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9,581
  • 关注人气:2,9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文政治疗心肾综合征经验

(2022-06-30 14:38:23)

摘自2022-6-29中国中医药报
邢海涛 杨洪涛 杨波 裴明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全国名中医黄文政在慢性肾脏病(CKD)合并心血管疾病(CVD)治疗中,积累了宝贵经验,CKD是全球公共健康问题,我国成人CKD患病率已达10.8%。CKD是CVD独立高危因素,CVD是CKD患者主要死亡原因,心肾综合征(CRS)治疗目前仍然面临诸多挑战。现对黄文政治疗慢性肾脏病(CKD)合并心血管疾病(CVD)的临证经验,撷其英华,总结如下。
早期固本复元、保护肾体
针对CKD早期就已经出现心血管损伤,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是心血管疾病独立高危因素,进行性肾结构及功能损害导致GFR下降的临床特点。黄文政参《素问•五藏生成篇》“心之合,脉也……其主,肾也。”《景岳全书》“心本乎肾……心气虚者,未有不由乎精”的论述,从既病防变角度提出“肾元不固是CKD并发CVD的始动因素,固本复元、保护肾体应作为延缓CKD进展、早期防治CVD的治疗核心”,临床常以参芪地黄汤为基础方加减,方中党参、黄芪补脾,六味地黄汤滋补肾阴,共奏“后天养先天,先天生后天”之功,血瘀者加丹参、桃仁等活血化瘀;尿毒蓄积者加熟大黄、川大黄、蒲公英、牡蛎等通腑泻浊;湿浊者加萹蓄、瞿麦等淡渗利湿。方剂学研究证实:参芪地黄汤具有肾保护作用。
CKD中晚期阻断恶性循环,阻抑CRS进展
针对顽固性水肿、利尿剂抵抗注重温肾化气,通利小便,重视阴虚水肿。顽固性水肿、利尿剂抵抗是心肾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其发生主要机制是由于进行性肾结构损害及肾小球滤过率功能下降。黄文政参《景岳全书》“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总由阴盛为害,而病本皆归于肾”之论,认为“随着CKD进展,肾体用俱损而致水湿不得蒸腾,流散脏腑经络,泛溢肌肤腠理,发为水肿;水湿内壅,肾阳困厄,气化无力而为顽水、少尿;水湿上凌,病传之于心,心气(阳)受阻不能推动气血运行,则心为之病,蠲除水湿为阻抑肾病传心的关键”,提出“温肾化气,通利小便,水湿去则肾阳复,心阳展”的治疗原则,以真武汤合济生肾气汤加减,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气雄行散,大补命火,肉桂味厚甘辛,下行走里,两者相伍,壮命门之阳,植心肾之气,阳长阴消;“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牛膝直趋下焦,车前子滑利降泄,两者通利小便,引药下行;白术、茯苓、泽泻、白芍、生姜健脾利湿,化水行气,温散水寒。全方温肾化气,通行利水,切中阳虚水盛、小便不利病机。方剂学研究证实:真武汤、济生肾气汤均具有利尿、改善肾灌注、拮抗心衰等作用。
利尿剂在水肿治疗中经常使用,所带来的低血压、血容量不足、肾脏灌注减少是导致其出现药物抵抗的重要原因,近年来该类患者逐渐增多。黄文政早年师从津门名医柴彭年,深得柴彭年养阴利水心法,对于临床有利尿剂或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史,水肿反复发作,年龄偏大,小便黄涩而少,脉涩舌红少津者,常以阴虚水肿论治,多以猪苓汤加减。临床中亦时时注意顾护阴液,利水药多取平淡之味,峻烈攻逐之品中病即止,避免耗伤液阴。
针对CKD并发心衰,注重回阳救逆、益气复脉,黄文政提出“纠正心衰为阻抑心病传肾的关键,回阳救逆,益气复脉为主,重视活血化瘀利水”的治疗原则,以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易人参为红参,以其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之力更强,与附子相伍为君,益气回阳,复脉固脱,为纠正心衰之主药,麦冬、五味子酸甘化阴,守阴而留阳。在此基础上,重用黄芪补气行血,气行血行;丹参、桃仁、红花、赤芍、泽兰、益母草活血化瘀利水;胸刺痛、舌紫黯或有瘀斑者加乳香、没药或冲服三七粉行气活血止痛;心源性哮喘者,加蛤蚧与红参相须为用,纳气定喘。黄文政均嘱红参另煎兑服,蛤蚧锉末吞服,以其药材珍贵,物尽其用。
针对CKD动脉血管硬化,重在补肾通络,善用虫类。CKD患者动脉血管硬化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动脉血管硬化所致心血管事件已成为终末期肾病(ERSD)患者主要死亡原因。黄文政临证时,常用补肾药物:熟地黄、制首乌、枸杞子、菟丝子、女贞子、旱莲草等。
针对心肾-贫血综合征,重在补肾填精生血,心肾并治。肾性贫血导致心肌重塑及运动耐受力下降,是心功能不全独立高危因素,贫血在CRS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到心、肾功能相互恶化机制之中,称之为心肾-贫血综合征(CRAS)。黄文政参《杂病源流犀烛》“肾阴既衰,心血必不足。以精即是血,心血虚本于肾虚,肾虚必至于心虚也。”方中人参大补元气为君,气生血长;熟地、枸杞、当归、山茱萸、杜仲滋肝补肾、益精血;山药、甘草补脾气,助人参以济生化之源;加用附子、肉桂、淫羊藿、肉苁蓉温补元阳;针对顽固性贫血者,黄文政云:“诸经不愈,当取奇脉。”采用鹿角胶通督脉壮元阳,生精髓补气血,临床确有奇效;此外CKD进展中瘀、浊、毒邪均会阻碍气血生成,亦重补虚泻实,祛瘀生新。

温肾散结消肿验方

 (2018-09-15 15:17:07)[编辑][删除]


  海马具有温肾,散结消肿的作用。主治精神衰惫,遗尿,肾虚喘逆,跌打损伤,痈肿疔疮。中药海马味咸、甘,温。归肝、肾经。内服:煎汤,3~9g;研末,1~1.5g;还可以泡酒。外用:适量,研末掺或调敷。

  下面是关于海马的验方。

  人参海马粉:人参、海马、小茴香各等份。其研细末,加盐少许。每次1g,温水送下。本方以人参、海马补元气、壮肾阳,小茴香温肾。用于肾阳虚、元气不足,腰酸,少气乏力。

  海马平喘散:海马5g,当归10g。先将海马捣碎,加当归和水,共煎2次。每日分2次服。

  还童丹:海马1对,沉香、白茯苓、木通、熟地、晚蚕蛾、桑螵蛸、巴戟、安息香、益智仁、牛膝、葫芦巴各37g;木香55g,红花、没药、莲子心、净莲肉、细墨、龙骨、朱砂各18g;菟丝子 26g,苁蓉39g,破故纸,青盐各11g,麝香3g,母丁香26g。海马微炙炒;巴戟酒浸去心,牛膝,胡芦巴,菟丝子,苁蓉,破故纸分别酒泡;没药研末;龙骨煅灰;安息香研细。以上各品共捣为粉,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服1次,每次30丸,渐加至50丸,空腹用温酒或温开水送服,夏季可用清茶送服更佳。主治肾阳不固,气血不足,筋骨不壮,食少,早衰等症。

  海马追风膏:制乳香、制没药各130g,海马、豹骨、当归、紫荆皮、透骨草、牛膝、白附子各120g,赤芍,骨碎补、穿山甲、桂枝、制川乌各60g,红花、追地风、千年健、血竭各30g。先将乳香、没药、海马、血竭等,分别捣碎研末,和匀,其它各品入油(麻油)锅炸焦,去渣,加适量广丹,熬至滴水成珠状,再加入已研碎之品,边熬边和匀,趁热排在红棉布上。每张膏45~60g,使用时先温热,使膏药变软,贴穴位患处,每周换药1次。主治风寒湿痹,肩背疼痛,腿疼腿软,筋骨疼痛等。(益中)

芍药汤化裁治肠痈验案

  (2018-09-15 15:52:42)[编辑][删除]


  李某,女,54岁,2005年10月12日初诊。右半结肠癌术后4个半月,T2N0M0(癌症中期远近淋巴没转移)。病理:高分化腺癌,达浅肌层。淋巴结转移0/12,口服希罗达。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史。刻见患者体质尚可,自述食欲尚可,有时口干,饮水不多,有时腹胀,大便每日3次,有时有黏液,时干时稀,有下坠感,小便赤。舌红,苔黄腻,脉沉细。

  诊断:(肠道湿热,阻滞气血)肠痈。

  治则:清利湿热,调理气血,软坚散结。

  方药:芍药汤化裁:黄芩10g,黄连10g,广木香10g,当归10g,焦槟榔15g,杭白芍15g,肉桂5g,太子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5g,生蒲黄10g,白芷10g,露蜂房5g,血余炭10g,凌霄花15g,白花蛇舌草30g,藤梨根15g,鸡内金30g,生麦芽30g,炙甘草10g。14剂。每日1剂。上药煎2次,合在一起约400ml,早、晚分2次服。方中黄芩、黄连清利湿热;白花蛇舌草、藤梨根清热解毒;广木香、焦槟榔调气;当归、芍药、肉桂调血;太子参、白术、茯苓、甘草扶中;生蒲黄、露蜂房、白芷、血余炭调胃;鸡内金、生麦芽开胃;凌霄花活血。

  2005年11月30日复诊:腹胀消失,大便已调,下坠感消失,舌红,苔薄黄,脉沉细。调方如下:黄芩10g,黄连10g,广木香10g,当归10g,焦槟榔15g,杭白芍15g,丹皮10g,石斛15g,炒白术15g,茯苓15g,凌霄花15g,百合、藤梨根15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生黄芪30g,黄精15g,鸡内金30g,生麦芽30g,炙甘草10g。14剂。每日1剂。上药煎2次合在一起约400ml,早、晚分2次服。

  2006年9月20日三诊:复查手术吻合口炎症,大便正常,腹不胀,无肠鸣,心悸,100次/分,舌淡红,苔薄黄,脉沉细。处方:太子参15g,炒白术15g,莲子肉10g,炒薏仁15g,茯苓15g,炒枳壳10g,秦皮10g,黄连10g,焦楂榔各10g,凌霄花15g,藤梨根15g,红藤10g,白花蛇舌草30g,草河车15g,生麦芽30g,鸡内金30g,炙甘草10g。14剂。每日1剂。上药煎2次合在一起约400 ml,早、晚分2次服。

  2007年12月5日四诊:升结肠术后约30个月,病情稳定,复查结果正常,心情欠佳,胸闷,舌淡红,苔薄黄,脉沉细。处方:太子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5g,沙参15g,黄芩10g,凌霄花15g,香橼15g,百合30g,炮山甲10g,桃仁6g,红藤10g,鳖甲15g,代赭石15g,焦楂榔各10g,生麦芽,藤梨根15g,草河车15g,合欢皮30g,龙眼肉10g,川朴10g。14剂。每日1剂。上药煎2次合在一起约400 ml,早、晚分2次服。

  2008年6月12日五诊:升结肠术后3年,复查可见轻度脂肪肝,纳可,眠可,大便每日2次,有时腹部隐痛,有时心悸,舌红,少苔,脉沉细。治疗3年,病情稳定,用下方以资巩固:生黄芪30g,远志10g,太子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5g,龙眼肉10g,大枣5个,炒薏仁15g,炒扁豆10g,水红花子10g,穿山龙5g,地龙5g,桃仁5g,何首乌15g,白花蛇舌草30g,炒枣仁30g,高良姜5g,草河车15g,黄芩10g,生甘草10g。14剂。每日1剂。上药煎2次合在一起约400ml,早、晚分2次服。

  孙桂芝认为,结肠癌的表现与痢疾相似,多半有肠道湿热的病机存在。本例患者初诊时有腹胀、大便不调、有黏液、时干时稀、有下坠感、小便赤等表现,系大肠湿热之表现,因此,选用芍药汤为基础方,并酌加四君子汤以及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与病机颇为合拍,用药后症状迅速缓解。根据病情变化调整处方,经治3年病情稳定,收到良好效果。(王逊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痈疽发背方

   (2018-09-22 08:11:09)[编辑][删除]


  治年四十已还,强壮,常大患热痈无定处,大小便不通,大黄汤方  

  大黄(三两) 栀子(五十) 升麻(二两) 黄芩(三两) 芒硝(一两,别方二两)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四合,去滓,下消绞调,分温三服,快利为度。  

  治发痈疽兼结实,大小便不通,寒热,已服五痢汤,吐出不得下,大渴烦闷,淡竹叶汤方  

  淡竹叶(切,四升,去尖) 栝蒌(四两) 通草 前胡 升麻 茯苓 黄芩 知母 甘草(炙) 石膏(末,以上各二两) 生地黄(十两) 芍药(一两) 大黄 黄芪(三两) 当归(一两半) 人参(一两)  

  上十六味先以水一斗六升,煮竹叶,去叶取九升,纳诸药后煮取三升二合,分四服。三日三夜一快利便止,不必尽汤,汤尽不利,便合取利。  

  治发背发乳四体有痈疽,虚热大渴,生地黄汤

  生地黄(十两) 竹叶(四升) 黄芩 黄芪 甘草(炙) 茯苓 麦门冬去心,以上各三两) 升麻 前胡 知母 芍药(各二两) 栝蒌(四两) 大枣(二十枚,去核) 当归(一两半) 人参(一两)  

  上十五味,先以水一斗五升,煮竹叶取一斗,去叶,纳诸药,煮取三升六合,分为四服,日三夜一。  

  治发背乳痈,已服生地黄汤,取利后服此,淡竹叶汤方

  淡竹叶(四升) 麦门冬(去心) 黄芪 芍药 干地黄 生姜(以上各三两) 前胡 黄芩 升麻 远志(去心) 栝蒌 大枣(十四枚) 当归(一两)  

  上十三味先以水一斗八升,煮竹叶、小麦、黄芪、芍药、干地黄、生姜,取一斗,去滓内诸药,再煮,取三升,分温三分(上语煮竹叶、小麦恐是麦门冬,非是小麦也)  

  治痈疽虚热,生地黄汤方  

  生地黄(五两) 人参 甘草(炙) 黄芪 芍药 茯苓(各三两) 当归 芎 黄芩 通草(各二两) 大枣(二十枚) 淡竹叶(切成三升)  

  上十二味先以水二斗煮了水,取一斗五升,去滓,复诸药再煮,取四升八合,一服八合,日三夜再,能顿服为佳。  

  治痈疽内虚热渴甚,黄芪汤方  

  生地黄(八两) 竹叶(切成三升) 小麦(二升) 黄芪 黄芩 前胡 栝蒌(四两) 通草 芍药 升麻 茯苓 甘草 知母(各二钱) 人参 当归(各一钱)  

  上十六味先以水二斗,煮竹叶及小麦取一斗二升,去滓,复煮诸药,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小便利,除通草、茯苓,加麦门冬,腹满加石膏三两,热盛去人参、当归。  

  治发背,生地黄汤方  

  生地黄(八两) 人参 甘草(炙) 芍药(各二两) 通草 茯苓 黄芪 黄芩(各三两) 淡竹叶(切二升) 大枣(二十枚) 当归 芎(各一两)  

  上十二味先以水三斗煮竹叶,取一斗,去滓,内诸药,再煮四升,一服八合,日三夜再。若能每服一升佳。  

  治痈疽内虚,黄芪汤方  

  黄芪 人参 甘草(炙) 芍药 当归 生姜(各三两) 大枣(二十枚) 干地黄 茯苓(各二两) 白术(一两) 远志(一两半)  

  上十一味以水一斗三升,煎取四升,去滓,分温四服。  

  治痈疽,五味竹叶汤方  

  竹叶(切,二升) 五味子 前胡 当归 干地黄 人参(各二两) 小麦(二升) 黄芪 黄芩 麦门冬(去心) 生姜(各三两) 甘草(一两半,炙) 升麻(一两) 大枣(十四枚) 桂心(半两)  

  上十五味先以水二斗煮竹叶、小麦,取一斗,去滓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  

  治痈疽发背,乳大去脓后虚慑少气欲死,服此远志汤

  远志(去心) 当归 甘草(炙) 桂心 芎(各一两) 黄芪 人参 麦门冬(去心,三两) 茯苓(二两) 干地黄(三两) 生姜(五两) 大枣(十四枚)  

  上件十三味以东流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分温四服,日三夜一。  

  治发背乳下复往,服此白石脂汤方  

  白石脂(四两) 龙骨(三两) 当归 桔梗 女萎 黄连去毛) 甘草(以上各二两) 白头翁(一两) 干姜(二两)  

  上九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二合,分四服,下住便止,不必尽服。当下未即来日止。  

  治发痈疽取利热小便退,不用食物,竹叶汤方  

  淡竹叶(切三升) 小麦(二升) 干地黄 人参 黄芩 前胡 升麻(各二两) 麦门冬(去心) 生姜 黄芪 芍药(各三两) 大枣(十四枚) 桂心(半两) 远志(半两,去心) 当归(一两) 甘草(炙)  

  上十六味切,先以水一斗八升,煮竹叶、小麦,取一斗,去滓内诸药。又煮取三升,分二服,羸者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痈疽取下后热少退,小便不利,竹叶汤方  

  淡竹叶(切一升) 小麦(三升) 干地黄(四两) 黄芪 人参 甘草(炙) 芍药 石膏 通草 升麻 黄芩 前胡(各二两) 大枣(十四枚) 麦门冬(三两,去心)  

  上十四味先以水一斗六升,煮竹叶、小麦取九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二合,强即分三服,羸即四服,日三夜一。  

  治痈疽取利后,热,小便不利,竹叶汤方  

  竹叶(切,三升) 小麦(二升) 人参 黄芩 前胡 芍药 甘草(炙) 干地黄 当归 桂心 黄芪(三两) 麦门冬(三两,去心) 龙骨 牡蛎(一两,末) 赤蛸螩(三十枚,炒) 大枣(十四枚,去核)  

  上十六味以水二斗煮竹叶、小麦,取一斗,去滓内诸药,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发背痈及乳,兼味竹叶汤方 

  淡竹叶(切,三升) 小麦(三升) 黄芪 黄芩 五味子 人参 前胡 干地黄 当归(各二两) 大枣(十四枚) 麦门冬(二两,去心) 升麻(一两) 桂心(半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  

  上十五味以水二斗,煮竹叶、小麦,取一斗,去滓内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一日服。  

  治发背已溃而下不住,白石脂汤  

  白石脂(四两) 龙骨(三两) 当归(二两) 桔梗(二两) 女萎 白头翁(各四两) 黄连(二两) 干姜(三两)  

  上八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三合,去滓,服八合,日三夜一。  

  治发背已溃,大脓汁,虚慑少气力,内补黄芪汤

  黄芪(三两) 干地黄 人参 茯苓(各二两) 当归 芍药 芎 桂心 远志(去心,各一两) 甘草(一两半) 麦门冬(去心,三两) 生姜(五两) 大枣(十四枚)  

  上十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去滓,分温四服,日三夜一。  

  治痈疽内虚热,生地黄汤方  

  生地黄(五两) 人参 甘草(炙) 芍药 茯苓 芎 通草 黄芩 当归(各二两) 大枣(二十枚) 竹叶(切,三升)  

  上十二味以水三斗,煮竹、地取半,去滓内诸药,煮取四升,分五服,日三夜二,能服一升可佳。  

  治发背,黄芪汤方  

  黄芪 黄芩 远志 麦门冬(去心,二两) 干地黄 人参 芎 甘草(炙) 芍药 当归(各一两) 大枣(二十枚) 生姜(五两) 鸡肶胵(二具,勿去皮) 桑螵蛸(十四枚,炙)  

  上十四味(口父)咀,以水一斗,先煮取四升五合,一服九合,日三服夜一服。  

  治炎疽,枳实汤方(甘林所秘不得)  

  枳实(炙) 夜干升麻 干地黄 黄芩 前胡(各三两) 犀角(一两半) 大黄(二两半) 麝香(半两) 一方用甘草(二两)  

  上九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分温三服,须瘥也。  

  治肠痈,大黄汤  

  肠痈之为病,诊小腹肿,痞坚,按之则痛,或在膀胱左右,其色或赤或白色,坚大如掌热,小便欲调,时色色汗出,时复恶寒。其脉迟坚者未成脓也,可下之,当有血脉数脓成,不可服此方。  

  大黄(四两) 牡丹(三两) 芥子(半升) 硝石(三合) 桃仁(五十枚,去皮炒,切之)  

  上五味(口父)咀,以水六升五合,分为两服,脓下无者下血大良。  

  治背上初欲作疹便服此,大黄汤方  

  大黄(三两) 栀子(一百枚,去皮) 升麻 黄芩 甘草(炙,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半,分为三服,得快下数行止,不下更服。  

  治妇人妒乳,辛夷汤方  

  辛夷(一升,去毛) 大枣(三十枚) 桂(长一尺) 防风(二分) 白术 甘草(一尺,炙) 生姜(二分) 泽兰(一升,切)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治妇人客热乳结肿,或溃或作痈,内补黄芪汤方

  黄芪 茯苓(各三两) 芍药(二两) 麦门冬(三两,去心) 甘草(二两,炙) 厚朴(一两,炙) 人参(三两) 生姜(四两) 干地黄(三两) 

  上九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治痈肿患热盛,黄芪汤方  

  黄芪 麦门冬(三两,去心) 黄芩(六分) 栀子(十四枚) 芍药(二两) 栝蒌(二两) 干地黄(一两) 升麻(一两)  

  上八味锉,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治发痈疽肿溃去脓多,里有虚热,内补黄芪汤方  

  黄芪 茯苓 桂心 人参 麦门冬(三两,去心) 甘草(六分,炙) 生姜 远志(二两,心) 当归(二两) 五味子 大枣(二十枚)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六服,日四夜二。  

  治痈去脓多,虚满上气,竹叶汤方  

  竹叶(切,二升) 半夏(二两,汤洗) 甘草(二两,炙) 厚朴(三两,炙) 小麦(四升) 生姜(五两) 当归(一两) 麦门冬(二两) 茯苓 桂心(各一两) 黄芩(三两)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半,先煮竹叶、小麦取九升,去滓,又煮诸药取二升,分温三服。  

  治痈疽肿烦热增损竹叶汤

  竹叶(一握,切) 当归 茯苓 人参 前胡 黄芩 桂心 芍药(各二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二十枚) 小麦(一升) 麦门冬(一升,去心)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六升,煮竹叶、小麦取一斗一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服,日三。夜重加黄芪二两,胸中恶加生姜六两,下者减芍药、黄芩各六分。如体强羸者以意消息之。  

  治痈疽后补塞去客热,黄芪汤方  

  黄芪 生姜 石膏(末) 甘草 芍药 升麻 人参(以上二两) 知母 茯苓(各一两) 桂心(六分) 麦门冬(二两,去心) 大枣(十四枚) 干地黄(一两)  

  上十三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 

妙用紫雪

    (2018-11-01 11:27:24)[编辑][删除]

 


紫雪丹,又名紫雪、紫雪散,来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内含磁石、硝石、朴硝、石膏、滑石、寒水石、升麻、玄参、炙甘草、羚羊角、犀角、青木香、沉香、朱砂、麝香、丁香等。具有清热解毒、镇痉开窍的功效。传统应用于热病,斑疹吐衄,尿赤便秘,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惊风抽搐,小儿急惊风等病症。临床观察发现,其还有下列新用途。凡是脐疗:都是加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处敷肚脐孔处,伤湿止痛膏固定,24小时换药1次,

小儿发热:紫雪散1支,脐疗。一般用药1天体温即可下降至正常范围。该法可迅速有效地控制高热,减少并发症,且无副作用。可清热解毒,泻下通便。

小儿高热惊厥:紫雪散、羚羊角散各1支,倒入容器中,纳入清水适量,拌匀成糊状,而后涂敷患儿双足心涌泉穴、双手心劳宫穴及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2次,早晚各1次,连续1~2天。可清热止痉。

中暑发热:紫雪散1支,脐疗。一般用药1天体温即可下降至正常范围。可清热解暑。

癌性发热:紫雪散1支,柴胡粉10g,加入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于双手心及肚脐窝内,敷料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连续用药2~3天。可清热解毒,通腑泄热。

小儿肺炎发热气促:紫雪散1支,吴茱萸10g。将吴茱萸研为细末,与紫雪散混合均匀,用清水适量拌匀成糊状,而后贴敷患儿双足心涌泉穴及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2次,早晚各1次,连续1~2天。可清热宣肺,化痰止咳。适用于肺炎发热、咳嗽气促。

乳蛾发热:紫雪散1支,脐疗。每日换药1~2次,连续2~3天。可清热解毒。

流感发热:紫雪散1支,脐疗。一般用药1天,体温即可下降至正常范围。或取紫雪散、柴胡注射液各1支,同调为稀糊状,处敷肚脐孔处,伤湿止痛膏固定,24小时换药1次,一般用药1天体温即可下降至正常范围。可清热解毒。

麻疹发热:紫雪散1~2支脐疗。每天换药1次,连续用药2~3天。可清热解毒。

风疹发热:紫雪散1支,加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处敷肚脐孔处,伤湿止痛膏固定,24小时换药1次,连续2~3天。可清热解毒。

幼儿急疹发热:紫雪散1~2支,脐疗。每天换药1次,连续用药2~3天。可清热解毒,退疹。

汗症:紫雪散,每次1g,每日3次口服。可清里泻热止汗。

 

扁桃体炎、腮腺炎发热:紫雪散,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同时取紫雪散1支,脐疗。每天换药1—2 次,连续外敷用药2-3天即可,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适用于急性扁桃体炎所致发热患儿。


二妙散:出处不同,功效各异

     (2018-11-01 10:52:56)[编辑][删除]


在中医史料记载中,有很多不同出处的“二妙散”,其功效各不相同。

出自《丹溪心法》的二妙散:炒黄柏、米泔浸炒苍术,各15g。共为细末,每次3~9g吞服,每日2次。既可做汤剂,也可做丸剂。具有清热燥湿之功,主治湿热下注,筋骨疼痛,两足痿软无力;足膝红肿热痛;下部湿疮,小便短赤;湿热带下,淋浊等。

出自《绛囊撮要》的二妙散:蒲黄(炒黑)、海螵蛸等量,为细末,涂患处,主治舌肿出血。该方蒲黄具有凉血活血,祛瘀止血之功,炒用降低活血之力,意取凉血之效,海螵蛸具有收敛止血、制酸止痛等功效,生用长于固精止带、制酸止痛之功,炒用长于收敛止血、止带、敛疮之效,根据患者口舌疮疡辨证选择使用,疗效满意。该方可选用于胃、十二指肠疾病、妇科疾病等,孕妇禁用。原方记载,用上述“二妙散”涂患处的同时,还可用生石膏15g、薄荷5g,水煎待冷含之。

出自《仙拈集》(又名《李氏经验广集良方》)的二妙散:荔枝核、小茴香各等份,为末,每次10g,主治寒疝偏坠肿痛。该方荔枝核具有行气散结,祛寒止痛之功,小茴香具有开胃消食,理气散寒之效。二药合用,具有行气散结、散寒止痛功效。既可用于寒疝之证,也可用于因寒邪所致的胃痛、腹痛、肌肉痛等。

出自《叶氏女科》的二妙散:熟地黄(炒)、干姜(炮)各10g,为末,米饮调服。主治妊娠胎漏。该方熟地黄温补肝肾、补血滋润、益精填髓,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熟地补阴,干姜回阳,阴阳双补,胎漏而止。本方加减,可用于急性疾病导致阴阳受损之证,比如腹泻后的阳气不足、津液受损等。

出自《杨氏家藏方》的二妙散:当归、熟地黄各等份。为末,吞服。主治肝气不足所致视物不明,泪下时作,双眼昏花等。该方当归补血润肠,熟地黄补益肝肾,二药合用补肝肾,邪不滞留,对肝肾阴虚、气血亏损引起的病证较为适宜。本方加减可用于头晕、失眠、腹痛等病证。

出自《朱氏集验方》的二妙散:当归、橘皮各等份。为末,吞服。主治气血不畅之证、风证。该方当归养血补血、润肠通便;橘皮理气调中、燥湿化痰。对因气血不畅引发的疾病疗效理想。本方加减可用于月经不调、腹痛、胁痛等病证。

在中医学史料记载中,远不止这些“二妙散”。历代中医学家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临证经验,总结了一些自己反复验证并有效的“二妙散”,从学习这些不一样的“二妙散”过程中,临证中医可探索出更多的临证经验。(梅松政)

 湿热的感觉像夏天,南方沿海一带的天气,潮乎乎的热。人在这样的环境里呆着会很难受,脏腑也一样,也会感到不舒服,慢慢地,运转就失常了。先来说说湿热有哪些表现。湿热的人脸上爱出油,头发也油,好像怎么都洗不干净。爱长痘痘,长痤疮。
 体内有湿气的人容易腹泻,但湿热和寒湿又不一样了,寒湿腹泻呢是你吃凉的,肚子就不舒服,吃油腻的,肚子还是不舒服。湿热导致的腹泻比较急迫,因为有热,排便以后肛周会有灼热感。
  寒湿腹泻像水一样,不会很臭。另外,寒湿体质的人尿量多,次数也多,老想上厕所,。尿液清晰如水,没什么味道。湿热体质的人呢正好反过来了,小便发黄,味道也重,尿量很少,也叫小便短赤。
  寒湿的人舌质淡,所谓淡就是有点儿发白,舌苔也是白白的,腻腻的。湿热的人舌质是红色的,舌苔发黄,发腻。嘴巴里头不清爽,老是黏糊糊的,容易口干口苦,一开口讲话,嘴里的气味很重。
  湿邪还有一个特点,湿性趋下,水往低处流嘛。湿热往下走,容易有一些妇科问题,比如白带异常,表现为白带多,色黄,粘稠,有异味。以及男科问题,比如阴囊潮湿、阴囊湿疹。
  
  再有就是肛周湿疹。湿热再往下走,还会导致痛风、脚癣等等。
 怎么清除湿热?
  
  朱丹溪最初是研习理学的,四十三岁那年,决定学医。朱丹溪聪明又肯勤勉用功,最终学有所成。人称呼朱半仙,湿热朱丹溪开 二妙散:黄柏(炒)、苍术(米泔浸,炒)各15克,水煎服,或者研成细末,每次服用3到6克。
  黄柏的第一个作用是清热,清热的药那么多,为什么不用黄连,黄芩,偏偏选黄柏。因为黄柏特别擅长入下焦。黄柏的第二个作用是燥湿。能入下焦,又能燥湿,起到一个定向打击的作用,湿热下注的问题不就解决了。黄柏苦寒,要清热,就得用寒凉,但是苦寒之药难免损伤脾胃,湿有外湿和内湿,再具体一点,五脏六腑,湿气从哪里来?
  
  自然是脾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胃受伤,反过来又会加重湿邪。所以单靠黄柏是不行的,朱丹溪就给它找了个伴,找来了苍术。苍术可以健脾,恢复脾主运化的功能,让脾胃去把这个湿邪化开,同时也是从根上切段水湿的来源。苍术还能燥湿,不管是肌表的湿气,还是肠胃的湿气,苍术一去都能迅速干爽。不过,苍术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苍术温燥,首先它是一味温药,可以制约一下黄柏的寒性,但同时它又偏燥,容易伤阴,阴一伤,热就起来了。
  怎么办呢?

  这里可以用淘米水浸泡一下,降低苍术的燥性。另外,黄柏其实还有一个妙用,它可以坚阴,通过泻火,把阴精保存下来。所以苍术和黄柏能脱颖而出。它们两个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别看方子不大,充分体现了朱丹溪用药的高明之处。
  二妙散,中成药叫二妙丸。二妙丸加牛膝就是三妙丸,适合湿热下注导致的下肢关节红肿热痛。
  三妙丸再加薏苡仁就是四妙丸。湿热导致的下肢关节痿软无力,就是下肢有湿热的同时,还常常感到乏力,就用四妙丸。
 湿邪阻滞了经络,体内有湿气的人,腿往往会肿,肿时摸上去都没什么感觉,有时候连自己的脚有没有踩在地上都不知道。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二妙丸作为基础方,适合湿热引起的各种症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