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学中”怎么学

(2022-07-01 05:16:19)
“西学中”有一条捷径是学名老中医的经验。中医的精华靠薪火相传,言传身教从古至今都是学习中医非常重要的方式。西医医生不能像中医类专业的大学生一样接受系统的中医学高等教育,也不能获得大量的见习与实习机会。因此,中医理论基础以及临床技能整体偏薄弱,学习名老中医的经验有助于较快速地步入中医之门,获得一定的中医诊治思维与技术。
学中医医疗保健的适宜技术
中医适宜技术种类较多,如灸法、推拿、拔罐、刮痧、中药熏洗、穴位贴敷等,这些简、便、廉、验的技术大多可以即学即会。此外,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也非常值得学习,如药膳食疗、传统运动功法等。
学中医蕴藏的深厚传统文化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伟大创造和瑰宝。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的精气、五行和阴阳学说、整体思维、三因制宜思想以及养生思想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体现。学中医不仅是学医疗技术,更是在学中国传统文化。接受国学、国医的熏陶,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西学中”怎么学
“西学中”的政策可借鉴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系统学习,全面接受,整理提高”十二字方针。因为西医医生开始学习中医的时候,很多人容易用西医的知识背景和思维方法来认识中医,容易生搬硬套,如用西医的解剖理论来解读中医的藏象理论。学中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全面学习,才能避免不见全豹,所以一开始就要独上高楼。系统学习后,方能一瞥中医的“庐山真面目”,从理论到临床接受系统中医培训后,方有可能整体提高。由于西医更具现代医学思维以及前沿的研究理念,可能推进中医药科研与创新,用现代医学技术来解读中医药学原理。
学中医必须坚定的四个自信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中医态度必须诚恳,首先要热爱中医,抱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决心,学习中医必须坚定中医理论自信、中医道路自信、中医疗效自信和中医文化自信。抱着持之以恒的决心学习中医,必将在“灯火阑珊处”探得中医之奥妙。
把握中西医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一致的,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但两种医学的哲学基础、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以及技术方法是不一样的。中医、西医各有各自的优势,中西医结合需充分吸收两种医学的特长,并使之相互沟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所以中西医结合要做到“病证结合,优势互补,求同存异”。病证结合,即把西医辨病的优势和中医辨证的特色相结合。西医的诊断更客观精确,快速诊断疾病以后,更有利于发挥中医的特色与优势,使之更有规律可循。在临床治疗方面,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根本目的,把中医和西医在疾病治疗上的优势进行互补,以产生更好的疗效。中医与西医的理论不一样,不能牵强附会、强行结合,更不能用西医的评价标准来评判中医。求同存异,才是科学的态度。
不断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
孙思邈说:“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中医的理论有时讳莫如深,需不断加深对中医基本理论的理解,方能悟透中医的“医源”,做到细水长流。中医最重视临床疗效,所有的疗效都是理论指导与经验积累的结果。因此,要知行合一,学习理论是补充“源头活水”,不断夯实中医基本理论方能见得中医“庐山真面目”。
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核心也在临床,“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通过理论不断指导临床,实践也在检验理论。在临床中学习,在学习中临床。孙思邈说:“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临床实践是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最好的途径。临床愈多,经验越丰富,疗效越好。学中医必须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
跟名师,读经典,勤于背诵
扎实的中医基本功非常重要,要多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业精于勤,要多背诵经典条文、方剂歌诀与中药功效等基础知识,这些都是学中医的基础,“地基”牢固了才能“建高楼”。中医学博大精深,理论比较抽象和深奥,没有名师指点很难成大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特别是切脉、辨证以及配伍组方等技术都极其需要名师指点才能“开窍”。
苟日新,日日新,不断创新
纵观中医学的发展史,中医的理论始终在不断创新中完善与丰富。《伤寒杂病论》问世后,医家们奉之为圭臬,形成了伤寒学派,自此治疗外感热证多以发汗解表为主。后来逐渐发现外感热证中有部分属温病范畴,这类疾病不适宜发汗解表,更需要寒凉清热,刘完素为寒凉派的代表,在其《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中已对伤寒和温疫病进行区别治疗,提出伤寒宜解表发汗,治用麻黄、桂枝之类;温疫病宜寒凉清热,用苍术白虎汤、滑石凉膈散、双解散、益元散之类。由于刘河间开寒凉清热治疗温热病之先河,故后世有“伤寒宗仲景,热病崇河间”之誉。到明清温病学派形成后,才真正将伤寒与温病严格区分开,形成了温病的理论与辨治体系,这是中医学的又一伟大突破。因此,学习中医不仅要传承精华,也要守正创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