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出汗并非越多越好
(2022-06-30 14:35:16)
摘自2022-6-29中国中医药报
郑艳华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夏季炎热,出汗在所难免,有些人认为出汗就是排毒,汗出得越多,体内的毒素排出越彻底,这是真的吗?
过度出汗不健康
汗液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从玄府(汗孔)排出之液体。《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温病条辨》也说:“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汗液的排泄还有赖于卫气对腠理的开阖作用,腠理开,则汗液排泄;腠理闭,则无汗。中医认为,心主血脉,汗为心之液,血汗同源。《血证论》曰:“汗者,阳分之水。血者,阴分之液。阴与阳原无间隔,血与水本不相离。”因此,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过度出汗,会令阳气耗损,容易出现浑身乏力的情况,久而久之还会损伤阴血,不值得提倡。
中医将不正常的出汗归为汗证。历代医家对于汗证的病因病机早有论述,如著名医家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到,出汗主要是由外界原因引起的,风、热、湿是最常见的原因。《素问•经脉别论》中也提及“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描述了多种病因导致的汗出。清代医家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还提及因血瘀导致汗证。总而言之,汗证的致病病机复杂多样,虚实交错。
汗证包括自汗、盗汗。白天稍微活动一下就出汗,称为自汗。从中医角度看,自汗可因身体虚弱、气阴两亏而津液外泄导致,此类人群常常伴有疲惫、乏力、气短、畏寒等症状,体质阳亢热盛者也极易出汗。自汗患者出汗后往往觉得舒服,因为体内的热、火等邪气会随着汗排出体外。
盗汗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病症。小孩因为脏腑稚嫩、调节功能稍弱,如睡前进食、玩闹,在刚入睡的2小时内容易出现头背出汗,并不需要特殊治疗。但如果出汗太多,容易疲劳,就需要及时就医。此外,产妇在生产过程中耗气伤血,在产后的1~2周内,也容易出现多汗和盗汗,如果长期如此,汗出持续不减,也应该及时就医治疗。
还有一类人头部特别容易出汗,是因为“热自胸中熏蒸于上,故但头汗出而身无汗”(《伤寒论》)。再比如单侧身体出汗明显,可见于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的患者,与患者侧肢体经络气血瘀阻不通相关,与前文提及王清任的理论相符。
适当出汗很必要
正常人受天气炎热、活动、衣着过厚、情绪波动、紧张、进食等因素的影响出汗,属于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因为不喜出汗,整个夏季都处于空调营造的低温环境中,不外出运动,并不利于身体健康,反而容易出现身体沉重、酸懒无力、精神不振的症状。人们常说春夏养阳,目的就是为了帮助阳气正常生发与疏泄,而出汗就是阳气正常生发疏泄的表现之一。长期不出汗必将影响人体阴阳平衡以及新陈代谢,长此以往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建议夏季顺应天气和身体状况,适时外出活动,适当出汗。出汗多的时候除了注意及时补水、电解质外,还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养阴生津功效的药食两用之品,如生地、麦冬、沙参、玉竹、百合等。此外,还应当注意补气固摄,可适当食用具有敛汗作用的黄芪、西洋参、煅龙骨、煅牡蛎等。
调理汗证药膳
黄芪炖乌鸡
材料:黄芪20g,乌鸡半只,红枣2~3枚,枸杞10g,盐适量。
做法:乌鸡切块加清水,加入黄芪、红枣、枸杞,隔水炖熟,加适量盐调味服食。
功效:本药膳具有补脾益气、养阴益血、补益肺气而固表止汗的功效,适合产后或体虚、汗出疲倦的人群。
泥鳅豆腐汤
材料:泥鳅100g,南豆腐2块,食用油、盐适量。
做法:先用热水洗净泥鳅,剖腹除去内脏,用热油煎至金黄色,加豆腐,加水2碗煎至半碗,加适量盐调味即可。
功效:本药膳具有益气养阴的功效,适合盗汗患者日常调理。
夏季出现食欲不振、胸脘痞满、呕恶便溏、肢体倦怠,或伴有低热缠绵、头晕胀痛、消瘦等症状。待到秋凉气爽后,这些不适症状逐渐消失,中医称为“疰夏”,也称“苦夏”。食疗是调理本病最常用的方法,帮您缓解不适症状。
冬瓜莲蓬脊骨汤
材料:冬瓜750g,莲蓬2朵,薏仁30g,扁豆30g,陈皮5g,猪脊骨500g。
做法:上述材料洗净后放入煲内,加水适量,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煲2.5小时,加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消暑利湿。适合暑湿困阻、大便稀溏、舌苔厚腻之人食用。
黑豆海带汤
材料:黑豆30g,海带300g,葱、姜各5g,盐3g,鸡精2g,植物油10ml。
做法:将黑豆洗净,海带洗净切成3厘米见方的片,葱切段、姜切片备用。将炒锅内加入植物油,烧至七成热时,放入葱、姜爆香,然后放人黑豆、海带、盐、鸡精,加少量的水,炖25分钟即可。
功效:活血,利水,祛风,解毒。适用于暑湿感冒及水肿胀满等。
西瓜翠衣露
材料:西瓜皮(即西瓜翠衣)100g,白糖适量。
做法:将西瓜翠衣洗净,切细,放锅内,加水煮沸15分钟,取汁加蜂蜜即可服用。
功效:清暑解热,泻火除烦,利尿降压。对暑热烦渴、口舌生疮、小便短赤、高血压都有一定的调养作用。
七鲜茶
材料:鲜藿香10g,鲜佩兰10g,鲜荷叶10g,鲜竹叶10g,鲜薄荷10g,鲜芦根10g,鲜石斛10g。
做法:以上材料切碎,加水煎汤,去渣取汁,每日代茶频饮。
功效:清热解毒,清凉解暑。适用于低热、口渴明显者。
番茄银耳小米羹
材料:番茄100g,银耳10g,小米100g,冰糖适量。
做法:将小米放入冷水中浸泡1小时,番茄洗净切成小片,银耳温水泡发后切成小片。将银耳放入锅中加水烧开后,改成文火炖烂,加入番茄、小米一并烧煮,待小米煮稠后加入适量冰糖即成。
功效:清热解毒,益胃健脾。适合夏季食欲不振者食用。
摘自2022-6-1中国中医药报
夏日炎炎,汗流浃背,适合吃一些清淡易消化又有营养的粥品。食粥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它四季相宜,老少皆喜,既可治病,又能养生,曾被誉为“世间第一补物”。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写过一首《食粥》:“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写出了诗人对食粥养生的喜爱和推崇。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良。妙齐和尚说:山中僧,每将旦一粥,甚系利害。如不食,则终日觉脏腑燥涸。盖粥能畅胃气,生津液也。大抵养生求安乐,亦无深远难知之事,不过寝食之间尔。”不仅晨起宜食粥,晚上进食白粥也十分有益处,“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
食粥不仅容易消化吸收,用对了食材还可起到和胃、健脾、清肺等多种功效。如绿豆粥清凉解毒,小麦粥养心除烦,红枣粥和胃补脾,萝卜粥消食化痰,枸杞粥强腰壮肾,杏仁粥止咳定喘等。煮粥时间宜长不宜短,用火宜温不宜暴,还要注意米和水的比例,不宜中途停火或加水。下面给大家介绍几款养生保健粥,以供选用。
南瓜五豆粥
材料:南瓜250g(连皮、连仁),大米、红豆、赤小豆、扁豆、绿豆、黄豆各100g,陈皮5g。
做法:南瓜切块洗净,大米、红豆、赤小豆、扁豆、绿豆、黄豆浸泡1小时,所有材料一起加水煲烂即可。
功效:南瓜生津益气,红豆补血,赤小豆消肿,扁豆健脾化湿,绿豆清热解毒,黄豆健脾壮骨,陈皮益气,此粥可解暑清热、健脾化湿、生津,十分适合夏季食用。
双麦双米粥
材料:大麦、燕麦各100g,大米、小米50g,鸡蛋1个,白糖适量。
做法:先将大麦、燕麦、大米、小米用适量水煮成粥,后打入鸡蛋,如喜欢甜味可加入适量白糖。
功效:《本草纲目》称大麦有补虚劳、壮血脉、实五脏、化谷食、消燥热等功效。此粥能益肝和胃、解暑,适合食少纳差、大便不爽、肥胖以及有脂肪肝的人群食用。
冬瓜薏苡仁荷叶鸭肉粥
材料:冬瓜100g,生薏苡仁50g,荷叶15g,陈皮4g,鸭肉100g,大米100g,食盐适量。
做法:鸭肉洗净切小块,以上材料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煲粥,煮至软烂后放适量食盐调味即可。
功效:滋阴去热,解暑化湿,补脾胃。
海带苦瓜黄豆排骨粥
材料:海带50g,苦瓜50g,黄豆20g,陈皮5g,排骨100g,大米100g,食盐适量。
做法:排骨先用开水焯,去掉血水,再与其他材料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煲粥,煮至软烂后放适量食盐调味即可。
功效:夏日“食苦”首选苦瓜,苦瓜有“菜中君子”之称,含有多种维生素、生物碱。此粥具有降血糖、退热、消炎、利尿、增加食欲等多种功效。
(雷克昌)
夏天吃点“苦”,清心又降火
(2022-06-17
05:17:53)[编辑][删除]
摘自2022-6-16中国中医药报
朱晓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一到夏天,有些人会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还有部分人群容易出现心火过旺的状况,如长疖子、痤疮、痱子,嗓子干痛,牙痛,口腔溃疡等。中医认为,心是阳中之阳,而夏季作为一年四季中最热的季节,与心相应。苦味入心,在盛夏可以适当吃一些苦味的食物,有清热消暑、清心降火、增进食欲的作用。下面给大家推荐几种夏天适合的苦味食物。
苦瓜
苦瓜性寒凉,具有清热解毒、消暑解烦的作用,适合有中暑发热、牙痛、疮肿的人群食用。苦瓜中的苦瓜素可以有效减少体内的脂肪及多糖,起到减肥的作用。苦瓜含有的皂苷可以辅助降血脂、降血糖,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苦瓜的食用方法很多,炒、炖、凉拌都可以,还可以和排骨等食材一起煲汤食用。市面上还有用苦瓜做成的苦瓜片,可以代茶饮用,更加方便。
苦菜
苦菜味辛、苦,性微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痈排脓、祛瘀止痛的作用,也可以肝利胆、清肠养胃,常用于治疗肠炎、痢疾、黄疸、淋证、咽喉肿痛、痈疮肿毒、乳腺炎、痔瘘、吐血、衄血、崩漏等。苦菜可生吃、炒食、做汤,可谓药食两用佳品。
苦菊
苦菊味甘微苦,颜色碧绿,食用价值很高,可炒食或凉拌,是夏季清热祛火的常见美食,也有抗菌、清热解暑、消炎、明目等作用。
苦笋
苦笋又名甘笋、凉笋,含丰富的纤维素,能促进肠蠕动,有助于减肥和预防便秘、结肠癌等。中医认为,苦笋味甘、淡、微苦,性寒,有清热利尿、活血祛风、开胃健脾之功,可用于治疗风湿、食积、咳嗽、疮疡等症。苦笋入菜,炒、烧、凉拌均可,风味独特,苦中回甘。
蒲公英
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华花郎等,也是药食同源之品。其嫩叶可凉拌、炒菜、做汤,味道鲜味。中医认为,蒲公英味苦、甘,性寒,有清热解毒、利尿散结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疔疮肿毒、乳痈、瘰疬、目赤、咽痛、肺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等。
需要注意的是,虽说夏季吃苦能清心降火,但吃太多苦寒食物也可能损伤脾胃,出现恶心、泄泻等症状,所以食用苦味食物需因人而异。长期待在空调环境中的人群,阳气受损,大多湿气较重,应在饮食上加些辛味食物,减少苦寒食物量,以温阳补虚。消化功能不好、容易腹泻的脾胃虚寒人群慎食苦味食物,体质虚弱的老年人和儿童也不宜过多食用。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