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表止汗玉屏风


玉屏风颗粒源于《医方类聚》中的玉屏风散,原方由防风一两,黄芪(蜜炙)、白术各二两组成,研末后,加大枣一枚,水煎至七分,去滓,食后热服,主治腠理不密、易于感冒等。方名玉屏风者,意即其功有似御风之屏障,而又珍贵如玉。
中成药玉屏风颗粒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有益气固表止汗之功,主治表虚自汗,症见汗出恶风、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现代还用于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自汗、肾小球肾炎、慢性荨麻疹、支气管哮喘等属表虚不固者,以及用于气虚感冒初期的治疗和气虚体质的健康与亚健康人群的调理。
方中黄芪甘温,可大补脾肺之气、固表止汗,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力,为臣药;防风走表而散风御邪,合黄芪固表而不留邪,祛风而不伤正,为佐药。全方药味虽少,但配伍精当,补中寓散,是提升人体正气以抵御外邪侵袭的经典名方。
服法及禁忌
中成药玉屏风颗粒为浅黄色或棕红色颗粒,味涩而后甘,每袋装5g。每次服1袋,每日2~3次,开水冲服,用大枣煎水送服效果更佳。服用本药时忌食油腻食物;过敏体质者慎用;气虚自汗、阴虚盗汗者不适用。小儿、孕妇、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桂枝汤“四联用法”治“阴结”
摘自2025-8-20中国中医药报
郭冉冉 张英栋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桂枝汤作为《伤寒论》群方之首,具有“攻表”“充卫”“解肌”“发汗”的功效,可鼓荡正气、趋向于外和上,温充卫气,司开合,得正汗(以上功效的描述参看“桂枝汤新解”系列文章)。广汗法健康诊疗体系运用桂枝汤为主配合鹿(茸)血、四甲散、排脓汤组成“四联用法”,“温、充、化、排”治疗表系统的“阴结”,多有心得,以下详述。
“阴结”产生的机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阳化气,阴成形。”明代医家张景岳提出:“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阳”主动,性温热,可促进万物气化;“阴”主静,性寒凝,可凝聚而成形。《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曰:“天主生物,地主成物。故阳化万物之气,而吾人之气由阳化之;阴成万物之形,而吾人之形由阴成之。”在病理状态下,阴过而为结,《灵枢•百病始生》指出:“积之始生,得寒乃生。”《难经•五十五难》云:“积者,阴气也。”《瘟疫论补注》曰:“阴凝不化,邪气留而不行。”临床上若“阳化气不足”或“阴成形有余”就会产生病理性的凝滞,出现“阴结”。本文中的“阴结”特指身体整体不易发热之“阴”,造成的类似于结节、囊肿、肌瘤之类不易移动的癥瘕积聚之“结”。
“四联用法”治“阴结”
桂枝汤为主,配合鹿(茸)血、四甲散、排脓汤,即广汗法健康诊疗体系中的“四联用法”,具有“温、充、化、排”的功效。四联的功效分别如下。
桂枝汤负责温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灵枢•本藏》中指出:“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卫气属阳,桂枝汤通过温充卫气达到“攻肌”散结的目标,从而消除表系统的“阴结”。
鹿(茸)血负责补充库存。鹿(茸)血为中药里的血肉有情之品。《中药大辞典》记载本品最早出处为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食治》,《普济方》记载其“令人血气充盈”,其性热其味甘咸,体阴用阳,具有益肾的功效。肾主藏,桂枝汤鼓荡正气、趋向于外和上,具有升提、发散的作用,过于升发则有“拔肾根”的隐患。故在桂枝汤加量“温充”“攻肌”过程中,需要备用鹿(茸)血类药物,有备无患,以防“拔肾根”。
四甲散负责化坚。四甲散由炮山甲、鳖甲、龟甲、鸡内金组成。方中炮山甲穿山化坚;鳖甲软坚散结;龟甲,“味咸平……破癥瘕核疟”(《神农本草经》);鸡内金消积,四药合用起到“化”的作用。目前由于炮山甲属于禁用药,常用皂角刺代替,称为变通四甲散。
排脓汤负责排脓。《灵枢•痈疽》中记载:“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桂枝汤“温充”,鹿(茸)血类做好后勤保障,逐渐加量,服用目标在“大热不止”。“大热不止”后加上四甲散目标在化阴结“为脓”。成脓后需要排,就需要用到排脓汤。
“四联用法”的核心机理在通过鼓动“阳化气”的力量治疗病理状态下的“阴成形”,使“阴结”由阴转阳,热盛肉腐化脓排脓,使有形的“阴结”气化、逐渐缩小乃至消失。
“四联用法”治“阴结”医案
尚某,男,10岁,2024年7月16日初诊。主因“反复咽部异物感,清嗓子2年余,加重1周”就诊。患儿反复咽部异物感,清嗓子2年余,每因感冒、发热加剧,咽部经常性的疼痛、不利,时有白色黏痰,难以咳出。1周前因感冒后症状加重。刻下症:精神、睡眠可,食欲不佳,挑食,大便偏干,2~3天1次,咽部异物感加重。平素怕冷明显,腹部、腰臀部及双下肢凉不出汗,上身出汗较多。查体:T36.3,形体瘦弱,面色萎黄。咽部暗瘀,双侧扁桃体度肿大,咽后壁散在多个滤泡。辅助检查:血细胞分析:红细胞4.11×1012/L,血红蛋白118g/L,红细胞压积0.3L/L。生化系列:血清总蛋白测定57.8g/L,血清白蛋白测定39.6g/L,血清球蛋白测定18.2g/L,氯测定109mmol/L,肌酐测定44.5umol/L。抗链球菌溶血素0测定435.21U/mL。
诊断:慢性扁桃体炎、咽炎、贫血(轻度)。
治疗:患儿平素怕冷,咽部异物感明显,经常清嗓子,上身出汗较多,给予桂枝加黄芪汤:肉桂15g,赤芍15g,生姜15g,甘草10g,大枣12g,黄芪10g。“将息法”服用,日3次,0.5剂起渐加量,每日增加0.5剂(0.5/0.5/0.5剂,1/0.5/0.5剂,1/1/0.5剂,1/1/1剂……),早中晚饭前服。
7月21日二诊:患儿桂枝加黄芪汤加量至早中晚各2包(日3剂),精神、睡眠可,食欲好转,大便1天1次,时有偏干。自诉怕冷减轻,咽部微有疼痛不适,有痰,清嗓子加重。查体:咽部转红,双侧扁桃体度肿大,咽后滤泡转红略缩小,咽后壁有黏性分泌物。由于患儿服药困难,身体较前转热,咽部疼痛不适,有痰,清嗓子加重,咽后滤泡转红略缩小,咽后壁有黏性分泌物,给予桂枝汤加黄芪继服,每日3剂维持,继续“温充”。同时加用排脓汤:桔梗30g,生姜10g,大枣20g,甘草20g。有痰时服用(每日可服2~3次),促进“温充”过程中“阴结”化开后产生的分泌物排出。
7月30日三诊:患儿桂枝加黄芪汤每日服用3剂维持,精神、睡眠可,食欲好转,大便1天1次,顺畅,小便正常,怕冷减轻,加用排脓汤后咽部疼痛消失,痰多。查体:咽部色红,双侧扁桃体度肿大,较前缩小,咽后滤泡转红充血明显。患儿身体转热,咽部转红,痰多,桂枝汤加黄芪、排脓汤继服。
8月7日四诊:患儿精神、饮食、睡眠可,大便1天1次,成形顺畅,咽部异物感减轻,咽部有痰减少,清嗓子次数减少。身体较前转热,怕冷减轻,腰臀部及双下肢转热、时有微汗,上身出汗减少。查体:咽部转红,左侧扁桃体度肿大,右侧扁桃体度肿大,咽后滤泡变平缩小明显。患儿咽部有痰减少,扁桃体及咽后滤泡逐渐缩小,桂枝汤加黄芪汤、排脓汤继服。
四诊药喝完后自行停药2周。
8月29日五诊:患儿精神、饮食、睡眠可,大便1天1次,偏干,小便正常。自诉咽部异物感消失,咽部有痰减少。偶有清嗓子。服药后自觉身热明显转热,上身出汗可控。查体:咽部淡红,双侧扁桃体I°肿大,咽后滤泡大部分消退。因患儿服肉桂加黄芪汤困难,停桂枝加黄芪汤,给以变通四甲散(鳖甲、龟甲、鸡内金、皂角刺各5g),早中晚饭后服,每次0.5剂。
9月19日六诊:患儿1周前咽部疼痛,鼻塞,黄鼻涕,流鼻血1次,微有头晕,体温37.1,未用药,目前咽部疼痛消失,干咳,精神、饮食可,睡眠不稳,大便1天1次,偏干,小便正常,微有怕冷,上身易出汗。查体:咽部淡红,双侧扁桃体I°肿大,缩小明显,咽后滤泡消退80%。因患儿怕冷、汗多,干咳,给予变通四甲散合麻附细加味:鳖甲5g,龟甲5g,鸡内金5g,皂角刺5g,麻黄3g,附子6g,细辛3g,黄芪10g,赤芍10g。口服,日1剂,日2次,早中饭后服。
9月24日随访:患儿不适症状消失,已无咽部异物感,偶有清嗓子,咽部无不适。精神、饮食、睡眠可,大便1天1次,顺畅,小便正常,已无怕冷,上身出汗减少。
按 患儿反复外感致扁桃体肿大、咽后壁滤泡,咽部暗瘀,属咽部“阴结”,平素怕冷明显,不易发热,加之上身出汗偏多,选用桂枝加黄芪汤“将息法”之逐渐加量服用。希望“温充”过程中患者出现出汗减少,怕冷减轻,身体转热,大便通畅,咽部转红,扁桃体缩小、咽后壁滤泡消失。实际“温充”过程中,出现咽部有痰、疼痛,扁桃体、咽后壁滤泡红肿化脓等上火表现,加用排脓汤,后咽部分泌物减少,咽部疼痛消失,则继续使用桂枝加黄芪汤“温充”,后期加入变通四甲散加强软坚散结,“化”阴结。加上后期患者找回“发热”能力,咽部阴结逐渐消退。
综上所述,“四联用法”服药不足2月,患儿“阴结”消退明显。广汗健康诊疗体系将很多部位的囊肿、结节、肌瘤等均视作与此类似的“阴结”,用桂枝汤类方“四联用法”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目前囊肿、结节、肌瘤等“阴结”类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请同道参考本文所述“四联用法”,同时参看广汗法提倡的“可控发热疗法”等相关内容,以更好地服务更多“阴结”患者。
摘自2025-8-20中国中医药报
郭冉冉 张英栋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桂枝汤作为《伤寒论》群方之首,具有“攻表”“充卫”“解肌”“发汗”的功效,可鼓荡正气、趋向于外和上,温充卫气,司开合,得正汗(以上功效的描述参看“桂枝汤新解”系列文章)。广汗法健康诊疗体系运用桂枝汤为主配合鹿(茸)血、四甲散、排脓汤组成“四联用法”,“温、充、化、排”治疗表系统的“阴结”,多有心得,以下详述。
“阴结”产生的机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阳化气,阴成形。”明代医家张景岳提出:“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阳”主动,性温热,可促进万物气化;“阴”主静,性寒凝,可凝聚而成形。《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曰:“天主生物,地主成物。故阳化万物之气,而吾人之气由阳化之;阴成万物之形,而吾人之形由阴成之。”在病理状态下,阴过而为结,《灵枢•百病始生》指出:“积之始生,得寒乃生。”《难经•五十五难》云:“积者,阴气也。”《瘟疫论补注》曰:“阴凝不化,邪气留而不行。”临床上若“阳化气不足”或“阴成形有余”就会产生病理性的凝滞,出现“阴结”。本文中的“阴结”特指身体整体不易发热之“阴”,造成的类似于结节、囊肿、肌瘤之类不易移动的癥瘕积聚之“结”。
“四联用法”治“阴结”
桂枝汤为主,配合鹿(茸)血、四甲散、排脓汤,即广汗法健康诊疗体系中的“四联用法”,具有“温、充、化、排”的功效。四联的功效分别如下。
桂枝汤负责温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灵枢•本藏》中指出:“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卫气属阳,桂枝汤通过温充卫气达到“攻肌”散结的目标,从而消除表系统的“阴结”。
鹿(茸)血负责补充库存。鹿(茸)血为中药里的血肉有情之品。《中药大辞典》记载本品最早出处为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食治》,《普济方》记载其“令人血气充盈”,其性热其味甘咸,体阴用阳,具有益肾的功效。肾主藏,桂枝汤鼓荡正气、趋向于外和上,具有升提、发散的作用,过于升发则有“拔肾根”的隐患。故在桂枝汤加量“温充”“攻肌”过程中,需要备用鹿(茸)血类药物,有备无患,以防“拔肾根”。
四甲散负责化坚。四甲散由炮山甲、鳖甲、龟甲、鸡内金组成。方中炮山甲穿山化坚;鳖甲软坚散结;龟甲,“味咸平……破癥瘕核疟”(《神农本草经》);鸡内金消积,四药合用起到“化”的作用。目前由于炮山甲属于禁用药,常用皂角刺代替,称为变通四甲散。
排脓汤负责排脓。《灵枢•痈疽》中记载:“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桂枝汤“温充”,鹿(茸)血类做好后勤保障,逐渐加量,服用目标在“大热不止”。“大热不止”后加上四甲散目标在化阴结“为脓”。成脓后需要排,就需要用到排脓汤。
“四联用法”的核心机理在通过鼓动“阳化气”的力量治疗病理状态下的“阴成形”,使“阴结”由阴转阳,热盛肉腐化脓排脓,使有形的“阴结”气化、逐渐缩小乃至消失。
“四联用法”治“阴结”医案
尚某,男,10岁,2024年7月16日初诊。主因“反复咽部异物感,清嗓子2年余,加重1周”就诊。患儿反复咽部异物感,清嗓子2年余,每因感冒、发热加剧,咽部经常性的疼痛、不利,时有白色黏痰,难以咳出。1周前因感冒后症状加重。刻下症:精神、睡眠可,食欲不佳,挑食,大便偏干,2~3天1次,咽部异物感加重。平素怕冷明显,腹部、腰臀部及双下肢凉不出汗,上身出汗较多。查体:T36.3,形体瘦弱,面色萎黄。咽部暗瘀,双侧扁桃体度肿大,咽后壁散在多个滤泡。辅助检查:血细胞分析:红细胞4.11×1012/L,血红蛋白118g/L,红细胞压积0.3L/L。生化系列:血清总蛋白测定57.8g/L,血清白蛋白测定39.6g/L,血清球蛋白测定18.2g/L,氯测定109mmol/L,肌酐测定44.5umol/L。抗链球菌溶血素0测定435.21U/mL。
诊断:慢性扁桃体炎、咽炎、贫血(轻度)。
治疗:患儿平素怕冷,咽部异物感明显,经常清嗓子,上身出汗较多,给予桂枝加黄芪汤:肉桂15g,赤芍15g,生姜15g,甘草10g,大枣12g,黄芪10g。“将息法”服用,日3次,0.5剂起渐加量,每日增加0.5剂(0.5/0.5/0.5剂,1/0.5/0.5剂,1/1/0.5剂,1/1/1剂……),早中晚饭前服。
7月21日二诊:患儿桂枝加黄芪汤加量至早中晚各2包(日3剂),精神、睡眠可,食欲好转,大便1天1次,时有偏干。自诉怕冷减轻,咽部微有疼痛不适,有痰,清嗓子加重。查体:咽部转红,双侧扁桃体度肿大,咽后滤泡转红略缩小,咽后壁有黏性分泌物。由于患儿服药困难,身体较前转热,咽部疼痛不适,有痰,清嗓子加重,咽后滤泡转红略缩小,咽后壁有黏性分泌物,给予桂枝汤加黄芪继服,每日3剂维持,继续“温充”。同时加用排脓汤:桔梗30g,生姜10g,大枣20g,甘草20g。有痰时服用(每日可服2~3次),促进“温充”过程中“阴结”化开后产生的分泌物排出。
7月30日三诊:患儿桂枝加黄芪汤每日服用3剂维持,精神、睡眠可,食欲好转,大便1天1次,顺畅,小便正常,怕冷减轻,加用排脓汤后咽部疼痛消失,痰多。查体:咽部色红,双侧扁桃体度肿大,较前缩小,咽后滤泡转红充血明显。患儿身体转热,咽部转红,痰多,桂枝汤加黄芪、排脓汤继服。
8月7日四诊:患儿精神、饮食、睡眠可,大便1天1次,成形顺畅,咽部异物感减轻,咽部有痰减少,清嗓子次数减少。身体较前转热,怕冷减轻,腰臀部及双下肢转热、时有微汗,上身出汗减少。查体:咽部转红,左侧扁桃体度肿大,右侧扁桃体度肿大,咽后滤泡变平缩小明显。患儿咽部有痰减少,扁桃体及咽后滤泡逐渐缩小,桂枝汤加黄芪汤、排脓汤继服。
四诊药喝完后自行停药2周。
8月29日五诊:患儿精神、饮食、睡眠可,大便1天1次,偏干,小便正常。自诉咽部异物感消失,咽部有痰减少。偶有清嗓子。服药后自觉身热明显转热,上身出汗可控。查体:咽部淡红,双侧扁桃体I°肿大,咽后滤泡大部分消退。因患儿服肉桂加黄芪汤困难,停桂枝加黄芪汤,给以变通四甲散(鳖甲、龟甲、鸡内金、皂角刺各5g),早中晚饭后服,每次0.5剂。
9月19日六诊:患儿1周前咽部疼痛,鼻塞,黄鼻涕,流鼻血1次,微有头晕,体温37.1,未用药,目前咽部疼痛消失,干咳,精神、饮食可,睡眠不稳,大便1天1次,偏干,小便正常,微有怕冷,上身易出汗。查体:咽部淡红,双侧扁桃体I°肿大,缩小明显,咽后滤泡消退80%。因患儿怕冷、汗多,干咳,给予变通四甲散合麻附细加味:鳖甲5g,龟甲5g,鸡内金5g,皂角刺5g,麻黄3g,附子6g,细辛3g,黄芪10g,赤芍10g。口服,日1剂,日2次,早中饭后服。
9月24日随访:患儿不适症状消失,已无咽部异物感,偶有清嗓子,咽部无不适。精神、饮食、睡眠可,大便1天1次,顺畅,小便正常,已无怕冷,上身出汗减少。
按 患儿反复外感致扁桃体肿大、咽后壁滤泡,咽部暗瘀,属咽部“阴结”,平素怕冷明显,不易发热,加之上身出汗偏多,选用桂枝加黄芪汤“将息法”之逐渐加量服用。希望“温充”过程中患者出现出汗减少,怕冷减轻,身体转热,大便通畅,咽部转红,扁桃体缩小、咽后壁滤泡消失。实际“温充”过程中,出现咽部有痰、疼痛,扁桃体、咽后壁滤泡红肿化脓等上火表现,加用排脓汤,后咽部分泌物减少,咽部疼痛消失,则继续使用桂枝加黄芪汤“温充”,后期加入变通四甲散加强软坚散结,“化”阴结。加上后期患者找回“发热”能力,咽部阴结逐渐消退。
综上所述,“四联用法”服药不足2月,患儿“阴结”消退明显。广汗健康诊疗体系将很多部位的囊肿、结节、肌瘤等均视作与此类似的“阴结”,用桂枝汤类方“四联用法”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目前囊肿、结节、肌瘤等“阴结”类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请同道参考本文所述“四联用法”,同时参看广汗法提倡的“可控发热疗法”等相关内容,以更好地服务更多“阴结”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