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治慢性肾炎水肿不可误用甘寒利水药

(2022-07-01 05:12:00)

摘自2022-6-30中国中医药报
王玉生 山东省德州市中医院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原发于肾小球的一种疾病,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为特征,以水肿为主要症状表现。慢性肾炎水肿的中医分型,多见肾气亏虚、肾阳亏虚、气阴两虚、肺肾气虚、脾湿肾虚、心肾两虚等证型。
在临证中,不可一见水肿即用车前子、泽泻等利水药,尤其是针对慢性肾炎水肿者,更应谨慎。慢性肾炎以肾气虚、肾阳虚者多见,肾中湿热者少之又少,即便有也是阶段性的本虚标实证,所以应用泽泻、车前子等甘寒利水中药,很多情况下不但起不到消肿作用,反而更会伤肾,致水肿更甚。
医案举例
案一
崔某,男,59岁,2001年3月10日初诊。患者患慢性肾炎2年,20天前查尿常规: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少许,颗粒管型0~2个。血压155/95mmHg。刻诊:周身浮肿,以双下肢肿甚,膝下按之明显凹陷,时时头痛头晕,双膝下冰凉,腰酸背痛。小便频,量少,夜尿3次。大便日2次,稀薄不成形。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细缓。曾几次口服双氢克尿噻,用后浮肿减轻,但停用则浮肿依然。
病机:肾阳亏虚,水湿内停。
治则:温肾助阳,行水消肿。
处方:炒山药20g,山萸肉20g,菟丝子20g,巴戟天15g,肉苁蓉15g,云苓15g,黑附子12g,补骨脂15g,炒白术20g,炙甘草10g,淫羊藿15g。14剂,水煎服。
3月29日二诊:药后周身浮肿明显减轻,小便次数较少,夜尿2次,已停用双氢克尿噻10天,蛋白++,红细胞+,血压150/95mmHg。上方继服14剂。
4月20日三诊:只有双下肢轻微浮肿,其他症状明显减轻,夜尿1次,尿蛋白+,血压150/90mmHg。上方加太子参15g,14剂。
案二
刘某某,男,84岁,2020年3月30日初诊。患者双下肢浮肿十年,近一年来加重。西诊诊断:腰椎间盘突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动过缓、高血脂、中度脂肪肝、甲状腺多发结节、双侧劲动脉内膜增厚、肥胖症。患者近两年来尿蛋白一直+++。诊时:双膝下明显浮肿,腰膝痛,头晕近来加重且上午严重,耳鸣,双目干涩,时胸闷胸痛,双下肢走路无力、酸软,手足心热,双足凉,大便2天1次,便干难解,夜尿3~4次,量很少,舌质色暗,有少量紫斑块,舌苔薄腻微黄,脉弦迟无力。
病机:肾阴阳两虚,水湿内停。
治则:补肾阴,益肾阳,活络化湿。
处方:山萸肉20g,炒山药20g,熟地30g,茯苓15g,丹参30g,龟板30g(先煎),枸杞20g,女贞子20g,当归12g,川芎12g,菟丝子20g,川断20g,桑寄生20g,炙黄芪20g。7剂,水煎服。
4月6日二诊:双下肢浮肿及其他症状依旧,尿蛋白+++。上方加巴戟天15g,炙黄芪改用40g。7剂,水煎服。
4月13日三诊:下肢浮肿有所减轻,尿蛋白++。上方加肉苁蓉15g,炙黄芪改为60g。7剂,水煎服。
4月20日四诊:下肢浮肿进一步减轻,其他症状亦明显减轻,夜尿2次,尿蛋白+。上方炙黄芪改为70g。7剂,水煎服。
4月27日五诊:下肢浮肿基本消除,双下肢走路较前有力,尿蛋白+。上方继服14剂。
临证感悟
慢性肾炎致水肿,主要是肾小管结构受损,吸收功能下降,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损伤、血浆蛋白滤过增加,因此形成了蛋白尿。水肿形成的原因就是低白蛋白引起的血液胶体渗透压降低、肾小球滤过下降、组织间液增多、血容量下降,导致钠潴留加剧。这时如果应用大量寒凉利尿药,会进一步加重肾小管结构的受损,致肾小球滤过下降,水肿加重。
从中医方面分析,慢性肾炎水肿的产生,主要责之肾阳亏虚。肾阳又称元阳、真阳、真火,是人体阳气的根本。肾阳对人体各脏腑组织具有温养及推动功能。肾主水液的功能主要依靠肾阳的蒸腾及肾气的气化实现。所以当肾阳亏虚时会出现水肿等症,此时如再用车前子、泽泻、通草、滑石等性寒之药,势必会伤及肾阳而致水肿加剧。
黄芪性温、味甘,归肺、脾经,可补肺气、健脾气。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充则水易下行,脾气健则湿易化,以达利水消肿之效。因此,慢性肾炎水肿只要不是脾虚湿盛、痰浊内阻、舌苔腻者,皆可应用黄芪,用量可从20g慢慢增至100g。

肾病水肿:治水必先化气,化气必先温通

时间:2019-09-0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董盛 吴喜利

 

  肾脏疾病,中西医各有不同的范围。就西医而论,肾病包括原发性疾病和由其他疾病所引起的继发性疾病,大多病情复杂、病程迁延,是目前临床中的一大类疑难顽疾。肾脏疾病有其自身病变发展的规律,加之激素与免疫抑制剂等西药的治疗干预,机体病理变化反映在外部的症候繁多,故对于复杂性肾病治疗用药,不能一味针对蛋白尿、血尿及肾功能的血肌酐、尿素氮等实验室指标,应当在辨证论治前提下,抓住疾病的主证,才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中医对肾病认识已有数千年历史,目前对肾病论述日臻完善,所出治法方药不胜枚举,足资学习发掘和临证应用。水肿是肾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因其病程不同,发病机理亦有所不同。肺失宣降、脾失运化、肾失所主是病理基础,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水不化气,湿聚而为水肿。西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乔成林教授指出,临症时应从中医宏观整体出发,结合机体生理、病理微观变化,把握肾病水肿内涵实质,“治水必先化气,化气必先温通”,活用经方,辨证加减,每收良效。

  肾病水肿,脾肾病本

  人体水液输布排泄正常,与肺脾肾三脏各司其职,三焦、膀胱气化功能相互配合密切相关。肾为水之本,脾为水之制,两者互相为用,互相制约,生理资助促进,病理亦相互影响。《医宗必读》说:“水为万物之源,土为万物之母,二脏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表明脾肾不和,则百病丛生。脾运化正常,水谷精微布达周身,机体润养吸收健全;反之则谷精不循常经,气血生化无源,水湿内停聚为水肿。肾为水脏,调节水液代谢。水为至阴,肾气从阳而开,从阴而合。若肾气不足,阳气虚衰,肾失蒸化,合多开少,水湿壅盛,水肿乃生。

  脾阳根于肾阳,赖于肾水濡润;若脾虚运化无力,化生不足,无以充养先天,则肾气也难以为继。临证一旦发为肾病,气化失司,脾运无力,健运不及,升降失职,则聚水生湿。水湿不行,停聚滞气,瘀血内阻,损伤三焦水道,可导致水肿顽固不消。病久脾肾虚损,脾衰而无制水之力,肾水滥于内,水无所主,布达失常而为患,升清降浊功能下降,日久成为水湿浊毒,发展成肾衰、溺毒、关格等危重急证以及各种变证。故肾病水肿核心病机是脾肾病本。两脏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是肾病发生发展、转归预后最重要的内在因素。

  治水化气,必先温通

  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机能活动的动力,故曰“气者,人之根本也”。气不断运动的特质称为气机,正如《灵枢·脉度》所述“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脾胃为后天之本,气的生成之源,可充养元气,化生宗气及营卫之气。肾是先天之本,藏精化元气,是生命活动的根基和本原。气由脏腑化生,又支持影响着脏腑活动,两者关系密切。

  津液流注机体,有余则为水肿。《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中藏经》云:“水者肾之制也……肾气壮,则水还于肾。”均说明机体水液运行与肺脾肾和三焦相关。三焦是水液运行的通道,水液俱有所流,而水液上承需要阳气的气化和推动作用。《续名医类案》谓:“凡人身之津液……必以气化而生。”气化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物质变化。人体生理调节代谢功能不全,则三焦不通,不通则导致一切物质变化受阻,即为气化失调。张景岳云:“肿胀之病……气水二字,足以尽之……故治水者,当兼理气,气化则水自化也。”即为此义。因此,只有在气的温煦推动作用下,才能维持机体正常水液代谢,不产生水液凝涩不流、水液停聚的水肿病证。

  五脏化生,贮藏精气,以升为通;六腑受盛,消化传导,以降为顺。肺通调水道、脾运化转输、肝疏泄条达、肾蒸腾开阖,均与气化相关。故治疗肾病水肿的关键在于祛除机体停聚的水液,恢复机体的气化功能。“治病必求于本”,治水必先化气,化气必先温通。

  突破常规,活用经方

  五苓散为苓桂术甘汤减甘草,加猪苓、泽泻而成,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主治太阳蓄水证、水湿内停证,通调水道,虚实相合,利中兼补,温通并用,是温阳化气、利水渗湿的名方。根据“治水必先化气,化气必先温通”的理论,突破常规,活用经方,自拟黄芪五苓散,健脾益气、化湿利水。方药组成:黄芪、茯苓、白术、桂枝、猪苓、泽泻及益母草。方中黄芪、白术健脾补气利水;茯苓淡渗利湿;泽泻、猪苓利水治标,使湿去脾健;益母草活血利水,血水同治;茯苓、泽泻配以桂枝,主为化气以行水液,故临证中桂枝用量一般在15~20g。《本草经疏》载桂枝“曰合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气,曰补中”。《金镜内台方议》云桂枝“外能解散不尽之表,内能解有余之结,温肾而利小便也”。桂枝用此剂量,一是温通脾阳、化中焦水湿之气。二是温补肾阳,内助膀胱气化以洁净府。三是辛温通阳、外达肌肤以开腠理,从而“水津四布,五经并行”,充分体现了“治水必先温通”的理论思想。

  临症中以黄芪五苓散为基础方治疗各种肾脏疾病进行加减,疗效肯定。对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导致水肿者,加滑石、白茅根、车前子;慢性肾小球肾炎恢复期水肿者,加冬瓜仁、薏苡仁、赤小豆、当归;上半身肿甚者,加桑白皮、生姜皮、苦杏仁;下肢肿甚者,加牛膝、车前子、通草;兼有胸水者,加防己、葶苈子;兼有腹水者,加苍术、大腹皮、炒薏苡仁。

  总之,肾病水肿是急慢性肾小球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等各种肾脏疾病的常见证候之一,在临证中结合疾病的特点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诊治;对于病程迁延、错综复杂者,治疗时应详察病情,标本同治,在健脾温肾、化气利水的同时注重活血通络、祛湿化浊的应用。(董盛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吴喜利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白商陆大蒜消肿方

 (2018-08-24 08:59:20)[编辑][删除]

蒲昭和 成都中医药大学

白商陆大蒜消肿方由大蒜30克,白商陆3克组成,与肉同煮,加白糖食之。

主治:(脾阳虚衰型)水肿。

症状:身肿,腰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

商陆为商陆科植物商陆的根,有红白二种,红的毒性极大,不可食,专供外敷,能治风湿、疮疡肿毒;白的可服用(白商陆),能泻水利尿、退水消肿。商陆味苦性寒,有毒,属峻下逐水药,主治水肿胀满、二便不利、脚气、喉痹、痈肿、恶疮等症。商陆一般用于实证、湿热证水肿效果显著,可单用,也可配伍用,如著名的牡蛎泽泻散、疏凿饮子等,皆以商陆为主药。对虚证水肿也可选用商陆,但须配以扶正之品,方能不伤正气,但肿消即当停用。大蒜味辛、性温,能“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有温中行滞、解毒作用;猪肉性平味甘,有润肠胃、补肾气、解热毒功效。本方以商陆祛逐积水为主,配血肉之品(猪肉或血皆可)以扶助正气;加大蒜温脾、解毒。商陆用量,一般虚证水肿者,可用3~6克;实证者可用9~15克,但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水肿常见于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心力衰竭,营养障碍等疾病,这类疾病只要符合脾阳虚表现,都可酌情选用上方或作为消肿辅助食疗方。逐水利尿易导致营养失衡,故病人还应注意营养补充,也可适当喝些山药粥、大枣粥、鲫鱼汤等。但患者要注意忌盐。(蒲昭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