、关元等穴位,以提高正气。清代针灸著作《灸法秘传》亦云:“若因头风而痛,宜灸百会,并灸神庭,合谷、胆俞皆可灸之。若头痛如破,或因内伤,宜灸命门自痊。”
耳穴贴敷
耳穴贴敷头痛发作时可取神门、肝、胆、皮质下、颞、交感等穴,能清肝利胆、理气和血、安神止痛,使血管舒张,脑血流量增加而止痛。经前调理治疗取内分泌、卵巢、神门、皮质下、肝、脾、肾等穴,以达到调理冲任、调和气血的目的。
泡脚
经前用适量艾叶、桂枝、生姜、红花等泡脚,可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经行头痛,促进深度睡眠,提高抵抗力。月经量多者不宜用以上药物泡脚。
生活细节需注意
对经行头痛的独特认识,调畅情志、规律作息、营养饮食等生活调护,通过综合调治,使得气调血和,正气充足,才能使临床疗效更好。经行头痛属于一种心身病症,少部分人可能发展为易怒、抑郁等强迫性行为或诱发精神心理及身体上的异常。
本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学会放松心情,切忌过度紧张焦虑。
第二,作息时间要规律,尤其是经前和经期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对于头痛有改善作用。
第三,提倡适当有氧运动,以微微出汗为宜,可有效释放压力、减轻焦虑。
第四,可进行头部按摩,用手指或梳子缓缓梳理头皮数次,经前至经期每天按摩太阳穴和百会穴各3~5分钟,可使头部气血调和、络脉通畅,从而预防和缓解经行头痛。
第五,饮食方面,含维生素B6和镁的食物可一定程度上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缓解紧张焦虑情绪,建议酌情增加摄入量。富含维生素B6的食物有肉类、全谷类产品(特别是小麦)、蔬菜和坚果类;富含镁的食物有深绿色的蔬菜、粗粮、坚果、豆类、蘑菇等。另外经期应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不饮用含酒精和咖啡因的饮料。

针刺治疗枕神经痛

 (2025-01-10 07:59:12)[编辑][删除]
针刺治疗枕神经痛
摘自2025-1-9中国中医药报
蔡晓刚 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
枕神经痛是枕大神经痛、枕小神经痛以及耳大神经痛的总称。是指枕神经分布区域突然出现单侧或双侧针刺样、烧灼样剧痛。除枕部疼痛外,还可以顺着神经传导的方向放射至头顶、前额、同侧眼眶(出现视物模糊、流泪、眼肿胀疼痛和出血样疼痛等症状)及肩背部。这种持续数秒钟的“过电样”疼痛可以自发出现,也可以在碰触枕部皮肤时诱发。咳嗽、转头、情绪紧张和焦虑可加重症状。部分患者会有钝痛等不适感。枕神经痛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慢性头痛。
枕神经痛当属于中医学的“少阳经头痛”“头痛”“头风”范畴,病变部位在后枕部经筋,《灵枢•经筋》载:“足少阳之筋……直者,上出腋……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其诱因不外乎风寒外邪侵袭头项,凝滞经脉,使足少阳经气血不畅,经脉痹阻不通;或睡眠时所选枕头高低、软硬、所枕部位不当,长时间伏案工作、学习等不良姿势劳伤项部筋骨,致气血不和,经脉不利引发头痛。若病久调摄失宜,瘀血阻滞,筋脉失养可导致头痛迁延,反复难愈。
患者女,63岁,2023年8月20日初诊。主诉:左耳后抽掣样痛20余天,加重5天。20天前,患者乘车时脖子受风导致左耳后疼痛,颈部活动受限,在某养生馆按落枕采取颈项部刮痧、拔火罐后症有缓解,但时因颈项部受凉、劳累而反复发作。近5天症状明显加重,以持续性抽掣剧痛沿耳后向上放散,伴夜寐不安、头晕、恶心、左耳鸣、左眼一过性视物模糊,于某医院做颅颈螺旋CT血管造影,眼、耳常规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按神经性头痛给予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舒马曲坦对症治疗,效果不满意。查:神清,精神佳,左枕骨下压痛明显,椎间挤压试验(-),右侧正常。
诊断:少阳经头痛(风寒外袭、寒邪阻络)。
穴取瞳子髎、风池、足窍阴。令患者脱去患侧袜子,取患侧上、健侧下的舒适侧卧位。将所选穴位处常规消毒,针尖向鼻尖方向直刺风池1.2寸,施以大幅度捻转手法约1分钟。术者左手拇指自然安放于患者眼眶外侧壁保护眼球,右手持一次性针灸针向眶骨外侧缘凹陷中的瞳子髎直刺0.5寸。左手拇指、食指捏持患者第4趾末节,右手持针以小于15度角向趾蹼方向平刺足窍阴0.5寸,瞳子髎、足窍阴处同时施以小幅度缓慢的提插捻转手法约1分钟。留针40分钟,间隔10分钟加强手法一次。起针时分别于瞳子髎、风池、足窍阴部各挤压出三五滴血后常规止血、消毒。每日1次,连续针刺3天后改为隔日1次或每周2次。施手法后患者即刻感觉头部清醒,疼痛消失,连续针刺3天诸症皆除,后又巩固三次后告愈。
按 枕大神经系第2颈神经的后支,在寰椎弓与枢椎椎板之间,自下斜肌之后绕过下斜肌向前向上,最后自头半肌与斜方肌之间浅出,然后于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在上项线的附着点形成的骨纤维管穿出,此处也就是中医学说的风池穴的位置。风池穴出自《灵枢•热病》,别名热府,属足少阳胆经,为手、足少阳经,阳维脉和阳跷脉之会,是临床治疗头脑、五官、颈项诸疾最常用的穴位之一。遵“腧穴所在,主治所及”之训,于风池针刺并施以大幅度捻转手法可舒经通络、理气养血、清头明目,松解局部组织粘连、解除痉挛而“通则不痛”。研究发现,针刺风池穴可通过高位中枢传入途径,进而刺激脑垂体释放内源性阿片样物质,达到镇痛作用。
足少阳胆经起穴瞳子髎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对于缓解外邪侵袭所致气血不和、经络不通诱发的头痛有确切的疗效。足窍阴为足少阳胆经止穴、井穴,具有通经活络、疏肝解郁、镇静安神,促进气血运行,解除因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疼痛、失眠、焦虑等症状的功效。据《灵枢•根结》的“根结”“根、溜、注、入”及《灵枢•官针》中“络刺法”的论述,医者双手分别持瞳子髎、足窍阴处针柄,同时施以小幅度缓慢的提插捻转手法,相较于常规的单手持针分别施手法更能激发和鼓动、提升胆经经气,使经气上下共振,运行通畅。起针时分别于瞳子髎、风池、足窍阴部挤出少许血,可祛瘀、泻邪,改善微循环状态、清除炎性物质,达“通则不痛”之效应。
左振素治头痛经验
摘自2025-4-•10中国中医药报
尤玉玲 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城区医院
头痛是以患者自觉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种病症,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为某些疾病的一个症状,也可为独立疾病。西医学认为头痛系因头颈部疼痛末梢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异常的神经冲动传达到脑部所致。
左振素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左振素认为,头痛的病因病机复杂多样,但多风、多瘀是其共性,故以活血疏风为基本治疗大法。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病因病机
头为精明之府,神明之主,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若气血逆乱,阴阳失调,脉络闭阻,神明受扰,清窍不利,均可导致头痛。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膈痰风厥头痛候》中言:“膈痰者,谓痰水在于胸膈之上,又犯大寒,使阳气不行,令痰水结聚不散,而阴气逆上,上与风痰相结,上冲于头,即令头痛,或数岁不已,久连脑痛,故云膈痰风厥头痛,若手足寒冷至节即死。”左振素认为,风、瘀是各类头痛的共性。头为诸阳之会,太阳行头之后,少阳行头之侧,阳明行头之前,特别是太阳和少阳为气血虚少之经。风为阳邪,其性轻扬,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此必因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而发为头痛。《金匮翼》曰:“偏头痛者,由风邪客于阳经,其经偏虚者,邪气凑于一边,痛连额角,久而不已,故谓之偏头痛也。”所以头部多风是诸型头痛共同的病因病机。久痛入络,气血循行不畅,引起头部瘀血,发生头痛,因此,头部多瘀又是诸型头痛共有特点。头与脏腑相通,有诸窍与脏腑相连,五脏有病,通过官窍以及经络反映到头部,而引起头痛。所以说头痛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其病因病机是复杂的,但多风、多瘀是其共性。
辨治经验
左振素认为,头痛的病因病机复杂多样,但多风、多瘀是其共性,故以活血疏风为基本治疗大法,强调治疗头痛首先要辨是外感还是内伤。外感要辨寒热,内伤要分虚实。急性头痛多与外感有关,顽固性头痛多与内伤有关。
外感多由风邪兼夹寒、热、湿
外感多为感受风寒、风热或风湿之邪,邪循经入巅而头痛。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头为高巅之上,惟风可到,寒、热、湿均可与之伴行。左振素治疗外感头痛,寒、热、湿证均配伍祛风药物。常用的祛风药有防风、白芷、荆芥、麻黄、桂枝、羌活等。若为风热头痛多合用菊花、山栀子、生石膏等;风寒头痛多以蔓荆子、荆芥、羌活、细辛、白芷为主;风湿头痛多合用白术、陈皮、半夏等。
风寒头痛 头痛连及项背,恶风畏寒,常喜裹头,遇寒而加重,面部紧束感,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治法:疏风散寒,通络止痛。经验方:川芎12g,羌活12g,荆芥12g,薄荷10g,细辛3g,白术12g,防风12g,白芷12g,延胡索12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风热头痛 头胀而痛,痛如刺灼感,发热恶风,或见口臭、齿龈肿痛,或见大便干燥,小便短赤,局部喜冷,舌红,苔黄腻,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通络止痛。经验方:川芎12g,白芷12g,石膏30g,菊花12g,藁本12g,羌活12g,薄荷10g,黄芩12g,连翘15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风湿头痛 头痛头重如裏,形体肥胖,脘闷纳呆,舌淡胖,苔白腻,脉滑。治法:祛风胜湿。经验方:川芎12g,羌活12g,白芷12g,蔓荆子10g,防风12g,藁本12g,陈皮12g,半夏12g,延胡索12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内伤当分虚实
内伤头痛当分虚实。虚则以气血虚、肾精亏为主,实则有痰浊、瘀血,以及虚实夹杂肝阳上亢诸型。头部多瘀,虚证、实证皆当配伍活血化瘀药。
气虚头痛 头痛,痛势绵绵,时发时止,劳则加剧,倦怠乏力,畏寒少气,口淡无味,舌苔薄白,脉无力。治法:益气升清。经验方:党参15g,黄芪30g,白术12g,当归12g,白芍12g,川芎12g,蔓荆子10g,茯苓15g,炒山药12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血虚头痛 头痛而晕,面色少华,心悸怔忡,舌质淡,脉细。治法:养血补血。经验方:熟地黄15g,菊花12g,当归12g,白芍12g,川芎12g,蔓荆子10g,枸杞子15g,何首乌12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肾精亏虚 头空痛,伴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带下,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法:补肾填精。经验方:熟地黄15g,山茱萸12g,山药12g,枸杞子15g,菊花12g,当归12g,白芍12g,川芎12g,蔓荆子10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痰浊头痛 头痛昏蒙,胸脘痞闷,纳呆呕恶,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治法:化痰降逆。经验方:半夏10g,白术12g,天麻12g,橘红12g,茯苓15g,川芎12g,牛膝15g, 菊花12g,当归12g,白芍12g,蔓荆子10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瘀血头痛 头痛如锥刺、刀割,部位固定不移,或食后加重,舌质偏暗,多见瘀点,脉细或细涩。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经验方:延胡索12g,赤芍12g,川芎12g,桃仁12g,红花12g,牛膝I5g,菊花12g,当归12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肝阳上亢 头胀痛,头目眩晕,烦躁易怒,面红目赤,头痛以两侧为重。诸症遇精神刺激而加重。口苦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治法:镇肝潜阳,息风止痛。经验方:天麻12g,钩藤15g,石决明30g(先煎),橘红12g,桑寄生15g,茯苓15g,川芎12g,牛膝15g,菊花12g,黄芩12g,当归12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常用药物
川芎,辛苦温,入肝、胆、膀胱、三焦经。为治头痛要药,凡头痛不论寒证、热证,实证、虚证均可应用。《神农本草经》言川芎主“中风入脑头痛”,川芎为血中之气药,走而不守,上行头顶,能使化痰祛瘀诸药药效直达病所。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川芎能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心脑血管舒缩功能,有较强的镇痛、镇静作用。常用量12~15g。
菊花,甘苦凉,入肺、脾、肝、肾,能疏散风热,平肝明目,除烦安胃,清热解毒。风热头痛、肝阳头痛皆可应用。《本草经疏》载:“菊花专制风木,故为祛风之要药,苦可泄热,甘能益血,甘可解毒……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利血气者,即除热祛风益气,入心、入脾、入肝之验也。”常用量10~15g。
柴胡,苦凉,入肝、胆、三焦经,能和解少阳,升阳举陷,疏肝解郁,清热泻火,为少阳经头痛的引经药。《医学启源》曰:“柴胡,少阳、厥阴引经药也……善除本经之头痛,非他药所能止。”常用量10~15g。
羌活,辛苦温,入膀胱、肾经,解表散寒,祛风胜湿,能直上巅顶,横行肢臂,用于风寒感冒,太阳经头痛,风湿痹痛。《日华子本草》曰:“治一切风并气,筋骨拳挛,四肢贏劣,头眩,明目,目赤疼及伏梁水气,五劳七伤,虚损冷气,骨节酸痛,通利五脏。”常用量10~12g。
白芷,辛温,入肺、脾、胃经,解表散寒,祛风燥湿止痛。《本草求真》言:“白芷,色白味辛,气温力厚,通窍行表。为足阳明胃经祛风散湿主药,故能治一切头面诸疾,如头目昏痛,眉棱骨痛,暨牙龈骨痛。”常用量10~15g。
细辛,辛温,入肝、肾、膀胱经,辛温解表,散寒上痛,辛香通窍,温肺化饮。《神农本草经》曰:“主……头痛脑动,面节拘挛,风湿痹痛。”辛则横走,温能教寒,风寒风湿,用之皆宜,更能散少阴之邪,为少阴头痛之引经药,水煎服常用量3~6g。
藁本,辛甘温,入膀胱、小肠经,辛温升散,善达头之巅顶,散风寒湿邪,祛风止痛,用于风寒头痛、风湿头痛、巅顶头痛,为治头痛之要药。常用量10~12g。
天麻,甘平,入肝经,能平肝潜阳,息风止痛,祛风止痹,用于肝阳头痛、痰浊头痛、风湿痹痛及肢体麻木、手足不遂等症。常用量10~12g。
石菖蒲,辛苦温,芳香辛烈,为化痰开窍之上品,散寒除湿,聪耳明目,痰浊头痛用之最宜。药理学研究证实其有镇静中枢、抗惊厥的作用。常用量10~12g。
注重引经药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述了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厥阴经的头痛症状,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头面,厥阴经也会于巅顶,脏腑经络受邪之不同,头痛的部位也不同。循经用药,可奏事半功倍之效。《兰室秘藏•头痛门》亦曰:“太阳头痛,恶风,脉浮紧,川芎、羌活、独活、麻黄之类为主;少阳经头痛,脉弦细,往来寒热,柴胡为主;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寒,脉浮缓长实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为主;太阴头痛,必有痰,体重,或腹痛,为痰癖,其脉沉缓,苍术、半夏、南星为主;少阴经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为主;厥阴头痛,项痛,或痰吐涎沫,厥冷,其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由此,左振素临床分经论治头痛,太阳经头痛,多在头后,下连项背,加用羌活;阳明经多在前额及眉棱骨处,加白芷;少阳经头痛多在颞部,加柴胡引经;少阴经头痛在枕部,加细辛;厥阴经头痛则在颠顶,应加藁本。左振素强调,虽风、瘀为头痛的主要病因病机,但审证求因是治疗的前提,见痛止痛、妄用风药,也失治病求本之原则。
验案举隅
程某,女,61岁,2021年12月10日初诊。主诉:阵发性右侧头痛3年,加重1个月。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头痛,尤以右侧颞部明显。曾就诊于当地多家医院,并行相关辅助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口服消炎止痛药物(具体名称及剂量不详)对症治疗。效不佳。随后病情反复发作,时轻时重。1个月前,上述症状复发,痛势剧烈,连及右眼。受凉及情绪波动后症状加重。无头晕、耳鸣、心慌、胸闷、肢体麻木等症状,平素怕冷,纳可,眠差,二便调。患者体型中等,痛苦面容,舌质偏暗,舌边尖红,舌苔厚腻略黄,脉弦滑有力。
诊断:头痛(肝火上炎,痰蒙清窍)。
治法:清肝泻火,化痰降逆止痛。
方用龙胆泻肝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柴胡15g,黄芩15g,龙胆草6g,川芎15g,白芷15g,炒酸枣仁30,石菖蒲12g,姜半夏10g,白术15g,天麻15g,牛膝15g,炙远志10g。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12月13日二诊:自诉阵发性头痛明显减轻,纳眠可,二便调。舌边尖红,苔厚腻,脉滑。守上方加茯苓10g、苍术15g、藿香12g以加强健脾化湿、祛痰浊。继服7剂。
1个月后电话随访,未再发头痛。
按 《丹溪心法•头痛》指出:“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可下者。”左振素认为此病案患者阵发性右侧头痛3年,现再次复发,痛势剧烈,连及右眼,情绪波动后加重,舌边尖红,苔厚腻略黄,脉弦滑有力,乃肝胆实火上炎,兼有痰浊上蒙清窍。故以清肝胆实火、化痰降逆止痛为治法,方选龙胆泻肝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切中病机。怪病多痰,久病多瘀,方中选用川芎、牛膝以活血化瘀止痛。川芎辛温升散,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为治疗头痛要药。牛膝味苦入肝经,能导热下行,以降上炎之火。升降相济,用药巧妙,故收良效。
葫芦灸治疗痛经案
摘自2025-5-22中国中医药报
陆钱海 江苏省太仓市新湖卫生院 肖福君 江苏省太仓市金浪卫生院
痛经,属中医学“经行腹痛”范畴,其发病机理与胞宫、冲任二脉紧密相连,临床诸多证型中,寒凝血瘀型尤为常见。妇女日常若饮食不节、起居失常,极易损耗体内阳气;又或遭受外寒侵袭,寒邪便会凝滞于胞宫。肾阳不足,阴寒之邪便会内生,致使寒凝血滞,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疼痛。随着时间推移,瘀血留滞体内,加之寒邪主收引的特性,使得气血涩滞愈发严重,疼痛也随之加剧。近期,笔者运用葫芦灸疗法治疗一例痛经患者,疗效显著,现分享如下。
陆某,女,18岁,2024年7月2日就诊。患者痛经已持续1年之久。近1年来,每逢月经来潮,患者便会出现小腹剧烈疼痛,遇冷时疼痛更为明显。此前,患者曾在外院中医科接受中药治疗长达3个月,痛经症状稍有缓解,但未能根治。刻下:患者神志清晰,精神状态一般,月经量偏少,经色暗沉且夹杂血块,月经周期约为28天,经期持续7天,末次月经时间为2024年7月1日。带下正常,大便每日2次,偏溏,睡眠与食欲尚可。舌质暗,舌苔薄白,脉沉紧。
诊断:经行腹痛(寒凝血瘀)。
治则: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治疗: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先对施灸部位进行清洁,范围上至两肋弓下缘最低点,下至两髂前上棘处。随后,在葫芦内部插入5柱艾柱,并将艾柱与皮肤的距离调节至8~10cm,此距离为适宜距离,既能保证艾灸效果,又可避免灼伤皮肤。点燃艾柱后,根据患者对热的耐受程度,灵活调整艾柱与皮肤的距离。待艾柱充分燃烧后,将葫芦放置在底座上,以患者感觉温热且无灼痛为宜。为减少热量散失,用布罩遮盖,同时将外置排烟孔与排烟机接通。患者身体裸露部位用毛巾包裹,防止受凉。在治疗过程中,时刻注意防止患者烫伤,做好保暖措施,并叮嘱患者治疗后的3小时内不可用冷水洗澡,饮食上忌食生冷寒凉食物。
患者葫芦灸治疗后,腹痛症状明显缓解。后续嘱其每周治疗3次,以2个月为1个疗程。
9月9日患者前来复诊,自述在治疗期间月经恢复正常。3个月后,通过微信随访,患者表示痛经未再复发。
按 本案患者灸治范围包含了神阙、关元、气海、水道、归来、子宫等穴位,神阙、气海、关元均为任脉要穴,灸之有温阳益气活血的功效。此范围恰好为子宫在体表的投影位置,既可以通过穴位激发经脉以温经通络,又可以直接作用于胞宫,从而达到温经散寒、化瘀止痛的效果。葫芦灸是以天然葫芦作为灸器,在葫芦内部安置艾柱,能够有效避免艾柱燃烧过程中对皮肤造成灼伤;同时,葫芦特殊的外形结构,有助于艾柱充分燃烧,使穴位处保持持续恒温状态。这种稳定的温热刺激,能够更好地激发艾灸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的功效,让艾灸的温热效应直达胞宫,驱散寒凝血瘀之邪,从而有效缓解痛经症状。

经方治疗顽固性头痛

 经行头痛 (2019-12-31 03:28:38)[编辑][删除]


周莎 中国中医科学院
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顽固性或频繁发作的头痛往让人深受其苦,甚至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伤寒杂病论》中以六经辨证为主,其中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太阴、厥阴病均有头痛的见证。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脑病科荆志伟主任医师多以六经辨证论治、选方用药治疗头痛,效果较为理想。
白德全,男,55岁,工人。2019年11月23日初诊。主诉:头痛、眩晕5年。刻下:目赤,眼眶下青黑,自汗,腰痛。舌红苔白、有裂纹、黏液带、边有齿痕,脉弦数。此为少阳、太阴同病。用小柴胡汤合桂枝加葛根汤合吴茱萸汤。
处方:大枣20克,柴胡12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姜半夏18克,制吴茱英15克,葛根60克,桂枝12克,甘草6克,白芍30克,干姜6克,淫羊藿10克,土茯苓60克。14剂,免煎剂,水冲服,每日3次。
12月7日复诊,诉头痛、自汗均减轻,眼眶下略青黑,舌红苔白,脉弦数。首方去淫羊藿,白芍减至20克。14剂,免煎剂,水冲服,每日3次。嘱服药3天停药1天,再服药3天。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患者脉弦,头痛,目眩,为少阳病的典型证候,且目赤、舌红、裂纹舌、脉数均提示有热,故与小柴胡汤主之。
患者腰痛伴自汗,与《伤寒论》所言:“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贴合,故用此方。
《伤寒论》第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头痛、眼眶下青黑、腰痛皆为寒邪客经,脉络阻滞,阳气不通。青、黑二色主寒与痛,浊阴上逆则发为头痛,寒凝经脉则发为痛,故以吴茱萸汤散寒止痛。
明代医家缪希雍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治疗“头风神方”,方中土茯苓四两,余药均不超过三钱。清代孟文瑞《春脚集》载“立愈汤”,“治一切头痛”:土茯苓一两,余药皆两三钱。国医大师王琦治疗偏头痛喜用土茯苓。薛永平自拟土茯苓汤治疗65例血管性偏头痛患者,有效率60例,痊愈40例,可见土茯苓对偏头痛确有奇效。且经荆志伟多次在临床使用,超60克的大剂量土茯苓,治疗顽固性头痛屡获良效。(周莎)

 治疗头痛的土方法

  1、白萝卜汁滴鼻,鲜白萝卜一个,捣烂挤汁,滴鼻。在滴液中也可溶入冰片1.5克再用。滴后应保持20分钟汁不外流,1日2次。

  2、葱姜泥敷痛处,鲜葱3条,姜皮半酒杯,酒糟1杯,共捣拌匀,敷于痛处。

  3、辣椒树蔸十个,洗净,水煎加糖服。

  4、热水泡双手,洁净热水一盆,把双手浸入。水量以浸过手腕为宜,并不间断地加些热水,以保持水温。浸泡半小时后,痛感可减轻,甚至完全消失。

  5、丝瓜藤、苦瓜藤炒枯碾末,每次用开水送服10一12克。

http://img.99.com.cn/uploads/170629/408_102324_1.jpg

  6、服“中药”小方,甘菊花、石膏、川芎各10克,研末,每服3克,清茶送下。

  7、白芷4克,冰片2克,细辛2克,研磨粉卷入纸筒放药粉燃着,用鼻吸入烟气,该方适用于神经头痛。

  8、用白萝卜皮贴在两面的太阳穴上,每晚贴20分钟,可治疗头痛。

  9、干白菜跟1块,红糖60克,生姜3片,水煎服,日服3次。

  10、鲜丝瓜根3个,白芷10克,与瘦猪肉适量共煮,吃肉喝汤。

  11、双勾30克,红枣60克,黑豆60克,生姜3片,鸡蛋2个,共煮服。

  12、川芎6克,绿茶6克,红糖适量。清水一碗半,煎至一碗,去渣饮用。

  13、当归10克,川芎5克,白芷6克,葱白3根。水煎2次,混合后分上、下午服,每日1剂。

  14、辛夷花10-12克,鸡蛋2个,加清水适量同煮,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饮汤吃蛋。

  15、头痛时把苹果磨成泥状涂在纱布上,贴在头痛处,症状可减轻。

  16、冰袋冷敷。将冰块放在冰袋里或用毛巾包好,敷在头疼部位。等冷却的头部血管收缩后,能够有效的缓解偏头痛。

  17、菊花枕。菊花干品1000克,川芎400克,丹皮、白芷各200克,装入枕套内,使药物缓慢挥发,具有活血行气、清热凉血、祛风解表、生肌止痛之功效

川芎30克,郁李仁6克,柴胡10克,制香附15克,白芍10克,白芷10克,白芥子10克,炙甘草3克。

主治:偏头痛(一侧或两侧头疼,涨痛、跳痛、刺痛)、头晕目涨、心烦易怒。

用法:每日一剂,分两次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