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执补虚祛邪两纲创胸痹证治九法

(2022-07-01 05:12:57)

毛德西论治胸痹心痛
摘自2022-6-30中国中医药报
禄保平 毛峥嵘 张文宗 李彦杰 河南中医药大学
毛德西将胸痹心痛病治则治法概括为“两纲九法”,两纲指补虚与祛邪,九法分别为益气养阴法、养阴复脉法、健脾温中法、温阳扶肾法、宽胸化浊法、活血化瘀法、疏肝理气法、芳香通络法、祛寒通痹法。
全国名中医、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毛德西临证六十余年,对胸痹心痛病(主要包括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等)有较为丰富的诊疗经验。毛德西将其概括为“两纲九法”,现将其具体内容叙述如下,供同道参考。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云:“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这里所说的“太过不及”与“阳微阴弦”,是指正虚与邪实,太过者“阴弦”也,不及者“阳微”也。历代医家将本条视为胸痹心痛病之总纲。张仲景仅用“阳微阴弦”四字,既概括了该病的病因病机,又阐明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时又突出了《金匮要略》脉学的特点。
“阳微阴弦”是指气阴两虚(包括阳气与阴血)为本,实邪瘀阻为标。此处强调胸痹心痛的病机为正虚邪实,或曰阴乘阳位。毛德西将正虚与邪实视为“两纲”,乃指本病证候之本质,而具体治法有九种,合而言之为“两纲九法”。对于“两纲”之本虚与标实,其治法为“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即扶正与祛邪。至于九法,虚证之补法有四,分别为益气养阴法、养阴复脉法、健脾温中法、温阳扶肾法;实证之泻法有五,分别为宽胸化浊法、活血化瘀法、疏肝理气法、芳香通络法、祛寒通痹法。但具体于临床见证,常常是本虚与标实共见,其治疗就应补泻兼施。
1 益气养阴法
益气养阴法是针对气阴两虚证而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矣。”本证多见于中老年人,其证可见胸闷,气短,自汗,乏力,甚或恶寒肢冷,舌质淡红,脉细弱。其治疗应以益气养阴为法。中医学家岳美中提出用保元生脉饮(保元汤合生脉饮)为主方。保元汤出自明代魏直《博爱心鉴》,由黄芪、人参、桂枝(或肉桂)、甘草四味组成,为补气温阳之剂。生脉饮出自张元素《医学启源》,由人参、麦冬、五味子三味组成,为益气养阴方。毛德西临证应用保元生脉饮的常用剂量为:生黄芪15g,人参10g,麦冬15g,五味子6g,桂枝10g(阳虚用肉桂10g),炙甘草10g。一般气虚用党参,气阴两虚用生晒参或太子参,阳虚用红参。若有血虚征象,如见面色萎黄、心悸语怯等,可用保元生脉饮加当归、鸡血藤、阿胶、陈皮等,以冀益气生血和化瘀生血。
2 养阴复脉法
养阴复脉法是针对胸痹心痛病之脉结代而设。虽然《金匮要略》未言结代脉,但《伤寒论》中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炙甘草汤常被首选使用。毛德西认为,炙甘草汤证的形成以阴血不足为主,阳气式微为辅,后人称此方为养阴复脉剂。原方阴药用量大,而阳药用量不及阴药之半。一般用量为:炙甘草30g,生姜15g,生地黄30~60g,人参15g,桂枝10g,阿胶10g(烊化),麦冬30g,火麻仁15g,大枣10g。经方学家曹颖甫在《伤寒发微》中云:“此久病血虚者,心阳不振之病也。”“夫血统于脾,而出于胃中之水谷。胃虚则无以济生血之源,生血之源不继,则营血不足。脉见结代者,心阳不振,而脉中之血黏滞不得畅行也。”书中特别提到,炙甘草汤的脉象是“不任按”的,因“血少故也”。并说,“迨服本汤三五剂后,脉乃不遁,可以受按。此皆亲历之事,绝非欺人之语。”
3 健脾温中法
健脾温中法是针对胸痹心痛之脾虚夹寒证而设。《金匮要略》云:“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其中人参汤就是健脾益气、温中祛寒的代表方。人参汤与理中汤的药物相同。脾胃虚寒,中气不运,难以化生气血,必不能将气血输布于心,久之便会形成胸痹之虚证。证见胸中不适,时有痞塞感,但不痛不胀,有呼吸失续状,面色无华,或有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语言低微,脉象沉细等。医家遇此,可取“塞因塞用”之义,用人参汤(人参10g、干姜10g、炒白术10g、甘草10~20g。)治之。方中人参补气扶正,为君药;干姜振奋阳气,为辅药;佐以白术益气健脾;使以甘草益气温中,调和诸药。中焦元气恢复,阳气得升,寒气自散,胸痹之恙自消。毛德西临证治疗该病时,常加用薤白,取其辛香行气、宽胸散结之用,以求在健脾温中的同时补而不滞。
4 温阳逐水法
温阳逐水法是针对阳气式微、肾气不化而设。在胸痹心痛病的进程中,常会出现“心水”等危证。这是阳气虚弱、气不化水所致。故其治法当温阳逐水,以冀“阳化气,阴成形”,阳回水消。温阳逐水法的具体方药以《伤寒论》真武汤为宜。真武汤方证为:形寒肢冷,下肢浮肿,心中忐忑不安,面色无华,时有头眩,身体振振欲倒,舌苔薄白,脉象沉细。一派阳不化气,水饮泛滥之象。真武汤方药为:炮附子10~15g(先煎1~2小时),炒白术10~20g,茯苓15~30g,赤芍15g,生姜10g。方用附子温阳扶肾,白术健脾化饮,茯苓淡渗利湿,芍药(有瘀血者用赤芍,无瘀血者用白芍)养阴润燥,生姜通阳化饮。其功效如《赵锡武医疗经验》所云“强心扶阳,宣痹利水”,为治疗胸痹心痛病“心水”之主方。
5 宽胸祛浊法
宽胸祛浊法是针对痰浊阻络、胸阳闭塞而设。其具体方药为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白酒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的合方,即瓜蒌实15~30g,薤白15~30g,半夏10g,枳实10g,厚朴10g,桂枝10g。其中瓜蒌、薤白、半夏三味,具有宽胸宣痹、降逆祛浊的功效;而桂枝、厚朴、枳实三味,具有通阳行气、宽中消痞的作用。合而为用,其功效为宽胸理气、祛痰化浊、宣痹通阳、疏肝降逆等。应用指征为:胸闷心痛,兼有胃脘痞满,或呕恶,或呃逆,舌质淡暗、苔白腻,脉象弦紧。据梁代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记载,西汉时期的《汤液经法》里就有治疗胸痹心痛的“大补心汤”,药物组成即是以上三方的六味药。可见“瓜蒌薤白合剂”早在西汉时期就流传于医界了。方中半夏降逆和胃,枳实与厚朴行气消痞,这对胸痹心痛伴有胃痞者最为适用。
6 活血化瘀法
活血化瘀法治疗胸痹心痛病的疗效已被中西医家所共识。这是因为胸痹心痛病自始至终都有瘀血阻络,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活血化瘀法常用方有三首,一是桃红四物汤,二是血府逐瘀汤,三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冠心2号方(丹参30g、赤芍15g、川芎15g、红花15g、降香15g)。桃红四物汤其活血与补血作用相当;血府逐瘀汤是桃红四物汤加四逆散、桔梗、牛膝而成,增强了疏肝理气作用;而冠心2号方具有“活血不伤正,行气利血行,无破血伤正气”之功效,其临床指征为:心胸刺痛,痛有定处为主症,兼见唇舌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有结代等。毛德西临证喜用冠心2号方加味治之,心痛甚加元胡10g、郁金10g化瘀止痛,瘀血严重加苏木15g、红景天15g化死血而止痛。
7 疏肝理气法
胸痹心痛由肝郁气滞所引发的并不少见,尤以女性患者为多,常因情绪不遂而发病。常见症状为胸闷不舒、善太息,甚则抑郁语少,自认为病情“严重”而闷闷不乐,舌苔薄白,脉象弦细。虽然在《金匮要略》中未及此法,但所用方药不乏疏肝理气药,如薤白、枳实、杏仁、橘皮、厚朴等。其中橘枳姜汤(橘皮、枳实、生姜)就是宣通气机的良方。清代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专设“论心痛治肝”法,云:“盖心气之伤,由于肝气之不足,补其肝,而心君安其位矣。”这里所说的“补其肝”,是补肝之体,如当归、白芍等,补肝体实为敛肝气。毛德西临证喜用橘枳姜汤合四逆散、丹参饮治之,方药为:橘皮10g,炒枳实10g,柴胡10g,白芍10g,丹参30g,檀香8g(或降香15g),砂仁6g(后下),生姜6g,炙甘草10g。如患者心情郁闷难解,除配以心理疏导外,可加佛手花10g、代代花10g、玫瑰花10g,以理气疏肝。
8 芳香温通法
麝香保心丸、速效救心丸、冠心苏合香丸等均为芳香温通的方药。芳香可以开窍,温通可以散寒。而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制的宽胸丸(细辛、高良姜、荜茇、檀香、元胡、冰片),乃是治疗胸痹心痛病芳香温通法的代表方,有芳香温通、散寒行气、活血开窍、通络止痛的功效。凡寒凝络脉所引起的心绞痛,如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手足青至节,四肢发凉,口唇青紫,遇寒加重的人,服用此方尤为适宜。毛德西常以该方加减使用,具体如下:细辛3g,高良姜6g,荜拨6g,檀香8g,元胡10g,公丁香3g(代冰片用),淡干姜6g,炙甘草10g。
9 祛寒通痹法
祛寒通痹法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中有明示,如“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所谓“胸痹缓急”,是指病情时缓时急但偏于急。缓者,湿邪作祟也;急者,寒邪凝集也。故取薏苡仁除湿宣痹,炮附子温阳通痹。“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是胸痹心痛之重症,乃寒邪痼结所致,故必用大辛大热之品,如乌头、附子、蜀椒、干姜,以温阳散寒;赤石脂温涩,收敛阳气,以防辛散太过。此方应用指征为:胸背彻痛,形寒肢冷,四肢厥逆,脉象沉细,舌苔白滑。具体方药为:炮附子5~15g(先煎30~60分钟),淡干姜10g,川椒6g,赤石脂10g,炒薏苡仁15g,炙甘草10g。毛德西指出,附、椒、姜的用量要从小到大,不可孟浪。即是小剂量,也要时刻观察患者的脉象与血压,以及服药后的精神状态,以防不测。如果患者服用附、椒、姜后有燥热反应,可取人参、黄芪代之,但用量也要从小到大,若配少量的麦冬为好。


灸药并用治愈陈年胸痹

 (2022-10-14 10:57:30)[编辑][删除
时间:2021-09-2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吕沛宛 王文雅

近日,一位女性患者来河南省中医院求诊。患者44岁,自诉胸闷气短12年,数年前暑月晨未食,过午尤饥,归家后空腹饮冰啤后出现胸闷短气、口干、咳嗽、颈痛、恶热、汗出、善太息、血压高、右身胀痛、腰腿冷、纳差、睡中易醒等症状。大夫嘱其用藿香正气水治之,症状缓解,故数年来每疾作时,她便用此药。后来用该药渐渐效果不佳,患者病渐重,且心率达200次/分。后来,在其他医生的建议下,治以射频消融,心动过速缓解,但是胸闷气短未解,反有加重之势。观患者舌象可见舌质淡红,舌苔白;中取右寸脉滑,沉取双关脉滑,尺泽穴压痛甚,故诊为胸痹心痛心阳不足证。治疗方案为灸膻中穴和鸠尾穴,并开具汤药,以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桂枝人参汤加减。

处方:栝蒌15克,薤白30克,清半夏15克,桂枝15克,人参15克,干姜15克,麸炒白术15克,麸炒苍术5克,煅龙骨14克,煅牡蛎14克,麦冬30克,醋五味子10克,紫石英60克,炙淫羊藿15克,盐巴戟天15克。灸后患者胸闷立减,尺泽穴压痛亦减,次日回复服药一剂后,诸症状明显缓解。

过量饮用冷饮对人体伤害极大,患者先是出现胸闷气短等一系列症状,数年后又被诊断患有室上性心动过速,此病属中医“心悸”范围。患者饮食生冷后寒邪经饮食入侵脏腑经络,寒凝心脉遏阻气机,心脏受邪故不循常道搏动。

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不可使之感邪,如果外邪入心,则心包络首先感邪。因寒邪凝滞于心,故应选用特定穴位祛除寒邪,温通经脉。《灵枢·邪客第七十一》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膻中穴位居胸部,八会穴之气会,为心包募穴,故选用膻中治疗心之疾患,用来行胸中之气。鸠尾位于上腹部,是任脉的络穴。鸠尾意指此穴应状如鸠鸟尾部,且如鸠鸟之能治噎膈反胃也。鸠尾穴宁心化痰,和胃降逆,加之艾灸对经络穴位有温热性的刺激作用,不仅可以温经散寒还能加强机体气血的运行。对二穴进行灸疗,可散寒和中、宣畅胸中气机,故患者灸后症立减。

寒邪是六淫之一,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等特点。中医学认为,血得温则行,见寒则凝。若寒邪侵犯血脉,血液就会凝滞,经脉则不通。《素问·调经论第六十二》认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所以在治疗前按压患者尺泽穴时因寒气凝滞于经脉,患者会有明显的压痛感。当患者接受灸疗后,因血液加快运行使人体阳气得到温煦,故再次按压尺泽穴时患者痛感明显减轻。恣食生冷致寒凝血脉不仅能引起胸闷气短,还可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症。寒邪袭人也会导致其他疾病,如外寒侵袭肌表,可见恶寒发热、无汗、鼻塞喷嚏等症;寒邪直中于少阴,可见恶寒、手足厥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等症。

栝蒌薤白半夏汤具有通阳散结、行气解郁、祛痰宽胸之功。寒邪直中脾胃,故以人参汤加桂枝温中助阳,辅之龙骨、牡蛎、麦冬、五味子、紫石英、炙淫羊藿、盐巴戟天等药,共奏养心复脉、温肾散寒之效。

临床中因陈寒致病者屡见不鲜,只有灵活运用中医药知识,把握病机,方能使邪去正安。(吕沛宛 王文雅 河南省中医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